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興隆寺七佛洞石窟,據洞壁所刻唐、宋、明碑記及題記題刻,寺建於唐貞觀八年(634年),宋崇寧元年(1102年)、宣和四年(1122年)、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均進行過重修。寺東向,自南向北鑿石洞五孔,自南1、2、3號洞緊靠,與4、5號洞相距稍遠。1號洞高3.60米,寬2.50米,深4.60米。洞壁刻有石碑四通,其中洞南壁有宋崇寧《七佛閣記》碑一通,題記“時崇寧元年歲次壬午八月十四日”。洞壁四周石雕小佛像74尊和臥佛1尊,泥塑小佛像約500尊,已被毀或殘缺,唯臥佛完好。2號洞高3.20米,寬2.50米,深3.90米,洞北壁雕刻有一碑記,通高209厘米,寬81厘米,碑首中雕坐以蓮花須彌座佛一尊,並邊飾龍鳳呈祥,碑座浮雕以獅、象、虎。主碑文記“貞觀八年四月初八日”“聖旨說與大監羅昂監修”“敕賜大興隆寺七佛洞右那和尚頌”“聖旨說與巡捕官員不許在寺攪擾”等。副碑文記“小曲頭寶俊薛同薛(儉)薛(牡)薛(鋒)薛企男薛才薛倉薛燈二尊薛志通薛迪薛宙一尊薛()薛()薛廉”等。南壁雕刻有一碑記,通高210厘米,寬80厘米。碑首浮雕一佛和二龍戲珠,碑座雕牡丹、荷花。碑文為明弘治十三年季春《重修興隆寺七佛洞妝塑聖像碑記》,碑文記“乃唐貞觀之時勑剏也其窣覩賻乃尉遲敬德親以監造”。署名知縣郭松,縣丞杜章,主簿劉瑛。3號洞高3.20米,寬2.50米,深4.20米。4號洞高1.58米,寬1.20米,深1.74米。洞今皆為空洞,唯4號洞外刻有“宣和四年楊記”字樣。5號洞未能考查。1981年列為韓城市重點文物保持單位。交通路線
(1)南線:約10公里。沿108國道至八仙鎮------嵬東鎮政府------牛家坡(2)中線:約9公里。沿108國道至北陳村北側-----南西莊村------牛家坡(3)北線:約8公里。老城南橋------新彭村------南西莊村------牛家坡。從西禹高速芝川口下,也可到達,只是距離相反。景區特點
均在牛家坡溝內,總長約3公里,共20餘個景點。有各類寺廟的殘廟、遺蹟和古柏,有七佛洞石窟五孔、石碑數通,有“佛心石”、“祛鬼洞”、“還魂石”,有“蟾蜍石”、“半仙石”、“兩半石”,有“石匣”、“馬蹄石”、“馬尿窩及王鬍子溝”,有“仙人台”、“擎天塔”、“御井”,有“藏嬰洞(藏經洞)(無底洞)”,有“忺馬槽”、“孝子淵”、“無名湖”,有“香山寺”、“白公祠”,“白羅廟”。輔助景點有《三滴血》中的杏花村,有白居易家的《白公祠》,有八仙鎮的八仙洞,有杜鵬程的故居。還有南西莊村的柏抱樓,有北趙村的樹上樹等。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 門票:0元
- 位於韓城老城西南10公里的衛東鄉牛家坡村西溝內。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