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

群體

群體(英語:Community)也被稱為社群或者是共同體,是指因為共享共同價值觀而聚集在一起的社會單位。雖然絕大部分群體是由同類人或物種面對面後才能夠組成較小的團體,但是也有針對民族、國際社會、虛擬社群等較大或者由多個共同組成之群體進行之研究。其中群體傳統定義是一群彼此有互動且居住在共同區域的人,而今常用來指具有共同價值觀或者因有共同地域關係而產生團體凝聚力的一群人。

詞語概念

基本介紹

詞目:群體

拼音:qún tǐ

注音:ㄑㄩㄣˊ ㄊㄧˇ

反義詞:個體

基本解釋

⒈[colony]∶由許多同種生物的個體組成的整體

⒉[group]∶同類人或事物組成的整體

英雄群體

引證解釋

⒈人群,集體。《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一章第一節:“北京人大約是幾十人結成一群--原始人群。這種群體是他們的社會組織。”⒉由許多在生理上發生聯繫的同種生物個體組成的整體。通常由一個個體以無性生殖的方式產生多數不與母體脫離的子體而形成。

⒊指種群。即同種生物在特定環境空間內和特定時間內的所有個體的集群。

群體功能

概述

群體之所以形成、存在和發展,主要在於它有一定的特殊功能。概括地說,群體具有兩大功能:一是群體對組織的功能;二是群體對個人的功能。

(一)完成組織任務,實現組織的目標這是群體對組織而言的。作為一個群體,只能在活動中生存,它的活動,就是為了完成組織的任務。群體是一個由若干人組織起來的有機組合體,它具有單個人進行活動時所沒有的優越性,成員之間為了共同的奮鬥目標,互相協作,互發所長,互補不足,使群體產生巨大的動力,促使活動順利進行,圓滿地完成任務,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群體的力量是巨大的。

(二)滿足群體成員的多種需要

群體的這一功能,是指群體對個體而言的。群體形成後,其成員的各種需要,就以其為依託而得以滿足。而群體本身也正好具備這一功能。

1.使成員獲得安全感。作為一個個體,只有當他屬於群體時,才能免於孤獨的恐懼感,獲得心理上的安全。

2,滿足成員親和和認同的需求。群體是一個社會的構成物在群體中,人們的社會需求可以得到滿足。群體給人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機會,通過交往,可以促進人際間的信任和合作,並在交往中獲得友誼、關懷、支持和幫助。

3.滿足成就感自尊的需求。在群體中,隨著群體活動成功的增長,成員的成就感也得到了相應的滿足,並從成就感中勃發出新的動力;與成就感相伴隨的,人們還有自尊的需求。而在群體中,各人有各人的位置,處於各種不同位置的人,都會彼此尊重,所以說,每個人在群體中的自身活動,都是滿足自尊的一種最好的形式。

4,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產生自信心和力量感。這是群體活動的動力來源。群體的兩大功能之所以能得以充分發揮,是和群體有其強大的動力源泉分不開的。作為一個群體,一方面它表現出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也積蓄著供自己活動的動力,只有這樣,群體才是一個健康的群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群體之所以由盛到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群體自己不再擁有“造血”的功能。

種類

一、從群體是否實際存在,可以將群體劃分為:

1.假設群體,是指實際上並不存在,只是為了研究或統計的需要,劃分出來的群體。

2.實際群體,是指實際上存在的群體。

群體群體

二、根據群體規模的大小,可以把群體劃分為:1.分類:

<1>大型群體,是指凡是群體成員之間只能以間接方式進行接觸和聯繫的群體。

<2>;小型群體。是指凡是群體成員個人之間能面對面地接觸和聯繫的群體。

三、根據個體的歸屬,可將群體劃分為:

1.實屬群體。是指個體實際所歸屬的群體。(就某個職工而言,他所在的班、組就是屬於此類)

2.參照群體。也稱為標準群體或榜樣群體

四、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是指由組織結構確定的、職務分配很明確的群體。常見的正式群體有命令型群體和任務型群體兩種:

⒈命令型群體。由組織結構決定的,它由直接向某個主管人員報告工作的下屬組成;

⒉任務型群體。也是由組織結構決定,它是指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但任務型群體的界限並不僅僅局限於直接的上下級關係,還可能跨越直接的層級關係。

非正式群體是指成員為了滿足個體需要,以感情為基礎自然結合形成的多樣的、不定型的群體。非正式群體是既沒有正式結構,也不是由組織確定的聯盟,它們是個體為了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環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見的非正式群體也有兩種:

社會群體社會群體

利益型群體。為了某個共同關心的特定目標而形成的群體;⒉友誼型群體。是指基於成員共同特點而形成的群體。

工作群體中的非正式群體可能有積極作用,也可能有消極作用。管理者應善於利用和引導,使其對正式群體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它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徵:

<1>;規模小,並且一般不帶政治色彩;

<2>;群體以某種共同利益、觀點和愛好為基礎;

<3>;群體內推選最有威信的人當首領;

<4>;群體內有一套不成文的懲罰制度和手段幾較強的自衛性和排外性;

<5>;群體的成員之間有一條比較靈敏的信息傳遞渠道。

規模

群體規模的研究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確定群體人數的上限和下限。一般認為小群體的下限應為2人或3人,但大多數主張不能少於3 人,因為2人往往只能構成個人間的純感情關係,如果發生爭執,沒有第三者仲裁,矛盾很難解決,不能體現群體的特徵。對於上限的人數則存在不同看法,如多數人認為7人最佳,但也有人主張20、30甚至40人的,總之,群體的規模不能太大,因為規模太大,使群體成員間彼此不能見面、接觸和了解,心理上沒有相互聯繫和影響,行動上沒有相互作用,也就沒有對某一群體的歸屬感,因此也就失去了群體的質的特徵。二是群體成員數是奇數還是偶數。主張群體應為奇數的人認為當群體成員發生意見分歧時,奇數群體可以採取投票表決的方式使問題迅速得到解決;主張偶數群體的人則認為有時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而只有在深入討論的基礎上使問題得到解決,才能更好地發揮群體的力量。

如今管理界普遍認為,群體規模最終應根據生產任務的特徵而確定。它的確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1.群體規模的下限保證能按時、定量地完成生產任務。

2.群體規模的上限應保證不會因規模過大而造成生產效率的下降。

3.必須努力尋求使其生產效率達到最佳水平的適度的群體規模。

當前,在中國企業中,對於生產班組的規模還缺乏有科學根據的成員定額標準。生產班組的規模應根據生產任務、工程的區別、機械化程度、工人的熟練水平等確定。群體規模對群體的影響,主要表如今以下五個方面:

1.群體內的相互作用

群體內成員的數目必然會影響到群體成員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一般來說群體成員超過8人時,群體中的每位成員就很難同時和其他各個成員進行相互交往並做出反映。因此,由5人至7人組成的小組,往往有利於深入考慮某些特殊的需要決策的問題。

2.工作滿意度

工作群體的規模與工作滿意度呈負相關,也就是說工作群體的規模越大,員工的滿意度越低。這可能是由於工作規模的加大,使得個人受到關注以及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減少,個人的歸屬感、群體對個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得員工的滿意度不高。

3.生產效率

工作規模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受生產任務性質的影響。工作任務可以有兩種性質:一種是“相加性”工作,整個工作任務的總效果是由從事該工作的個體的工作相加得到的。例如,生產某種零件,1個人生產10件,那么10個人就是100件。第二種是聯結性工作,在完成一項任務時,每個成員必須共同合作,例如組裝一輛汽車。在第一類工作中,人越多工作成效越大。在第二類工作中,人過多工作效率反而會下降。

4.缺勤或曠工

國外對藍領工人的研究表明:工作群體規模與缺勤或曠工成正相關。工作群體規模越大,缺勤率越高。而在白領管理人員的研究中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關係。

5.離職

國外研究表明:工作群體規模與離職率成正比。這也就是說工作群體規模越大,人們離職的可能性越大。這主要是由於群體規模的加大,削弱了群體對個體的吸引力和歸屬感而造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