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描述
現已知本屬蟲種共十餘種,其中已發現只有喉獸比翼線蟲和港歸獸比翼線蟲偶可在人體咽喉部、氣管、支氣管等部位寄生,引起人體獸比翼線蟲病或比翼線蟲病。全世界已有100多個病例報導。我國自瞿逢伊(1997)首次報導於1975年在上海發現首例人體感染喉獸比翼線蟲病之後,又陸續報導了12例,其中1例為港歸獸比翼線蟲是首次確認和報導的新種。喉獸比翼線蟲成蟲蟲體為鮮紅色,雌性體長8.7-23.5mm,口囊內具脊狀齒8個,尾部末端尖削,雄蟲體長3.0-6.3mm,交合傘寬短,交合刺1根。港歸獸比翼線蟲成蟲的不同之處是:蟲體前端具唇瓣6片;雄蟲具交合傘外邊緣帶,缺交合刺。兩種獸比翼線蟲卵相似,呈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為75-80μm×45-60μm,內含多個胚細胞或幼胚。
症狀體徵
獸比翼線蟲的致病作用,在早期,肺部短暫的浸潤性炎症,隨後比較為氣管炎樣的表現。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咳嗽、哮喘及咯學,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若蟲體寄生咽喉部,可出現搔爬刺激感和陣發性乾咳,用抗生素藥物治療,症狀不能得到明顯改善,有的患者可咳出帶有色條狀血樣物(即蟲體)的痰,有的經支氣管內窺鏡檢可發現支氣管壁上附有活動的血紅色蟲體或囊包塊。同時伴有食慾減少,生長不良,消瘦,嚴重者廢食、腹瀉,糞便紅色帶粘液。特徵性症狀是呼吸困難,常伸頸張口呼吸,並常伴發咳嗽和打噴嚏,時常搖頭,欲排出氣管內粘液和蟲體,嚴重者因窒息、衰竭而死。病變可見肺臟溢血、水腫和大葉性肺炎,氣管有卡他性、粘液性炎症,有被帶血粘液所包圍的蟲體。根據特殊的開口呼吸症狀,經剖檢或打開口腔觀察及用棉拭子插入氣管擦裹,在氣管中發現蟲體或者用漂浮法在糞便中查到蟲卵即可確診。疾病病因
本病是由比翼科比翼屬氣管比翼線蟲及斯氏比翼線蟲寄生於鵝、雞等禽類氣管引起的,因病禽張口呼吸,又名開口蟲病。因其寄生狀態總是雌雄蟲交合在一起,故名比翼線蟲病。蟲體因吸血而呈鮮紅色,雌蟲比雄蟲大,長5—26毫米之間,雄蟲長2—6毫米之間。雌雄蟲常處於交合狀態,外觀呈“Y”字型。雌蟲在氣管內產卵,卵隨氣管分泌物咳出體外或咽下隨糞便排出體外。鵝食入感染性幼蟲卵或孵出的感染性幼蟲後感染。幼蟲也可被蚯蚓、蛞蝓、蝸牛、蠅等攝入,但在其體內不發育而以包囊形式長期生存,當鵝食入了這些動物後被感染。幼蟲先移行到肺,然後到氣管內發育為成蟲。同時,野鳥和野生火雞任何年齡都易感但不發病而成為本病的自然宿主。本蟲生活史過程尚未研究清楚,根據已報導的臨床病例,並結契約類寄生蟲的生物學資料分析,成蟲寄生在終宿主(牛、羊或鳥類)的氣道內,蟲卵隨口腔分泌物或糞便排出體外,發育為感染期蟲卵,當人和動物誤食被此期蟲卵污染的水或食物時而獲得感染。龜和鱉可能是其轉續宿主或中間宿主,幼蟲寄生在其肝膽、肌肉等部位。當人生食或半生食龜蛋及龜、鱉的肝、膽和血時亦可獲得感染。被食入的感染期蟲卵,卵內幼蟲在消化道孵出,繼而浸入腸黏膜,穿過腸壁,經血流到達肺部,穿過肺泡上行至氣管,定居於支氣管、氣管和咽喉部發育為成蟲。據分析自感染至發育成熟約需70天左右。病理生理
獸比翼線蟲的致病作用,在早期,肺部短暫的浸潤性炎症,隨後比較為氣管炎樣的表現。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咳嗽、哮喘及咯血,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若蟲體寄生咽喉部,可出現搔爬刺激感和陣發性乾咳,用抗生素藥物治療,症狀不能得到明顯改善,有的患者可咳出帶有色條狀血樣物(即蟲體)的痰,有的經支氣管內窺鏡檢可發現支氣管壁上附有活動的血紅色蟲體或囊包塊。
診斷治療
診斷本病依據是從患者痰液中或從支氣管鏡檢物或肺泡罐洗液中發現蟲體或蟲卵。對本病的防治應堆積發酵糞便,搞好鵝舍及運動場的衛生及消毒,消滅蚯蚓等貯藏宿主,在常發鵝場及地區,套用藥物預防。防治藥物為:碘溶液,碘片1.5克,碘化鉀1.5克,蒸餾水1500毫升,雛鵝每隻1—1.5毫升,氣管注射或用細膠管灌服;噻苯唑,按0.1%混飼,連用2周;丙硫咪唑,50—100毫克/千克體重內服,效佳。
蟲體排出或摘除後,病可自愈,重感染病例應及時確診並用阿苯達唑或甲苯咪唑治療。
用藥安全
本病屬人獸共患病,食草動物是此病原的保蟲宿主。本病大多發現於南美及加勒比地區。我國報導的13個病例分布廣州、吉林和上海。在此13例患者中,3例因食入未煮熟的龜血而感染,3例在發病前20天有生吃鱉的肝或膽史。鑒於本病的臨床表現與一般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極易混淆,輕度感染又可自行排出蟲體而痊癒,可能導致臨床有不少漏診或誤診,在有不良飲食習慣或處在不良生活環境的情況。
相關詞條
呼吸內科疾病
研究範圍及進展呼吸內科是研究呼吸系統疾病的學科。它是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自從人類認識疾病以來,呼吸系統疾病就一直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八十年代中期的統計資料表明,呼吸系統疾病仍然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在死亡的順序上排列第二。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可怕的疾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