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Zhongshan Grotto),又名萬佛岩、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石窟周圍,歷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綿,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垧、僧眾五百多,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石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歷代香火不斷,有“人間勝地”之稱。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絕對保護範圍19250平方米,一般保護範圍4400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80公頃。

基本信息

背景

鐘山石窟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子長縣城西15公里處的鐘山南麓,又名萬佛岩、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始建於晉太和年間(公元366—370),歷經唐、宋、金、元、明、清等千餘年鑿建而成,據歷史記載共十八窟,現僅發掘五窟,均為國家一級文物。整個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東接清風明月戲樓,南臨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為中國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道。石窟經歷代修葺,至元初,已有大小石窟11處及眾多塔、寺院,占地360垧,僧人500。主持僧北轄葭州(今佳縣),南統驪山(今臨潼)。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方圓數百里民眾宗教文化生活的聖地。據清道光“安定縣誌重修石宮寺碑記載”,這裡原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剛殿;還有萬佛樓、鐘鼓樓、三官樓、觀音閣及禪室方丈。雕樑畫棟,十分壯觀,惜毀於兵燹,除正殿石窟外,盡成廢墟。為典型的縱軸式布局佛寺,現開掘石窟五個,以中窟保存最為完整,窟內有大小佛像萬餘尊。故稱萬佛岩,始建於宋平治四年(1067年),洞內富麗堂皇,色彩鮮艷,萬尊雕塑,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浮雕佛像錯落有致,做工精細。中外學者認為,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不在雲崗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專家結論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第二個敦煌”,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主窟萬佛岩呈長方形,面積為225m 2,平頂八卦蓮花藻井,窟內正中有長11米,寬5.3米,高1.4米的石壇基,壇基上有3組14尊大型主體石雕,主佛像為釋迦牟尼三世佛,分別為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釋迦牟尼像高3.54米,就地而雕,與壇基緊密連為一體,壇前有乘獅的文殊菩薩和乘白象的普賢菩薩。釋迦牟尼結跏跌座於束腰形仰蓮須彌座上,形象十分莊重。釋迦牟尼佛像左右分別侍立大弟子迦葉和小弟子阿難,均腳踏蓮座,通高2.5米,形象逼真而生動。壇基東西兩端各立一尊侍協菩薩,壇基前後兩排共八根接地連頂的方形石柱,1米見方。

高5米,系造窟時所留支撐頂板岩石。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無間隙地刻滿了數層浮雕,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為主。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關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將孔子的造像補雕其上,歷史上稱為三教聖人,是我國歷史上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產物,從而使這一珍貴的藝術寶庫更加豐富完整。壇基三尊主像上面各鑿有復斗形藻井,繪唐草圖案。窟內雕像,全部妝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繪,金碧輝煌,保留千年而經久不變,令人稱絕。鐘山石窟保護範圍之內,還分布著許多古建築,如宋代的山門、牌坊、明代的蕭寺宮、禪院、清風明月戲樓、七級密檐式磚塔、九級松岩法師浮圖塔等均保存完好,造型別具一格,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鐘山石窟博物館館長郭九成透露,中日聯合發掘鐘山石窟項目已上報國家文物局,正在等待批覆。相信隨著發掘與考古,開發與保護的深入,鐘山石窟一定會重現昔日的輝煌。

鐘山石窟鐘山石窟

“紅都”瓦窯堡(延安子長縣)西十五公里處、秀延河畔,有山巍然若巨鍾倒扣,故名曰“鐘山”。“

鐘山”南麓有石窟焉,據出土碑文記載:“鐘山石窟究竟始建於何代?無法考證,有據可考為稽之勒石曰晉太和年”(即公元336年——370年)。它歷經唐、宋、金、元、明、清千餘年的鑿建,遂蔚成大觀,史料載共十八窟,僅發掘五窟,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藝術價值不在莫高窟、龍門、雲崗石窟之下”;“第二個敦煌”!

在鐘山石窟保留完好的五處石窟(其餘的因地理位置低、被泥沙埋沒)中,最完整的是三號窟,窟內有大小佛像萬餘尊,人稱為“萬佛岩”。石窟藝術起自西晉,盛行數百年,至宋代已始衰落。而鐘山到宋代卻更為興盛,它不但繼承了唐代雕刻豐滿圓潤的寫實風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是中國雕刻藝術的一大飛躍,成為中國北宋石雕藝術的代表作。

歷史沿革

鐘山石窟鐘山石窟

子長縣鐘山石窟博物館――鐘山石窟,又名普濟院,石宮寺。位於子長縣西十五公里處的鐘山南麓,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內外開放。絕對保護範圍19250平方米。一般保護範圍4400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80公頃。

石窟始建於西晉太和年(公元366年)。歷經漢、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沉舉。地上地下的文物遺存十分豐富。石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萬餘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體態豐滿,千姿百態。形象各異,栩栩如生。排列緊湊,協調有致,場面富麗,奇偉生動,工藝精細,活靈活現。泥金彩繪,保留千年,經久不衰。不愧為:“神工鬼斧,巧奪天工”。保留完好的碑、碣題記,不僅為研究考證鐘山石窟提供了佐證,同時又是書法佳作。完整的惠善法師浮圖塔,松岩法師浮圖塔、塔林、磚塔、石牌坊、肅寺宮等,均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石窟構造

鐘山石窟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現地面可見有6個洞窟,從左至右,依次編號。3號窟即主窟,1號窟和2號窟尚存部分造像,

其餘各窟造像,風化漫漶嚴重。

主窟前為木結構穿廊。窟前壁為3座窟門,均高3.5米,面闊2.6米,中央門洞上方楣刻篆書“萬佛岩”3字。主窟面闊16.4米,進深9.5米,高5.5米,平面略呈長方形。石窟中央鑿石成基壇,長11米,寬5米,高1.4米。有8根石柱與窟頂相連,石柱邊長1米,高4.1米。基壇上主造像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像。三世佛兩側分別為脅侍弟子、菩薩。三世佛像均高3.54米。就地雕鑿,與壇基渾然一體,每尊佛像與左右脅侍弟子、菩薩構成一組造像。主窟四壁及石柱柱壁上滿雕小千佛、菩薩、羅漢、弟子等。石窟前壁下方浮雕有16尊均高0.7米左右的羅漢像,或合目誦經,或恍然深思,或側首,或垂眉,或微笑,或怒視,每個形象都顯示出不同的性格。石窟東壁一組“佛涅槃圖”,釋迦佛仰身而臥,進入不生不死的境界。眾弟子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俯首飲泣,有的陷入沉思,有的側目凝視,神情動態,惟妙惟肖。鐘山石窟的造像,樸實粗獷,遒勁有力,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匠師們以十分嫻熟高超的技藝,成功地塑造了佛的雍容大度,菩薩的婀娜多姿,羅漢的千姿百態,弟子的老誠持重及其歷經磨劫卻始終不悔的獻身精神,從而展現出了一幅幅氣韻生動、非凡,個性鮮明的立體圖像。

每尊佛像左右分別侍立著大弟子迦葉與二弟子阿南。迦葉塑造得瘦骨嶙峋,飽經滄桑,忠貞不移,將艱難的苦行生涯表現得淋漓盡致。阿難則面相清秀,溫順文靜,聰明睿智,天真活潑,雙手合十作祈禱狀。壇基的東西兩端各立一尊協侍菩薩,腳踏蓮台,頭戴花蔓冠,身披纓絡寶珠,下著長裙曳地,緊貼雙腿,斜腰倚屈,體態豐滿,含睇若笑,亭亭玉立,大有九天下凡之勢、出水芙蓉之貌,儼然一幅絕色美女的形象。

壇基的正前方,置一對對稱的自在觀音,盤腿坐在仰蓮須彌座上。壇基前下方,東有騎青獅的文殊菩薩,西置騎大象的普賢菩薩,恰似一對嚴陣以待的騎士,隨時聽從主人的調遣。建造鐘山石窟的無名匠師們以高超的技藝,賦予鐘山腳下這塊冰冷粗獷的石頭以永恆的生命,展示了佛的雍容大度,菩薩的婀娜多姿,弟子的老成持重,溫順祥和,以及歷經磨劫而始終不悔的獻身精神。壇基上分前後兩排分布著8根接地連頂的方形石柱,石柱1米見方,高5米,上呈窟頂,均為建窟時所留支撐頂板岩石之用。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一樣,均密無間隙地刻滿數層萬餘尊浮雕小佛像,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為主。兩邊的造像龕里,雕有太子出行圖和僧人啟門圖。尤其是東壁的造像龕里的太子涅槃圖,更是刻畫得惟妙惟肖,把太子升天成佛的經過表現得的活靈活現。一代哲人釋迦牟尼八十年,以他覺悟到人生真諦教化眾生,當他感到大限降臨,便在天空拘屍那城跋提那河畔的婆羅雙樹之間,向弟子們講說了整整一天一夜的《大般涅槃經》,然後臥倒圓寂。“化功已畢,入寂必樂”的釋加牟尼,側身而臥,進入了不生不死的超凡境界,安詳若睡,闔目似瞑,鼻翼尤覺翕動,展示出佛教“寂天為樂”的精神境界。那種恬靜、安詳、慰借、超然,永存在那微陷的神秘的嘴角邊。

石窟正門兩側牆壁上,分別雕刻的16尊羅漢造像,有的面慈心善,有的凶神惡煞,有的閉目誦經,有的含睇若笑,有的寧思沉睡,個性鮮明,氣韻生動。羅漢造像的上方,雕滿了數層千餘尊佛像,喜怒哀樂,各不相同,姿勢各異。這一尊尊造像,既簡潔明快,遒勁有力,又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藝術大師們的造像,突破了天界神的藩籬,而成為生活中美的典型。口含情,目傳神,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成為不可多得的稀世佳作。透過這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人們仿佛看到在昏暗的油燈下,世世代代藝術大師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雕刻著膜拜的偶像,寄託著美好的理想,也為後人留下這巧奪天工的驚世之作。

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關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將孔子的造像補雕其上,歷史上稱為“三教聖人”,這三教聖人的“大聚會”,形成了鐘山石窟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從而使這一珍貴的藝術寶庫更加豐富多彩。鐘山石窟主窟內大小萬餘尊石雕造像,全部妝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繪,流光溢彩,金碧輝煌,閃射著千年不衰的繽紛,確實令人稱奇叫絕。千年雕鑿不輟,佛像流光溢彩,佛、道、儒三教合一,這些使得鐘山石窟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性,亦奠定了它陝北石刻藝術“明珠”的重要地位。

鐘山石窟自開鑿後,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之舉。新中國成立以後,各級人民政府曾投巨資予以全面維修、加固。1986年12月,成立子長縣鐘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承擔保護管理任務。1988年1月13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教合一

鐘山石窟鐘山石窟

萬佛岩呈長方形,窟內面積達225平方米、平頂、八角藻井,壇基上分前後有一米間方的8根接地連頂

的方形石柱,石柱的四周和石窟的四壁均密無間隙的雕滿數層佛像、菩薩、弟子的造像。壇基上有三組十四尊大型立體圓雕造像,主佛像是釋迦牟尼橫三世佛,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釋迦佛的兩側分別侍立著左脅侍菩薩和右脅侍菩薩。尤其是未來世左側侍立的左脅侍菩薩,石帶當風,飄搖欲舉,有“東方維納斯”的美譽。而現在世的正前方,有一對對稱的觀音坐像,壇基的前壁下方,雕有十六羅漢的雕像。雕刻多以佛傳故事為主。所有石窟內的造像,造型逼真傳神,工藝精細、形象各異、栩栩如生、排列緊湊、場面富麗。其泥金彩繪雖歷經上千年,色澤仍鮮明如初。而最為人稱道的是所有造像都是就地雕刻而成,與石窟渾然一體,緊密相連,證實了石窟藝術“拓雕”的存在。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關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將孔子的造像補雕其上,歷史上稱為三教聖人,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儒、釋、道三教合一。

研究價值

鐘山石窟內還保留完好的數十通碑、碣題記,既是書法佳作,也為研究考證鐘山提供了佐證。同時,鐘山石窟現存的山門、牌坊、蕭寺宮、七級密檐式磚塔、惠善法師浮圖塔,松岩法師浮圖塔,以及塔林、地宮、石崖墓群、禪室、禪院等,也都有很高的藝術和科學考察價值。可以說,鐘山石窟是人們研究千餘年來歷朝歷代宗教史、民俗風情、彩繪工藝、衣著裝飾與雕刻藝術和建築藝術的重要史料。

作為與敦惶對應的絲綢之路北線上的重要石窟群,隨著尚未開掘的一些石窟的清理與考古的深入,鐘山石窟可能還會帶更大的驚喜。但記者在三號窟內看到,由於風化和自然的侵蝕,釋迦牟尼橫三世佛背後牆壁上原來雕刻的佛像已經完全消失了,兩壁上的佛像也已經開始風化,而透過牆縫所看到的隔壁石窟已完全沒有什麼有價值的雕刻存在了!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延安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