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宜君縣,因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帝國君王在此興建避暑行宮,而有“宜君”之稱。
建置沿革
宜君古屬雍州幽地。
秦隸內史。
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屬左馮翊縣。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遷甘肅境內之泥陽縣僑置,後廢縣,更名泥陽縣,屬北地郡。西晉因之。
東晉苻秦永興二年(358年),乾故城設宜君護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罷護軍,始置宜君縣,屬雍州北地郡。因縣西川有宜君水(今耀縣沮河),故名。永安元年(528年),分北地郡置宜君郡,宜君縣屬之,兼設郡治。北魏又分故泥陽地置石保縣(今宜君縣西部,縣東部原區屬中部縣),隸東秦州(孝昌二年改名北華州)中部郡。西魏、北周均沿襲舊制。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宜君郡,並石保縣入宜君縣,屬京兆郡。義寧二年(618年),從京兆郡劃出宜君、同官、華原3縣,設定宜君郡,郡治華原(今耀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郡為州,宜君縣隸宜州。貞觀十七年(643年),撤宜州廢宜君縣。貞觀二十年(646年)又置縣,屬雍州。永徽二年(651年),縣又廢。龍朔三年(663年),割中部,同官兩縣地,復置宜君縣,並改屬坊州,天寶十二年(753年),分宜君縣地置昇平縣。
五代和北宋,宜君縣屬延安府坊州。熙寧元年(1068年),降昇平縣為鎮,歸宜君縣管,隸永興路坊州。
金時,改永興路為鄜延路,宜君縣屬鄜延路坊州。
元時,鄜延路改為延安路,宜君縣屬坊州。至元六年(1269年),廢坊州,改屬延安路鄜州。
明和清初,宜君縣屬延安府鄜州,雍正四年(1726年),鄜州直隸省,縣仍所屬。
中華民國初期,宜君縣屬陝西省榆林道。後廢道,屬陝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間還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10日,宜君縣解放,建立人民政權,初屬陝甘寧邊區黃龍分區。
1950年,黃龍分區撤銷,改屬陝西省延安專區(後更名延安地區行署)。
1958年12月,宜君與黃陵合併為黃陵縣。
1961年9月15日,恢復宜君縣制。
1983年9月,宜君縣劃歸銅川市轄地。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6年,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縣撤銷金盆、白河兩個公社,將這兩個公社的轄地分別併入宜君、偏橋、五里鎮3個公社,同時又對一些大隊作了調整。至此全縣成為14個人民公社,170個大隊,645個生產隊。各公社的轄區是:
宜君公社轄17個大隊,68個生產隊。
堯生公社轄10個大隊、40個生產隊。
縣口公社轄9個大隊,34個生產隊。
雲夢公社轄10個大隊,42個生產隊。
棋盤公社轄13個大隊,51個生產隊。
西村公社轄10個大隊,55個生產隊。
山岔公社轄14個大隊,34個生產隊。
高樓坬公社轄10個大隊,31個生產隊。
五里鎮公社轄16個大隊,56個生產隊。
焦坪公社轄9個大隊,32個生產隊。
哭泉公社轄10個大隊,40個生產隊。
寺天公社轄12個大隊,43個生產隊。
偏橋公社轄18個大隊,71個生產隊。
雷塬公社轄12個大隊,48個生產隊。
從1984年4月起,先後改人民公社為兩個鎮、12個鄉,鄉鎮設人民政府;176個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642個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宜君縣下轄1個街道:宜陽街道,6個鎮:五里鎮、堯生鎮、太安鎮、棋盤鎮、彭鎮、哭泉鎮,1個鄉:雲夢鄉,117個行政村。宜君縣政府駐宜陽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宜君縣位於陝北南緣,古稱“長安北門管鑰”。東瀕洛河,與洛川縣為界,南靠白水和銅川郊區,西面北面和延安市黃陵縣毗連。介於東經108°54′37″—109°28′46″,北緯35°07′34"—35°34′58"之間,東西長51.9千米,南北寬50.3千米,總面積1501平方千米。北去黃陵縣33千米,延安市204千米;南去銅川市45千米,省會西安市173千米。
地形地貌
宜君縣地屬子午嶺橋山山系,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僅東與東北部分為破碎黃土高原。海拔最低622米,最高1734米多,相對高差1112.9米。
氣候特徵
宜君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或蒙古的極地大陸氣團控制,氣候乾燥寒冷,雨雪稀少。夏季主要受太平洋的暖溫氣團和蒙古低壓的影響,溫暖濕潤,多雷雨和冰雹。春秋兩季受這兩個氣團的交替影響,春天溫度回升慢且不穩,多風寒霜凍;秋天降溫快,多陰雨。由於宜君位置介於關中平原和陝北高原之間,境內地貌東西差異大,故氣候要素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其主要特點是:冬長夏短,冬寒夏涼,冬春乾燥,夏秋多雨,四季分明;溫度較低,雨量較多,地區經向差異大。西部有明顯的山區小氣候特徵。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宜君地表水多年平均自產徑流量7762萬立方米,占年降水量98937萬立方米的7.85%。年徑流深全縣平均52毫米,徑流係數為0.078,平均每年每平方千米產徑流5.2萬立方米。最高值是西部土石中山丘陵區,降水量大,坡度陡,滲透係數小,年徑流深61毫米,徑流變差係數為0.65。其次是中部黃土梁峁丘陵區,徑流深和變差係數相等於全縣平均值。東部殘塬溝壑區由於降水較少。蒸發量大,地面平坦,黃土滲透性強,所以徑流深47毫米,變差係數為0.6。
地表自產徑流以廟山——雲夢山為分水嶺,分屬於洛河和渭河水系。屬於洛河的流域,占全縣面積的89.2%。形成河流有雷原河、五里鎮河、清河、山岔河4個小水系和東坪溝、嶺里溝、東舍溝、孟黃溝水及白水河上游,年徑流量合計6857立方米,占全縣地表水年總量的88.5%,均流向東或東北進入洛河支流沮河或直入洛河。屬於渭河水系的流域,占全縣總面積的10.8%,形成有武家河、淌泥河(古名神女水),年徑流量合計895立方米,占11.5%。向南流入銅川漆水河。以上所有河流均發源於縣境內,系季節性河流。徑流變化和雨量年內的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集中在7—10月,猛漲猛落,占年總徑流量的56.6%。平時流量甚小,豐枯懸殊,加上河槽、溝谷很深,故流失多,可灌溉利用量小。客水洛河年過境平均徑流量3.97億立方米,從縣東緣繞過,地勢居縣境最低部,灌溉利用困難。但河床比降大,多跌水,發展小水電的條件較好。
植物資源
宜君縣屬暖溫帶森林草原植被帶。天然植被覆蓋率較高,達87.3%。其中,森林覆蓋率為27.6%。由於宜君縣處於中國東部的季風濕潤區與內陸乾旱區的過渡地帶,加上縣境東西氣候差異大,因而植被相應出現明顯的水平地帶性分布。植被小區複雜多樣。從植被現狀來看,由西向東依次可分成溫性針葉林、暖溫性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叢、灌草叢、草甸及栽培植被等7個類型。東部殘塬溝壑區天然植被基本為草灌植被;中部梁峁丘陵區主要為灌叢草原及灌木草原,僅有片狀或疏散的林木植被;各類森林植被的74.7%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土石中山區;局部溝川零星分布有河漫灘草甸、沙生植被。這種多樣植被組合,構成宜君縣森林灌叢草原的自然景觀。
宜君縣植被生物以華北區系成分為主。其代表種有:油松、遼東櫟、山楊和側柏,為宜君縣的建群種和優勢種:杜梨亦廣泛散布在800—1700米山地陽坡和梁峁邊緣;臭椿、香椿、家榆、中國槐、白樺、水楸、岩榆等分布於村莊附近或伴生在針闊葉混交林中。還有杭子稍、野丁香、歐梨、白草、黃菅草、柴胡、遠志等等,都是灌木草叢中的優勢種。宜君縣還侵移滲入有鄰近區系中的成分,如喜馬拉雅山區系的華山松、山楂、川滇茉莉等;華中成分的漆樹,東北成分的小葉楊、山丹、狼尾花等,蒙古區系的檸條、冷蒿、大針菜等。第三紀殘餘成分中的槐、山胡桃、酸棗、臭椿、紫荊等。其中,檸條、山楂、小葉楊、狼尾花、酸棗等分布較廣。另外,還廣泛分布有黃土高原特有的陽性耐乾旱的植物,如山杏、山桃、文冠果、狼牙刺、沙棘、甘草、艾蒿等等。
礦產資源
宜君縣的西部地層構造中,特別是上三疊紀岩層中,植物化石較多,故礦藏亦較多。現已探知的礦藏有煤炭、石灰石、油頁岩、石油、天然氣、鐵礦及砂等七種。其中煤炭儲量較大,油頁岩及鐵礦次之。
煤炭
宜君縣西部地處中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的渭北煤田北緣,普遍有中生代侏羅紀煤層儲存。據陝西省一九四煤田地質勘探隊1979年勘測,全縣煤炭儲量為4380萬噸,煤發熱量為5800—6500千卡/千克。其中,龍玉煤田的柴溝(在焦坪礦區西北端),蘊藏量達3040萬噸;其次為南塔地區和太安煤田,儲藏量分別為600和740萬噸。
油頁岩
宜君縣南部的塔泥河一帶,是烈橋——塔泥河油頁岩礦區的東半部,礦床類型為三疊紀陸相沉積礦床,礦體呈層狀,產床平緩;油頁岩和黑色頁岩互動出現,頂部為泥岩和泥灰岩互層。全礦區探明均為D級儲量,達46422.1萬噸,保有儲量46419.8萬噸。油頁岩含油率1—3%。
鐵
高樓坬鄉的高樓坬、果子莊、醋梨坬等地儲藏褐鐵、砂質褐鐵,分布呈窩狀。礦床類型為三疊紀沉積鐵礦。礦石主要成分的平均含量為:TF↓e(鑄鐵)29.63%,S(硫)0.014—0.018%,P(磷)0.016—0.143%,SiO↓2(氧化矽,即石英)35—40%。探明儲量為19.2萬噸。因復蓋層厚,品位低,儲量不大,故開採利用困難。
砂
主要產於馬場川西溝壑之中。該川下游沿河兩岸淤積甚多,砂由紅色砂岩風化而成。
石油
民國元年(1912年),中美合資曾經在金牛莊坡下石油溝鑽井採油。新中國建立後,國家石油化工部門也曾在高樓坬梁的郎二井(原名四郎廟)、石管子鑽采、均因儲量太少而停止。20世紀70年代,又經過鑽探普查,認定為貧油區。
石灰石
石灰石雖然分布較廣,但分散零星,難於大量開採利用。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末,宜君縣戶籍總人口92497人,其中農業人口66176人,非農業人口26321人。當年出生人口1059人,當年死亡人口719人。據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推算,常住人口9.31萬人,出生率10.61‰,死亡率7.24‰,自然增長率3.37‰。
2016年宜君縣各鄉鎮戶籍人口分布表 | ||||
鄉 鎮 | 年末總戶數(戶) | 戶籍總人口(人) | 戶籍非農業人口(人) | 戶籍農業人口(人) |
宜君縣 | 31805 | 92497 | 26321 | 66176 |
宜陽街道辦 | 6978 | 18527 | 14051 | 4476 |
五里鎮 | 4810 | 15016 | 2597 | 12419 |
彭 鎮 | 4677 | 13826 | 968 | 12858 |
棋盤鎮 | 2289 | 7162 | 2753 | 4409 |
太安鎮 | 3230 | 9885 | 1322 | 8563 |
堯生鎮 | 3806 | 11501 | 1760 | 9741 |
雲夢鄉 | 2887 | 9381 | 1479 | 7902 |
哭泉鎮 | 3128 | 7199 | 1391 | 5808 |
民族
宜君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蒙古族、滿族等。
政治
縣委書記:劉沖
縣長: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宜君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3.1125億元,比2015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271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8.953億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7.8324億元,增長9.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9.1:57.2:23.7,比2015年的18.5:60.2:21.3,增減幅度分別為0.6:-3:2.4。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宜君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0252億元,比2015年增長12.6%。完成工業性投資15.6057億元,下降5.2%。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投資6.1356億元,交通運輸投資4.9859億元,教育設施投資6020萬元。
2016年宜君縣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地區) | ||
行 業 | 2015年(萬元) | 2016年(萬元) |
總 計 | 216083 | 293327 |
農、林、牧、漁業 | 55727 | 50288 |
採礦業 | 83766 | 52611 |
製造業 | 6500 | 50002 |
批發和零售業 | 962 | 9610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17519 | 49859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 | 21839 | 61356 |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 9637 | 112 |
教育 | 6611 | 6020 |
衛生和社會工作 | 4282 | 4890 |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7380 | 8579 |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 1860 | 0 |
財稅收支
2016年,宜君縣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1002億元,比2015年下降5.9%。財政支出11.6769億元,增長10%。在總支出中,農林水事務支出2.7224億元;科學技術支出1005萬元;醫療衛生支出1.2296億元;教育支出2.9438億元;文化傳媒支出2544萬元;社會保障支出1.0507億元。
人民生活
2016年,宜君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0元,比2015年增長9.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51元,增長7.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7元,增長8.4%。
第一產業
2016年,宜君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6691億元,比2015年增長4.3%,實現增加值6.6275億元,增長4.4%。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實現產值分別為9.2617億元、1688萬元、1.6096億元、471萬元,實現增加值分別為5.3084億元、966萬元、8949萬元、272萬元。
2016年宜君縣主要農產品產量 | ||
產品名稱 | 2016年產量(噸) | 比2015年+-% |
糧食 | 104358 | 3.55 |
其中:夏糧 | 2795 | -0.92 |
小麥 | 2795 | -0.92 |
秋糧 | 101563 | 3.68 |
玉米 | 99868 | 4.30 |
油料 | 799 | -4.88 |
其中:油菜籽 | 799 | -4.88 |
核桃 | 11810 | 11.31 |
水果 | 185013 | 2.5 |
其中:蘋果 | 184964 | 2.51 |
蔬菜 | 30395 | 4.93 |
種植業
2016年,宜君縣糧食種植面積27.1496萬畝,比2015年增加7137畝,其中小麥播種面積為15151畝,減少110畝,油料種植面積6688畝,減少291畝,玉米播種面積為25.1003萬畝,增加9647畝,蔬菜種植面積15184畝,減少954畝。
林業
2016年,宜君縣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62674畝,零星植樹22萬株。完成林業產值1688萬元。
畜牧業
2016年,宜君縣肉類總產量4902噸,比2015年增長2.85%。其中,豬肉產量1589噸,增長6.72%;牛肉產量2665噸,增長1.49%;羊肉產量442噸,減少2.64%;禽肉產量205噸,增長4.06%。年末生豬存欄9543頭,增長0%;生豬出欄21705 頭,增長3.38%。禽蛋產量428噸,增長4.9%。
漁業
2016年,宜君縣水產品產量300噸,比2015年增長3.45%。
農業基礎
2016年,宜君縣常用耕地面積31.0217萬畝。
第二產業
工業
2016年,宜君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6.5030億元,比2015年增長1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314億元,增長11.8%;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890萬元,增長4.2%。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3678億元,增長11.11%。其中煤炭業下降14.58%,醫藥增長29.48%。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3.6902億元,增長1.77%,實現利稅3.0867億元,其中利潤1.8426億元。
2016年宜君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 | ||
指標名稱 | 2016年絕對數(萬元) | 比2015年增長(%) |
規模以上 | 453678 | 11.11 |
其中:輕工業 | 202415.34 | 20.42 |
重工業 | 251262.66 | 4.60 |
2016年宜君縣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 |||
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 計量單位 | 2016年絕對數(萬元) | 比2015年增長(%) |
原煤 | 萬噸 | 134.89 | -19.04 |
白酒 | 千升 | 5245 | 45.86 |
醫藥 | 噸 | 511.64 | 35.07 |
建築業
2016年,宜君縣完成建築業增加值2.45億元,比2015年增長9.1%。完成三級及以上建築業總產值(當年價)3957.2萬元。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6年,宜君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358億元,比2015年增長13.5%。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8664億元,增長19.3%。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零售額2.337億元;鄉村零售額8.1988億元。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1.0211億元;商品零售9.5147億元。
房地產業
2016年,宜君縣房地產開發投資(縣境內註冊企業)完成1.512億元,比2015年下降38%。其中,住宅投資2085萬元,下降79%。
2016年宜君縣(縣境內註冊企業)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及增速 | |||
指 標 | 單 位 | 絕對數 | 比2015年增長(%) |
投資額 | 萬元 | 15120 | -38.0 |
其中:住宅 | 萬元 | 2085 | -79.0 |
其中:90平方米及以下 | 萬元 | 0 | -100 |
房屋施工面積 | 平方米 | 112934 | -35.3 |
其中:住宅 | 平方米 | 14170 | -83.6 |
房屋竣工面積 | 平方米 | 28753 | -43.7 |
其中:住宅 | 平方米 | 0 | -100 |
商品房銷售面積 | 平方米 | 8982 | -42.8 |
其中:住宅 | 平方米 | 7095 | -54.8 |
本年到位資金 | 萬元 | 10234 | -49.9 |
其中:企業自籌 | 萬元 | 6000 | -59.3 |
郵電通信
截至2016年末,宜君縣各類電話用戶總量70641戶,比2015年下降8.4%。其中,固定電話(含小靈通)5670戶,下降15.7%;行動電話64971戶,下降7.7%;寬頻上網用戶7105戶,下降1.3%。
旅遊業
2016年,宜君縣接待國內遊客115.3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實現6.3億元。
金融業
截至2016年末,宜君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8.745億元,比2015年增長7.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6.7794億元,增長11.5%。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1.8459億元,增長19.7%,其中,涉農貸款5.4721億元,增長21%。
保險業
2016年,宜君縣各類保費收入3838.8萬元,比2015年增長20.8%;各類賠付款支出570.7萬元,增長6.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宜君縣基礎教育校(園)數總計34所,其中,鎮區24所,鄉村10所;基礎教育在校生數總計8557人,其中,鎮區6915人,鄉村1642人;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2.9%。
文化事業
截至2016年末,宜君縣有縣級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各1個。有線電視入戶率60.3%。
醫療衛生
截至2016年末,宜君縣共有衛生機構214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370張,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726人。
環境保護
2016年,宜君縣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6.6%;主要污染物減排率0.23%;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88.2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農村自來水普及率87.7%;綠化覆蓋率41.6%。
安全生產
2016年,宜君縣生產安全事故死亡1人,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3人。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6年末,宜君縣公路通車裡程1243千米。
公路
宜君自古是關中通往陝北的交通咽喉,道路的形成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有鹹陽—上郡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鹹陽至九原郡(內蒙古包頭)有秦直道,唐至清代長安至延榆有驛道,中華民國中期修築的鹹(陽)榆(林)公路,穿越宜君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交通事業蓬勃發展。縣城有南去北往的西(安)包(頭)公路,全縣88%的行政村通行汽車。
鐵路
梅(家坪)七(里鎮)鐵路、西(安)延(安)鐵路線擦縣境而過。
運輸
2016年,宜君縣實現交通運輸和倉儲郵政業增加值4020萬元,比2015年增長3.4%。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66萬噸。完成旅客客運量39.8萬人。年末宜君縣民用汽車保有量8305輛。
歷史文化
宜君縣地處華夏民族發源地的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早在距今約六七千年時,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著人類燦爛的文化。新中國成立後,經考古發現各類新石器遺址遍布全縣,歷朝歷代,也遺存有許多珍貴文物。
宜君縣臨近黃帝陵所在地,文物古蹟眾多。全縣文物普查和考古發現,共有各種類型的文物遺址189處,出土文物572件。特別是石窟和摩崖造像尤為突出,有“福地水庫石窟”、“棋盤溝門造像龕”、“秦家河摩崖造像”等。
風景名勝
雲夢山 雲夢山位於縣城南40千米處,東接雁門、西繞漆水,主峰高聳達1535米,森林覆蓋率91%,距305省道15千米,景區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銅官縣誌》云:“雲夢山歲有廟會焉。諸峰多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至一千四百公尺,西北高而東南低,層巒疊嶂,聳峙縣北,此境內之真之也。” 相傳戰國時,諸候爭霸,鬼谷子及弟子為避戰亂,隱居於此地,在此修生養性、傳道講學,當地民間有許多與鬼谷子有關的傳說,山中林木茂盛,谷深幽靜,因雲霧環繞山峰,取雲仙夢境之意。為了紀念他們,當地人紛紛施金捐銀,在懸崖下修大殿一座。 | |
太安森林公園 太安森林公園是省級森林公園,位於銅川市宜君縣西部山區,北距黃帝陵40千米,南距銅川市43千米,西安市149千米,緊嶺玉華宮宮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達82.6%。總面積959.2公頃。於2000年7月被陝西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相傳此地曾為唐太宗的狩獵牧馬場,海拔1228—1558.24米,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園區有野生動物250餘種,有植物1090種,空氣負離子含量15000—25000個/立方厘米。1998年開發以來,投資建成了石級小道、小木屋、觀景亭、篩月湖等景觀。 | |
福地湖風景區福地湖風景名勝區位於宜君縣城東10千米處,榆五川上游,距銅川50千米,距西安140千米,距黃帝陵30千米,宜白公路從景區西側通過,並與210國道相連。福地湖位於西南向東北橫貫的兩道山樑之間,三面環山,北面接塬,地勢相對平緩,植被覆蓋率達96%以上,景區內最高點海拔1211米,最低點海拔860米。風景區內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有河東新石器遺址、榆舍仰韶文化遺址和榆舍戲樓,還有佛道同龕石窟——福地石窟和牛家莊石窟。 | |
龜山文化園 龜山是宜君縣城最高峰,海拔高度為1430米,與縣城街道落差為69米,山頂平台南北長180米,東西寬67米。據史料記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在龜山之巔興建了慶雲樓,由著名建築師閻立本設計,在明末戰火中焚燒貽盡。解放前,龜山頂一直是宜君縣衙所在地,同時還建有文廟、九龍壁等。解放後,縣城遷移,拆除了原有的建築。龜山文化園總面積為6666平方米。慶雲閣工程由西安市考古設計院設計,採用唐代閣樓的建築形式,框架結構,建築形式為三重六角閣樓,閣高25.5米,雄偉壯觀。 | |
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 世界文化遺產——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位於宜君縣彭鎮210國道沿線,由6段城牆遺址、9處烽火台遺址、1處城址組成。宜君縣境內殘存的魏長城遺址共2993.5米,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之一,距今有2300多年。2014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文物局和中國長城學會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 |
龍山公園 龍山公園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城旁邊,是一座開放式城市山體公園。公園面積1.07平方千米,其中綠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6%。是一處環境優美,具有休閒、健身娛樂功能的生態型開放式場所,距西安200千米。 公園內四季常青,物種豐富。夏季平均氣溫19℃,涼爽宜人,適宜避暑。負氧離子大道6000個/立方厘米,是西安市區5倍, |
風味小吃
耳朵套 宜君小吃耳朵套,秦漢時期流傳下來,相傳家家戶戶都會做,冬天天氣冷凍耳朵,吃了耳朵套就不會凍了,它是由麵食做成,有蕎面白面兩種,可以做成澆汁、油潑、清炒。 耳朵套,因其成品酷似冬季里北方人用於耳朵保暖的耳朵套而得名。據說,是秦漢時期流傳下來,在冬至這天,宜君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用雜糧蕎面做成耳朵套,據傳吃了耳朵套就不會凍耳朵了。 耳朵套是麵食,有蕎面、白面兩種,可以做成澆汁、油潑、清炒。純蕎麥麵口感粗糙、不筋道,摻少量小麥粉,既可以改善口味,又能提高面的筋度,一般的蕎面耳朵套,蕎面和麥面比例按照2:1的比例做成,口感爽滑、可口。 | |
黃黃饃 黃黃饃簡稱黃黃,因其成品色黃而得名。主要原料為硬糜子麵粉。質酥味美,香醇可口,上面布滿芝麻大小的窩窩,聞著香,看著嫩,吃著甜。由於從中間摺疊為兩層,便於夾肉、蛋、菜等各種菜餚,滲入不同味道,因而贏得了人們喜愛。 | |
西紅柿泡饃 西紅柿泡饃,即將北方常見的麵食鍋盔或饅頭,泡在提前烹製好的西紅柿湯里吃,味道鮮美,酸辣可口。究其來源,大概是因為盛夏之際,瓜果蔬菜充足卻難儲存,人們只好將西紅柿做成醬,用罐子瓶子儲存,以備冬天食用。北方人愛吃饃,冬天的時候,家家戶戶生火爐子,將烤的外焦里酥的饃就著西紅柿醬一起吃,也就慢慢的演變成了一道絕佳的特色小吃。 時代變遷,西紅柿泡饃不改初衷,只為滿足人們對美食的欲望,卻成了遠方遊子舌尖上一份難捨的“鄉愁”。 | |
宜君窩窩面 宜君窩窩面是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的特色小吃。成品面形渾圓,漂浮碗內,湯清味鮮,紅綠相映。始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耀州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窩窩面”。 製作方法:雞蛋和面,擀平,切成筷子粗細的條,再切成方丁。面丁在乾麵中拌勻,用筷子將面丁一個個戳成園窩形。湯鍋從旺火上,加清水燒開,將窩窩面下鍋煮熟撈出備用。肉末油鍋中煽炒,加入雞湯和蔥、薑末、鹽、調料適量,然後加入窩窩面,上籠蒸透取出,加入蘑菇湯或雞湯,再撒上核桃仁、蛋餅絲、蒜苗或蔥絲,最後滴香油即成。 |
著名人物
劉培植(1917.1—2006.12)
漢族,宜君縣堯生鄉東舍村人。歷任中央農業部國營農場管理總局局長、中央農墾部部長助理兼黨委書記、農業部副部長,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會委員。
王永寧(1929.7—2006.11)
漢族,宜君縣偏橋鎮(今彭鎮)安子塬人,中共黨員。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榮獲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60年4月晉升為中校軍銜,1964年5月晉升為上校軍銜,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2003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先後當選第六、七、八、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八、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九屆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
強自修(1903.1—1988.9)
宜君縣偏橋鄉西雲陽村人。1949年9月,參加了第一次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開國大典。1949年調入甘肅,歷任中共蘭州市委書記,省委常委兼甘肅省總工會主席,甘肅省委任副書記、書記處書記、甘肅省政協副主席,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楊崑山
宜君縣西村鄉石堡村人,1935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裝甲兵政委辦公室主任,裝甲兵技術部政治委員,裝甲兵後勤部政治委員,裝甲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裝甲兵副政治委員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2001年4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王克中
1940年生於宜君縣王溝灣,195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西藏軍區副司令員,1994年1月回到西安,擔任陝西省軍區副司令員。
楊西林(1918.10—1988.10)
漢族,宜君縣五里鎮楊塬村人。1936年8月在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青海省委秘書長、省委常委、省委黨校校長、黨委書記等職務、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常委、組織部長。1982年9月,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983年2月任青海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強建華(1921.11—1994.7)
漢族,宜君縣偏橋鄉(今彭鎮)西雲陽村人。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西寧市委書記、第一書記,西寧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西寧警備區第一政委,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青海省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先後當選青海省黨代會代表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
王永勤(1926.9—1996.10)
漢族,宜君縣偏橋鄉(今彭鎮)安子塬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師參謀長,師長,武漢軍區炮兵參謀長,副軍長,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被中央軍委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和獨立功勳榮譽章。
楊景西(1917.11—1996.12)
漢族,宜君縣西村鄉石堡村人。1933年4月參加革命,193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空九航校司令部副參謀長,政治學院高幹哲學輪訓副主任,空軍十四航空學校參謀長,空軍航空學校副校長等職。1988年4月提高為副軍職待遇。1957年6月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紅星二級勳章。1955年9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上校軍銜。
劉世明(1917.2—2001.12)
漢族,宜君縣五里鎮興市人。1934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副師長,貴州省民警總隊總隊長、貴州省公安總隊總隊長、貴州省軍區獨立師師長、安順軍分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貴州省軍區顧問等職。1955年被國防部授予上校軍銜,同年榮膺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劉樹林(1921.1—2003.3)
漢族,宜君縣偏橋鄉(今彭鎮)西雲陽村人。1938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青海省商業局局長、黨組書記,省財貿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省政府顧問等職。
胡錦心
女,漢族, 1935年1月生,宜君縣五里鎮胡家塬人,教授,主任醫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中西醫結合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常委、國家科聯研究中心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顧問等職。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
胡穩心
漢族,1937年12月生,宜君縣五里鎮胡家塬村人。教授,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陝西省肝病學會委員,西安醫科大學肝膽胰學會理事,陝西醫療事故鑑定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陝西省急腹症學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
楊忠信
漢族,生於1938年,宜君縣五里鎮雷聲村人。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理系。
城市榮譽
2017年10月,宜君縣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 、 縣級市 、 縣 |
西安市 | 蓮湖區 | 新城區 | 碑林區 | 雁塔區 | 灞橋區 | 未央區 | 閻良區 |臨潼區 | 長安區 | 高陵縣 | 藍田縣 | 戶縣 | 周至縣 |
銅川市 | 耀州區 | 王益區 | 印台區 | 宜君縣 |
寶雞市 | 渭濱區 | 金台區 | 陳倉區 | 岐山縣 | 鳳翔縣 | 隴縣 | 太白縣 | 麟遊縣 | 扶風縣 | 千陽縣 | 眉縣 | 鳳縣 |
鹹陽市 | 秦都區 | 渭城區 | 楊陵區 | 興平市 | 禮泉縣 | 涇陽縣 | 永壽縣 | 三原縣 | 彬縣 | 旬邑縣 | 長武縣 | 乾縣 | 武功縣 | 淳化縣 |
渭南市 | 臨渭區 | 韓城市 | 華陰市 |蒲城縣 | 潼關縣 | 白水縣 | 澄城縣 | 華縣 | 合陽縣 | 富平縣 | 大荔縣 |
延安市 | 寶塔區 | 安塞縣 | 洛川縣 | 子長縣 |黃陵縣 | 延川縣 | 富縣 | 延長縣 | 甘泉縣 | 宜川縣 | 志丹縣 | 黃龍縣 | 吳起縣 |
漢中市 | 漢台區 | 留壩縣 | 鎮巴縣 | 城固縣 | 南鄭縣 | 洋縣 | 寧強縣 | 佛坪縣 | 勉縣 | 西鄉縣 | 略陽縣 |
榆林市 | 榆陽區 | 清澗縣 |綏德縣 | 神木縣 | 佳縣 | 府谷縣 | 子洲縣 | 靖邊縣 | 橫山縣 | 米脂縣 | 吳堡縣 | 定邊縣 |
安康市 | 漢濱區 | 紫陽縣 | 嵐皋縣 | 旬陽縣 | 鎮坪縣 | 平利縣 | 石泉縣 | 寧陝縣 | 白河縣 | 漢陰縣 |
商洛市 | 商州區 | 鎮安縣 | 山陽縣 | 洛南縣 | 商南縣 | 丹鳳縣 | 柞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