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崖石窟
位於甘肅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中,又名拉梢寺石窟。是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所包括的顯聖池、拉捎寺、千佛洞、水簾洞、三清洞5處名勝景觀之一。山中曲徑幽林,百鳥爭鳴,空谷回應,與水簾洞隔山相對。《武山縣誌》載,相傳鳩摩羅什運鬼斧神工,拉樹梢成山,因有得名拉梢山。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秦州刺史尉遲迥初建,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作品。在一塊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達四十餘米的釋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為壁畫,現存部分極其珍貴。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旁有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墨書題記。佛坐蓮台上,鐫有獅、鹿、象3排,上層6獅,中層9鹿,下層9象,周圍諸多佛龕佇立著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築風檐以蔽風雨,檐端雕刻飛雲走獸,懸掛銅鈴,微風過處,叮鐺作響,它的整個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