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石窟】
河西石窟地理位置及歷史
包括莫高窟、榆林窟、馬蹄寺、西千佛洞、文殊山石窟、昌馬石窟、天梯山石窟等。諸石窟多開鑿於祁連山境內。其中,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其他各窟的創建時間說法不一,而根據現存的實物及一些散見的資料判斷,彼等創建年代應在五胡十六國之五涼(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時期,與莫高窟的開創年代,不會相差太遠。
茲簡介各窟概況如次︰
(1)莫高窟︰位於敦煌南二十五公里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洞窟有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南北長一千六百餘公尺。現存洞窟四九二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公尺,彩塑二四一五軀,為世界著名的宗教及藝術寶庫。
(2)榆林窟︰位於安西縣西南約七十多公里的山峽內。現存東崖三十窟、西崖十一窟。壁畫面積千餘平方公尺,彩塑百餘身。
(3)馬蹄寺石窟︰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河西岸的馬蹄山。現存洞窟中,以金塔寺、千佛洞及北寺諸窟保存較好。
(4)西千佛洞︰位於敦煌東南鳴沙山黨河崖壁的北側。現存洞窟十九個,自西向東排列。
(5)文殊山石窟︰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北部的文殊山山谷中。現洞窟大多分布在前後兩山崖壁上,共有十餘窟,多已殘破。僅千佛洞與萬佛洞兩窟較完整。
(6)昌馬石窟︰位於玉門市玉門鎮東南九十公里處的祁連山境內。窟群包括大壩及下窖等處。現大壩石窟僅留窟龕,造像與壁畫已蕩然無存。下窖石窟開鑿在下窖村西的崖壁上,共有窟龕十一個。依山勢分為南、北、中三段。南北兩端數窟,內無造像。中段第二、四窟保存較完整,均有中心柱,形制相同,似為初建時所鑿。內有早期造像與宋初壁畫,較為珍貴。
(7)
按河西走廊自古即為中西交通要道。秦漢以來,此地為匈奴、大月氏、烏孫等民族相爭之地。自漢武帝擊敗匈奴以後,佛教傳播至此。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一帶的佛教,有空前的發展。高僧、譯經僧輩出。佛教寺院與石窟陸續興建,河西石窟乃陸續產生。其窟形受印度支提窟的影響,併兼具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造像及壁畫內容簡單,融合印度、西域雕刻手法及繪畫技巧,生動自然。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