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皇澤寺為武則天祀廟,寺廟周圍崖壁上,現存窟龕50個、造像1203身、經幢6個、《農夫耕作圖》4幅。皇澤寺造像分散雕造於幾個群落,即中心塔柱窟、大佛樓、寫心經洞、五佛亭、則天殿等。窟龕開鑿始於北朝,盛於唐代,衰於五代以後。現存造像多為唐代鐫鑿中心塔柱窟(8號窟)為皇澤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處,保存有北朝和隋代的佛、菩薩、弟子、飛天等800餘身。中心塔柱上所開的佛龕,刻法古拙質樸,坐佛褒衣從正面敞開,下緣垂於台座下;左右侍立菩薩,發作雙髻,長裙曳地,闊幅天衣於胸前作V形交叉,於雙肩成雙角若翼,與廣元市內出土北魏延昌三年(514)造像風格一致。另外,此窟又於西、南、北三壁各開一大龕及兩小龕,龕外布滿千佛;大龕內佛像均身軀頎長,菩薩則面頤豐潤,通身無瓔珞;佛、菩薩造像堅挺有力,富於體積感。大佛樓以10號大佛龕為主,總計11龕。大佛龕高7米,寬5.58米,深3.39米,造立像15身(已毀者不計)。在四川唐代大型龕窟中,這種大佛龕是不多見的。此龕造像厚實、飽滿、華麗,主佛耳下垂著寶石裝飾,為一大特色。寫心經洞在皇澤寺最下層靠近江邊一巨石上,石的東、南兩面共有9龕東面之41號龕殘碑上刻有“貞觀二年”(628)和“寶曆二年”(826)等字,南面各龕刻有經幢及《農夫耕作圖》等。五佛亭造像以1號龕(五佛龕)為主共有5龕。則天殿內以27號龕為主共有11龕。兩處造像除少數龕開鑿在唐以前或唐初外,其餘均為盛唐、中唐遺物。除摩崖造像外,皇澤寺內還集中收藏了廣元地區出土的許多石刻。其中有北魏、隋、唐、宋各朝造像11身,宋墓出土石刻伎樂、二十四孝圖等50餘件。神話傳說
民間傳說武則天死而為神,給她建廟命名“皇澤”,是祈望“在天之靈”能澤被鄉梓,因而祀廟內一直供奉她的真容,而且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都要舉行盛大廟會,廣元人民要去皇澤寺前烏龍潭一帶劃舟競渡、遊河灣紀念武后生日。皇澤寺內現保留有則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樓、小南海、呂祖閣、五佛亭、望江樓,新建有女皇山莊,宋代墓室浮雕牆。則天殿是皇澤寺的中心大殿,殿門上懸溫庭寬手書匾額“則天殿”,兩側是郭沫若親筆題書楹聯,上聯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下聯為“芳流劍閣光被利州”。殿堂正中是琥則天石雕像,神態安詳,頭戴著嵌有一小佛像的寶冠,身著纓絡彩褂,袒露胸臂,一身佛門聖母打扮。武則天石刻像歷史上曾兩次裝金,由於年代久遠,到民國時已全部脫落。1993年初,四川省政府省長肖秧親自關心,籌集資金,於當年10月又重新裝金。現武則天石刻像以嶄新的金身展現給遊人。另一塊石碑上則是用流暢線條陰刻的武則天宮裝正面像,嬌艷而慧敏,有一首古詩對其讚美道:“絕代佳人絕世雄,衣冠萬國冕旒崇;鬚眉有幸朝宸下,宰輔多才到閣中。六尺遺孤興浩劫,千秋高視仰豐功;殘山剩水留纖影,依舊傾城醉雁鴻。”殿內完好保存著1955年出土的後蜀廣政二十二年的一塊石碑,這是武則天出生廣元的有力證據之一。殿內陳列有宋慶齡的題詞“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和郭沫若寫給廣元縣人民政府的書信,還有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利州江潭作》。中心柱窟,位於則天殿之上,窟約13立方米,中間有一根完整的石柱,其實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經塔,三面石壁都刻有佛像,正中是釋迦牟尼,左右是文殊、普賢,圍繞三尊佛像刻有飛舞蛟龍,據有關人士考證為北周時所刻。大佛樓,位於中心石窟之上。窟高7米,寬5米,深3.8米。這是一龕中國盛唐時期的摩崖石刻造像作品,正中釋迦牟尼大佛高約6米,莊嚴肅穆,氣魄雄偉,左右兩側弟子和力士個個雕刻逼真,栩栩如生。大佛背後刻有“天龍八部”,在變化多端的彩雲中若隱若現,十分生動。廣元古稱利州,是唐代女皇武則天的出身地。在城西的烏龍山下,有一座氣勢宏大,殿宇軒昂,身價非凡的寺廟,那就是1961年由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女皇武則天"御敕"建造的女皇祀廟——皇澤寺。據明代陳鴻恩所撰《皇澤寺書事碑》載:“皇澤寺相傳為武后創”。清代張邦伸《雲棧記程》中說:“武后秉政,建皇澤寺於此”。已故國家主席宋慶齡也於1963年為皇澤寺題詞:“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由此可見這座有一千三百餘年歷史的皇家祀廟的確不同凡響。
而今,皇澤寺內保存著開鑿於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龕、1203軀摩崖石刻造像及其歷代碑刻,不僅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而且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更被專家們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自1987年中國唐史學會在廣元隆重召開後,皇澤寺每年接待數以萬計的四海學者和八方遊客。古蜀道旅遊線上的千年女皇祀廟,已經成為人們瞻仰女皇石刻真容的“聖地”。
皇澤寺
全國重點檔案保護單位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民間傳說武則天死而為神,給她建廟命名“皇澤”,是祈望“在天之靈”能澤被鄉梓,因而祀廟內一直供奉她的真容,而且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都要舉行盛大廟會,廣元人民要去皇澤寺前烏龍潭一帶劃舟競渡、遊河灣紀念武則天生日。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的祀廟皇澤寺,座落在四川廣元利州區城西一公里的嘉陵江西岸。皇澤寺景區占地面積128畝,建築面積5千餘平方米,由寺院區、石刻區、陳列館區、遊人中心區、停車場區等幾部分構成。
皇澤寺背靠烏龍山,面臨嘉陵江。烏龍山因武則天烏龍感孕而得名,山頂松柏常青,四季長綠。嘉陵江水在皇澤寺前形成一個回水灣,潭深水碧,司馬光曾賦詩稱讚說:“髻鬟烏龍翠,衣帶嘉陵碧”。清代廣元縣令張庚謨寫有“亭自江心見,泉從佛頂來”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皇澤寺依崖而開,泉水淙淙,亭台樓閣倒映江中的景觀。
皇澤寺寺廟創建於北魏晚期,歷經北周、隋、初唐的不斷發展,漸成規模,至盛唐時達到鼎盛。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後,為紀念自己的龍興之地,賜名“皇澤”,並刻真容像於寺內,寓其“皇恩浩蕩,澤及故里”之意,皇澤寺自此得名。寺廟從創建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皇澤寺寺內現有二聖殿、武氏家廟、則天殿、大佛樓等建築,供奉有武后真容像及唐高宗、武則天二聖像和武則天父母武士彠、楊氏之像。現存的北魏晚期至唐代的57個龕窟,1200餘尊摩崖石刻造像,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澤寺景區是文化部2004年命名的全國首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是2006年命名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則天殿殿內陳列的武則天真容石雕像高1.8米,由整塊砂岩雕鑿而成,距今已有1300餘年。武則天神態安詳,結跏趺座,頭戴高寶冠,冠中飾坐佛,頸佩項圈,胸飾瓔珞,披帛自雙肩下垂繞體側,雙手於腹前施禪定印,表現的是武后老年的形象,寓意其是菩薩轉世以及晚年登基做皇帝這一史實,這也是國內唯一的一尊武后真容石刻像。殿內還陳列有“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唐則天皇后武氏新廟記”碑,後蜀廣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昭武軍節度使李奉虔所立,碑高89、寬90、厚21厘米,碑陽自左至右豎書29行,碑陰自左至右豎書25行,遇敬語則空三格。該碑對研究皇澤寺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二聖殿
大殿中央供奉唐高宗、武則天真容銅像,兩側選擇了高宗、武周朝時期著名的大臣作為陪侍。史書記載:麟德元年(664年)後,每次上朝議事,帝坐於東間,後坐於西間,政無大小,皆於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生殺大權,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現象,充分顯示了武則天卓越的政治才能。
中心柱窟、大佛窟
皇澤寺現存的57個龕窟,1200餘軀石刻造像,始鑿於北魏晚期,歷經北周、隋代的發展,到唐代時達到極盛。皇澤寺摩崖造像對研究四川地區佛教的傳播路線、造像題材和風格、人們的宗教信仰都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郭沫若先生曾賦詩稱讚說:“廣元皇澤寺,石窟溯隋唐。媲美同伊厥,鬼斧似雲崗”。45號“中心柱窟”,亦稱支提窟,開鑿於北魏晚期。窟室三壁三龕,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頂雕七佛八飛天,三壁上部平面處浮雕千佛,中心柱由塔基、身、頂三部分組成。該窟雕刻精細、結構巧妙,是皇澤寺現存最早的一窟造像,也是四川地區唯一的一座中心柱窟。28號“大佛窟”,窟高6.86、寬5.55、深3.6米,窟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口二力士,窟室後壁浮雕人形化天龍八部護法神像。大佛窟布局合理,是皇澤寺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雕刻技藝最精湛的洞窟。
宋墓石刻
寺內陳列的宋代墓室浮雕石刻,刻有古代“二十四孝”圖和民間伎樂歌舞圖,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宋墓浮雕石刻人物,是研究宋代美術史的寶貴資料;石刻伎樂圖為研究南宋大曲、雜劇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石刻生活圖是當時當地人民生活的生動再現;石刻中仿木結構的門、窗、斗拱等,又為我們研究四川地區的宋代建築保存了重要的史料。
雕刻於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蠶桑十二事圖”由十三塊碑石組成,長7.7、高1.4米。石刻“蠶桑十二事圖”,用陰刻線描手法,以連環畫的形式,再現了中國古代栽桑、養蠶、繅絲的整個蠶桑生產過程。圖中人物姿態各異,構圖精美,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印證了我國古代“民重蠶事,衣食無缺”的重農桑傳統,是研究蠶桑、紡織的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蠶桑十二事圖”已載入《中國紡織史》和編入有關大學教程,拓片保存於杭州絲綢博物館。
除此之外,皇澤寺內的武氏家廟、五佛窟、迎暉樓石窟群、寫心經洞、歷代碑刻等景點和寺內珍藏的戰國巴蜀青銅器、精美華貴的宋代瓷器等藏品都均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寺內的匾額、對聯也為古詩增輝不少。
石刻描述
宋代造像最多,現存232身,主要分布於青林、玉乳兩洞。題材多為羅漢、祖師像,規模大小不一,製作稍嫌粗拙,形象刻板。較精美者是青林洞外北宋乾興元年(1022)胡承德所造浮雕盧舍那佛會,具有明顯的宋代造像風格。元代造像最為精美,共有67龕,大小116身,羅列在青林、玉乳、龍泓、射旭、呼猿諸洞內外及沿溪崖壁間。最大者高3米以上,小者亦有1.5米左右,造像題記始自至元十九年(1282)、止於二十九年,均為元代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伽為首的僧侶與世俗官吏所造。其風格分漢、梵兩式。漢式70身(有8身摻雜梵式),為寬衣博袖的漢地傳統造型,雍容莊重,題材為佛、菩薩和羅漢。
石刻造像
則天殿,位於皇澤寺內的中心建築大佛樓下層,其殿始建於唐,歷史上曾稱"武后真容殿"、"則天聖后殿"。現殿內端坐著金身的武后石刻圓雕像,頭戴飾有坐佛的寶冠,胸飾纓絡,半臂披帛,雙手交於腹前作禪定印,結跏趺座,下著裙,披覆於方形石座上,冠服、坐式,一如比丘尼,面相寬額廣頤,和史籍記載吻合。武則天,名望,公元624年生於廣元,公元705年死於洛陽上陽官。宋人《九域志》載:武則天當皇帝後"賜寺刻其真容"。這尊真容石刻造像,就其形象,有兩個特點:一是石像神態表現出登基以後的持重安祥。武則天一生執政49年,在位21年,當了28年的皇后,6年的皇太后,67歲正式改唐為周,登上了帝位,成為大周的聖神皇帝。
二是石像作比丘尼裝扮。這也是武則天重佛,利用佛教為其政治服務的例證。當時李家皇族信奉的國教是與皇族同宗同姓的李耳為教祖的道教,統治思想仍是傳統的孔孟之道,母儀天下的太宗皇帝的長孫皇后,就是賢德的典範,常居深宮不出,還精心編寫出《女則十篇》教化全國女性。唐王朝主張男尊女卑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地紮根在統治階層。而佛教卻有轉輪女王的說法,於是,藉助《大雲經疏》的出台,武則天把她轉換為女身彌勒佛降世,更能為自己政治上的亮相而得到堂皇正統的銓釋。皇澤寺又是北魏時期開創至唐時越發興盛的佛教寺廟,把自己裝扮成佛身,因而更加合適。
紅軍石刻標語碑林
廣元皇澤寺是紅軍石刻標語碑林,1980年四川省政府公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元帥題寫了"紅軍石刻標語碑林"匾額。碑林建築外觀為一座古建築,座西朝東。占地面積為三畝多,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廳內排列有序地陳列著58條石刻標語碑板原件43面及一口刻有標語的水缸,三壁牆上巨大的通體玻璃內陳列著1933年一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建立川陝蘇區的重要拓片、標語45條計46幅。整個大廳襯著青石石板鋪成的地面,顯得肅穆而莊嚴。該碑林無論內容的豐富,還是規模的宏大、保護程度的完好,都稱得上四川之冠。石刻標語宣傳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顯著特點,是具有特色的宣傳形式,這些石刻標語同川陝根據地的其它文獻一樣,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而且也是今天人們學習中國現代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
廣政碑
“真容石刻造像”的右側,陳列了這樣一塊碑——廣政碑。此碑是1954年,皇澤寺門口修寶成鐵路(現鐵路己遷)時出土的。碑刻所鐫刻時間是“廣政二十二年”,即五代後蜀孟昶廣政年間,為公元959年所刻。碑首額作“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唐則天皇后武氏新廟記”,昭武軍節度使李奉虞所立。全文29行,每行29字,駢體文,文中凡遇“後”、“天后”,必提行頂格,遇敬語則空三格,對武后備至尊崇。此碑是研究"皇澤寺"歷史較早的實物資料,也是考證武則天出生於廣元的重要證據。要點有二,一是因為此碑上己明確寫著"皇澤寺",這個名稱,比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要早120餘年;二是碑文說"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實錄……"此句,表明武則天是在其父親任利州(廣元)都督期間,生於廣元。碑文還記載了唐五代時期,武則天已被當地人當作神明膜拜,一遇災事�"軍民祈禱於天后之廟,無不回響"。以及當時建寺規模、廟產等情況。後來,祈求武后賜福這樣一種民間的自發祭祖活動,演變為在武則天生日那天的"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的廣元民俗,也是廣元現在每年9月1目的"女兒節"的由來。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是以唐李商隱詩“利州江潭作”、皇澤,quot,“廣政碑”和“武后真容石刻像”等為主要依據,考證出武則天"毫無疑問出生於廣元。
石刻藝術瑰寶
皇澤寺摩崖造像,是國務院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分布在寺內西山東壁腳下崖面上,寺內造像大小窟龕54個,造像1203軀。石窟始鑿於北魏晚期,歷經北周、隋盛於初、盛唐時期,唐以後基本逐漸成為武后專祭祖廟,不再繼續開龕造像。"中心柱窟"亦稱支提式窟,位於大佛樓中層南側,編號45號,開鑿於北魏晚期,初唐略有改雕,是皇澤寺現存最早的一窟。此窟前鑿方形窟門,平頂略弧,深2.76米,寬2.6米,窟中央鑿中心方柱直通窟頂,窟室三壁開龕,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頂雕七佛八飛天,大拿側下各開一小金,龕中鑿一佛二弟子像。三壁上部平面處浮雕千佛,中心桂由塔基、身、頂三部分組成。第一、二層四面各鑿一龕,拿中雕一佛二菩薩三尊像。中心柱主龕所表現的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指佛教因果輪迴遷流不斷的個體一生中存在的時間。以其在時間上相連續的關係,故俗稱"豎三世"。正中是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即燃燈佛,燃燈佛是梵文意譯,也譯為"綻光",佛經說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因此得名。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從衣缽相傳的觀念解釋,這三位是太老師、老師、學生三代同堂。
中心柱,是由佛塔轉化到石窟中而來的。皇澤寺的中心柱窟,是受北方的中原石窟傳播影響,石柱上及窟室內三壁開龕,鑿出佛像,供僧人誦經時禮拜佛像,以獲取《菩薩本行經》所說:"若人鏇佛及鏇佛塔所生之處,得福之量也"的功德。此窟雕刻精細,結構巧妙,手法古樸,是不可多得的早期石窟。“五佛窟"位於皇澤寺五佛亭上層。編號51號的叫“五佛窟”,開鑿於隋代末年,該窟為敞口外方內圓大窟,內鑿圓拱龕,龕頂略弧,後部設低谷,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主像,像後浮雕雙樹及人形化的天龍八部護法像。此窟所表現的主要人物是: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左右兩側為弟子迦葉、阿難;外側為脅侍菩薩像。其造像清秀修身,有北魏遺風。弟子、菩薩站像膝部略曲,表現出一種輕鬆隨意和婀娜多姿的神態。雕像採用疏密相間的手法,刻出薄薄的衣紋,輕輕貼在修長的軀體上,隱約透出肢體的舒展健美,仿佛才剛從清清的江水中走出,表現出強烈的中國古代藝術中所謂"曹衣出水"的重要藝術風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大佛窟位於大佛樓上層,這一龕編號28號,叫"大佛窟",開鑿於初唐。此窟呈平面馬蹄形窟,彎隆頂,窟高6.68米,深3.6米。主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後壁高浮雕人形化天龍八部護法像,右弟子與右菩薩之間的下部雕一雙手合十、單膝而跪的供養人一尊,高0.67米。此窟所表現的主要人物是:正中為阿彌陀佛,高4.9米,是佛教里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左右兩側為二弟子迦葉、阿難;外側頭冠飾寶珠的為大勢至菩薩,頭冠飾化佛的是觀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觀音三位又稱為"西方三聖"。大佛窟是皇澤寺石窟中開鑿規模最大、造像最為精美的一窟。它的形制、布局接近五佛窟,而像容漸趨豐滿,組合中多了二身力士,雕飾精美,刻畫入微,雕刻技法熟練,介於階梯式和圓刀間的過渡形式,確為我國唐代早期石刻的代表性作品。
從大佛樓下來,我們去參觀珍貴的桑蠶石刻連環畫——蠶桑二十事圖。大家知道,我國的蠶桑生產歷史非常悠久,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和古代文獻記載,遠在新石器時代,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把桑樹中的野蠶拿到家裡飼養,已經出現了養蠶、繅絲和織帛技術。在我國現存最早的甲骨文中有“蠶”、“桑”、“絲”、“帛”等象形字,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見到西漢初年的絲織品,工藝水平達到非常精美的程度。中國的蠶桑生產和絲綢工藝,堪稱世界一絕。"古絲綢之路"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物和蠶桑生產經驗。但由於時代久遠政事興衰,保留完整的東西確實不多了,然而在皇澤寺內卻保持了這樣一組珍品——“蠶桑十二事圖”。
蠶桑十二事圖,鑲嵌於皇澤寺五佛亭北側廊內石壁上,由十四塊石碑組成,高1.3米,總長5.8米,作者在深灰色的梨園石上,採用陰刻平圖手法作畫,線條柔美,人物姿態各異,構圖精美,鐫刻細巧,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淳美的川北鄉土風情,是甚為難得的石刻藝術珍品。
這組連環畫以“蠶神”馬頭娘倚馬思蠶作首圖,把人們帶入了桑茂蠶肥、繭大絲長的豐收境地。然後以《選桑椹》、《種桑》、《樹桑》、《採桑》四圖,展現我國清代培養桑樹的經驗;以《窩種》、《體蠶》、《餵蠶》、《起眠》、《上簇》、《分繭》、《醃種》、《繅絲》八圖再現清代養蠶方法,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從採種育桑到養蠶繅絲的全部過程,可謂匠心獨運。
這套石刻連環畫的作者是清道光時廣元縣令曾逢吉。清嘉慶十七年,湖北京山舉人曾逢吉以軍功出任昭化縣令,見當地百姓生活貧困,使令各處利用廣袤田野栽桑養蠶,親自著書立說,總結推廣種桑養蠶技術,並作出一系列規定。此法很快見效,到了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時,廣、昭兩縣千里驛道皆桑樹成蔭,勝過河陽桃花、江南柳色。到了這年冬季,曾逢吉奉旨調任松州同知時,趕給出這套《蠶桑十二事圖》流傳後世,圖中,他傾注心血,把廣元奇山異水融入畫中,透過美麗的圖畫,能看見廣元美麗的田園風光,勤勞的蠶婦和繁忙的村莊,令人似身臨其境。這幅連環畫不僅是一幅精美的藝術品,也是研究古代廣元一帶地區栽桑、養蠶經驗不可多得的實物。位於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在此拓片作為珍貴資料收藏,相關的農業大學還將此作為教學材料引用,可見它的價值。
石刻文化
廣元皇澤寺石刻豐富多彩,古、多、精、美是它的特點。古,是其雕刻年代久遠,可溯源於東漢崖墓中的石刻圖像,據歷史記載它在南北時期開始興起,並且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此它具有古樸的歷史韻味,體現出了豐富而又濃郁的歷史氣息。
多,是其數量居多,全縣有摩崖石刻造像105處,造像10萬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兩尊,經文40余萬字,至今保存較完好並具有一定規模和文物價值的石刻有45處,如此多的時刻體現出了安岳人民對石刻的執著和喜愛。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也有少數道教造像和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這說明當時宗教已盛行於民間,並且人們已將它具體化,它也體現出各個時代人們的信仰。石刻的內容豐富,包括佛、菩薩、羅漢、金仙、供養人、力士、伎樂、飛天、珍禽和各種護法神外,還雕刻有“經變圖”和古建築圖像,它從不同角度反映古代社會和世俗生活風貌。
精,是其雕工精細,刀法嫻熟,技術精美,每一尊石刻都神態各異、炯炯有神。能工巧匠們將它們化靜為動,化虛幻為現實,並且都充滿著生命的氣息,生動而富有情趣。這些讓人充滿著想像力的鬼斧神工般的摩崖石刻仿佛在講述一個個遠古的故事,無不引人遐思。如此精美的石刻,不僅體現出了設計者高超的技藝,而且體現出安岳人民對雕刻藝術及技藝的熱愛與崇拜。
美,是其姿態美,形象美,氣質美,而且千姿百態。世界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女士就稱讚“紫竹觀音”為“東方的維納斯”。其獨特而優美的姿勢再加上精妙的彩繪,讓人覺得美不勝收,無論你在何處觀賞它,都感覺到它注視著你。八廟臥佛溝的臥佛,堪稱世界左側臥佛之最。它不僅身軀龐大,而且姿態怡然,頸枕花石枕,大耳垂掛一雙綻花耳環,雙目微閉,臉旁慈祥端莊,顯出坦然神情,令人對佛的美喟然浩嘆!這些都無一不展現出安岳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更顯示出他們博大的智慧。
旅遊小貼士
景區簡介:皇澤寺位於廣元市區西郊嘉陵江西岸,烏龍山附近,建於唐開元年間,原稱川主廟。寺依懸崖,下瞰江流,雕樑畫棟,氣勢不凡,頗有巴山蜀水之秀麗巍峨。現存大佛樓、則天殿、小南海、呂祖閣、五佛亭等清代建築,布局錯落有致,氣勢巍峨。最佳旅遊季節:廣元皇澤寺氣候涼爽。春夏兩季是最佳旅遊季節。
交通:從廣元南河汽車站下車,打的5塊錢就到了
美食:劍門豆花稀飯、火燒饃、酸菜劍門豆腐、木耳鮮花白玉雞片、核桃餅女皇蒸涼麵、蓉城鴛鴦卷
相臨景點:
·九寨溝風景區
·亞丁風景區
·四姑娘山
·黃龍風景區
·米亞羅風景區
·僰人懸棺
·五須海
·松潘古城
·蜀南竹海風景區
·臥龍自然保護區
·自貢恐龍博物館
·塔公草原
·跑馬山
評價
廣元皇澤寺石刻獨具匠心,精妙絕倫,它充分地體現出了安岳人民智慧的結晶與財富,也體現出了他們對石刻藝術的酷愛和追求,和他們對石刻藝術的毅力與恆心,以及他們精湛的技術與巧妙的設計能力。
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內涵的廣元皇澤寺石刻,在沉睡了千年之後又甦醒過來,閃耀著熠熠光輝,將其美倫美煥的姿態和安岳人民對石刻藝術的造詣展現於世人面前。一塊又一塊石壁將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才華展露出來,並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不令人贊服。
精彩圖片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一)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