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鍾,得石寶之名。
石窟特點
山中開鑿於唐宋年間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藝術瑰寶有:17個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內容獨特、地方民族色彩濃郁的石窟。這些石窟分布在石寶山的石鐘寺、獅子關、沙登箐3處,綿延六七公里的地帶,約造像140軀。石窟所選細奴邏、閣邏鳳、異牟尋三代南詔國主,是三個極有代表性的人物。透過這些形象,反映了南詔一代歷史。它既是南詔藝術珍品,也是富貴的民族史料,為後人研究南詔的政治、軍事、文化,以至服飾、風尚等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觀音、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八大名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等等。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各有個性。如,同是觀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觀音、甘露觀音、細腰觀音等等。到石寶山旅遊的最佳時間是農曆7月末8月初,一年一度的傳統歌會令人流連忘返。劍川距昆明499公里,大理汽車客運站有班車前望劍川。
建造年代
石窟有“天啟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題記 1處,南詔國的天啟十一年相當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一說相當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另有大理國時期題記3處,有年號的“盛德四年”相當於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可見劍川石窟開造年代是公元 9世紀中葉至12世紀後半葉,為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649~1253)遺存的少數民族石窟藝術。
南詔王造像
共有3處。石鐘寺區的第2窟《閣邏鳳出行圖》,高1.46米,寬1.52米,共雕16人,為劍川石窟群中人數較多的窟。窟形為仿廳堂建築,廳堂中央的雙龍頭椅上,盤坐著南詔王閣邏鳳,頭戴高冠(頭囊),右側結跏跌坐著王弟閣陂和尚,左右簇擁著披虎皮衣、插貓牛尾的武士戰將,筋肉暴起,裝束緊牢,大鼻子,寬嘴唇,再配上圓圓的臉,形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王座兩旁雙舉,旌旗飄動,表現了南詔王出行在此坐朝的場面。由於雕刻匠師們非常熟悉南詔的宮廷生活,又掌握了熟練的石雕技巧,所以能夠將南詔宮廷的一個宏大場面,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者的眼前。獅子關區第 1窟亦雕刻南詔王造像。窟高僅0.6米,在平座上雕刻5人,其中戴高冠蓄鬍須的是國王,旁邊戴蓮花冠的是王后,面膚均豐滿。中間坐一小孩,左右兩側亦坐男女孩各一人。座後有屏障,繪紅綠兩色帳幔,據屏障上石刻題記推斷,此窟應是南詔早期首領細奴邏的全家造像,俗稱全家福。把南詔王的家庭情景刻畫入微,充滿人間生活氣息,這在石窟藝術中尚不多見。
佛教造像
劍川石窟大部分是佛教造像,反映了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佛教盛行的情況。石鐘寺區第3~7窟都是佛像,線條細膩,造型精工,為劍川石窟的代表。第5窟的觀音雕像,背景崖峭壁,其間點綴著樵夫、老翁、琴師、童子等世俗人物。觀音身體前傾,目光俯視,雙眉微蹙,無言地凝視著悲苦的人間,民間叫他愁面觀音。第7窟的甘露觀音,容貌端莊美麗,面部肌肉豐滿,身軀和手姿都表達出一種寧靜的境界,是唐宋時代典型的佛教雕刻的藝術風格。
佛教在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傳入雲南,以密宗為主,所以石窟中有許多密宗造像,如石鐘寺區第6窟的八大明王和沙登村區第4窟甲子寺的天王像等。 作者以誇張的手法,塑造出頭戴寶冠、臉部扁平、寬鼻閉嘴、怒目如鈴的形象,堅強有力而又靈活多姿,巧妙的變形使五官的表情更為強烈、威嚴、活躍,這裡有著明顯的西藏佛教藝術影響的痕跡。
此外,還有3處印度僧人的造像,大都是深目高鼻,結髮於頂,披袈裟,持拐杖,身旁攜1犬。
阿央白造像
石鐘寺區第8窟,分上下2層,上層正中1窟,中雕仰蓮座,座上原有雕刻已毀損,在此部位上雕一錐狀物,中央鑿一深槽,深槽兩側有一道道打鑿的痕跡,似女性生殖器,在晚近時期已成為婦女為求子嗣而膜拜的對象,民間稱“阿央白”。由於白族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化上的主體民族,劍川石窟可視為白族的雕刻藝術,它和中原各地的石窟藝術有著傳統的聯繫,但又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色彩。雕刻採用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背景部分往往運用線刻,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技巧純熟,線條細膩,表現了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藝術水平。
資源開發利用
大理位於雲南高原西部,海拔1500米至4000米之間,地處東經99°~101°,北緯23°38′~28°01′,總面積為29459平方公里。大理地區的主要範圍在著名的滇西橫斷山脈的中部和南部,雲嶺山脈、怒山山脈縱貫於其間。劍川縣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面積2200平方公里,總人口中的白族占90%以上,是大理白族的主要聚居區。其文化積澱深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劍川海門口文化遺址開了雲南青銅文化的先河,石寶山石窟是全國第一批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千年來科弟接踵,人才輩出。開發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是順應網路環境下民族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是適應大理地區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意義十分重大。1劍川石窟概略
古代石窟在雲南雖不甚發達,但在南詔和大理國時期,卻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劍川石窟藝術。劍川石窟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的石寶山的支峰石鐘山上,石窟群開鑿於公元9至12世紀的南詔(唐代)、大理國(宋代)時期,正值南詔國"政教合一"和大理國佛教盛行時期,其再現了以白族為主的西南各民族智慧的結晶。石窟分布在石鐘寺、沙登村、獅子關三個地點,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軀,碑碣五通,造像題記和其他題記四十四則。造像雕刻在紅沙石上,內容有兩大類:一類是佛教題材,有佛、菩薩、觀音、天王、明王、力士、脅侍、羅漢等;另一類是世俗題材,有南詔王、清平官、南亞僧等人物形象。
劍川石窟有其顯著的五大特點:
一是南詔王室造像。"閣羅鳳出巡"、"異牟尋議政"、"南詔第一王細奴羅全家像",是中國惟一雕刻君主議政活動的石刻石窟群;
二是生殖崇拜物。女性生殖器(白語稱"阿盎白")石窟是佛教密宗供奉的"女根",同時也是白族原始生殖崇拜的珍貴實物資料;
三是外國人像。"波斯國人"窟和"梵僧"窟是白族通過蜀身毒道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四是具有白族風格的觀音造像。觀音是白族主要的崇拜對象,"細腰跣是觀音"(白語'阿嵯耶')窟、"甘露觀音"窟充分體現了佛教在白族地方的特色;
五是大日佛會造像窟。此窟是中國惟一具有完備的八大明王和大黑天神造像的石窟。
劍川石窟是南詔歷史的畫卷,反映了古大理地區宗教碰擊、演變的過程,也從此奇特的角度折射出南詔和大理國社會的風情和民俗。如石鐘寺第八窟正中石台上的女性生殖器,當地白語稱"阿盎白",是"嬰兒出生處"的意思。附近鄉民常在此塑像前跪拜求子,以至石龕前形如蒲團的巨石已因跪拜而被磨凹下去。
由此看來,劍川石鐘山石窟顯得尤其珍貴,它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藝術遺產之一,在中國以至世界石窟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劍川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加快開發和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為民族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建設和發展增添新的亮點,為促進地方民族文化、教育和旅遊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為地方民族網路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內涵
檔案是歷史的真憑實證,是第一手的參考資料,可作為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檔案文獻是整個文獻的一個組成部分,文獻又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價值的文字、聲音、形象的記錄。石窟是文獻的間接載體,是文獻的外延,石窟檔案是文獻的又一表現形式,是人們在對石窟的發掘和研究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歷史記錄。
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均屬民族地方文獻資源,民族地方文獻是"民族地區的地方文獻",地方文獻是指關於一個地方的一切方面的書刊資料,它包括政治、經濟、自然、地理、歷史、軍事、人物等一切自古至今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內容。在劍川,白族是主體民族,其民族地方文獻極為豐富,尤其是佛教和世俗石窟檔案文獻甚多,所以劍川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劍川石窟,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佛教藝術的傑作,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宗教價值甚遠,對研究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雖然石刻造像日漸蜚聲國內外,但其文獻甚少,較為凌亂,紙質型石刻檔案閒置退化,難以保存。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對劍川石窟檔案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加工,使之數位化、網路化和信息產品化等,以便更好地保存和開發利用。從而有效地服務於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於歷史學、民族學和地方史的研究和發展,其內涵十分深遠。
劍川石窟是古代白族人民創造的優秀藝術珍品,其檔案文獻資料是我們研究南詔和大理國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也是白族與國內外各民族,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實證。
3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網路信息化的今天,開發和利用豐富深邃的民族地方文獻資源,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顯得越來越十分重要。民族地方文獻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地方志,是民族地區的百科全書。可見,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有必要值得開發和利用。
民族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實質上就是發掘尋找並利用地方文獻資源中一切適合經濟建設需要的數據、事實、經驗、知識、情報和信息,為地方的民族經濟和社會服務,為地方的民族文化、教育和科研服務,以及為世界各民族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服務。就目前而言,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可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開發和利用:①編制劍川民族地方文獻書目索引,進行劍川地方文獻的書目控制,並編制一些專題目錄資料庫,以適應網路環境下,對地方文獻資源的調查和研究;②在設立南詔大理史研究機制的同時,應加強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開發研究,如大理州圖書館,在原民族文獻室的基礎上,突出民族自治州圖書館特色建立的"南詔大理國文獻資料中心"、大理學院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料室和視聽資料室、劍川縣文化局、圖書館以及檔案館和石鐘寺文物檔案室,都藏有較為豐富的南詔大理國地方文獻資料,是我們開發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重要基地;③加快開發和利用劍川地方文獻資源,對於地方民族學科的建設、民族教育的發展和民族人才的培養,都有可用之處,是西部地區施行科教興國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途徑;④開發利用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為大理劍川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其作用非常重大,其意義更為深遠。
總之,拓展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增添民族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新亮點,構建新型的地方民族文獻資料庫
,走地方民族文獻信息資源的數位化、特色化和網路化發展之路,前景可望,意義重大,值得開發,值得研究,值得利用。
最後,試圖將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資料庫意向性構建如下:
第一,劍川石窟研究期刊篇名目錄及全文資料庫:研究劍川石鐘山石窟期刊篇名目錄,作者共收錄100余條。在此略舉幾條如下:
①楊新旗.石寶山的原始文化初探.大理文化(大理),1998,6:45~47;
②楊適夫.明清文人題詠劍川石寶山.雲南文史叢刊(昆明),1991,1:184~186(轉163);
③張文渤.劍川石寶山旅遊詩話.大理文化(大理),1997,6:51~53;
④張楠.石窟寺與摩崖造像藝術.南方絲綢之路文化論:雲南民族出版社(昆明),1991,11:379~385
第二,劍川石窟研究書目及全文資料庫:研究劍川石鐘山石窟書目,作者共收錄近40多條。在此略舉幾條如下:
①宋伯胤.劍川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6;
②楊延福.劍川石寶山考釋(白族文化研究叢書).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3[第一版];
③陳兆復.劍川石窟.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7[第一版]; 其餘略……
第三,劍川石窟圖文資料庫:劍川石鐘山石窟是燦爛的東方文化瑰寶,也是世界藝術的寶藏。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中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壯麗輝煌的篇章,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建構"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圖文資料庫",對於研究劍川石鐘山石窟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促進石鐘山石窟的保護和開發,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促進劍川旅遊事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者共收拍劍川石鐘山石窟照片近60多幅。在這裡舉例兩幅如下:
①石鐘寺區第七窟甘露觀音像:甘露觀音坐像高1.52m,左手捧缽置膝上,右手上舉,似執楊枝,因毀壞不可辨認甘露觀音容貌端莊而不淺薄,美麗聰明、善良慈悲而不輕佻。她的胸口被挖損了一長方形小洞,所以民間叫她"剖腹觀音"。
②石鐘寺區第五窟釋迦修行像:石鐘寺區第五窟釋迦修行像民間俗稱"愁面觀音",誠樸厚重。窟高1.2m,寬1.4m。窟形仿堂屋建築,窟檐雕有精緻的圖案紋樣。"愁面觀音"雕像身體微向前傾,目光俯視,眉宇之間有點憂鬱,無言地凝視著悲苦的人間。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二)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