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結合了古老的與當代的西藏佛教傳統智慧,把獲致事業成功、人生圓滿的策略呈現在讀者面前。格西(佛學博士)麥可.羅區是當今傳授西藏佛教的偉大導師之一,也是安鼎國際鑽石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該公司以五萬美元的資金起家,至今每年的銷售額超過一億美元;他以任職於安鼎的親身經驗為例,讓讀者能夠以新穎的角度理解古老的佛教智慧。安鼎國際鑽石公司的表現之所以如此出色,主要是因為作者任職副總裁期間所做的大部份決定和政策,都是套用本書所提供的商業策略,也就是你在本書看到的佛教原則所作成的。
第一個原則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賺錢。賺錢和修行這兩件事情絕對不衝突。事實上,它也可能變成修行的一部份。錢本身並沒有罪過,何況擁有較多資源的人要比沒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問題是,我們是用什麼方式賺錢,我們了不了解錢從何而來、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斷,以及我們是否以健康的態度去面對它。
第二個原則是,我們應該能夠享用金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能一邊賺錢,一邊還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創造財富的過程不應該讓我們身心具疲,如此就失去了經商原有的目的。
第三個原則是,一個人應該能在最後回顧自己的事業時,告訴自己這些年來的經營是有意義的。每個事業就好像每個人生都會有個盡頭。在我們事業里最重要的時刻,也就是當我們最後回顧既有的成就時,我們應當能從我們經營事業與經營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恆的意義,為我們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樣。
這就是鼎國際公司鑽石部門的成功所給予我們的啟示。任何人,不論背景、信仰,都能學會並套用它所啟發的道理。
作者簡介
麥可.羅區(Michael Roach)是一名受戒的佛教僧人。他在位於印度的賽拉梅(Sera Mey Tibetan Monastery)西藏寺院學習了二十二年之後,獲得了格西(佛學大師)的學位。自一九八一年以來,他開始教授佛學;他同時也是研究梵文、藏文,以及俄文的學者,翻譯作品等身。麥可.羅區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大學學業,並在紐約市一家大規模的鑽石公司擔任主管數年。他成立並主持“亞洲經典機構” (Asian Classics Institute)“亞洲經典輸入電腦計畫”(Asian Classics Input Project)。此外,他也積極地進行賽拉梅寺院的重建整修工作。麥可.羅區目前居住於紐約市。
項慧齡,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社學碩士,曾任職<講義>雜誌,《遠見》雜誌,現專事翻譯與編輯。譯有《暫時停止心跳——開心英雄的故事》<征服心海>等書。
編輯推薦
外表上,他是鑽石行業里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內底里,他卻是一位取得藏傳佛教最高學位的格西。他為何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走進佛門?他又如何將欠債五萬美元的小公司,經營成年收入一億美元的大企業?他說:錢本身並沒有罪過。這一切都在<金鋼經>。
麥可·羅奇先生,我不認識他,但是看了他寫的《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以後,令我對他產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意,他身在商界,實修清淨行。特別是他具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將《金剛經》融會貫通,運用萬法潛能,發揮在商場的經營上。
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企業家、實業家,特別是金融界人士閱讀的一本好書,當然,更是所有信仰西藏佛教的佛教徒應讀的一本好書,對於強調人間佛教的信徒來說,也是非常值得參考的。
我會介紹更多的人,來看這本書。
——台灣佛光山寺住持心定和尚
您是因何種動機而翻閱這本書的?是被封面的標題所吸引。對作者的身份感到好奇?還是試圖為某種煩悶、愁困找尋解答?……或者僅是順手翻開書頁?不管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動作,在那背後,一定有某種幽微的網路在牽繫著、撥動著。
許多人為了賺取金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和快樂,這樣的人生又何意義?因此,羅奇格西表示,真正的成功,來自付出心靈的關注,也就是身心調和的重視,他以自己為例,指出妥善運用時間,開發心靈的力量,亦能事半功倍。
——華梵大學上文系助理教授劉婉俐
目錄
前言
《當和尚遇到鑽石》第一部分致富之道
第二章金剛微妙義
第三章金剛經的緣起
第四章萬物的潛在可能
第五章潛能運用原則
第六章如何善用自性潛能
第七章走出商場的黑暗森林
第八章真誠行動,如願成真
第二部分享受財富,安頓身心
第九章在寧靜中安頓生活
第十章保持心靈的清澈明淨
第十一章圓圈日的寂靜
第十二章化危機為轉機的空性
第三部分回首前塵,了悟價值
第十三章萬物皆有盡時
第十四章終極的經營法門
第十五章財富之源,無限經濟
後記:一帖金剛能斷之商業哲學
書摘
導讀
您是因何種動機而翻閱這本書的?是被封面的標題所吸引?對作者的身份感到好奇?還是試圖為某種煩悶、愁困找尋解答?或者僅是順手掀開書頁?不管是顯意識或潛意識的動作,再那背後,一定有某種幽微的網路在牽繫著、撥動著0。這些在腦海中、冥冥中飄忽閃逝的意念,能否以某種隱約的概念浮現,進而清晰地顯影、落實,在於我們能否“清楚”洞見與掌握這些念頭。
兩年前,初次接到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書訊,介紹這本由藏傳佛教格魯派格西麥可·羅區所著的《當和尚遇到鑽石》(The Diamond Cutter:The Buddha 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Your Bussiness and Your Life)時,對映入眼帘的作者身份與題目之間的“落差”,感到十分新鮮、有趣。印象中,從未見過由僧侶所寫的商業專書……尤其是作者羅區格西並未還俗,仍是以出家僧人的身份,躋身於紐約大都會中、經營著競爭激烈的鑽石行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加上長久以來思考“結合世法與佛法修行”的問題,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本書合作者的來龍去脈。
在一篇由亞馬遜書店記者布萊恩·布雅(Brian Bruya)所作的專訪中,羅區格西提及他出家學佛的因緣、以及從一名僧人成為傑出鑽石商人的經過。一九七四年,他在普林斯敦大學畢業前夕,母親突然過世,不久後父親與兄弟也相繼往生。親人的驟逝,讓他對生命的意義產生了莫大的疑情,在亟於探索生、死問題之下,他離開美國、放棄原本打算繼續深造的學業,到印度達賴喇嘛駐錫的達蘭莎拉,進入了著名的色拉寺,研讀佛學。
早先,羅區曾在紐澤西州一所蒙古寺院,跟隨汪賈格西(Geshe Wangyal)學習了八年的藏文,嫻熟藏語,因此能順利進入佛學院就讀。這位啟蒙老師汪賈格西,是最早赴美弘揚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僧人,以慈愛、寬博接引了不少當今美國藏傳佛教界的著名學者,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obert Thurman、維吉尼亞大學教授Jeffery Hopkins等人,都是他早期的入門弟子。
之後,羅區於一九八三年在達蘭莎拉落髮為僧,經過多年的學習、並通過各級考試後,一九九五年獲頒相當於佛學博士的格西學位。他在印度待了二十一年之久(一九七四至一九九五),其間在上師的建議下,於一九八一年回到美國接受“經商”的另一種人生與修持考驗,並持續往返於印度與美國兩地。幾經波折、歷練,成為紐約首屈一指的鑽石商人。在事業成功的背後,有著常年研修佛法的精神力量,和隨之而培養出的嚴謹、專注、誠信等特質做為支柱,這些人格特質,即是他在書中教導讀者用以自我訓練、成功致富的鎖輪。
“切割鑽石”的喻旨
《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的特別之處,或者說,他值得推薦與閱讀的原因,在於羅區格西跨越了世俗概念的鴻溝,將積極、正面的起心動念付諸實踐,並指出了寬廣、可行、充滿建設性的商業經營方法。這個實踐的過程,也同時涵攝了雙重的層面:一是就羅區格西個人對上師的承諾、面對挑戰與理想的層面而言,他彌合了世俗與出世生活的界域,將佛法融入商業生活中,另一方面,就書寫目的、內容鋪陳與章節架構來說,他也兼顧了理論與實踐的部分,藉由敘述以僧侶身份,從是饒富競爭、壓力的鑽石行業,到獲致成功的歷程,來道出經商之路上所蘊含的空性、業緣道理,將佛法的修持與商業經營融合在一起。“鑽石與僧人”,乍看之下,隨易讓人聯想到又是一則商場傳奇,但其實箇中深藏玄詣。
從字面上來看,“切割鑽石的人”指的似乎是作者——羅區格西在俗世的職業。但事實上,在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金剛乘)的傳統中,鑽石(金剛石)具有其豐富、深奧的象徵意義——堅定穩固、無堅不摧卻又清透明淨的特質,代表了眾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究竟空性的本質。因此,“切割鑽石的人”,在內在的意義上,也就意味著洞澈本性、直見本心之人。這般的開悟者,在世間能無入而不自得,一如鑽石般清明、穩定,不被任何環境所阻撓。
值得深思的是,這些“清楚、明晰、堅定”的現象,卻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也就是“不執著”的態度上。這和書中前半部仔細描述的鑽石行業特質,縝密、信實的職場運作法則,豈非自相矛盾?然而,最為奇特、奧妙的地方,也就正是在此顯/空不二的互倚互成!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透顯出佛法的奧妙與深意;而商業經驗的佐證,也可確知空性不可捉摸的“存在”。
在此書中,羅區格西便巧妙地融合了這“實際”的商場現實法則,與“變動不居”的起心動念,將之適時、適切地納入佛法的空性、因緣法則教授中。他也一再地表明,只要掌握以簡御繁、以空置實的道理,誠信地待人接物,在激烈競爭的商場上,便能悠遊、踏實而無往不利。
更進一步,有了對空性的認知和禪定修持的幫助,讓原本受到僵化概念桎梏的創意與行動力,能夠暢流、揮灑開來,更能增進效率、達到預設的目標。由於空性的廣大、無礙,讓蘊藏的心理銘印有了孵化的空間,而成形、展覽,這便是此書後半部主述的焦點,亦是主導“鑽石能否被成功、完美切割”的關鍵。
空與顯、虛與實、出世與入世相輔相成,並行不悖;而羅區格西的經商範例與佛法修持也得以互相參照,提供了世人一個自我解套的蹊徑——在物質世界中,同樣擁有靈性修持的可能性,而在追求精神成長的同時,也可以善用眼前的物質媒介,使其成功助緣。
為此,羅區格西援引了一個兼具世俗與宗教意義的象徵——鑽石,來闡明內在的觀點和潛能,其實比外在的現象有著更高深莫測的影響力,端看如何發現那足以切割鑽石的(空性)力道,借力使力而已。從前半部詳實的鑽石行業描繪、到後半部的空性禪修指引,從日常生活到習性的轉化,羅區格西仔細鋪陳了一條引介讀者自我修煉、超越外在衝突與挑戰的道路,妥善地融合了佛法與商業的經營,將積極、良好的心態,轉化為促使事業成功的主要動能。
僧人與商人、出世與入世
從僧人的身份,跨足詭譎多變的商場,這一路走來,羅區格西也歷經自我調適、學習與磨練的各種階段。他坦言一開始,在面對上師提出經商的建議時,也曾多所抗拒。因為
在經濟上,他承襲自父母留下的遺產,並不虞匱乏。但是,經商並非是為了賺錢或謀生而已,“上師要我經歷一般人在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困難,這樣才能了解他們,進而運用佛法來幫助人們。”最後,在一次上師給予的特殊教授中,他終於了解到經商的積極意義,決心進入商界。
“我曾經在一九七五年的某次禪坐中,觀知自己未來會從事鑽石行業,因此就試著找鑽石買賣的工作。”這是他投身鑽石行業的緣起。但因不懂行規,他屢吃閉門羹,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直到遇見一位創業的老闆,才蒙錄用。“我無心賺錢,只想找到一個棲身之所就行了。”無心插柳的結果,累積了多年豐富的從商經驗後,羅區格西在此書中綜理出他“商場佛學”的心得結晶。
他認為經營商業之道有三:一是賺錢。二是樂在其中,三是以此創造有意義的人生。而樂在其中指的是身心的和諧與快樂,也就是此書援引《金剛經》“緣起性空”的道理,來說明、舉證、指引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中,覓得喜悅、和樂的秘訣所在。許多人為了賺取金錢,付出了莫大的代價,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和快樂,這樣的人生又有和意義?
因此,羅區格西表示,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對心靈的關注,也就是對身心調和的重視,他以自己為例,指出妥善運用時間、開發心靈的力量,益能事半功倍。近年來,他更設立了一個名叫“證悟商業機構”(Enlightened Business Institute)的組織,專門教導商界人士如何透過禪修,來增長創意與智慧、加強“銘印”(imprint)的良善力量,《當和尚遇到鑽石》亦是這個機構的參考用書之一。
在書中,羅區格西先引藏文《金剛經》的經文精華,闡明空性的“中性”特質,指出我們所有的概念與行動,皆受到“業力”——即心理銘印的深刻影響,並以鑽石行業為例,說明銘印、相互關係(因果)的作用,這些作用是決定商業成功與否的背後主因。在第七章中,則詳細羅列出讀者可能面臨的各種職場難題與改善的方法。接著,更以身體力行的“六時書”——自我檢核、追蹤的方式,來導正心念、維護內在的清明與安定。從理論到實踐,從概念的釐清到可行的建議細則,《當和尚遇到鑽石》提供了一個具體、有效、且融會“快樂、積極、有意義”的賺錢之道。
羅區格西融合經商與修持的成功事例,對許多認為兩者互相矛盾的人來說,不啻是一種鼓舞和解脫。認為世法與佛法不能相容的觀點,也可能僅是某種偏執的概念而已。此外,雖明知“佛法不離世法,離世覓佛法,猶如覓兔角。”但要如何真正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以日常生活為道,甚至將認定為本是互相扞格的事物,融洽地治於一爐,往往不是“知”難,存在著認知上的盲點或偏見;就是“行”難,理論上雖了解,但實際上卻做不到。尤其是在面臨壓力、挫折和矛盾時,要如何切實地運用佛法,來自助助人?在艱難的挑戰的抉擇當前時,又要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緒、平和的心情,做出最好的判斷並勇於承擔?
在《當和尚遇到鑽石》中,從“空性”的見地出發,到“禪修”方法與“六時書”的自我心念檢核等實踐的修法,格西羅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見、修次第,將佛法的修持與商業體系的成功法則熔於一爐,對於許多盼望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尋訪積極營生之道、或探索心靈深度與靜謐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寶貴而重要的參考。希望有緣閱讀此書的您,能從中獲得許多啟發和幫助,開創有意義、美好的人生!
《金剛經》的經名本身就含有高度的奧妙智慧型。在說明如何運用這份智慧型獲得成功之前,我們不妨先討論經名的含意。
讓我們先看看邱尼喇嘛自己對這個長標題的解釋:
文章的開頭是這么寫的:“在印度的古老語言裡,這部經典稱為‘尊貴能斷的’”。梵文書名中每個字的意義如下:Arya的意思是“高貴的”;Vajra指的是“金剛”;Chedaka是“能斷”;而Prajnya 代表“智慧型”。Param意指“彼岸”,Ira是“到”,兩者合起來意為“圓滿”;Nama是“名為”;Maha謂“大”,是就慈悲而言;而Yana指“道”;Sutra則譯為“經”。
就解釋如何獲得事業與生活的成功而言,這裡最重要的字就是“金剛”,也就是鑽石。在藏文里,金剛代表萬物的潛能,通常以“空”來表示。一個生意人若能清楚覺知到這種潛能,就能了解事業或生命的成功關鍵。
在以下的章節里,我們會進一步討論這種潛能的細節,但是目前我們只需先了解這萬物的潛能與金剛的相似性即可,這相似性表現在三個重要方面。
萬物潛能似金剛
首先,純鑽大概是最接近完全透明的物質。我們就拿玻璃,那種通往陽台的落地窗上的一大塊玻璃來做比喻。從正面看,它完全透明。透明得幾乎看不見,以致來拜訪的鄰居因為不知情,而撞破玻璃的情況時有所聞。然而從玻璃的上方往下看,你會發覺大部分的玻璃都有著深綠色。這顏色其實就是玻璃成分里細微鐵屑層積的結果,在厚玻璃上尤其明顯。
純淨的鑽石就不一樣了。在我們這行里,鑽石的價值首先是看它的顏色程度:顏色越重,價值越低,完全沒有顏色的鑽石最稀有也最珍貴。這種珍品鑽石我們目前用D來代表其評等,這大概是以往錯誤的一個反效果。
在現代的鑽石分級系統發明之前,已經有許多其他系統在盛行著。字母A被廣泛用以代表非常精純、無色的鑽石,次等的則以B標等,其餘的就以字母順序類推。
不幸的是,以前不同公司對於A級或B級有著不同的認定標準。對消費者當然也會造成困擾。同樣一顆B級鑽石,甲公司鑑定為幾近無色,乙公司卻可能認定為中等帶黃。所以新系統的設計者決定用相反的字母順序來做評等,也就是用D來代表極品、幾無顏色的鑽石。
如果有像落地窗玻璃一般大的D級鑽石,看起來會像是完全透明一樣。就算是從上往下看,依然透明如初。這就是完全純淨事物的本質。如果在你和另外一個人之間有一道數尺寬的鑽石牆,而且牆面不會反射光線的話,你根本無法看到有面牆存在著。
在《金剛經》這部經里所能發現的成功潛能就像是這面鑽石牆。它一直都在我們左右,圍繞在我們身旁的所有人、物都有這份潛能。
如果駕馭得當,它便會是讓我們獲得個人與事業成功的源頭。諷刺的是,雖然它充斥於我們周圍的事物中,它卻像是隱形的,我們就是看不見。《金剛經》這部經的目的,就是教我們看見這份潛能的方法。
宇宙最堅硬的物質
鑽石重要的第二個原因是,它是宇宙中最堅硬的物質。除了鑽石本身,沒有任何其他物質能夠琢磨鑽石。如果按照一種名為“努普”(Knoop)的量表來測量硬度,鑽石要比硬度僅次於自己的紅寶石硬上3倍。而且就算要拿鑽石來琢磨另一顆鑽石,也要那顆被磨的鑽石有一面是所謂的“軟面”。
其實這就是琢磨鑽石的方法。雖然鑽石很難琢磨,卻可以像用斧頭劈木頭般沿著切面劈開。為了能琢磨鑽石,我們得先蒐集其他鑽石切割後所留下的碎鑽,或者找顆純度不足、不值得加工琢磨的生鑽,加以劈開、磨碎為細粉。
這些粉末必須先用篩子或鐵制濾網重複過濾,一直到只剩下非常細微的粉末為止,再裝入小玻璃瓶里。我們得接著準備好一個厚重的鋼製平盤,在上面交叉刻出一條條細痕。再在圓盤上塗上一層好油。這油一般以橄欖油為主要成分,不過每個人通常有他自己不同的秘方成分。
鋼盤中會焊著一根輪軸,輪軸的另一頭接著一部馬達,馬達則固定在一個用堅實鐵架支撐的厚重桌面上。這是為了避免鋼盤在開始鏇轉後震動,因為鏇轉的速度高達每分鐘數百轉。油麵上跟著會被灑上一層鑽石粉末,形成一層灰色的糊狀物。
生鑽看起來不會比一般的石頭亮上多少,有點像是灰綠色的洗碗水裡夾雜著些透明冰塊。萬一運氣不好,整塊生鑽可能內外都是這種顏色。果真如此,這表示你鑽磨了半天,才發覺花了一大筆錢,購買了一顆毫無價值的生石。
生石被固定在一個稱為“DOP”的小杯子裡。杯子上裝著像是留聲機唱臂般的提把。將生石固定在“。DOP"’裡面的是一種特別的膠。這種膠即使在鑽石切割加熱時也不會軟化。
當我跟著一位名字叫山姆·旭姆洛夫的鑽石琢磨師傅見習時,他用的是一種石棉加水做成的膠固定生石。生石一變熱,石棉就會幹燥縮水,把生石緊緊地鎖在“DOP”里。
原本我們會細嚼石棉來製作膠,後來才知道即使只是一小口石棉也會致癌。我記得有一位琢磨師傅就是因為這樣,在喉嚨附近長了一大塊腫瘤。
馬達一帶動鋼盤開始鏇轉後,就不容許有任何一點點震動。有時光是將鋼盤裝上較老的鑽石鑽磨機定位,就得耗上好幾個鐘頭。定準了位之後,鑽磨機會被放在一張像兒童椅一樣的高椅上,鋼盤就懸在底下。師傅接著就會拿著裝有生鑽杯子的提把,輕輕地碰觸高速鏇轉的鋼盤。
鑽石遠比鋼盤硬多了,所以如果鑽磨機太用力壓著有凸角的生鑽的話,結果將會使鋼盤本身遭受磨損。你必須要輕輕地拿生石划過鋼輪,然後將提把往自己眼睛的方向提起。另外一隻手裡則拿著稱為“強力擴大鏡”的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