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洛拉石窟群

埃洛拉石窟群

埃洛拉石窟群位於印度馬拉哈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建於公元4世紀中葉至11世紀,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藝術的傑作。

建築概述

埃洛拉石窟群埃洛拉石窟群
埃洛拉石窟(ElloraCaves)位於奧蘭加巴德市西北約29公里處,從奧蘭加巴德搭車抵此約1小時。此地有印度規模最大的石窟寺院群,沿著山崖建造,共有34座,有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3種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

埃洛拉石窟從3世紀時站開鑿,至14世紀完成。印度教。佛教和吉那教都在此活動,先後共開鑿了34座石窟寺廟。其中16座印度教寺廟、13座佛教寺廟、5座耆那教寺廟。第十窟名木匠草舍,為大乘佛教窟,兩壁石柱高4米,柱頂橫樑上刻有合十禮佛的持花信女雕像。

窟內石舍利塔高8米,直徑4米,周圍通布莊嚴妙相,足踏蓮花佛像。5米高的佛龕供奉了高約3米的坐佛像,兩旁侍立的是赤蓮花菩薩和密跡金剛菩薩,眾像體態勻稱,慈眉善目,表情自然,栩栩如生。第十二窟名蒂哈爾寺,高3層,窟內石柱和柱腳都雕有花卉人物圖案,頂層有2尊巨大佛像,別具一格。第十五窟又名十變窟,分2層,頂層兩側牆上雕有濕婆和魔鬼伊蘭牙卡卡普之死的浮雕,令人驚嘆。第十六窟蓋拉斯神廟為拉斯特拉古德王�國王克里希納於8世紀開鑿,歷時100多年完成,規模宏大,建築精美,舉世無雙。

窟內供奉大自在天濕婆神與喜馬拉雅山十首魔王羅婆那鬥法的故事石雕,引人入勝,門,窗,柱上也雕刻了精湛的藝術傑作。耆那教石窟建於9~13世紀,其中以第三十二窟最著名。三十二窟雙層寺內車因陀羅·斯帕和扎格納特·斯帕****站立,二腿二臂被植物長藤纏繞,長髮披肩,表現了耆那教徒矢志苦行的堅強意志。

內部結構

埃洛拉石窟群埃洛拉石窟群
在全部34座石窟中,最南端的第1窟到第12窟為佛教窟,裡面有寺院、佛像、講經堂等,主要的雕像是釋迦牟尼像。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第10窟,外觀近似僧院窟,兩壁雕出的石柱高約4米,柱頂橫樑上刻有合土作施禮狀那持花信女的雕像。窟內的舍利塔高約8米,直徑約4米,四周遍雕面相莊重、腳踏蓮花的佛像。正面約5米高的佛龕內有3米多高的佛陀坐像,兩旁為恃蓮花菩薩和密跡金剛菩薩侍平。埃洛拉的印度教吉羅婆神廟建築群被認為昌獨立式岩刻建築的一個傑作,一根56英尺高的獨立式石柱巍然聳立在中央,其右側是一尊大象的無頭雕像。
埃洛拉石窟群埃洛拉石窟群

居中的第13窟至第29窟為印度教窟,其中主要的開鑿於公元7世紀至9世紀。印度教中有許許多多的神,這裡的神像也就五花八門,但最多的要數大神濕婆和毗濕奴的神像。第16號窟可以說是整個埃洛拉石窟中最為著名的一座,人稱羔拉什廟,這座雄偉奇妙的建築始違於8世紀,它不是鑿成的洞窟,而是把一座山鑿成了一座廟宇,沒有加其他任何建築材料,前後耗時一百多年,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美居埃洛拉群窟之首。蓋拉什廟分為三部分,大門、難提殿和主殿,其間又有天橋連線。大門人口兩側有巨大石像雄視四方,入門之後,便是難提殿。難提殿並不大,有8平方米大小,共分兩層,殿前是雄健的神牛石雕難提,這是濕婆神的胯下坐騎,兩側有方形旗桿迎風而立。難提殿之後便是主殿,主殿長50米、寬33米、高30米,氣勢恢弘,壯麗不凡。蓋垃什廟不但以雄偉著稱,而且整體勻稱的恰到好處。特別是那些呼之欲出的浮雕簡直讓人不敢相信這是一千多年以前的傑作。

位於北端的第30窟至34窟為耆那教窟,開鑿於公元8世紀至10世紀。耆那教石窟內多為****立像,兩腿兩臂纏阿著擎藤植物,長髮披肩,象徵耆那教苦行不渝、返樸歸直之意。三種宗教在這裡異彩同放,埃恪拉石簡一是香火不斷的聖地,儘管它的歷史沒有阿旃陀石窟那么悠久,但其壁畫和雕刻同樣價值奇高,是印度古代藝術的又一字型檔。

歷史淵源

埃洛拉石窟群埃洛拉石窟群
教徒、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都聚集到印度中部的埃洛拉。所有這些宗教信徒都是非常注重獨自安靜地祈禱。也許這就是他們在公元600年—公元900年間來到埃洛拉的原因。佛教徒約在公元600年首先到達埃洛拉。他們不辭辛勞,循著陡峭的岩壁開鑿出供居住的洞穴,以及從祈禱的寺院和宏偉的廟宇。

大約公元765年,印度教徒來到埃洛拉。他們在那裡開鑿了最這宏偉壯觀的凱拉薩納廟。實際上它是一組互相連線的廟宇,豎立在一個巨大的凹坑內。從峭壁的頂部挖走岩石,留下中央一大塊,這裡被精心地雕成廟宇,包括屋頂和裝飾物。

埃洛拉的5座耆那廟宇雕鑿於約公元850年。因陀羅.薩波廟最負盛名,它也是從堅硬的岩石中鑿成的。埃洛拉的石窟廟宇直到1794年才為印度之外的人們所知蟯,當時一位英國旅遊者發現了它們。但是又過30年,人們才意識到這些石窟廟宇正在受到摧毀,於是便發起了一場保護運動。也正因為如此,如今人們還能參觀這些石窟廟宇。

佛教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佛教石窟
埃洛拉的佛教石窟共12座(第1~12窟),約7~8世紀開鑿,形制基本沿襲阿旃陀的支提窟(佛殿)和毗訶羅窟(僧舍),除第10窟是支提窟外,其餘均系毗訶羅窟,但毗訶羅窟已趨於佛殿與僧舍混合為一,第11、12窟明顯兼有佛殿性質。在建築與雕刻風格上雖不像印度教石窟那樣繁縟奢華,但不少石窟已偏離了笈多時代的古典主義審美理想,顯示出追求印度巴洛克式的複雜設計和華麗裝飾的跡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許多雕刻已呈現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徵,除通常採用一佛二脅侍的三尊形式雕像之外,還開始出現了眾多的菩薩、女神(密教女神多羅、佛教學術女神摩訶繆麗等)和曼荼羅等早期密教圖像,意味著佛教的衰落、解體與蛻變。

第5窟是埃洛拉最大的毗訶羅窟,寬17.6米,長35.1米,由24根羅曼式柱頭的列柱把長方形窟殿分為中殿和側廊,側壁共鑿有20間小室。兩排狹長的石凳縱貫中殿,表明該窟可能曾用作講堂

第10窟是埃洛拉唯一典型的支提窟,稱作維什瓦卡爾馬(木匠)窟,因其窟頂肋拱仿照木桁雕造而得名。正面雙層,富麗堂皇,中間的陽台有一道長欄桿,上層的支提窗已從早期的馬蹄形變為圖案化的三葉形,視窗兩旁上方各雕有3個1組的飛天相對飛舞。窟殿寬13.1米,縱深26.2米,長排列柱導向半圓形後殿,末端一座岩刻窣堵波的台基前倚坐著高約3.3米的笈多式佛陀雕像,脅侍菩薩與頂飾飛天組成了華麗的佛龕。

第11窟稱作兜德勒(2層),實為3層。各層均設佛龕,供奉一佛二脅侍菩薩。此外尚有蘇姬塔、金帕拉、多羅、飛天等許多雕像布滿壁面。

第12窟稱作丁德勒(3層),是支提、毗訶羅混合窟。窟殿由24根列柱支撐,後壁雕滿了長排菩薩,主龕佛像的脅侍為蛇神那伽。第2層上有一道長廊,4柱的前室和16柱大殿,猶如一座佛教的萬神殿,雕刻著成排的眾佛、菩薩、多羅女神等群像,構成了早期密教曼荼羅圖像。

印度教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印度教石窟
埃洛拉的印度教石窟共17座(第13~29窟),約7~9世紀開鑿。形制可分為4類:①只有1個列柱門廊和1間密室,顯然是從佛教毗訶羅衍化而來,例如第15窟;②與①類似,但密室周圍繞以走廊,例如第14、21窟;③在一座十字形窟殿的中心獨設密室,石窟不止一處入口,例如第29窟;④以獨塊巨岩雕刻出整座獨立式神廟,全部細節模仿建築結構,例如第16窟。印度教石窟氣魄雄大,裝飾豪華,建築吸收了佛教寺院的特點,綜合了印度南北方印度教神廟的風格。雕刻保持著笈多時代後期作風,融合了德乾遮盧迦王朝的剛勁厚重與南印度帕拉瓦王朝的纖細優雅,以動態強烈、變化豐富為特徵,產生了印度巴洛克藝術的最高傑作。大量濕婆、毗濕奴及其化身和仙侶等印度教諸神的雕像,提供了印度教圖像的岩石百科全書。重要的印度教石窟有第14、15、16、21、29等窟。

第14窟稱作羅婆那伽凱(羅婆那之府),平面呈長方形,前方是16柱大殿,後方是走廊環繞的密室(聖所)。在大殿南北側壁的壁柱之間裝飾著10餘塊高浮雕嵌板,表現關於濕婆、毗濕奴的印度教神話場面。其中《舞蹈的濕婆》動態誇張,舞姿剛健,充分體現了印度教的根本觀念“活力”。

第15窟稱作德斯阿瓦特拉(十化身)窟。該窟有一條銘文提及拉什特拉庫德國王丹蒂杜爾迦曾在它落成之際造訪,因此可將其開鑿年代推定為8世紀。窟殿雙層,下層是14根方柱的淺廊,上層是42根列柱的大殿,後壁鑿有供奉林伽的密室。側廊壁龕中裝飾著表現印度教神話場面的高浮雕嵌板。右壁和後壁的浮雕多與濕婆有關,其中《濕婆降服死神》表現濕婆從林伽中舉杵躍起,踢開死神,激怒的神態活靈活現。左壁的浮雕包括毗濕奴的各種化身,其中《毗濕奴的人獅化身》最富於戲劇性和想像力:毗濕奴化身為獅頭人身的那羅辛哈從柱子中顯現,八臂狂揮,揚鬃怒吼,猛撲向倨傲的魔王黑蘭耶克希布,魔王轉身欲逃,肩膀卻被大神一手抓住,掙脫不得。

第16窟凱拉薩神廟,是埃洛拉石窟群中最重要的石窟,代表印度岩鑿神廟的頂峰,堪稱世界建築藝術的奇蹟。相傳拉什特拉庫塔國王克利希那一世為紀念戰爭勝利而敕建了這座祀奉濕婆的神廟。整座獨立式神廟都是由獨塊天然巨岩雕刻的,分門樓、祠堂、前殿和主殿,殿宇嵯峨,氣勢雄渾。神廟的裝飾雕刻壯麗豪華,代表作有《羅婆那搖撼凱拉薩山》、《闍陀優奮戰羅婆那》、《舞蹈的濕婆》等,被公認為印度巴洛克藝術的最高傑作。

第21窟稱作羅邁希瓦爾(羅摩主)窟,約開鑿於7世紀。在高台基上的門廊有一道低矮的護牆,牆上短粗的羅曼式柱頭的列柱旁側,雕有侏儒隨侍的女神托架像,幾乎與柱身等高,造型豐滿而優美。門廊正面側壁佇立在鱷魚(摩伽羅)背上的恆河女神雕像,全身微呈三屈式,扭曲適度,風姿綽約,被公認為印度女性雕像的珍品。窟內的岩壁上亦有大量取材於濕婆神話的高浮雕嵌板,其中七母神雕像的造型亦極豐美。

第29窟稱作杜馬爾萊那或悉達伽那赫尼(悉達浴室),在平面設計上類似孟買附近的象島石窟,密室獨立於約45米見方的十字形大殿中央。殿內的高浮雕嵌板亦多表現濕婆神話,但雕像造型傾向於正面性和秩序化,缺乏動態和生氣。

意義影響

埃洛拉石窟群埃洛拉石窟群
埃洛拉石窟是世界上最好的寺廟石雕建築的典範,它由十四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均雕刻在離奧諾基巴德三十公里的玄武岩山壁上,它們既顯示出了精美的寺廟外觀又表現出精巧的寺廟內部結構,不愧為最好的寺廟石雕傑作。這些寺廟建築代表了從公元三百五十年至公元七百年之間三百五十年的宗教信仰發展歷史,最顯著的是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文化。

埃洛拉石窟南部的十二個石窟表現出的是佛教文化,中間的十七個石窟反映出的是印度教文化,剩餘的北部五個石窟反映的則是伊斯蘭教文化。其中南部的佛教石窟雕刻藝術闡述的是高尚的、文明的、尊貴的佛教文化內涵;第六號和第十號石窟塑像共同反映的是佛教和印度教文化中印度工匠保護神維希克諾丹的故事,它所描繪的是載歌載舞的侏儒歡慶的盛大嬉戲場面。

十六號的克拉斯石窟可稱得上是一個建築奇蹟:它的整個結構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因為不但它的整體是雕刻在一個巨型獨石上,而且還有一個令人驚詫的事實即與其它寺廟結構截然不同的是:雕刻師和建築師們均以屋頂為基準從上往下開始雕刻和建造的。據說修建這座石窟從開始準備到建築完成其間共花費了一個世紀的時間。傳說中這座山脈是神靈的居所,在這世界上最大的巨石中,不但雕刻有門庭,休息室、集會大廳、書房而且還有祭祀神靈的寺廟。總之,這些石雕寺廟永遠值得人們留念因為他們對有印度文化遺產有著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