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成就
童芷苓(1922~1995),女,原籍江西省南昌市,生於天津。其父酷愛京劇,從小受家庭薰陶,十一歲即能演出《女起解》。由於天賦條件好,勤學苦練,深受老前輩王瑤卿的器重、栽培。她十五歲正式搭班演戲,十七歲就成為令人矚目的舞台新秀。為了深造,一九三九年,她在北京拜在荀慧生門下,得“荀派”藝術真傳;一九四七年又在上海拜在梅蘭芳門下,潛心鑽研“梅派”藝術;同時,悉心自學“程(硯秋)派”名劇《鎖麟囊》。她還廣泛與話劇、電影演員交往,參與拍攝了多部電影,如《夜店》、《傲雷·一蘭》、《尤三姐》 、《宋士傑》、《十八扯》、《粉墨箏琶》、《女大亨》、《太太問題》、《婚姻大事》、《歌衫情絲》等。她博採兼收,擇善而從,建國後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舞台藝術。
她除了對《金玉奴》、《紅娘》、《勘玉釧》等荀派傳統劇目有所豐富外,還編演了《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武則天》、《尤三姐》、《宇宙鋒》等新戲和《趙一曼》、《送肥記》等現代戲。並且《尤三姐》也早在六十年代初就拍攝成影片反映。
童芷苓在對《金玉奴》一劇的改編處理中,把荀師(慧生)“痛斥莫稽”的大段念白改為長達三十句的唱段;她演《宇宙鋒》,把梅師(蘭芳)“裝瘋”時下場換裝改為當場脫“帔”,並且在大段〔反二黃〕唱段中加大了身段的幅度和表演的力度。這些對大師作品的改動充分說明了她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開拓精神。其實,她正是遵從荀師“學習傳統、發揮創造,樹立獨特的藝術風格,做一名革新、創新、有所建樹的好演員”的教誨,在戲曲領域中建樹自己的藝術豐碑。正如《中國京劇·藝術論壇》中“論「荀派」新發展”一文對童芷苓的中肯評價:“童芷苓認為‘流派藝術不能畫地為牢’,於是出現了‘荀戲梅唱’與‘梅戲荀化’的童芷苓現象,把‘荀派’演大了,把‘梅派’演火了。這種在‘荀’、‘梅’之間擴大表現張力的探索,無疑對京劇旦行發展是一個難得可貴的貢獻……帶有新中國鮮明的時代特點,大刀闊斧,朝氣蓬勃,在聲腔改革、流派革命上比前人多提供了一點東西。”
家族出身
其父酷愛京劇,芷苓受家庭薰陶,11歲即能演出《女起解》。後拜近雲館主及張曼君等為師,在天津與白家麟、高盛麟、李盛斌等合作演出。1939年拜荀慧生為師,並向王瑤卿問藝。1940年自組苓社,偕李盛藻去上海演出。並與林樹森、唐韻笙、高百歲等合作很久。後又拜梅蘭芳為師。
童芷苓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祥苓的四姐,童祥苓與二哥童壽苓、四姐童芷苓、五姐童葆苓一起使“童家班”揚名京劇界。
生平經歷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芷苓,她生於天津,長於天津,習藝於天津,是天津劇壇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她不僅以京劇見長,而且演過多部話劇、電影,是個多才多藝、富有創造性的傑出藝術家。
童芷苓1922年8月21日生於天津,原籍江西省南昌市,父母都出自富裕人家,雙雙受過高等教育,父親畢業於天津法政學院,母親畢業於天津女子師範學院。她幼年入聖功女學讀書,性格開朗,天資聰慧,對京劇特別酷愛。一度入北平戲曲專科學校學習,但因年幼,被其父領回天津。後在家延聘教師傳藝,曾得名教師王雲卿的親傳,授童《貴妃醉酒》、《穆柯寨》、《馬上緣》等劇。一年後,童芷苓11歲即以“小童伶”身份獻藝舞台。她在天津春和戲院演出《女起解》,緊接著又在北洋戲院與其兄壽苓合作《武家坡》,並在一次票友會演中演了《虹霓關》。
1938年,童芷苓曾拜名票近雲館主與張曼君為師,於當年10月開始在北洋戲院上演《十三妹》、《玉堂春》等旦角戲。同時,還搭以唱工為主的文明戲社“奎德社”,同李桂雲、夏佩珍合演過《茶花女》、《雷雨》等劇。1939年4月,童芷苓在菊壇崛起,組班公益社(後改苓劇團),由其父童漢俠任社長,演出場所在新中央戲院,劇團成員有白家麟、王清塵、蓋春來、童壽苓等,所演劇目有《大英傑烈》、《奇雙會》、《花田錯》等,以《大英傑烈》最為走紅。當年5月3日,童芷苓在津拜師荀慧生。此後多年直至建國前,她從荀慧生教她的第一齣戲《霍小玉》始,陸續上演荀派名劇《元宵謎》、《香羅帶》、《紅娘》、《釵頭鳳》、《紅樓二尤》等。在此期間,童除專心鑽研荀派藝術外,還廣泛涉獵梅派、程派、尚派之長,深得“四大名旦”名劇的精髓。1940年她隨李盛藻、高盛麟來上海。1946年再次來滬,在天蟾舞台演出,四天打炮戲是《鳳還巢》《鎖麟囊》《紅娘》《漢明妃》,四大名旦的代表作她-個人全唱了,這一炮便轟動了上海灘,以後她就在上海長期定居下來。 童芷苓對梅派藝術格外傾心,1947年在滬又拜梅為師,梅蘭芳對她所演的《宇宙鋒》、《貴妃醉酒》加工修改。於是,童芷苓從荀慧生的“小留香館”進入到梅蘭芳的“梅花書屋”,成為她藝術上日趨成熟的黃金時代。她藝術上的多方面開拓,兼演話劇、電影,吸取它們的表演方法,融入京劇表演藝術,她曾拍攝多部故事片,其中最著名的有《夜店》,80年代,她還參加故事片《傲蕾·一蘭》的拍攝,被稱為“影劇雙棲”演員。她還和周信芳合作,參加京劇影片《宋士傑》的拍攝,以及主演京劇影片《尤三姐》。
1952年30歲的童芷苓和長她9歲的輪船公司副經理陳力先生結為夫婦。54年生子陳吉、次年產女,取名陳工,也就是日後的童小苓。文革中童芷苓被打倒了,被關入牛棚,這位曾演過女英雄趙一曼的童芷苓在囹圄中,想起現實生活的遭遇要比戲劇人物的命運更為不如。那時他們在被批鬥後都被集中到奉賢海灘邊的"五七幹校"進行勞動鍛鍊和思想改造,童芷苓也是其中一員,當時她給人的印象完全是一個樸素、粗獷的北方老大娘,誰也看不出她原來是京劇舞台上響噹噹、光彩四溢、風姿卓越的著名花旦。的確,提到童芷苓,上海人都會讚不絕口,扮相好、聰明、灑脫、又會演戲。七十年順逆禍福,歷經求生的折騰,人為的磨難,身心的摧殘,慘烈的災運,癌症的襲身而自強不息,構成了逆水行舟中奏鳴的“奮鬥交響曲”的主鏇律。
1985年童芷苓獲美國紐約美華藝術中心頒發的“亞洲最佳藝人獎”,成為大陸獲此國際藝術桂冠的第一人。童芷苓是世界文化名人,牆內開花結果,牆外無處不生香。85年陳力、童芷苓夫婦赴美,與旅美子女在紐約團聚,舔犢之情、天倫之樂重又回歸了。女兒小苓四年前踏上加利福尼亞,攻讀時裝專業,她來美不久,即與一位紐約開設房地產公司的先生相識,婚後遷往紐約進一著名的時裝學校FIT取得學位,成為一名正宗的時裝設計師。在上海時曾女承母業,在上海戲校就讀,學習青衣。陳吉也越洋而來,在美國一家公司就職。母女難得一見,本打算逗留三、四個月,誰知國內發來通知:周信芳先生九十誕辰紀念演出將在北京隆重舉行。回國後,陳力病倒了,被查出肺癌。86年1月26日陳力病逝。命運之神真會翻臉不認人,既賜福把他們費盡周折地撮合在一起,又冷酷地把他們無情地分開,童芷苓遭到有生以來最大的一次感情打擊,童芷苓心情降到冰點以下。
89年秋,童芷苓往返太平洋兩岸曾借道台灣,結識了一位台灣名票張兆泰,張提出邀約,操辦之事便全權委託。不久,胡兆安來美領獎,故童芷苓請他協辦赴台手續,胡特地帶來“大陸傑出人士來台辦法”的申請表格,童時已取得綠卡,不再持有大陸護照,這就為她鋪平了訪台之路。90年6月,童芷苓回到家裡身子總有異樣感覺,經大夫診治,竟罹患了子宮癌。手術後再度赴台演出,這時一樁意想不到的事情找到了她,有人日前去大陸為她帶來了頒發已經兩年的“金唱片獎”。93年10月童芷苓從紐約飛台義演《四郎探母》經張學森安排,赴張府和少帥張學良會面。1995年7月6日,農曆乙亥年六月初九日逝世。
藝術特色
童芷苓戲路極寬,不拘成規,表演細膩,善於刻畫人物。
她的嗓音甜潤嫵媚,她的唱腔聲情並茂,她在唱法上,以“荀派”的爽朗俏麗為基調,適當揉和“梅派”的典雅華貴和“程派”的含蓄委婉,於豪放中有細膩,在柔媚中見端莊,令人感到清新別致,獨具一格。她的念白功力深厚、情緒充沛、節奏鮮明、感人肺腑。她的表演不拘成規,善於將傳統技巧的運用與人物性格的刻畫相結合,塑造各種性格迥異的婦女形象。她多才多藝的非凡才華,一直為世人所稱頌。
演出劇目
除演出外,先後參加拍攝電影多部,如《夜店》、《傲雷·一蘭》、《尤三姐》、《宋士傑》、《十八扯》、《粉墨箏琶》、《女大亨》、《太太問題》、《婚姻大事》、《歌衫情絲》等。為一多才多藝演員,其代表劇目有《紅娘》、《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武則天》、《尤三姐》、《金玉奴》、《姑嫂英雄》、《鐵弓緣》、《釵頭鳳》等。
成就榮譽
童芷苓上世紀四十年代即被譽為“坤伶皇座”,五六十年代名列“四大坤旦”,曾榮獲美國林肯中心“亞洲最佳藝人獎”。
晚年生活
芷苓晚年隨女兒移居國外,她的“童派國劇研究社”活躍於美國東西部、她將有關中國京劇藝術的演講帶進聯合國大廈。她給在上海京劇院演當家小生的侄兒童大強寫信,讓侄兒為她在國內聯繫演出事宜,購置演出行頭。然而因患絕症,童芷苓終因心力交瘁,1995年7月病逝於美國。
人物評價
多才多藝童芷苓作者:龔義江
十年浩劫中,上海文藝界在被批鬥後都被集中到奉賢海灘邊的"五七幹校"進行勞動鍛鍊和思想改造,童芷苓也是其中一員,當時她給我的印象完全是一個樸素、粗獷的北方老大娘,誰也看不出她原來是京劇舞台上響噹噹、光彩四溢、風姿卓越的著名花旦。的確,提到童芷苓,上海人都會讚不絕口,扮相好、聰明、灑脫、又會演戲。她師從梅蘭芳、荀慧生、兼學程硯秋、尚小雲,再經過通天教主王瑤卿的點撥,在藝術上打下深厚基礎。人們說她具有梅神、荀韻、程腔、尚骨。她是1940年隨李盛藻、高盛麟來上海的。1946年再次來滬,在天蟾舞台演出,四天打炮戲是《鳳還巢》《鎖麟囊》《紅娘》《漢明妃》,四大名旦的代表作她-個人全唱了,這一炮便轟動了上海灘,以後她就在上海長期定居下來。
童芷苓藝宗梅、荀,但她不囿於師承,多有創新。她的演出重人物、重生活。她的《金玉奴》當父女隨莫稽上任,在舟上金松被冷遇時,做女兒的無限心痛,那種被凌辱的思想感情,叫人看了不禁酸鼻。最後"洞房",荀慧生演出是大段念白,而她發揮自己長處,改為大段三十餘句的唱。她的《尤三姐》,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剛烈、深沉、辛辣如火的古代女性形象。即使是大家都會唱的《四郎探母》,她演來也不同一般,她的公主不但唱的好,而且時時人在戲中,連懷中的道具"阿哥",她也有戲。這是我所看過的《四郎探母》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個。她之所以會演戲,本人的聰慧好學固然是主要原因,但與她藝術上的多方面開拓,兼演話劇、電影,吸取它們的表演方法,融入京劇表演藝術,以及長期與眾多藝術名家如周信芳、唐韻笙、林樹森、芙蓉草、劉斌昆等同台合作,接受他們影響也不無關係。
有一件事很少人知道,值得一提。那是在60年代初,上海戲曲舞台不景氣,大家研究認為劇目貧乏,應當挖掘傳統,豐富上演劇目。於是由文化領導部門發動劇團把過去叫座不演的老戲再排練上演,這個舉措名叫"翻箱底"。在這號召下,各劇種的老戲紛紛出籠,周信芳也演出了一直被認為是宣揚奴隸道德,擱置不演的《一捧雪》。領導點名要童芷苓上演紅極一時的《紡綿花》,可是她不演。我記得領導在一次局務會上要京劇院的一位負責幹部去做童芷苓的思想工作,勸她回響號召,可童芷苓就是不演。這之前,她曾寫過一篇談"從《劈、紡》到《趙-曼》"的文章,總結自己藝術上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因此她不願作違心之舉,再走老路,所以這場思想動員終究沒有成功。不久,一陣猛烈的左傾風再度刮來,"翻箱底"的舉措被否定,那些回響號召者翻身落馬,受到批判,而童芷苓卻逃過了這一關,說明她具有遠見與判斷力。她擁護什麼,捨棄什麼,都是出於真誠的意願,絕非隨波逐流,虛偽作態。當然最後還是難逃十年浩劫,但這條"罪狀",她卻是避免了。
這是基於她當時的思想認識,今天評判的標準變了,對《紡棉花》自是另一種評價,但她已離開人世,無須再為之折騰了。
走近京劇旦角演員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