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市

興平市

興平市,鹹陽市下轄,距離西安市40公里,屬於縣級城市。1993年6月撤縣設市。興平市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總面積496平方千米。總人口57萬人(2007年)。市人民政府駐地:興平市縣門街東路,興平市位於關中平原腹地,北依莽山,南臨渭水,與周至縣隔渭河相望。興平市東經鹹陽距西安市40公里,西經法門寺至寶雞市162公里,是一個以大中城市為依託的“衛星城”。

基本信息

概況

興平市興平市
興平市位於關中平原腹地,北依莽山,南臨渭水,東經鹹陽距西安市50公里,西經法門寺至寶雞市162公里,是一個以大中城市為依託的“衛星城”,是全省3個縣級市之一。全市總面積507平方公里,轄7鎮4鄉3個街道辦事處,223個行政村,45個居委會,總人口57萬,其中非農人口20萬。1993年6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興平資源充裕,物產豐富。
轄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優越。盛產小麥、玉米、油菜和肉類、禽蛋等農副產品,素有“關中白菜心”、“平原米糧倉”和“辣蒜之鄉”的美稱,是國家確定的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近年來,興平依託臨近楊凌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優勢,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建成了現代農業十大科技示範園區,果品、蔬菜、畜牧等多種經營發展較快,全市蘋果面積達10.2萬畝,年產值2億多元;蔬菜面積達17.8萬畝;辣蒜面積10萬畝;畜牧業被國家和省政府確定為商品瘦肉型豬基地市和籠養雞基地市,被陝西省確定為畜牧業示範市,被確定為國家生豬調出大縣(市)。

興平文物古蹟馳名,旅遊資源豐富。

漢武帝茂陵漢武帝茂陵
全市古蹟文物總計39處6548件。城東北十公里處有西漢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的漢武帝茂陵,茂陵霍去病墓石雕是中國大型石雕藝術中時間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批優秀文化遺產,茂陵博物館還被國家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城西十三公里處的唐楊貴妃墓,留下的32篇歷代文人墨客石刻,具有極高的書法和文學價值。

興平交通通訊發達,電力供應充足。

距西安空港鹹陽國際機場約20公里,隴海鐵路、“312”國道、西(安)寶(雞)高速公路和西(安)寶(雞)公路中、北線橫貫東西。市級公路14條106公里,鄉級公路22條212公里,專業公路6條15公里,通車總里程達370公里。郵政通訊業發展迅速,已開通了5萬門程控電話,市話農話用戶居陝西省縣級之首。電力供應充足,西北電網橫貫全境,有變電站5座,33萬伏、11萬伏、10萬伏高壓線路跨度大,低壓線路遍布全市

興平商貿繁榮,市場活躍。

興平市自古就是商賈雲集之地,全市已建成糧食、鋼材、生產資料、工業品、蔬菜等專業批發市場17個,綜合市場22個。全市個體工商發展到近1萬戶,私營企業發展到600多戶。晁莊、界莊屠宰市場生豬屠宰業聞名西北。

茂陵博物館茂陵博物館

興平市政建設突飛猛進,整體功能日臻完善。

興平市城區面積已達1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長達42公里,形成了路橋相連、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統。先後建成了興平百貨大樓、興平商廈、石油招商大廈、溫泉度假村、金谷大酒店、茂林大酒店等一批商貿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初步形成了以老城為中心的商貿區,以新城為中心的文化金融區,以興化集團為中心的東郊化工區,以408廠、115廠、514廠等中省駐興企業為中心的西郊高科技區,中等城市框架初具雛形。尤其是去年以來,城市建設累計投入過億元的資金建成6個各具特色的休閒廣場,改善了城市配套設施,使城市面貌大為改觀。目前,興平城建史上投資最大、規模最大的104省道興平段拓寬改造二期工程,已經建成,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拓寬城市空間。

興平大中型企業集中,工業生產實力雄厚。

全市共有各類企業16176家,市屬企業122家,三資企業10餘戶,初步形成了化工、造紙、機械、建材、食品五大支柱產業。市屬企業寶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連續四年被評為陝西經濟明星企業,並於1997年躋身全國塗料行業10強之列,寶塔山牌油漆被評為陝西名牌產品。魯洲糖製品有限責任公司澱粉糖系列產品供不應求,暢通銷全國各地。2005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71.1億元,增長28.1%。鄉鎮企業跨入全省“甲級隊”行列,興平紙品包裝集團公司被國家農業部確認為全國鄉鎮企業集團,興包紙品被評為陝西名牌產品。

行政區位

興平市轄3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4個鄉:東城街道辦事處、西城街道辦事處、店張街道辦事處、馬嵬鎮、趙村鎮、桑鎮、西吳鎮、南市鎮、莊頭鎮南位鎮湯坊鄉田阜鄉丰儀鄉阜寨鄉

地理環境

地貌
興平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地貌可分為兩個類型區。即南部渭河階地區,海拔390~460米;北部黃土台原區,海拔460~541.8米。境內從北向南,呈階梯狀傾向渭河,覆蓋物全是第四紀沖積、風積物。
土壤
土壤的形成是經過地球化學、粘化、鈣沐浴與澱積、有機質積累和人工培肥五個過程。全市土壤有4個大類,8個亞類,15個土屬32個土種。土壤分布除有生物、氣候帶(土壤地帶性)的影響外,更主要的是人類活動以及母質、地貌和水文條件的影響(土壤的區域化變化);全市從北向南依次為壚土――黃土――壚土――潮土――淤土。土地利用率高,缺乏後備資源。
氣候
興平市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的特點。
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多有西風帶移動性槽脊活動,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大地回暖快,降水很快增多,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動盪不寧,易出現寒潮、霜凍、大風等天氣,而且多浮塵,常有春旱發生。
夏季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氣候炎熱,多雷陣雨,並伴有大風;極端最高氣溫達42.2℃(1966年6月15日),是關中高溫區之一,常有程度不同的夏旱或伏旱出現。秋季蒙古高壓逐漸增加,副熱帶高壓開始南轍,此時北方冷空氣開始南下,由於受秦嶺山系阻擋,鋒區南下遲緩,停滯不前,渭河平原往往秋雨連綿。因此,秋季連陰雨是本市氣候特徵之一。
水文
因地質、地貌、氣候等因素的控制和影響,本市地下水的分布北部與南部差異較大,形成了不同的兩個區域。
渭河平原區:屬第四紀鬆散岩類孔隙水,含水層分布廣,厚度大,埋藏淺,透水性能、儲存條件好,接受豎向和側向補給快,是良好的天然地下水庫,也是渭河平原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渭北黃土台原區:屬鬆散岩類孔隙——裂隙水,埋藏深。
渭河是本市唯一的地表水灌溉水源,也是對河漫灘和一級階地地下水影響較大的河流。

人口民族

人口保持低增長水平。據市公安局2012年人口統計年報,年末全市總戶數163625戶,比上年增加3313戶;總人口611266人,增加6651人,其中,城鎮人口366271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9.9%。全年出生人口6179人,死亡人口347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8‰。
市公安局2013年人口統計年報,年末全市總戶數165137戶,比上年增加1512戶;總人口617801人,增加6535人,其中城鎮人口370186人,占總人口的59.9%。全年出生8109人,死亡228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48‰。按照陝西省人口調查推算,年末全市常駐人口54.72萬人,比上年增加0.17萬人,出生率10.17‰,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長率4.45%。
本市以漢族為主,其他生活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瑤族,藏族,壯族,土家族,維吾爾族,苗族等。
2015年,興平人口統計年報,年末全市總戶數168162戶,比上年增加640戶;總戶籍人口616548人,減少3690人,其中,城鎮人口353902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7.4%。全年出生人口5615人,死亡人口471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按照陝西省人口調查推算,年末全市常駐人口為55.08萬人,比上年增加0.21萬人,出生率為10.58‰,死亡率為6.1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3‰。

經濟發展概況

2005年榮膺陝西省“十五”期間經濟成長最快縣市,2006年首次躋身陝西省縣域綜合實力20強,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強勁增長的勢頭。全市生產總值達到60.2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一產增加值10.2億元,二產增加值30.5億元,三產增加值19.5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7:51:3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66億元,其中裝備製造、化工、食品三大支柱產業分別實現產值27.7億元、14.7億元、18.5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61%,工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51%;財政總收入完成3.1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0008萬元,同比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60元,淨增36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858元,增長16%;城鄉居民存款餘額達到41.63億元。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分別榮獲鹹陽市一等獎,共引進重大項目36個,實際到位資金14.2億元。立足新的起點,展望美好未來,57萬興平人民正滿懷信心地朝著“西部百強、陝西省十強”的宏偉目標邁進。

歷史沿革

南北朝(420年~589年)

北魏正光六年(525)
羌人莫折天生率秦軍進屯黑水反魏,魏行台肖寶寅和西道都督崔延伯率兵集結馬嵬。進破莫折天生,以少勝多,斬俘秦兵10餘萬人。
永安元年(528)
始平縣治由茂陵遷於固顯村(今縣北)。
西魏恭帝二年(555)
台平縣治又由固顯村遷移今興平東北25里處的禮泉縣境內。
北周明帝元年(557)
撤銷槐里縣,併入始平縣。縣治又由東北25里之禮泉境遷至今縣城,並把扶風郡治所由好畤遷來本縣。
靜帝大象元年(579)
始平縣治由縣城遷往東南10里之文學城(今北馬、王家一帶)。

隋(581年~618年)

文帝開皇二年(582)
隋尚書李詢和太僕元暉,在武功開普集(濟)渠,經縣境60里,灌田70餘頃,東流入鹹陽境(今廢)。
開皇三年(583)
撤銷扶風郡,始平縣改隸京兆郡。
開皇十四年(594)
關中地震,旱災極為嚴重,民大飢。文帝不肯就地賑濟,率民東遷洛陽覓食,本縣人口大減。
煬帝大業九年(613)
始平縣治所由文學城遷到今縣城。
隋在京畿(包括本縣)抽調10萬壯丁修築大興城牆。
大業十三年
李世民進軍關中,占領渭北,與民約法12條,除隋苛法。九月,李淵女平陽公主(李三娘)起兵司竹(今周至一帶),軍紀嚴明,公主在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募兵,遠近參加者甚多,得兵7萬,號曰“娘子軍”。與李世民會眉後合兵圍攻長安。

唐(618年~907年)

高祖武德元年(618)
改隋京兆郡為雍州,始平屬雍州。
武德三年(620)
在武功、好畤、周至置稷州。分始平縣西部(今馬嵬以西)和武功東部置扶風縣,治所設在今武功長寧鎮(人稱東扶風),屬稷州轄。
太宗貞觀元年(627)
撤銷扶風縣,地歸始平。撤銷稷州,歸隸雍州。當年唐大力整修關中被毀的水利渠道,令“役九州夫匠,始就其功”,始平成國渠得以修復。
貞觀四年(630)
關中連續四年遭旱、風、蝗等災害,太宗親自出駕巡察京畿災情,飭令降鹹陽、始平、武功等縣死罪以下囚犯刑,並令免當年租賦。是年農業得以發展。
貞觀十一年(637)
雍州災荒嚴重,免除始平、武功、好畤、禮泉等縣當年租稅。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
七月,復置稷州,始平復隸稷州。
大足元年(701)
四有,廢稷州復雍州,始平復歸雍州。
唐置“興平軍”於雍州始平縣。
至德二年(757)
十月,“興平軍”駐金城縣,因平安史之亂有功,改金城縣為興平縣。縣治由馬嵬遷回今縣城。
德宗興元元年(784)
秋,“大蝗,莊稼食盡,本縣百姓捕蝗為食”。
僖宗廣明元年(880)
黃巢進長安稱帝,國號大齊。部將王璠軍占領鹹陽、興平等地,進攻奉天。
中和元年(881)
六月,四川黃頭軍使李鋌等與黃巢義軍戰於興平。李部邠(彬)寧節度副使朱玫屯興平,黃巢將王璠率部圍興平攻玫,玫敗退屯奉天及龍尾坡。
十月,鳳翔行軍司馬李昌言,逼走京城四面諸軍行營都統鄭畋,屯兵興平。
中和二年(882)
四月,唐諸軍進逼長安,京西、渭北、興平、渭橋、武功均有兵營。黃巢義軍再攻興平,興平唐軍退屯奉天。
昭宗景福二年(893)
3萬禁軍出鎮興平,邠寧軍、鳳翔軍合兵6萬相拒,禁軍不戰而潰。李茂貞兵乘勝占領鹹陽、三橋。從此李茂貞據有鳳翔、興元、洋、隴、秦等十五州,勢力大振。
乾寧三年(896)
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率兵攻京師,諸親王領禁軍與其激戰於興平西婁館,禁軍敗回,昭宗奔華州。
天復二年(902)
朱全忠(即朱溫)軍與鳳翔軍李茂貞部大戰於興平、武功間,鳳翔軍敗。
天佑元年(904)
四川王建派兵前來救駕昭宗,兵進興平被朱全忠打敗。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後梁開平元年(907)
朱溫稱帝改國號梁,為後梁太祖。興平縣屬大安府所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屬京兆府。
後唐天成元年(926)
後唐魏王繼岌率伐蜀的精兵2萬,行至興平時,聞後唐國都洛陽內亂,便率兵自興平到武功屯兵。

宋(960年~1278年)

太宗至道二年(996)
關中大地震,晝夜12震,本境房屋多被震壞。
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
“不雨,渭水乾竭,五穀焦枯,興平饑民離散。”

元(1206年~1368年)

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
“飛蝗蔽天,人不能行走,民大飢。”

明(1368年~1644年)

太祖洪武二年(1369)
明改元奉元路為西安府,轄興平縣。
洪武三年(1370)
本縣建立縣學(後改為儒學、學官),兩年為一屆,每屆收文生員15名、武生員13名,稟生、增生各20名。
憲宗成化元年(1465)
地震,縣南塔崩。
成化九年(1473)
冬,寒冷異常,渭水冰厚5尺,行人車馬行冰上。冰層間夾雜沙,有青、紅、黃、黑色。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十二日,華州大地震,烈度11度。興平縣屬、民房傾盪,文廟被毀。
思宗崇禎五年(1632)
十二月,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由晉(山西)、冀(河北)分路進軍漢中,屯駐興平等地,連營20餘處,北到邠州(今彬縣),南至周至,東至長安、鹹陽,西到寶雞,秦中皆聚義軍。
崇禎七年(1634)
正月,陝西總督洪承疇領總兵曹文詔等,先後圍剿起義軍,義軍傷亡甚重,分別迫退興平、商洛等地。李自成、張獻忠率主力屯於周、戶。四月,四川義軍二三千名,入西鄉分別歸漢中、興平等地義軍。
崇禎八年(1635)
四~五月,洪承疇率部將曹文詔、張全昌、賀人龍、劉成功由靈寶、閿鄉、鹹陽、子午谷等地向義軍駐地商洛、興平、眉縣、漢中諸點全面圍剿,義軍再次退守興平及終南山一帶。

清(1644年~1911年)

世祖順治元年(1644)至二年(1645)
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餘部賀琛率義軍,多次圍攻興平縣城。縣丞王志道、唐鳳穆糾眾堵御,唐鳳穆被殺。數日,義軍退走。
順治十六年(1659)
知縣徐開熙(字禾水),浙江嘉興人,修纂《興平縣誌》8卷。
聖祖康熙十五年(1676)
縣境有社學5所。
康熙三十年(1691)
興平大旱,“大滅麥禾,人獸相食,殣殍載道”。
世宗雍正五年(1727)
清延令陝、甘兩省將丁銀攤入地畝徵收。
乾隆二年(1737)
陝西巡撫下令各州縣鑿井灌田,興平上報鑿井4590口。
乾隆年間(約1750)
農學家楊屾(音申)(字雙山)。在桑家鎮西(今桑鎮初級分校)創建“養素園”講學處。
乾隆四十二年(1777)
知縣顧聲雷(字震蒼),江蘇元和縣人和舍人張塤纂修《興平縣誌》25卷。
乾隆六十年(1795)
七月,大雨,平地水深丈余,定周鎮一帶被淹,商業衰。
道光九年(1829)
本縣康如德在縣城西大街開設“明遠堂”眼藥鋪。所制的“八寶推雲膏”眼藥(杏核涼眼藥),颺名西北各地。
道光二十七年(1847)
七月二十六日,戶部議準興平、周至、武功三縣開墾馬場地65.04傾,照例升科納賦稅。
文宗鹹豐八年(1858)
知縣王弼,不按章程征厘金,縱容門丁、差役借端勒索,加倍徵收,掠奪商民,被革職查辦。
同治六年(1867)

興平市興平市航空廣場噴泉

二月,西捻軍在西安全殲陝西巡撫劉容部30營。三月部分兵力沿渭水南岸西進,在眉縣渡渭河,進入興平、禮泉、鹹陽、乾州等回民起義軍地區活動。後在清政府重兵圍剿下,撤出,分別進入隴東和陝北。
同治十三年(1874)
知縣王權(字心如),甘肅伏羌人和本縣舉人張垌修纂《興平士女續志》3卷。
德宗光緒三年(1877)
興平大飢,道饉相望,人、兒相食。南山之石,歲久成灰,形似麵粉,饑民強負歸,號曰“神面”,和榆樹皮製餅曰“神餅”,食之多死。
三月,胡鳳丹纂修《馬嵬志》6卷。
光緒八年(1882)
七月二十五六日,大雨,河水暴漲,沖沒渭河南北王家灘等處莊田。
西南鄉址坊頭等村一帶遭雹災,傷夏禾247.41傾(合24.741畝)
光緒二十一年(1895)

興平市興平市東立交夜景

陳良村符運良為民請命,挺身而出,進縣衙、省府控告貪官,被官府捕押2年,殉難獄中。
光緒三十年(1904)
三月二十五日,馬嵬劉坎坎、劉三率鄉民200餘人,沖入縣城進行抗捐鬥爭。
光緒三十一年(1905)
興平縣學堂經費處在縣屬東側成立,管理全縣180所國小堂教育基金。
光緒三十三年(1907)
原上張家村一帶降暴雨間冰雹,平地水深數尺,井滿,沖塌房屋無數,部分地區雹災較重。
宣統元年(1909)
知縣張瑞璣同興平籍革命黨人張淵(字深如)、南南軒創辦《興平報》(稱白話文報),南南軒任報社社長。《興平報》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喚醒民眾,揭露清政府腐敗統治。
同年,張淵等去上海、武漢考察時,給本縣學堂購回新法織布機,招收工讀學生習織布。又創辦“復彬桑園”,發展蠶桑,很有成效。
宣統三年(1911)
九月一日(10月22日),本縣張淵、南南軒、符瑞亭等人在西安參與回響武昌起義。六日(27),被任命為西路民團團長的西安實業學堂學生符瑞亭和穆仰文等8人,身著軍裝,荷刀背槍回到興平。知縣陳宏珂帶官吏、役丁在縣衙門前俯首跪迎,繳槍繳印。團長符瑞亭鳴槍宣告起義成功,組建200餘人的“復漢軍”,編為一營四哨,駐東街城隍廟,維持城鄉社會秩序。

社會事業

教育衛生
2012年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年末全市普通中學數29所,在校學生數37687人;中等職業學校數2所,在校學生數6307人;國小校數177所,在校學生數37131人。各級學校專職任課教師596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機構27個,擁有醫院病床位數1518張,增加20張;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934人,其中執業醫師448人,護士721人。
2015年末,全市普通中學數29所,在校學生數28150人;國小校數91所(合併減少86所),在校學生數36081人,增加1117人。各級學校專職任課教師5624人,減少497人。全市規範化幼稚園30個,在園幼兒24130人(全口徑公、民辦合計),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通訊事業
興平通訊業發展迅速,10萬門程控電話遍布全市,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網際網路用戶居陝西省縣(市)區之首。通訊事業發展迅速,至2007年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中國網通共鋪設光纜530公里,建成光纜接入網點127處,發展固定電話用戶8.4萬,城鄉居民每百戶擁有電話169部;手機移動用戶21.89萬戶,上網寬頻用戶數3.6萬戶。部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12.10萬戶,網路寬頻用戶1.2萬戶,函件、特快郵寄業務可達國內外2000多個市縣。
201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為4.85萬戶,減少0.4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數為39.55萬戶,增加1.95萬戶;上網寬頻用戶數為7.01萬戶,增加0.33萬戶。城鄉居民每百戶擁有電話266.5部,比上年增加12.2部。
城鎮建設
依託緊鄰西安鹹陽國際化大都市的區位優勢,明確城市功能定位,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0.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58%,市域人口達到62萬。

交通運輸

興平交通通訊發達,距西安空港鹹陽國際機場約20公里,隴海鐵路、312國道、西(安)寶(雞)高速公路和西(安)寶(雞)公路中、北線橫貫東西。市級公路14條106公里,鄉級公路22條212公里,專業公路6條15公里,通車總里程達370公里。

民俗風情

弦板腔
弦板腔也叫“板板腔”,是我市主要得地方劇種之一。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擊鼓樂器“板子”而得名。流行於乾縣、禮泉、興平及隴東地區,為陝、甘兩省民眾所喜聞樂見。
據考證,皮影戲“弦板腔”,起源於宋代。清嘉慶五年(1800)前後,“弦板腔”與“道情”同台演唱,而後獨台演出,形成獨特劇種。
葬父需舅三杴土
千陽有一個尊老習慣,兒子葬父需要父親的舅家人負責:父親病危,給他舅家打招呼,舅家人聽到訊息及時來探望病人,聽病人安排後事;父親死後,兒子穿上孝衣跪在舅家門首報喪,舅家人馬上趕來弔唁,還要詳細察看是不是正常死亡,壽衣、棺材好不好;當父親的棺材下落到墓穴後,兒子跪在墓前雙手將杴舉在頭頂,舅家人接過杴向墓穴鏟三杴土,隨後其他人才動土埋葬,如果舅家人不鏟三杴土,死者就不能埋葬。葬父是這樣,葬母要母親娘家作主,其辦法與葬父一樣。
三杴土簡單樸實,但關係重大。在封建社會裡人剝削人、壓迫人的事常有發生,有的人常常死於非命,為了保護人的生命安全,社會上漸漸形成了一種監護辦法,“兒有舅家,女有娘家”,約定俗成。
抓周
抓周”又叫“試兒”,這種習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它是小孩周歲時舉行的一種預測前途和性情的儀式,是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它與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禮、百日禮等一樣,同屬於傳統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順利和興旺的祝願,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舔犢深情,具有家庭遊戲性質,是一種具有人倫味、以育兒為追求的信仰風俗,也在客觀上檢驗了母親是如何帶領的,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
拜乾親
“拜乾親”就是認義父、義母,是流行全國的一種保育習俗。在北方叫“認乾爹,乾媽”;在南方則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
風景名勝編輯
興平旅遊景點富有特色,興平文物古蹟馳名,旅遊資源豐富,全市古蹟文物總計39處6548件。
茂陵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茂陵位於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原上,南位鄉的東南部,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鹹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屬漢時槐里縣之茂鄉,故稱“茂陵”。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顯得莊嚴穩重。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位於陝西鹹陽興平馬嵬辦事處李家坡村,地處楊貴妃墓--黃山宮景區向西一公里處,依託黃山宮獨特的歷史資源而建,是一處國家AAAA級景區。
馬嵬驛故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西北二十三里,距離長安(今西安)百餘里。相傳馬嵬本為東晉一武官名,因他在此築城而命名地名。唐時馬嵬驛是西行的第一驛站,民俗文化村建在原址範圍內。
馬嵬驛民俗文化村以古驛站文化為核心,集文化旅遊、民俗文化展示、休閒體驗、旅遊觀光為一體,主要包括驛站文化廣場、民俗文化展示區、民族小吃文化街、垂釣區、家禽生態養殖區、百果林採摘園等八大功能區。
黃山宮
黃山宮西距唐楊貴妃墓約1公里,為漢代第二個皇帝漢惠帝時期修建的道教勝地。宮內有相傳唐明皇(李隆基)親手栽植的“太上槐”及新石器遺址,又有唐明皇、楊貴妃等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傳說,現為道、佛兩教雙棲之地。
秦五女墓
位於興平市東關外300米處,北臨興渝路,南距東堡子村250米,地勢平坦。為興平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五女墓原為五個墓冢,尚存四冢。
十里荷香
興平"十里荷香"景觀長廊工程位於阜寨鎮渭河千佛至張耳段,規劃總面積82公頃。工程建設水面8.44公頃,鋪裝廣場12.63公頃,綠化60.73公頃。依託渭河堤北萬畝荷塘,以荷風塘韻和蒹瑕蒼蒼為主基調,通過觀賞蓮和蘆葦等水生植物的栽植,恢復渭河自然生態景觀。截止8月初,已完成投資820萬元,園區整理10萬平方米、鋪設園路3.2公里、新打水源井2眼,完成8個觀賞池觀賞蓮栽植,種植草坪8萬平方米、栽植綠化苗木560多棵、埋置景觀石136塊。

著名人物

興平自古多人傑,西漢雲中太守魏尚,東漢戰將馬援、耿恭、耿秉,經學家馬融,史學家班昭,文學家傅毅,三國戰將馬超,機械發明家馬鈞,西晉十六國時織回文璇璣圖的女詩人蘇若蘭,清代農桑學家楊雙山等名人就出生在這裡。
閻溥,字克周,明代本縣人。嘉靖年間考中進士,官授刑部主事。
竇皇后,唐高祖李淵的皇后,京兆始平(今興平縣)人。北周大司馬竇毅的女兒,出身鮮卑貴族。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
馬融(76—166),字季長,扶風茂陵(今興平縣)人,東漢時教育家、經學家、文學家。
楊雙山:(1687~1758)清代農學家。鹹陽興平人。他主張推廣教育,興辦實業,一生致力於農事實驗。所著《豳風廣義》4卷,評述植桑、養蠶、織絲諸法,並繪圖說明。另著有《經國王政綱目》8卷,《知本提綱》和《論蠶桑要法》各10卷。
楊法震(1905―1938)又名明經,陝西興平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
墨瀚,本名王墨翰,男,生於1971年,漢族,陝西興平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中國秦腔網戲曲論壇版主,陝西省戲劇家協會、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鹹陽市戲劇家協會、興平市作家協會理事,興平市戲劇家協會秘書長。
劉宇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陝西省興平市作家協會主席,著有各類文學作品500餘萬字。由劉宇文先生執筆、著名作家陳忠實題名、峭石作序,長篇小說《獨牛村》九卷已出版發行六卷。第一、二卷評為鹹陽市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省作協505文學優秀作品獎。

城市榮譽

2012年1月13日上午11點11分
興平市創建省級衛生城市通過考核驗收
2013年4月,興平市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市。
2014年5月26日,興平市被評為陝西十強縣
2015年5月13日,興平再次被評為陝西十強縣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