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雞

石雞

石雞(學名:):是中型雉類,共有14個亞種,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比山鶉稍大一些。兩脅具顯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級飛羽介於第5和第6枚飛羽之間,或於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第3枚初級飛羽常是最長的。尾圓;尾長約為翅長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狀距,嘴和足紅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樣,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腳珊瑚紅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條寬寬的白紋。圍繞頭側和黃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環帶。上體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黃色,兩脅各具十餘條黑、栗色並列的橫斑。 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區。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分布於歐洲、西伯利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國。是巴基斯坦的國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石雞 石雞

石雞頭頂至後頸紅褐色,額部較灰,頭頂兩側亦沾淺灰色,眼上眉紋白色沾棕。有一寬的黑帶從額基開始經過眼到後枕,然後沿頸側而下,橫跨下喉,形成一個圍繞喉部的完整黑圈;眼先、兩頰和喉皮黃白色、黃棕色至深棕色,隨亞種而不同;耳羽栗褐色,後頸兩側灰橄欖色,上背紫棕褐色或棕紅色,並延至內側肩羽和胸側;外側肩羽肉桂色,羽片中央藍灰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灰橄欖色;外側尾羽栗棕色,翅上羽和內側飛羽與上背相似,初級飛羽淺黑褐色,羽軸淺棕色,外翈近末端處有棕色條紋或皮黃白色羽緣;外側次級飛羽外翈近末端處亦有一淺棕色寬緣;三級飛羽外翈略帶肉桂色。頦黑色,下頜後端兩側各具一簇黑羽;上胸灰色,微沾棕褐色;下胸深棕色,腹淺棕色;尾下覆羽亦為深棕色;兩脅淺棕色或皮黃色,具10多條黑色和栗色並列的橫斑。

虹膜栗褐色,嘴和眼周裸出部以及腳、趾均為珊瑚紅色、爪烏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450-580g,♀440g;體長♂292-370mm,♀270-362mm;嘴峰♂18-23mm,♀17-22mm;翅♂140-168mm,♀141-153mm;尾♂83-110mm,♀82-108mm;跗蹠♂37-47mm,♀37-43mm。(註:♂雄性;♀雌性)

註:石雞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見於空曠的原野,更不見於森林地帶。

生活習性

留鳥。白天活動,性喜集群,有時白天成群竄到靠近山坡的農田地中覓食,遇驚後徑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緊急情況下亦飛翔,飛翔能力強且迅速,但飛不多遠即落入草叢或灌叢中。清晨和黃昏時,雄雞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處引頸高聲鳴叫,似‘嘎嘎嘎……’或 ‘嘎拉,嘎拉’聲,故當地民眾稱之為‘嘎嘎雞’。開始鳴叫時比較緩慢,以後逐漸加快,並重複多次。

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也常到附近農地取食穀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保加利亞、中國、賽普勒斯、埃及、喬治亞、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蒙古、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俄羅斯聯邦、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

引進:巴林、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馬其頓、紐西蘭、挪威、葡萄牙、聖赫倫那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南非、西班牙、美國(夏威夷)。

石雞分布圖 石雞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開始發情,期間天剛亮即開始鳴叫,偶爾亦出現雄雞間的爭偶鬥爭。通常營巢於石堆處或山坡灌叢與草叢中,也有營巢於懸岩基部、山邊石板下或山和溝谷間的灌叢與草叢中。巢極簡陋,也甚隱蔽,主要為地面的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產卵7~17枚,偶爾有多至20枚的。5月初開始產卵,1天1枚,雌鳥產完卵後,常不聲不響地從山溝飛出,轉到雄鳥近旁,然後與雄雞相對‘嘎嘎’地叫個不停。卵棕白色或皮黃色、具暗紅色大小不等的斑點,卵的大小為38.6-42.5mm×28.3-31mm,平均39.5mm×30.6mm,重19-20g。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跟隨親鳥活動。

亞種分化

石雞(14個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 石雞指名亞種 Alectoris chukar chukar
2. 石雞小亞細亞亞種 Alectoris chukar cypriotes
3. 石雞準噶爾亞種 Alectoris chukar dzungarica
4. 石雞新疆亞種 Alectoris chukar falki
5. 石雞高加索亞種 Alectoris chukar kurdestanica
6. 石雞青海亞種 Alectoris chukar magna
7. 石雞疆西亞種 Alectoris chukar pallescens
8. 石雞疆南亞種 Alectoris chukar pallida
9. 石雞賀蘭山亞種 Alectoris chukar potanini
10. 石雞華北亞種 Alectoris chukar pubescens
11. 石雞內蒙亞種 Alectoris chukar ordoscensis
12. 石雞西奈半島亞種 Alectoris chukar sinaica
13. 石雞塔吉克斯坦亞種 Alectoris chukar subpallida
14. 石雞西亞亞種 Alectoris chukar werae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人工養殖

營養價值

石雞的肉和蛋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級營養滋補品和野味香郁的特禽佳品。鮮肉的粗蛋白含量達27%,具有補五臟、益心力、生津助氣開竅等功效。石雞味道鮮美,骨軟肉厚,內臟小,屠宰率82%以上,是賓館飯店的重要原料。同時,其適中的價格也吸引著相當多的消費者。

經濟效益

對生產者而言,養殖石雞的經濟效益也非常明顯,飼養石雞占地面積小,可因陋就簡地開展籠養或散養,只要能遮風避雨的棚舍就可養殖。石雞生長發育快,飼養周期短,80天左右長至400~450克可上市。石雞抗病力強、適應性廣,生產性能好,飼料報酬高,經濟效益好,適合於養殖場集約規模養殖,也適合於城鄉千家萬戶養殖,中國各地都有引入。

養殖方法

養殖石雞有籠養和平養兩種。平養種石雞應設網室;平養育雛,門窗均要加網,防止飛逃。一般以籠養為主。籠舍大小一般為2米長×3米寬×2米高。網眼1.5厘米×1.5厘米,使石雞可方便地伸出頭採食。每層之間要有糞板,底層稍向外傾斜,便於卵下滑採集。育雛方式有保溫傘育雛、紅外燈育雛、暖房育雛等多種。育雛籠有單層和多層幾種,以鍍鋅鐵絲籠為佳,雖然成本高,但使用壽命長,管理方便。育雛籠的網眼在0.6厘米×1.0厘米,既能漏糞,又不使雛鳥腳下陷。育雛早期網底加麻袋布以防滑,一周后可取出。食槽要小淺,飲水器可用養雞的小號飲水器。

飼料配置

成鳥可餵粒料和混合料。粒料為碎玉米、高粱、稻子、穀子等;混合料為:玉米面30%、豆餅面25%、麩皮10%、高粱面10%、大麥渣15%、魚粉6.5%、骨粉3%、鹽0.5%等,另加熟雞蛋或碎肉、活蟲,青菜或野草粉等青綠飼料,每天上、下午各餵一次。每隻成雞的精飼料日平均量約20克,繁殖期增至20克,還要餵少量麵包蟲,補充維生素、礦物質(主要是蠣殼)。卵需要及時取出置於孵化器進行人工孵化。

雞形目百科

雞形目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人們通常把這一目的鳥中體形較大種的統稱為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雞”,體形較小的一些種類稱為“鶉”。

雉科·鶉族鳥類

鶉族(Perdicini),雞形目、雉科的一個族,體型較小,分布廣泛,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包括雪雞、石雞鷓鴣、山鶉、鵪鶉、山鷓鴣、竹雞等,共20屬96種,占雉科總數的60%。中國有8屬27種,其中7種為特有種。常見如石雞鵪鶉灰胸竹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