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本境屬華族及其他非華族部落居住。
春秋時為白狄之地,後歸晉國。
戰國時屬魏國,秦魏雕陰之戰(前328年)後魏獻納上郡於秦,本境歸秦。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本境屬上郡陽周縣。
秦亡,項羽三分關中(前206年),本境屬狄王董翳管轄。
西漢時,屬朔方刺史部上郡陽周縣地。
公元9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曾改上郡為增山,改陽周縣為上陵畤,時間很短。
東漢初年,陽周縣裁撤,本境分屬并州刺史部上郡膚施縣、高奴縣管轄。
東漢末,為匈奴等少數民族占據,三國和西晉時期境內為鮮卑、羌胡等少數民族所據。
晉室南渡,北方為五胡十六國時期,本境先後由前秦、後秦、大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管轄。
北朝時期,北魏滅大夏,設東夏州(513),本境歸東夏州朔方郡,朔方郡治所在魏平,領魏平、大斌、城中、朔方、政和五縣,大斌(神龜元年〔518〕設,故址在今雙廟灣)、魏平(神龜元年設,故城在今何家集鄉)均在本境內。
西魏時,魏平縣歸安寧郡,大斌縣歸安政郡,安政郡治所也在大斌,只領一縣。此二郡都歸綏州管轄,一直到北周,建置未改。
隋初,仍設大斌、魏平縣,大斌縣屬雕陰郡,魏平縣屬延安郡,隋大業十三年(617),朔方郡守將梁師都稱帝,定國號“梁”,本境歸梁管轄。
唐武德三年(620),唐在魏平設魏州,並分設安故、安泉二縣,武德七年(624)綏州喬遷魏平。同時在魏平設大斌縣。
貞觀二年(628),梁滅,魏州及所屬魏平等縣撤銷,本境歸關內道綏州大斌、城平縣管轄。今縣境北部地區屬銀州管轄。唐末,党項、吐谷渾等少數民族遷居本境。
五代時,相沿不改,歸定難軍節度使管轄。
北宋至道年間(995~997)本境被西夏占據,治平四年(1067)後漸收復,歸永興軍路延州管轄,境內設懷寧寨(在今淮寧灣)、綏平寨(在今何家集)、克戎寨(在今雙湖峪鎮張家寨)、臨夏城(在今巡檢司)、威戎堡(在今馬岔鄉教場坪)等堡寨,抵禦西夏侵擾。
懷寧、綏平、克戎寨歸延川縣,元符二年(1099)改歸永興路綏德軍,威戎堡屬延安府。
金正大三年(1226),升綏平、懷寧寨為綏平、懷寧縣,改克戎寨為定戎縣,屬鄜延路綏德州管轄。
元初,綏平縣併入懷寧縣,至元四年(1267)又將懷寧縣併入清澗縣,定戎縣併入米脂縣,縣境隸陝西行省延安路綏德州米脂、清澗兩縣。
明代,本境分屬延安路綏德州、清澗縣、米脂縣管轄,隸延安府。
明代綏德有州有衛,今縣境內大理河及小理河川區歸綏德衛管轄,系軍籍,為屯田。大理河川有袁欽、楊天雲、郭正、張炳四個百戶所,小理河川有一個百戶所,即趙世相百戶所。綏德州有三坊十里,在本境屬地,已無從查考。今
大理河流域山區皆為米脂,明初米脂共十二里,嘉靖年間調整為五里,本境之地屬昇平、雙泉等里。今縣境淮寧河流域明時屬清澗縣,裴家灣以東為蘇帖一里,以西為蘇帖二里。
清代,縣境分屬陝西省綏德州、清澗縣、米脂縣、懷遠縣管轄。
今縣境從續家灣以東大理河川區大部歸綏德州,清時綏德州下轄七里,其里甲在今子洲境內所屬村莊無法考察,但明時四個百戶所仍未變。
清澗縣、米脂縣所屬里甲和明代近似,清澗縣蘇帖一里轄七甲,蘇帖二里轄十甲。小理河川趙世相百戶所歸懷遠縣(今橫山)所轄,並分為上、下兩個百戶所。
民國年間,本境分屬綏德、清澗、米脂、橫山(即懷遠)四縣管轄。
橫山隸陝西省第一區專員公署,綏德、清澗、米脂隸陝西省第二區專員公署。
1935~1936年夏,本境部分地區解放,歸米西縣、秀延縣等蘇維埃政權管轄。
1942年9月由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子長等縣析置西川行政區辦事處,同年10月改名綏西辦事處並遷駐今雙湖峪鎮,為陝甘寧邊區的一個縣級政權。
1944年改設子洲縣,以革命先烈李子洲名字命名,屬綏德分區。
1950年屬綏德專區。
1956年屬榆林專區。
1958年省子洲縣入綏德縣,1961年復設。
1969年屬榆林地區。
1999年屬榆林市。
行政區劃
子洲縣轄雙湖峪街道辦事處、何家集鎮、老君殿鎮、裴家灣鎮、苗家坪鎮、三川口鎮、馬蹄溝鎮、電市鎮、周家鹼鎮、磚廟鎮、馬岔鎮、淮寧灣11個鎮和駝耳巷鄉1個鄉,共有550個村委會11個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
子洲縣位於陝西省北鄙,榆林地區南緣,地處北緯37°15′~378°50′,東經109°29'~110°07'。
北接米脂,東連綏德,南同清澗、子長接壤,西與橫山毗鄰。
北距米脂縣城64公里,榆林市142公里,呼和浩特市642公里。
西距靖邊縣城148公里,銀川市474公里。
南距清澗縣城92公里,延安市226公里,銅川市472公里,西安市594公里。
東距綏德縣城28公里太原市311公里,石家莊市573公里,首都北京887公里。
西北距橫山縣城經靖邊249公里。
東北距佳縣縣城123公里。
地貌
子洲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腹地。
長期以來,在中生代地層及新生代晚第三紀紅土層所構成的古地形上,廣泛復蓋了一層10~30米厚的黃土。
由於地台區構造運動的大面積垂直升降特點(以上升為主)。
加上天然植被的嚴重破壞,經長時間水流沖刷和其它外營力的剝蝕作用,形成溝壑縱橫、河谷深切、梁峁起伏的丘陵溝壑地貌。
氣候
子洲縣地跨暖溫帶與中溫帶,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
境內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地勢西高東低。
子洲縣海拔最高1045米,最低863米。境內95%為山區,5%為川區。
日照充足,光能較強。
年均氣溫9.1℃,年均無霜期145天,降水變率較大,旱澇頻繁。
年均降水量428.1毫米,春夏季多行偏南風,秋冬季春盛行偏北風。
人口
1942年綏西辦事處成立時,本境有人口91170人。
1944年有19322戶,104286人,其中男53148人,女51138人。
1945年有22290戶,113799人,其中男58315人,女55484人。
1947年有26290戶,126456人。
1949年子洲縣23953戶,106159人;1959年為31502戶,148581人。
1969年為42981戶,186650人。
1979年為47487戶,205967人。
1989年達到65394戶,257842人,比1949年增長143%,平均每年淨增3700人。
198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43‰。
198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68‰。
1987年人口出生率為35.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6‰,多胎率達40%以上。
2013年,子洲縣總人口30.9萬,其中農業人口27.88萬。
2016年末,全縣共有115057戶,總人口303708人。
其中,男性161943人,占總人口53.32%;女性141765人,占總人口的46.68%。
全縣城鎮人口62965人,鄉村人口240743人。
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7.03萬,城鎮化率為36.16%。
出生率為12.02‰;死亡率7.31‰;自然增長率為4.71‰。
資源
水資源
縣境內的河流、溝道,均屬黃河水系,除極少數河屬清澗河流域外,其餘皆屬無定河流域。
子洲縣共有大小溝道2477條,其中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道1890條。
流域面積小於1平方公里的有1645條,1~5平方公里的132條,5~10平方公里的52條,10~50平方公里的48條,50~100平方公里的4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條,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2條溝道。
有大小河流807條,以大理河、淮寧河兩大水係為主要河流和它們極為發育的支、毛溝,形成縱橫交錯呈樹枝狀的子洲縣水系網。
植被資源
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為主,木本植物次之,以莎草科、蒿屬、豆科、禾本科占優勢,總的趨勢是氣候旱化,由稀樹草原植被逐漸變為草原植被為主。
宋元時期,天然植被遭到破壞,明清時期破壞有增無減。
建縣後,由於植樹造林,人工種草,植被有所改善。
本境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草原帶的過渡地帶。
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也有部分木本植物和少量半灌叢。
本境地處乾旱,許多植物形態與結構以及植被特徵的旱生化明顯。
林草復蓋率達27.5%。
由於人為因素,對植被影響很大,增加植被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動物資源
子洲縣的野生動物有獸類、鳥類和爬行類三大類。
獸類
狼 、狐狸、野兔、獾、黃鼬、花鼠、大倉鼠(田鼠)、鼢鼠等。
鳥類
野鴿、灰斑鳩、喜鵲、烏鴉、水鴨、杜鵑、鷓鴣、石雞、麻雀、鷂子、鷹、貓頭鷹、啄木鳥、水雀、雉雞、雁、燕子等。
爬行類
礦產資源
境內地下資源豐富,譽稱“子洲氣田”的天然氣控制儲量3000多億立方米,石油儲量1300多萬噸,岩鹽預測儲量4000億噸以上,煤炭預測儲量5.4億噸。
經濟
農業
子洲縣是農業縣,農業生產關乎民眾生活。收成好,則民穩;收成不好,則民不安;跌下年成(遭災),則民慌。
十年九旱,歉收時為多。民國年間,生產方式落後,土地貧瘠,加之天災人禍,農業生產很難發展。
建縣後,人民政府大抓農田水利建設,實行科學種田,改善耕作環境,農業生產有長足的進步。
1985年子洲縣農業總產值433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504萬元,比1949年的1033.8萬元增長142%,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016萬公斤增長到1985年的5836.7萬公斤,提高了189.5%,平均每年遞增4.2%。平均畝產達83公斤,比1949年的22公斤提高近3倍。
1988年糧食創歷史最高產量8350.1萬公斤,農業人口人均356公斤。1989年糧食產量為3440.4公斤,農業人口人均143公斤。
1979年以來,各類專業戶、重點戶發展到6700多戶(占總農戶的13%)。
1984年商品生產總值達1041.21萬元,其中種植業商品值245.07萬元,占商品生產總值的23.5%,商品率為9.1%,人均11.16元。
2010年,子洲縣完成農業總產值98330萬元,同比增長36.6%;其中畜牧業產值20381萬元,同比增長1.4%。
實現農業增加值63165萬元,同比增長7.5%;糧食產量連續三年超過10萬噸,糧食產量達到117621噸,比上年增加10908噸,增長10.2%。
肉類總產量達到5378噸,比上年增長15.9%,其中豬肉產量2720噸,羊肉產量2162噸,較上年分別增長10.3%、18.7%。奶產量5290噸,禽蛋產量1168噸。
2016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9.60億元,同比增長5.4%。
其中,農業13.51億元,增長6.7%;林業0.62億元,增長16.4%;畜牧業4.99億元,增長0.8%;漁業0.02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0.46億元,增長7.2%。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6026公頃,同比增長5.3%。
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33785公頃,增長2.1%。
全年糧食總產量101312噸,同比增長43.7%。
其中,夏糧產量為9240噸,下降0.1%;秋糧產量為92072噸,增長50.3%。
工業
建縣前,本境工業主要有鐵木、磚瓦、皮麻、織布、染布、釀造、粉坊等行業,狄事這些行業的皆是個體手工業者。
設備簡陋,生產工具落後,工藝簡單,產品銷路不廣,從業人數少,此存彼亡,時盛時衰。煤炭蘊藏較豐富,民眾開採歷史也較久遠。
公私合資開辦煤礦始於1941年。
土產食鹽在明代已有記載,可與煤炭堪稱子洲縣工業史上的兩大優勢產品。
1949年子洲縣產煤1.58萬噸,食鹽1653噸,工業產值6萬元。
陝甘寧邊區時期,本境開展大生產運動,家庭紡織工業較為發達。
據1946年3月統計,子洲縣有紡婦17000餘人,紡車13000餘架,織婦5000餘人,大織布機400台,小織布機3500餘台。
1952年,子洲縣工業主要有煤炭、食鹽和手工業,其中有炭窯40處,鹽灘十餘處。
手工業中棉織業19戶40人,織白土布2480尺;針織業10戶10人,織土線襪子2356雙;毛織業5戶24人,織毛氈190條,毛口袋1040條;此外還有印染、縫紉、棉花加工(推花、軋花)、鐵業、木業、皮麻等。
1954年子洲縣有手工業94戶,其中染布30戶41人,縫紉30戶38人,棉花加工9戶24人,毛織業5戶15人,木業4戶7人,鐵業8戶29人,皮麻4戶6人,織布業2戶12人。
1956年設定縣工業科,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手工業合作化。完成工業總產值108.5萬元,是1949年產值的18倍。
1985年,子洲縣工業企業126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1個,職工1034人,全員勞動生產率4162元;集體所有制企業39個。工業總產值705萬元,占子洲縣工農業總產值5036萬元的14%。
產原煤18.5萬噸,原鹽2000噸,飲料酒20噸,乳製品100噸,磚346萬塊,日用陶瓷4.6萬件,鐵制農具6200件,民用鏡3.1萬面,麵粉2812噸,粉條219噸,糕點296噸,服裝8900多件。
1989年,子洲縣工業企業699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0個,職工836人,產值497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5940元;集體所有制企業44個,職工1091人,產值519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4757元;村及村以下企業645個,職工3111人,產值970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3118元。
工業總產值1986萬元,占子洲縣工農業總產值5186.7萬元的38%。
產原煤27.2萬噸,原鹽1038噸,麵粉5822噸,食用植物油25噸,乳製品163噸,醬油16噸,飲料26噸,服裝14.94萬件,家具2400件,地毯4600平方米。
2010年,子洲縣工業經濟形勢基本平穩,但受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工業經濟增速較有所回落。
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0.25億元;工業增加值9.1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5.58億元,增加值7.75億元;規模以下工業實現總產值4.68億元,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93250萬元,增長4.5%。
2016年全縣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9.66億元,同比增長10.5%。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4.29億元,增長21.7%;規模以下工業產值5.37億元,下降12.8%。全年完成工業銷售產值39.47億元,同比增長11.2%。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3.63億元,同比增長9.8%。
金融業
1953年5月在馬岔鄉建立第一個信用合作社,至1954年,全縣60個鄉,有43個鄉建立信用合作社。縣政府把各鄉的義倉糧清理出售,金額52864元轉為信用合作社的公積金。
1956年,全縣60個鄉,鄉鄉有信用社,隨後鄉建置變更合併為32個。到1975年底,入社農戶達22393戶,占全縣總農戶的84.4%,股金41899元。
1953~1957年,信用社累計吸收存款115.2萬元,發放貸款80.3萬元,占國家農貸同期發放總額的44.1%。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時,將原鄉範圍內的供銷社、信用社與公社合併為一體,即“三社合一”。
1962年各公社皆恢覆信用社。
1984年進行信用社體制改革工作。
1985年5月,成立縣信用合作聯社,增新股21309股,共有股金103136元,占信用社自有資金的53%,入股戶數44293戶,占總戶數的89.9%。
1989年,信用社共有職工85人,有信用站485個,各項存款1103萬元,貸款518萬元,1989年有虧損社17個,虧損額43.7萬元。
2010年,子洲縣的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38493.6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92039.9萬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57775.8萬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51464.1萬元。
2016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5.45億元,同比增長11.0%。各項貸款餘額22.75億元,同比增長27.9%。
交通
子洲境內千溝萬壑,建縣時交通落後,民眾外出皆步行或騎牲口,其時,運輸工具也僅有馬車、牛車、獨輪小車等。
從本世紀50年代起,交通運輸事業才有較大發展,道路拓寬,橋涵增多,運輸工具也日趨現代化。
鄉村運輸工具架子車居多,小型拖拉機、汽車較少,多用腳踏車代步。
川道地區運輸以汽車,拖拉機為主、架子車為輔,短途外出多騎腳踏車,乘輕騎、機車者漸增。
1985年,子洲縣公路通車里程為278.6公里,各種機動車961輛。
1989年,子洲縣公路通車裡程293.6公里,各種機動車1412輛,年客運總量29.89萬人次,貨運量12萬噸,貨運周轉量1740萬噸公里。
2010年,子洲縣公路通車裡程1338.7公里,新改造鄉村公路11.2公里。客運量358萬人;客運周轉量1970萬人公里;貨運量445萬噸,貨運周轉量9416萬噸公里。
2016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7090萬元,同比增長4.4%。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510公里,通車總里程中,鐵路54.6公里,高速公路48.7公里,國道53.0公里,縣道132.7公里,鄉道167.4公里,村道1108公里,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到98.9%
政治
縣委書記:方虎城
縣長:葉慶隆
社會
衛生
1949年,子洲縣只有公辦醫療人員7人。
1954年,組織私營醫生成立聯合診療所。
1962年子洲縣有醫療技術人員116名。
1980年至1981年,子洲縣45名醫務工作者晉升為醫士,34名醫士晉升為醫師。
1981年6名醫師晉升為主治醫師。10月縣衛生局對赤腳醫生進行考核,先後3次共錄取鄉村醫生226名,赤腳醫生420名,並發給《鄉村醫生證》和《赤腳醫生證》。
1985年,子洲縣共有職工522人,其中醫療技術人員396名,主治醫師10名,省級醫學會會員6名。
1989年有職工560人,其中醫療技術人員452名,副主任醫師6名,主治醫師38名。
2010年,子洲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4個,其中:醫院9個,鄉鎮衛生院11個。衛生技術人員48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2人,註冊護師和護士121人。病床床位475張。實際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民24760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24%,發放合療補助款3457.5萬元,比上年增長32.6%。
2016年,全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個,其中:醫院20家,中心衛生院7家,一般衛生院10家。衛生技術人員703人,其中:執業醫師200人,執業助理醫師135人,註冊護士206人,藥劑人員20人,檢驗人員29人,其他113人,病床床位626張。
體育
民國年間始有球類、田徑等近代體育項目傳入,但僅在幾所城鎮學校內可見。
50年代開始,籃球、田徑普及較快,之後球類、武術、射擊等項體育項目廣泛開展,運動水平也不斷提高,其中排球運動較為顯著。
70年代,縣內出現“排球熱”,排球隊連續十年在地區比賽中保持前三名。
1977年,子洲縣體育運動委員會被評為陝西省體育系統先進集體。
本縣宄後向省體工隊、體育學院、地區業餘體育學校輸送優秀學員、運動員85名。
1985年有體育教師42名,裁判21名,其中一級裁判1名,二級裁判5名,三級裁判15名。
2013年,子洲縣在體育方面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9.9萬元,支出289.9萬元。其中基本支出189.7萬元。
文化活動
子洲縣民眾酷愛文化娛樂活動,民間文藝豐富多采,陝北說書、道情、民歌、秧歌、嗩吶音樂、剪紙、石雕等為民眾喜聞樂見,具有地方特色。
1978年組織一次職工文藝調演。
1979年在雙廟灣舉辦民間音樂舞蹈學習班。
1983年春節有9個公社的秧歌隊到縣城會演,1987年縣城舉辦秧歌比賽。
1988年元霄節子洲縣秧歌隊到榆林演出,獲演出特別獎。
1983年開始對民間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進行挖掘整理,先後編成《子洲縣民間舞蹈簡介》、《子洲縣民間故事集成》、《子洲縣民間歌謠集成》、《子洲縣諺語集成》等。
1989年,子洲縣共有專業劇團1個,業餘劇團11個,縣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22個,曲藝宣傳隊1個,電影放映公司1個,縣新華書店1個,圖書館1個,錄像廳17處(其中縣城5處),工人俱樂部1個。
子洲縣文化工作先由縣文教科、文衛局、文教局管轄,1981年11月設立子洲縣文化局。
1989年縣文化局有5人,文化系統有職工154人。有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2人,中國曲藝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1人,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2人,中國蕒術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1人,中國音樂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1人,中國舞蹈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1人,陝西省民眾文化學會會員5人。
2010年,完成3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工作,建成1個文化共享服務點、農家書屋30所、村文化活動室28所,完成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申報工作。
為農家書屋配送圖書4萬餘冊、音像製品3000張、書櫃150個。結合文化“三下鄉”活動,送戲下鄉420餘場,送電影下鄉6720場。
教育
1942年,綏西辦事處成立時,有學校38所,教員85名,學生1872名。
1949年,恢復完小5處,普小11處,民小15處。1953年,學校增至197所,學生14225名,教員333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40%。
1954年,子洲縣創立第一所中學——子洲中學,當年招收國中班3個,學生180名。
1962年中學由1958年的5處壓縮為3處,國小由234所壓縮到207所,在校學生人數減少到11111人,比1958年減少5185人。
1980年,有計畫地對中學進行壓縮和重新布局。
1985年,子洲縣掀起集資辦學熱潮,普及初等教育。
1989年,子洲縣有國小65處,中學13所,在校小學生29568名,中學生7933名,教職工2434名。
2010年,子洲縣中國小在校學生人數38067人。
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4661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3390人;國中在校學生12217人;國小在校學生1779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3%。
全年中學招生人數為5471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1491人;職業高中招生836人;國中招生3144人。大學專科以上錄取人數1702人,其中:大學本科錄取928人,專科774人。
2016年,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6所。
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教中心1所,初級中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完全國小24所,教學點9所,中心幼稚園19所,大村幼稚園16所。
2016年全縣在校學生人數20119人,同比下降3.0%。
旅遊
大洪寺
大洪寺位於子洲城西五里大理河北岸。
其下,吳定公路貫通東西,大理河水奔流不息,南北兩川平展開闊。
殿內真武祖師端坐神台,周公、桃花小姐侍立兩側,十大元帥分列左右。
正殿面闊三間,一門二窗,高8米,寬10米,進深5米。頂呈硬山式,頂脊飾以吻獸、佛塔,一對鐵制大“富貴”圖型直插雲霄。
殿內為拱形窯式結構,供奉三大古佛。正殿釋迦牟尼佛、右邊藥師佛、左邊燃燈古佛。
金雞山
金雞山位於子洲縣城所在地的大理河南岸,背依群山,下臨清流,面對縣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金雞山一年春夏秋三季,雜樹生綠,城區居民一早一晚多喜歡來此登山賞景。
2002年,縣委、縣政府編制規劃,籌資興工,將金雞山建成集休閒、娛樂、生態為一體的園林化公園。
特產
子洲果餡
子洲果餡是用油酥麵團手套皮,包棗泥餡,用木模壓中點紅,外沿鼓園如輪,成形數個之後,擺入平底爐鍋內,上下文火,烤至焦黃。
古人常用來祭祀祖先或敬供神靈,故又名:“果獻”。
南鄉民俗青年男女訂婚,男方要送女家8至24個餜餡為禮,平時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子洲周家鹼的果餡最有名氣。
子洲黃芪
子洲黃芪屬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素以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
富含黃芪甲苷、槲皮素、異鼠李素、鼠李果素、β-2谷甾醇、亞油酸及亞麻酸和硒、鋅、銅、鐵等14種微量元素。
其根乾燥後可供藥用,具有補氣固本、利水退腫、脫毒排濃、生肌等功效,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子洲黃芪以色鮮、質優聞名全國,有“東北參、子洲芪”的美譽。
文化藝術
子洲縣民眾愛唱民歌,耕地時邊吆牛邊唱;鋤地時,汗水如注仍放開嗓子唱;趕牲靈上路時,也歌聲灑滿一路;喝酒時,仍要唱酒麴。
這些民歌大都粗獷、質樸、優美、動聽,民眾尤喜唱信天游,信口吟唱。
抒情,敘事,歌詞純樸、真摯、泥土氣息甚濃,尤以表達愛情的信天游。
除了唱民歌外,還有說練子(即順口溜)、講故事、聽陝北說書、聽陝北嗩吶等,看戲喜看晉劇、陝北道情等。
而春節秧歌十分紅火,秧歌一般先排練兩天,然後謁廟拜神,再沿門子,即挨家挨戶唱秧歌,求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民眾給秧歌隊以錢幣、糖果、菸酒等賞賜。元宵節尤為紅火熱鬧,白天鼓樂喧天,在空曠的場地鬧秧歌,晚上轉九曲、跑旱船、耍獅子、舞毛驢。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 、 縣級市 、 縣 |
西安市 | 蓮湖區 | 新城區 | 碑林區 | 雁塔區 | 灞橋區 | 未央區 | 閻良區 |臨潼區 | 長安區 | 高陵縣 | 藍田縣 | 戶縣 | 周至縣 |
銅川市 | 耀州區 | 王益區 | 印台區 | 宜君縣 |
寶雞市 | 渭濱區 | 金台區 | 陳倉區 | 岐山縣 | 鳳翔縣 | 隴縣 | 太白縣 | 麟遊縣 | 扶風縣 | 千陽縣 | 眉縣 | 鳳縣 |
鹹陽市 | 秦都區 | 渭城區 | 楊陵區 | 興平市 | 禮泉縣 | 涇陽縣 | 永壽縣 | 三原縣 | 彬縣 | 旬邑縣 | 長武縣 | 乾縣 | 武功縣 | 淳化縣 |
渭南市 | 臨渭區 | 韓城市 | 華陰市 |蒲城縣 | 潼關縣 | 白水縣 | 澄城縣 | 華縣 | 合陽縣 | 富平縣 | 大荔縣 |
延安市 | 寶塔區 | 安塞縣 | 洛川縣 | 子長縣 |黃陵縣 | 延川縣 | 富縣 | 延長縣 | 甘泉縣 | 宜川縣 | 志丹縣 | 黃龍縣 | 吳起縣 |
漢中市 | 漢台區 | 留壩縣 | 鎮巴縣 | 城固縣 | 南鄭縣 | 洋縣 | 寧強縣 | 佛坪縣 | 勉縣 | 西鄉縣 | 略陽縣 |
榆林市 | 榆陽區 | 清澗縣 |綏德縣 | 神木縣 | 佳縣 | 府谷縣 | 子洲縣 | 靖邊縣 | 橫山縣 | 米脂縣 | 吳堡縣 | 定邊縣 |
安康市 | 漢濱區 | 紫陽縣 | 嵐皋縣 | 旬陽縣 | 鎮坪縣 | 平利縣 | 石泉縣 | 寧陝縣 | 白河縣 | 漢陰縣 |
商洛市 | 商州區 | 鎮安縣 | 山陽縣 | 洛南縣 | 商南縣 | 丹鳳縣 | 柞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