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地名]

黃陵[地名]
黃陵[地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陵縣,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 ,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位於陝西省中部,北距革命聖地延安124千米,南距古都西安165千米。總面積2292平方千米。 黃陵縣地處陝北能源重化工區與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區交匯地帶,包茂高速、210國道及西延、秦七鐵路從橫貫穿全境,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 截至2016年,黃陵縣下轄1街道、5鎮,常住人口13.17萬人。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5.8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5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5.30億元。三次產業的結構比重為8.31%:65.29%:26.40%,人均生產總值為72911元。 黃陵人文資源濃厚。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位於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之巔,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有“天下第一陵”之盛譽。黃陵縣被命名為“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和陝西省首批旅遊強縣。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歷史悠久。橋山出土的仰韶文物表明:遠在新石器時期,黃陵的先民便在這裡勞動,繁衍生息。

西周,稱白翟地,為晉國轄地。

天下第一陵——黃帝陵 天下第一陵——黃帝陵

戰國,周安王驕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分晉後屬魏,魏置上郡。周顯王扁四十二年(前327年),魏秦交戰,魏敗,納上郡十五縣於秦(含今黃陵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置上郡,在今境域內設陽周縣(今黃陵縣)。

西漢,漢高祖元年(前202年),西漢設翟(狄)道縣,屬左馮翊管轄。

新莽元年(9年),王莽建立新朝,更名為漁縣。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稱翟道縣,鏇即撤銷,屬北地郡管轄。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上郡、北地郡被匈奴占據,郡縣俱廢,時無建置。

後秦,姚萇在縣東部故城(今田莊鎮故城村)設中部縣,在縣城設中部郡,後廢。

大夏龍升元年(407年),為赫連勃勃領地,以秦州刺史鎮守杏城(今城區街道辦南城村)。

北魏正平元年(451年),杏城設北雍州、中部郡、中部縣,西部復設狄道縣;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北雍州為北秦州,孝昌二年(526年)更北秦州為北華州。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北華州為敷州,領中部、敷城二郡,中部縣、狄道縣縣制未變。

黃陵縣地圖 黃陵縣地圖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狄道縣縣制撤銷,轄地歸中部,治所設杏城。

隋開皇元年(581年),因避文帝父楊忠名諱,中部縣改稱內部縣;三年(583年)廢中部郡,內部縣縣治仍設杏城,屬敷州管轄。大業三年(607年)屬上郡,縣治移至下城。

唐武德二年(619年),縣治設坊州(今黃陵縣城),屬關內道,治所置上城。天寶元年(742年),復稱中部縣;十二年(753年),分宜君縣西北部(今腰坪川流域),設昇平縣。乾元元年(758年),復設坊州,治所設中部縣。寶應元年(762年),昇平縣縣制撤銷,後又復設。

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坊州屬後梁,治所仍設中部縣,中部、昇平、坊州如舊。

宋,中部縣屬永興軍路,坊州治。

金,襲宋制。建炎二年(1128年),置京兆路、鄜延路,中部屬鄜延路坊州轄。

元至元二年(1265年),坊州廢,中部縣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延安路鄜州轄。

明,仍稱中部縣,屬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鄜州轄。建文四年(1402年),縣治置隆坊,成化元年(1465年)遷橋山下城。

黃陵縣城 黃陵縣城

清,屬延安府鄜州轄。雍正三年(1725年),府廢,中部屬陝西省西乾鄜道鄜州直隸州轄。

中華民國初,中部縣屬陝西省榆林道轄,道廢后直屬陝西省長公署轄。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以馬塔、北長牆、高松樹一線為界,西為中共領導的蘇維埃政府所轄,東屬國民黨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轄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因軒轅黃帝陵寢所在,經中華民國政務院批准,中部縣更名為黃陵縣,縣治設上城。

1948年3月,黃陵解放,5月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黃龍分區管轄。全國解放後,黃陵縣隸屬延安專區管轄,治所仍設上城,1953年冬移至下城。

1958年12月,黃陵、宜君合縣,縣治設下城,仍稱黃陵縣。1961年9月,黃陵、宜君二縣分設,黃陵縣治仍設下城。

1968年9月,黃陵縣隸屬延安地區管轄。

1997年,延安地區地改市後,黃陵縣隸屬延安市管轄至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黃陵政區劃分淵源流長,變化較多。自秦設立陽周縣始,歷代或設縣制、州制和郡制。自宋治平元年(1064年)至民國,政區劃分先後使用鄉里制和保甲制。

1948年3月黃陵解放,5月後陸續建立縣、區、鄉人民政權。1949年10月,全縣轄北谷、橋山、太賢、雙龍、城區5個區22個鄉353個自然村。

1956年2月,橋山、太賢、城區3區和郗村、土橋等11個區轄鄉撤銷,北谷區的永樂、北谷、南谷3鄉及阿黨鄉水圍、灣兒2個村劃歸洛川縣管轄,同時接收富縣的新莊科、道德2鄉,成立紅旗鄉(橋山)、城關鎮。6月,上畛子移交陝西省勞改農場管理,接收宜君所轄的建莊、店頭、倉村、腰坪4鄉。全縣轄隆坊、店頭、雙龍3個區,田莊、紅旗、龍首、城關4個直屬鄉鎮,太賢、隆坊、河寨、阿黨、道德、段塬、倉村、店頭、關村、建莊、雙龍、森林12個區轄鄉,91個行政村、社,372個自然村。

1958年10月,為適應“大躍進”的要求,隆坊、店頭、雙龍3區撤銷,原4個直屬鄉鎮和12個區轄鄉調整為紅旗、田莊、隆坊、太賢、道德、光芒、店頭、雙龍、建莊9個鄉(即人民公社)。11月,9個鄉調整為隆坊、店頭、橋山3個鄉人民公社。12月,黃陵、宜君兩縣合併,宜君縣除焦坪公社的絕大部分劃歸銅川市轄外,其餘劃歸黃陵。全縣轄隆坊、店頭、橋山、五里鎮、棋盤、宜君、偏橋7個人民公社,37個管區,191個核算單位,617個小隊,796個自然村。

1961年10月,黃陵、宜君二縣分設,黃陵縣轄隆坊、阿黨、太賢、店頭、倉村、建莊、雙龍、橋山、龍首、侯莊、田莊11個人民公社,170個生產大隊,365個生產小隊。

1964年5月,成立城關鎮人民公社,駐地設城關。橋山公社遷至康崖底村。

1984年9月,人民公社陸續改鄉鎮。至1985年末,全縣轄橋山、隆坊、田莊、店頭4鎮,阿黨、太賢、侯莊、康崖底(原橋山公社)、倉村、雙龍、腰坪(原建莊公社)、龍首8鄉,181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375個村民小組,337個自然村。縣域內廢棄古舊村莊193個。

1998年10月,阿黨、雙龍2鄉改為鎮建置,全縣轄6鎮6鄉。

2001年12月,康崖底鄉、龍首鎮合併組建橋山鎮,原橋山鎮更名為城區街道,全縣轄6鎮4鄉1個街道。

2011年6月,太賢鄉、侯莊鄉、腰坪鄉建置撤銷,同時成立阿黨鎮太賢社區、田莊鎮侯莊社區、店頭鎮腰坪社區,全縣轄6鎮1鄉3個建置鎮社區和1個街道。2013年12月,3個社區撤銷,所轄區域分別併入所屬建置鎮,全縣轄6鎮1鄉1個街道。

2015年5月,倉村鄉建置撤銷,所轄區域併入隆坊鎮;橋山鎮、城區街道辦建置撤銷,合併組建橋山街道;全縣轄店頭、隆坊、田莊、阿黨、雙龍5個鎮和橋山街道,192個行政村,305個自然村,386個村民小組,8個社區。  

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黃陵縣轄1個街道:橋山街道,5鎮:隆坊鎮、田莊鎮、店頭鎮、阿黨鎮、雙龍鎮,191個行政村、381個居民小組。黃陵縣政府駐橋山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陵縣位於陝西省中部偏西,延安地區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東以洛河為界與洛川縣相望,南與宜君縣、銅川市、旬邑縣三市縣接壤,西和甘肅省正寧縣為鄰,北與富縣毗連,介於東經108°36′46″—109°27′13″,北緯35°20′27″—35°49′21″之間,東西最長距離85千米,南北最寬距離53千米,總面積為2292平方千米。縣城與各地的距離:南距銅川市78千米,旬邑縣城110千米,宜君縣城33千米,距省城西安205千米;東距洛川縣城35千米,西距甘肅正寧縣城128千米;北距富縣縣城70千米,距延安市171千米。  

地形地貌

地貌大勢

黃陵縣境內地貌以黃土原、溝壑、丘陵為主,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主要河流有從北往南流的洛河和葫蘆河,自西向東流的沮河和淤泥河,其流向與地勢傾向基本一致。由於沮河橫穿縣境,使地面發生次級分異,沮河以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沮河以南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

西部子午嶺作西北東南走向,是高出黃土高原的基岩山地,過去統稱橋山山脈,海拔在1500—1600米左右,主峰高1687米。子午嶺一部分被不同厚度的黃土覆蓋,在一些較高山樑則基岩裸露,山形結構狀似牛背,黃陵縣境內為牛背的東劂,支梁向東延伸,達30—40千米,成為次一級的分水嶺。東部為黃土原溝壑區,平均海拔1100—1200米,原面平坦,多被溝谷分割成寬1—3千米或數百米的長條形原塊。  

地貌類型

黃陵縣地貌類型複雜多樣,主要的有黃土原。黃土梁峁狀丘陵,河谷階地以及石質低山丘陵等。由小到大的黃土溝谷系列也發育典型。

一、黃土原

黃陵縣東部以沮河谷地分開的南北二原,屬廣義的洛川原的一部分,是陝北保存較好的黃土原。原面平坦,坡度一般為0°—2°,邊緣地帶常坡度增大2°—6°。周圍被溝谷環繞,邊坡較陡。原邊溝壑向原內溯源侵蝕迅速,不斷從四周蠶食原面,使原邊支離破碎,在平面上呈花瓣狀,原面在逐漸縮小。

二、黃土梁峁狀丘陵

主要分布於店頭鎮以西的廣大地區,西到子午嶺石質低山丘陵的東界。地貌形態以梁為主,梁頂間或有大型的孤立峁,接近主分水嶺部位;以寬梁長梁居多,寬梁頂坡緩,窄梁呈魚脊形,坡達15°—30°。黃土梁峁承襲了下伏基岩古地形的基本特徵。第四紀黃土堆積東部厚,愈向西愈薄。梁峁坡上面蝕、細溝、淺溝由於森林覆蓋,流水侵蝕緩慢,水土流失微弱,梁峁邊緣以下的沖溝、乾溝深切,黃土壁立,崩塌普遍,河溝和乾溝的滑坡、瀉流地很盛行,其溝的縱剖面常有石跌水,有的河溝堆積了一、二級階地,稱為溝坪地。

三、河谷階地

洛河、沮河以及一些較大的支流,普遍發育了兩級沖積階地。一級階地高出河床5—10米,由砂礫石、亞砂土、亞粘土組成,分布較廣,保存完整,多分布於河流凸岸,呈微傾斜的盾狀或長條形,黃陵縣城(橋山鎮)即位於沮河右岸的一級階地上。二級階地不如一級階地面積大,沿河谷常呈斷續分布,高出河床15—25米,在大河和主要支流交匯處,往往分布連片,有的地方為基座階地。馬山和印台山之間靠沮河的一片即為二級階地。

四、石質低山丘陵

以子午嶺為主的石質低山丘陵相對起伏,一般為數十米,最大一、二百米,是古剝蝕面的殘餘部分,第四紀以來間歇性上升較顯著,不利於黃土堆積,因而形成黃土高原中的孤島狀石質低山丘陵。這一地貌區缺乏連續的黃土披覆,僅在平緩的山坡和谷地有黃土分布,且多系次生黃土,厚度不大,由於梢森茂密,現代侵蝕比較輕微。

五、黃土溝谷

黃陵縣的中部和東部地區溝谷地貌極為複雜,常見的侵蝕溝由小到大,有細溝、淺溝、切溝、沖溝與河溝等,構成一種具有成因關係的黃土溝谷系列。  

地貌區劃

黃陵縣地貌分區較為明顯,東部原面區,屬洛川原的一部分;西部山地區,屬黃土丘陵和土石山區;河谷川道區,屬沮河河谷及其階地。

一、東部原面區

東部原面,由於沮河切割,分為南北二原。北部原區包括隆坊、阿黨、太賢和倉村四個鄉(鎮);南部原區包括田莊、侯莊兩個鄉(鎮)。地勢較平坦,坡度一般為0°—2°。四周由於現代溝谷溯源侵蝕活躍,致使原面支離破碎,並不斷在縮小。

二、西部山區

主要包括雙龍、腰坪、店頭三個鄉(鎮),海拔1300—1600米,是黃陵縣的水源涵養林區。本區西高東低,黃土堆積厚度呈愈向東愈厚,西部缺乏連續的黃土披覆。由基底古地貌以及現代流水侵蝕的影響,該區嶺谷交織,山戀重迭,起伏不平。

三、河谷川道區

沮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形成東西走向的沮河川道,此外,還有洛河、葫蘆河川道等。本區主要包括龍首、康崖底、橋山、阿黨以及田莊等鄉(鎮)的部分地區,占全縣總面積的4.5%,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是三個地貌區中最低的一區。河谷川道主要由河流侵蝕沖積而成,谷深120—150米,河谷中普遍發育著兩級沖積階地。

高分一號衛星拍攝陝西延安黃陵縣洛河 高分一號衛星拍攝陝西延安黃陵縣洛河
四、各類地貌面積比例

山地占71.4%;川道河谷占4.1%;溝坡山台占13.8%,原面占10.7%。全縣1千米以上的河溝共1621條,總長度5302千米,溝壑密度2.33千米/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

黃陵縣地處內陸,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9.4℃,年極端最高氣溫39.4℃,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1.4℃,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1.7℃,最冷月元月平均氣溫零下4.5℃;年平均降水量596.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037.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306.0毫米,5到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7、8兩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2%,暴雨出現於5到9月份,7、8兩個月出現暴雨的次數占全年暴雨出現次數的90%,連陰 大多出現於9月下旬到10月上旬; 冰雹 等強對流天氣出現於3到10月份,5到8月份出現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次數占全年出現次數的88%;年平均風速3米/秒,盛行風向為西北和東南風;年平均日照時數2528.4小時,最多年日照時數2688小時,最少年日照時數1791小時,5月份日照時數為一年之中最多,平均為240小時,9月份最少156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72天。  

氣候特徵

自然災害

黃陵縣的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冰雹,暴雨,霜凍,大風。其中危害最為嚴重是乾旱,因降水年際和季節分配不勻,變率大,易發生春夏連旱和伏旱;其次是冰雹、暴雨和瞬時大風。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黃陵國家森林公園 黃陵國家森林公園
野生中草藥:茵陳、槐米、三棵葉根、連翹、柏子仁、桃仁、棗仁、薯芋、倒卵葉五加、黃精、黃芹、柴胡、地青皮、商陸、黃芪、黨參、板蘭根、遠志、牛黃豹、丹皮、生地、茴草、寄生、蒼朮、秦茄、冬花、大黃、蒲公英、牛子、大黃、知母、甘草、益母草、馬兜鈴等。

灌木:沙棘、黃薔薇、胡禿頂子、虎榛子、衛芽、山桃、繡線菊、文冠果、荊條、南蛇藤等。

動物資源

草本植物:羊胡草、賓草、菅草、大油、羽毛、白草、狼尾草、茵陳蒿、飛燕草、沙參、苦參、紫宛、野棉花、秦艽、馬唐等。  

獸類:大耳蝟、林蝟、達吾爾鼠、西藏鼠、兔、崖杜鼠、花鼠、達吾耳黃鼠、中華鼠分、狐、豹、黃鼠鼬、艾虎、虎鼬、狗獾、水獺、花面狸、豹貓、猞猁、野豬、小鹿、狍(羊鹿子)等。

鳥類:小斑沮鵜鶘、普通鸕鶿、蒼鷺、綠頭鴨、豆雁、大天鵝、普通秋沙鴨、赤麻鴨、雀鷹、普通鷙、金啊、短趾啊、禿鷺工腳隼、灰脊隼、白尾、環頸(野雞)、石雞、金雞、鵪鶉、小田雞、董雞、黑水雞、眚頂雞、毛腳沙雞、黑翅長腳、銀鷗、大杜鵑、中杜鵑、領角(貓頭鷹)、毛腳魚鵠、大鴇原鴿、岩鴿、灰斑鴆、珠頸、斑鴆鳳、頭春雞、環頸鴿、縱紋腹鵠、雨燕、樓燕、蘭翡翠、戴勝、蟻(啄木鳥)、大斑啄木鳥、綠啄木鳥、短趾沙百靈、小沙百靈、蒙古百靈、鳳頭百靈、雲雀、灰沙燕、家燕、樹鷚、田鷚、山鴿、白鴿、灰鴿、黃頭鴿、黃鴿、紅尾百勞、長尾灰百勞、北鳥、灰鳥、松鴉、紅嘴蘭鵲、灰喜鵲、喜鵲、紅嘴山鴉、鼻馬鴉、寒鴉、大嘴烏鴉、紅脅蘭尾雞、蘭點頦、赫紅尾鴝、北紅尾鴝、黑背燕尾鴝,黑猴右鴨、白腹、赤頸、斑、棕頸鉤嘴鶥、銹臉鉤嘴鵑、棕頭鴉雀、山嗓鶥、大葦鶯、蘆鶯、稻田蘆鶯、小白喉鶯、黃腹柳鶯、棕眉柳鶯、極北柳鶯、暗綠柳鶯、白臉山雀、黃腹山雀、煤山雀、燕雀、金翅、紅眉米雀、普遍米雀、北米雀、灰頭鵐、灰眉岩、三道眉革、小鵐、蘆鵐。  

礦產資源

黃陵縣礦產資源以煤為主,儲量豐富,制陶和建築原料也非常豐富,稀散元素、放射性礦藏、水晶石礦床以及天然氣,由於地質工作程度不夠,還有待進一步勘探。

一、煤與稀散元素

據1983年12月《陝西省黃陵礦區總體規劃設計匯報提綱》載:“已探明儲量27.3億噸,可采儲量21.8億噸”。據《黃陵國土資源》載:“已知進入黃陵礦區規劃的煤田面積為508.2平方千米。其普查地質儲量7.7985億噸,詳查地質儲量24469億噸;詳查部分地質儲量6.5013億噸,精查部分地質儲量7.7985億噸。另有南川露天部分地質儲量718.8萬噸”。而進入礦區設計的有店頭、建莊兩個煤田區,其中店頭區面積353.2平方千米;建莊區155平方千米,其面積占總煤田面積的58.82%。

二、陶瓷建築原料

陶瓷原料:店頭2—3號煤層間,有一層0.5—1.3米厚的灰白色泥岩,當地民眾俗稱煤矸石,從古至今就一直為當地陶瓷工業所利用。

建築原料:縣境內已經探明的建築原料有直羅、延安群砂岩及紅砂,細密堅硬,呈厚狀,是歷來用於修樓房所必需的材料。在沮河流域和東部溝壑地帶,蘊藏有不少石灰岩料礓石,是燒制石灰的原料,可供建築用。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末,黃陵縣常住人口13.17萬人,城鎮化率59.3%,城鎮人口7.81萬人;人口自增率4.17‰,出生率9.47‰,死亡率5.30‰。2016年全縣人口出生率9.51‰,死亡率4.28‰,自然增長率5.23‰,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08%,綜合節育率88.59%(計生部門統計數字,使用計生統計年報)。  

民族

黃陵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朝鮮族、侗族、壯族、蒙古族、藏族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黃陵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5.84億元,比2015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7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62.58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25.30億元,增長9.4%。三次產業的結構比重為8.31%:65.29%:26.40%,人均生產總值為72911元。完成非公有制增加值23.76億元,占GDP比重為24.8%。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黃陵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85.53億元,比2015年增長11.4%,新增固定資產67.51億元。共開工建設的重點項目146個,其中新建64個,續建42個,前期40個。  

財稅收支

2016年,黃陵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6.33億元,比2015年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10.22億元,增長15%。一般預算收入8.98億元,增長5%。全縣財政支出累計完成17.08億元,增長11%。  

人民生活

2016年,黃陵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05元,比2015年增長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22元,增長7.7%。  

2016年黃陵縣物價指數(以2015年價格為100)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食品菸酒及用品 100.9
衣著類 100.9
醫療保健 101.6
交通和通信 99.1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 101.2
居住 100.7
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
食品類 101.7
飲料菸酒類 101.2
紡織品類 99.6
服裝、鞋帽類 100.1
中、西藥品類及醫療保健 102.4
化妝品類 100.0
書報、雜誌類及電子出版物 98.3
文化辦公用品 100.0
日用品類 100.8
家用電器類 97.2
金銀珠寶類 108.9
建築材料及五金電器類 99.6
體育娛樂用品 99.8
交通、通信用品 99.2
家具 97.2
燃料類 101.0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 100.1

第一產業

蘋果 蘋果
2016年,黃陵縣農林牧 漁業 總產值達到14.3451億元,比2015年增長4.6%;其中農業產值12.3785億元,增長5.3%,林業產值2449萬元,增長18.6%;牧業產值14264萬元,下降1.7%;漁業產值952萬元,下降18.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001萬元,增長3.3%。全縣耕地總面積13.8612萬畝,其中夏糧38955畝,秋糧111078畝,油料1953畝, 蔬菜 17585畝。
2016年黃陵縣主要農產品產量
總產量比2015年±%
糧食總產 49456噸 -1.13
#小麥總產 10175噸 -0.94
玉米總產 28266噸 -4.43
豆類總產 6892噸 4.55
水稻總產 70噸 75
穀子總產 790噸 -6.40
油料總產 2031噸 -9.85
水果總產 319940噸 10.77
#蘋果總產 317000噸 10.84
蔬菜總產 42611噸 6.80
2016年黃陵縣主要畜禽產品產量
總產量比2015年±%
肉類總產量 2918噸 -3.79
#豬肉 2168噸 -0.60
牛肉 246噸 -33.33
羊肉 82噸 5.13
奶類總量 348噸 -5.43
#牛奶 79噸 3.95
禽蛋產量 1920噸 5.32
大牲畜年末存欄 4021頭 -11.82
#豬年末存欄 28926頭 -1.34
全年水產品產量 595噸 0.84

第二產業

黃陵縣 黃陵縣
工業
2016年,黃陵縣 工業 總產值124.91億元,比2015年增長12.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19.06億元,增長14.12%。全縣工業增加值59.34億,增長7.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58.69億元,增長7.1%。
2016年黃陵縣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總產量比2015年±%
原煤 3031.30萬噸 -0.62%
發電量 337987.49萬度 697.39%
原油 9.45萬噸 -0.53%
精洗煤 5.71萬噸 38.58%
焦炭 176.95萬噸 -14.59%

 建築業
2016年,黃陵縣建築業總產值2.5153億元,建築業增加值3.23億元。

第三產業

黃陵縣黃陵縣
國內貿易
2016年,黃陵縣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7.84億元,比2015年增長10.0%,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4.81億元,增長33.98%。
郵電通信
2016年,黃陵縣完成郵政業務收入659.95萬元,郵政 金融 類累計完成1544.13萬元。全縣擁有固定電話用戶2.02萬戶,增長3.59%;網際網路用戶2.69萬戶,增長35.86%;行動電話11萬部,下降0.72%。
旅遊業
2016年,黃陵縣共接待遊客520.5萬人次,比2015年增長26.9%;旅遊綜合收入18.3億元,增長28.8%。黃帝陵被確定為西北首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榮獲“中國十大古典陵墓園林”稱號,推出了常態化祭祀、網上祭祀和多項文化活動。黃帝文化中心、黃帝陵景區遊客服務中心等重大項目啟動實施,黃陵國家森林公園開園並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功創建為陝西省首批旅遊示範縣。
金融業
截至2016年末,黃陵縣金融機構存款85.8084億元,年末貸款餘額51.1908億元。
保險業
2016年,黃陵縣保險費收入11671.4萬元,比2015年增長20.31%,其中:財險保費收入5430.4萬元,增長25.06%;人壽保險費收入6241萬元,增長16.39%。支付各類賠付額2641萬元,增長32.85%,其中:財產保險賠付額2473萬元,增長49.97%;人身保險賠付額168萬元,下降50.44﹪。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2、2014年,黃陵縣兩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

2016年,黃陵縣“五·五”科技示範工程成果轉化率達85%。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黃陵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6所,其中,高中1所,職教中心1所,國中4所,國小18所,幼稚園32所;在校學生20534名,其中高中2540名、國中3538名,國小8854名(其中特教80名),職教128名、學前教育在園幼兒5474名;全縣在職在崗教師1830人,其中,高中249人,國中521人,國小821人,學前211人,職教22人,特教6人。全縣中國小、幼稚園共免除學雜費2403萬元;發放中國小寄宿生生活補助費422萬元;財政撥付“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實施資金1300萬元。先後為辦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921人,608.35萬元;為各學段建立貧困生信息庫279人,(高中38人、國中65人、國小106人、幼教70人);全年教育精準扶貧資助387人次,總計108.7萬元;投資1600萬元,新配置計算機286台、互動式多媒體教學設備66套、錄播教室4個、攜帶型錄播系統1套、建設學校網站26個、建設中國小數字校園綜合管理平台1個、學校分平台31個、教育平台設備1套。引進“增值評價系統”、“診斷性評價系統”和“教師評價系統”,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載體,客觀分析學校在原有起點上的努力程度,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全年各類培訓17期7609人(其中就業創業培訓519人,農業科技培訓6000人次,扶貧培訓160人,職業道德培訓180人,專業技術人員技能培訓750人);2016年高考全縣報考人數1547人(黃中970人),分類招生錄取243人;一本上線193人。上線率12.48﹪,較去年提高1.38%;二本上線196人;本科以上人數728人,上線率47.06﹪。中考取得全市第三名(其中政史、語文全市第一名;數學全市第二名;理化全市第三名;英語全市第四名),中考進入全市前十名1人,前二十名5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6年末,黃陵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6個,公共圖書館1個,105個農家書屋,調頻廣播1個,電視台1個,共發展數位電視用戶1379戶,累計發展29070戶;發展數據業務用戶822戶,累計發展(線上)用戶2940戶   。文化藝術中心建成投用,縣文化館、圖書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省級傳統文化示範縣、省級文化先進縣等稱號。

體育事業

2016年,黃陵縣成功舉辦陝西橋山山地戶外公開賽、中國秦直道腳踏車精英挑戰賽等大型賽事。

醫療衛生

2016年,黃陵縣藥品配送企業總數增加到4家,全縣各公立醫療機構採購“三統一”藥品總價值2514.64萬元,覆蓋率達到了100%。全縣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累計114906人份,規範化電子檔案累計98226份,建檔率79%,;全年農村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補助1058人次,全免率100%。為2120名待孕及孕早期婦女發放葉酸10361瓶。實施了新生兒篩查1543人、新生兒聽力篩查1435人,婦幼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全縣無甲類傳染病及重大疫情的發生,共報告乙類傳染病180例,無死亡,報告發病率138.20/10萬,無死亡。報告丙類傳染病315例,報告發病率140.84/10萬。愛滋病、結核病防治項目實施順利;一類12種疫苗接種率均在99%以上,加強流動兒童預防接種工作的管理,實現了縣域內兒童接種信息的互聯互通;35歲以上居民門診首診測血壓率達到99%以上。培訓各級各類衛生人才共270餘人次。其中,參加全省全科醫師培訓6人;骨幹醫師培訓2人;基層衛生院“西學中”培訓2人,鄉村醫生培訓202人,其它各類短期培訓60人次。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2016年共創建了12個衛生村(3個市級、6個縣級)、14個衛生先進單位(3個省級、3市級、8個縣級)。

社會保障

2016年,黃陵縣納入城鄉低保戶1137戶,2893人,累計發放低保金687.92萬元。其中城鎮272戶,598人,發放低保金217.08萬元;農村865戶,2295人,發放低保金470.84萬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2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8%;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96370人,其中:城鎮居民23218人,農村居民73152人。對全縣355戶廉租住房租金補貼62.16萬元。

基礎建設

2016年,黃陵縣城建成區面積由4.59平方千米增加到6.5平方千米。“2+1”三城聯創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國家園林縣城、衛生縣城創建達標,成功入選“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全縣城鎮化率達到59.5%,較2011年提高11%。西延動車黃陵站及連線線、黃延高速第二通道、黃店川道快速幹線建成通車,黃陵邁入動車時代,西延高鐵黃陵站位選址按縣上推薦方案確定到堯坡。南溝門向縣城引水、新區供水等工程相繼實施。

環境保護

黃陵縣南峪口移民新村 黃陵縣南峪口移民新村
“十二五”期間,黃陵縣累計造林面積3.71萬畝,林地面積36.34萬畝,落實公益林補償金1億元, 森林 覆蓋率達到74.5%;完成水保治理面積170平方千米,全縣水保治理率達到88%;縣城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3%。 

2016年,黃陵縣COD排放量為1969噸,SO2排放量為5820噸   。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綠化模範縣達標,累計造林6.56萬畝,林地面積60萬畝,落實公益林補償金1558萬元,森林覆蓋率75.5%;完成水保治理面積104平方千米,水保治理率100%;節能減排指標全面完成,縣城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90.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6.8%。

交通交通運輸

黃陵縣境內有以西包210國道為主的9條主幹公路,通車裡程561.7千米。今西包公路經過縣境東部,黃畛公路伸向西部林區,黃直公路經北塬直通富縣,西延鐵路經過洛河川道,秦七鐵路貫通東西。192個行政村通油路,與主幹公路聯網。黃陵縣西(安)銅(川)一級公路、黃(陵)延(安)一級公路建成通車。西(安)延(安)鐵路橫貫縣境南北,秦(家川)店(頭)運煤專用鐵路直達黃陵礦區。黃渠設有專用機場,鐵路、公路、航空運輸逐步形成立體網路。

運輸

截至2016年,黃陵縣共有柏油以上等級公路行政村村數為196個,客車78輛,載貨車219輛,計程車200輛,城區公車22輛;全年累計發放10.6萬班次,加班、包車78餘次,總計運輸旅客753萬人次。全年共檢查車輛576餘車次,查處非法營運車輛65輛,排除各種隱患7起,實施行政處罰5萬元。

歷史文化

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黃陵縣的文化藝術,首推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廣場表演的秧歌、社火獅舞、龍燈、芯子、彩船、竹馬、跑驢,室內裝飾的剪紙,服裝上的刺繡;孩童的布玩具,建築上的木雕和壁畫等,大約自秦漢以來即已廣泛流傳,豐富多彩。但是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沒有專門管理傳統文化的行政部門,因而也沒有給傳統文化以應有的歷史地位。

黃陵縣 黃陵縣 社火秧歌 社火和秧歌在黃陵縣民間廣泛流傳,歷史悠久,是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出集中在春節,常常是從正月初一鬧到十五,元宵節是高潮。社火和秧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演出場地可大可小,表演隊伍可多可少。將音樂、 舞蹈、戲曲、說唱、 體育美術、雜耍融為一體。黃陵縣習俗中,凡鬧社火、秧歌,首場必須先到各個廟宇去“敬神”,然後才在村莊內廣場上活動,謂之“打官場子”。此後每天輪流去各家各戶活動,謂之“拜年”也稱“串門子社火”或“串門子秧歌”。 
黃陵縣 黃陵縣 剪紙 剪紙在黃陵縣歷史悠久。黃陵剪紙,生動地體現了黃土高原勞動人民戰天鬥地、鎮邪驅鬼、祈求吉詳、人壽年豐的堅強意志和良好願望,既有鄉土氣息、又有實用價值。剪紙的用途相當廣泛,新春佳節或喜慶婚嫁,窗戶貼上五顏六色的新窗花,床邊炕頭貼上花床圍,衣箱家俱貼上“招財進寶”、“黃金萬兩”,室內頂棚(天花板)貼上“富貴不斷頭”的萬字雲子,牆壁貼上“大紅公雞”和“大鯉魚”,顯示出濃厚的節日氣氛。
黃陵縣 黃陵縣 面花 面花,是用小麥麵粉為材料捏製成的民間藝術品,也叫“禮饃”“花饅頭”“貢兒”。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在各家各戶神案上供奉灶神、福祿壽三星、鍾馗和月宮娘娘,還要在影族、墳墓前敬奉祖先,在棺槨前的供桌上追奉新逝亡靈,在婚禮的天地桌上誠奉天地神等。在許多地區,人的一生都與面花結緣。在黃陵縣,孩子過滿月、成丁禮,外婆都要送來精製的大花虎饃,希望孩子一生能夠受到虎的保佑,能像虎一樣虎虎有生氣,身體結實強壯。黃陵面花於2008年2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黃陵縣 黃陵縣 布貼畫 布貼畫中包括貼畫、布堆畫、布摞畫、撥畫等,是民間工藝的一個品種。它以農家自製的粗布和紡織品為原料,以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花鳥禽獸為題材,南農家婦女巧手剪貼而成。用料簡單,易於製作,文用美觀,很早就流行於村鎮婦女之間,與當地的民眾生活極為密切。如農家婦女用各種顏色的碎布頭剪貼虎頭、花卉及各種吉祥圖案,綴納在兒童衣帽和鞋子上;剪貼成“魚戲蓮”裝飾在新婚男女的枕頭上。黃陵布貼畫構思大膽,色彩鮮艷,形象誇張,生動有趣,既是農舍、居室很有欣賞價值的裝飾畫,也是難得的民間藝術收藏品。
黃陵縣 黃陵縣 熏畫 熏畫是從剪紙中派生出來的另一種藝術門類,在民間普遍使用。舊時是人們裝飾瓦瓮架、碗架的飾物,因此又叫做“板陰子”。其製作過程就叫“熏板蔭”,是利用特別設計的花型和邊飾,先剪成剪紙,再用其作版覆蓋在所選用的板蔭紙上,用松亮子、煤油燈,後來有人用瀝青等點燃後,用其濃煙燻染製成與作版的剪紙成黑白對比的複製品。其特點就是可反複製作,不斷加工,再在每兩幅熏畫的間隔以彩色紙條相疊壓,形成可隨意開啟的吊簾。一般套用在農村為放置瓦盆、瓦罐、瓦瓮的稱作“碗架板子”的擱架隔層上,既遮擋了灰塵,又裝飾了家居,還方便了取用,是農村人因陋就簡美化生活的典範。
黃陵縣 黃陵縣 木雕 木雕工藝美術,在黃陵縣流傳年深時久,多見於明朝以來修建的廟宇、祠堂和戲樓等古建築物,在民眾的門框、窗扇、炊具碗架、祭祀桌案、棺板壽材上亦較多見。後民間工匠中會此種工藝的人越來越少,有瀕臨失傳的可能。1979年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在農村挖掘民間美術遺產時,發現倉村鄉南河寨村年近80歲木雕藝人焦振卿木雕的《二十四孝》,12種24幅木雕作品,構圖、造型、刀峰都很精美,非常罕見。《美術》雜誌1982年第8期刊登焦振卿的木雕《二十四孝》中的照片,並作了簡要介紹。
黃陵縣 黃陵縣 戲劇(曲) 黃陵縣戲劇(曲)藝術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明末和清初。當時在陝西、甘肅一帶興起修廟宇祭神靈的風氣,黃陵縣境內凡有廟宇的地方都建有戲樓,凡“龍王廟”、“山神廟”、“娘娘廟”、“關帝廟”、“文廟”等每年定期有廟會,過廟會時必然要唱3天4夜大戲。這樣年深月久,相約成俗,一直流傳下來。每逢遇廟會唱戲時,周圍數十里地的民眾拖兒帶女全家出動。既向神靈燒香獻供,又看戲觀光,以飽眼福。即使一些交通不便的小山村。也修建有各種名堂的小型廟宇,民眾為了表示善心誠意,唱不起大戲時,也要設法唱上3天4夜“皮影戲”、“線胡戲”或“木偶戲”。

風景名勝

黃帝陵

黃帝陵 黃帝陵

“軒轅黃帝陵”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第1號古墓葬,號稱“天下第一陵”。陵區三面環山,沮水繞流,形如八卦,氣勢非凡。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5800畝,共有古柏8萬餘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屬中國最大古柏群,形成了黃土高原上一座四季長青、風景獨特的綠島奇觀。廟內“黃帝手植柏”為世界柏樹之冠,漢武帝“掛甲柏”為世界柏樹之奇。軒轅廟內碑廊中陳列的石碑,多為歷代帝王“御製祝文”,均為稀世珍品,同時還有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名人手跡以及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等。隨著黃帝陵廟前區和祭祀大殿兩期竣工,一個融陵、山、水、城於一體,體現“雄偉、莊嚴、古樸、肅穆”氣勢的黃帝陵展現在炎黃子孫面前。

千佛寺石窟

萬安禪院 萬安禪院

千佛寺石窟又稱萬佛寺、石空寺、千佛洞等。位於延安市黃陵縣西四十千米處的雙龍鎮峪村西,石窟開鑿於半山石崖間。此窟為單室窟,窟口處鑿石為三開間雕石作仿木構窟檐,明間寬2.02米,通寬5.04米。檐柱為八角形,為寶裝覆蓮住礎。柱頭之間以闌額相連,施四鋪斗拱,櫨斗出單抄,令供上施替木,上承檐枋。平柱上有3處北宋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遊人題記。此窟窟檐為陝西石窟中保留完好的原物,是研究宋代建築的珍貴資料。石窟平面呈“凸”形,坐西向東,窟口為方形,寬2.4米,深2.6米,有佛像60餘尊。窟口左右有佛龕各一個,以二園柱與洞口隔成三間,成檐廊。上有二層斗拱。中間是入口,走廊兩壁浮雕觀音菩薩像。石窟內高5.3米,寬9.3米,深12米。正中為佛龕,高3.38米,寬5.9米,深4.73米,內有大佛坐像12尊。中央坐釋迦牟尼,兩邊站立文殊、普賢二菩薩和迦葉、阿難兩弟子。窟項正中雕有千手千眼觀音一尊。窟內東西兩壁雕有高2.8米的立佛九尊,其中東壁有姿態優美的赤足持碗雕像。後壁有五百羅漢和一百徒從脬雕像,場面宏大,並間以佛說法圖、磐涅圖。菩提樹下悟道、普濟眾生等佛傳故事。東南壁雕有佛像24尊,東北壁有16尊。窟北壁前側為藥師佛,高2.55米。藥師佛左手持缽,右手施“療病印”,旁為七級浮屠,塔下為兩比丘,作昂首仰望狀。藥師佛上方為相向馭風而行的飛天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