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家河民歌

呂家河民歌

呂家河民歌是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呂家河民歌,是指流傳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鎮呂家河村的民歌。該村位於武當山風景區,由於地形閉塞而留存了大量的原生態的民歌曲目和民歌歌手。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省民歌村”、“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的民歌按內容可分三類:陰歌、陽歌和長篇敘事詩。呂家河民歌的曲調十分優美,既有江南小調的纏綿,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調的圓潤,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

歷史淵源

呂家河民歌源遠流長。《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關雎
圖1 呂家河民歌手在演唱
為《詩經》的開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至今流傳在呂家河一帶,有一首民歌《年年難為姐做鞋》的唱詞是:“關關雎鳩一雙鞋,在河之洲送過來。窈窕淑女難為你,年年為姐來做鞋。”這首民歌的歌詞與《關雎》的詩句何其相似,無論《關雎》是由採風者在《年年難為姐做鞋》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民歌,還是《年年難為姐做鞋》是《關雎》在民間的流傳變異,都說明二者有一定的淵源關係。據史書記載,周宣王時太師尹吉甫,即是《詩經》的採風者,又是《詩經》的被歌頌者。他是房陵人,《房縣誌》載:“周,尹吉甫,房陵人,宣王時采於房,詩人為之賦。六月卒,葬房之青峰山。”武當山距古房陵不過10華里,說明在春秋以前的西周,這裡就保存著大量優秀的歌謠,采詩之風盛行。
武當道廟從627年—649年(唐朝貞觀年間)開始修建,到960年~1279年(宋代)已有相當的規模。元朝、明代大修武當山。在全中國範圍內調集了30萬民工,歷時13年之久。30萬民工來自大江南北,他們也帶來中國各地的歌謠。而呂家河村所在的官山鎮,是當年修武當山時專門供給武當山民工吃糧食的信者糧莊。所以呂家河民歌之豐富,曲調之廣,歌手之眾也就不足為奇了。

傳承情況

1999年當它偶然被專家學者發現以後,開始了解到其中奧秘和文化內涵是
圖2 呂家河民歌手在演唱
如此的深厚。2001年呂家河村被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湖北省民歌村”。在經中國民協、湖北省文聯和湖北省民協等有關單位的專家開會研討後,該村被授予“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的稱號。為做好保護開發工作,當地政府在修通通往武當山的“南神道”,打棧道開通呂家河至武當山的旅遊線路的同時,提出“民歌搭台,旅遊帶動,經濟唱戲”的整體發展思路,使呂家河民歌走出山村。
據2003年調查,呂家河人口不足200戶,有民歌手85人,其中4人能連續唱歌千首以上。歌手中既有幾歲的娃娃,又有80多歲高齡的老人。經過初步整理的民歌就有4000餘首。

藝術特色

呂家河民歌的曲調十分優美,既有江南小調的纏綿,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
圖3 唱呂家河民歌的國小生
有中原曲調的圓潤,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從呂家河21世紀初已整理的民歌中,可以看出其內容豐富、曲調優美、演唱形式活潑多樣。比如“陽歌”,主要是以男女的情愛為主,有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都詼諧風趣,婚嫁時要唱“迎親歌”、“陪嫁歌”、“哭嫁歌”;過年時唱“鬧年歌”;住新房要唱“暖房歌”;喝酒時要唱“勸酒歌”。例如《洞房歌》中所唱:“妹妹相中哥一人,雷劈地裂不變心。盼就盼哥吱一聲,妹妹就是你的人。高山流水用心聽,哥是妹妹的知音。待到月亮東山起,笙龠合奏到天明。”
呂家河的陽歌與人們的生活習俗緊密相連,歌聲伴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們將歌聲當做交往的第二語言,只要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歌聲中都能找到,就如同陽光一樣是村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主要分類

呂家河的民歌按內容可分三類:陰歌、陽歌和長篇敘事詩。陰歌是在葬禮上唱
圖4 農家大姐唱呂家河民歌
的,數量極大,幾乎占呂家河民歌總數的70%。在向死者拜祭後,歌手邊唱一句“歌頭”邊向喪家走一步,360句“歌頭”唱完,正好進入喪家。接下來是第二部分“勸善歌”,先唱子女應當孝敬父母,再唱家庭要和睦相處、朋友要真誠相待,以及勞動致富、勤儉持家等做人道理。例如講述母親養育嬰兒的辛苦:“娘睡濕、兒睡乾,左邊尿濕睡右邊,右邊尿濕睡左邊,若還兩邊都尿濕,娘叫兒子睡胸前……”第三部分叫“翻田埂”,歌手們開始對歌、斗歌,雙方用歌聲比知識、比智慧、比人品。你能從開天闢地一朝一代往下唱,他就從明元宋唐一朝一代往上唱。唱到半夜,大家都興致高昂,毫無倦意。天亮了,要抬死者上山掩埋,歌手們在山上唱起“還陽歌”,送走死者,迎來陽光燦爛的新一天。
除陰歌外,皆稱陽歌。如喜慶歌、燈歌、勸酒歌、祝壽歌、勞動歌、兒歌、謎語歌、牧童戰歌等。陽歌與人們日常風俗緊密相連,歌師可根據不同場面、不同風俗,唱不同的歌。如挖地、鋤草就唱勞動歌,過年就唱喜慶歌,過生日就唱祝壽歌,蓋房就唱上樑歌。
呂家河還流傳著不少長篇敘事詩,如《龍三姐拜壽》、《杜吉蓮哭監》、《梁山伯與祝英台》、《打蠻船》、《秦雪梅弔孝》等。這些歌可唱陽歌,也可作陰歌唱,只是曲調套用不同而已。初步統計,呂家河流傳長篇民間敘事詩15部以上。

民歌風俗

無事不歌

無事不歌是呂家河人的天生本領,歌聲仿佛是他們相互交流的“第二語言”。只要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幾乎都能在他們的歌詞中找到。“戰歌”是牧童們專有的民歌,在放牧時,牧童們各占一個山頭,先扯響鞭,告訴對方他在這裡。對方回應呼鞭後,便打號子向對方挑戰,對方也打號子回響。於是對唱戰便開始了。
新中國成立後,小孩們都上學了,牧童戰歌被人們慢慢遺忘了半個世紀,只有一些老人才會唱。在“歌會”上,一個國小生唱了一首自已編的《十想吃》,以稚嫩的嗓音“詠嘆”他夢想的好東西,令人叫絕:“一想吃橘柑,橘柑滿口酸,想吃六月鹹鴨蛋,豬油炒乾飯;二想胡椒茶,想吃炒芝麻,想吃六月甜西瓜,糯米打糍粑……”
呂家河村民風淳樸。誰勞動不積極,誰不孝順老人,誰虐待兒媳婦,鑼鼓和歌聲就會提醒他。當地人為瑣事吵架了,一般只要一方到另一方門前唱一下表示和好的歌,雙方就會和好如初。
女歌手徐秀仙給記者講述了她用民歌幫助丈夫“浪子回頭”的故事。她丈夫原來愛賭博,後來她向老歌手學了一些講做人道理的歌,在家裡吃飯時唱,睡覺時唱,終於讓丈夫悔悟。
當地人從未發生過超生現象,其中也有民歌的功勞,青年們為計畫生育沒少編新歌:“人口多,資源貧,國家辦事為國情;湖北省,人口密,人均耕地九分一;各位鄉親聽仔細,計畫生育要牢記……”
葷歌是當地人嚮往愛情生活最浪漫、最真誠、最大膽的表達。《老母豬鬧五更》,將母豬與公豬擬人化,談情說愛,將豬的生活習性寫得真切生動,在葷歌中十分少見。
還有一個《小姑娘鬧五更》,從詞意看,小姑娘嫁了一個成年人的丈夫,新婚之夜的生活,當然別有情趣。五個更次,小姑娘將自己比喻成了5件東西。一更里,小姑娘將自己比喻成芨芨菜,任郎來剜;二更里,小姑娘將自己比喻成毛臘菜,任郎來揉……民間文學中,葷歌葷故事有兩種解釋法,一是“葷破素猜”,二是“素破葷猜”。那么,《小姑娘鬧五更》便是“素破葷猜”的一種形式,看起來並不葷,但一聯想,便回味無窮。

對歌遊戲

呂家河的民歌中最能體現歌手智慧的是對歌遊戲。這類歌曲被研究界視為民歌精品。“招駙馬”要求歌手用古人古事將自己和對方相比,唱來唱去,自己總能娶到對方女兒,占了便宜。例如甲唱自己是玉皇大帝,多么神聖威武,乙就唱自己是董永,娶了玉帝女兒七仙女,成了對方的女婿。
另一形式“裝葫蘆”要求甲巧妙地為乙設一圈套,乙破解後,再設難題將甲困住,雙方兵來將擋,樂此不疲。例如甲將乙比喻成野兔,追得他無路可逃,乙就唱野兔跑到甲祖墳上做窩,讓甲來拜祭;甲唱把乙裝進鐵夜壺,乙就唱“你是鐵,我是炭,把你裝進八卦爐中煉,化成水,化成漿,夜壺成了一鍋湯”。唱詞中,歌手善於運用各種歷史傳說,引經據典,為自己解圍。
這樣的對歌是一種在熟悉傳統民間文藝基礎上的即興創作,表現出歌手豐富的生活經驗與藝術智慧,以競賽的方式充分激活了歌手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演唱生動有趣,使聽眾獲得娛樂,從而吸引了廣大村民積極參與。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序號:582
項目編號:Ⅱ-83
項目名稱:呂家河民歌
申報單位:湖北省丹江口市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

十堰市首批市級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十堰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堰市歷史的見證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