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頭曲

板頭曲

南陽地處河南省的南陽盆地,文化積澱深厚,尤其是在曲藝、音樂、舞蹈等諸方面更具特色,是全國聞名的曲藝之鄉,有“書山曲海”之美譽。南陽板頭曲音樂與歷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調曲子)相輔相成,是在大調曲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先奏板頭曲是為了活躍氣氛,引入境界,以音樂的語言表現藝術之美。音樂題材包羅萬象,具有鮮活靈性、純淨悠揚、音韻綿長和雅俗共賞等特點,和江南絲竹、潮州音樂、山西音樂有同等價值,並稱為我國民族器樂曲中的四大流派。其代表作《高山流水》在全國影響很大。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板頭曲
所屬地區:河南·南陽
遺產編號:Ⅱ—46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河南省南陽市
遺產級別:市國家

簡介

板頭曲板頭曲
板頭曲為中州古曲,用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是中華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故亦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板頭曲分布較廣,南陽泌陽鄧縣許昌開封皆可見其蹤跡,但傳播中心在南陽市。

板頭曲分布較廣,南陽、泌陽、鄧縣、許昌、開封皆可見其蹤跡,但傳播中心在南陽市。據載,明崇禎年間,板頭曲隨河南曲子見諸市井。清初,逐漸盛行於上述各地。其樂隊不備鑼鼓笙管,而以彈撥樂器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樂器,由此成為我國民間樂隊中難得一見的弦索樂組合。其樂曲多半源於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開板》、《陳杏元和番》、《打雁》、《賞秋》、《閨中怨》、《上樓》、《下樓》等。曲體大部分為六十八板體,結構嚴謹而又靈活多變。

板頭曲板頭曲
1949年後,板頭曲得以復甦並受到廣泛重視。1953年,著名古箏演奏家、板頭曲傳人曹東扶先生代表河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板頭曲的獨特風格在音樂界引起強烈反響。同年,部分板頭曲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高山流水》《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上樓》、《下樓》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此後,曹東扶及其後人全力投入板頭曲的記錄整理和演奏,為傳承、保護這一罕見的音樂品種做出巨大貢獻。近期,隨著大多數傳人去世,板頭曲正面臨凋敝失傳的危機。

歷史溯源

板頭曲板頭曲
據載,明崇禎年間,板頭曲隨河南曲子見諸市井。初,逐漸盛行於上述各地。其樂隊不備鑼鼓笙管,而以彈撥樂器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樂器,由此成為我國民間樂隊中難得一見的弦索樂組合。

藝術特色

板頭曲板頭曲
在當前流傳下來的板頭曲中,一大部分是適合古箏三弦琵琶單獨演奏的,也有一部分是適合多種樂器合奏的。根據它們的演奏特點和在不同場合所起的作用,對於板頭曲產生的起因,目前文藝界流傳著四種說法:一是聚集人氣,吸引觀眾,為大調曲子的正式演唱作鋪墊;二是緩和演出氣氛。在不同曲目的大調曲子轉場期間,樂隊演奏板頭曲,以免演員休息、替換時出現冷場現象;三是調弦定調。意在使不同樂器的樂手之間相互默契;四是呈才性,以曲會友
板頭曲的曲體形式,基本上是68板,即盤頭16板,起勢6個8板,煞尾4板,民間俗稱"老八板",是民族器樂曲最常用的一種結構形式。板頭曲的內容,有以歷史傳說故事為題材的,如《奪箏》、《高山流水》、《蘇武思鄉》等;有描寫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壓抑悲傷及閨怨情思的,如《盼夫歸》、《思春》、《悲秋》等;有以情景寄意、寫景抒懷的,如《滿園春》、《春雨細柳》、《寒鵲爭梅》等,這一部分板頭曲數量最多。
其樂曲多半源於古老器樂曲牌《八板》及其各種變體,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間小調。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開板》、《陳杏元和番》、《打雁》、《賞秋》、《閨中怨》、《上樓》、《下樓》等。曲體大部分為六十八板體,結構嚴謹而又靈活多變。
板頭曲板頭曲

板頭曲分為快板和慢板兩種。慢板一板一眼,曲調大部分哀怨低沉;快板有板無眼,曲調歡快流暢。由於古箏、三弦等樂器的音域寬闊,音色明亮,音韻優美,適宜於表現板頭曲細膩委婉的情緒,大多數板頭曲聽起來曲調優美,節奏明快,使人進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藝術境界。 《思鄉》哀怨,聽之催人淚下;《打雁》歡快,聽之輕鬆愜意;《高山流水》壯美,聽之思緒飛揚;《雁落沙灘》深沉,聽之回味無窮……

結構特點

板頭曲板頭曲
上面講到,"板頭曲"的特點及其曲體結構關係有不少都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器樂曲牌《八板》的變體,這點和我國多數民間傳統樂曲一樣。就其曲體結構而言,基本上是屬於"八板體"樂曲種類。當然,"板頭曲"中也有不少是根據當地的民間音樂、民俗小調改變而成的,也有由大調曲子中的音樂素材發展衍生而成的,但它們仍大多遵循著八板體樂曲的架構。從樂曲手法上講,八板體樂曲是屬於用同一個基本音樂主題變化而成的單曲的"板式變奏體",也就是說它們是以傳曲牌《八板》的音調為主題(典型的方法),或選用其他音調為主題,但均是參照傳統形象地稱其為"母曲",通過運用以"板式變奏"為主的多種手法,發展衍生出眾多藝術特色各異的、表現不同的內容情趣的音樂變體。這其中,地方特色和編創者(往往也是演奏者)個人的藝術素養及風格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正是基於此,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樂種和不同的音樂流派。
板頭曲板頭曲
《八板》的原型是由八句鏇律組成的,每兩句為一單元,四個單元之間相互構成典型的"起承轉合"關係,傳統上以每一句為一"板",故此曲被取名為《八板》。該曲牌是宮調式樂曲,全曲共六十八,因每一拍擊一下手扳,故俗稱其為六十八板樂曲。它的"起"和"承"在音調落音及結構關係上是前後呼應的,"轉"的特徵是在樂句上有了擴展,並且落音也不同於"起"和"承"在音調落音及結構關係上是前後呼應的,"轉"的特徵是在樂句上遊樂擴展,並且落音也不同於"起"和"承";"合" 、"轉"中的一句,而且結構也方整而穩定,收束功能很明顯。例如《弦索備考》中的《八板》與河南流行的箏曲《單八板》,兩曲調為八大句三十四小節,每拍擊一板的"六十八板"樂曲,均為宮調式,它們所展示的"八板體"特徵非常明顯。其中"弦索備考"中的《八板》即為"八板體"樂曲的原型"母曲",所有"八板體"樂曲--也包括"板頭曲",大多均由它衍變生髮而來。
板頭曲板頭曲
《八板》的"起"和"承"每句由相同的四小節八板構成,四個樂句依次落在商音"2"、徵音"5"、商音"2"和徵音"5"上,而且"起"的兩句鏇律基本相同,僅在句末有所區別,這種鏇律手法在傳統上稱為"換尾",而這樣的"起"又稱為"八板頭"。"轉"的第一句擴展了四"板",兩句均落在宮音"1"上;"合"則再次強調了"轉"的落音,兩句也均落於宮音"1",並且在結束句重複了"轉"的第二句(僅在第一拍上有點差別),成為"換頭"。全曲結束句又稱"八板尾"。以上分析的《八板》各部分的特徵,就是在編創新的"八板體"樂曲時所要掌握和準循的基本程式。 《單八板》《八板》流行於河南省的一種主要樣式,由於受河南聲的一種主要樣式,由於受河南地方風格的影響,以及古箏演奏手法的潤色,使其與《八板》的鏇律有了少許的差異,尤其第一句的落音變成了宮音"1"。但從總體看來,它仍不失為典型的"八板體"樂曲,而且實際上它也可稱是"河南板頭曲"的"母曲"。《八板》在各地的"八板體"樂曲中的變體甚多,有些變體的幅度還很大,這是由於地區的不同或表現內容的不同造成的結構、速度、節奏、節拍、鏇法與調式等方面的不同所致。但是,不管變化有多么大,它們在音調落音,句法和結構等方面,總或多或少地具有共同之處,即具有"八板體"的結構特點。在編創新的"八板體"時,藝人們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充分地利用原型"母曲"--《八板》的可塑性進行精雕細刻,並在有限的六十板中靈活地運用其程式推陳出新,藉以抒發各自不同的感觸和情趣,從而使《八板》這一有限的素材得以無限地展馳,並最終創出了曲目繁多、豐富多彩的"河南板頭曲"樂種。

傳承意義

板頭曲板頭曲
1949年後,板頭曲得以復甦並受到廣泛重視。1953年,著名古箏演奏家、板頭曲傳人曹東扶先生代表河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板頭曲的獨特風格在音樂界引起強烈反響。同年,部分板頭曲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高山流水》 、 《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中國樂器表演課程(本科)教學大綱中的《閨中怨》、《高山流水》、《鬧元宵》、《上樓》、《下樓》等都是板頭曲曲譜。此後,曹東扶及其後人全力投入板頭曲的記錄整理和演奏,為傳承、保護這一罕見的音樂品種做出巨大貢獻。近期,隨著大多數傳人去世,板頭曲正面臨凋敝失傳的危機。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