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轄區域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610425001000 | 城關街道辦事處 |
610425101000 | 史德鎮 |
610425102000 | 西張堡鎮 |
610425103000 | 阡東鎮 |
610425104000 | 烽火鎮 |
610425105000 | 煙霞鎮 |
610425106000 | 趙鎮 |
610425108000 | 叱乾鎮 |
610425109000 | 南坊鎮 |
610425110000 | 石潭鎮 |
610425111000 | 昭陵鎮 |
610425112000 | 駿馬鎮 |
610425113000 | 建陵鎮 |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縣境內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為醴泉縣。《辭源》說:“醴,酒也,釀之一宿而成,有酒味而已也”“醴泉,言泉水味甘如醴也。”故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說。《元和郡縣誌》卷1京兆府醴泉縣:“以縣界有(後)周醴泉宮,因以為名。”清康熙《陝西通志》卷3:醴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漢宣帝時湧出,聞其味如醴,故名。隋置縣取此”。(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人文歷史
民間傳說:1.志公泉與石牛2.紫荊樹的故事 3.肖河的傳說 (肖河故道) 4.鐵扁擔王乾 5.雞娃嶺的故事 6.昭陵六駿傳說 7.唐太宗選陵址8.五峰山的由來
歷史事件
1919(民國8年),美國文化間諜畢士博勾結官吏,盜買“昭陵六駿”中的特勤驃、青騅、什伐赤、白蹄烏,打成小塊裝箱,偷運途中被醴泉民眾截回(今陳列在陝西省博物館內)。
建制沿革
上古時,禮泉縣叫寒門,傳說為黃帝升仙之處。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縣。夏屬雍州,西周時(前11世紀—前771)名焦獲,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內,是周王朝京城北邊的邊防重地。秦時叫谷口縣(一作瓠口),西漢置谷口邑,屬左馮翊管轄,後改為谷喙縣,東漢併入池陽,南北朝時改稱寧夷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因境內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宮,故更名為醴泉縣。唐初廢,貞觀十年(636)復置醴泉縣。明代(1368—1644),醴泉縣在明初屬乾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改屬西安府。清代,醴泉縣歸屬彬縣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後,1950年5月改屬鹹陽專區,1953年1月改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改由省轄。1958年12月將醴泉縣撤銷,併入乾縣。1961年9月復設醴泉縣。歸屬雖幾經變更,但縣名一直沿用。直到1964年9月,才改“醴”為“禮”,即為禮泉縣。1984年3月,改鹹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為鹹陽市,實行市管縣,禮泉縣仍屬鹹陽市管轄。
行政區劃
禮泉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城關鎮。禮泉縣轄12個鎮、3個社區、1個社區服務中心:城關鎮、史德鎮、駿馬鎮、西張堡鎮、阡東鎮、烽火鎮、煙霞鎮、趙鎮、建陵鎮、叱乾鎮、南坊鎮、石潭鎮、藥王洞社區、新時社區、昭陵社區、社區服務中心。
自然資源
水利:縣內主要河流有涇河、泔河、小河與泥河,可利用的水面積5000畝,水能資源100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1.2億立方米。
林木:北部山區土層深厚,海拔高,溫差大,是得天獨厚的蘋果優生區,並有森林4.1萬畝,天然草場30萬畝。
礦產:縣城中部九嵕山系礦藏豐富,已探明,石灰石貯藏量達10億立方米,大理石貯藏量100萬立方米,出於石灰岩底層的富鍶礦泉水,天然純淨,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人口
禮泉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面積1018平方公里,耕地85萬畝,人口50萬(其中農業人口37萬),轄12鎮5個社區(包括城南社區、城北社區)317個行政村。距西安市57公里,鹹陽市28公里,東鄰西安鹹陽國際機場,南靠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關中環線,312國道穿境而過。
交通
汽車站
1.位於西蘭路(312國道)與興禮北南路十字,報時大樓對面。該站採用仿唐建築風格,占地面積13.1畝,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總投資1093萬元,按部頒二級客運站標準建設,主樓為六層框架結構仿唐建築,日發班次130班,日均客流量4000人次。
2.老年活動中心汽車站位於市政街東段,老年活動中心廣場對面。
3公交1路:從家友超市興禮路店南發車,經報時大樓向東沿西蘭路至南晏村渦水口(也就是西蘭路禮泉與興平交界處)
火車站
禮泉站
禮泉縣自古便為絲綢之路第一站,西進大西北的重要交通要塞之一,2013年12月20日曆時四年建設、連線陝甘兩省的西平鐵路已開通運營。從古都西安和鹹陽(西站)到平涼市僅需3個小時。標誌著禮泉縣火車站已經正式投入使用。西平鐵路是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始自隴海鐵路西安鐵路樞紐茂陵站,折向西北經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及我省寧縣、涇川等縣至平涼市崆峒區與寶中鐵路平涼南站接軌,基本與312國道並行,正線全長263.1公里,其中陝西省境內線路長161.3公里,投資約為50多億元,我省境內線路長101.8公里,投資約為20餘億元。西平鐵路為國家1級單線鐵路,其中蒿店至太峪一次性建成雙線,其餘地段預留了雙線條件,設計時速120公里,運輸能力為貨運量3000萬噸/年,單向客運量160萬人/年。
禮泉南站為銀西高速鐵路中間站,在禮泉縣境內基本呈東西走向,車站設於西雒村,位於縣城東南側、距離縣城直線距離為2.9km。禮泉南站,辦理旅客列車到發、通過及旅客乘降等業務,以通過作業為主;開行動車組80對/日。車站最高聚集人數為600人。
旅遊
昭陵
禮泉境內有古文化遺址21處,古建築5處,是陝西省18個重點文物旅遊大縣之一。盛唐的兩位帝王都安葬在北部九嵕山(或稱九嵏山、九宗山)上。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太宗昭陵,占地30萬畝,有陪葬墓200餘座,被譽為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工藝精美,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雕石刻群。昭陵博物館藏有文物珍品5000餘件。昭陵是唐代第二位皇帝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禮泉縣城北25公里的九嵕山上。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陵
建陵位於禮泉縣城東北 15 公里處的武將山上,是唐肅宗李亨的陵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之一。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唐代的第八位皇帝。建陵海拔 1038 米,東揖昭陵,西望乾陵。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醴泉湖
醴泉湖原為泔河水庫,又名“甜水湖”(因為醴泉,有酒一樣的泉水一說)位於縣城北3.5公里的泔河與小河匯流處,寶雞峽灌區西乾四支渠的末端,屬寶雞峽引渭灌溉工程四大調蓄水庫之一。醴泉湖水域面積345萬平方米。醴泉湖距離鹹陽市區30公里,距離西安市區60公里,在交通上形成了鹹陽國際機場、隴海鐵路、福銀高速、312國道、關中環線以及縣內旅遊專線為主的三維交通體系。 | |
| |
御桃園
史德鎮御桃歷史可上溯到唐代。史德鎮御桃品種豐富,基本囊括了北方所有鮮桃56個品種,面積3.1萬畝。史德鎮御桃個大、色艷、味美、耐貯存,各色品種的鮮桃從公曆6月初上市,一直持續到9月底,長達4個月,占全年總天數的三分之一。2008年以來多次成功舉辦了以“桃花開了,好運來了”、“桃花開了,農民笑了”為主題的陝西禮泉桃花節,精心打造了福壽園、詩畫園、世外桃源、多彩桃園、貴妃御園五大觀光桃園。
袁家村
袁家村位於禮泉縣城東北20公里、昭陵博物館東北3公里處,關中環線、旅遊專線從村南經過,交通便利。古槐、修竹、亭台、樓閣彰顯關中民居的獨特魅力;油坊、磨坊、醋坊、豆腐坊再現傳統民間技藝,集中展示關中農村從明清以來農村文化、生活的演變。2012年,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
文廟
禮泉文廟,位於縣城內中山街禮泉二中隔壁,坐北向南。始建於明洪武二年( 1369 ),清康熙、雍正、嘉慶、鹹豐年間均進行過修葺或擴建。廟址全長 128 · 8 米,寬 11 · 1 米,面積 2717 · 6 平方米。原廟大門欞星門為三樓四柱歇山頂木構建築。門內有一磚砌半月形泮池 ,池後有硬山頂出單昂三間戟 門一座。戟 門北有面闊各七間東西廡房。兩廡北為“大成至聖先師”孔丘的正殿,坐北向南,兩側有踏步,中為青石高浮雕蟠龍“世面”。殿為硬山頂,屋正脊兩端有鴟尾,中有“高明”。屋面、脊獸等復以青色琉璃瓦,殿前兩面有叢牆。大成殿東掖門內北面為崇聖祠。
頂天寺
頂天寺(朝陽山)在陝西省禮泉縣東北煙霞鎮和叱乾鎮交界處,距離縣城六十里。西北至東南走向,長1.8公里,寬1.6公里,面積3.5平方公里。山腰雜草復蓋,生長柴胡、黃芪等中藥材。因站在峰頂可觀日出壯景,故名朝陽山。又因山峰高且尖,漢代名天齊山,也稱尖山。唐時,因山頂修有寺院,俗稱頂天寺。朝陽山上有一做唐代古寺,名曰“頂天寺”,因為頂天寺地勢高因而被人們叫做頂天寺,禮泉人以頂天寺為自豪。有這么一句話:“禮泉有個頂天寺,把天摩得咯吱吱!”
寧家遺址
寧家遺址被稱為“禮泉半坡”;朱馬嘴遺址為研究商代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香積寺寶塔歷史久遠,傳說動人;唐太宗昭陵,孤聳回絕,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工藝精湛,翼馬造型獨特,為關中地區帝王諸陵中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的石雕石刻群。五鳳山高大雄偉,重巒疊嶂;朝陽山“前屏昭陵,後環涇水”,奇峰高聳,險峻奪人;涇河龍口峽谷怪石嶙峋,山清水秀,是理想的天然公園,當代建成的縣城報時大樓、中心廣場、泥河大橋、仲橋仿唐街、泔河大橋、50萬畝果園、30萬畝方田和全國聞名的農業行進典型烽火村、袁家村等,日益成為引人注目的現代風景。教科文衛
解放初期,禮泉縣先後建立了劇團、劇院、新華書店、電影院、電影公司、文化館、工人俱樂部、昭陵博物館等。1989年,文化系統共有職工224人,有鄉鎮文化站19個。1952年7月設立收音站,1956年創建禮泉縣有線廣播站。1956年廣播與電話同桿,20個鄉鎮都通廣播並設鄉鎮放大站。1958年刊發《禮泉報》,於1962年停刊。1972年實現廣播專線。電視從1965年開始,到1974年全縣有電視機35台,到1989年電視基本普及,全縣電視復蓋率100%。
1989年,有中級以上職稱的科技人員220人。縣上有科委、科協、農技推廣站、植保公司、種籽公司、園藝站、林業站、畜牧獸醫站、農機管理站、農業機械化學校、農業廣播學校等11個科技管理和科研單位。有農業科技人員572人,20個鄉鎮都有農技推廣站、農業機械站、畜牧獸醫站。
1990年有高級教師41人,高級講師2人,中學一級教師588人。有高中7所,教師311人,國中47所,教師1242人,中等學校在校學生數21511人。國小443所,教師2445人。在校學生5239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基本達到教育普及。“十一五”期間,禮泉縣教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投入4億多元,完成了高中標準化建添加設,實施了46所中國小危漏校舍改造和災後重建項目。截止2010教學年度,全縣普通中學29所,在校學生人數30377人,專任教師2417人;國小147所,在校學生人數43318人,專任教師2996人。有醫療單位34個,衛生技術人員675人,其中主治醫師68人,副主任醫師3人,病床523張,農村醫療站374個,農村醫務人員772人。縣醫院在外科手術方面可作胃次全切除,上腹、胸科手術,可以開展三臟器切除和直腸癌根治,腦外科手術等。1983年成立西北第一家縣級精神病院。據1988年統計,自開診以來接收10省93縣精神病門診病人14.4萬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200人。“十一五”期間,鎮(社區)衛生院、村衛生室復蓋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保和大病救助制度全面推行,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截止2010年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共26家。病床共1024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892人,其中醫生580人;衛生防疫人員497人。“十一五”期間,教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投入4億多元,完成了高中標準化建設,實施了46所中國小危漏校舍改造和災後重建項目,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由2006年末的54%提高到96%,聯考二本上線人數首次突破千人大關,教育發展環境得到了有效提升。
經濟
數據變遷
綜合數據
禮泉縣經濟素以農業為主。解放初,工農業總產值1304萬元。經過全縣人民40年的建設,到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44230萬元。
1949年,人均收入35.30元,人均消費32元;1980年,職工人均收入688.99元,人均消費480元;1990年全縣職工人均收入885.49元,農民人均收入534元。消費總額為18203萬元,人均消費466元。其中城鎮人均消費728元,農業人口消費16720萬元,人均451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餘額17359萬元。人民生活已從溫飽型向小康水平過渡。
2012年,禮泉縣全年生產總值完成108.6億元,同比增長1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9.5億元,同比增長28%;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77.7億元,同比增長4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1.1億元,同比增長12.9%;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72億元,同比增長1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048元,同比增長16.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81元,同比增長16.7%,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工業項目
解放初期,禮泉縣工業生產只有幾個私營小作坊。至1957年,發展有鐵器、木器、皮麻、車輛修理、磚瓦等21個合作社。
1958年,從機械工業起步,工業逐步發展壯大,到1990年,總產值達16238萬元,主要企業有柴油機廠、水泥廠、製藥廠、奶粉廠、糧油加工廠、農機修造廠等。主要產品產量:食用植物油4148噸,奶粉241噸,板材1855立方米,塑膠製品438噸,水泥7.5萬噸。縣內還有省地企業6個。鄉鎮企業起步較晚,1990年底有鄉鎮企業10785個,其中鄉鎮辦149個,村辦499個,聯合辦285個,其他企業9852個。固定資產7440萬元。年產值19850萬元,名優產品有水泥、塗料、海綿等。由於石灰石資源豐富,建材業發展很快。
1989年建成投產水泥廠2個,年總產值1474萬元。還有白灰窯、石渣廠、水泥製品廠、磚瓦窯等建材廠624個,年產值約4024萬元。建國後境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較大。1975年基本建設投資23.1萬元,1985年投資261萬元,“七五”期間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78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415萬元。先後完成了縣水泥廠8.8萬噸機立窯水泥生產線,製藥廠胺基酸車間,化工廠輕質碳酸鈣生產線,麻紡廠1/4套麻袋生產線等重要技術改造工程,增加了一批新的生產設施,擴大了生產能力。電力工業發展較快。1959年4月開始通電,現有變電站5座,35千伏線路54.8公里,10千伏配電線路835.7公里。20個鄉鎮、1948個自然村的8.1萬戶通電。年用電量7千萬度,其中農用電2600萬度。
到2012年,禮泉縣全年共實施重點項目86個,年度計畫投資93.2億,實際完成投資110.8億元,占年度投資計畫的118%。其中,台灣統一、安德利、捷運盾構片、再生工業用基礎油等7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8.4億元,超計畫任務的86.6%;加多寶、金屬銅提取、食品工業園區路網、保障性住房、關中古鎮等79個項目已經建成或完成了年度投資計畫。投資10億元的安德利果汁加工、投資1.3億元的加多寶涼茶生產線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的建成投產,極大的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全年新簽約項目2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3個,總投資111.3億元,全年到位資金61.4億元,占年度任務的136.4%。
園區建設
2012年全年投資近2億元。食品工業園建成了統一大道、科技路、創業路、創業一路等4條道路,給排水管網、供氣、電力、通信、照明、綠化、主幹道路工程已經完成。園區初具形象規模,承載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上產業項目12個,其中上億元項目共4個,總投資約41.5億元。安德利、加多寶項目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達效;台灣統一、加多寶、匯源果汁、安德利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進駐,為禮泉打造全國重要食品飲料加工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再生資源產業園、建材工業園穩步推進。環科路、環景路、環宇路建成通車,電器拆解項目已建成投產,工業用基礎油、金屬銅提取項目已經建成。
現代農業
禮泉縣主要農作物有禮泉蘋果、小麥、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等。北部山區為一年一熟,南部平原為一年二熟。1971年寶雞峽引渭工程建成後,南部平原區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局面。至1989年,有灌溉設施面積62.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6.4萬畝,相當於建國初期的70多倍。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1956年開始有農用拖拉機,到1990年,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31000千瓦特,農用大中型拖拉機713台,小型拖拉機3543台,機耕面積占總耕地44.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得到較快發展。
1990年,有耕地84.73萬畝,人均2.08畝,複種指數為141%。
農業總產值27992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業21794萬元,林業462萬元,牧業3059萬元,副業2593萬元,漁業84萬元。糧食總產210215噸。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和全國第二批優質商品
糧基地。農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林、牧、副、漁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蘋果、密植梨、瓜、菜、肉、蛋、奶商品生產基地已初步形成。1989年底,有防護林10.3萬畝,果林12萬畝,林網、渠旁和其他林30萬畝,森林復蓋率為19.6%,活立木蓄積量為13.2萬立方米。有大家畜1.9萬頭,豬7.27萬頭,羊1.25萬頭,家禽46.3萬隻。年產牛肉187噸,豬肉2207噸,羊肉60噸,肉類商品率為98%。年產鮮牛奶996.8噸,奶品商品率100%。“秦川牛”、“關中驢”最為馳名。有養魚水面5059畝,年捕魚量44噸。
改革開放以來,蘋果生產成為禮泉的一大經濟優勢。北部山區和南部平原大部分地區戶戶建果園,特別是北部山區處於渭北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坡緩向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蘋果個大,色艷,味濃,含糖量在16.2%以上。1985年“秦冠”蘋果榮獲部優產品。1989年,“秦冠”、“紅富士”又獲農業部優質農產品稱號。果園收入4860萬元,果區人均683元。
到2012年,禮泉縣全縣糧食總產達到19.2萬噸,實現了“九連豐”;新發展各類水果6.8萬畝;設施蔬菜面積達到3.5萬畝;大家畜存欄達到2.3萬頭,生豬存欄達到20萬頭。打造了關中環線“四季御果之旅”現代果業觀光示範帶,以肖山御石榴、湯房紅提葡萄、白村農耕文化、山底御杏、西二村現代果業展示中心為代表的一批高效農業示範園、觀光園,推動農業向產業化、生態化、現代化邁進。高標準、高規格建成了18個PIC生豬養殖場,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新亮點。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18家,創建“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10個”,白村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基礎設施建設
1952年禮泉縣全縣僅有馬車37輛作為運輸工具,1959年成立禮泉縣運輸公司時有汽車3輛。1989年底全縣有汽車1421輛,其中載重汽車647輛,年貨運量為102.1萬噸。公共汽車34輛,年客運量88.4萬人次。其他汽車740輛,機車1050輛。1952年郵路里程為145公里,1958年為1320公里,1989年底郵路發展到1492.5公里。全縣有郵電局(所)12個,長途電話路15條,鄉鄉通電話,村村通郵政。
到2012年,禮泉縣全年投資5551.5萬元,新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32處,解決了10.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投資8366萬元,高標準建成了西社路、煙昭路,完成了旅遊路北段改造工程,成為貫通旱腰帶地區的大動脈和民眾致富增收的金腰帶。通過一事一議、以工代賑、民眾自籌、財政補助等多種形式籌措資金,對56個村的村級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有效解決了民眾出行難的問題。投資2200萬元,完成146個行政村6380戶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任務。投資1162萬元,建成35千伏北郊變電站、袁家村智慧型化配電台區,保障了城區和旅遊示範村用電需求。農村生活垃圾規範化處置工作全面鋪開。投資500餘萬元,購置垃圾車51輛、三輪保潔車80輛,各類垃圾容器4000餘個,全部發放到15個鎮(社區),建成垃圾屋17個,農村環境髒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治理。新打配套機井57眼,修復改造抽水站10處;新修基本農田1.4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平方公里,新增蓄引提能力49萬立方米。
旅遊產業
禮泉縣2012年年投資880萬元,完成了昭陵博物館、唐建陵安技防工程;投資200萬元,完成了禮泉文廟修繕重建工程。以袁家村為龍頭,實施“一村帶十村”戰略,推動全縣鄉村旅遊邁上了新台階。發展農家樂386戶,旅遊從業人員2.8萬人,接待旅遊人數412 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0.9億元。袁家村成為省乃至全國聞名的知名品牌,被農業部授予“全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山底村、東坪村被評為全省鄉村旅遊示範村,煙霞鎮被評為全省旅遊名鎮。成功舉辦了第五屆陝西-禮泉桃花節,禮泉縣被確定為第二批創建省級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紮實開展。物流、信息、餐飲等第三產業繁榮發展。投資6.8億元的中集物流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財政金融
1980年禮泉縣全部財政收入378萬元,支出970.8萬元,1985年財政收入592萬元,實際支出1084.9萬元。1990年,財政總收入1887萬元,總支出2860萬元。
2010年,地方財政總收入22448萬元,較上年同比口徑增長28.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170萬元,較上年增長35.1%。地方財政一般性預算支出99261萬元,較上年增長39.3%,其中農、科、教、文、衛和社會保障支出68600萬元,較上年增長34.15%,占財政支出比重為69.1%。
2012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72億元,同比增長19.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16億元,同比增長35.7%。堅持新增財力優先保障“三農”、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支出16.9億元,同比增長39.2%。全縣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93.8億元,對中小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項目貸款額有所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金融保險運行平穩,居民儲蓄存款穩步增長。2010年末,各類金融企業年末存款餘額54.9億元,較年初增加11.5億元,增長26.5%。
四年比較
項目 年代 | 生產總值 (萬元) | 規模工業 總產值(萬元) | 城鎮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元) | 農民人均 純收入(元) |
2009年 | 54.85 | 28.18 | 14629 | 4469 |
2010年 | 72.57 | 42.22 | 18258 | 5695 |
2011年 | 84.1 | 50.6 | 20723 | 6066 |
2012年 | 108.62 | 77.65 | 25048 | 8381 |
蘋果特產
禮泉縣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和渭北旱塬交匯地帶,海拔420-1467米,平均日較差11.1℃,不低於10℃的積溫4226.7℃-3528.2℃,年日照時數2215.6小時,平均無霜期174天,是得天獨厚的蘋果優生區。1985年,禮泉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優質蘋果基地縣;1995年被確定為中央財政支持農業(蘋果)產業化示範縣;2000年被國家列為“陝西蘋果”原產地保護區域。2005年禮泉縣10萬畝蘋果綠色基地建設通過農業部綠色標誌認證,被評為陝西省果業強縣。禮泉縣有果品75萬畝,其中蘋果50萬畝,梨15萬畝,桃、杏、李、石榴、葡萄等雜交果10萬畝,平均年產果品80萬噸。山底御杏
山底御杏產於禮泉縣煙霞鎮山底村,相傳為唐代皇家貢品,樹齡最長的杏樹已有上百年歷史。栽植面積6000畝,分布在煙霞鎮山底村、東坪村一帶。花期4月上旬,花呈粉色,極具觀賞性,6月份成熟。因九嵕山泉水澆灌,果個大色艷麗、果肉細、味香甜,含有多種礦物質及維生素,營養價值極高,系果中上品。
酥梨
由中科院果樹研究所選育而成。果實倒卵形,頂部突出,具有明顯棱構,果實綠黃色,果肉白色,質細酥脆、汁多、味甜、品質上等。單果重250-350克。該品種樹勢強壯,枝條萌芽力強,成枝力弱,單枝生長量大,單枝年生長量達2米以上,一般栽後3-4年即可形成結果。豐產、穩產,常規管理沒有大小年。
烙面
禮泉烙面(音:li quan luo mian)禮泉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可加湯食用,亦可乾吃。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音:mao,一聲)”,即將面盛在碗中,用骨頭湯或者調好味的酸辣湯澆之。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麵,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
烹湯烙面的食用:方式是澆湯,烙麵湯的烹製便是關鍵所在。烹湯一般用肉湯、骨頭湯為最佳,五香大料、油鹽醬醋雞精等調味料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製油潑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製成一鍋色澤艷紅、香辣誘人的烙面紅湯。湯燒開後鍋底扔進一塊劈柴,使湯一直保持小滾。食用時一手端碗,另一手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內,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蔥,熱湯澆上,即可食用。其麵筋薄細潤,其湯濃煎辣香,箇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體味。
地方名人
郭伯雄,男,漢族,1942年7月生,陝西禮泉新時鄉張則村人,1963年3月入黨,1958年8月參加工作,1961年8月入伍,解放軍軍事學院完成班畢業,大專學歷。
2003年至2012年11月任中央政治局委員,2003年至2012年11月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2003年至2013年3月15日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上將軍銜。
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並通過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對郭伯雄組織調查情況和處理意見的報告》,決定給予郭伯雄開除黨籍處分,對其涉嫌嚴重受賄犯罪問題及線索移送最高人民檢察院授權軍事檢察機關依法處理。
符浩,一九一六年四月出生於陝西省禮泉縣西張堡鄉。曾就學於西安師範,並從事抗日救國,一九三七年秋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先後任外交部司長、政治部副主任、辦公廳主任、外交部副部長,駐越南、日本大使等。一九八三年以後被選為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各國議會聯盟執行委員。中共十二大代表。任中國外交史學會會長、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名譽會長、外交筆會會長。曾發表過一些文章和詩作。著有《天南地北集》、《風雨滄桑集》。
閻綱,1932年生,陝西禮泉人,1949年參加工作,1956年大學畢業,同年分配到中國作家協會,1986年調文化部。
鄒志安,陝西禮泉人。中共黨員。1966年畢業於師範學校。歷任禮泉縣國小教師、縣文化館員,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專業創作員、理事、主席團委員。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愛情心理探索》,短篇小說集《鄉情》、《喔,小公馬》,中篇小說集《心旌,為什麼飄搖》等。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 、 縣級市 、 縣 |
西安市 | 蓮湖區 | 新城區 | 碑林區 | 雁塔區 | 灞橋區 | 未央區 | 閻良區 |臨潼區 | 長安區 | 高陵縣 | 藍田縣 | 戶縣 | 周至縣 |
銅川市 | 耀州區 | 王益區 | 印台區 | 宜君縣 |
寶雞市 | 渭濱區 | 金台區 | 陳倉區 | 岐山縣 | 鳳翔縣 | 隴縣 | 太白縣 | 麟遊縣 | 扶風縣 | 千陽縣 | 眉縣 | 鳳縣 |
鹹陽市 | 秦都區 | 渭城區 | 楊陵區 | 興平市 | 禮泉縣 | 涇陽縣 | 永壽縣 | 三原縣 | 彬縣 | 旬邑縣 | 長武縣 | 乾縣 | 武功縣 | 淳化縣 |
渭南市 | 臨渭區 | 韓城市 | 華陰市 |蒲城縣 | 潼關縣 | 白水縣 | 澄城縣 | 華縣 | 合陽縣 | 富平縣 | 大荔縣 |
延安市 | 寶塔區 | 安塞縣 | 洛川縣 | 子長縣 |黃陵縣 | 延川縣 | 富縣 | 延長縣 | 甘泉縣 | 宜川縣 | 志丹縣 | 黃龍縣 | 吳起縣 |
漢中市 | 漢台區 | 留壩縣 | 鎮巴縣 | 城固縣 | 南鄭縣 | 洋縣 | 寧強縣 | 佛坪縣 | 勉縣 | 西鄉縣 | 略陽縣 |
榆林市 | 榆陽區 | 清澗縣 |綏德縣 | 神木縣 | 佳縣 | 府谷縣 | 子洲縣 | 靖邊縣 | 橫山縣 | 米脂縣 | 吳堡縣 | 定邊縣 |
安康市 | 漢濱區 | 紫陽縣 | 嵐皋縣 | 旬陽縣 | 鎮坪縣 | 平利縣 | 石泉縣 | 寧陝縣 | 白河縣 | 漢陰縣 |
商洛市 | 商州區 | 鎮安縣 | 山陽縣 | 洛南縣 | 商南縣 | 丹鳳縣 | 柞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