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
正文
位於吐魯番城西10公里雅爾湖河崖上,雅爾即懸崖之意。崖高約30米,其上台地形如柳葉。崖下為汊河交會處。漢代以來即有交河之名。地當絲綢之路,且有灌溉之利,漢代在此設交河壁屯田。故城遺址則系5世紀時麴氏統治高昌時所建的交河郡。 唐貞觀十四年(640)設交河縣,以後曾屬吐蕃及西州回鶻。元末明初廢棄。遺址處於2條小河環抱的小島上,南北長1500米,中央有一大道長350米,北端正對大寺院。大道兩側建築均有高厚土牆。街巷把建築群分為若干區。北、中部遺址保存較好,街巷清晰,院落分明。遺址面積比高昌故城小,可分3區:大道以北以西面積約9萬平方米,多為方形寺院,有圓口水井;大道東側北部面積較小,但較密集,保存較好;大道以南及東側南部面積約8萬平方米,遺址不多,從平面布置看為統治者駐地。故城建築與“地無雨雪而極熱”的自然環境有關,很少用木柱,除大廟外很少有瓦片。與《梁書·高昌傳》及宋王延德使高昌行程所記“架木為屋,土覆其上”,“雨及五寸即壞廬舍”相符。建築技法與唐中原類似,說明麴氏高昌時代受唐文化影響很深。在交河故城西南1.5公里南岸半山腰上,有雅爾湖石窟。共7窟,最東的7號窟為大型長方形,窟頂畫有蓮花、竹筍形天雨花、水鳥、、螺等圖像。 5號窟西壁有劃出的突厥文題記,為吐魯番地區石窟中所僅見。從壁畫風格看,石窟開鑿時代,最早為晉設高昌郡時期,最晚應延續到回鶻高昌時期。
配圖
相關連線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