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臨潼,是一塊古老神奇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土地。臨潼是十一朝古都西安的東大門,自周、秦到漢、唐,臨潼一直為京畿之地,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帶。位於古都西安東郊,面積915平方公里,人口67萬。
說到臨潼,這裡曾是仰韻文化時期母系氏族部落先民生存繁衍的地方;這裡曾是"烽火戲諸候"周幽王愛妃褒姒一笑失江山故事發生的地方;這裡曾是早於鹹陽成為先秦建都的地方;這裡曾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鴻門宴發生的地方;這裡曾是秦始皇曆時39年修建氣勢龐大陵園的地方;這裡曾是盛唐時期皇家園林所在地,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恩愛纏綿、沐浴溫泉的地方;這裡曾是1936年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對蔣介石實行兵諫,從而使我國形成抗日新局面的地方;這裡還是國家級驪山風景名勝區和海內外馳名的旅遊勝地……
先秦時,臨潼稱櫟陽,公元前282年(秦獻公二年)至公無前350年的34年中,櫟陽是秦獻公和秦孝公前期的秦國都城,當時這裡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十分發達,交通方便,民時在軍事上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重鎮。櫟陽曾有過都城的繁盛時期。秦以後,項羽入關中,將其一分為三,其中一部分塞王司馬欣就定都櫟陽。因此,在秦漢時期,櫟陽都是經濟、政治、文化發達的城鎮。
秦始皇帝陵南依驪山,北眺渭水,風景秀麗,氣勢磅礴。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的棺槨安置於三層皇水之下的墓穴,冢內修築有百官宮觀。暮內頂端有日月星辰,下有五嶽九州。由於歷史的滄桑變化,秦始皇帝陵原有的大規模的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而是星羅棋布的數百處的墓葬和陪葬坑等,還在不斷進行著探測和發掘。現經過初步發掘並對外展出的兵馬俑一、二、三號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987年秦始皇帝陵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保護清單。秦始皇帝陵雖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在今後的年代中,它仍將會發揮重大的歷史作用。
華清池可謂聞名遐邇,根據考古資料,周幽王時就在此修建了驪宮,後延續到秦漢隋。在盛唐時期也是華清池的鼎盛階段。唐玄宗李隆基在唐太宗、唐高宗營造宮殿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並命名為"華清宮"。華清宮氣勢宏大,是一個布局嚴謹、富麗堂皇的大宮殿建築群。在漫長的年月中,華清池經歷了諸多朝代的更替,留下了大量的史料記載,既有君王貴妃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日日夜夜,又有烽火戰亂、劍拔弩張的驚心時刻。華清池經歷了周秦漢唐,在中國古代史中留下了濃重的筆墨。到了近代,還是華清池,卻又上演了一幕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震驚中外的"雙十二事變"。這一點華清池可以作證。
新中國成立之後,臨潼也獲得了新生,經濟社會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臨潼的發展一日千里,建設成就令人矚目。絢麗的古代文明與璀璨的現代文明在這裡交相輝映,相得益彰。1997年根據發展要求臨潼區於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撤縣設區。
"發展旅遊事業,促進經濟發展"。今天,臨潼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按照江澤民總書記給臨潼的這一題詞精神,為臨潼經濟騰飛而團結拼搏,埋頭苦幹,攜手共進,開創臨潼輝煌的明天。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渭南市臨渭區位於陝西省關中東部,北緯34°15′~34°45′,東經109°23′~109°45′。南依秦嶺與藍田縣相接,北部平原與蒲城縣相連,東以赤水河為界與華州區為鄰,西以零河為畔與西安市臨潼區相望,東北以洛河故道(古乾河)與大荔縣相間,西北經肖高村與富平縣接壤。
地形地貌
臨渭區地處秦嶺緯向、祁呂賀山字型、新華夏系和隴西鏇卷四個巨型構造體系的交匯地區,地形複雜多樣。南部為秦嶺山地,海拔800~2400米,中部偏南是黃土台塬,海拔600~800米,中部和北部為渭河平原,海拔330~600米。渭河經中部蜿蜒東流,零河、沋河、赤水河自南向北成“川”字形流入渭河。境內高山峻岭,深谷大川,寬闊平原,滔滔河流,構成了山峰起伏,丘陵連綿,河溪交匯,塬面相接的地貌。史稱“省垣首輔”,“形勝甲於三秦”。
自然氣候
臨渭區平均氣溫13.6℃。最熱是7月,平均27.3℃,年極端最高平均19.7℃,極端值42.2℃(1966年6月21日);最冷為1月,平均-0.6℃,年極端最低平均-8.4℃,極端值-15.8℃(1969年1月12日)。
1.季節分布:按照劃分四季的候均溫標準,10℃以下為冬季,10~22℃為春秋季,22℃以上為夏季。渭南3月下旬至5月中旬為春季(60天),5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夏季(110天),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為秋季(50天),11月上旬至3月中旬為冬季(140天)。而秦嶺山地,因海拔高,氣溫低,終年無夏。全年氣溫特點是,春溫回升快(各月幅度6.2~5.4℃),秋季降溫快(各月幅度6.3~7.2℃),暖季較長(4~10月氣溫為13.3~27.1℃)。春季12.8℃~14.6℃,夏季25.1℃~26.8℃,秋季12.2℃~13.8℃,冬季-0.4℃~1.0℃。
2.地域分布:由於受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響,渭河平原的氣溫高於東西兩原,兩原高于山丘。最高點在辛市,為14.1℃;最低點在三官廟,為12.5℃。東西差異不大,南北相差1.6℃。
3.氣溫日差和年差:氣溫平均日較差介於10.5~11.6℃之間。夏季最大(6月)14.0℃,冬季最小(12月)9.3℃。有利於瓜果生長和越冬作物的營養生長。氣溫平均年較差為27.9℃,最高間差27.9℃,最低間差26.7℃,最高和最低間差37.9℃。極端最高、最低間差58.0℃。
太陽輻射量(光量):臨渭區全年為118.643千卡/平方厘米。七月最大,為14.337千卡/平方厘米。在季節分布上,春夏約占年輻射總量的62~64%,對作物返青、抽穗、灌漿、成熟十分有利。秋季次之,占20%,冬季最低,約占16%~17%。且從初春到晚春逐漸增高,從初秋到晚秋逐漸降低,對玉米、棉花的後期成熟和開花不利。越冬作物開始緩慢生長的≥0℃時的輻射量為107.133千卡/平方厘米。喜溫作物開始生長的≥10℃時的輻射量為83.275千卡/平方厘米,分別占年輻射總量的90.3%和70.2%。光能資源相當豐富。
土地
臨渭區有林地面積26.32萬公頃,林木蓄積量8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15.9%。天然草場14.8萬公頃。耕地面積54.61萬公頃,其中有效灌溉面積34.4萬公頃。
民生
2014年民生工程加快實施,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實施民生項目206個,完成投資15.5億元。新建了7所學校公寓樓、餐廳,建成特殊教育學校和8所公辦幼稚園,實行劃片入學和教育共同體基本解決了大班額問題,聯考奪得全市文理雙桂冠,“雙高雙普”創建通過省級回訪督導驗收,全國慈善教育進校園現場觀摩會在我區召開。64萬農村居民參加新農合,補償參合患者2.4億元;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二院搬遷市中心醫院舊址;市一院門診綜合樓投入使用,搬遷了下邽、程家2個衛生院,新建了15個標準化衛生室。單獨兩孩政策平穩實施,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3‰。發放小額擔保貸款8136萬元,城鎮新增就業9806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擴大到35萬人,向1.75萬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4.5萬城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實施醫療救助4300人次,實行領導幹部包聯城市貧困戶制度,幫助解決問題430個。新開建保障房10197套,竣工13940套,分配11926套。籌集2000萬元,建成35個標準化城市社區,全市社區建設現場會在我區召開;新建了8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3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9個農村幸福院。投資500萬元,在各街鎮設立了總值班室,為所有鎮安裝了取暖鍋爐。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成79個健身工程、6個廣電服務站,組建文藝團隊1100多個,農家書屋覆蓋所有村和社區,成功承辦全國全民健身挑戰日活動,參加12屆市運會取得金牌、總分雙第一。
人口
據公安年報數據顯示(戶籍數),2009年末全區戶籍總戶數186755戶,戶籍總人口702484人。其中,農業人口584718人,占總人口比重為83.24%;非農業人口117766,占總人口比重為16.76%;男性人口355278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0.57%;女性人口347206人,所占比重為49.43%。遷入人口3702人,其中省外遷入1275人;遷出人口2790人,其中遷往省外988人。全區戶籍出生人口8769人,人口出生率12.48‰,死亡人口1981人,死亡率2.82‰。[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55874人[6]。
區內居民大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占的比例較少,有回、壯、藏、滿、朝鮮、土家族等18個少數民族約2200餘人,主要分布在驪山街道辦事處,大多聚居於臨潼城區。
全區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五教齊全,宗教活動頻繁。
交通
臨潼區交通條件便利,數十條鐵路和國省級公路從區內通過,新豐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全區通鄉公路和鄉村道路基本硬化。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區面積發展到8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超過12萬,供氣、供水、供熱、供電等城市配套設施日益完善。高度重視環保和生態區建設,將在2006年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示範區。大力開展"樹新臨潼和臨潼人新形象"活動,景區環境和景區形象不斷得到提升。
發展規劃
臨潼區按照西安市"建強創佳"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創中國旅遊名城、建西安經濟強區"的奮鬥目標,明確了一年打基礎,兩年上台階,三年大發展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積極調整發展思路 ,制定切實的工作
措施,突出農業、旅遊、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狠抓招商引資、園區建設、旅遊三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國企改革、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2003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46.2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605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8.3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50萬美元,利用內資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62元。
臨潼區委、區政府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加快發展的生命線,堅持以人為本,集中精力建設最佳人居環境和最佳投資環境,實現臨潼碧水藍天、山川秀美。同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下大力氣整治投資軟環境,精心打造世界級旅遊名區。我們相信,不遠的將來,臨潼一定會成為"中國旅遊名城","西安經濟強區"。
行政區劃
臨潼區轄6個街道、10個鎮、7個鄉:驪山街道、秦陵街道、代王街道、新豐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鎮、何寨鎮、相橋鎮、油槐鎮、雨金鎮、櫟陽鎮、西泉鎮、交口鎮、北田鎮、馬額鎮、徐楊鄉、土橋鄉、新市鄉、穆寨鄉、任留鄉、小金鄉、鐵爐鄉。共有7個居委會、285個行政村。
驪山街道代碼:610115001 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等6個居委會,西街、東街、胡王、姜寨、陳溝、東安等6個村委會。
秦陵街道代碼:610115002 轄磚房、秦陵、楊家、王鹼、下和、孫馬、魚池、毛家、至王、上陳等10個村委會。
新豐街道代碼:610115003 轄鐵路居委會,鴻門、劉寨、長條、嚴上、三育、梁趙、席家、姚羅、灣李、五店、樊趙、皂安、坡張等13個村委會。
代王街道代碼:610115004 轄姜塬、代王、山孫、山任、橋王、安溝、斜楊、宋家、岩王、北李、門家、西柳、李河、龐岩、上邢、陳東、房家、廟劉、高寨、北郭、紙李、加黃等22個村委會。
斜口街道代碼:610115005 轄高溝、岳溝、芷陽、楊寨、張鐵、代楊、窯村、柳樹、付家、於李、韓峪、洞北、棗園、白觀、龔呂、房河、軍王、馬斜、洪溝、洪慶堡等20個村委會。
行者街道代碼:610115006 轄行南、行北、行東、張莊、白廟、馬坊、西河、小寨、下朱、西溝、北莊等11個村委會。
馬額鎮代碼:610115100 轄馬額、廟張、馬家、儉底、寧家、英李、榮村、南王、吳家、冢王、南劉等11個村委會。
零口鎮代碼:610115101 轄零口、大寨、王廟、南羅、北潘、南韋、馮李、金李、西段、范家、北牛、零塬、三府、董廟、孟塬、西窪等16個村委會。
雨金鎮代碼:610115102 轄雨金、西關、東關、粉劉、任陳、胡門、照渠、夏柳、高韓、北湃、新集等11個村委會。
櫟陽鎮代碼:610115103 轄櫟陽、安李、胡張、東廟、南寨、卷子、齊家、義和、朝邑、瓦鄭、觀高等11個村委會。
交口鎮代碼:610115104 轄交口、高鐵、新民、營仁、郭陽、權中、念楊、孫趙、安屯等9個村委會。
相橋鎮代碼:610115105 轄相橋、寬榮、申東、北孫、南孫、鐵王、姚家、朝陽、新李、棗張、田市、八里、華次、灣劉、任家、柴寨、油郭、北劉、張八、廟王等20個村委會。
北田鎮代碼:610115106 轄北田、西渭陽、東渭陽、尖角、灘王、田嚴、增月、周閆、溫梁、月掌、馬陵等11個村委會。
油槐鎮代碼:610115107 轄油街、石家、南楊、康賀、昌寨、北凌、耿西、南張、余家、南李、白家、南趙、槐李等13個村委會。
西泉鎮代碼:610115108 轄西泉、魏莊、桑元、宣孔、麥王、東趙、椿樹、興王、賈村、坡底等10個村委會。
何寨鎮代碼:610115109 轄何寨、馬寨、聖力寺、季家、董家、廟底、福柳、樊曹、宋家、粉張、孫家、皂張、寇家等13個村委會。
鐵爐鄉代碼:610115200 轄鐵爐、斜韓、賈家、岩張、李堯、睢石、下劉、南韓、師家、柳家等10個村委會。
穆寨鄉代碼:610115201 轄業池、南坡、穆寨、姚坡、楊南灣、石灣、王灣、尖山、西王坡、駱嶺、周溝、西嶽、門岩、三廟等14個村委會。
小金鄉代碼:610115202 轄小金、炮嶺、張定灣、毛灣、東合、郭堯、欠灣、五豐、安廟、石三灣等10個村委會。
任留鄉代碼:610115203 轄任留、周花、韋家、南湃、垣頭、潘楊、趙劉、東口、西口、三王、南屯等11個村委會。
土橋鄉代碼:610115204 轄土橋、茨林、官溝、莊王、玉川、陳劉、芋坡、劉坡、張南幫、黃灣、任灣、仁宗、房岩、壕栗等14個村委會。
新市鄉代碼:610115205 轄新市、南程、郭橋、郝邢、大劉、焦范、高廟、孫陳、走馬、馬莊、鹽店等11個村委會。
徐楊鄉代碼:610115206 轄徐楊、新華、奎楊、巨合、尚寨、公義、屯劉、鄧王等8個村委會。
鄉鎮簡介
驪山街道 位於臨潼城區,是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18.8平方千米,總人口7.8萬,下轄6個村委會,42個村民小組;6個居委會,10個社區居委會。
秦陵街道
位於城區東側1.2千米處,以秦始皇陵墓而得名。總面積29平方千米,轄10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4821戶,農業人口20685人。
代王街道 位於臨潼城東7千米處,轄22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5186人。其中農業人口41652人,非農業人口13534人。
新豐街道 位於臨潼區東北,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距古城西安35千米,總面積44平方千米,城區面積4.4平方千米。全街道共8186戶,總人口43153人(其中:農業人口33825人,非農業人口9928人),轄13個村民委員會,81個村民小組,3個社區居委會。1998年經批准撤鎮設街道辦事處。
斜口街道 位於臨潼西部,總面積78.1平方千米,人口4.5萬人,有20個村,169個村民小組。
行者街道 位於臨潼城北3千米處。東與新豐辦事處、東南與驪山辦事處接壤,西鄰西泉鎮,北隔渭河與北田鎮相望。面積26.6平方千米,人口24708萬人,轄行東、行南、行北、下朱、小寨、西河、馬坊、白廟、張莊、西溝、北莊11個行政村,一個社區服務中心,77個村民小組,39個自然村,6002戶,農業人口24066人,非農業人口642人。行者街道因駐地行者村而得名。清末時屬新義里,中華民國時屬於驪山鎮。1958年公社化後,屬華清公社行者管區。1962年行政區劃調整為行者公社。1984年改為行者鄉人民政府。1998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鄉設立行者街道辦事處。
零口鎮 位於臨潼區東部,總面積38.5平方千米。全鎮共有16個村委會,137個村民小組,35897人。
何寨鎮位於臨潼城區東北21千米渭河南岸。面積49平方千米。全鄉轄13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350戶,人口31000人。
相橋鎮 位於臨潼城區東北40千米處,東距渭南市25千米,西臨閆良區15千米。轄20個行政村,13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7402人,其中農業人口36837人。
油槐鎮 位於臨潼東北,東接渭南,有13個村委會,91個村民小組,24832人。
雨金鎮 位於臨潼北部,轄11個行政村,82個村民小組,5262戶,2.17萬人。
櫟陽鎮 位於城區北25千米處,轄11個村民委員會,87個村民小組,30196人。
西泉鎮 位於城區西北10千米處,西接灞橋、北連高陵,總面積27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71個村民小組,5289戶,22384人。(2001年?)
交口鎮 位於臨潼區北部,北與閆良區相接軌,轄9個行政村,104個村民小組,2.7萬人。
北田鎮 位於渭河北岸、新閆公路以西,轄11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23400人,面積29平方千米。
馬額鎮 位於城區東20千米處,轄11個村民委員會,8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169人。
徐楊鄉 位於臨潼最北部,西與高陵、三原接壤,北、東與閆良相鄰。全鄉共8個行政村,轄83個村民小組,23223人。
土橋鄉 位於城區東南18千米處,南與藍田相接,面積62.9 平方千米,轄14個行政村,65個村民小組,9025人。
新市鄉 位於臨潼區渭河以北,面積38.5平方千米,轄11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28413人。
穆寨鄉 為原東嶽鄉和原穆寨鄉合併而成,全鄉共有14個行政村,795個村民小組,10751人。
任留鄉 位於渭河北岸,距城區13千米,轄11個行政村,81個村民小組,5500戶,2.3萬人。
小金鄉 位於臨潼東南角,距城區34千米處,南接藍田。面積37平方千米,轄10個自然村,55個村民小組,1784戶,7311人。
鐵爐鄉 位於城區最東邊,東、北與渭南市臨渭區接壤。轄10個行政村,72個村民小組,16076人。面積21.30平方千米。
經濟
臨潼區是西安市轄的一個郊區,現轄14個街道辦事處,9個鄉鎮,總面積915平方公里,人口67萬。自周、秦以迄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從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至以後各朝均在此設定縣以上的行政機構。1997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臨潼是我國著名的驪山風景名勝區所在地。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點62處,著名的有姜寨原始村落遺址、周烽火台遺址、秦始皇帝陵、秦兵馬俑、“鴻門宴”遺址、唐華清宮遺址及“西安事變”遺址。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址使臨潼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先後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到此觀光。
臨潼投資環境優越。境內有隴海及西安至延安、西安至韓城鐵路,西潼高速公路和108國道貫穿全境;燃氣、程控電話、供電、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臨潼經濟開發區和國家級私營經濟園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一期開發面積5平方公里,目前已達到“四通一平”。
2001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39%;農民人均純收入2610元,比上年增加182元。“八大興臨”工程穩步推進。全面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效推進,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全區奶畜、蔬菜、雜果三大產業快速發展。全年新增奶牛4225頭,奶類總產量9.8萬噸,種植飼草233.33公頃。全區畜牧業總產值3.6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6.9%。新植以石榴、柿子、核桃為主的雜果746.67公頃。新建蔬菜大棚1102棟,總數達4100棟。糧食生產獲得豐收,種植業內部結構繼續最佳化,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生態建設全面推進。基本農田水利建設再創佳績,新建節水面積2246.67公頃,新增“四田”820公頃,新打機井42眼,鋪設U型渠道和輸水暗管134公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旅遊開發明顯加快,第三產業強勁增長。改造了驪山登山道路,建成了“兵諫園”、鳥語林,驪山森林公園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金泉賓館、東花園飯店和臨潼農家樂園相繼建成營業,更新改造了臨潼賓館,旅遊服務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全年各主要景點接待遊客670萬人次,同比增長5.5%;旅遊直接收入2.85億元,綜合收入10.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3%和15.7%。城鄉經濟活躍,購銷兩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8.5億元,同比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7億元,同比增長18.3%。
非公有制經濟長足發展。全區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778戶、私營企業70家。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72.2億元,同比增長17.2%;出口創匯1300萬元,入庫稅金達6869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對全區經濟成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大。
各項改革持續深化,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外資426萬美元,引進內資2.23億元。開發區實施了自來水給水、天然氣輸配等工程,簽訂入區項目契約5個。區屬企業招商引資力度加大,企業依靠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造、產品更新等途徑謀求發展的主動性增強。全區工業總產值達23.1億元,增長26.8%。糧食流通、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人事制度等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推進。新豐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通過國家驗收。
城鄉建設力度加大,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全年完成固定投資4.1億元,同比增長50.9%。第二自來水廠實現供水,完成了西牌樓道路環境改造和渭北石油液化站建設,改造了南北大街、西大街和書院街沿街門店,城區鋪設人行道彩磚3.4萬平方米,整改電網線路42公里,市容市貌發生了較大變化。西泉、交口、櫟陽等7個鄉鎮的小城鎮規劃通過了評審,零口金李示範村建設順利。北環路綜合市場、雨金綜合市場設施進一步完善。完成了新豐渭河大橋延伸改造工程,硬化46公里鄉鎮聯村掛網道路,鋪設了土橋至仁宗14公里山區柏油路,提前實現了全區鄉鄉通油路的目標。啟動實施行動電話維護交換中心,行動電話新增用戶2萬戶,新建農話接入網9個,新接入固定電話用戶2.5萬戶,位居全省區縣第二。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全區累計投資2700萬元,改造危漏校舍6.4萬平方米。文化、體育、衛生和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雙擁”和“共建共榮”工作進一步加強,計畫生育、土地管理、審計、物價、統計、質量技術監督、檔案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社會穩定工作得到加強。區政府主動接受人大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並開展形式多樣的參政議政活動,紮實開展政務公開,實行村務公開,加強對政府公務員和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制教育,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認真開展“嚴打”專項鬥爭,遏制了重大惡性案件的發生,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科技
主要職能
(一)貫徹黨和國家、省、市有關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研究制定全區科技發展的政策法規和實施措施。
(二)組織編制實施全區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優先發展領域和重點發展行業,編制科技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具體組織實施。
(三)負責全區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我區科普工作的規劃、計畫和政策,督促檢查科普法規的貫徹落實。
(四)加強農村和農業科技工作研究,制定促進農業新技術革命和農村科技進步的方針,組織和指導農村科技管理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
(五)研究擬定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管理科技計畫,組織協調科技攻關,星火計畫實施,重要科技開發和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負責“三項”費用的安排使用、建立和管理科技發展基金。組織科技計畫項目契約簽訂、管理和實施等等。
(六)管理科技成果,歸口管理全區科技成果的鑑定、認定登記、申報和獎勵並指導、協調其推廣套用。審查和申報專利技術。制定鼓勵技術先進的獎勵辦法並組織實施。
(七)管理技術市場;組織實施技術契約法和有關技術市場的政策規定,認定技術登記契約,組織技術交易活動,會同有關部門仲裁技術契約糾紛。
(八)負責科技宣傳工作和科技信息網路建設,搞好科技信息的蒐集傳遞、套用和反饋。負責科技統計和分析研究工作。
(九)審批和管理全區民營科技機構,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全區技術改造工作。
(十)檢查、考核企業科技工作,協同有關部門,組織評選科技先進企業。
(十一)負責防震減災的綜合管理和協調工作。
(十二)承辦區委、區政府交辦的其它工作。
教育
渭南市臨渭區明代有書院2所、義學14所,原渭南縣設教諭、訓導管理。清鹹豐年間有書院6所、義學13所。辛亥革命前,廢除科舉制度,改書院為高等國小堂,原渭南縣有高等國小堂3所、兩等學堂1所、初等國小堂129所,縣設勸學所管理。民國時,村辦初小(保國民學校),鄉辦高小(中心國民學校),三十八年(1949年)原渭南縣有中學5所、國小467所(內有女校4所)、職業學校5所,學生30325人(其中中學生1390人),縣級管理機構改為教育局(科)。
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1949年6月就設教育科,後改為文教衛生科、文教科、文教衛生局、文衛辦公室。1979年專設教育局,管理教育事業。截至1983年,有國小524所,國中49所,高中9所,各類專業學校9所。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在校學生122499人,比民國時增長3倍。其中國小學生85713人,比民國時增長近兩倍。初、高中學生36786人,比民國時增長25倍多。
“十一五”期間,臨渭區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得到落實;五年先後撤併中國小255所,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17所,新建、改造危漏校舍16.7萬平方米,建成渭南實驗國小和實驗中學,學校布局日趨合理;辛市鎮、交斜鎮、下吉鎮、雙王街道被評為省級教育強鎮;瑞泉中學被評為省級示範高中,杜橋中學、鐵路自立中學、固市中學、下吉中學、吝店中學進入省級標準化中學行列,臨渭區被省政府命名為“兩基”教育先進區。
文化
民國時期,原渭南縣城有兩個私營秦腔專業劇社,農村有兩個私人辦的秦腔劇社和一些私人辦的皮影劇社,走街串鄉賣藝演出。勞動人民逢年過節,還自演一些秧歌、竹馬、芯子等娛樂。建國之後,文化藝術項目日益增多,不僅有專業劇團、業餘劇團,還有書店、圖書館、電影院(隊)。1979年成立了渭南縣文化局。至1983年有專業劇團3個(地區2個)、業餘劇團8個、影劇院5個、電影隊68個、書店、圖書館、文化館各1個。民眾文化活動也比較活躍。
“十一五”期間,臨渭區鄉鎮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序推進,民眾文化體育生活豐富多彩。秦腔現代劇《橋彎彎月圓圓》榮獲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陝西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並參加了陝西省“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紀念秦腔晉京五十周年”赴京演出活動。
衛生
民國時期,臨渭區醫療衛生事業落後,二十年(1931年)原渭南縣城才成立一個衛生院,設備簡陋,其餘是私人開設的18家中西藥房。抗日戰爭時,私人開業的醫院3所,診所5所。建國後,1953年就設立文教衛生科管理此項工作,後改文教衛生局,1977年後專設衛生局。先後建立四級44個醫院,其中,地區醫院1個、縣醫院2個,地段醫院7個、公社衛生院34個。此外,中央、省、地、縣各廠礦、機關、學校、事企業單位也辦起醫院、診所、醫務室92個,共有醫療衛生人員3009人,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也可以作一些較為複雜的手術,基本保證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
“十一五”期間,臨渭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得到實施,參合率達到98%,民眾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城鄉低保大幅擴面,城市低保對象達到24.7萬人,農村低保覆蓋面擴大到3.98萬人;社會保險參保面持續擴大,參保人員20.8萬人;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為主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困難民眾、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旅遊
臨潼位於驪山北麓,渭水之濱。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群雄爭霸的戰略要地,更是王公貴族休閒娛樂的絕佳去處。 臨潼素有“文物甲天下”的美譽。這裡聚集了以秦始皇陵、秦兵馬俑為代表的一大批曠世罕見的國寶級文物,形成了規模型旅遊資源。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品位之高、組合之好,堪稱世界之最。驪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87平方公里,主要古蹟有6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2個。風景區東至玉川河,西至芷陽溝,北至鐵路及新丰南塬,南至驪山南坡第一條匯水線。景區主要遊覽區8處,分別是秦始皇帝陵、秦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驪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區博物館、秦陵地宮、八大奇蹟館、鴻門宴遺址等。其中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兵馬俑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華清池溫泉馳名中外,“驪山晚照”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景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旅遊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年接待遊客3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10多億元人民幣,旅遊業已發展成為全區的主導產業。
在驪山這一“華夏源脈,千年帝都,絲路起點,秦俑故鄉”的寶地上,擁有著中華民族古老而神秘的燦爛文化。她不僅是全世界人民的旅遊勝地,更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和“六大祖庭”之所在:相傳位於驪山之顛的人祖廟所供奉的女媧和伏羲氐為中華民族的“人祖”和“飤祖”(烹飪文化始祖);長眠在這裡的古代名醫扁鵲被後世尊為中醫“脈學之祖”、“針灸學之祖”;祖籍麗邑的秦國大將軍蒙恬相傳又是華夏兒女的“筆祖”和“箏祖”。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中華民族曾用自己的生華妙筆繪出了一幅幅動天地、泣鬼神的宏偉畫卷。上古時期,女媧氏曾在這裡鍊石補天、摶泥造人,開創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新紀元;西周末期,周幽王以江山社稷為代價,在這裡上演了一部“烽火戲諸侯,千金買(褒姒)一笑”的歷史荒誕劇;秦統一六國前後,始皇贏政又不惜驅趕73萬刑徒徭役,經過38年的血汗歷程,精心修建了約56平方公里、堪稱世界第八奇蹟的“東方金字塔”——秦始皇帝陵;到了秦末漢初,西楚霸王項羽為與劉邦爭天下,則在驪山腳下的鴻門堡設下暗藏殺機的“鴻門宴”,一舉成就了漢室的幾百年江山;隨著歷史的推移,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又在這裡演繹了一出千古絕唱的愛情悲劇,把一代君王的生死情餳推向了極致;抗日戰爭期間,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為拯救民族危亡,又在驪山腳下扯起“兵諫”大旗,逼蔣抗日,掀開了國共合作的新篇章,為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和機遇……。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便不難看出,從古代的“烽火戲諸侯”到現代的“西安事變”,臨潼不僅是歷代帝王將相們十分嚮往的遊樂場所,更是他們在政治舞台上運籌帷幄、叱吒風雲的策源地。他們或採取悲壯蒼涼的壯舉,或運用殫精竭慮的計謀,或通過纏綿悱側的悽美愛情,或推出驚世駭俗的雄圖大略,為鍾靈毓秀的臨潼披上一道道神秘的面紗,世代後人留下一個個千年難解的迷團。
1979年秦兵馬俑博物館一問世,臨潼便迅速擴大影響,很快成為全球關注的中心,成為國際旅遊的熱點區域。各國政要紛至沓來,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他們無不盛讚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驚嘆秦兵俑陣的磅礴氣勢。法國總統席哈克曾先後兩次光臨秦俑館,稱其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堪與“雅典、羅馬、開羅相媲美”。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圓了20年的參觀夢後流連忘返,十分詼諧地表示“想來這裡當館長”。據不完全統計,自1979年以來的34年間,先後有180名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來臨潼視察工作,有220位外國元首及政府首腦到此參觀旅遊,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高達380多萬人次 。
旅遊需要神秘,更需要懸念,一個僅占秦陵總面積萬分之三點五的小小陪葬坑,竟能在全球產生如此規模空前的轟動效應,不妨試想,假若氣勢恢宏的秦始皇陵墓一旦昭然於天下,又將會引起何等的反響與震撼?臨潼魅力之大,旅遊潛力之巨,文化底蘊之深邃,由此可略見一斑。
為了讓全球更多的遊客領略周秦文化之神韻,感受漢唐文化之雄風,讓我們走進臨潼,走進驪山,翻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巨卷,循著華夏文明的足跡,去精心地品味欣賞,去仔細地游弋瀏覽……
景點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自1979年10月1日開館以來,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經過艱苦創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舉世聞名的大型遺址性博物館。兵馬俑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一份珍貴文化財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曾歷經坎坷和艱辛,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馬俑是1974年3月發現的,當地農民在一片砂石堆積、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殘片。後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試掘,發現是座規模宏偉的大型兵馬俑坑(即一號俑坑),裡面埋藏著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6000件。這一巨大的發現,在中國和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與震驚。
兵馬俑坑由於規模宏偉,陶俑、陶馬的數量巨大,發掘工作要延續數年乃至幾十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如何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使它免遭風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憂心的重大問題。當時我們考古工作者曾計畫用竹竿、蘆席搭蓋一個臨時性的保護大棚,以解決燃眉之急。正當我們為此焦急之時,1975年8月26日,當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飛抵西安,傳達了國務院要在此建立兵馬俑博物館的決定,並把它作為國家的專項工程。
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是1975年底開始的,1976年2月負責籌建工作的人員陸續進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動工。建館伊始正是國家多災多難的困難時期,國民經濟瀕臨崩潰,許多大的建設工程紛紛下馬,建館資金嚴重不足,建材籌集困難重重。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建館的人員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克服了各種困難,於1979年9月底,一座雄偉的占地面積達16000平方米的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竣工,在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慶的10月1日,向國內對、公開開放。
兵馬俑博物館初期的建館方案是1975年10月擬定並獲國家批准的。當時僅發現了一號兵馬俑坑,而二號和三號兵馬俑坑是1976年夏季在考古勘探的過程中才發現的。這就決定了兵馬俑博物館的一期建設方案是不完備的。一、二、三號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園內的一組陪葬坑,三個坑內共有陶俑、陶馬約8000件,像個龐大的地下軍團,也是座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濃烈興趣。自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來,觀眾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秦兵馬俑熱。
如此,兵馬俑博物館原有的建築規模及較簡陋的設施,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如何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館,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博物館全體人員迫切的願望。在陝西省政府和國家旅遊局的熱情關懷和支持下,於1986年將兵馬俑博物館的二期擴建工程正式列為陝西省的重點工程項目。擴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號和三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以及文物庫房、文物綜合陳列廳等二十餘項配套設施工程。總建築面積45000平方米,總投資4850萬元。從此兵馬俑博物館的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規模宏偉,館區占地面積20餘公頃,展覽建築的總面積達42000餘平方米。各種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雅、舒適。考古發掘、科學研究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今後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兵馬俑坑僅是秦始皇陵園內的一組陪葬坑。經我們二十多年來的考古勘探,在陵園內已發現大小不等的各種陪葬坑及墓葬500餘座,以及許多建築基址。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銅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石質鎧甲坑,以及大型寢殿、便殿遺址等。整個秦始皇陵園像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園的關係密不可分,因而兵馬俑博物館今後的發展必然要和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工作結合起來。我們初步構想,在集中精力先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設好的基礎上,再逐漸向陵區發展。在陵園內有選擇地再發掘一些有重大科學價值的陪葬坑、陪葬墓,並建館予以保護。這樣就會形成若干性質、內容各不相同的分館。這些分館和兵馬俑博物館組成秦陵博物院,以負責整個陵園的保護、考古發掘、研究和陳列工作。將來,這裡不但是人們參觀旅遊的重要景點,也是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考察和研究的園地,文物保護專家對文化遺產進行科學保護的實驗基地。上述構想雖有待於做進一步地考察和論證使其逐步完善,但總的方向大體是正確的。今後的任務雖然非常艱巨、複雜,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未來的事業,必將更加輝煌!
華清池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位於西安城東,驪山北麓,距歷史文化名城西安30公里,自古就是遊覽沐浴勝地,是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歷史文獻及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華清池具有6000年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築史。
現在的華清池只是唐華清宮的一小部分。今天看到的華清池是在清代重建的基礎上不斷整修擴建而成的,占地面積85560平方米。近年來,唐華清宮遺址區域內相繼發掘、出土了我國現存唯一的一處皇家御用湯池群落和我國最早的一所皇家藝術院校,並在其遺址上建起了唐御湯遺址博物館、唐梨園藝術陳列館,以翔實的文物資料展示出華清池的6000年沐浴史和3000年皇家園林史。
華清池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此,華清池內至今仍完的保留著當年蔣介石行轅舊址棗五間廳。
驪山國家森林公園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因系西周時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改名為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裡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 支脈,東西綿亘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壯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景點簡介
兵諫亭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攜夫人宋美玲來陝,以遊山玩水為名,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期間張、楊兩位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於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為了緩和兩岸關係,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西安事變大型浮雕:“西安事變大型浮雕”總長60米,高3.6米,由12組畫面內容構成,史料詳實,造型逼真,生動再現了“西安事變”這一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烽火台:古代戰時傳遞戰報、調兵的設施。周幽王 “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便來源於此。
其它景點包括:老母殿、天文台、鳥語林、兵諫園、石瓮谷、金沙洞、遇仙橋、三元洞坡下碑、舉火樓、飲鹿槽、牡丹溝、秤錘石、雞上架、達摩洞、翠蔭亭、捨身崖、日月亭。
八大奇蹟館
世界八大奇蹟館位於西安臨潼秦陵北路中段,它是一座根據史料復原,微縮並有機連為一體的大型室內藝術館,該館氣勢磅礴,規模宏偉。
世界八大奇蹟館生動真實地再現兩河文明七大奇蹟肅穆、典雅、精美的古典建築藝術風格和黃河文明“八大大奇蹟”大、古樸的秦 代藝術風格,從參觀中你可以了解人類璀璨的古代文化。
“世界八大奇蹟”除古埃及金字塔和中國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坑以外,其餘六大奇蹟: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特米斯月神廟、奧林匹亞宙斯雕像、摩索拉斯王陵、羅德島太陽神巨像、亞歷山大港大燈塔都早已蕩然無存。世界八大奇蹟館再現了這些人類奇蹟的最初風采,使朋友們遊歷“世界八大奇蹟”的願望得以實現。還可以了解有關歷史、文化、藝術、建築、宗教等方面的知識,使遊客賞心悅目中得到美的啟迪和享受。
特產
臨潼石榴
臨潼石榴是陝西一大特產。它集全國石榴之優,素以色澤艷麗,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軟鮮美,籽肥渣少,品質優良等特點而著稱。名居全國五大名榴之冠,被列為果中珍品,歷來是封建皇帝的貢品,享譽九州,馳名海外。
石榴不僅是一種美好的觀賞花木,又是珍貴實用的果樹。石榴花色艷麗,開放期長。仲夏花開紅似火,赤誠映日照眼明,常作庭院或盆栽觀賞植物。,中秋時節,石榴成熟,朱實星懸,金房玉隔,萬子同苞,紅似瑪瑙,白若水晶,酸甜可口,令人垂涎,入口品嘗,如晶粒玉漿。
臨潼石榴營養豐富,含糖量高達11%~14%,果酸0.4%~1.0%,含水分79%,蛋白質、脂肪各占0.6%,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和梨的2~3倍,尤以磷的含量最為突出,每百克達145毫克,在水果中名列前茅。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鐵、鈣等礦物質。其籽粒味道甘美,含果汁36%~61%。它的香氣和微微的酸澀,能生津,化食,健脾,益胃,食後可開胃,滋陰、平肝、補腎、明目。石榴也是製糖、果子露、釀酒、造醋、制高級清涼飲料的上等原料。
臨潼石榴又是農家常用的中藥,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石榴皮、花、葉、根部都可入藥。它性味甘、酸、溫、澀而無毒,並含有多種生物鹼、鞣質等。《名醫別錄》上說:能“療下痢,止漏精”。《羅氏會約醫境》說:“石榴皮,性酸澀,有斷下之功,止瀉痢、下血、崩帶、脫肛、漏精”。《本草綱目》說它“御飢療渴,解醉止醉”。其果富含石榴素,性溫澀,既潤燥又收斂,用於治療腸胃病、高血壓和冠心病。其果皮含有石榴皮鹼、甲 基石榴皮鹼、異石榴皮鹼、甲基異石榴皮鹼、偽石榴皮鹼等多種生物鹼,總含量為1.8%。可治療扁桃體炎、口腔炎、腸炎、膽道感染、氣管炎、肺炎、慢性闌尾炎、外傷感染、虛寒久咳、下血崩帶、腸有絛蟲等病症。石榴籽對絛蟲、薑片蟲、鉤蟲、蛔蟲以及牙痛病,也有一定的療效。其花可治吐血、,鼻血和中耳炎膿水不乾等症。根也有驅除絛蟲的作用。葉可治眼病。但石榴傷肺氣,多食亦不利。
石榴的根、果皮和葉,含有大量單寧,是鞣皮工業和印染工業的重要原料之一。石榴樹能抗氟化氫,對二氧化硫、二硫化碳和鉛蒸氣吸附能力較強。而且花期長,花朵嬌美,對美化環境和淨化空氣極有價值,為綠化城市、庭院的珍貴樹木。
火晶柿子
臨潼出產的火晶柿子有它獨特的品位。驪山氣候溫和,泉水滋潤,漢唐以來就闢為皇家園林,果樹栽培歷史悠久,除了石榴有名,就要算火晶柿子了。每到金秋送爽的時節.柿子樹掛滿金黃的小圓柿子,像一盞盞燈籠一樣。臨潼火晶柿子 因果實色紅如火,果面光澤似水晶而得名。是臨潼特有的柿子品種。
火晶柿子成熟軟化以後,顏色朱紅,晶瑩奪目,所以本地人叫火晶柿子。生食時,一手扶柿蒂,一手從頂部剝皮,或一口一口吸食,或剝完皮後囫圇入口。火晶柿子皮薄無核,果肉甜潤,沒有澀味。火晶柿子含有豐富的糖和礦物質,不失為同類果品中的佳品。柿子味甘性寒,有清熱潤肺、生律止渴和祛痰鎮咳的作用。柿蒂可入中藥治便秘。
特點是:個小色紅,晶瑩光亮,皮薄無核,果肉蜜甜。 臨潼火晶柿子含糖量高,除鮮食外,可釀酒、做醋,藥用能治腸胃病、止血潤便、降血壓,同時還是良好的滋補品。用臨潼火晶柿子和麵粉做成的火晶柿子餅,綿軟香甜,是西安有名的小吃。臨潼火晶柿子每年都大量出口,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讚譽。
北京宮廷食品中有粟子面小窩頭,臨潼民間卻流行柿子麵餅。要說它的來歷,這裡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從西安向北京進發。途經臨潼時,當地正值荒年,糧食十分短缺。為了搞勞義軍,農民把火晶柿子滲合麵粉,烙成餅子送給義軍,李白成後來攻入北京。為了紀念闖王李自成,每年秋天臨潼家家烙柿子餅吃。後來柿子餅傳入西安,市面上又出現了黃桂柿子餅,這是用白糖、黃桂、核桃仁加動物油烙的一種餡餅,顏色金黃,口味香甜,成為西安獨有的時令小吃。
臨潼醪糟
製法:1、將糯米用水淘洗乾淨,放入瓷盆內,倒入溫水溫泉水最好,浸泡4-5個小時,泡至用手可捏碎為度。用笊籬將米撈入竹篩內,控乾水分。放入蒸籠,用旺火蒸至氣圓後,再用中火蒸約25-30分鐘,將籠屜放木架上,仍用溫水由上向下澆一遍(夏季約用水6千克,冬季約用水4千克,待水控乾後,在案板上再灑上一層溫開水,把熟米倒在案上,撥開晾涼。將小曲擀成細末(春秋季用小曲7.5克,夏季用小曲6克,冬季用小曲12.5克),撒入米內攪拌均勻,裝入瓷缸里,壓實拍平,放在保溫的房子裡,用兩條幹淨棉被蓋在缸口上,並將缸的周圍裹嚴。冬季將其放在火炕上,或暖氣或爐子附近,保持30℃恆溫,使其發酵。約經48小時,即成醪糟醅。
2、將銅鍋置旺火上,放入溫(泉)水500克,糖精少許,舀入醪糖醅120克,用手勺攪勻,燒至約90℃滿鍋漂米,發出酒香味時,盛入碗內即成。
特點:用臨潼礦泉水或與其相當的水或泉水釀製的醪糟,汁濃醇郁,酸甜芳香,可活血健胃。
歷史名人
王世充
字行滿,本姓支,出自西域。隋新豐縣(今臨潼區)人。隋代將領,隋末割據者之一。唐武德四年,兵敗降唐,公元621年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閻立本
(601-673),唐代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將作大將、工部尚書、右相。閻立本承其家學,尤長於繪畫。擅道釋、人物、肖像、山水、鞍馬等,其肖像畫多描繪唐初建功立業的功臣形象。繪畫線條剛勁有力,色彩古雅沉著,人物神態刻畫細緻。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傳世。
武之望
字叔卿,號陽紆,明代陝西臨潼人,生於公元1552年,卒於公元1629年,享年77歲。萬曆17年進士,歷任縣令、知縣、吏部考功主事等職,晚年以少司馬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卒於官。醫學理論造詣很深。其所著《濟陰綱目》,至今仍被譽為是中醫婦科權威性著作。
張維慶
1944年9月生,陝西臨潼人。1967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7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
安啟元
1933年7月生,陝西省臨潼縣人。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北大學地質系畢業。曾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陝西省政協主席。專著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黨風廉政建設》、《抓大事抓落實興陝富民》等文集。
孫武學
1945年5月生,陝西臨潼人,中共黨員,1970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教授。曾任陝西省國際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陝西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副部長級)等職務。
周伯勛
(1911-1987),陝西臨潼人。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製片主任,並在《武訓傳》、《紅色的種子》等影片中飾演角色。
李全民
1932年生,陝西臨潼人,江西南昌航空工業學院教授。1957年畢業於解放軍南京政治師範學校,一直在高等學校任教,主要從事經濟學與大學生品德修養的教學與研究。主編有《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學》與《當代青年形象塑造》等著作。多次獲獎,並應邀到外地講學。被授予“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家”、“世紀傑出人物”榮譽稱號。
高建群
1954年1月出生,陝西臨潼人。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陝西省作協副主席,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雕像》、《大順店》等19部,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六六鎮》、《愁容騎士》等8部。其中《最後一個匈奴》產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陝北史詩。
房喻
中共黨員,1956年生於西安臨潼,研究生畢業後留在陝西師大工作,2002年12月任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曾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陝西省勞模”、“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孫仁玉
臨潼雨金人,易俗社創始人,秦腔劇作家。生於1872年,卒於1934年,名瑗,字仁玉。共編寫大小劇本160多個,其中除36個大本戲外,余者均是折子戲。《青梅傳》、《復漢圖》、《櫃中緣》、《將相和》、《鎮台念書》、《看女》、《白先生看病》、《新小姑賢》、《雞大王》等是他的代表作。
魯明
1917年生,陝西臨潼人。1937年到延安抗大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抗大招生委員會主任、重慶《新華日報》首席記者、新華社總社編輯。建國後,歷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局處長、駐朝鮮大使館參贊、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司長、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駐越南大使館參贊、駐科威特大使。
袁鳳蘭
女,1942年12月生,陝西臨潼人,196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西安冶金建築學院衛生工程系給水排水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副教授。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黨組成員。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曹步墀
陝西臨潼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政治指導員、大隊政治委員、團參謀長、副團長等職,曾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新中國成立以來,他歷任團長、副師長兼參謀長、師長、副軍長兼參謀長、軍政治委員、軍長、原政治學院副院長等職。是中共十一大代表。200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
許權中
(1894-1943),陝西臨潼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馮玉祥軍隊援陝第三路司令員、政治保衛部委員兼衛隊師旅長、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學員總隊長、抗日同盟軍副軍長兼十八師師長、楊虎城部警備第二旅副旅長。參加過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一七七師參謀長。1943年12月9日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李小鋒
國家一級演員。1965年出生於陝西臨潼,他從小熱愛藝術,1975年進入陝西臨潼縣文藝訓練班學藝。1980年考入陝西省藝術學校,1987年畢業,分配到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團,主攻文武小生。曾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副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
劉毓中
秦腔表演藝術家。生於1896年,卒於1982年,字秀山,祖籍陝西臨潼。他從小受隨父親劉立傑(藝名木匠紅)學戲,16歲入易俗社學鬚生。歷任全國文聯委員,西安文聯副主席。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稱讚他是“衰派老生中的一絕”。代表劇目有《賣畫劈門》、《走雪》、《大報仇》、《烙碗計》、《三回頭》、《三滴血》、《周文送女》、《游龜山》等。
龐進
龍文化研究專家、作家。1956年11月生於陝西臨潼。1982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政教系,後又求學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哲學學士、文學碩士。系西安日報社主任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三秦文化研究會研究員,陝西龍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生平業績入選六十餘種辭書。
趙靖舟
陝西臨潼人。研究生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1986年分配至西安石油大學任教。系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地質學科部主任及油氣成藏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地質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油氣成藏地質學、天然氣地質和地球化學。
苟少華
1964年9月出生,陝西臨潼人。博士研究生學歷。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9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第九屆江蘇省政協委員,民建南京大學支部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化學會理事,國際超分子科學與技術會議國際組織委員等。
王阿敏
1944年生於陝北,陝西臨潼人,擅長油畫。1969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師從馮法祀、孫宗尉、張重慶、李暢、周路石等教授。後在武漢軍區文工團從事舞美設計,曾獲全軍第四屆文藝匯演舞美設計獎。歷任中國美協會員部負責人、副主任、創作中心主任。高級美術師。《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任副主編。
王泰吉
字仲祥,陝西省臨潼縣人,生於1906年。1924年5月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1期,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5月,參與領導了渭華起義。後潛往河南南陽。1933年7月,在耀縣率部起義,成立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任總司令。起義受挫後,率餘部到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任總指揮。1934年1月被捕。3月3日在西安就義。
張殿琳
1934年生於陝西三原,原籍陝西臨潼雨金鎮。195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01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從事實驗凝聚態物理學的基礎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
張彥仲
博士,張殿琳院士之侄。航空系統工程及信息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1940年生於陝西三原,原籍陝西臨潼.1962年西北大學物理系畢業。在信號處理,數字電路,振動衝擊,航空工程等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新中國第一位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博士。2000年獲英國劍橋國際中心“二十世紀科學成就獎”。
閆妮
閆妮,陝西臨潼人,生於1971年3月10日。於西安市第45中學就讀高中。1988年,考入原陝西財經學院(後併入西安交通大學)工業經濟系企業管理專業,學習兩年;1990年,考入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後調入解放軍藝術學院表演系學習。 1994年,加入空軍政治部話劇團(為現空軍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前身)。因在著名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飾演老闆娘佟湘玉而為觀眾熟知。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 、 縣級市 、 縣 |
西安市 | 蓮湖區 | 新城區 | 碑林區 | 雁塔區 | 灞橋區 | 未央區 | 閻良區 |臨潼區 | 長安區 | 高陵縣 | 藍田縣 | 戶縣 | 周至縣 |
銅川市 | 耀州區 | 王益區 | 印台區 | 宜君縣 |
寶雞市 | 渭濱區 | 金台區 | 陳倉區 | 岐山縣 | 鳳翔縣 | 隴縣 | 太白縣 | 麟遊縣 | 扶風縣 | 千陽縣 | 眉縣 | 鳳縣 |
鹹陽市 | 秦都區 | 渭城區 | 楊陵區 | 興平市 | 禮泉縣 | 涇陽縣 | 永壽縣 | 三原縣 | 彬縣 | 旬邑縣 | 長武縣 | 乾縣 | 武功縣 | 淳化縣 |
渭南市 | 臨渭區 | 韓城市 | 華陰市 |蒲城縣 | 潼關縣 | 白水縣 | 澄城縣 | 華縣 | 合陽縣 | 富平縣 | 大荔縣 |
延安市 | 寶塔區 | 安塞縣 | 洛川縣 | 子長縣 |黃陵縣 | 延川縣 | 富縣 | 延長縣 | 甘泉縣 | 宜川縣 | 志丹縣 | 黃龍縣 | 吳起縣 |
漢中市 | 漢台區 | 留壩縣 | 鎮巴縣 | 城固縣 | 南鄭縣 | 洋縣 | 寧強縣 | 佛坪縣 | 勉縣 | 西鄉縣 | 略陽縣 |
榆林市 | 榆陽區 | 清澗縣 |綏德縣 | 神木縣 | 佳縣 | 府谷縣 | 子洲縣 | 靖邊縣 | 橫山縣 | 米脂縣 | 吳堡縣 | 定邊縣 |
安康市 | 漢濱區 | 紫陽縣 | 嵐皋縣 | 旬陽縣 | 鎮坪縣 | 平利縣 | 石泉縣 | 寧陝縣 | 白河縣 | 漢陰縣 |
商洛市 | 商州區 | 鎮安縣 | 山陽縣 | 洛南縣 | 商南縣 | 丹鳳縣 | 柞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