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寧河

淮寧河

淮寧河,黃河支流無定河的支流,《水經注》中稱為走馬水,宋代築懷寧寨於河之陰,始易河名懷寧河,後訛書為“淮寧河”。上游叫澗峪岔河,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避難沿河而上,故此川又名“重耳川”。發源於陝西省子長縣,流經子洲縣、綏德縣,匯入無定河。主要支流有清水溝河。淮寧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屬水資源貧乏地區,農業只在少數川中台地分布。

簡介

淮寧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避難沿河而上,故此川又名“重耳川”。宋代築懷寧寨於河之陰,始易河名懷寧河,後訛書為“淮寧河”延續至今。河發源於子長縣高台鄉,流經子洲南川進入綏德境內,由鄧家樓匯入無定河。發源於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石家灣鄉高柏山麓的棗樹畔村的淮寧河,流經子長和榆林市子洲、綏德三縣十鄉鎮,近百個村莊,最後匯入無定河。淮寧河在子洲縣是過境河,流域面積五百八十七平方公里,是子洲縣境內的第二條大河。子洲縣民眾依古名州城(即今綏德縣城)為軸心,無定河為主流,稱淮寧河流域為南川。(2001年,撤銷高台鄉併入澗峪岔鎮,撤銷石家灣鄉併入李家岔鎮)

歷史

古稱淮寧河為懷寧河(據《綏德州志》)。
古又稱淮寧河為走馬水(據《水經注》)。

記載

據酈道元《水經注》卷三記載:……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帝原水西北出龜茲縣,東南流,縣因處龜茲降胡著稱。又東南,注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漢高祖並三秦,復以為郡。王莽以漢馬員為增山連率,歸世祖,以為上郡太守。司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別名也。東入五龍山,《地理志》曰:縣有五龍山、帝、原水自下亦為通稱也。歷長城東,出於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東南入奢延水。又東,走馬水(淮寧河)注之。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昔二世賜蒙恬死於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黃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劍存焉,故世稱黃帝仙矣。其水東流。昔段熲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聞羌在奢延澤,即此處也。門即橋山之長城門也。始皇令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起自臨洮,至於碣石,即是城也。其水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延水。又東,與牡羊水合。其水出於西南牡羊溪,巡溪東北,注於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入於河。《山海經》曰:生水東流注於河。
南川,因春秋時晉國公子重(chong)耳逃亡此地而又叫“重耳川”。《史記》稱這段故事為“重耳奔狄”。由此可知,南川在那個時候屬於狄國。南川實際上就是一條河川,這條河在《水經注》里叫走馬水,宋代為抗擊西夏在這裡修築懷寧寨,後又置懷寧縣,遂將走馬水改名為懷寧河(淮寧河)。懷寧河(淮寧河)源頭出了一位名作家叫狄馬,他的名字就是用古代的國名和水名合成的。至於後來把懷寧河(淮寧河)川叫南川,是因為1944年為紀念中共早期黨員李子洲,將綏德、米脂、清澗等縣各劃出一塊成立了子洲縣,米脂劃出的地方叫西川,也就是李自成造反舉事的地方。為了與西川對應,就把新縣南邊的懷寧河(淮寧河)川稱為南川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