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逢吉

曾逢吉

曾逢吉,湖北京州人。曾任昭化縣令。松潘同知。著有《栽桑瑣言序》、《樹桑三利》、《樹桑五法》、《書院官桑記》等書。

人物簡介

逢吉,湖北京州人,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任昭化縣令【今

曾逢吉曾逢吉
四川廣元市元壩區】,清政惠民。令“在四通八道的驛路及書院、寺廟植桑樹十萬餘株”,百姓養蠶致富。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住廣元縣令,續倡植桑。著有《樹桑鎖言八則》、《樹桑五法》。道光七年(1827年),升任松潘同知,離前親繪《蠶桑十二事圖》,時刻碑立於昭化先蠶祠

蠶桑縣令

元壩歷史名人:“蠶桑縣令”——曾逢吉。
據《廣元縣誌》記載:清代嘉慶十七年,湖北京山的曾逢吉去昭化做縣令,發現當地百姓饑寒交迫、民不聊生,心中十分不安。想來想去,打算利用廣闊田野,讓百姓栽桑養蠶。嘉慶二十一年,曾逢吉到廣元作縣令,知府徐秋山命令他栽柏插柳,綠化驛道。曾逢吉趁機稟報知府說,與其驅墾植柳栽柏,不如按照沿路業戶地段,勸使栽桑,既綠化路旁,又增加收入,造福於百姓。知府一點頭,他就派人勘測廣元四咱驛道里程和所轄地戶,下令每華里驛道兩旁栽桑360株,縣城四周和書院栽植官桑。他上任第二年,全縣植桑二十三萬一千六百三十九株,並造冊上報,缺一補二,同時發出告示,規定償格,“親寫匾額,旌表勤勞”。他還著有《栽桑瑣言序》、《樹桑三利》、《樹桑五法》、《書院官桑記》等書。經官民12年苦心經營,至道光七年,“千里驛道,皆桑樹成蔭,勝過何陽桃花,江南柳色”。

科普藝術

為了避免後來的縣令荒廢這項對農民有利的事業,曾逢吉在離任之前,費盡心機,繪製了“蠶桑十二事圖”留傳後世,自己也高高興興地到松潘作州官去了。《蠶桑十二事圖》碑高1。3米,全長5.8米。首圖繪著嫘祖依馬小憩,一隻蠶蟲在一株桑枝上懸絲墜向嫘祖頭頂的畫面,此圖取材於嫘祖與白馬的傳說。傳說上古時代,嫘祖之父是一部落酋長,不幸在一次外出狩獵中與外敵發生戰鬥,酋長戰敗被俘;嫘祖得知訊息後萬分著急,便召集部落眾人商計救父之策,並當眾許下諾言,誰救回嫘父者,她當嫁他為妻。部眾均無良謀。然而酋長家的大白馬聞言,卻長嘯一聲脫韁而去,傍晚時分馱回了嫘父。可在以後的幾天裡,白馬不吃不喝,嫘父甚怪。問之眾人,嫘祖遂談及許諾救父配婚之語。嫘父聞言大怒,說:“人畜焉能配婚?”遂斬殺白馬,剝皮曝曬於烈日之下。可剛將馬皮曬出,突然狂風徒起,馬皮與嫘祖被一同卷上天空,爾後一聲雷響,嫘祖化為一隻蠶蟲,悠然從天上懸絲而下,而埋入土中的白馬骨骼漸漸長出一株大樹,蠶蟲懸掛樹上,以葉為食,吐絲作繭。這樹後人叫它傷心樹或桑樹,寓意著嫘祖那一段傷心的往事。
蠶桑十二事圖碑中《選桑椹》、《種桑》、《樹桑》、《條桑》四圖,展現了我國清代培植桑樹的情景。這些辦法仍在今天的植桑活動中被採用著。此外《窩種》《種蠶》《餵蠶》《起眠》《上簇》《分繭》《醃蠶》《繅絲》八圖,一一展現了清代人養蠶、繅絲、紡織的全過程。這組石刻圖碑的拓片被前國家紡織部和上海絲綢博物館拓片收藏,成為我國十分珍貴的史料實物和古代科普創作藝術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