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青蛙

溫水煮青蛙

“溫水煮蛙”道出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原理,說明的是由於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失去戒備而招災的道理。突如其來的大敵當前往往讓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禦效果,然而面對安逸滿意的環境往往會產生不拘小節的鬆懈,也是最致命的鬆懈,到死都還不知何故。一個安逸的環境中,人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迷惑,最終導致消沉、放縱和墮落。由於這個過程是一點一點的變化,讓人在不易察覺中完成了整個蛻變,待醒悟過來卻為時已晚。相反,如果將人突然從“天堂”扔到“地獄”,由於落差極大,人的反應也非常強烈,從而迅速做出選擇,不至於最終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基本信息

由來

溫水煮青蛙溫水煮青蛙
“溫水煮青蛙”來源於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不是沸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緩慢加熱(每分鐘上升0.2攝氏度),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在優越的環境自己也要隨時保持警惕否則可能會樂極生悲,在對待對手或者要有目的性的達成某件事物時,如果不掌握方法便魯莽行事反而不容易成功,可以先採用諸如此類的類似方法麻痹對方,這樣成功率將會更高。

寓意

1、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大環境的改變有時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並歡迎改變。

2、大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

3、覺察到趨勢的小改變,就必須“停下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而學習,是能發現改變的最佳途徑的。

現實例子

我是一名中學生,在我的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有的同學對待學習的標準不高,敷衍了事,能湊合就湊合,覺得乾多乾少一個樣,乾的越多出事越多,每天瀟瀟灑灑上學、瞅著鐘點放學,反正學習照常念,念完就回家,家長問問敷衍了事便罷了,此類種種。這些看似小事,但長此以往,會慢慢消磨我們的意志,削弱了我們的戰鬥力,阻礙學業和今後人生的發展。一旦原本舒緩的小溪面臨改革的洪流,試想自己還有什麼能力與別人去競爭,去比拼。這難道不正如沉溺於逐漸升溫的熱水中的青蛙嗎?等意識到了卻已為時已晚。其實防腐亦是如此,對於明顯的行賄、受賄、貪污、侵占公款等腐敗行為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也許很好抵制,而以聯絡感情、禮尚往來、交友娛樂等形式潛移默化的誘使你犯罪,就象溫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步入危險的境地,待到查覺早已深陷泥潭,不能自拔。這個故事既能說明行賄者的腐化策略,也能揭示出貪官們半推半就走上不歸路的深刻原因。

行賄者拉攏官員,往往是從小恩小惠開始;大貪巨蠹們的“處女貪”,據專家統計大多在數百元到兩三千元之間。因為這個數字遠遠達不到刑法定罪的標準,送者很容易冠以過節費、酬勞費、生活補助的名頭,受者也不用怕法紀追究累及烏紗。沉浸在這種溫柔舒適的感覺中,貪官們就像那只在涼水裡游弋的青蛙一樣,生理上的條件反射喪失殆盡,心理上的警惕性逐漸鈍化。貪官們只有落得個粉身碎骨的下場。

為此在現實生活中每名幹部、特別是手握重權的領導幹部,不僅要旗幟鮮明堅決抵制發生在身邊的直接腐敗行為,更要倍加警覺隱藏的、不易查覺的、慢火煮青蛙式的腐敗,努力做到潔身自好,廉潔從政。如何築牢防腐牆,永葆自身的廉潔,溫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使事物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其殺傷力決不比沸水煮青蛙差。

延伸閱讀

青蛙蠢嗎

這個故事表面上看起來合情合理,無懈可擊,誰也不會懷疑它的真實性,本人也是如此。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一位女生物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做了一次這樣的實驗:同學們兩三位一組,分配一個容器和一隻青蛙,溫火加熱,使水溫緩緩升高,以符合“溫水煮青蛙”的基本條件。同學們激動而焦急地看著顯示水溫的溫度計和容器中的青蛙。當溫度緩步升到60度時,開始有青蛙跳出。水溫到65度的時候,所有容器中的青蛙一個不落地全部跳出來了。女生物老師說:“青蛙在水溫升到60多度後自動跳走,說明它對水溫的本能反應並不因為溫度變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異。它們沒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離的地步。你們要記住,即便所有人都認同並且經常說的道理,也可能是錯的。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謊言。凡事一定要經過親自實驗、調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溫水煮青蛙”的實驗不難做,但所有的人寧肯直接引用“溫水煮青蛙”典故去論證從量變到質變的順理成章,也不願意去做任何一點質疑,也包括我自己,至少在聽到這個故事以前,我和人們一起認為,青蛙就是那么蠢。

是騙局嗎

重點看一下說有人真的作了試驗,把青蛙放到開水裡面,青蛙沒來得及跳出來,死了。而把青蛙放到冷水裡面加熱呢,青蛙卻自己跳了出來。反正這個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錯的。

真相:青蛙放到沸騰的開水裡面肯定會被燙死的。水沸騰差不多要100度,加上水蒸氣,造成的燙傷是很嚴重的。青蛙在進入沸水的過程中造成的燙傷,應該足夠讓青蛙喪失運動的能力了,自然就跳不出來。我估計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人會有疑問。不過要是說把青蛙放到熱水裡面可能跳出來呢,也應該是可信的。總應該存在一個水的溫度,既不會造成對青蛙的嚴重燙傷而影響其運動能力,也會讓青蛙感覺到不舒服,於是決定離開,也就是跳了出來。當然只在這裡推測沒多大意思,最好還是看看實驗結果。

你別說,還真有人做煮青蛙的實驗。不過做的不是把青蛙放到熱水裡面,而是放到冷水裡面加熱,也就是這個故事的第二部分。慢慢加熱青蛙,青蛙究竟會跳出來,還是死在裡面呢?做這個實驗的,是奧克拉何馬大學的動物學教授霍奇森。霍奇森研究的是不同種類的兩棲類對溫度的反應。青蛙屬於兩棲類動物。兩棲類是冷血動物,也是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的溫度進行調整。霍奇森研究的,就是兩棲類可以耐受的最高溫度是多少。你看看,科學家總是會給一些稀奇古怪的實驗找一些聽起來很科學的藉口。霍奇森選定的加熱速率,是每分鐘2華氏度,也就是差不多1.1攝氏度。霍奇森發現,到了一定溫度以後,青蛙會開始躁動不安,試圖逃離這個環境,如果裝載的容器允許,青蛙還是會跳出來的。基於此,霍奇森宣布,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錯誤的。

不過,再翻翻故紙堆,當然是在計算機上面翻,還能發現更早期的實驗。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過青蛙了。一個德國的科學家哥而茨,在尋找靈魂這個東西的時候,設計了這么一個實驗。把切掉了大腦的青蛙放在冷水裡面慢慢加熱,青蛙就被煮死在裡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樣處理,正常的青蛙會試圖跳出來。這個實驗原意我們不用去理會到。不過,看來差不多150年前“溫水煮青蛙”這個事情就已經有了結論。不過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個在100多年前做這個實驗的。1872,一個叫做亨滋曼的宣布,如果你加熱的速率足夠低,那么,青蛙並沒有跳出來的打算。1875年,這個實驗還被另外一個人證實。兩個實驗矛盾嗎?哥而茨與亨滋曼的實驗的區別是加熱的速度不同。哥而茨的實驗中,從17.5攝氏度加熱到56攝氏度,花了10分鐘,這樣,每分鐘的平均升溫速度就達到了3.8攝氏度,比後來霍奇森使用的加熱速率還快。所以,哥而茨觀察到青蛙很不喜歡這個溫度,試圖跳出來。而亨滋曼的實驗,加熱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鐘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了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鐘升溫速率不到0.2攝氏度,就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為異常。青蛙可耐受的臨界高溫(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即使沒有立即死亡,已經喪失一躍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離它不遠了。

這些“煮”青蛙的實驗目的都是考察溫度和神經反射性的關係。在較快的加熱速率下,青蛙能跳出來,原因很好理解: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跳走。而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這種刺激,反射應激性降低,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無法逃生。從這點上來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讓青蛙無法察覺的溫度變化和我們平時的“煮”有一些差別。

結論:在溫度變化明顯的情況下,青蛙可以迅速跳出。而當水溫變化很微小的時候,青蛙就難於察覺,而失去逃生的機會。“溫水煮青蛙”故事背後的依據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能煮死青蛙的這個升溫條件和我們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樣。

附錄: 本文僅僅摘錄了一個成功案例,關於為什麼溫水蛙沒逃出來,有學者認為是長久的處於臨界溫度破壞了青蛙的某些身體機能,導致青蛙喪失了跳躍逃跑的能力。也有學者認為,當年的實驗只是“意外”。因此,本目錄只是代表部分專家學者的看法。

其他看法

這么多人的實驗告訴我們,在很多的時候,自己的一次實驗或者經驗,得出來的結論,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或許在很多次得出來的結論,有可能也是不正確的。有的時候,我們需要懷疑有些一些前人留下來的話,或者留下來的思想,我們可以自己親自去試試, 或許就能夠相信此觀點,更加的信賴此觀點,有可能會有想不到的答案和結論喔。

最壞的情況並不是身處惡劣環境,而是逐漸的退化而不自知,慢慢被蠶食,慢慢被吞沒,當最終醒悟的時候已經太遲.同樣的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如果企業意識不到自己的企業處在這個危機那么他的企業將會面臨人員"跳槽"、管理層領導就會出現癱瘓。那么整個企業就不能正常的運行,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事情。

案例

原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廖少華在庭審時說:我是溫水煮青蛙 被朋友拉下水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