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州鼓樂

絳州鼓樂

絳州鼓樂又稱絳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絳縣漢族民間流行的鑼鼓樂和吹打樂。新絳縣有三大區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鑼鼓、汾南片以車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稱。絳州鼓樂產生於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縣。新絳位於山西西南,運城北部,呂梁山南端,為晉、陝、豫三省區交匯之地,歷來在政治、文化、經濟方面居於重要地位。新絳縣有著演奏鼓樂的傳統,鼓樂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內容,更是當地“社火”活動中的最流行的節目之一。絳州鼓樂以花敲乾打著稱,這種鼓樂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聲音進行演奏,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 2006年5月20日,絳州鼓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絳州鼓樂據史籍記載可追溯至初唐。619年(唐武德

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從龍門渡黃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討伐劉武周。新絳縣還遺存著李世民屯兵柏壁時用的擂鼓台。據說當時的人們為慶祝秦王在各個戰役中取得的勝利,創作了一部表現李世民部隊的車輪聲、馬蹄聲、人喊馬叫聲,並具有氣壯山河氣勢的樂曲 《秦王破陣樂》。《舊唐書·音樂志》載:“自破陣舞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盪山谷。”秦王李世民也因軍民為歌頌他而創作的這首擂鼓喧天的樂曲《秦王破陣樂》感到自豪。李世民繼任皇帝後,將此曲調入宮中,凡遇大典盛宴,無不表演這首燕樂大曲,以炫耀自己在滅隋建唐時的功績。清朝《直隸絳州志》曰:“歲時社祭、夏冬兩季,又鄉鎮多香火,扮社鼓演劇,招集販粥人甚便之。”民國時出版的《新絳縣誌》也曾說:“每逢賽社之期,必演劇數日,扮演各種故事,如鑼

絳州鼓樂絳州鼓樂
鼓。”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絳州鼓樂一直是當地民間社火中的主要項目,也是祭祀、慶典、婚嫁和廟會活動中的主角。它還積累了《小秦王亂點兵》、《嘰呱啦》、《廈坡滾核桃》、《老虎磕牙》、《牛斗虎》等300餘首曲牌。新絳民間一直流傳著“北岸的棍,西岸的鞭,石坡上的鑔兒鐃得歡,八莊的鑼鼓震破天”、“北行莊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莊的鼓兒敲得好”等俗語。

基本內容

世界首創——大型原創原生態鼓劇《霸王別姬》

演出、創作單位——上海東絳州鼓樂團

作為新中國解放以來,第一家正統的民間藝術團體“異地求發展”跨地域在上海正式註冊的演出團體,上海東絳州鼓樂團成立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示華夏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民族藝術風格,所以本團的全體演員均來自山西黃土鄉間。

世界上最早的鼓就是誕生於古絳州一帶,世界上所有的鼓種都是從那裡傳出去的。同時,在各類藝術都缺乏良好傳承的時代,在那裡的人們卻將世界最早的鼓藝,傳承了五千年。

絳州鼓樂絳州鼓樂

該團成立以,曾作為2007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暨上海國際音樂嘉年華中國唯一代表團,也是中國樂隊首次參加這樣高規格的演出,獲得良好的口碑,不僅征服了老外,而且更是打開了多少年來國人對民族音樂認識的心結,他們表現出了對民族音樂空前的信心。

2007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作為絳州鼓樂第一次以主體身份參演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天天演開幕式、中山公園天天演、南翔小籠文化節、大寧中心綠地周周演、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開幕、上海國際藝術節推介演出、蘭心大戲院大型《東方鼓韻 質樸音樂》專場音樂會等30餘場大型演出。

我們在上海正式成立絳州鼓樂團就是想把絳州鼓樂這一人類重要的非常物質文化遺產從民間藝術提升到真正舞台藝術的高度。也為了將中華鼓真正推向世界。

為此,我們將不遺餘力,永遠奮鬥下去。

相關評價

一、簡介

絳州是新絳縣在古代的舊稱,絳州鼓樂即今新絳縣的鼓樂。

新絳縣,有著演奏鼓樂的傳統,鼓樂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內容,更是當地“社火”活動中的最流行的節目之一。絳州鼓樂以花敲乾打著稱,這種鼓樂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聲音進行演奏,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

絳州鼓樂產生於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縣。新絳位於山西西南,運城北部,呂梁山南端,為晉、陝、豫三省區交匯之地,歷來在政治、文化、經濟方面居於重要地位。

新絳縣有著演奏鼓樂的傳統,鼓樂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內容,更是當地"社火"活動中的最流行的節目之一。絳州鼓樂以花敲乾打著稱,這種鼓樂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聲音進行演奏,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

二、歷史溯源

新絳古來就是三晉一塊文化寶地,位於山西南部,地處晉、陝、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洲。"唐為畿內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晉國都城之一。自北魏起設為州治,直至清末。今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樂的故鄉,新絳更是鼓樂之鄉,從接壤的襄汾縣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鼓和鼉鼓推測,還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經有了原始鼓樂。歷經世代人民集體傳承,唐代出現了鼎新期,並以"擂大鼓"而遐邇天下,明、清兩代呈現鼎盛。

絳州鼓樂源於先秦,盛於明清。據直隸《絳州志》載:"歲時社稷,夏冬雨季,又鄉鎮多香火,扮社鼓演劇。"《新絳縣誌》也曰:"每逢賽社之期,必演劇數日,扮演各種故事,如鑼鼓等等。"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

絳州鼓樂中,曲牌很多,尤以《秦王破陣樂》最為出名。相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大破劉武周,收復并州、汾州兩地,為了慶祝勝利,當地百姓用民間鑼鼓奏出了《破陣樂》,後來,這首民間鼓樂得到整理和發展。到了貞觀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經過加工整理並重排練的《秦王破陣樂》。樂隊的布局為"左圓右方,先編後伍,魚麗鵝顴,箕張翼舒,交錯曲伸,首尾相互,以象戰陣之形"。由唐代初年的音樂家呂戈教練樂工一百二十人,舞者身披銀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為四陣,以往來擊刺動作為主,歌者相和。

三、藝術特色

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

花敲鼓在絳州鼓樂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樂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現有十幾種敲奏技法,即擊鼓邊、敲鼓邊、墨鼓釘、蹭鼓面、打鼓幫、抽鼓皮、磕鼓環、碰鼓架、單槌滾、雙槌擂、槌相搓、槌相擊、槌相打、捶相挑。這些技法構成絳州鼓樂獨特的地方色彩,這種地方色彩與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緊密相連。民間將絳州鼓樂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嘰呱啦》、《啦呱嘰》、《扎咚呱》等,中路有《釘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虎》、《鳳凰單展翅》、《獅子撩繡球》等。

四、代表作品

新絳縣,古稱絳州。山西鑼鼓音樂的一方寶地。花慶鼓、汾南車鼓、穿相鑼鼓,皆在這裡降生;《秦王點兵》、《老鼠娶親》、《廈坡上滾核桃》等都在這裡升華。絳州鼓樂將成為中國音樂史上顯赫的一章。

《秦王破陣樂》。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劉武周反叛,占領并州,鋒及河東,齊王李元吉敗北奔回長安。李世民請命領軍渡河東征,屯兵絳州柏壁,東打西殺,南擊北進,一舉收復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凱鏇歸來時,軍中作《秦王破陣樂》以迎。史載此樂以"擂大鼓為主","雜以龜茲之樂"。現今,新絳不但有"擂鼓台"存在,還有《小秦王亂點兵》、《唐王出城》的鑼鼓曲牌流行。絳州鼓樂的豐富繁榮,恐怕與這個重大的歷史源淵相關。

《秦王點兵》。這是一首廿世紀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攝取了《汾南車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種曲牌成分,成此傑作。它融匯了歷史和當今、民眾和專家、業餘和專業的藝術結晶,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鼓樂,它兩次轟動京華, -次震撼巴黎,是黃河文化的驕傲,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秦王點兵》全曲包括引子、鼓邊段、鼓心段、鑼鼓段、華彩段、尾聲段六部份,緊慢張弛結構得當,樂曲相當完整,它將民間套曲的特點與現代曲式結構相融合,使民間鑼鼓樂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樂曲以出兵為主題,從元帥升帳開始,直到官兵進入,列隊布陣,點兵習武,準備出徵結束。樂器分高低兩個聲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銅器;低音有帥鼓、將鼓、大件銅器。演奏中根據主題要求,分別採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獨奏、對奏、合奏、乾敲、花打、混擊,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裡的號角長音把人帶進古戰場陣地;鼓邊採用了擊鼓邊、鼓邦、鼓環、鼓釘,並與夾板對奏、合奏,新穎多彩。華彩段則吸收西洋協奏曲中的華彩手法,別開生面,映照出將士們臨戰前的樂觀心理。

五、傳承意義

《秦王破陣樂》在民間頗為流傳,尤其是明、清兩代,鼓樂進入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絳 州鼓樂更在發展、壯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絳州鼓樂得到了很大發展。在《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整理出了《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等精彩曲目,並且參加了山西省的首屆藝術節。一九八八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龍年音樂周"中,絳縣農民業餘鼓樂隊上京演出,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一致稱讚。他們演奏的《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以其震動山河的磅礴氣勢和令人振奮的鏇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絳州鼓樂歷史悠久,深受當地人民喜愛,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絳州鼓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世界上最早的鼓就是誕生於古絳州一帶,世界上所有的鼓種都是從那裡傳出去的。同時,在各類藝術都缺乏良好傳承的時代,在那裡的人們卻將世界最早的鼓藝,傳承了五千年。

該團成立以,曾作為2007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暨上海國際音樂嘉年華中國唯一代表團,也是中國樂隊首次參加這樣高規格的演出,獲得良好的口碑,不僅征服了老外,而且更是打開了多少年來國人對民族音樂認識的心結,他們表現出了對民族音樂空前的信心。

2007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作為絳州鼓樂第一次以主體身份參演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天天演開幕式、中山公園天天演、南翔小籠文化節、大寧中心綠地周周演、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開幕、上海國際藝術節推介演出、蘭心大戲院大型《東方鼓韻 質樸音樂》專場音樂會等30餘場大型演出。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