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解釋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教學方式和行為。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題材及兒童的年齡階段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發現法、指導發現法、自學輔導法等。
(2)全套教學活動,每一種教學活動都要達到某一特定的目標。只要目標不變,一種策略可以以基本穩定的形式,廣泛地用於教師、年級、學生及教學內容。這一術語由希爾德·泰伯(Hilda Taba)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推廣,當時她提出了兒童思維技能發展的教學策略。她的基本策略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套先後有序的具體問題(問題形式由泰伯規定)。當學習者在形成概念、進行推理和概括,或把這些概念套用於新環境時,這些問題就為學習者的反應提供了一個聚焦中心。其他的例子有引起注意的策略或評估學習概念的策略等。
(3)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和。它具有指導性而不具有規定性。對教學來說,沒有任何單一策略能適用於所有情況,有效的教學需要有可供選擇的策略,最好的策略就是在一定情況下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方法論體系。教學設計只有掌握了不同的策略,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良好的教學方案。
(4)教學系統論或教育工藝學術語之一。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之上,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實施總體方案。其內容主要包括合理選擇和組織各種方法、材料,確定師生行為程式等。
教學策略的種類
先行組織策略
源於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主要實施步驟為:準備預備性材料、構想學習進程、呈現預備性材料和新材料、從預備性材料中抽象出新信息,運用活動加以強化。
認知發展策略
是根據皮亞傑的研究建立起來的,運用時的主要原則為:兒童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教育活動以兒童為中心;教學是個別化的;社會交往在教學中起重要作用等。
概念形成策略
包括選擇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兩種。源於布魯納等人的研究。主要實施步驟為:呈現實例、確認概念、強化練習、發展思維技巧。
隨機管理策略
多用於各種複雜行為的學習。對強化刺激進行系統地控制,使之在特定時候強化所期望的行為反應。
行為練習策略
意在建立一系列的模式化的教師行為。實施步驟為:明確課程的目的、環節和內容:呈現新信息;控制練習時間,使學生掌握和運用新技能、新結構;個別指導;提供機會使學生獨立練習。
自我管理策略
教給學生改變行為方式的方法。主要步驟為:教給學生行為的原則和技巧;教給學生自我估計的步驟;制定自我管理、自我決斷、自我指導的計畫;實施和修改自我管理計畫;避免不良的隨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