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月浦鑼鼓鼓面直徑在25公分左右,厚度約3.5公分,單面蒙皮,音量較小,但音色清脆,很有特點。通常由八隻小鼓,分兩邊對稱而立,演奏中常用“對奏”的方法,為了增加色彩,在八隻小鼓的鼓沿上紮上繡有張果老,漢鍾離、藍采和、鐵拐李等八仙形象的彩綢,這就是流行於上海市寶山區月浦鎮、羅店、羅南、江灣一帶的“八仙對鼓”(也稱“八仙對鼓”“八拍對鼓”)“八仙對鼓”之名是由演奏形式的八隻鼓沿上的八仙彩綢而定名的。
歷史發展
清朝中期,月浦當地的經商小販們就挑著貨擔行鄉串巷,一邊吆喝,一邊敲擊著手中的小鼓,發出響亮的聲音,吸引顧客出門購物。據傳,這些商販們敲擊的小鼓類似於江蘇南部的“花香鼓”。以後,當地的民間藝人將貨郎小鼓作為樂器在江南絲竹中演奏,但只是起到點綴的作用。
到了清朝末年,為了參加廟會,燈會等慶典活動,當地的鼓手們將貨郎小鼓的形制擴大到直徑33公分,厚度為7.7公分,兩面均蒙皮,還做了鼓架,這樣,大大增加了音量,音色也較為渾厚,更適合於室外演奏。經過長時期的演變和幾代民間藝人的創造,演奏形式也相對定型。
表演形式
為了豐富八仙對鼓的表現力,還加入木魚、小鑼、小缽等小件打擊樂器,成為上海小鑼鼓中的“細鑼鼓”或“清鑼鼓”的形式。在特別盛大的場合,他們還加入嗩吶、笛子以及絲竹樂器,成為吹打樂或民樂合奏的形式。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的廟會、正月十五的元宵等燈會五月端午劃龍船,各地樂手雲集一起,擊鼓對陣一比高下,成為最吸引遊人的節目。
每當鄰近農家有結婚喜慶,鄉間樂手也要前往吹打一番,助興作樂。“八仙對鼓”在盛行時,光月浦地區就有15個鼓隊,最出名的是梅園油車宅北孫信甫(秀才)父,因鼓藝出眾在民國初年由縣贈鼓一隻以示鼓勵、他們經常演奏的曲牌有:《柳腰金》、《五梅花》、《小開門》、《普天樂》、《滾核桃》等。
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寶鋼的建設,全國各地的冶建單位匯集到上海寶山,這樣就將山西的威風鑼鼓、太原鑼鼓、四川的鬧年鑼鼓以及浙東鑼鼓等優秀鼓種帶到了月浦地區。這就使“八仙對鼓”這種傳統表演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經過不斷的創新探索,終於在原有的“八仙對鼓”的基礎上形成了新型的“月浦鑼鼓”。
兩者的主要區別表現在:
(1)擴大了樂隊編制。加入了大鼓、排骨、十面鑼、銅響器等,大大增強了氣勢,表現力更為豐富;(2)創作了一批優秀曲目。如《奮進鼓典》、《年會》、《古炮台之魂》等;這些曲目均在市級藝術比賽中獲獎。(3)走向舞台。將廣場藝術舞台化,如新創作的打擊樂《搏》,進了上海音樂廳,在89上海文化藝術節上以最高分榮獲優秀成果獎,當時的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張敦智教授評價該曲“有新意,有氣勢,很精彩”。[4]在1991年上海各界春節聯歡會上,原國家主席楊尚昆以及當時的上海市領導朱鎔基、吳邦國、黃菊同志均觀看了打擊樂《搏》的演出,併合影留念。
月浦鑼鼓以其氣勢壯觀的廣場表演和構思新穎的舞台演出,給中外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月浦地區鑼鼓協會成立以來,月浦鎮已先後舉辦過八屆“鑼鼓年會”和三屆“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活動;2005年,月浦鎮建造了全國第一家鄉鎮鼓博覽館“百鼓陳列館”;2007年,月浦鑼鼓藝術團出訪參加了歐洲的民間藝術節;月浦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文化先進社區”,月浦鑼鼓也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遺資料
所屬地區:上海·寶山區
文化遺產名稱:月浦鑼鼓
遺產編號:Ⅱ-9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寶山區
遺產級別:市
譜曲者
打鼓隊伍多達18支、業餘愛好者更超萬人,不過,能譜鑼鼓曲的僅有年逾七旬的張永明一人,他急著要把一身鑼鼓作曲技藝傳下去。
月浦鎮社會事務中心的藝術指導,張永明與鑼鼓結緣近30年,是月浦鑼鼓的“靈魂”人物,先後擔任譜曲及藝術指導的鑼鼓表演作品,《水》、《浦江潮》、《春江水暖》 等先後獲得第三屆全國鑼鼓大賽金獎、入選世博會表演,並多次代表國內參與國際民間藝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