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山歌

興國山歌

興國山歌,是流行於以江西省興國縣為中心延及贛、粵、閩、桂數省的客家民歌,傳說起源於“木客”號子。興國山歌屬於口頭藝術,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傳,正史沒有對其起源進行記載,而以“太上隱者”名義出現在《全唐詩》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記錄的文人進行了“雅化”。2006年5月20日,興國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興國山歌興國山歌
興國山歌歷史悠久,相傳是秦末興國上洛山造阿房宮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遷後,其民謠滲透其內,與之融合,不斷改造演化,在興國山區紮根開花。興國山歌故有"唐時起,宋時興,唐宋流傳到至今"的說法。
相傳山歌始於木客(即伐木工人)。《詩經》、《小雅·伐木》中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關,求其友聲"。說明自古伐木者善歌,山歌始於勞動。興國歷代文人對上洛山木客唱山歌的事常有記述。興國山歌的發端語起興詞"哎呀嘞--"就是伐木工人在勞動中或勞動後伸腰舒氣的感嘆聲。
興國山歌曾是戰鬥的號角,早在半個多世紀前血與火的鬥爭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鞏固紅色政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十年代初,江西蘇區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五次反"圍剿"的鬥爭。興國縣的婦女在歡送親人上前線時,送上自己新編的草鞋和新編的山歌。"哎呀來!炮火聲來戰號聲,打個山歌你們聽,快跟敵人決死戰,紅軍哥!打到撫州南昌城。"熱烈奔放的歌聲激盪著戰士們的心,他們用山歌回答:"哎呀來!山歌來自興國城,句句唱來感動人,前方戰士好興奮,同志們!更加有勁殺敵人。"山歌一首接著一首,人民和軍隊互相鼓動、激勵。歌聲化為鬥爭的力量,鼓舞人們奮勇殺敵。
和著改革開放的激越鼓點,興國山歌釋放出從未有過的光彩。興國縣把"振興興國山歌,建設山歌之鄉"當作文化建設的龍頭來抓,當作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來抓,使興國山歌空前繁榮。在演唱形式上由獨唱、對唱,發展到聯唱、合唱、小演唱,而且還創造出興國山歌劇這一新劇種。文化部門組建了20餘支業餘山歌演唱隊,常年活躍在各個鄉。
為繼承和發展這一文化瑰寶,興國把"振興興國山歌,建設山歌之鄉"作為文化建設的龍頭。文化工作人員常年深入鄉村,挖掘、整理、收集了5萬餘首山歌,精選出1420首編成了《興國山歌選》和《興國山歌選續集》出版發行,編印了5400冊《興國山歌鄉土材料》,製作了《興國山歌》影碟和《山歌之鄉雙學潮》等電視專題片。
興國縣創建了全國第一家專業的山歌劇團,其創作的大型山歌劇《山歌情》在京演出產生轟動效應,一舉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四屆文華大獎,首屆曹禺戲劇文學獎。充滿泥土芳香的興國山歌,登上了藝術最高殿堂。人如潮歌如潮的"重陽山歌節"更成為興國盛大的文化節日。
2006年5月20日,興國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歌是民歌的一種,其起源應該是遠古先民的勞動和生活。興國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遠古的勞動場面。中國最早的民歌集《詩經》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關,求其友聲"。表現了遠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頭鏘鏗聲中,像鳥兒一樣放聲唱歌,他們唱歌的目的,是為了在勞動間隙與朋友交流。興國山歌的起源,就是源於這種伐木的勞動場面。
早在先秦時代,興國縣境內的上洛山區,聚居著這樣一批伐木之人,自稱“木客”。據興國縣志(同治縣誌重印本第512頁)記載:“上洛山,有木客。形似人,語亦似人。遙見分明,近則藏隱。自言秦時造阿房宮采木者,食木實得不死。能砍杉枋,與人交市,易人刀斧。交關者,置物枋下,卻走避之。木客尋來取物,下枋與人,隨物多少,甚信直不欺。有死者,亦哭泣殯葬。嘗有山人行,遇其葬日,出酒食啖人。山有石墨可書。”從文獻記載,這些木客並非山間野人,他們不但形象和我們相同,語言也相近,而且斷文識字,用石墨書寫。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使用金屬工具採伐樹木,加工成枋料,與外人交易。只是不願意與外人直接交往,藏匿深山。從這段文字可以判斷興國的木客是秦朝一支逃避建阿房宮采木勞役的六國遺民,他們溯贛江而上,遁入興國山區,逃離了秦人的樊籬,成為一支隱逸山林的自由部落,故他們害怕與外直接交流,擔心被秦兵發現,再遭追殺和奴役。故木客應該是一支從中原南遷的漢人,有與湖南武陵的桃花源人有相類似的來歷。不同的是,桃花源人雖因漁人失路,不復相見,卻有陶淵明作記而家諭戶曉。而興國的木客卻到北宋蘇東坡詩中提到才被人注意。上洛山的木客們,也有歌謠傳世。據晉代文獻“南康記”中記載,木客們出山到市場上購酒而飲,喝了酒便唱出了這樣的歌:酒盡君莫沽,壺傾我當發。城市多囂塵,還山弄明月。這首歌謠後來被文人們採錄進了《全唐詩》內,因為沒有作者,落款成了“太上隱者”。這其實是木客們隨口而唱的山歌,我們可以把這首詩還原回山歌的形式:哎呀嘞--酒食掉了甭再買,壺底一空厓就歸;市上唔當山里靜,明月當頭好唱歌。
哎呀嘞--瀲江流水波連波,興國老表愛唱歌;山歌好比山泉水,源源不絕匯成河。遐邇聞名的興國山歌究竟源於何時何處?過去興國縣一些山歌藝人在他們的唱詞中,經常會出現“唐時起來宋時興,代代傳唱元明清”的內容,故過去一些人據此認為興國山歌起源於唐朝,宋朝開始興起,歷經元朝、明朝、清朝的發展,走向鼎盛。這種認識雖然也不無道理,但其溯源並不準確。
興國縣雖然建縣於三國,但當時縣治平固和平陽和如今的興國縣之間,並非直接的延續,期間很多間隔,而且管轄範圍也相距甚遠。興國地處偏遠,唐代以前人煙稀少,唐末五代的和宋元之間因為戰爭的二次人口大遷徙,人口始繁,故山歌藝人們誤以為山歌即發源於唐朝,興盛於宋代並不奇怪。
《全唐詩》中還記錄了另一首木客們的歌謠,題目是“答人”: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這支歌謠顯然是木客回答外人好奇詢問他們身世時唱的一支歌,如果還原成山歌應該是這樣的:哎呀哩唔曉得厓哪當來,樹當房子石做枕。一覺歇著忘時日,冬無春來千百年。木客們顯然迴避著回答自己的身世,因為他們的身世聯繫著歷史的創傷,面對著無數好奇的詢問,他們索性用這樣一支曠達的山歌搪塞。這二支歌謠是我們可以查考的最早的興國山歌芻形。從興國古代木客的記載和《全唐詩》中“太上隱者”留下的二首歌謠,我們可以基本上可以認定興國山歌起源和客家先民的南遷一樣古老,中原漢人遷入興國上洛山區後,在伐工生涯中創造了這種藝術表達方式,並借興國這方水土,將這種藝術手段傳播至今。興國的山歌手,歷來尊崇木客為祖師,淵源遠溯二千多年。木客們後來到哪裡去了呢?宋代蘇東坡曾經尋訪過木客而未獲。
明清時期,尋訪木客的文人學者就更多了。清代安徽潛山人龔黃來興國為縣令,作《木客吟》詩曰:“父老為余言,時有采木客;年年上洛山,木實延朝夕,……天子今聖明,四方寬征額。傳語深山人,可以出無役。”(引自<<興國同治縣誌重印本>>490頁)龔黃認為木客是因為害怕朝庭的橫徵暴斂而藏入深山不敢出來,他托鄉村父老向他們傳話,說如今天下太平啦,木客們可以安心出來,不用再服勞役了。龔縣令是用一種憐憫的心態來看待木客的。而另一位文人周一煌的《木客吟》詩則說∶“我將攜酒入其山,傾壺弄月當如昨。”(引自<<興國同治縣誌重印本>>490頁)他則是用一種欣賞的心態來稱頌木客的。其實,木客們在唐代為外人所發現後,已經漸漸與後遷來的客家人同化了,清代初年興國縣令張尚瑗曾親往鄉村尋訪,他找到一些自稱是木客後代的鄉民,向他們索取家譜考究,發現他們的家譜里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只是以木客後人自居而榮耀而已。直到現代,興國縣西南的永豐鄉、隆坪鄉一帶,還有不少農家自稱為“木客人家”。

藝術特色

表演形式

興國山歌興國山歌
興國山歌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生活氣息濃郁,有獨唱、對唱、“三打鐵”、聯唱、輪唱等形式和鎖歌、盤歌、斗歌、猜花、丟觀音、黃鰍咬尾、繡褡褳、藤纏樹、樹纏藤等種類。就大的表演形式來分,興國山歌大體有以下幾種:山野田間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異,內容涵蓋男歡女愛、生產、生活、時政等方方面面;跳覡,分南河山歌和東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諢的搞笑歌,由覡公、覡婆裝扮演唱,東河山歌即祝讚山歌;民俗歌,在廟會、婚喪嫁娶、祝壽、建房、小孩滿月等場合演唱,演唱者多為職業歌師;敘事山歌多為民眾場合中一問一答、一正一反的對唱山歌,有較強的故事性,常常是圍繞某一主題展開,現常被地方政府用為宣傳工作的手段;賽歌是一種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會打擂台,考“肚才”,比機敏,高潮迭起,決定勝負後誕生擂主。

格式變化

山野田間相互唱和的山歌,也稱為遙唱體山歌。其基本格式為七言四句體。然而,有的歌手,喜歡在末尾添加一句聲韻相同的句子,對前一句起深化補充的作用,湊成五句,俗稱"三跌板",這是七言四句體的變異。跳覡是演唱性質的山歌,一般稱之為室內山歌。室內山歌主要是敘事山歌,它由歌頭、歌腹、歌尾三部分組成,具有典型的鳳頭、豬肚、豹尾的傳統特色。歌頭,通常一句或兩句比興句,用於起興,定韻;歌尾,簡短有力的一句話,畫龍點睛,揭示主題;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則是歌腹。歌腹內容可無限制的擴張,少則三五句,多則一兩百句,視歌手的"肚才"和故事情節發展需要而定。

演唱特點

不管是遙唱體山歌還是室內山歌,都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點:即興演唱。即情即景,臨時編撰,出口成章。因此,興國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歌手即興編撰的能力。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語連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在演唱形式上,興國山歌有一個不同於其它山歌的顯著特點,每首歌開頭一句"哎呀嘞",具有強烈的音樂鏇律感,隨著激動的感情迸發出來,其歌聲有如大水拋浪,奔騰激盪,大有一瀉千里之勢。中間的歌腹部分,起伏跌宕,不同的歌手,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風格,或高亢激越,或低迥婉轉;而唱到結尾句之前,有一個呼應語"心肝哥(妹)",現多稱"同志哥(妹)",與開頭的"哎呀嘞"相呼應,形成興國山歌完整,獨特的演唱風格。敘事山歌中,由於篇幅較長,往往採用二人對唱或三人聯唱(俗稱三打鐵)的形式進行演唱。歌手用小鑼一面,在每次跌板(拖腔)之後,擊小鑼片刻,一來便於歌手喘息歇氣;二來為歌手醞釀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時間;三來起一種"過門"轉調的作用。

內容手法

興國山歌繼承了傳統的賦、比、興創作手法,並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興國山歌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廣為流傳,就因為有鄉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信手拈來,出口成歌。
興國山歌所唱的內容十分廣泛,舊時除唱男女愛情和勞動生活外,還常唱歷史故事、傳說新聞等內容,有時即興編唱,有時長篇敘事,形式多樣。解放後,許多以井岡山、贛南根據地革命歷史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中常以它為素材進行創他,如《紅軍根據地大合唱》、《井岡山大合唱》等。
興國山歌是勞動的號子,在田野山林中飄著,在壓彎的扁擔上顫著,在飛轉的紡車上纏著,既激發乾勁,又消除疲勞。興國山歌是生活的鏡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傳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災、紅白好事祝讚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情歌,運用比興、暗喻、雙關等手法,情趣盎然。

代表作品

代表性曲目還包括《園中芥菜起了芯》、《繡香包》、《行行都出狀元郎》、《贊八仙》、《再創好作風》、《喜看農村新面貌》、《山歌迎您到興國》、《蘇區幹部好作風》、《我從歌鄉來》、《打著山歌過橫排》等。

傳承意義

興國山歌興國山歌
興國山歌與勞動人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它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覆蓋生活的不同層面,成為勞動人民生活的親切伴侶,勞動中的助手,社會鬥爭中的武器,交流情感、傳播知識、娛樂消遣的工具。它以其得天獨厚的發生髮展過程,使得它具有多種功能與作用。
一、審美認知功能
興國山歌對於社會、歷史、人生具有審美認知功能。首先,興國山歌直接反映了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興國山歌作為人民民眾的民間藝術,具有反映與創造統一、再現與表現統一、主體與客體統一等特點。往往能夠更加深刻地揭示社會、歷史、人生的真諦和內涵,具有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的特長,並且常常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給人們帶來難以忘卻的社會生活的豐富知識。它是認識歷史、社會、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人們通過興國山歌演唱和欣賞活動,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
比如《盤歌》中的一段:“自從盤古開天下,/一朝天子一朝臣。/文臣多出山東地,/武將多出山西城,/山西出了李元霸,/攻破七十二座城,/山東出了孔夫子,/又有七十二賢人,/門下三千徒弟子。/山西出了孔明公,/借里東風殺曹操,/孔明死去千年後,/七星壇上無一人。四大名山四方立,/山東山西出能人。”
這段歌詞介紹了三個著名歷史人物及其故事,其一是隋唐梟雄李元霸,攻城撂地,討伐隋煬帝。其二是儒家學說創立者孔子,用詩書禮樂教授七十二賢人和三千弟子。其三是三國中的孔明,祭壇借東風,火燒曹操連環船。
再如:《忍字為高是古訓》“忍字高來忍字高,/心字頭上一把刀。/哪個不忍就招難,/忍字值得來推敲。/歷史拿來做鏡子,/前朝人物同你嘲;/姜公能忍把魚釣,/活到八十扶周朝;/蘇秦能忍錐刺股,/六國封相佢為高;/韓信能忍胯下辱,/登台拜將保漢朝;/……幾多古人忍性大,/富貴都從忍字熬。/也有古人不能忍,/臨了到死才喊囂,/龐涓不忍蠻出戰,/馬陵道上魂魄消,/黃羊不忍擺陰陣,/千年道業命難逃。/霸王不忍烏江死,/蓋世英名一旦拋;/羅成不忍亂箭射,/臨死馬踏淤泥橋;/周瑜不忍三口氣/死在八丘撇小喬……”
這段山歌讓人認知“忍為天下先”的人生哲理,認知“以史為鏡”可知興衰的道理,它用了大量典故,讓人了解歷史名人和歷史事件。
其次,對於大至天體、小至細胞的自然現象,興國山歌也同樣具有審美認知作用,它可以幫助人們增長多方面的科學知識。
比如:《天地歌》……天公分管天上事,土地公公管人間,日頭原是黃天子,天公門下小外甥,日頭三百六十個,七十二腳走紛紛,春日行程八萬里,陽雀樹頭來催春,夏日行程九萬里,長江海水暖烘烘,秋日行來四萬里,叔伯知秋催老君,冬日行來兩萬里,濃霜白雪冷嘲熱諷冰冰……”
“天地歌”形象地記述了有關宇宙與人類起源的古代神話和傳說,介紹了許多天文地理知識。
又如:《二十四節氣農諺歌》流傳就多種多樣,
例一:“驚蟄日子要凍蟲,/前三後四冷幾工,/家家忙著來下種,/就盼天上響雷公;……”
例二:“立春時節種甘蔗,/桑樹最好雨水插,/驚蟄時間種葡萄,/春分落雨種南瓜……”例三:“雨水一到土轉潤,/犁開田溝開好圳,/百樣種子準備好,/莫要臨時亂紛紛……”
這些興國山歌中的節氣歌便是傳播農業知識的“科普歌”。
還有多如牛毛的《耕田歌》《種棉歌》《書俚歌》《寫字歌》《十月懷胎歌》《古今歌》……傳播農業生產,讀書學習、婦女生理、這些歌曲記述了先民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認識,以及歷史、生產、生活和禮儀知識。
二、審美教育功能
興國山歌是興國勞動人民的一種教育傳播方式,其教育作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興國山歌歌詞含有內容豐富的文化內涵,興國山歌所反映的內容涵蓋了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對於滿足社會對文化的需求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有著一定的全息性、整體涵蓋性。興國山歌在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推動下已經成為一面鏡子,它真實地從各個角度再現了勞動人民的社會現實生活,有極高的文化含量蘊含其中。同時,興國山歌作為一種高文化含量的藝術載體,通過傳唱等方式將所承載的各種思想文化內容傳向四面八方;將通俗易懂的內容,用歌唱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向所有聽眾進行廣泛傳播。在此過程中,興國山歌的教育功能得以實現。
興國山歌是勞動人民的歌,歌手來自民間、來自基層,他們與人民民眾所思所想息息相通,對老百姓生活特別熟悉,因而,他們演唱的內容能激起廣大聽眾感情深處的強烈共鳴,人們通過興國山歌審美活動,受到真、善、美的薰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引導人們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
興國山歌中懷古勸善、誠實守信、頌人品格、倡導家庭和睦、教人忠孝節義的主題,十分普遍。這些歌謠成為興國勞動人民生命規範的準則,成為興國勞動人民的倫理教本。比如:《勸郎歌》《十勸妹》《十勸世人記在心》等成為興國客家人的道德經,內容涉及個人修養、家庭倫理、社會道德。勸人“多敬爺娘少敬神”,“孝敬公婆好處多”“勤儉持家多掐錢”,主張“男女大細都一樣”,“兄弟姐妹要和順”“公婆夫妻要相親”“買賣算盤要公平”“讀書之人要用功”“做官要做正當人”這些觀念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係,創造“人和”的人際環境,追求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為主題的大同社會,與全社會總體利益價值觀相契合。
又如:《懷胎歌》是獻給母親的歌,歌頌母親的偉大、母親的摯愛、母親的無私,倡導人們熱愛母親,其行動、形象無與倫比,完全可以說是母愛的絕唱,它催人淚下,永世難忘。而《老人歌》《勸人莫把老人嫌》等則是獻給父親的歌,是倡導尊敬老人的歌。
再如:各種各樣的《戒賭歌》《戒嫖歌》《戒菸歌》更是讓賭、嫖、抽的害處暴露無遺,形象生動的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人聽來倍感真實可信,句句刻骨銘心。
興國山歌審美教育作用的第一個特點是“以情感人”。因為興國山歌沒有文人加工過的痕跡,不假雕飾,樸實無華,顯得樸實可信,富有真情實感。它總是灌注著山歌手的思想情感,通過生動感人的唱詞唱腔,作用於欣賞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和薰陶。它發生的教育作用決不是乾巴巴的道德說教,更不是板著面孔的道德訓誡,而是以誠感人、以情動人,通過強烈的感染性,使欣賞者自覺自愿地受到教育。這也正是興國山歌生命力之所在。
興國山歌審美教育作用的第二個特點是“潛移默化”。興國山歌對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無強制的情況下,使欣賞者自由自願、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在這種漸漸地長期作用下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情歌為例:從“老妹生來鐵石心,爺娘打死不斷情”,到“取你人好心腸好,取你人窮志不窮”;從“莫學黃蜂見花采,要學蠟燭一條心”,到“生不丟來死不丟,除了大海變山丘”。鼓勵男女青年反對等級門第,衝破“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束縛,樹立堅貞不渝愛情操守,重視心靈美。強烈的感染力和衝擊力,確實是其它社會意識形態所達不到的。應當說,興國山歌功頌德這種長期潛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強的穩固性和延續性,常常成為人生觀、世界觀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
三、審美娛樂功能
興國山歌的審美娛樂作用,主要是指通過演唱活動,使人們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愉心悅目、暢神益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物質產品是為了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精神產品則是為了滿足人們心靈的需要。興國山歌作為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精神產品,正是因為它能給人們帶來審美的愉悅和心理的快感。
興國山歌的審美娛樂功能的另一個作用,是使人們通過演唱和欣賞得到積極的休息,從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興國山歌能起到讓演唱和欣賞者深層心理的宣洩作用或淨化作用,可以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壓抑或無法實現的情緒、願望、期待、理想,通過山歌創造的想像世界或夢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滿足。
在舊社會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深受剝削和壓迫,但他們仍然“冇食冇著偏要唱”,藉此調節情緒,宣洩悲苦,解心頭之恨,減輕心中的憂愁。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出門三步要唱歌,唱歌為的解憂愁,三餐還要歌當飯,夜晡還要歌枕頭”“清早起來沒顆米,打只山歌來允飢”。如:《長工歌》《單身歌》《放牛歌》《寡婦哭靈》等都是勞動人民在三座大山重壓下的等都是婦女在重壓下的痛苦呻吟。
在勞動中它能振奮精神,消除疲勞。勞作之餘,一曲高吭嘹亮的山歌,消愁解乏;人眾聚會的場所,唱幾首山歌,活躍氣氛,調節精神;當春節來臨合家團聚時,男女老幼在家中唱起山歌,不僅是為了娛樂消遣,更以之作為凝聚家庭成員、維繫家族共同記憶的手段。而那些經過千錘百練的經典情歌,則是百聽不厭,歷久不衰。
興國山歌還有比賽智慧和口才的娛樂作用。一方面通過展示智慧和才華以增加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又是娛樂逗趣、為比試高低互不相讓。如果碰上高手擂台賽歌,則更是妙趣橫生,高潮迭起,真是一種難得的藝術享受。興國縣歷年舉辦的重陽歌會,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就是明顯的例證。每逢重陽山歌節各路優秀歌手聚集於此一決雌雄。聽者眾多,皆興致盎然,反應熱烈。興國山歌王與梅州客家山歌師用“尾駁尾”的形式斗歌更傳為美談。“尾駁尾”要求起韻接意,不能變韻離題,要求才思敏捷,對答如流。數場斗歌、場場棋逢對手,短兵相接,那是何等精彩?一首連一首,一句連一句,山歌王和山歌師應付自由,妙語連珠,幽默風趣,整個歌場忽而屏聲斂息,忽而齊聲喝彩。這對於會唱山歌和不會唱山歌的人同樣是一種美妙的享受。這種活動,既是娛樂,又是展示民間優秀文化和智慧型的場合。不論歌者或聽者,都以勝者為自豪,這進一步促進了歌手間的交流和競爭意識,增加了歌手提高自身水平的迫切性,也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發展。近些年來,文化部門將優秀的傳統山歌錄製成MTV光碟發行,更贏得人們青睞,紛紛購買播放欣賞。
四、人生禮儀功能
人類社會的文明的社會生活幾乎全由種種民俗組成,興國客家人保存了他們固有的文化禮俗,興國山歌貫穿於婚喪喜慶的禮儀活動之中。
1.誕生禮。興國客家人認為嬰兒的出生關係到家庭民系的興盛。因此,便有了為新生兒祝願的喜歌、祝福歌:《添丁贊》《小兒滿月過周贊》《十二月屬相歌》等。
2.婚姻禮。婚禮是人的終生大事,客家人給予特別的重視。婚禮中有專用的整套歌曲和嚴格的程式規定。新郎官披紅掛彩,準備去新娘女家迎新郎有《新郎官穿戴歌》;出轎迎娶時有《開轎歌》《斬轎煞》;新娘出嫁前有》哭嫁歌》;上轎時有《上轎歌》;下橋時有《下轎歌》;拜堂有《拜堂讚歌》;進新房有《贊新房歌》;婚宴開始有《入席敬茶歌》《敬酒歌》;鬧洞房時有《鬧洞房歌》等。
3.祝壽禮。客家人有做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歲大壽的習俗。在慶壽時禮生要唱《祝壽贊》《十拜壽》《贊八仙》。
4.葬禮。客家人把對死者的安葬看作重大而莊嚴的事情,把喪事稱作“白好事”,葬禮有報喪、入殮、弔喪、做道場、出殯、游棺、入穴等程式。因而便有《守靈歌》《送魂歌》《送煞收魂歌》等,在20世紀50年代後喪事簡化,反對封建禮教很少有人再唱。
此外做新屋會唱《上樑歌》《安大門歌》《贊新屋歌》;打新灶時唱《新灶歌;打燈彩時唱《龍燈歌》《開廳歌》等。
五、交際公關功能
興國山歌的交際功用包括溝通聯絡友情,戀愛、交流、送往迎來及對歌鬥智等。
作為異性間交往的媒介,是興國山歌一項十分重要的功用。美妙生動的山歌,比暗送秋波更能傳遞愛戀,比甜言蜜語更有柔情。歌青年男女從相識到定情,往往要有一定過程,歌的內容也就有了思情、探情、逗情、連情、拒情、斷情、定情。
1.思情:青年男女心有所愛,便會將思想之情、苦戀之情由衷表達。如:男想女“想你想你真想你,/請個畫匠來畫你,/把你畫在眼珠上,/看到奈子都是你。”“老妹生得桃紅色,/一時唔見過唔得”女想男:“想起戀郎心開花,/好比蜜糖兌紅茶,/阿哥你冇娶老婆,/妹子就想到你家。”“田塍豆子開白花,/老妹想郎一冬下,/想了一冬冇人曉,/就象楊梅開暗花。”
2.探情:談情說愛是天生之事,也是件難事,難就難在心中有愛,不知怎樣來傳達;難就難在心中有情,不知怎樣來訴說;難就難在相互傾慕,卻不好意思捅開那層窗紙。對於客家男人來說卻不難,山歌一唱愛就大膽地傳達出來:“老妹走路莫咁快,/放慢兩步等到亻厓,/哥哥有事同你哇,/喊你老妹嫁給亻厓。”你看脫口而出,多么坦率,多么簡單,無需拐彎抹角。
客家妹子如心中有意,會用山歌回應情哥哥:“蓮花開在塘中間,/有心採花莫怕難,/有心連妹莫膽小,/要想吃酒就開壇。”客家妹子也可用山歌投石問路:“一蔸桂花十八叉,/桂樹低下是妹家,/哥若毋嫌妹門矮,/請進屋下食杯茶。”
3.逗情:有人說愛情有三分詩意三分瘋狂三分幻想,再加三分激情。興國青年客家男女用山歌相互挑逗,心跡在搞搞笑笑中表白,情感在你唱我和中增進,性慾在調戲中增濃。例如:有位男青年向心上人表白:“想你想得發心痧,/三魂六魄沒歸家,/三魂六魄跟妹走,/生死為你該支花。”即便是難以啟口的情慾,也能巧借比喻,又不傷大雅,有聲有色地唱出:“安塥安絕咁會安,/安亻厓老妹豆腐乾,/哥哥安做青石板,/越軋老妹越喜歡。”“哥象天上一條龍,/妹象地上花一叢,/龍不翻身不下雨,/雨不灑花花不紅”。
4.連情:雙方有了較深入的了解,開始以歌互訴真情:“池塘蓮花開兩朵,/手摘蓮花送情哥,/清水池邊雙雙影,/妹唱山歌妹來和。”“風吹禾苗一行行,/咁久冇曾見情郎,/今晡見到情郎來,/當得白糖兌酒娘。”以歌相互讚美:“老妹生得靚又靚,/當得觀音筆畫成,/觀音再靚筆畫格,/老妹標緻自生成”“衫褲爛掉一抓筋,/洗得乾淨當得新,/阿哥當得涼傘樣,/涼傘爛掉骨子真。”
5.定情:以歌盟誓結好。“生也纏來死也纏,/只愛同郎結良緣,/生也生在郎身上,/死也死在郎身邊。”“哥為妹來妹為哥,/鳥為青山魚為河,/鳥為青山死在嶺,/魚為青山死在河。”
6.斷情:一旦感情破裂,客家人也用山歌來宣洩自己的哀愁、痛苦、委曲或怨恨。這是一種解脫的方式,也是將殤情的情結傳達給對方的一種方式。請看男人對變心女子的埋怨:“簫子吹來兩頭空,/無情老妹誤人工,/唔怕哥哥樣般講,/老妹假裝耳朵聾。”“當初同妹講好哩,/妹是水來哥是魚,/當初妹怕魚丟水,/今日塘乾水丟魚”。再看女子對負心男子的痛恨:“天上雷公響沉沉,/唔曉雷公打那人?/只盼雷公莫打妹,/專打情哥冇良心。”“天上落雨就起雲,/郎要斷情起橫心,/哥哥好比撐船客,/船開唔管岸頭人。”
在雙方感情的進展和曲折中,除了以上所述,還有勸誡、別離、抗婚、嘆情歌等等。
興國山歌除了具有擇偶的實際功用外,其公關、聯誼功能在新時期更為突出。“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歌是故鄉美”興國山歌濃重的鄉音,不知連線多少鄉情鄉人。眾多台胞、僑胞、海外遊子思戀故鄉;身居要職的老紅軍、老幹部思念父老鄉親;在沿海城市打工的兒女想念親人,他們在外聽到興國山歌格外親切。他們回到興國也喜歡聽一聽熟悉的興國山歌,同時還要將興國山歌錄音帶、光碟、歌本、選集帶走。他們聽山歌,想家鄉,激發起建設興國,以展興國經濟的熱情。
六、文化傳承功能
興國山歌是較為主要的一種社會文化傳承方式,人們的神話、信仰、法律、倫理、科學知識、生產知識等都可以靠山歌傳載後世。
首先,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創作了無數優秀的山歌作品,然後經過口傳心授的傳唱而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來。在民歌傳唱過程中,無數民間歌手又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對傳唱中的山歌進行知識更新和藝術加工,使之更加凝練。每傳一代,每經過一位歌手的歌喉,山歌總要被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改、加工和潤色,從而保證了流傳下來的山歌都是經過集體創作的,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珍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興國山歌越來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與典型性、知識性與趣味性。這種一代又一代的繼承既包括了風格上的繼承,同時也包括了文化、哲理、價值觀、道德觀等等的繼承。從這個意義上說,流傳了山歌,就是傳承了前人的文化。
同時,由於興國山歌已與興國的婚喪喜慶禮儀、歲時節俗融為一體。興國山歌使得這些傳統的民俗充滿喜慶色彩,傳奇氣氛。使得古老純樸的客家民風民俗,在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的今天得以部分保存下來,以其獨特的內涵特質和地位,以其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以其相對的穩定性延續承襲。實際上興國山歌成為一條鏈子,把我們與歷史、與現代、與生活聯結在一起,不可分割,不可忽視、不可替代。
七、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戰鬥作用
興國山歌雖然久負盛名,然而,真正使興國山歌賦予新生命和新內容,卻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中央紅軍,在興國開創了革命根據地。廣大工農民眾起來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鞏固與保衛紅色政權。“千年鐵樹開了花,/今晡工農當了家”,工農民眾的革命激情,象火山一樣迸發出來。於是,興國山歌紅紅火火,唱遍了蘇區山山水水。他們用山歌謳歌戰鬥生活,鼓勵擴紅支前,讚美蘇維埃建設,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題材之廣泛,堪稱中國民歌史上的奇蹟。同時也擁現出一批批紅色歌手。長崗鄉主席謝昌寶,縣蘇維埃委員曾子珍,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他們把山歌唱到了中華全蘇代表大會,毛澤東、陳毅等同志曾親口稱譽他們是“山歌大王”,他(她)們堪稱興國山歌的旗幟和楷模。他們的山歌發揮出戰爭年代的特殊作用。
1.控訴黑暗社會,鼓動農民暴動。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勞動人民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他們痛恨地主老財,用山歌發泄怨恨,控訴封建勢力。唱出了大量的苦歌、怨歌、不平歌。一聲聲,一字字是血是淚,是控訴,是反抗。他們揭露地主老財如兇猛的野獸:“坪上小雞怕,老鷹,/一家發財百家窮,/村中有隻黃斑虎,/十隻牛欄九隻空。”
再看對財主高利貸的仇恨“窮人頭上兩把刀,/刀刀見血吃不消,/擔子重來利錢惡,/骨頭熬出四兩膏。”這種苦難的控訴,和對舊社會的鞭笞,極大地啟發了窮人的革命覺悟,萌生了反抗思想。如:“冇食冇著苦難當,餓死不如扛刀槍,唔交租來唔還債,逼上梁山做宋江。”當他們起來“造反”受到鎮壓,工農民眾還相互鼓勵,樹立革命信念:“那怕坐牢又殺頭,/難禁窮人一張口,/唱盡天下不平事,/罵盡天下吃人狗。”
共產黨在興國播下革命火種,革命烈火熊熊燃燒,農民暴動風起雲湧,工農民眾堅信革命會成功,堅信工農力量大如天,他們高歌:“竹筍出土尖又尖,/工農團結唔怕天,/天塌有亻厓工農補,/地陷有亻厓工農填。”當大革命失敗,處於低潮貧苦大眾沒有害怕,反抗呼聲更為高漲,他們向反動派宣告:“打鐵唔怕火星燒,/造反唔怕斬人刀,/斬了頭來還有頸,/斬了頸來還有腰,/就是全身都斬碎,/變鬼還要把仇報。”這是何等的豪放,何等的剛烈,何等的慷慨!
2.歌頌共產黨,讚美工農紅軍。中國共產黨讓人民翻身做主人,興國人民把共產黨當成救星。山歌表達出他們由衷的讚美,真情的傳唱。“日頭一出紅彤彤,/來了朱德毛澤東,/千年鐵樹開了花,/工農做了主人翁。”“地主有田我有鐮,/打倒豪紳掌政權,/翻身打幫共產黨,/幸福全靠毛澤東。”工農紅軍幫窮人出了頭天,把工農紅軍當成子弟兵,興國人民擁軍愛軍,他們歌唱:“正月裡來梅花香,/四軍全部出井岡,/紅旗飄飄高舉起,/嚇得白軍大恐慌。”“紅軍打來晴了天,/窮苦人家笑漣漣,/三荒五月有飯食,/九冬十月有衣穿。”
3.宣傳擴大紅軍,打破敵人“圍剿”。蘇區時,為了開闢和發展紅色區域,捍衛紅色政權,保衛蘇維埃革命勝利果實,興國人民回響黨的號召,掀起擴大紅軍高潮,興國山歌成了最好的宣傳工具。一九三三年的“紅五月”,在“擴大百萬鐵紅軍”的口號聲中,興國人民在縣城附近的武壙橋頭、筲箕窩等地,搭起歌台,各區、鄉歌手輪番登台演唱,連唱三天三夜。三天之內,組建起興國模範師、工人師、少共國際師,走上了戰鬥前線,受到中央通電嘉獎。興國山歌,也就留下了“一首山歌三個師”的動人佳話,在蘇區文化史乃至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其中《送郎當紅軍》《當兵就要當紅軍》等山歌人人能唱,至今還成為文藝晚會保留曲目。
在打破蔣介石發動的幾次軍事“圍剿”中,興國人民不但積極參軍參戰,支前救護,還用山歌鼓舞紅軍士氣:“山歌來自興國城,/句句唱來感動人,/前方戰士好興奮,/更加有勁殺敵人。”他們還高唱:“炮火聲來戰號聲,/打只山歌親人聽,/快與敵人決死戰,/活捉老蔣何任欽。”“炮火聲來戰號聲,/大舉進攻已致到臨,/捏緊鐵拳去粉碎,/工農團結一條心。”
4.開展政治宣傳,分化瓦解敵軍。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蘇區軍民把分化瓦解敵軍當作戰鬥任務,山歌也成了銳利的武器。如勸白軍歌:“白軍官兵要聽清,/切莫上當打紅軍,/你們也是爺娘生,/何必窮人打窮人。”“樹要正來根要正,/改惡從善投紅軍,/願當紅軍也歡迎。”這些山歌象勾魂刀,使許多白軍官兵打仗時子彈朝天放,紛紛放下武器棄暗投明。
5.歡呼土地革命,擁護紅色政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心工作與根本任務。興國的土地革命始終得到毛澤東的密切關注和直接指導。獲得土地的興國農民象獲得新的生命,他們用山歌表達喜悅的心情,用山歌推動土地革命:“山歌唱來鬧連連,/打倒地主分了田,/工農翻身作了主,/保佑共產黨萬萬年。”興國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府成立廣大民眾歡欣鼓舞,他們興奮地歡呼:“蘇區政權一枝花,/花根扎在窮人家,/貧苦人民有了黨,/紅色政權遍天下。”
6.促進經濟建設,普及文化知識。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為了改善紅軍官兵和人民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興國縣蘇維埃政權領導開展經濟建設,興國山歌成了鼓足幹勁,挑戰困難的號角。擁現了《合作社就是好》《同心合力開荒田》《帶頭買公債》《生產大競賽》等一大批山歌。當時,大量男人上前線,婦女成了生產主力軍,山歌為之吶喊助威:“蘇區新開一枝花,/長岡婦女學犁耙,/自己動手樣樣有,/支援紅軍打天下。”“興國婦女頂剛強,/革命重擔挑肩上,/白天田中搞生產,/夜做軍鞋送前方。”為了普及文化教育知識,興國各鄉各村辦起了列寧國小,開展掃盲運動,興國山歌歌本成了課本,成了俱樂部、藍衫團演出時的曲目。
7.倡導幹部帶頭,歌頌優秀作風。當年面對敵人殘酷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環境和條件極為艱苦惡劣,鬥爭極其的艱難困苦,要克敵制勝,必須最廣泛的把人民民眾動員起來,必須取得人民民眾的高度信任,最堅決的支持。這就要求我們的黨和幹部必須具有革命和拚命精神,必須具有廉潔奉公和自我犧牲精神,必須具有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的精神。便擁現了《蘇區幹部好作風》《蘇區幹部十帶頭歌》《共產黨真正好》等山歌,這些山歌對於蘇區幹部好作風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那首膾炙人口,唱遍大江南北的《蘇區幹部好作風》成了紅色經典之作。
八、在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宣傳作用。
由於興國山歌為民眾喜聞樂見,而且又能人人廣泛參與,因而客群面廣,是一種快捷的、行之有效的、為其它形式難以替代的政治宣傳方式。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興國山歌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更是日益顯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1.宣傳黨的方針和中心工作。因為興國山歌具有即興性、通俗性、民眾性,加之不受時間、地點、場合的限制,每當有什麼重大政治任務或中心工作時,山歌都能及時地出現在第一現場,用最快的速度,深入到基層、農村、廠礦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配合。無論是在重大政治宣傳活動如:宣傳黨的十六大精神、宣傳三個代表光輝思想、宣傳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等黨的宣傳上,還是在諸如城市建設、招商引資、計畫生育等中心工作中,興國縣各級黨政領導,無不把山歌當成一種有力的宣傳工具,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如1996年縣委部署“雙學”活動,2003年開展“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活動,各鄉鎮創作了一大批山歌進行宣傳演唱,使活動開展得生動活潑。
2.宣傳政府政策和法規。因為興國山歌具有敏銳的思想、鮮活的民眾語言、形象的比喻、幽默詼諧的情趣,能受到民眾喜愛,興國各條戰線紛紛運用興國山歌進行政策法規宣傳。例如:社會保險宣傳、計畫生育宣傳、水土保持宣傳、保護土地宣傳、稅收宣傳、保護老年人權益、普法宣傳、費改稅宣傳等。他們不僅組織力量創作有關山歌出報、出書、出刊、出錄音帶、出光碟,還組織山歌手用當地的人,當地的事,現身說法,即編即演,激起廣大聽眾感情深處的強烈共鳴,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靈魂得到淨化和升華。
4.服務招商引資。伴隨改革開放的發展,招商引資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興國舉辦多屆重陽山歌會,在山歌會舉行期間,組織商貿展銷會和洽談會,藉以構築交流平台,吸引外商和遊客,擴大了零售額,增簽產品銷售契約,增加引資洽談項目。達到了山歌牽線、文化攀親、政府搭台、經貿唱戲,提高招商引資的成效,振興興國經濟發展的目的。重陽山歌會已經成為興國提高城市經營水平的重要品牌,對擴大興國對外開放、增強綜合競爭力、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5.服務企業文化。在現代商戰中,企業面臨的是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而這種競爭離不開企業文化。眾多企業看準廣大民眾對興國山歌的喜愛,用以做廣告宣傳,擴大社會影響,樹立企業形象,打造品牌,掄占市場份額。用以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寓教於樂凝聚人心,激發生產熱情。用以做公關媒介,做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聯歡交流橋樑。
6.服務旅遊事業。興國是著名將軍縣、烈士縣、模範縣,積極發展紅色旅遊,是新形勢下人文精神的回歸,是旅產業創新的主題。在開發紅色旅遊這一產業中,興國重視把紅色旅遊的主題回歸到歷史文脈的人文精神中,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興國山歌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興國山歌成為刻畫紅色根據地音樂形象的典型音律,熟悉而優美的興國山歌,勾起人們對興國老區乃至整箇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深情懷戀,在紅色旅遊中興國山歌走俏成為必然,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同時,興國是客家的發祥地之一,客家尋根熱,客家文化熱的興起,使得客家旅遊方興末艾。興國山歌是客家民歌中最為濃情、最為放達,也最為卓越的歌種,因此在各種客家社團、客屬懇親會、客家研究會、客家網路、客家活動中,興國山歌受到熱烈歡迎。興國山歌不但吸引海內外客家文化考察團紛紛前來興國訪問採風;還大大吸引了電影電視界來“尋寶,近幾年來,興國與有關部門合作製作了《客家人》《民歌魂》《客家風情》《興國山歌》等電視片。其中《興國山歌》電視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播放,還獲得對外宣傳金橋獎。興國山歌為保證興國旅遊產業的獨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續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承方式

興國山歌的傳承方式有二種,一種是民間的口耳相傳;勞動人民在砍柴挑擔過程中,唱起山歌來與人交流,興國山歌的發端語(起興詞)“哎呀嘞……”就是伐木工人在勞動過程中伸腰舒氣的感嘆聲。伐木歌起,山鳴谷應。引起上山的樵夫,放排的工人,耕耘的農民感情上的共鳴,於是互相唱和,成為勞動民眾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代代相傳,蔚然成風。因為山歌內容大多數屬於情歌,只要歷代青年男女存在著男歡女愛,這種自然流傳的方式就不會消失。興國山歌的另一種傳承方式,就是跳覡;在元、明之交,改朝換代的戰爭,興國遭到嚴重的兵禍,土曠人稀,閩、粵遷來大量移民,隨著傳來了“跳覡”的風俗。跳覡來自福建的福州一帶,以三個奶娘為祖師,通過一種“藏禁”的儀式,為人驅邪求福。這是一種迷信職業,有著很濃厚的母系氏族色彩。傳入興國後,迅速與興國山歌融合在一起,跳覡師利用興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山歌,伴以小鑼、畫角等器具,通宵達旦地載歌載舞,讓觀眾如醉如痴。勞動民眾喜愛唱的山歌;往往為封建頭面人物禁止,認為這是“蛇聲拐調,敗壞門風”。但為了保佑其全家或村落的平安吉慶,又不得不託庇於仙娘法力。於是每年舉行跳覡儀式,興國山歌便找到了一種“合法”傳播的載體,可以從山野之間走入大戶人家的庭院中或圩場鬧市里演唱。跳覡一般由一男一女組成,叫覡公、覡婆。在跳覡過程中,還要在觀眾中邀請一位能說會唱的人參與表演,俗稱“打鐵”(幫腔)。故村民有機會在大庭廣眾中,跟跳覡者對起山歌來,以抒發自己的感情或積怨!而覡公覡婆是職業性的,要經過長期的拜師學藝的過程,少則三、五年,長則十年、二十年,學成之後,師傅還要請來各地的覡公師來舉行出師儀式,為其正式出山見證。每次跳覡過程中,覡公師都要把自己的來歷唱清楚,從師祖奶娘開始,敘述自己的整個師承關係,這一段唱詞往往是幾十代師徒關係的來龍去脈,類似於家譜里的吊線。否則,其他覡公師可能以他“野路子”而干預他。興國調覡師的學藝過程,也就是興國山歌的一種正式傳承方式。因為職業表演的需要,覡公師需要學習演唱大量的敘事山歌,如盤歌、鎖歌、解糧歌之類,這類山歌是業餘歌手不涉足的領域,因為學習這些山歌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可以說,是跳覡為興國山歌提供了一種正式的傳承方式。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