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腦水腫

高原腦水腫

高原腦水腫(highaltitudecerebraledema)是由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嚴重障礙。其特點為發病急,臨床表現以嚴重頭痛,嘔吐,共濟失調,進行性意識障礙為特徵。病理改變主要有腦組織缺血或缺氧性損傷,腦循環障礙,因而發生腦水腫,顱內壓增高。若治療不當,常危及生命。國內以往多稱為高山(原)昏迷,腦性高山病,急性高原病腦病和高原腦缺氧綜合症等。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本病於1913年由Ranenhill首次在安第斯山高原以神經型高山病報導,隨後曾在國際上又改名為腦型或大腦型高山病,惡性高山病腦型等。1991年國際低氧與高原病專業會議和1995年中華高原醫學學術會議命名為高原腦水腫。高原腦水腫的發病率明顯低於肺水腫,而且常合併於高原肺水腫,支氣管肺炎等。Singh在海拔3508~5490m地區調查,高原腦水腫的發病率為1.8%,高原肺水腫為15%。Hackett在海拔4300m調查了287例登山者,發現腦水腫患者5例(1.8%)。國內報導最高為4.04%、最低為0.5%,本病多見於青年人,其發病年齡在16~66歲(平均33.5歲)者占65.5%,男性多於女性,未見兒童發病的報告。據西藏90例報導,發病在4000m以上占88%,多數病人發生在4500~5500m,發病最低海拔高度為3550m。

病因

高原腦水腫的發病率與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時間以及體質等有關。一般來講,平原人快速進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時約50%~75%的人出現急性高原病,但經3~10天的習服後症狀逐漸消失。多數醫者認為,該病的發生老年人低於青年人,女性低於男性;急性高原病的發生率與男性的體重指數(體重/身高2)呈正相關(p<0.05),與女性的體重指數無關,說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發病機制

高原腦水腫高原腦水腫

在機體的所有器官中,大腦是最活躍的耗氧者。100g腦組織每分鐘耗氧量為3.5ml,幾乎是肌肉所需量的20~25倍。當人體暴露於低氧環境時,雖然吸入氣氧分壓明顯降低,但機體對低氧進行內在自身調節,使腦血流量增加,腦組織的氧傳遞和氧利用率仍維持正常水平,腦組織一般不發生缺氧性損傷。在急性缺氧下,腦循環的變化與血液中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和組織代謝水平的高低等有關。Siesjo指出當動脈血氧分壓下降至30mmHg時,腦循環開始障礙,腦組織代謝紊亂。高原腦水腫發病機制很複雜,主要變化是缺氧引起的腦間質水腫和腦細胞腫脹。

1.腦細胞毒性水腫(cytotoxicedema)細胞毒性水腫系指腦組織缺血性和(或)缺氧性損傷引起的腦細胞內水腫,致使大腦功能嚴重障礙。病人可出現昏迷,顱內壓增高,腦脊液量劇增等;腦CT和MRI檢查表現為大腦灰質水腫。細胞毒性水腫主要是由嚴重缺氧引起的腦細胞能量不足,從而導致離子泵功能減弱,鈉在細胞內瀦留。最近,Green(2000)等發現,當人體進入6200m高原時,肌細胞Na+-K+-ATP酶出現下調(down-regulation)。另有報導,當動物吸入15%低氧混氣體時,腦血流量及血乳酸無明顯變化,而吸入6%的氧8min,腦血流明顯增加,血乳酸含量增至40mg/ml。說明嚴重缺氧導致腦細胞能量代謝障礙,高能氧化磷酸化過程減弱,其結果既可降低細胞膜的離子轉運,又可增強無氧酵解,乳酸產生增多,致腦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缺氧也可直接作用於血管內皮細胞,釋放擴血管因子,使小動脈平滑肌舒張,血流及血容量增高,血管滲透性增加。由於腦毛細血管滲透壓增高,血漿內的膠體物質、離子、水分從細胞外移入細胞內,出現腦細胞滲透性腫脹(osmoticswelling)。腦組織腫脹及腦容積增加,一方面可壓迫周圍小血管,使局部血液循環不足,另一方面因血管壓力增高,毛細血管機械性損傷而局部供血不足,出現灶性腦缺血(focalischemia)。根據MRI的檢查,細胞毒性腦水腫常常由急性高原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故有人把中,重型急性高原病稱之為輕型腦水腫,即血管性腦水腫,但在臨床上很難明確區分。

2.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是因毛細血管壓升高引起的血-腦屏障機械性損傷而導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致液體滲出血管壁外而進入腦間質,發生腦間質的水腫(詳見急性高原病節)。病人腦壓可升高,腦MRI檢查表現為大腦白質水腫。

3.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現代研究表明,當組織缺氧和(或)缺血時,受傷部位有很多新的血管生長(vasculargrowth),又稱為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學說在近代醫學研究領域受人關注,特別是在腫瘤、燒傷、心肌病及肺動脈高壓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血管新生是受各種肽類血管生長因子的刺激或趨化而致。這些因子包括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腫瘤血管新生因子(tumorangiogenesisfactor),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白介素-8(interleukin-8)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等。其中研究較多的是VEGF,它是由巨噬細胞分泌,能促使血管內皮細胞有絲分裂,血管通透性增加,故又稱之為血管滲透因子(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已知VEGF對毛細血管基膜有較強的溶解作用,並能破壞血管內皮細胞,使細胞間隙擴大,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往研究證實,腦腫瘤組織,特別是組織缺血或壞死區,VEGF-mRNA的基因表達最明顯。最近,Xu(1998)等將大鼠暴露於9%~6%的低氧氣體3h,腦組織VEGF-mRNA開始增加,至12h達高峰,說明缺氧可促使腦組織中VEGF增高。因此,Severinghaus提出,急性缺氧引起的VEGF對腦毛細血管基底膜的溶解是發生高原腦水腫的重要因素。

根據文獻記載,死於高原腦水腫病人的屍檢報告大約為25例,其共同特點是:大腦表面及腦底血管擴張,充血及水腫。腦表面,腦實質如灰質、白質、胼胝體和小腦灶性點狀出血。顯微鏡下神經細胞腫脹,邊緣不清,染色模糊,腦血管壁鈣化等。Fuhgren總結了11例屍檢資料,其中腦水腫9例(81.8%),腦出血7例(63.6%),腦靜脈竇栓塞3例(27.3%),肺血管栓塞6例(54.5%),肺部感染5例(45.5%),支氣管肺炎8例(72.7%),肺水腫7例(63.6%)。西藏自治區醫院報告7例屍檢,其中腦水腫7例(100%),腦出血6例(86%),腦栓塞2例(28.6%),肺水腫4例(57.1%),肺栓塞1例(14.4%)。Kobayashi報告4例,均發現腦水腫和散在性腦出血,神經細胞腫脹及變形。

臨床表現

⒈症狀

高原腦水腫的病理實質是腦水腫,臨床表現為一系列神經精神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嘔吐,嗜睡或虛弱,共濟失調和昏迷。根據該症的發生與發展,有人把高原腦水腫分為昏迷前期(輕型腦水腫)和昏迷期(重型腦水腫)。

昏迷前期表現:多數病人於昏迷前有嚴重的急性高原病症狀,如劇烈頭痛,進行性加重,頻繁嘔吐,尿量減少,呼吸困難,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嗜睡,反應遲鈍,隨即轉為昏迷。有極少數病人無上述症狀而直接進入昏迷期。昏迷期表現:若在昏迷前期未能得到及時診斷與治療,病人在幾小時內轉入昏迷;面色蒼白,四肢發涼,意識喪失,發紺明顯,劇烈嘔吐,大小便失禁。重症者發生抽搐,出現腦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嚴重昏迷者,可並發腦出血,心力衰竭,休克,肺水腫和嚴重感染等,如不及時搶救,則預後不良。

⒉體徵

病人常有口唇發紺,心率增快。早期無特殊的神經系統體徵,腱反射多數正常,瞳孔對光反射存在。嚴重患者可出現肢體張力異常,單側或雙側伸肌反射陽性,頸強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等。眼底檢查常可見靜脈擴張,視網膜水腫,出血和視盤水腫。

凡因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有嚴重頭痛,嘔吐,嗜睡,共濟失調和昏迷等腦水腫的臨床特徵者即可診斷。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對那些急性高山病症狀元法緩解且進行性加重者,應警惕高原腦水腫的發生。

檢查

腦脊液檢查腰穿證實多數病人腦脊液壓力升高,如11例腰穿者中腦脊液的壓力為90~340mmHg,腦脊液清者8例,血性者1例,蛋白量增高者2例。

眼底檢查約8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變,表現在靜脈擴張,動靜脈比例增高,點狀、片狀或火焰狀出血。視網膜水腫、出血和視盤水腫。

顱腦CT檢查Kobayashi報告9例高原肺水腫合併腦水腫的CT檢查,發現有8例腦室容量降低,腦實質密度增強,表現為大腦白質水腫;治癒幾周后複查,都恢復正常。

顱腦MRI檢查Hackett檢查9例高原腦水腫的MRI,其中7例大腦白質水腫,尤其是胼胝體最明顯。

入院時腦室內充滿水腫液,腦組織密度降低,經一周治療後水腫液明顯吸收,腦室清晰,密度正常。

診斷

凡因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有嚴重頭痛,嘔吐,嗜睡,共濟失調和昏迷等腦水腫的臨床特徵者即可診斷。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對那些急性高山病症狀元法緩解且進行性加重者,應警惕高原腦水腫的發生。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顱內感染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腦出血、癲癇病等相鑑別。

治療方案

本病多半發生在特高海拔地區,這些地區交通及醫療條件較差。因此,如何早期診斷就地進行搶救非常重要。當然如有條件,對病情嚴重者應及早轉送至低海拔處為妥。治療原則:

1.病人必須絕對臥床休息,以降低氧耗。

2.高濃度高流量吸氧(6~8L/min),有條件者可使用高壓氧袋(Hyperbaric bag)或高壓氧艙。

3.口服乙醯唑胺(醋氮醯胺)250mg,3次/d。

4.地塞米松20~40mg靜滴。

5.以降低顱內壓,改善腦循環,可靜滴20%甘露醇250ml,2次/d。

6.速尿20mg稀釋於25%葡萄糖20ml靜注。但特別要注意利尿過度引起的各種併發症。

7.降溫能減少腦血流量,降低腦代謝率,促進受傷細胞功能恢復。可使用體表冰袋,冰帽或冰水灌腸等法降溫。

8.據病情發展的具體情況給予對症治療。

併發症

高原腦水腫常合併肺水腫,散在性腦出血。

預後預防

預後:本病發病時間較短,得到及時治療者在12~24h內甦醒。不留後遺症,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對易感性的預測雖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發現較理想的方法。低氧通氣反應、肺阻抗微分波、肺彌散能力、最大運動後的氧飽和度的變化等,對預測高原病有一定價值。進入高山前應對心理和體質進行適應性鍛鍊,如有條件者最好在低壓艙內進行間斷性低氧刺激與習服鍛鍊,以使機體能夠對於由平原轉到高原缺氧環境有某種程度的生理調整。目前認為除了對低氧特別易感者外,階梯式上山是預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穩妥、最安全的方法。建議,初入高山者如需進4000m以上高原時,一般應在2500~3000m處停留2~3天,然後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過600~900m。到達高原後,頭兩天避免飲酒和服用鎮靜催眠藥,不要作重體力活動,但輕度活動可促使習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溫,主張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上山前使用乙醯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複方黨參,舒必利等藥對預防和減輕急性高原病的症狀可能有效。

相關疾病

顱內感染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腦出血,癲癇病。

呼吸內科疾病

研究範圍及進展呼吸內科是研究呼吸系統疾病的學科。它是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自從人類認識疾病以來,呼吸系統疾病就一直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八十年代中期的統計資料表明,呼吸系統疾病仍然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在死亡的順序上排列第二。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可怕的疾病吧?

淹溺
鈹中毒
膈膨出
錫塵肺
石棉肺
塵肺病
肺出血
肺栓塞
肺膿腫
大咯血
農民肺
煤塵肺
膈肌痙攣
肺血管炎
小兒哮喘
胃型哮喘
呼吸衰竭
光氣中毒
膈肌麻痹
諾卡菌病
煤工塵肺
棉屑沉著病
肺脂性肺炎
高原腦水腫
急性縱隔炎

肺隱球菌病
腎炎綜合症
滑石粉塵肺
急性肺栓塞
創傷性膈疝
急性高原病
呼吸肌疲勞
上氣道梗阻
吸入性肺炎
細菌性肺炎
食管裂孔疝
肺棘球蚴病
自發性氣胸
肺毛黴菌病
二氧化氮中毒
食物誘發哮喘
肺囊性纖維化
先天性腹膜疝
肺泡微結石病
韋格納肉芽腫
結核性風濕症
肺澱粉樣變性
慢性呼吸衰竭
肺部真菌感染
原發性肺結核
獸比冀線蟲病
一氧化碳中毒
肺孢子絲菌病
多重肺部感染
表皮葡萄球菌
化學液體吸入
浸潤型肺結核
葡萄球菌肺炎
肺鐵末沉著病
特發性肺纖維化
卡氏肺孢子蟲病
消散延遲性肺炎
藥物性肺纖維化
組織細胞增多症
衛氏並殖吸蟲病
肺泡蛋白沉著症
克雷白桿菌肺炎
激素抵抗型哮喘
急性間質性肺炎
先天性胸骨旁疝
肺炎支原體肺炎
厭氧菌所致肺炎
醫院獲得性肺炎
塵蟎過敏性哮喘

阿司匹林誘發哮喘
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非結核分枝桿菌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
類肺炎性胸腔積液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肺組織細胞增生症
急性滲出性胸膜炎
急性肺源性心臟病
革蘭陰性桿菌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
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
先天性支氣管肺囊腫
慢性嗜酸粒細胞性肺炎
肺良性淋巴細胞血管炎
特發性瀰漫性肺纖維化
過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腫病
肺嗜酸細胞組織細胞增生
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
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
非特異性系統性壞死性小血管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