釋義

孝悌(xiào tì) 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於父道”、“父母在,不遠遊”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些道德規範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把它發揚光大,作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在這種傳統下,中華民族許多家庭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正常習俗和美好道德風尚。
孝悌及其教育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古老民族,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美德我們應該把它發揚光大,作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其中的眾多內容來自於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體表現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視“孝悌”為“仁”的根本。“孝悌” 的歷史本義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
孔子認為“孝”是人的基礎,不孝的人不能博愛。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規範的根本,貫穿於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孝可概括為以下六點:第一,贍養父母。《論語·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第二,敬重雙親。《論語·為政》說:“……至於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呼?”第三,以愛心愉悅老人。《禮記·內則》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第四,規勸父母錯誤言行。《禮記·坊記》說:“從命不忿,微諫不倦”。第五,不做有損父母聲譽道義的事。《論語·為政》說:“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第六,不做無謂的有損父母所給予的軀體健康的事。《孟子·離婁下》說:“不顧父母之養…好勇鬥狠……不孝也”等。“悌”主要指尊敬兄長,弟兄相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說:“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孝與悌相聯繫,是為適應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來的。
“孝悌” 的社會意義

“孝悌” 的時代意義
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功利主義思想的盛行,親情逐漸冷漠淡薄,對長輩的敬順、對平輩的謙恕也漸漸地消逝褪色,所謂“E時代”的青年人對孝順恭讓的概念也漸漸地模糊了。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信號。從字源角度講,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下邊就是子,象徵年輕人攙扶老人,悌的左半邊是心,右半邊是弟,象徵著心中關懷著同輩人。《論語》中孝的含義,是通過對長輩的扶持和尊重來消解人與生俱來的自我中心化傾向。只有這樣理解,孝與悌才能並稱:孝是面對長輩時的感同身受,而悌是對同輩人的忠恕之道。而無論是忠(己欲立而立人)還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作用於消解自我中心的狹隘視野。一個人,假如對含辛茹苦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尚且不去關愛,他又如何能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社會,愛國家,愛人民呢?孝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養,而成了社會的需要。面對著層出不窮的社會醜惡現象,不禁讓人感傷人心不古,世道沉淪。由此可見道德觀念的樹立是多么重要。於是孝成為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大學》雲“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在中國傳統文化觀看來要幹事,先做人,只有把個人的品德修養好了才能擔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在人的血緣關係中,除了父子關係之外,最親近的就是兄弟關係了。在封建大家庭中兄弟之間的關係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安定。(曹植《七步詩》流傳千古,而不悌的曹丕被指責千年。)可見“悌”的重要性。現在雖然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即使有兄弟姐妹,長大後也要自立生活。然而當一個人遇到困難需要求助於別人時,首先想到的還是兄弟。在現代社會中“悌”的思想更應該推廣為同事,朋友之間的尊重友愛。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敬而不矢,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禮”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現代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因此更需要團隊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擴大和延伸。
孝悌教育的意義

教育方法
一.國小生的孝悌謙讓教育應與學科相結合。
思想品德課上,對學生進行過“利他”“謙讓”這方面的專門教育,並且作過測試和調查,結果是滿意的,但並不是學生髮自內心的,而是為迎合老師的心理,而在語文試卷上這道題不經意地流露出真情,它所反映的問題也是真實的。看來,
對學生道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道德認識上,要真正達到知行統一,還要把思品教育和其他學科緊密聯繫起來,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講究文道結合,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加強思想教育,發展健康的個性。因此,對學生進行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教育,更是我們每個學科教師義主容辭的責任,學生心中有他人,才會懂得謙讓。
二、國小生的孝悌謙讓教育應與日常相結合。

新學年開始,我手捧一疊新書走進教室,同學們早已端正地坐好,所有的目光都投向我手中的新書,大家都想早點領到一本新書啊!我把這疊新書放在講台上,拿著一本破書,和顏悅色地對同學們說:“這本書的封皮破了,又沒有多餘的可換,你們看怎么辦?”同學們一下子愣住了,一時不知說什麼才好,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不作聲,有的臉上露出了擔心的神色,好像在祈禱:可千萬別發給我啊!
這一下,我可犯難了,發給誰呢,如果我強制某個學生接受的話,發書的問題可能解決了,但他們心裡會樂意嗎?他大概會認為自己倒霉,或老師看不起他。我想還是從思想入手。於是我不急於發書,而是把話題轉移了,講了小孔融讓梨的故事,然後讓學生評價小孔融。大家都說開了,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把小孔融能讓梨的精神說出來。我因勢利導,從思想上激發學生那種先人後已的謙讓精神。後來,同學們都爭著要這本破了封皮的書,還說如何使這本破皮書變得更好看的補救措施。
這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學生由原來倒霉感變成了光榮感。我這此感到欣慰,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師的教育意圖隱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氣氛中,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就要講究藝術,因勢利導。”
三、國小生的孝悌謙讓教育與教材相結合。

前不久,曾聽過一節令我難忘的優秀課例,教材是思想品德第三冊《互相謙讓》,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禮貌待人,互相謙讓的美德。以往我也見過不少這節課的教學,但均是空洞的說教,效果不大好。然而,我所聽的這節課,卻不一樣。開始,教師並不出示學習目的,也不解釋什麼是“互相謙讓”。他先讓學生接觸範例:小山羊與小牛在獨木橋上相遇,互相謙讓和互不相讓。讓學生對要學的知識先加以感知,讓學習主體的情感受到撞擊,掀起情感波瀾。接著讓學生帶著激情去議論,去辯明道理。學生正處於一種主動的積極的求知狀態下,而這也正是教師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意志和堅定信念的最佳時機。這節課教師通過模擬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體驗,讓正確的社會規範和生活準則在學習主體身上發生作用和影響,從而實現品德培養的內化過程,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導行”在這種前提下也水到渠成。
目前,教材應增補孝悌謙讓的內容,現時的教材多為“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國情教育,而作為道德規範倫理基礎的孝悌謙讓教育所占的成份不足。故此,本人認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特點編寫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教材,逐步推進倫理孝悌教育。學生通過對此進行自我修正,步步提高,培養信念,造就人格,並於群體中盛開大氛圍、大氣候、民族的精神——孝悌謙讓精神就能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