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牲

三牲

三牲,最早的含義,就是指三個不同的活牲畜,並沒有特指具體為“哪三個”。古代的牲畜都有套用等級,兩兩不同,所以,也可以理解為組合祭祀、大型組合宴會中的“三個不同等級使用的牲畜”,“一神”或者“一人”肯定只占一個等級,不可能“一神”或“一人”縱跨多個等級。因此,古代“一神對應一畜”“一人對應一畜”。三牲,就意味著,為“三個等級”或者“泛指多個等級”的組合準備“多種活的牲畜”。

本義

三牲主要指的是:飛禽類,走獸類,鱗甲類。

其中

飛禽類以鳳凰為主

走獸類以麒麟為主

鱗甲類以龍為主

當然祭祀時絕對不可能找到這三樣了,只好退而求次。《西遊記》中有:“萬物有走獸飛禽,走獸以麒麟為之長,飛禽以鳳凰為之長。那鳳凰又得交合之氣,育生孔雀、大鵬。”便是此理。

溯源

其中馬、牛、羊的具體要求是:

第一等、馬:駵駒,即:二歲的黑鬃黑尾紅馬

第二等、牛:黃牛,即:三歲的土黃色公黃牛

第三等、羊:羝羊,即:三歲的黑色公綿羊

這些是漢朝記錄的,先秦東周時期祭祀五方上帝之一的白帝的禮節,記載於《史記》(司馬遷)和《漢書》(班固)。

典故

《史記秦本紀》

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立襃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駵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史記封禪書》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為犬戎所敗,周東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駒黃牛羝羊各一雲。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第五上》

後十三世,世益衰,禮樂廢。幽王無道,為犬戎所敗,平王東徙雒邑。秦襄公攻若救周,列為諸侯,而居西,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駵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其後十四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周監二代”的祭祀特例,此後唐朝時期稱之為“理無三牲”“一代之制”,記載於《隋書》(王劭、封德彝、魏徵、房喬、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令狐德棻、長孫無忌、褚遂良)。

《隋書卷六志 第一禮儀一》

五帝既曰天神,理無三牲之祭。而《毛詩?我將》篇,雲,祀文王於明堂,有“維羊維牛”之說。良由周監二代,其義貴文,明堂方郊,未為極質,故特用三牲,止為一代之制。

郊祭是最高等級的祭祀類別。西周、東周時期,馬比較尊貴,《周禮》中有:“馬八尺以上為龍”的說法。

其他釋義

太牢

《清史稿志五十七 禮一(吉禮一)》

——牲牢四等:曰犢,曰特,曰太牢,曰少牢。

——太牢:羊一、牛一、豕一。

詳見:太牢

此後,清朝以後,開始有了“三牲(羊一、牛一、豕一)亦稱太牢”的說法。

道家

道家文化中,以麞、鹿、麂為玉署三牲。

《清異錄玉署三牲》:“道家流書,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宋朝 陶谷)

當代民間

當代民間泛指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羊、豬和牛;小三牲指雞、鴨和兔(一說大三牲指豬、牛、羊,小三牲指雞、鴨、魚)。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