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形蟎

蠕形蟎

蠕形蟎俗稱毛囊蟲(follicle mite),在分類上屬真蟎目,蠕形蟎科(Demodicidae),是一類永久性寄生蟎,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內,已知有140餘種和亞種。寄生於人體的僅兩種,即毛囊蠕形蟎(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蟎(D. brevis)。

基本信息

簡介

貓的蠕形蟎貓的蠕形蟎
寄生人體的兩種蠕形蟎形態基本相似,蟎體細長呈蠕蟲狀,乳白色,半透明。成蟲

形態特徵

體長約0.1~0.4mm,雌蟲略大於雄蟲。顎體寬短呈梯形,位於蟲體前端,螯肢1對,針狀,須肢分3節。軀體分足體和末體兩部分,足體腹面有足4對,粗短呈芽突狀。雄蟎的陽莖位於足體背面的第2對足之間,雌蟎的生殖孔在腹面第4對足之間。毛囊蠕形蟎較長,末體約占軀體長度的2/3~3/4,末端較鈍圓;皮脂蠕形蟎略短,末體約占軀體長度的1/2,末端略尖,呈錐狀。
蠕形蟎(demodicidmites)屬真蟎目、輻蟎亞目、肉食蟎總科(Cheyletoidea)、蠕形蟎科(Demodicidae),蠕形蟎屬(Demodex),是一類永久性寄生蟎,寄生於多種哺乳動物的毛囊、皮脂腺或內臟中,對宿主的特異性很強。已知約有140餘種(亞種)。寄生於人體的有毛囊蠕形蟎(Demodex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蟎(D.brevis)。形狀 成蟲體細長呈蠕蟲狀,乳白色,半透明,體長約0.15~0.30mm,雌蟎略大於雄蟲。顎體寬短呈梯形,位於軀體前端,螯肢針狀。須肢分3節,端節有倒生的須爪。足粗短呈芽突狀,足基節與軀體癒合成基節板,其餘各節均很短,呈套筒狀。跗節上有1對錨叉形爪,每爪分3叉。雄蟎的生殖孔位於足體背面前半部第1、2對背毛之間。雌蟎的生殖孔位於腹面第4對足基節板之間的後方。末體細長如指狀,體表有環形皮紋。皮脂蠕形蟎粗短(0.20mm),末體約占蟲體全長的1/2,末端略尖,呈錐狀;毛囊蠕形蟎較細長(0.29mm),末體約占蟲體全長的2/3以上,末端較鈍圓。

生活習性

發育過程有卵、幼蟲、前若蟲、若蟲和成蟲5期(圖19-12)。雌蟲產卵於毛囊或皮脂腺內,毛囊蠕形蟎卵呈小蘑菇狀,大小約0.04mm×0.10mm,皮脂蠕形蟎卵呈橢圓形,大小約0.03mm×0.06mm。約經60小時孵出幼蟲,幼蟲約經36小時蛻皮為前若蟲。幼蟲和前若蟲有足3對,經72小時發育蛻皮為若蟲。若蟲形似成蟲,惟生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不食不動,約經2~3天發育蛻皮為成蟲。約經5天左右發育成熟,於毛囊口處交配後,雌蟎即進入毛囊或皮脂腺內產卵,雄蟎在交配後即死亡。完成一代生活史約需半個月。雌蟎壽命4個月以上。
蠕形蟎主要寄生於人體的鼻、鼻溝、額、下頜、頰部、眼瞼周圍和外耳道,也可寄生於頭皮、頸、肩背、胸部、乳頭、大陰唇、陰莖和肛門等處的毛囊和皮脂腺中,刺吸毛囊上皮細胞和腺細胞的內容物,也可取食皮脂腺分泌物、角質蛋白和細胞代謝物等。毛囊蠕形蟎寄生於毛囊,以其顎體朝向毛囊底部,一個毛囊內一般為3~6個。皮脂蠕形蟎常單個寄生於皮脂腺和毛囊中。其顎體朝向腺體基底。
蠕形蟎對溫度較敏感,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37°C。當宿主體溫升高或降低時,蠕形蟎爬出,在體表爬行。蠕形蟎晝夜均可爬出皮膚表面,且以雌蟎為主。毛囊蠕形蟎爬出尖峰時間為10:00~18:00,皮脂蠕形蟎為20:00~2:00。蠕形蟎生活力較強,對溫濕度、pH和某些藥物均有一定的抵抗力。5°C時可活1周左右,而在乾燥空氣中可活1~2天,對酸性環境的耐受力強於鹼性環境,尤以皮脂蠕形蟎為明顯。75%酒精和3%來蘇液15分鐘可殺死蠕形蟎,日常用的肥皂不能殺死蠕形蟎。

寄生蟎

蠕形蟎俗稱毛囊蟲(follicle mite),在分類上屬真蟎目,蠕形蟎科(Demodicidae),是一類永久性寄生蟎,寄生於人和動物毛囊皮脂腺內,已知有140餘種和亞種。寄生於人體的僅兩種,即毛囊蠕形蟎(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蟎(D. brevis)。
寄生人體的兩種蠕形蟎形態基本相似,蟎體細長呈蠕蟲狀,乳白色,半透明。成蟲
體長約0.1~0.4mm,雌蟲略大於雄蟲。顎體寬短呈梯形,位於蟲體前端,螯肢1對,針狀,須肢分3節。軀體分足體和末體兩部分,足體腹面有足4對,粗短呈芽突狀。雄蟎的陽莖位於足體背面的第2對足之間,雌蟎的生殖孔在腹面第4對足之間。毛囊蠕形蟎較長,末體約占軀體長度的2/3~3/4,末端較鈍圓;皮脂蠕形蟎略短,末體約占軀體長度的1/2,末端略尖,呈錐狀。
蠕形蟎(demodicid mites)屬真蟎目、輻蟎亞目、肉食蟎總科(Cheyletoidea)、蠕形蟎科(Demodicidae),蠕形蟎屬(Demodex),是一類永久性寄生蟎,寄生於多種哺乳動物的毛囊、皮脂腺或內臟中,對宿主的特異性很強。已知約有140餘種(亞種)。寄生於人體的有毛囊蠕形蟎(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蟎(D.brevis)。

形態

成蟲體細長呈蠕蟲狀,乳白色,半透明,體長約0.15~0.30mm,雌蟎略大於雄蟲。顎體寬短呈梯形,位於軀體前端,螯肢針狀。須肢分3節,端節有倒生的須爪。足粗短呈芽突狀,足基節與軀體癒合成基節板,其餘各節均很短,呈套筒狀。跗節上有1對錨叉形爪,每爪分3叉。雄蟎的生殖孔位於足體背面前半部第1、2對背毛之間。雌蟎的生殖孔位於腹面第4對足基節板之間的後方。末體細長如指狀,體表有環形皮紋。皮脂蠕形蟎粗短(0.20mm),末體約占蟲體全長的1/2,末端略尖,呈錐狀(圖19-11);毛囊蠕形蟎較細長(0.29mm),末體約占蟲體全長的2/3以上,末端較鈍圓(圖19-12)。
生活史與習性】發育過程有卵、幼蟲、前若蟲、若蟲和成蟲5期(圖19-12)。雌蟲產卵於毛囊或皮脂腺內,毛囊蠕形蟎卵呈小蘑菇狀,大小約0.04mm×0.10mm,皮脂蠕形蟎卵呈橢圓形,大小約0.03mm×0.06mm。約經60小時孵出幼蟲,幼蟲約經36小時蛻皮為前若蟲。幼蟲和前若蟲有足3對,經72小時發育蛻皮為若蟲。若蟲形似成蟲,惟生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不食不動,約經2~3天發育蛻皮為成蟲。約經5天左右發育成熟,於毛囊口處交配後,雌蟎即進入毛囊或皮脂腺內產卵,雄蟎在交配後即死亡。完成一代生活史約需半個月。雌蟎壽命4個月以上。
蠕形蟎主要寄生於人體的鼻、鼻溝、額、下頜頰部眼瞼周圍和外耳道,也可寄生於頭皮、頸、肩背、胸部、乳頭、大陰唇、陰莖和肛門等處的毛囊和皮脂腺中,刺吸毛囊上皮細胞和腺細胞的內容物,也可取食皮脂腺分泌物、角質蛋白和細胞代謝物等。毛囊蠕形蟎寄生於毛囊,以其顎體朝向毛囊底部,一個毛囊內一般為3~6個。皮脂蠕形蟎常單個寄生於皮脂腺和毛囊中。其顎體朝向腺體基底(圖19-13)。
蠕形蟎對溫度較敏感,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37°C。當宿主體溫升高或降低時,蠕形蟎爬出,在體表爬行。蠕形蟎晝夜均可爬出皮膚表面,且以雌蟎為主。毛囊蠕形蟎爬出尖峰時間為10:00~18:00, 皮脂蠕形蟎為20:00~2:00。蠕形蟎生活力較強,對溫濕度、pH和某些藥物均有一定的抵抗力。5°C時可活1周左右,而在乾燥空氣中可活1~2天,對酸性環境的耐受力強於鹼性環境,尤以皮脂蠕形蟎為明顯。75%酒精和3%來蘇液15分鐘可殺死蠕形蟎,日常用的肥皂不能殺死蠕形蟎。

致病

蠕形蟎具低度致病性。其危害程度取決於蟲種、感染度和人體的免疫力等因素有關,並發細菌感染可加重症狀。絕大多數感染者無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微癢感或燒灼感。蟲體的機械刺激和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化學刺激可引起皮膚組織的炎症反應。人體蠕形蟎破壞上皮細胞和腺細胞,引起毛囊擴張,上皮變性。蟲多時可引起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棘細胞增生,真皮層毛細血管增生並擴張。角化過度可填塞囊口妨礙皮脂外溢。並發細菌感染時,引起毛囊周圍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當蠕形蟎穿到毛囊和皮脂腺外時,可引起肉芽腫樣反應。皮損的表現為局部皮膚瀰漫性潮紅、充血、散在的針尖至粟粒大的紅色丘疹、小結節、膿皰、結痂、脫屑、肉芽腫、皮脂異常滲出、毛囊口顯著擴大,表面粗糙,甚至凸凹不平。在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痤瘡、酒渣鼻、眼瞼緣炎和外耳道瘙癢等疾病中,蠕形蟎的寄生是病因或病因之一。

診斷

常用的蠕形蟎檢查方法有3種:①透明膠紙貼上法用透明膠紙於晚上睡前,貼上於面部的鼻、鼻溝、額、顴及頦部等處,至次晨取下貼於載玻片上鏡檢。檢出率與膠紙的粘性,貼上的部位、面積和時間有關。②擠刮塗片法通常採用痤瘡壓迫器刮取,或用手擠壓,或用沾水筆尖後端等器材刮取受檢部位皮膚,將刮出物置於載玻片上,加1滴甘油,鋪開,加蓋玻片鏡檢。③擠粘結合法在檢查部位貼上透明膠紙後,再用拇指擠壓膠紙貼上部位,取下膠帶鏡檢。此法檢出率較高。

流行與防治

蠕形蟎感染較普遍。國內人群感染率一般在20%以上,最高達97.86%。感染以毛囊蠕形蟎多見,皮脂蠕形蟎次之,部分患者存在雙重感染。人體蠕形蟎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預防感染,要儘量避免與病人接觸,不用公共盥洗器具,毛巾枕巾被褥等物要勤洗勤曬。治療藥物常用的有,口服甲硝唑、伊維菌素、維生素B6及複合維生素B,兼外用甲硝唑霜、苯甲酸苄酯乳劑、二氯苯醚菊酯霜劑、硫磺軟膏,桉葉油以及百部、丁香和花椒煎劑等均有療效。

病因

(一)發病原因 蠕形蟎病是由蠕形蟎寄生於人的毛囊或皮脂腺內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又稱毛囊蟲皮炎、酒渣鼻。
(二)發病機制
蠕形蟎是否致病基本取決御宿主個體免疫力,當人免疫力下降,或食用過多甜份物質、糯米、油脂、則容易導致出現臨床症狀,而大部分人群則不表現任何臨床症狀。

症狀

標誌臨床特徵為蟲爬感。發病前多無任何症狀,當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或攝入過多糖分,油膩物質後發病,起病急,全身或部分身體蟲爬感劇烈,日夜不間斷,蟲爬感多發生於人體的鼻樑、鼻測、頭皮、臉頰、眼瞼周圍,也發生於背部、胸部、陰莖、肛門等處、病情嚴重時發生於耳道,口腔。少數患者可能產生毛囊損害、紅斑、膿皰、脫屑。持續數月,如不經治療,數周或數月內可以自愈,蟲爬感減隨之減弱消失。愈後易復發,常表現為偶發間歇性蟲爬感,多見於臉頰,鼻部。

飲食

1 蠕形蟎病不能吃哪些食物:
糖分食物(飲料,朱古力),油炸食物,
2 適合吃哪些食物
蔬菜、水果,多喝水,禁忌辛辣刺激以及太過有油膩的食物,有利於病情的康復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諮詢醫生 。

西醫療法

用複方氯黴素醑外用、內服滅滴靈(甲硝唑)治療人蠕形蟎病1300例,收到明顯療效,總有效率達98%。有專家將活的蠕形蟎在顯微鏡下進行薄荷油乳劑滴藥實驗,證實藥物作用3h後全部殺滅蠕形蟎;對50例患者進行用藥治療1個月,結果病情輕者30例有效;在薄荷油乳劑中加入甲硝唑,並口服甲硝唑治療則效果更好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