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青島百合十八世紀德國植物專家在考察小青島時發現的。由於小青島原名青島,故此種百合花即被定名為青島百合,即“Lilium tsingtauense”。 國際植物學刊、世界植物名錄和植物學大典等重要經典,均將其命名為 “青島百合”。19世紀30年代,青島百合的分布範圍遍布幾乎嶗山的各個主要山峰。百合,因其地下鱗莖由數十瓣鱗片相互抱合而成,有“百片合成”之意,因此得名。百合花有“雲裳仙子”之稱,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傳統名花。而青島百合的觀賞價值更是百合中的的佼佼者。青島百合植株,形態秀美,花姿雅致,葉片娟麗,極具觀賞價值,但青島百合的繁殖能力很弱,生長緩慢,並且其對外部生存環境的要求也極其嚴格,加之人為的濫挖,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島百合的數量劇減,如最早發現青島百合的小青島上,該植物已經絕跡。現僅存於嶗山海拔500m以上人跡罕至的原始林蔭地帶,其資源實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美國博比列塔植物園(Borbelata Garden)推廣的新品種奈培蕾百合L.Nepera,就是用青島百合作親本,與台城百合(Terrace City)雜交培育的(台城百合為白花歐洲百合與漢森百合雜交得到的)。形態特徵
青島百合鱗莖近球形,高2.5~4cm,直徑2.5~4cm;鱗片披針形,長2~2.5cm,寬6~8mm,白色,無節。莖高40~85cm,無小乳頭狀突起。葉輪生,1~2輪,每輪具葉5~14枚,矩圓狀倒披針形、倒披針形至至橢圓形,長10~15cm,寬2~4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具短柄,兩面無毛,除輪生葉外還有少數散生葉,披針形,長7~9.5cm,寬1.6~2cm。花單生或2~7朵排列成總狀花序;苞片葉狀,披針形,長4.5~5.5cm,寬0.8~1.5cm;花梗長2~8.5cm;花橙黃色或橙紅色,有紫紅色斑點;花被片長橢圓形,長4.8~5.2cm,寬1.2~1.4cm,蜜腺兩邊無乳頭狀突起;花絲長3cm,無毛,花葯橙黃色;子房圓柱形,長8~12mm,寬3~4mm;花柱長為子房的2倍,柱頭膨大,常3裂。雜交品種
雜交品種中文名 | 雜交品種學名 | 株高 | 莖特徵 | 葉特徵 | 花特徵 | 花朵數量 | 花粉顏色 | |
城市之光百合 | L.Gity light | 80cm | 綠色,堅韌 | 上部葉散生,下部葉輪生 | 花朵向外,花冠直徑約9cm,花色橙黃,花被尖端色較淺,外部乳黃色具淺綠色脊 | 每花莖有花8~10餘朵, | 緋紅色 | |
奈培蕾百合 | L.Nepera | 100cm | 綠色 | 略被帶狀斑駁 | 花朵向外,花冠直徑約7.5cm,深橙褐色,外部黃棕色,內具多數淺褐色點,花被片質地厚,邊緣平滑 | 每單株花莖可有花10朵以上 | 淺褐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