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熊軀體粗壯肥大,體毛又長又密,臉形像狗,頭大嘴長,眼睛與耳朵都較小,臼齒大而發達,咀嚼力強。四肢粗壯有力,腳上長有5隻鋒利的爪子,用來撕開食
物和爬樹。尾巴短小。熊平時用腳掌慢吞吞地行走,但是當追趕獵物時,它會跑得很快,而且後腿可以直立起來。
常見的特徵有短尾、極佳的嗅覺、五個無法收縮的爪,以及長、密、粗的毛。剛出生時,它的大小與天竺鼠差不多,至少要與母親生活一年。
熊的嗅覺十分靈敏,視力以及聽覺比較差。它們的牙齒是用來防禦和當作工具。它們的爪子可以用來撕扯、挖掘和抓取獵物。
熊氏家庭成員體型差別較大,塊頭有大有小。一般的是北極熊(540千克),棕熊最大(1000/100千克),然後是美洲黑熊(約450千克)、亞洲黑熊(約150千克)、懶熊(140千克)、眼鏡熊(約175千克)、馬來熊(約45千克)。
速度 最快的灰熊 ,時速可以達到48KM/H,棕熊在崎嶇山路速度可以達到30KM/H 速度很快。可不能認為熊的速度很慢噢,比人類快多了。
生活習性
大多數熊食性很雜,既食青草、嫩枝芽、苔蘚、漿果和堅果,也到溪邊捕捉蛙、蟹和魚,掘食鼠類,掏取鳥卵,更喜歡舔食螞蟻,盜取蜂蜜,甚至襲擊小型鹿、羊或覓食腐屍。但是北極熊比較特殊,主要吃魚和海豹。熊的視覺和聽覺都不十分靈敏,但嗅覺非常發達。
生活於北方寒冷地區的熊有冬眠現象,而位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熊冬眠時間可持續4~5個月,在冬眠過程中如果被驚動它會立即甦醒,偶然也會出洞活動。熊冬眠的洞穴一般選在向陽的避風山坡或枯樹洞內。除冬眠期外,熊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除了發情交配期外,其餘時間熊都單獨活動。母熊一般1年產1~4崽。
熊一般是溫和的、不主動攻擊人和動物,也願意避免衝突,但當它們認為必須保衛自己或自己的幼崽、食物或地盤時,也會變成非常危險而可怕的野獸。
生長繁殖
熊是胎生,(哺乳動物)——受精卵沒有類似於蛋殼的外殼;交配後在母體內生長成個體。
物種分類
:包括阿拉斯加棕熊、歐洲和亞洲棕熊、北美西部的灰熊。阿拉斯加棕熊體重可達七百八十公斤,是世界最大的食肉類動物。歐亞的棕熊分布在歐洲及喜馬拉亞山以北的亞洲大陸,是童話中常見的動物。北美灰棉是北美洲最危險的動物,由於大量獵殺,存活的已經很少了。棕熊遍布亞、歐、北美三大洲,棕熊體重(1000 / 100kg ) 站立時有9英尺,體長2.5m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目動物。而敘利亞棕熊卻很小,體重不足90公斤。中國的棕熊一般在100~500公斤。棕熊的胃口可以說是好極了,葷的、素的都愛吃。植物、昆蟲、蜂蜜、魚類,甚至鹿、羊、牛、都能一概吃下。中文學名 | 棕熊 | 界 | 動物界 | 亞種 | 20亞種 |
拉丁學名 | Ursus,arctos | 門 | 脊索動物門 , | 體長 | 1,5~2,8米 |
別稱 | 灰熊 | 綱 | 哺乳綱 , | 肩高 | 0,9~1,5米 |
命名者及年代 | Linnaeus,1758 | 目 | 食肉目 | 體重 | 雌性135~545千克, 雄性 ,80~250千克 |
英文名稱 | Brown ,Bear | 科 | 熊科 , | ||
英文名稱 | Grizzly,Bear | 屬 | 熊屬 , | ||
分布 | 歐亞大陸 ,以及北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 種 | 棕熊 |
中文學名 | 美洲黑熊 | 界 | 動物界 | 亞種 | 16亞種 |
拉丁學名 | Ursus,americanus | 門 | 脊索動物門 | 分布範圍 | 北美洲的各個國家 |
命名者及年代 | Pallas ,1780 | 綱 | 哺乳綱 | ||
英文名稱 | American, Black ,Bear | 目 | 雜食動物 , | ||
體長 | 1,2~1,9米 | 科 | 熊科 | ||
肩高 | 0,7,~1米 | 屬 | 熊屬 | ||
體重 | 雄性60~225千克雌性40~150千克 | 種 | 美洲黑熊 |
中文學名 | 眼鏡熊 | 界 | 動物界 | 種 | 眼鏡熊 |
拉丁學名 | Tremarctos,ornatus | 門 | 脊索動物門 | 分布範圍 | 南美洲 ,中西部 |
別稱 | 安第斯熊 | 綱 | 哺乳綱 | 體重 | 雄性130公斤,雌性60公斤 |
二名法 | T,ornatus | 目 | 食肉目 | 身長 | 110-210cm |
命名時間 | Cuvier,1825 | 科 | 熊科 | 肩高 | 60-110cm |
英文名稱 | Andean,Bear | 亞科 | 眼鏡 , 熊亞科 , | ||
英文名稱 | Spectacled,Bear | 屬 | 眼鏡熊屬 , |
亞洲黑熊:亞洲黑熊又叫狗熊、月熊,還有個俗稱叫黑瞎子。分布在東亞和南亞的叢林地區;比美洲黑熊小。它的胸部有道淺色的月彎形標記,頸部的毛通常很長。亞洲黑熊其有攻擊性,常會為害牛羊。因為它天生近視,百米之外看不清東西,不過它的耳、鼻靈敏,順風可聞到半公里以外的氣味,能聽到300步以外的腳步聲。別看它外表愚拙,實際上機警過人。平時黑熊以植物為主食(你一定聽過黑瞎子掰苞米的故事),在秋季卻大吃昆蟲等動物性食品,在體內貯存大量脂肪準備在樹洞裡冬眠。特長是爬樹、游泳。因為眼神不濟,所以練就了一身晝夜都行動自如的本領。亞洲黑熊分布於中國、印度、俄羅斯、日本、蒙古等國。
中文學名 | 亞洲黑熊 | 界 | 動物界 | 亞 種 | 7亞種 |
拉丁學名 | Ursus,thibetanus | 門 | 脊索動物門 | 體長 | 150~170厘米 |
別稱 | 黑熊 ,月熊,月牙熊, 狗熊 ,黑瞎子 | 綱 | 哺乳綱 | 體重 | 150千克左右 |
命名者及年代 | G,Baron,Cuvier,1823 | 目 | 食肉目 | ||
英文名稱 | Himalayan, Black ,Bear | 科 | 熊科 | ||
英文名稱 | Asiatic, Black ,Bear | 屬 | 熊屬 | ||
分布 | 歐亞大陸的東部, 台灣 ,日本等地的森林地帶 | 種 | 亞洲黑熊 |
馬來熊:馬來熊又叫太陽熊或日熊,分布於印尼、緬甸、泰國、馬來半島及中國南部邊陲的熱帶、亞熱帶山林中,是熊家族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重只有60公斤。馬來熊是爬樹高手,多半生活在樹上,晝伏夜出,而且沒有冬眠的習慣。馬來熊主要吃植物果、葉以及昆蟲和白蟻。夜間是馬來熊的天下,而白天它卻會悠閒地躺在樹上曬太陽。
中文學名 | 馬來熊 | 界 | 動物界 | 體長 | 110-150厘米 |
拉丁學名 | Helarctos,malayanus,Raffles | 門 | 脊索動物門 | 體重 | 27-75千克 |
別稱 | 狗熊 , 太陽熊 ,小狗熊,小黑熊,耐力喀蘇(藏) | 綱 | 哺乳綱 | ||
分布區域 | 南亞 ,東南亞 | 目 | 食肉目 | ||
英文名稱 | Sun , Bear ,Malayan, Sun ,Bear | 科 | 熊科 | ||
命名者及時間 | Raffles,1821 | 屬 | 馬來熊屬 , | ||
IUCN評級 | VU(1990), 易危物種 , | 種 | 馬來熊 | ||
二名法 | Helarctos,malayanus | 身高 | 120-150cm |
物種名稱 | 印度熊 |
拉丁文名 | indarctos |
生存年代 | 晚, 中新世 , |
生存地點 | 印度 |
物種種類 | 哺乳綱 ,mammalia食肉目carnivora |
懶熊:"吸塵器"是對懶熊的嘴部功能的形象比喻。生活於印度和斯里蘭卡熱帶森林中的懶熊形象奇特,下唇長而善動,形狀像舌頭,沒有上門牙,嘴可以伸進昆蟲藏匿的縫隙中,像吸塵器一樣把獵物席捲入口。懶熊的視覺極差,靠嗅覺和聽覺活動,所以它選擇了夜間出擊、白天酣睡的生活作風,於是人稱:懶熊。小懶熊常騎在母熊背上來來去去,寸步不離,這種母子感情大大強於其他熊類的母子關係。
中文學名 | 懶熊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 |
體長 | 140—180厘米 | 綱 | 哺乳綱 |
尾長 | 10—12厘米 | 目 | 食肉目 |
體重 | 公熊80—140千克 | 科 | 熊科 |
體重 | 母熊55—95千克 | 亞科 | 熊亞科 |
界 | 動物界 | 屬 | 懶熊屬 , |
門 | 脊索動物門 | 種 | 懶熊 |
北極熊:又叫白熊、"冰山巨無霸",很會游泳。頭小頸長,毛呈乳白色。它的身軀雖大,行動卻很敏捷,通常捕食魚、海豹、海象等動物。北極熊分布在北極一帶,是愛斯基摩人很喜歡的獵物。由於各地獵人大量捕獵,留下的已經不多了。它們生活在北極的莽莽冰原上,體大兇猛,以獵取海豹、幼海象、幼鯨、海鳥、魚類為生。貌似笨重的北極熊,行動十分敏捷,短跑時甚至能攆上馴鹿或北極兔。同時,它也是冰泳高手,游泳時速達10公里,潛水時間可達2分鐘,可在冰水中游上百公里,堪稱"半水棲獸類"。北極熊是生活在最北部、食肉性最強的一種熊。,北極熊大約一般為。
中文學名 | 北極熊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 | 身長 | 雄性240~290cm 雌性220~270cm |
拉丁學名 | Ursus,maritimus | 綱 | 哺乳綱 | 體重 | 雄性450-650kg,雌性300~450kg |
別稱 | 白熊 | 目 | 食肉目 | ||
命名者及年代 | Phipps,1774 | 科 | 熊科 | ||
英文名稱 | Polar ,Bear | 亞,科 | 熊亞科 | ||
界 | 動物界 | 屬 | 棕熊屬 | ||
門 | 脊索動物門 | 種 | 北極熊 |
台灣黑熊:台灣只有一種熊,就是台灣黑熊,也叫作狗熊,產在蘇澳、羅東、花蓮、獅頭山、玉山、阿里山等海拔一百到兩千公尺的地區。
中文學名 | 台灣黑熊 | 界 | 動物界 | 體重 | 50~200千克 |
拉丁學名 | Ursus,thibetanus,formosanus | 門 | 索脊動物門 | 體長 | 120~180厘米 |
別稱 | 狗熊 ,白喉熊 | 綱 | 哺乳綱 | ||
命名者及年代 | Swinhoe,1864 | 目 | 食肉目 | ||
英文名稱 | Formosan, Black ,Bear | 科 | 熊科 | ||
同義學名 | Ursus,formosanus | 屬 | 黑熊屬 | ||
formosanus | 種 | 亞洲黑熊 | |||
同義學名 | Selenarctos,thibenatus | 亞種 | 台灣黑熊 |
保護級別
熊屬國家一級保護的哺乳動物,嚴禁獵殺食用。
分布範圍
熊科中分布最廣泛的是棕熊Ursusarctos,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但數量並不多。不同地方的棕熊體型習性有一定的差距,最大的阿拉斯加棕熊Ursusarctosmiddendorffi體重可達600~800公斤,而小型的棕熊體重不及100公斤。阿拉斯加棕熊由於體型超大,過去曾被當作獨立的物種。
中國西部的一些棕熊顏色和體型與其它棕熊也有些差別,又是被單列為馬熊Ursuspruinosus。
惟一能和阿拉斯加棕熊相比的是北極熊Ursusmaritimus,生活於北冰洋附近,游泳能力強,並可隨海冰遠離海岸。北極熊主要食海豹,是肉食性最強的熊。北極熊和棕熊是僅有的跨州分布的熊,其它的熊有4種分布於亞洲,一種分布於北美洲,一種分布於南美洲。這幾種熊體型均小於北極熊和多數棕熊,且除了大熊貓以外,均以黑色為主,亞洲特有的幾種熊胸前還有月牙形的白斑。
亞洲的熊中最著名得當屬大熊貓Ailuropodamelanoleuca,其分類地位多有爭議,過去有人將其歸入熊科,有人歸入浣熊科,有人將其和小熊貓一起置於熊貓科,或者自成一大熊貓科,研究表明大熊貓確實和熊的關係比較接近,應該歸入熊科。大熊貓在史前曾經是中國南方動物區系的重要構成,但是分布局限,是瀕危動物的代表。大熊貓食性單一,僅以幾種竹子為主食,偶爾也會吃動物性食物,由於竹子營養較少,大熊貓一生的主要時間都用於進食和休息,類似於樹袋熊。
亞洲另一種食性比較特殊的熊是南亞的懶熊Melursusursinus,主要以昆蟲為食。
東南亞的馬來熊Helarctosmalayanus是體型最小的熊,身體比其它熊瘦弱,爬樹技術高超,喜歡吃昆蟲和果實,也捕捉鳥類和齧吃類等小動物。亞洲黑熊Ursusthibetanus是典型的雜食性的熊,植物各構成了食物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偶爾也會殺死較大的動物。
亞洲黑熊是中國最常見的熊,但仍然屬於珍稀物種。
北美洲的美洲黑熊Ursusamericanus可能是現存數量最多的一種熊,廣布於北美各地,北起阿拉斯加,南到墨西哥。美洲黑熊雖然以黑色為主,但也有很多其它色型,包括深褐色、紅棕色甚至白色。
南美洲的眼鏡熊Tremarctosornatus因有類似大熊貓的黑眼圈而得名。眼鏡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森林中,也出現在較開闊的地方,善於爬樹,在樹上築巢。
相關資料
缺乏食物是動物冬眠的主因,如果食物充足,許多熊不會冬眠,反而會整個冬天都在狩獵。但食物不多時,熊就會躲在洞中過冬。小型哺乳類動物在冬眠時體溫會急速下降,但熊的體溫只會下降約4度,不過心跳速率會減緩75%。一旦熊開始冬眠後,它的能量來源就從飲食轉換為體內儲存的脂肪。在阿拉斯加為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北極熊計畫工作的野外生物學家湯姆伊凡斯說,這種化學作用的變化十分劇烈。脂肪燃燒時,新陳代謝會產生毒素。但熊在冬眠時,細胞會將這些毒素分解為無害的物質,再重新循環利用。(人體內沒有這種機制,如果毒素累積,人類會在一星期內死亡。)這種生化作用也讓熊可以回收體內的水分,因此在冬眠時不會排尿。即使不冬眠,北極熊也可以利用脂肪燃燒的機制。這種清醒式冬眠讓北極熊可以不躲到洞裡,整個冬天都保持活躍狀態。
拼音是xiong的漢字
熊科分類
亞科 | 種類 |
貓熊亞科 Ailuropodinae | 大貓熊 Ailuropoda melanoleuca |
眼鏡熊亞科 Tremarctinae | 眼鏡熊 Tremarctos ornatus |
熊亞科 Ursinae | 棕熊 Ursus arctos ;美洲黑熊 Ursus americanus ;北極熊 Ursus maritimus ;亞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或 Selenarctos tibetanus ;阿特拉斯棕熊(北非棕熊) Ursus crowtheri (約1870年滅絕) ;懶熊 Melursus ursinus,或 Ursus ursinus ;馬來熊 Helarctos malayan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