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城”,“雍州東抵少梁西河”的記載。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
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春秋間晉滅韓。後秦滅梁為少梁邑。
戰國屬魏,魏文侯六年(公元前440年)築城少梁(今少梁村),後屬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改少梁名為夏陽,後置縣。秦屬內史;
西漢屬左馮翊;王莽始建國改冀亭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名夏陽縣;
三國時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
隋初廢夏陽縣入郃陽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韓城縣,因原為韓侯封國故名,屬馮翊郡。
唐武德三年(620),韓城改屬西韓州。八年(625), 將西韓州遷駐於韓城縣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4)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宗帝天祜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時,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金宣宗貞辛右三年(1215)韓城升為楨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至元二年,又復設禎州。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西安府同州。
清初沿於明制,屬陝西西安府同州。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始屬陝西潼商道同州府。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直轄於省。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改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及黃龍縣白馬灘公社併入韓城。1961年8月15日恢復原建制,屬渭南專區。1972年3月專區改名地區,韓城仍為轄區。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改為韓城市(縣級市),仍屬渭南地區。1995年5月渭南地改市以後,屬渭南市管轄。
2012年5月,韓城市被列為陝西省內計畫單列市試點,實行副市廳級行政建制,同時擁有與設區市等同的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地理環境
地質
韓城位於祁呂賀山字形構造的前弧東翼與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沉降帶的複合部位。以東北~西南向的山前大斷裂(即韓城大斷層)為界,東南面屬渭汾地塹,西北面屬鄂爾多斯台向斜的陝北盆緣褶皺區。構造複雜,礦產豐富,存在著發生中強以上地震的條件。
地貌
韓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深山多為梁狀山嶺,一般海拔900米以上,韓(城)黃(龍)分界處的大嶺海拔1788米,為本市全境最高點。中部淺山區多為黃土丘陵,海拔600~900米。東部黃土台原,一般海拔400~600米,澽水下游川道和黃河灘地,多在海拔400米以下。市南的芝川口海拔357米為全市陸面最低處。境內山原川灘等地貌類型兼有,其中深山和淺山丘陵占總面積的69%。
氣候
韓城處於暖溫帶半乾旱區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較多。年平均氣溫13.5℃,≥10℃積溫為4626℃。平均年降水量559.7毫米,無霜期208天,日照2436小時,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雨量不均,多集中於7、8、9月份。春夏季易發生乾旱,夏季陣雨多、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
行政區劃
韓城市轄2個街道、6個鎮: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龍門鎮、桑樹坪鎮、芝川鎮、西莊鎮、芝陽鎮、板橋鎮。
新城街道(610581001) 轄20個居委會(譚馬、董村、三星、坡底、盤樂、趙村、興盛里、陵北、司馬、董村、玉屏山、梅苑、車站、人民路、民德賢、三星、禹明宮、喬南、香山、盤樂社區)、9個村委會(姚莊、相里堡、五星、河瀆、周原、留芳、新民、重陽、新農)。
金城街道(610581002) 轄7個居委會(城古、東營、廣場)、17個村委會(英堡、新彭、夏陽、山莊、杜堡、坡頭、澗南、北澗西、南澗西、雙樓、范村、薛曲、竹 園、晨鐘、蓮池、文廟、廟後)。
龍門鎮(610581100) 轄10個居委會(林皋、東白礬、北莊、龍門(整體搬遷)、渚北、橋南、下峪口、大前、燎原)、10個村委會(上峪口、陽山莊、大池埝、西原、馬莊、上白礬、四林、謝村、李村、北潘莊)。
桑樹坪鎮(610581101) 轄2個居委會(朝陽社區、康樂社區)、27個村委會(梁山村、張楊溝、楊灣、雷鎮村、劉嶺村、泗洲廟、窯頭村、桑嶺村、崖岔、竹園、水草塔、棗莊村、楊家嶺、澗東、院子、姚埝、獨泉、下桑掌、街子、上桑掌、程洞、趙家山、楊嶺、卓立、趙家溝、張山、王峰)。
芝川鎮(610581103) 轄34個村委會(東少梁、論功、寺馬莊、大鵬村、龍亭、郝莊、白家莊、范家莊、芝北、芝西、芝川、芝東、三甲村、桃李村、啟明、北頭、北陽、徐村、興華、南西莊、高門、後窯頭、姚家莊、柏香、呂莊、新峰、峰塬、陳村、灘子、西少梁、富村、周村、城南、城北)。
西莊鎮(610581104) 轄30個村委會(柳村、寺莊、溝北、坪頭、道口梁、樓枝、上莊、史帶村、梁帶村、解家村、下乾谷、白村、東賈、南潘莊、昝村、薛村)。
芝陽鎮(610581106) 轄25個村委會(東趙、西趙、陶渠、石佛、清水、高家坡、張家莊、壽寺、芝陽、露沉、賀龍、橋頭、南英、東英、東弋家原、趙峰、柳村、張莊、王村、馬村、冶戶溝、弋家源、楊河、廟底、迪莊)。
板橋鎮(610581203) 轄14個村委會(五四、明星、共峪、香山(居峰)、東風、火炬、鋼鐵、柏林、勝利、躍進、板橋、紅林、薛峰、王村)。
經濟
綜合
2016年末全市總戶數135085戶,戶籍總人口401530人,比上年末增加2552人,其中農業人口124547人,城鎮人口276983人,其中女性194845人,性別比為106.1(以女性為100,男性與女性的比例)。人口出生率9.7‰,死亡率4.6‰,自然增長率5.1‰。
韓城市是西部百強縣(市)之一,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韓城市在“西部百強”的排名由第56位上升到第30位。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增速高於全省2.5個百分點,高於渭南1.1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36.3億元、增長2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03億元,增長2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0億元,增長27.7%,增幅位居渭南前列;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27435元和10135元,同比增長11%和14.5%。
金融業繁榮發達,除八大銀行均設有分支機構外,先後引進長安銀行、浦發村鎮銀行,成立小額貸款公司5家、貸款擔保公司3家。
農業
1980~1989年,即農村實行改革階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陸續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生產責任制,土地承包到戶,牲口、農具折價歸戶,農業科學技術得到普遍重視和套用,農業物質能量投放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邁出了新的步伐,由傳統的“自給型”格局向“商品型”結構發展。農業總產值1979年為5385萬元,1989年增加到8023萬元。農、林、牧、副、漁各業比重1979年分別為66.75%、8.43%、8.95%、15.94%、0.02%,到1989年變為66%、12.3%、12.7%、8.7%、0.3%。糧食總產從1982年起,一直穩定在7.5萬噸以上,1989年高達10.0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花生、西瓜、蔬菜、烤菸、藥材等市場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發展很快,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10%。大家畜發展到43802頭,其中牛3.68萬頭,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隨著農業的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提高,每人平均生產糧食由1980年的291.45公斤提高到398.85公斤;每人平均生產肉、蛋、奶由1984年的6.9公斤、2.3公斤、0.245公斤分別增長到14.75公斤、5.45公斤、0.98公斤;其他油、菜、各種副食都有顯著增加,食品結構正在向優質多樣化發展。
農業特色形成椒、果、菜、畜四大主導產業,“大紅袍”花椒以粒大、皮厚、色鮮、味濃而馳名中外,年產4000萬斤,占到全國的1/6。成為全國最大的花椒生產基地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優經濟林花椒之鄉”,2001年成功註冊“韓城大紅袍花椒”證明商標。 建成西塬、芝陽兩大花椒集散市場和重慶菜園壩直銷市場。蘋果面積穩定在10.2萬畝,總產達6.7萬噸,產值7770萬元,以韓城中魯果汁公司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 業迅速發展,所產果汁2萬餘噸。蔬菜面積3.5萬畝,其中標準化日光大棚2350座,蔬菜總產9.5萬噸,產值2635萬元;畜牧業發展較快,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540噸、3530噸、610噸, 畜牧業產值達到5540萬元。
工業
能源工業發展迅猛,循環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了煤炭、焦化、鋼鐵、電力等四大支柱產業,年生產能力分別達到700萬噸、500萬噸、6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270萬千瓦,中國500強企業、陝西第一、生產能力300萬噸的龍門鋼鐵集團;境內有年產原煤400萬噸的陝西韓城煤業公司、總裝機240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的韓城二電廠、中國500強企業、陝西第一、生產能力300萬噸的龍門鋼鐵集團,以及黃河礦業公司、海燕焦化、中魯果汁、黑貓炭黑等一大批民營企業,正在建設的年產500萬噸焦化企業正在建設之中。
韓城礦區的煤田地質勘探,始於1958年,承擔主要勘探任務的是,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三一隊,隊部設在本市薛曲村,共有職工662人。先後開動鑽機8部,具有完全獨立的機械修配與運輸系統。至1986年,完成各種比例尺的地表地質測量400多平方公里。煤田地質勘探鑽孔457個,進尺207982米;水文地質孔69個,進尺30494米,兩者合計,鑽孔526個,進尺238476米,提交並經批准的各類地質報告有:韓城礦區南部詳查報告、韓城礦區北部普查報告,以及石家溝、上峪口、下峪口、胡嶺、桑樹坪1號、桑樹坪2號、燎原、象山、星火、獅山、下山底、英山、西高渠、桑樹坪等井田的14件精查報告。上述各井田,除西高渠外,均集中於礦區的淺部。由於礦區的總體設計多變,除燎原、下峪口、桑樹坪的井田邊界未變外,其它井田的邊界和範圍,都會有重大變化。因此,以後開發時,尚需進行補充勘探工作。
文化
語言
韓城方言的音素,凡漢語拼音方案中有的,韓城方言中都有。韓城方言中還有6個聲母和4個韻母是漢語拼音方案中沒有的。另外,少部分地區還分化有漢語拼音方案中所沒有的兩個韻母。本志記音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不足的音素用國際音標補充。拼寫規則與漢語拼音方案相同。
宗教
唐、宋、元時,佛教、道教在韓城相當興盛,至明、清兩代漸趨衰落,解放後逐漸消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清末和民國時期傳入韓城,至1989年各有教堂和寺院1所,教徒若干人。
藝術
韓城民間藝術,遠在宋、元時期已初具規模。明清時期,韓城秧歌從“地攤子”走上舞台;南原上的百面鑼鼓和抬芯,聲勢浩大,粗獷壯美;北原上的耍神樓和背芯,奇巧飄灑,別具一格;人們在節日和婚嫁中,用花饃、布玩、刺繡等,傳遞著相互間的美好感情和祝願。民國年間,山西蒲劇和陝西秦腔逐步占據了韓城舞台。韓城解放,特別是粉碎“四人幫”以後,韓城的文化藝術事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民間的藝術遺產不斷得到挖掘、整理,社火不只芯子、高蹺、鑼鼓活躍在節日的城鄉,1985年春節,塵封多年的“神樓”重新和民眾見面了。民間手工藝品,通過多次舉辦展覽,得到進一步發展。民間文學創作日益繁榮,同時又崛起煤炭文學創作。民眾性的書法美術創作活動,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各鄉鎮文化站由單純的吹拉彈唱,逐步發展為以宣傳科學技術為中心,全面開展各項活動的“文化大院”,既活躍了民眾文化生活,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發展。
韓城鑼鼓
在過年過節,喜慶之日,祈福求雨之時都會看到鑼鼓表演,陝西鑼鼓具有節奏明快、粗獷勁雄、激昂高越、形式多變、氣勢宏大的獨特風格,既能在野外表演,又適宜於舞台演出。表演氣氛熱烈,動作花梢,振奮人心,一派陽剛之美。陝西鑼鼓種類較多,比較有名的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和鹹陽牛拉鼓。但是講起種類來,還是要數韓城的鑼鼓,它可是有著白面鑼鼓之稱,韓城鑼鼓形式多樣,但就其主要派別與形式來劃分,有韓城行鼓和韓城圍鼓之分。
韓城行鼓
韓城行鼓,俗稱“ 挎鼓子”,在韓城傳布極廣。歷史上,幾乎大一點的村莊都有自己的鑼鼓隊,不論逢年過節,還是求神祈雨,總能聽到激昂的鑼鼓聲。韓城行鼓歷史悠久。
韓城圍鼓
韓城圍鼓原名西川鑼鼓(因韓城圍鼓主要分布在韓城境內的西川沿線而聞名)。其中又以薛峰境內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圍鼓最負盛名,因其所居地為薛峰境內,故又名薛峰圍鼓。薛峰鑼鼓相傳是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宋遼戰爭期間,薛峰川境內為戰爭的前沿陣地,相傳楊家將中的楊九郎經常帶領北宋軍隊在這裡出沒作戰,後人為紀念楊家將,便將楊家將擊鼓作戰時鼓樂流傳下來。後又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創造出一大批融合農村文化生活,節日喜慶等的鼓樂曲牌,或表達農耕時期,莊稼喜獲豐收的喜悅心情,或表達宗廟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誠心境,形成了今天這種集戰爭鼓樂與節日喜慶、宗廟祭祀於一身的韓城圍鼓。
民俗
逢年過節,韓城的社火佇列中,總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約丈余,驚險熱烈;而北塬則盛行背芯,歡快瀟灑,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歷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謎)穿插其間,文化韻味很濃。
韓城秧歌是在韓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濃的地方戲,其優美的唱腔很為韓城民眾喜愛。在別的劇種占據了舞台的情況下,它也走進了社火的佇列之中。鑼鼓是社火的樂隊。黃河鑼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繽紛的社火隊有聲有色。"田家自有樂,農民鼓舞春",為歡慶豐收而表演的"百面鑼鼓"也很為韓城民眾所喜愛。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從除夕的前幾天起,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日,歷時20多天,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行僴編《韓城縣續志》載:“元旦前一日,貼鬥神鍾馗,換桃符,貼春聯,掛錢馬,插柏葉於門首。宅中高懸寶蓋,旁系以竹葉、木炭,焚香安神。五鼓燃燭祀天地、家宅六神及祖先,大放爆竹至競夜。黎明著新衣,拜尊長親友。如路逢,一揖即拜,隨以新春恭喜相稱賀。初二日,婿同婦拜丈人、丈母,甥拜舅家,遲者輒獲罪。初三四以酒食相招,謂之‘吃節酒’。五日忌出門,謂之‘五窮’。十四夜試上元燈,十五夜祀諸神,大張燈火。南北二街結鰲山各一,其他街巷燈火熒熒星燦,放花炮,士女競觀。或陳劇戲,列珍玩,笙簫如沸,看月游燈,謂之‘鬧元宵’。十六日蒸食送女,兼請新婿並女之新嫁者。是夜觀燈尤盛,女多集柏樹下,名‘游百病’。十七夜,以殘炬送道旁,為‘送毒蟲’”。
民國時期,仍依清俗,唯送“五窮”、“送毒蟲”等已不多見。解放後,封建迷信活動越來越少。80年代以後,年節風俗簡化,民眾貼對聯,放爆竹,走親訪友,各級政府組織慰問烈軍屬、老幹部等。焚香敬神者大為減少。守歲的內容變為圍坐電視機前欣賞文藝節目。但請客送禮、鋪張、賭博之風有所抬頭。
交通
108國道縱貫南北,市鄉公路基本普及,各幹線四通八達。新建成的國家乙級韓城客運站日發車240輛,直達西安、太原、鄭州等省會城市。西安至侯馬鐵路與108國道並行,在韓城域內設有站台5個,運輸專線40餘里,年可向外運輸貨物800萬噸,韓城至北京的始發列車是全國首家縣(市)發往北京的唯一客運列車。由國家投資40多億元的閻禹高速公路全線貫通,這一切必將帶動韓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截止2010年底,韓城建成過境高速公路全長37公里、國道67.8公里、省道34.4公里,境內縣道全長129.833公里,鄉道216.786公里,村道1776.579公里,專用車道69.068公里。
兩橫一縱國省幹線定格了韓城公路的主骨架,兩橫即西禹高速公路、G108國道,一縱即S304省道。西禹高速公路(京昆線)是首都北京通往雲南省會昆明的高速路網,西禹高速公路是陝西省“米”字形幹線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韓城市龍門鎮大前村侯禹高速公路黃河特大橋引橋頭,至西安市閻良區譚家堡村,全長178.173公里。西禹高速公路沿黃河西岸而行,穿越韓城市龍亭、芝川、新城、昝村、龍門四鎮一辦30個行政村、125個村民小組。108國道是由內蒙古二連浩特通往雲南省會昆明的一條國道(編號G108)。從禹門口入韓城境,經下峪口、大池埝、西莊鎮、市區、芝川、龍亭出境接合陽,全長67.8公里。304省道韓洛路原名韓(城)宜(川)南線,由市區西行1.2公里至土門口入澽水川,沿河而上。經板橋鎮於上景峰出境,接黃龍的白馬灘,越大嶺東抵宜川,西經黃龍縣城至洛川,全長124.7公里,其中境內道路34.4公里。
縣鄉道路是韓城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縣道分別有宜(川)韓(城)路、大(池埝)韓(城)路、鄉(韓大橋)雷(鎮)路、芝(川)東(莊子)路四條,全長129.833公里。鄉道22條,全長216.786公里。
村道是韓城路網的必要補充,境內村道1776.579公里。
境內專線道路9條,分別為韓電專線、龍鋼專線、韓鋼專線、二電廠專線、芝(川)黃(龍)界公路、党家村旅遊路、司馬遷祠旅遊路和殯儀館道路、濱河路,總長69.068公里。
韓城城區主要由金城區和新城區組成,金城區共有街道5條,大小巷道72條,新城區現有南北、東西走向道路各12條,整個城區道路廣場面積114.80公頃。連線新老城區道路有四條,分別是環城東路(老城區南門口至農機一廠門前與北關東街銜接)、陵園路(龍門大街南關至烈士陵園門口):環城西路(金城區南關至姚莊坡底)和姚(莊)竹(園)路。
旅遊
概況
司馬遷祠墓、大禹廟、文廟、陝西韓城梁帶村兩周遺址、魏長城遺址、普照寺、毓秀橋、赳赳寨塔、龍門大橋;八路軍東渡黃河紀念碑、黃河龍門、禹甸園、太史園、三義墓、魏長城、象山、梁山。
外地人到此尤為進謁司馬遷祠墓,陳運和就寫了詩《司馬遷祠》“一步步登上司馬遷的忍辱人生,一步步登上《史記》中的雄文膽略,望天邊曙色已映亮了關中,映亮了韓城”發表。
三義墓:即趙武、公孫杵臼以及程嬰的合葬墓。相傳趙氏孤兒的發生地就在這裡。
韓城市民間社火種類繁多。有秧歌、皮影;社火主要有:高蹺芯子、鑼鼓、煙火、跑旱船、耍神樓、跑竹馬等。在祀神社火中,以耍神樓為代表。在遊藝社火中,以芯子最有特色。耍神樓本來是西莊八社迎送法王上廟時耍的祭祀社火,舞姿剽悍神勇,表演別具一格,被譽為韓城社火之王。西莊鎮東莊村的"耍神樓"社火節目多次在省內外表演,聲名遠震。
黃河龍門是黃河的咽喉,位於韓城市北30公里的黃河峽谷出口處。此處兩面大山,黃河夾中,河寬不足40米,河水奔騰破“門”而出,黃濤滾滾,一瀉千里。傳說這裡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稱禹門。人們所說的“鯉魚跳龍門”就是指這裡。黃河流經此地,破山巒而徑出,瀉千里而東流,據《名山記》載:黃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兩岸均懸崖斷壁,唯“神農”可越,故名“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所鑿。
2011年10月1日至7日,韓城國慶假日旅遊出現了少有的持續火爆局面,據統計數字顯示,十一黃金周韓城全市共接待遊客37929人次,同比增長116.63%;門票直接收入549312元、同比增長43.61%,旅遊綜合收入494.37萬元,同比增長40.33%。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遠超過往年“十一”旅遊黃金周,達到黃金周旅遊接待人數和收入的歷史最高點。
旅遊景點
黃河濕地
2008年8月6日,陝西黃河濕地被列入陝西省重要濕地名錄,按照資料顯示,陝西黃河濕地保護區韓城轄區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部,北起禹門口南到合陽界,東以黃河治導控制線的中心線為界與山西省相接,西界以黃河老崖為界。濕地總面積1062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8.5%。韓城市黃河濕地保護區是許多野生動物和鳥類不可缺少的棲息地,有十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墓位於韓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東西長555米,南北寬229米,面積4.5萬平方米。它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迴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之冠。據韓城縣誌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相傳漢武帝采靈芝於陶渠水之陽,改名芝水。至今呂莊村西尚有“靈芝庵”遺址。
党家村
韓城党家村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東北方向,距城區九公里,西距108國道1.5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主要有黨、賈兩族,320戶人家,1400餘人,建村距今約670年歷史。距今已逾600年的韓城党家村古建築村落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中,陝西省已將党家村列為“歷史文化保護村”。村中有建於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稱為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鋪路房屋建築多為“四合院”、“三合院”。
文廟
韓城文廟坐落在陝西省渭南韓城市老城東學巷,是一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後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築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
韓城八景
禹門春浪,猴山秋韻,橫山煙雨,象嶺春曉,嵬峰摩霄,圓覺晨鐘,蘇柏南柯,龍泉秋稼。
禹門春浪
即就是禹門口禹門三疊浪,又鯉魚跳龍門之說發於此;
猴山秋韻
即就是薛峰山西北處一風化石形極類頑猴,故稱,又,猴山深秋之美景令人嘆服自然;
橫山煙雨
即指板橋火炬村橫山(道)觀之煙雨與香火互動產生之幻化美景;
象嶺春曉
象山中學西邊象山,因其形似俯臥之大象,象首南面飲獅山潭中之水,故稱。舊時每年三月遊客
滿山,現時有今人開闢象嶺山莊供遊人歇腳住宿;
嵬峰摩霄
韓城西25公里處,舊時建有廟宇,多植松柏,多為文人騷客造訪,另,其西香山亦為韓城一名
勝,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於此,後人有“九老圖”傳世,詩人故後葬於龍門山;
圓覺晨鐘
即今烈士陵園,舊時為圓覺寺,寺東為鍾,以西為鼓,古人所稱晨鐘暮鼓是也;
蘇柏南柯
韓城西北處,漢蘇武墓建其上,古時合抱松柏常青,柯樹皆南向;
龍泉秋稼
因泉處於寺內龍王神座下得名,唐初四傑之一王勃與韓城好友曾觀龍泉之美景。
著名人物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王傑
王傑(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清朝狀元、名臣。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
薛國觀
薛國觀(?-1641)韓城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授萊州推官。天啟四年,擢戶部給事中,數有建白。 崇禎即位後,薛國觀奉命巡視北疆,嚴查將吏剋扣兵餉事。後因先前曾附魏忠賢,被南京御史袁耀然彈劫,罷職歸里。崇禎九年(1636),任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後升任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戶部尚書,進文淵閣;再加少保、吏部尚書,進武英殿。
小吃
羊肉餄餎,韓城羊肉餄餎多用蕎麥麵製成,配上韓城本地羊肉湯和羊肉,是一種速食食品。蕎麥在所有穀類中被稱為最有營養的食物,富含澱粉、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P、維生素B1、B2、蘆丁、鎂、總黃酮等。而且蕎麥中含有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從營養學的角度看,配置也比較科學。蕎麥性涼,羊肉、辣子性熱,熱涼互克互補,保持了陰陽平衡,是營養價值較高的風味小吃品種之一。
城市榮譽
2017年6月28日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授予韓城“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稱號。
2017年12月23日,韓城市獲評2017“質量之光”年度質量魅力城市。
2018年3月,韓城市榮獲“國家衛生城市”稱號。
2018年4月,入選“2018暢遊中國100城”。
現任領導
陝西省韓城市委書記:褚錦鋒
陝西省韓城市委副書記,韓城市人民政府市長:杜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