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勁

按勁

按勁,太極拳基本勁法,是一種向前、向下推捺的力。

簡介

按勁

按勁按勁

太極拳基本勁法,是一種向前、向下推捺

用途

按勁用於推手,既具有捺壓對方來力、使其向下而不能上犯的抑制作用,又有沾隨其去而推擲之的進攻作用。太極拳手法中將兩手向前(其間略經向下)的推按動作稱為"按"。此式是按勁的基本用例。按須用腿勁,加以意氣眼神須注視按捺方向。

傳至今的太極拳套路反映太極拳的技法不僅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八法”,還有“擊拳”、“擂拳”、“穿指”、“蹬腳”、“踢腳”等等攻擊方法,然而從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可知太極拳主要的技法還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八法”。太極拳的“八法”又稱為“八勁”。而從《楊氏老譜》與近代楊澄甫先生等太極拳家的軼聞中可知,太極拳能夠使得“犯者應手即仆”,主要是兩種攻擊手段,一是“點穴”,就是以指攻擊人;另一就是以掌攻擊人。然而,正如《楊氏老譜》所說的“點穴”很容易造成致傷致死的嚴重後果,因而從楊露禪在京城傳拳開始,可能除了極個別的弟子外,“點穴”是楊家所絕不外傳的了;所以,以掌攻擊人就成為了太極拳主要的特徵。其實用掌攻擊人已經包含了“點穴”技法,因為“點穴”與用掌攻擊人僅僅是手的形狀變化而已。

按勁按勁

太極拳的沾粘連隨與發勁攻擊在套路中所大量反映的主要是手掌與別人相接觸的形式。而手掌與別人相接觸在“八勁”中只有“按”。就這一點而言,只要是手掌與別人相接觸,其動態不論是向外向內、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後,不論是有力量還是沒有力量的,都是屬於太極拳之“按”。如果不是這樣去理解,死板地套用一般字典和詞典對“按”的解釋,那么,太極拳中手掌與別人相接觸的絕大多數的沾粘連隨形式與發勁攻擊形式就沒有稱謂可以表示了。所以,太極拳“八勁”之“按”是不能按照古今所有字典和詞典中的“按”的解釋去理解的,而應該認為太極拳“八勁”之“按”是一般概念之“按”的引伸使用,只要是手掌與別人相接觸的就是“按勁”。正如田兆麟先生的弟子陳炎林先生在《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中所說:“按勁”是“以單手或雙手按人身之謂也”。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所謂“開合按勢懷中抱”之“按”就是這樣的概念。從這樣的概念出發,就應該認為近代以來有的對於太極拳之“按”的解釋是不全面的。
從只要是手掌與別人相接觸的就是“按勁”這樣的概念出發,太極拳許多“掤”與“捋”之中都有“按”。這也就是說太極拳的沾粘連隨絕大多數都表現為“按”。太極拳是“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也就是太極拳的發勁是沒有先兆的,是任何形態都可以發勁的。或者說,太極拳的任何沾粘連隨化解形式都可以是發勁的形式。在太極拳套路中這樣既是沾粘連隨又是發勁之“按”的形式雖然多,但大致可以分為單手按與雙手按兩類。單手按的比如單鞭、摟膝拗步、倒攆猴、玉女穿梭、扇通背、雲手等等;雙手按的比如攬雀尾按、如封似閉、提手上勢、手揮琵琶等等;雙手按既有兩手齊頭並進的如攬雀尾按,也有兩手有前後的如手揮琵琶;當然,在使用時,象提手上勢、手揮琵琶這樣的拳式不一定兩手都是按,但是在太極拳使用中是必定有兩手都是按這種形式的。

(二)太極拳發勁之“按勁”的特點

其實,太極拳所有“按”拳式完成式的外形,比如攬雀尾按、單鞭、手揮琵琶、玉女穿梭、扇通背等等,在非太極拳武術中都是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拳式蹤跡的。黃元秀等太極拳老前輩的回憶文章中都有這樣的講述,如攬雀尾按、如封似閉這樣的拳式的完成式在許多非太極拳武術中都存在,往往被稱為是“虎撲”,是一種很常用的凌勵的攻擊手段。正因為如此,不少人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唯外之是鶩”,就容易將太極拳練成了外家拳。其實即使太極拳完成式的姿勢與非太極拳武術沒有什麼大區別,用法卻是大相逕庭的。比如太極拳的玉女穿梭、扇通背這樣的拳式中,一手向上移動是屬於順勢沾粘連隨化解之往後捋的“按”,而現代很多人都將這一手當作了是向上以力對抗的格擋上架,從而玉女穿梭被練成為了弓步上架推掌,太極拳的這一個動作就被練成為外家拳了。而玉女穿梭一掌的前推,看似與與外家拳用法相同,其實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可見雖然太極拳“按勁”拳式完成式的外形與外家拳的拳式較相似甚至一模一樣,卻是不能套用外家拳的用法來理解和解釋的。因為實質上太極拳的“按勁”與外家拳的拳式是根本不同的。最主要的不同有四種:

按勁按勁

(1)以引進落空作為先導

許多武術,只要手掌一觸及對方的身體就“一觸即發”地立即發勁攻擊,這種攻擊發生的瞬間,對方往往站立穩固,因此,這“一觸即發”之攻擊效果的實現完全是自己所發生力量的效果;而且自己力量發生效果的瞬間,雙方往往還會出現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大小為自己作用於對方多少力,自己也必然受到了多少力的反作用;這樣往往遇到身壯體重的對手,雖然將對手推動,自己也由於反作用的反彈而發生了站立不穩。這樣的行為不屬於太極拳的“按勁”。因為太極拳“按勁”真正的發勁之前都是有楊家拳訣《五字經訣》所說之“閃賺無全空”的。
所謂“閃賺”就是欺騙敵人的虛招,太極拳“閃賺”的目的就是要將敵人“引進落空”。“引進落空”不僅要在客觀上有拉近雙方距離的效果,而且要使得敵人身體重心在瞬間發生浮動不穩,以及形成不利於敵人自己攻防的背勢。太極拳這種“閃賺”最佳的是自己不主動、不用力、隨人而動地利用敵人一味攻擊的行為、借用這種一味攻擊的力量實施沾粘連隨;另外,“閃賺”也可以是並非真正攻擊目的的自己的發勁。不論是哪一種,具體的動態都往往會如《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所說的“按勁……含有由前往後之一縱圓圈”。這種“縱圓圈”,吳鑒泉先生的弟子徐致一先生在《吳式太極拳·推手圖解》中表述為“向下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帶的斜線動作”、“沉帶時必須偏向自身右方或者左方”、“一面向下沉帶,一面還要貼住甲的右肱向自身的方向引帶”。必須注意,這“縱圓圈”和“向下又向自身的方向”是指圓心在下的弧線。攬雀尾“按”的雙手就是有這樣的一個向自身方向引帶的所謂“縱圓圈”的弧形運動軌跡。必須重申:這種向自身方向的“按”不論是屬於自己一點不用力的沾粘連隨的“捋”,還是屬於自己加上了勁力或發勁,都必須有敵人自己的用勁;如果敵人一點也沒有使用勁力,完全是自己使用勁力形成這樣的“縱圓圈”,那就是外家拳的強拉硬拖,就根本不是太極拳的行為了。所以攬雀尾雙手向自身方向,開始瞬間必須是被敵人所用的勁力所作用動的,這樣,由於我是毫不用力抵抗的,敵人就由於其自己的用力推按我這兩手臂,結果將其自己的雙手向兩側分開落空了,並且其胸部不僅與我十分接近與完全暴露在我面前,還方便了我可以就近攻擊;這時我的雙臂由於敵人的推按作用發生的內鏇正好手掌貼於敵人的手臂,於是順勢兩手一采,使得敵人驟然發生要向我的一側仆地而倒的向前傾俯,迫使敵人為了維持站立平衡而立即發生急速向其後方退撤的反應,我則立即利用敵人的急速退撤反應,順著其急速退撤的方向,雙手貼著對方的手臂內側儘量不用力地滑向敵人的胸部貼緊,在不用力貼緊的瞬間立即實施真正的發勁攻擊。這樣的推按攻擊不僅容易成功,而且由於利用了敵人的退撤反應,攻擊發生時的反作用力尤其的小,因而所發之勁力的利用效率尤其的高,往往會感到自己所用的勁力並不是十分大,效果卻出乎意料的好。由於這一過程開始時我的手臂運動必然要順著敵人攻擊的方向、我自己並不用力;而之後順著敵人的攻擊,我屈肘而肘部下降,我的手臂就發生了向下的弧線運動;而當我向下采敵人的手臂瞬間(或不採),我的手臂向下的弧線運動就到了終點;而敵人急速退撤的同時為了阻止我向其胸部攻擊其兩手必然需要提起,我的手臂已經位於其手臂的內側了,而且正好象乘便船似地隨著敵人上提的手臂前滑,所以我的手臂運動出現了一個與此前運動方向相反的弧線也就是圓心在下的“縱圓圈”。當然,這種立圓弧線的所謂“縱圓圈”只是一種常用的“閃賺”形式,實際上“閃賺”並不止於這樣的一種形式。如陳微明先生弟子林炳堯先生在《楊式太極拳架詳解》中介紹的陳微明先生所傳授的攬雀尾“按”之前就是平的圓圈;葉大密先生弟子曹樹偉先生曾傳授的套路攬雀尾“按”之前也是平圓圈。當然,只要開始是順著敵人攻擊的方向、並且是由於借用敵人攻擊的力量所形成的,不論是什麼形式的“圓圈”,比如逆時針的、順時針、斜向上的、斜向下的等等都可以成為這種“閃賺”。這種“閃賺”必須先是沾粘連隨,隨即可能有欺騙性的發勁。當然這種欺騙性的發勁也可能是真的,但一般情況下,這種欺騙性發勁的目的是為了給真正的發勁創造良好的條件。所以才稱為是“閃賺無全空”。必須重申這種“圓圈”必須至少有沾粘連隨化解的成分,不是我故意用力形成的。

按勁按勁

太極拳凡是單掌前按的拳式也無不具有這種“閃賺”的“圓圈”。比較典型的如單鞭、摟膝拗步、倒攆猴等。單鞭、摟膝拗步、倒攆猴“閃賺”的“圓圈”基本上都是屬於平圓的,但是,現代太極拳界很多人在套路練習中這種“閃賺”的“圓圈”不明顯了,而且有很多人已經不存在這種“閃賺”的“圓圈”了。尤其是單鞭和摟膝拗步。
其實太極拳之“按”這種“閃賺”的“圓圈”只有半圈、小半圈,接下來真正攻擊的另一半圈,可能與前半圈是相反的,也可能與前半圈是形成了一個圓圈。當這種“閃賺”的“圓圈”是平圓時,對方還很容易被牽動身體重心而發生重心浮起、站立不穩,這是因為平圓的運動方向是不斷變化的,對方很難確定有效抵抗的方向,因而使得其本能所發生的抵抗對其自己總是幫倒忙。
現代太極拳界很多人沒有理解攬雀尾“按”往自身方向“按”的重要作用,在推手中

(2)伴隨著沾粘連隨的牽制

許多武術的掌擊攻擊,所攻擊的手臂只有攻擊一個任務。這種攻擊難以避免敵人的破壞,敵人往往會採用橫格、上抬、下壓等法破解,攻擊者很難避免這些破解,而如果對方的破解成功,往往自己立即形成背勢遭到對方的反襲。太極拳套路反映太極拳所有的“按”幾乎都伴隨著沾粘連隨的對於對方的牽制,因而能夠較有效地避免遭到對方的破解和反襲,外形方面一個十分重要的措施就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說的“與人敵不使膊伸直”。比如攬雀尾的雙手前“按”,俯視兩臂是呈現環弧形的,反映為實戰中兩臂仍然貼附在敵人的兩手臂上,這種姿勢也就是《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按勁》所說的“按中有開合之意”。在這過程中,如果敵人破解,由於我貼附在敵人兩手臂上的手臂是不用力的,就象是兩條濕毛巾,又象是浮在水面上的葫蘆,敵人一動,我也會隨著而動。比如敵人兩臂向內夾,或者敵人兩手向下壓,我的兩手臂立即貼附著下滑從敵人兩臂外側貼附著上浮又不用力地按在了敵人雙臂之上。所以,敵人的兩手臂始終在我不丟不頂接觸著的控制下,牽制住了其所有的動向,從而可以有效地保證攻擊實施的成功。單手“按”也是如此,典型的比如摟膝拗步的向前按掌。摟膝拗步的一手總是提到肩內耳側,隨著轉身,手臂發生內鏇而掌心朝向了外下方,同時手指被轉身移到了自己的鼻側,楊振鐸先生的演練錄像就反映了這種典型的練法。這掌心朝向外下方明顯反映了手掌貼附在了敵人手臂的內側,然後隨著敵人手臂的回撤而貼附著不用力地向前滑進;這條手臂不僅在實施著進攻,而且始終不丟不頂地與敵人手臂接觸著起著牽制性的控制作用。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練太極拳的“按”,從俯視看,攻擊的手臂幾乎伸直了,這樣的姿勢就失去了對敵人不丟不頂牽制性的控制作用了,因而對於太極拳而言是錯誤的。

(3)先虛後實的軟著陸

按勁按勁

幾乎所有武術攻擊別人,發勁與別人被擊中並不是一回事。或者說,以0·01秒計算,發勁到別人被擊中是有一段時間差的。很多武術,發勁都意味著拳或掌開始離開自己的身體向敵人飛奔而去,至於這拳或掌是不是能夠擊中敵人,那就不是百分之一百了。然而,許多武術的發勁都意味著這樣,所以,許多人都將“發勁如放箭”之“箭”理解為自己的拳或掌。然而,太極拳卻不是這樣的概念。對於太極拳而言,發勁與敵人被擊中是一回事,或者說,發勁都意味著敵人被擊中,發勁與敵人被擊中沒有時間差。這就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對於“發勁如放箭”的解釋是“我如弓敵如箭,出勁之速,敵如箭跌出矣。”這就反映太極拳在發勁的瞬間,手已經與敵人完全相接觸了。或者說,太極拳是在手完全與敵人完全相接觸之後才發勁的。換句話說,太極拳在手尚未與敵人完全接觸之前是不發勁的。太極拳的“按勁”正是這樣的。太極拳的“按勁”,無論是單手還是雙手,往往都有一個手往前伸的過程,這個時候,由於手還沒有完全與敵人相接觸,所以,這時候雖然是屬於攻擊,卻是不發勁的,或者說,這時候向敵人攻擊的手還是屬於不丟不頂的沾粘連隨,攻擊的手與敵人相接觸是沒有力量的,也就是“軟著陸”的。這是太極拳與非太極拳武術相區別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準。《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所說的“藝高者多為粘巧勁,又靈又捷,不見其形,手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惟中肯之傾疾如閃電,一發便收。”就反映了這個情況。這所謂的“藝高者”其實就是太極拳的入門者。在這種攻擊中,手沒有如射箭那樣的飛馳過程,所以被稱為“不見其形”,或者又稱為“勁則無形”。太極拳即使如“沖捶”、“搬拳”、“撲面掌”這種必須衝擊性的攻擊,發勁也幾乎是已經與敵人相接觸之時才發生的,因此攻擊的成功率十分的高。這種技法使得敵人來不及作出有效的化解與抵禦反應。比如攬雀尾之“按”的雙手前按,是與敵人雙臂貼附著滑動的,毫無攻擊的跡象,等到雙手已經牢牢地貼住了敵人的胸部,手臂仍然是象濕毛巾那樣軟綿綿的,因而接觸時是輕輕的,然而這軟綿綿的雙手卻驟然爆發出全身的整體勁力來,敵人如何怎么快的化解與抵禦反應已經為時晚了。楊澄甫先生曾“按”發李雅軒先生正是這樣的。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札記這樣寫道:“其發勁是如何地輕輕地貼著了吃著了我,然後心中一鼓勁,就如拍皮球一樣將人打出的”。摟膝拗步之“按”也是如此,進攻的一手是貼附著敵人的臂內側疾快而又軟綿綿地滑動的,也是在敵人可能尚未覺察的情況下已經牢牢地輕輕地貼住了敵人的胸部,隨即發勁而令敵人猝不及防。
太極拳這種軟著陸的“按”,在推手中攻擊成功率很高,而且還會使得被攻擊的人感到如被大風颳出去似的沒有衝擊的疼痛。在推手中,身壯體重的人往往即使要將其推動也是困難的,一般也是身壯體重的人推其上身,往往多則上身搖晃一下而已,兩腳紋絲不動。然而用這種軟著陸的“按”,在其它條件的配合下,身並不壯體並不重的人卻可以使其不由自主地連續後退六七步遠才收得住腳。這種軟著陸的“按”,還會感覺到並沒有用太大的力量,對於一般體重的人真的如《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所說會有“毫不費力”的感覺。對於這種攻擊的手未發勁之前不用力的狀況,上海葉派的老前輩將其稱為“前虛後實”。葉大密先生的再傳弟子何基洪先生是我第一次聽到“前虛後實”這種說法的老師,葉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老師也多次講過“前虛後實”。當然,“前虛後實”是一種抽象的說法,可以包括很多具體的內容,但這種軟著陸也無疑應該是屬於“前虛後實”
軟著陸“按”隨即驟變為發勁“按”的技法反映了太極拳“忽隱忽現”之虛實突變,這也是太極拳水平的一塊試金石。太極拳水平低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忽隱忽現”、虛實突變之軟著陸發勁的。而這種發勁正是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的一個主要技法之一。現代太極拳界很多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地傳播太極拳,自以為是地說什麼“只有虛實漸變才是太極拳,太極拳沒有虛實突變”,這種不懂充懂的說教毫無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與近代太極拳家論述的依據,客觀上是在嚴重誤導太極拳。當然,這種“忽隱忽現”是經過“緩隱緩現”的長期鍛鍊後漸漸練出來的,如徐致一先生在《太極拳淺說·太極拳與生理學之關係》中說:“手掌表示前推時須使掌心微有突意,以為引伸內勁之助……不可忽然,亦不可誤為發勁而過於用力。”這是對初學到了一定層次者所言,因為初學者尚沒有傳遞勁力的技能,此時如果“掌心微有突意”,必然是手掌局部的力量,對於培養鍛鍊內勁必然是一種妨礙,所以對初學者是不應該強調“掌心微有突意”的。有的人誤會了這段話,在練太極拳中遇到如摟膝拗步手往前伸的這種動作,手向前伸時就開始逐步加力,到了終點使得掌心微微前突,所加的力純粹都是僵拙力。這種練法不僅嚴重破壞了內勁的鍛鍊,而且將太極拳的“忽隱忽現”完全拋棄了,是一種很錯誤的練法。而從這種誤導出發,許多人在推手中一有攻擊對方的打算而尚未發勁時手臂已經發生象棍棒樣的堅硬了,遇到可以發勁攻擊對方時卻一時又發不出勁來而坐失良機,攻擊別人時手總是衝擊性地與別人接觸,而這種衝擊性的攻擊又往往容易被對方破解,並且還容易由於這種攻擊反而受制。之所以會這樣,不懂得“前虛後實”與“忽隱忽現”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摒棄“前虛後實”與“忽隱忽現”是現代太極拳界中的一個普遍現象。當然,沒有到一定太極拳水平層次的人、尤其是初學者必須練好“緩隱緩現”地虛實漸變這是正確的,如果還不會“緩隱緩現”地虛實漸變就練“忽隱忽現”的虛實突變這是尚未會走就學跑,所練的“緩隱緩現”的虛實漸變必然是外家拳的技法。

(4)立身中正的支撐八面

按勁按勁

許多武術一旦遇到向前攻擊人的機會,身軀即盡力主動向前,甚至上身前俯以使得儘量加長手臂前趨的距離,單手攻擊的,攻擊之手臂的一側還儘量肩部朝前;步型方面則反映身軀完全移於前腳,甚至後腳也提起了。這種攻擊姿勢是用力的反映。太極拳是不容許出現這種情況的。因為太極拳攻擊人用的是傳遞性的“勁”。用《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中田兆麟先生所傳授的話說那就是:“按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這句話中的“意氣”應該理解為精神十分寧靜下的全身神經反應。太極拳發勁必然出現全身各有關環節“相向運動”的驟然加強,比如身軀未下降情況下驟然尤其沉坐,沉肩幅度驟然尤其的大,相映之下頭部上頂驟然尤其明顯,拔背驟然尤其加強等等,這樣的情況下,身軀與手臂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這就象炮彈射出炮膛的瞬間,炮座與炮彈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是一樣的道理。這樣的情況必然使得身軀是不由自主地一點也不能前俯的,當然也不能後仰,因此,身軀就必然是自然豎直的。太極拳在發勁時可能身軀外形由於步型的變化有前移,但身軀是不能前傾的,這時的身軀中是沒有主動向前運動之動力的,這就象火車向前行駛中,火車車廂是不會主動向前移動的,火車車廂移動的動力在火車頭。太極拳發勁時,身軀中勁力源於腰脊(腰骶關節部位),在於腰脊的後撐將腿腳的勁力傳遞給手臂。這就是楊家拳訣《十八在訣》所說的“按在腰攻”。“按在腰攻”的意思是腰脊極力地向後撐,不是腰脊主動向前用力。這就象是用竹桿撐船,要船向前行駛,就必須船上的人將竹桿往後撐,可以說是“行在桿撐”。有的人從外家拳的觀念出發理解“按在腰攻”,以為是腰脊主動地向前用力,對於傳遞勁力而言那就是幫大倒忙了。在步型方面,由於勁力必需是全身下沉的力量作用於後腿發生的,太極拳之“按”在發勁的瞬間,前腳必需向前蹬撐住,所以即使是弓步,前腳膝蓋也是不應向前斜弓的;如果此時弓步前腳的小腿上部還微有後傾則向前蹬撐更有效而更加容易高效透發由後腳上傳的勁力。崔毅士先生、李雅軒先生等太極拳家的拳照中他們弓步前腳的小腿明顯略微有後傾,正是這種很佳的步型。然而現代太極拳界不少人卻將其當作了是不規範的弓步,顯然是將太極拳當作一般武術模特表演了。《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對這種步型與姿勢還尤其強調指出:“上身勿前仆,仆則重心向前,易被捋出。”
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札記中具體描述了楊澄甫先生“按”與“擠”的發勁,如“只見其身勢往下一坐、眼神一看,臂如一抖,董則如斷線風箏,一個跟斗翻出丈外倒地”、“只見其身勢一坐,右臂一鼓一彈,董則如觸電樣掀出丈外”等。這些經典的描述包含和反映了太極拳幾乎所有發勁的一些共同特點,那就是:
①發勁之時的身軀必須“沉坐”,因而身軀主要是自然直豎的,除了腰骶部,全身軀都是放鬆的,身軀僅僅是傳遞由下而上勁力的材料而已,身軀沒有主動的向前移動的力量,就象四面八方都有支撐一樣。《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說的“發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立身順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正也是反映了這樣的狀態。如果這種狀態的發勁攻擊沒有成功,身軀也是決不會向前傾仆的。
②手臂必然是彎曲的,這種狀態,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說:“膊未直而力有餘”,這樣狀態的手臂應該說是全身傳遞性勁力透發的必要條件。
③手臂幾乎沒有前伸移動,反映為手臂的“一鼓一彈一抖”。手臂越沒有向前移動,越能夠透發全身傳遞性勁力。這是因為越沒有移動的手臂越是能夠放鬆,勁力也就越容易傳遞。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按勁”與太極拳的“掤勁”與“捋勁”一樣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勁”之一。雖然外形上“按勁”與非太極拳武術的某些拳式似乎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實際上無論在姿勢、方法、力量等方面與非太極拳武術是存在著很多根本性不同的。這一點,真正學練太極拳是必需明白的。

太極拳運動相關知識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一種,歸類為內家拳。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作為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