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艾石窟

阿艾石窟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天山大峽谷內。石窟建於8世紀,此石窟內保留了盛唐中期漢文化的許多珍品,其中石窟正壁上的“西方淨土變”壁畫,保存完整,線條流暢且嚴謹柔美,壁畫中還有漢文標題及漢、龜茲文題記23處,像這樣完整保存了盛唐漢文化壁畫的石窟在古西域的眾多石窟中是少見的。

簡介

公元1999年4月,牧羊人阿布來提在距庫車縣70公里的克孜里亞大峽谷中發現了一處孤存的石窟。昔日的佛教徒,在這峰谷交錯的荒境開一方淨土,洞窟里的極樂世界是他們一生的藏蓄,而他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在1300年後的今天誰能釋解?山羊是荒山裡的靈物,時行時憩,帶著迷茫的牧羊人阿布來提走進狹隘的山谷,那條長達五公里的峽谷他從未走過,山羊頓停在峽谷出口的礫岩上望著對面的山崖,屏面矗立的陡崖上端是一處鑿挖的洞窟。當牧羊人阿布來提提心弔膽地從陡崖一側回到地面時,山羊已不知去向。公元1999年4月,牧羊人阿布來提在距庫車縣70公里的克孜里亞大峽谷中發現了一處孤存的石窟,其後不久,被正式命名為阿艾石窟。

歷史淵源

佛教盛行於龜茲是有歷史淵源的,昔日的龜茲國不僅因為處在東、西方往來的交通路口,也是一個人文思想匯聚交流的地方。公元一世紀末,小乘教派“說一切有部”傳入龜茲,最初的小乘教僧眾,可能是一些來自犍陀羅地區的大月氏人。那條佛傳之路要翻越崎嶇綿延的興都庫什山,穿行荒涼的戈壁沙漠,但對那些傳經布道的僧眾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他們的先祖是世居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他們在走著一條回歸之路。磨難的經歷賦予了小乘教派僧眾堅韌的秉性,至今遺留在龜茲境內的佛教洞窟,記錄了佛教東漸的歷史。這是一座略呈長方形洞窟。窟內三面牆壁皆繪有壁畫,正面壁畫的下方有一壇台,壇台上已無塑像殘留的痕跡。從洞窟的形制上看,與以往庫車境內的其他石窟寺形制不同,可以排除大像窟、講經窟、僧房窟、禪窟的可能,這座石窟應當是禮拜窟。禮拜窟的用途有兩種:

一是用來塑造、描繪佛像,用以紀念釋迦牟尼;二是用來禮拜、供奉釋迦牟尼的地方。在洞窟附近沒有發現僧房窟,因此,洞窟不可能有固定居住的僧侶,只能是善男信女如期做禮拜的地方。洞窟正面的壁畫上繪有西方三聖圖,居中為阿彌陀佛,左側是觀音菩薩,右邊為大勢至菩薩。這幅壁畫是依據《無量壽經》內容描繪出的西方極樂世界景象:畫面的背景有亭台樓閣,上方繪有祥雲朵朵,菩提雙樹和迴環暢遊雲霧間的飛天像;下方闌台有寶池、玉橋,左為一組樂隊,畫面上有箜篌、琴、大鼓、篳篥、阮、腰鼓、排簫、琵琶等,構成了一幅西天極樂世界。洞窟的右壁繪有盧舍那佛、琉璃光佛和文殊菩薩等五尊畫像。琉璃光佛又稱藥師琉璃光如來,也稱作大醫王佛,《藥師本願經》稱琉璃光佛曾發十二誓願,救助眾生疾病,治無名痼疾。盧舍那佛又稱大日如來,為密教的本尊。據密教經典稱,盧舍那佛身內包含一切世界,調伏眾生,法力無邊。壁畫中盧舍那佛的胸部、腹部、臂部都繪有小佛,尤其是佛膝下雙腿各繪有兩尊菩薩,雙手托盤,盤中有水果等供品,這四尊菩薩均為供養菩薩。從面部和服飾的特徵可以看出是以古代龜茲人作為繪畫原型的。盧舍那佛右側為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頂結五髻,表示五種智慧。按中原佛教的排序,他常伺立在釋迦牟尼左側,但在此處與盧舍那佛、藥師琉璃光佛並行排列,或許表明與中原佛教微細處的差異。五尊菩薩旁均有漢字榜題,如:“清信佛弟子寇庭俊敬造盧舍那佛”、“文殊師利菩薩似光蘭為合家大小敬造”等等。在右壁的上方繪有千佛,一排排小佛像身著僧衣結跏趺於蓮台上。千佛旁可見榜題,如:“妻白二娘造七佛一心供養”、“申令光敬造十六佛一心供養”等。白姓自西漢至唐代是龜茲的大姓,白二娘應是一位龜茲女性,可見當時佛教在龜茲流行之盛。所謂十六佛即十六觀,源出《無量壽經》,也就是密教所崇拜的十六尊佛。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