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區

未央區

未央區,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位於西安城區北郊,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市人民政府駐地。未央區名源自轄區內大漢皇宮未央宮,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歷史上先後有秦、漢、隋、唐等11個王朝建都未央。1954年,未央區成立,轄區幾經更動,於1980年3月確定現有建制。截至2016年,未央區下轄11個街道,常住總人口85.08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72.8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9.6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92.14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0.1:49.1:50.8。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85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4元。未央區地勢南高北低,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境內有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鹹新區灃東新城和滻灞生態區。著名的名勝古蹟有秦阿房宮遺址,漢未央宮遺址,唐大明宮遺址等。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未央區 未央區
未央區名源自境內漢未央宮遺址,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

建置沿革

未央區 未央區
歷史上先後有秦、漢、唐等11個王朝在未央建都。 
西周時,為諸侯函伯封地函國。
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秦國遷都鹹陽,置鹹陽縣,現境屬鹹陽縣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帝國建都鹹陽,仍置鹹陽縣,現境屬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西漢置長安縣,治所設在漢長安城橫門(今未央區六村堡鄉相家巷一帶),現境屬之。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長安縣為常安縣,更始元年(23年)滅新莽後恢復長安縣原名。其治所及現境隸屬未變。
東漢、魏、西晉、前趙、後趙、前秦均置長安縣,其治所及現境隸屬未變。後秦建初元年(386年)復改長安縣為常安縣,北魏神四年(431年)又恢復長安縣名。在此期間,其治所未變,現境仍屬長安(常安)縣轄。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析長安縣地置萬年縣,約以漢長安城洛城門為界,東、西分治:萬年縣轄漢長安城內外東部地區,治所設在漢長城八角街(今未央區漢城鄉三官廟村一帶);長安縣轄漢長安城內外西部地區,治所設在漢長安城橫門(今六村堡鄉相家巷一帶)。現境東部屬萬年縣轄,西部屬長安縣轄。
未央區 未央區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漢長安城,隋都遷往大興城,萬年縣改名大興縣。大興、長安兩縣以大興城朱雀大街為界,東、西分治,兩縣治所移至大興城內。現境東部地區屬大興縣,西部地區屬長安縣轄。
唐武德元年(618年),大興縣復名萬年縣。唐天寶七年(748年)改萬年縣為鹹寧縣。唐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鹹寧縣為萬年縣。現境東部歸萬年縣,西部仍屬長安縣。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改長安縣為大安縣,改萬年縣為大年縣。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恢復長安縣和萬年縣名。現境隸屬未變。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萬年縣為樊川縣。現境東部屬樊川縣,西部屬長安縣轄。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縣為鹹寧縣。現境東部屬鹹寧縣轄,西部仍屬長安縣轄,直至清末。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2月,撤銷鹹寧縣建置,其轄地併入長安縣,現境屬長安縣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長安縣靠近西安市城區的4個鄉劃入西安市,將其中的未央、龍首(部分村)兩鄉合併,現境南部成立西安市第十一區,區公所駐曹家廟村。現境西部還有西安市第十二區部分轄地。
1954年9月25日,撤銷西安市第八、第十一區建置,將其合併成立西安市未央區(慣稱“小未央”)。同時在現境北部設草灘區。在現域西南部還有阿房區的部分轄地。
1957年4月22日,撤銷未央區(“小未央”)建置,將其大部轄地劃歸草灘區,並將草灘區更名為未央區。
1960年5月20日,撤銷新城、碑林、蓮湖3區建置,將原新城區大部轄地劃入未央區。
1962年4月7日,恢復新城區建置,未央區轄域恢復到1960年5月以前界線。
1965年9月20日,撤銷未央、灞橋、雁塔、阿房4區建置,將其合併成立西安市郊區。並將原未央區徐家灣街道人民公社劃歸新城區。將原阿房區三橋街道人民公社劃歸蓮湖區。
1980年3月2日,撤銷西安市郊區建置,恢復未央區建置。同時,將新城區徐家灣街道、原阿房區阿房宮人民公社和蓮湖區三橋街道劃歸未央區。 
至1993年底,未央區共轄5鄉、2鎮、4個街道,下轄212個行政村、299個自然村、31個社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鹹寧長安兩縣續志》:鹹寧長安兩縣分治時現域政區 《鹹寧長安兩縣續志》:鹹寧長安兩縣分治時現域政區
秦至清代
秦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縣下設鄉,鄉下設里。鹹陽縣所轄鄉里,在今未央區轄地內現知名的僅有長安鄉(在今六村堡鄉一帶)、建章鄉(在今三橋鎮以北,高、低堡子一帶)、陰鄉(在今未央宮鄉武庫遺址一帶)、樗里(在今未央宮鄉講武殿村一帶)。
漢代,長安縣城內設里,城外設鄉。據《三輔黃圖》記載,都城內閭里160個。見於《三輔黃圖》、《長安志》、《漢書》、《居延漢簡》的有宣明、建陽、昌陰、尚冠、修城、黃棘、北煥、北燠、南平、大昌、有利、假利、戚里、函里、孝里、杜里、當利、梁陵、棘里、囂里、宜里、南里、苟里、五里、窮里等閭里。都城外所設的鄉,在現境內,現知名的僅有長安鄉(在今未央區西北部)、建章鄉(在今未央區三橋鎮以北)、千鄉(在今西安城西北角外一帶)。
三國曹魏時,長安縣城內設里。西晉時縣下設鄉、里二級。前秦、後秦時縣下設里,里下設閭。北魏時,縣下改設黨、里、鄰三級。西魏沿用北魏制。北周時,縣下設鄉、里。這一時期,在現境內所設的鄉、里,現知名的僅有長安縣的建章里。
隋唐時,城內設坊,城外設鄉,鄉下設里。在現境內,現知名的僅有屬唐長安縣所轄的承平鄉(在今未央區三橋鎮阿房宮村向東一帶)、青槐鄉(在承平鄉之南)、居德鄉(唐長安城西北的龍首原上)、永平鄉(今未央區三橋鎮秦阿房宮遺址周圍)、孝悌鄉(今未央區三橋鎮閻十村附近)、修仁鄉(今未央區三橋鎮杈楊村一帶)、渭陰鄉(今未央區西北部)、苑西鄉(唐長安城北禁苑以西)。萬年縣設有龍首鄉(唐長安城北龍首原一帶),鄉下設龍首里、未央里。
後梁開平元年至元代末(907年—1367年),在今未央區轄地所設的鄉、里(社),現僅知北宋時樊川縣有龍首鄉,長安縣有苑西鄉。
明代,在現境內,長安縣設有苑西鄉,鹹寧縣設有苑東鄉。
清代,縣以下改鄉、里為倉(社)、廒。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鹹寧、長安兩縣約以今未央、西銅路為界,東、西分治時,分別設倉(社)、廒。鹹寧縣在現境東部設午門、白花、五龍、北辰4社。長安縣在現境西部設紅廟、楊善、葉馬、三橋、王寺(有現境的部分村)5廒。倉、廒建制沿用至民國初年。
民國時期
民國初期,沿用清制,隸屬及政區未變。
民國二年(1913年)3月撤銷鹹寧縣建置,轄地劃入長安縣。現境屬長安縣轄,行政區劃仍為倉、廒。
民國二十年(1931年)廢倉、廒制,改設鄉。現境有長安縣未央、龍首、渭濱、楊善、阿房、三橋6個鄉。各置鄉公所。並有長安縣滻橋鄉、王寺鄉和鹹陽縣灃橋鄉的部分村。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國民政府推行區、聯保、保、甲4級保甲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現境內有西安市第十一區和長安縣龍首鄉、渭濱鄉、楊善鄉、三橋鄉。鄉以下均設保、甲。 
建國後
1949年5月27日,設立西安市第十一區臨時人民政府。同年6月14日,廢保、甲制。同年8月,西安市第十一區人民政府成立,區下設鄉,鄉以序數命名。初設4個鄉,1951年5月調整為6個鄉。
1949年7月,撤銷龍首區建置,轄地劃歸渭濱區。同年8月,長安縣渭濱、楊善、三橋3個縣轄區均設區公署,駐地未變。區下設鄉,以序數命名。渭濱區設7個鄉,楊善區設8個鄉,三橋區設4個鄉和三橋市(鎮)。
1950年4月,撤銷長安縣楊善區,將原楊善區第七、八兩鄉劃歸三橋區。由渭濱區的7個鄉和原楊善區的一至六鄉合併組成新成立的渭濱區,渭濱區共轄13鄉。三橋區轄6個鄉、1個市(鎮)。
1954年9月25日,長安縣渭濱區、三橋區劃入西安市,在現境置未央、草灘、阿房(有今未央區三橋鎮部分轄村)3個市轄區。
未央區由西安市第八區、第十一區合併組成,初轄原第十一區的6個鄉和原第八區的6個街道。1955年4月25日,將6個鄉調整為4個鄉。同年5月4日,將原第六鄉廣大門5村劃歸長樂區第十鄉,未央區轄6個鄉、6個街道,下轄80個自然村。
草灘區由長安縣原轄的渭濱區(13個鄉)和原三橋區劃入的北徐寨、皂河、柏梁3個鄉組成。初轄16個鄉,1955年6月26日,將16個鄉調整為11個鄉,共轄172個自然村。
阿房區成立時,其中屬現境的原三橋區第四、五、六鄉調整為第六、七、八鄉;由長安縣斗門區劃入的7個村排為第九鄉。
1957年4月22日,撤銷未央區(小未央)建置,轄地大部劃歸草灘區,並將草灘區更名為未央區。原未央區管轄5個街道劃歸新城區;1個街道劃歸蓮湖區。未央區下轄6個鄉、252個自然村。
1958年8月,改鄉級建置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至1959年底,現境共有211個生產大隊。
1960年5月,撤銷城內3區建置,原新城區大部轄地和原蓮湖區2個街道劃歸未央區,未央區共轄6個人民公社和10個街道。
1962年5月25日,恢復城3區建置,未央區轄地恢復到1960年5月以前轄境。
1965年10月14日,撤銷城郊4區建置,將其合併為西安市郊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現境各人民公社均更改社名。1972年10月,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恢復文革前名稱。
1980年3月2日,撤銷西安市郊區建置,恢復未央區建置。未央區共轄大明宮、譚家、草灘、漢城、六村堡、未央宮、阿房宮7個人民公社和徐家灣、三橋兩個街道。
1984年3月20日,改各人民公社為鄉、鎮人民政府。同時建立行政村。
至1993年底,未央區共轄大明宮、譚家、漢城、六村堡、未央宮5個鄉,草灘、三橋2個鎮,辛家廟、徐家灣、張家堡、二府莊4個街道。下轄212個行政村、299個自然村、31個社區。 
2001年,二府莊街道併入張家堡街道。
2002年,未央區轄10個街道,共212個行政村、41個社區。
2010年,三橋街道,六村堡街道託管西鹹新區。

區劃現況

2016年,未央區下轄11個街道:張家堡街道、大明宮街道、辛家廟街道、徐家灣街道、譚家街道、草灘街道、未央湖街道、漢城街道、未央宮街道、三橋街道、六村堡街道。未央區政府駐龍首北路西段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未央區地貌圖 未央區地貌圖
未央區位於西安市北郊,東至滻河、灞河,與灞橋區為鄰;西臨漆渠河,與鹹陽市交界:南隔龍首北路,與新城區、蓮湖區毗連;北依渭水,與高陵縣、鹹陽市隔河相望;西南部與雁塔區、長安區接壤。介於北緯34°14′50"—34°26′22",東經108°47′08"—109°02′21"之間,總面積262.1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未央區地貌圖 未央區地貌圖
地形
未央區的地貌類型屬渭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未央區分4個地貌單元,由北向南,依次為河漫灘及一、二、三級階地。最高點位於三級階地上的廣大門村和孫家灣村附近,高程411米。
最低點在草灘鎮賈家灘村北的渭河灘上,高程364.30米。西部河漫灘和一級階地非常開闊,東部階地緊湊高聳。二、三級階地東高西低,河漫灘與一級階地轉為西高東低。
西安地區位於華北地台西部的渭河斷陷,斷陷西部為渭河凹陷區。未央區地處渭河凹陷區的西安凹陷帶。
境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有渭河南側隱伏活動斷裂、灞河隱伏活動斷裂、草灘一朱家村斷裂、窯店—韓峪斷裂和六村堡—焦岱斷裂。其中,渭河南側隱伏斷裂產生於8000萬年以前的中生代,規模巨大,深切地殼,屬一級斷裂。西起鹹陽市的黃家寨,經未央區的六村堡和草灘鎮南進入灞橋區的新築鎮。
地貌
未央區河漫灘分布在東部和北部,灞河、滻河河漫灘位於未央區東部灞河西岸與滻河兩岸,南北走向,呈帶狀分布。滻河河漫灘不明顯。灞河灘面較齊整,南部灘面窄狹,沿河道向北展寬。高程在365.20米—388.00米之間。縱坡降1.8‰,灘面背河一側微向高階地傾斜。南北長約14千米,東西寬僅0.5千米,面積7.16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2.73%。表層為亞沙土,下層為中粗沙,含較多的礫卵石。渭河河漫灘位丁渭河南岸,高出河床2—5米,呈帶狀分布,西東走向。南北寬約4—6千米,東西長約20千米,面積92.64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35.34%。灘面齊整,微向河床傾斜。縱向坡度0.3‰—0.5‰,橫向坡度0.2‰—0.3‰。高程364.3—380.0米。表層為泥質粉沙,下為細中沙含礫石,尚見薄層紡錘形淤泥,有較厚而良好的含水層。
一級階地高出河床9—11米。分布範圍:北至渭河漫灘南界,南至三橋鎮、講武殿、張家堡、鄭家寺一線。東窄西寬,平均寬度3.6—4.0千米,東西長約21千米,面積8160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31.13%。呈帶狀分布,走向西南一東北。階面平坦,縱向坡度0.9‰—1.0‰,橫向坡度1.3‰—1.6‰。高程370—390米。表層為亞沙土或亞黏土,下部為細沙礫卵石層。
二級階地高於河床16—20米。呈東西向分布,階面寬窄變化較大,南北寬約3.5—6千米,未央宮鄉大白楊村附近最窄,僅0.6千米,東西長約18千米,面積65.2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24.90%。階地東段多見平行於階地的長形窪地,西段多為開闊的古河道切割,階面梁窪相間,形成分散的斑塊。高程375—400米,縱向坡度1.0‰—1.3‰,橫向坡度2.5‰—4.0‰。階地表層覆有10—20米厚的黃土狀亞黏土,其下為粗沙礫卵石夾薄層亞黏土。
三級階地在境內東南部,歷史上稱龍首原。辛家廟、廣大門、趙村一帶民眾稱錦雞嶺、北蟒原。階地西起未央宮鄉大白楊村北,走向東西,至太華路附近折向東北,直達大明宮鄉廣大門村的滻河岸邊,形成高於滻河河床15—20米的陡坎。由於暴雨沖刷和人類活動,階面形成許多扇形溝壑襉凹凸斑塊。原面脊向長度近12千米,寬度0.5—1.5千米,面積15.47平方千米,占全區面積的5.90%。高程395—411米。組成物質,下部多為鈣質結核膠結的中粗沙或黏土互層,表層為25—40米厚的風積黃土狀土及亞黏土。 

氣候特徵

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
未央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3℃。春季常有寒潮霜凍,風速較大,多浮塵,常有春旱出現;夏季多雨,盛夏易伏旱;初秋多連陰雨,氣溫下降快,晚秋多晴朗天氣,秋高氣爽;冬季氣候寒冷,乾燥少雨。境域幅員不大,氣候地區性差異較小。 
春季:每年一般從2月20日至5月2日,約72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個階段。2月20日至3月10日為初春,日平均氣溫3℃—7℃;3月11日至4月9日為仲春,日平均氣溫7℃—10℃;月10日至5月2日為季春,日平均氣溫12℃—17℃。 
夏季:每年一般從5月3日至9月12日,約133天。5月3日至6月14日為初夏,日平均氣溫18℃—25℃;6月15日至8月16日為仲夏,日平均氣溫達25℃以上;8月17日至9月12日為季夏,日平均氣溫從26℃漸降至20℃,日夜溫差增大。 
秋季:每年一般從9月13日至11月14日,約63天,分初秋、仲秋兩個階段。9月13日至10月11日為初秋,日平均氣溫由20℃漸降至14℃;10月12日至11月14日為仲秋,日平均氣溫由14℃漸降至10℃。 
冬季:每年自11月15日始入,至翌年2月19日終止,約97天,分初冬、隆冬兩個階段。11月15日—25日為初冬,日平均氣溫由10℃漸降至5℃;11月26日至翌年2月19日為隆冬,日平均氣溫由4℃漸降至0℃以下。 
未央區太陽總輻射平均46.46×10焦耳/(平方米·年),其中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生理輻射23.65×10焦耳/(平方米·年)。太陽總輻射1966年最多,為50.76×10焦耳/(平方米·年);1980年最少,為41.03×10焦耳/(平方米·年)。未央區≥10℃期間的太陽總輻射占年總量的70.2%;≥20℃期間的太陽總輻射占年總量的38.4%;日平均氣溫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末,未央區常住人口83.05萬人,出生率10.74‰,死亡率5.52‰,自然增長率5.22‰,城鎮化率95.97%。總戶數19.5820萬戶,戶籍人口59.9559萬人(均為城鎮人口),比2014年末增加1.2529萬人,增長2.1%。年末戶籍人口中,18歲以下11.5826萬人,18—34歲16.8443萬人,35—59歲21.8272萬人,60歲以上9.7018萬人,全區男女性別比例為49.7:50.3。2015年出生人口7880人,其中男性4058人,女性3822人;死亡人口2300人,其中男性1273人,女性1027人。當年遷入人口7689人,其中省外遷入2850人,省內遷入4839人;當年遷出人口6263人,其中遷往省內2385人,遷往省外3878人。 
截至2016年末,未央區常住人口85.08萬人,城鎮化率96.86%。總戶數20.3006萬戶,戶籍人口61.7779萬人(均為城鎮人口),比2015年末增加18220人,增長3.0%。年末戶籍人口中,18歲以下12.3698萬人,18—34歲16.5968萬人,35—59歲22.5071萬人,60歲以上10.3042萬人;全區男女性別比例為49.7:50.3。全年出生人口9975人,其中男性5085人,女性4890人;全年死亡人口1302人,其中男性724人,女性578人。當年遷入人口7450人,其中省外遷入2676人,省內遷入4774人;當年遷出人口3939人,其中遷往省內1798人,遷往省外2141人。

民族

未央區人口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99%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未央區三次產業構成圖 2016年未央區三次產業構成圖
2015年,未央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5.2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7.4%。第一產業增加值1.34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364.81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359.06億元,增長8.5%。全區三次產業比重為0.2:50.3:49.5。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73.0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4%。全區單位GDP能耗0.563噸標準煤/萬元,下降7.6%。 
2016年,未央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72.88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億元,下降4.8%;第二產業增加值379.68億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392.14億元,增長6.7%。全區三次產業比重為0.1:49.1:50.8。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415.1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7%。全區單位GDP能耗0.539噸標準煤/萬元,下降4.16%。 
固定資產投資
2015年,未央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7.05億元,增長1.3%。其中,第二產業投資96.05億元,下降23.8%;第三產業投資831.00億元,增長5.3%。 
2016年,未央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83.64億元,增長6.1%。其中,第二產業投資144.95億元,增長50.9%;第三產業投資834.08億元,增長0.4%。 
財政收支
2015年,未央區實現財政總收入126.5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7.80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6.5%,稅收收入完成28.83億元,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76.3%。分稅種看,營業稅完成11.50億元,增長1.2%;增值稅完成3.06億元,增長1.2%;城市維護建設稅1.92億元,減少21.5%;企業所得稅1.73億元,減少4.4%。從收入來源看,全年財政部門組織收入7.89億元,增長5.5%;地稅部門組織收入20.56億元,增長9.0%;國稅部門組織收入2.78億元,減少6.4%;經開區劃轉收入2.65億元,減少6.3%;滻灞區劃轉收入1.85億元,增長14.5%;灃東新城劃轉收入2.08億元,增長17.1%。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8.24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7.7%,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89億元,減少17.1%;公共安全支出2.94億元,增長54.0%;教育支出5.96億元,增長7.6%;科學技術支出0.22億元,增長15.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96億元,增長17.7%;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2.04億元,增長17.9%;節能環保支出0.32億元,減少10.0%;城鄉社區支出8.75億元,增長26.9%。 
2016年,未央區實現財政總收入120.8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2.63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6.2%,稅收收入完成22.47億元,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68.8%。分稅種看,營業稅完成5.23億元,減少54.6%;增值稅完成5.68億元,增長85.4%;城市維護建設稅1.96億元,增長1.7%;企業所得稅1.90億元,增長9.9%。從收入來源看,全年財政部門組織收入9.13億元,增長15.7%;地稅部門組織收入14.08億元,減少31.5%;國稅部門組織收入5.03億元,增長81.1%;經開區劃轉收入2.80億元,增長5.8%;滻灞區劃轉收入1.60億元,減少13.2%。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1.80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12.6%,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88億元,減少0.5%;公共安全支出2.11億元,減少28.2%;教育支出7.40億元,增長24.2%;科學技術支出0.20億元,減少7.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86億元,增長30.5%;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2.49億元,增長21.7%;節能環保支出0.20億元,減少38.4%;城鄉社區支出11.26億元,增長28.7%。 
人民生活
2015年,未央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25元,比2014年增長8.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4元,比2014年增長9.0%。 
2016年,未央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85元,比2015年增長7.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4元,比2015年增長7.4%。 

第一產業

2015年,未央區實現農業總產值2.578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4.8%,其中:農業產值1.1169億元、林業產值308萬元、畜牧業產值1.1182億元、漁業產值411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716萬元。 
2016年,未央區實現農業總產值20405萬元,同比2015年下降8.2%,其中:農業產值8241萬元、林業產值523萬元、畜牧業產值9649萬元、漁業產值274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18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
2015年,未央區實現工業增加值228.1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5.7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4.3%;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2.39億元,增長6.1%。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776.51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20.73億元,實現利稅總額44.99億元,其中利潤總額23.71億元。工業企業產銷銜接良好,產品銷售率達94.6%;資產負債率57.3%;虧損企業42家,虧損面為21.4%。 
2016年,未央區實現工業增加值220.0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9.62億元,增長8.0%;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0.46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4.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877.97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13.5億元,實現稅金總額21.8億元,利潤總額33.6億元。工業企業產銷銜接良好,產品銷售率達95.0%;資產負債率54.7%;虧損企業40家,虧損面為19.4%。
建築業
2015年,全區建築業字典庫上報單位110家,其中特級資質企業2家,一級資質企業42家,二級資質企業57家,三級資質企業9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24.63億元,其中建築工程產值496.62億元,安裝工程產值20.98億元,其他產值7.02億元。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16.2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0.3%。新簽訂契約額959.48億元,房屋施工面積2049.98萬平方米。 
2016年,未央區在統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149家,從承包類型看,施工總承包企業104家,專業承包企業43家,勞務分包企業2家;從資質等級看,特級企業2家,一級企業44家,二級企業83家,三級企業20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85.73億元,其中建築工程產值552.35億元,安裝工程產值22.72億元,其他產值10.66億元。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40.37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16.6%。全年新簽契約額1066.84億元,增長11.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140.66萬平方米,增長4.4%。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5年,未央區批發業實現商品銷售額952.97億元,零售業實現銷售額588.27億元,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收入26.78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5.2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7.2%。全區限額以上商貿企業243家,其中限上批發零售企業175家,限上住宿餐飲企業68家。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396.13億元,下降4.5%。
2016年,未央區批發業實現商品銷售額1033.22億元,零售業實現銷售額654.25億元,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收入21.25億元。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6.17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9.9%。限額以上商貿企業282家,其中限上批發零售企業205家,限上住宿餐飲企業77家。全年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474.59億元,增長7.3%。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90家,完成營業收入240.86億元,增長1.7%。 

2016年未央區限額以上單位主要行業零售額及增速
行業類別 2016年零售額(億元) 同比增速(%)
汽車類 301.99 4.3
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 34.48 0.1
家具類 30.17 12.3
通訊器材類 12.94 65.8

對外經濟
2015年,未央區實際利用內資到賬75.6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870萬美元。第十九屆西洽會引進2個商貿類項目,引進資金218億元,其中1個契約項目引進資金18億元;1個協定項目引進資金200億元。 
2016年,未央區實際利用內資到賬88.0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8613.8萬美元。第二十屆西洽會引進3個項目,引進資金48.8億元,其中內資契約項目2個,契約引進資金27億元;協定項目1個,協定引進資金21.8億元。  
房地產業
2015年,未央區全年完成商品房銷售面積450.73萬平方米,同比2014年增長9.9%。全區商品房新開工面積688.48萬平方米,增長20.8%。其中住宅類項目新開工面積312.57萬平方米,增長18.3%;商業營業用房新開工面積128.46萬平方米,增長85.2%。171個房地產項目完成投資520.01億元,增長12.6%,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56.1%。 
2016年,未央區完成商品房銷售面積521.88萬平方米,同比2015年增長15.8%。全區商品房新開工面積729.53萬平方米,增長5.9%。其中住宅類項目新開工面積460.19萬平方米,增長47.2%;商業營業用房新開工面積95.81萬平方米,下降25.4%。全區222個房地產項目完成投資503.68億元,下降3.1%,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51.2%。 
旅遊業
2015年,未央區建成旅遊信息諮詢服務中心2個、旅遊星級廁所2座、旅遊泊車位6500個,對漢城湖、未央湖、渭河濕地公園等重點景區的標示牌進行設計更新。舉辦7場未央旅遊進社區惠民活動,免費派送30萬元旅遊門票和紀念品。完善“文物遺址游”、“親水休閒遊”、“都市時尚游”三條主題旅遊線路。 
2016年,未央區分別在漢長安城、漢城湖、渭水湯苑建設並投入使用5個旅遊星級廁所和1處自駕車營地。組織開展了以“品味絲路文化·感知魅力未央”為主題的漢文化精品線路體驗活動;推出了“品漢文化、游新未央”的特色旅遊宣傳口號,製作了主題旅遊短片和旅遊宣傳冊,通過旅遊推介活動向民眾發放5000餘本。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2015年,未央區重點開展科技企業小巨人創新發展培育,審批立項54項科技計畫項目,匹配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資金1700萬元。為13家科技小巨人企業爭取市級專項匹配資金240萬元。完善科技信息服務平台,收集最新科技成果項目105項,相關專家18人。組織開展科普諮詢、科普培訓、科普講座等活動24場次,發放宣傳資料14萬餘份(冊),展出展版290餘塊,義診3100人次,接受諮詢3200人次,受益民眾達近4萬人次。 
2016年,未央區專利申請量6064件,專利授權量2781件。審批立項47個科技項目,匹配科學研究與發展資金1927.70萬元。為5家科技小巨人企業爭取市級資金120萬元、區級專項資金150萬元。全年累計幫助在孵企業融資233萬元,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部分資金缺口。全區共有3個社區列入市級益民計畫,1個社區列入省級益民計畫,1個社區列入國家基層科普行動計畫,爭取科普資金35萬元;區級投入建設資金46萬元,為全區7個街道22個基層社區(村、學校)配備了科普宣傳教育設施。為陝科大、重研院2個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爭取到高技術產業發展引導資金100萬元。對汽車產業服務創業孵化基地創建國家級示範基地,建材家居創業孵化基地創建省級示範基地以及3個市級創業基地(平台)、3個區級創業基地(平台)補貼95萬元。

教育事業 

早在西漢元朔五年(前124年),漢長安城即有高等學府——太學。元康二年(前64年),派官員百餘人在上林苑(今三橋、後圍寨一帶)辦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語學府,學習烏孫國語言。隋、唐時期已有蒙學、冬學。清代,境內私塾已相當普遍。
民國時期,公辦國小逐漸興起。至解放前夕,未央區已有各類國小35所,學生5000餘人;公立初級中學1所,私立初級中學2所,學生400餘人。
建國後,人民政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境內先後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教育,經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驗收合格。 
2015年,全區擁有74所幼稚園,60所國小,17所國中,15所高中,共有專任教師7413人,其中幼稚園2249人,國小2231人,國中1247人,高中1686人。基礎教育共招生3.5149萬人,在校學生12.6073萬人,畢業生2.6098萬人。其中,學前教育招生1.0219萬人,在校生2.9307萬人,畢業生8728人;國小招生1.3962萬人,在校生6.5326萬人,畢業生7556人;國中招生6617人,在校生1.8437萬人,畢業生5620人;高中招生4351人,在校生1.3003萬人,畢業生4194人。 
2016年,未央區擁有92所幼稚園,64所國小,17所國中,15所高中,共有專任教師8452人,其中幼稚園2589人,國小3549人,國中1342人,高中972人。全年基礎教育共招生43158人,在校學生139332人,畢業生27311人。其中,學前教育招生15007人,在校生32718人,畢業生8975人;國小招生16607人,在校生74218人,畢業生8308人;國中招生7351人,在校生19718人,畢業生5573人;高中招生4193人,在校生12678人,畢業生4455人。長樂第四幼稚園、泘沱國小南教學樓等5個學校工程建設完成。

2016年未央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長安大學渭水校區武警工程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安醫學院

文化事業

未央區地處秦至隋初歷代王朝京畿,文化積澱深厚,其發展與現狀,無不與傳統文化,特別是漢、唐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隨著清末民初外地移民的遷入,異地文化與本地傳統文化的融合,使本地文化從形式到內容更富地區特色。 
2015年,未央區投入文化事業發展資金160餘萬元,建設16個社區和農村文化活動室。為22個社區的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和文化室配送15種共享工程設備和活動器材。組織開展“千場電影進基層展映”、“千場戲劇惠民演出”、“共創文化盛世·我們前行著”等系列活動。制定《社區文化培訓發展計畫》,開展秦腔、聲樂、舞蹈、書法等培訓500餘場次,培訓民眾近3萬人。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區公共圖書館接待各類讀者1.615萬人次,到館閱讀量6.46萬冊次,接待前來諮詢的讀者2500餘人次。 
2016年,未央區投入文化事業發展資金近140萬元,為39個社區(村)文化活動室配置電腦、桌椅、書架、健身器械等。全區開展了“2016年千場戲劇下基層演出”和“千場優秀電影進社區展映”兩項文化主題活動,期間共舉辦惠民演出活動115場,電影展映活動1248場。舉辦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時代影像——中國精神”攝影展活動,參展作品190幅。區公共圖書館全年共接待讀者1.8萬人次,電子書借閱5500冊次,流通書刊64600冊次,為2100人提供了參考諮詢服務,圖書館微信關注讀者近2000人次。

體育事業

2015年,未央區為11個村、42個社區配送健身器材,改善健身設施。組建青少年田徑、游泳、桌球等業餘訓練隊14支,選拔註冊學生運動員570名。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舉辦漢城湖健身徒步走、北城釣魚系列賽、中國小生足球聯賽等活動15場,參加人數超過1萬人次。承辦西安市2015年春節腳踏車健身騎行、西安市體育進社區、腳踏車“騎行活動月”等全市健身活動。 
2016年,未央區組織開展了2016年未央區“鄰里文體旅遊”活動,對56個社區(村)的文體活動給予12萬元的經費支持。向省、市體育局申請12套健身器材,並全部安裝在社區(村)投入使用。承辦了2016年西安市“科技之春”科學健身大講堂、西安市腳踏車騎行活動、全國“百城千村”健身氣功展示(西安站)活動等。組建了未央區青少年田徑、游泳、桌球等業餘訓練隊14支,註冊學生運動員570名;組隊參加了2016年西安市青少年田徑、籃球等八個項目比賽。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末,未央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385個,比2014年增加65家。其中醫院2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5個,增加5個;門診34個,增加12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611家,增加42家。各類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7728人,增加202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414人,增加592人。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擁有病床床位4873張,其中醫院床位4772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床位91張。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1.0737萬人,參合率達100%。 
截至2016年末,未央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406個,比2015年增加21家。其中醫院2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6個,增加1個;門診41個,增加7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86家,增加25家。各類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8267人,增加53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598人,增加184人。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擁有病床床位4948張,其中醫院床位4857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床位91張。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88393人(包括女監犯人2233人),參合率達100%。 

勞動就業

2015年,未央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079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6%;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2963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3947人,扶持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589人。全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936萬元,就業培訓4020人,創業培訓1580人。 
2016年,未央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142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2%。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1607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4406人,扶持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970人。全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521萬元,就業培訓3200人,創業培訓1200人。

社會保障

2015年,未央區失業保險參保29391人,工傷保險參保20269 ,生育保險參保21854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13038人。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379人,累計發放各類補貼1182萬元。全年醫療救助困難民眾322人次,發放救助金185萬元。落實市級養老服務機構運營獎勵資金117萬元,區級獎勵資金38萬元,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福利機構。獎勵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38個,獎勵資金88萬元。
2016年,未央區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4692人,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51959人,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16084人。城鄉低保標準自2016年10月提高至590元/人/月。全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984人,累計發放各類補貼1317.97萬元。醫療救助1811人次,總支出159.88萬元,臨時救助總支出26.12萬元。為2893戶城鄉困難家庭發放慰問金289.3萬元。 

社會福利

2015年,未央區新建8個農村幸福院、9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 
2016年,未央區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8個,運營9個,建成並運營5個農村幸福院,新增110張養老床位。完成5個社區55戶家庭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共投入經費10.5萬元。全年投入166萬元,建設4個老年人健身廣場,為16個社區和村配置健身器材。 

基礎建設

2015年,未央區完成25個市政項目征地拆遷,秦漢大道(西段)、經九路等10個市政項目已建成或基本建成,老二環規劃路等16個市政項目正在加緊施工。建成停車泊位數1275個,完成捷運四號線7個站點的征遷。組織開展建築工地安全生產打非治違專項活動,實現安全生產領域零傷亡。改造12條背街小巷,疏通17條道路排水管網,完成5條背街小巷管網改造和翻建施工。 
2016年,未央區完成或基本完成的征地拆遷項目25項,其中朱宏路—鳳城四路立交、鳳新路東側規劃路等8個市政項目建成通車。秦漢大道與西銅路立交、鳳城八路與太華路立交等17個市政項目正在加緊施工。全年建成公共停車泊位數768個。完成常青路、女監路等15條背街小巷的維護改造工作,恢復破損人行道、盲道花磚總計2萬平方米。更換破損道牙3300米,修復破損、坑窪路面2100平方米,更換井蓋80套。 

環境保護

2016年,未央區實行大氣污染防治月度考核、月度定期通報以及突出問題重點督辦機制,全年共組織區級領導帶隊檢查162次,開展部門間聯合執法檢查44次,發現和整改各類揚塵污染問題560個,下發《大氣污染問題限期整改通知單》、《嚴重大氣污染問題督辦單》427次。強化臭氧污染防治,完成245家非道路移動機械申報登記工作。投入270餘萬元建成西安市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環境質量信息綜合監控系統,建成了16個監測監控點位,對重點區域、重點路段的PM10濃度、噪聲進行24小時自動連續監測。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192天。 

交通運輸

亞洲最大的高鐵客運站——西安北站 亞洲最大的高鐵客運站——西安北站
未央區是西安貫通東西、連線南北的必經之地,距西安鹹陽國際航空港8千米,擁有亞洲最大的鐵路客站西安北站,陝西“米”字型公路骨架八條放射線中的六條接點在區境內,西銅高速、西安繞城高速公路、機場一號、二號線、捷運1號線、2號線穿境而過。
公路
未央區西接西(安)寶(雞)高速,北連西(安)銅(川)高速,東臨西(安)閻(良)、西(安)潼(關)高速,市際、省際公路交通便捷。 
鐵路
2011年1月11日,亞洲最大的高鐵客運站西安北站在未央區建成使用,銜接隴海、西康、包西、西南、侯西五條幹線鐵路,承擔西安大部分中、高速列車的始發終到作業;實現4小時抵(北)京、5小時入(上)海,與東部經濟圈快速對接。
捷運:西安捷運1號線、西安捷運2號線、西安捷運3號線,西安捷運4號線(在建)穿境而過。
航空
未央區距西安鹹陽國際航空港僅8千米。機場高速一號線、二號線穿境而過。 

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上先後有11個王朝在未央建都,境內有文物遺址104處,古墓冢遺址23處,古建築遺址1處,碑石、雕塑122處。其中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等三大遺址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域古遺蹟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價值之高居全國區縣前列。 

風景名勝

未央區歷史積澱深厚,先後有秦、漢、唐等11個王朝建都未央,區域古遺蹟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價值之高為全國區縣之最。受保護面積67.5平方千米,秦阿房宮、唐大明宮、漢長安城等遺址馳名中外。

阿房宮 阿房宮 ​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處,鹹陽市東南15千米處,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遺址範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991年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於世界奇蹟。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是大漢帝國的首都,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的中心,是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華夏文明主體起源最重要的歷史地標。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蹟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大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千米,占西安四大遺址保護總面積108平方千米的60%,占未央區全區262平方千米的四分之一。 
未央宮 未央宮 ​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大明宮 大明宮 ​大明宮
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鳳城四路與朱宏路十字以南200米路西,原為團結水庫(古漕運明渠),水面最寬處為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畝,是集防洪保全、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位於西安北城經濟開發區中心位置,占地約800畝(含運動主副館),亞洲首屈一指的主題公園。結合城運村得天獨厚的運動與景觀資源,通過對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研究,禮邀國際著名的景觀規劃公司泛亞國際景觀綠化公司執掌擎畫。是一個以球類運動為主兼具休閒、遊憩功能的生態型運動主題公園,也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開放、自由的運動型主題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南北長5—8千米,東西寬3—6千米,總千米35.43平方千米,公園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徵,是對“涇渭分明”、“八水繞長安”、“灞柳風雪”、“蘆盪驚鴻”等自然歷史文化景觀的恢復和展示,區域內有植物48科180種,動物27目50科150種,是西北地區首批列入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之一。
西安·渭河濕地生態園 西安·渭河濕地生態園 ​西安·渭河濕地生態園
渭河濕地生態園是在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的工程的基礎上,按照三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建成寬49米,長22.2千米的渭河南岸大堤及堤頂濱河大道。累計建成景觀園林綠化面積1.2萬餘畝,栽植各類喬灌木300多個品種,10萬多株,生態水面2000餘畝,是西安市堤、林、水結合的最大生態景觀園。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