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堡縣

吳堡縣

吳堡縣位於陝西省東北,榆林市東南部。北靠佳縣,西接綏德,東臨黃河[中國第二大河],與山西省臨縣、柳林相望。南北長30.4千米,東西寬26.8千米,總面積428平方千米,耕地1.27萬公頃,全縣總人口8.43萬(2016年),吳堡縣扼秦晉之交通要衝,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是陝北通往華東、華北的橋頭堡。吳堡縣是陝西省5個蠶桑基地縣之一,紅棗產量、收入居全市之首。四座黃河大橋連線秦晉兩省,鹹宋公路過境。名勝古蹟有黃河二磧——吳堡大同磧、吳堡石城、太平寺、柳青故居、橫溝溫泉等。轄宋家川街道辦、寇家塬鎮、辛家溝鎮、郭家溝鎮、岔上鎮、張家山鎮共5鎮、1街道辦事處。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吳堡縣全景吳堡縣全景

據考古資料記載,舊石器時代中期本境已有先民活動。1923年縣境內發現有打制的石斧、石刀,近年先後三次文物普查發現很多舊石器時代遺址

新石器時代,先民活動更加頻繁,沿黃河和清水河域、統匯川流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比比皆是,已發現有27處。在這些遺址中發現有磨製的石斧、石刀和粗糙陶器。之後,農牧業成為重要生產活動。

(約前21~前16世紀),屬傳說中的雍州地,為狄夷活動區之一。

(約前16~前11世紀),為鬼戎活動區域之一。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為翟人活動之地。

吳堡縣全景吳堡縣全景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先為白翟屬地,後屬晉。

戰國時期,先屬趙,後屬魏上郡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納上郡於秦;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又歸趙。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一統天下,戰國終,全國劃36郡,本境屬上郡膚施縣。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改上郡為翟國,七月復故。今吳堡仍為膚施縣屬地。元朔四年(前125)併入并州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增山縣,原始二年(公元2年),屬朔方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隰城縣(存疑)。後王莽設增山縣,本境又屬之。

東漢初屬上郡膚施縣,後匈奴侵略,上郡失,又屬朔方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藺縣(存疑)。

三國時,西河郡黃河西岸被羌人所據,本境屬之。

西晉時,本境仍屬羌胡領帶。

東晉十六國時,晉鹹和二年(327),為後趙屬地;晉太和元年(366),為前秦領地,隸屬上郡;太元二十年(395),屬後秦,隸屬上郡;公元409年屬大夏國。

公元431年,北魏滅赫連氏大夏國,設統萬鎮,今吳堡地和綏德東部地設政和縣。

西魏初仍名政和縣,隸朔方郡。大統十二年(546),屬綏州。廢帝元年(552),改名延陵縣,隸於綏州撫寧郡。

公元562年屬銀州撫寧郡,572年改屬綏州撫寧郡(見《北周地理志》)。

公元581年,隋文帝統一中國,設190郡,延陵屬撫寧郡(今米脂)。開皇三年(583)撤郡制,實行州、縣制,延陵改屬綏州,隋開皇十七年(597),改縣名為延福,大業元年(605)綏州改名上州,三年(607)撤銷上州,設立雕陰郡延福縣屬之。唐武德六年(623),延福縣範圍內曾權設三州七縣,歷時5年,延福縣隸於關內道(監察區)綏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郡,乾元元年又改為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設定難軍,領夏、綏、銀、宥等州,延福縣隸綏州。

五代十國,前四代,延福縣屬定難軍綏州。後漢滅亡,“十國”中的北漢建立,修吳堡水寨。宋開寶九年(976)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破北漢吳堡寨歸宋,屬綏州延福縣
至道三年(997),全國分十五路,領府、軍、州、縣。延福縣屬定難軍綏州。景佑五年(1038)西夏建立,吳堡寨歸屬。治平四年(1067)克夏,收復吳堡寨,歸神木營,熙寧間(1068~1077)又失於西夏。

元豐四年(1081),沈括,種諤克西夏之葭蘆、吳堡、義合、俘圖、塞門等六寨(見《綱鑑易知錄》)。元豐五年(1082)至元符元年(1098),吳堡寨隸於河東路石州定胡縣。元符二年(1099),隸於河東路晉寧軍定胡縣,治所在今山西柳林縣孟門鎮的黃河灘(清鹹豐六年,孟門被黃河洪峰沖毀)。

宋政和五年(1115)金人占領,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屬河東北路葭州定胡縣,吳堡為寨地。金正大三年(1226)升為縣,始定名吳堡縣。隸於鹿延路葭州

金天興三年(1234)蒙古族侵占,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隸延安路葭州,仍名吳堡縣。

元代,全國劃11個行中書省,185路。至元元年(1264),撤銷吳堡縣,併入綏州;次年(1265)復設,屬陝西行省延安路葭州,仍名吳堡縣,志元二十八年(1291),吳堡縣升為吳州,隸於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元貞元年(1295),撤州設縣,仍稱吳堡縣,屬於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葭州。

吳堡縣吳堡縣

明代,吳堡先隸於陝西布政使司延安府葭州,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改隸於綏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廢縣併入綏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恢復縣制,隸於延安府葭州。

清初劃全國19行省。順治元年(1644),吳堡由陝西省延安府直隸,雍正三年(1725)。隸於陝西省延安府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隸於綏德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廢府、廳、州,陝西分三道,吳堡屬延綏榆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廢道制。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行政督察區,吳堡屬陝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區(綏德)。

吳堡縣吳堡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五年(1936),吳堡縣國共兩黨軍事鬥爭激烈,縣城、集鎮、要道為國民黨軍隊占據,廣大農村為紅軍游擊區。共產黨於1934年冬建立縣革命委員會,後改為縣蘇維埃政府,1935年11月,受陝北省(省府在瓦窯堡)領導。此時國民黨縣政權依然存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國共兩黨合作,地方政權和地方武裝保全隊屬國民黨,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718團(後改為警備8團)進駐吳堡縣,各聯保派共產黨的駐軍代表。

1940年2月28日,吳堡軍民趕走了國民黨縣政府官員,建立了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吳堡屬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管轄。

1949年5月吳堡屬陝北行政區(行署在延安)綏德分區管轄。

1950年2月,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吳堡縣屬陝西省綏德專區管轄。

1956年9月,撤銷綏德專區,改屬榆林專區

1957年11月,撤銷吳堡縣,轄地併入綏德縣。1959年秋,設宋家川中心鄉,1960年12月又撤銷。

1961年8月,恢復吳堡縣,屬榆林專區。1968年“專區”改為“地區”,稱榆林地區,歸屬未變。

行政區劃

吳堡縣轄6個鎮:宋家川街道辦、辛家溝鎮、郭家溝鎮、寇家塬鎮、張家山鎮、岔上鎮。
名稱 直轄
宋家川 街道辦 轄古城路、龍鳳山、新建路、河濱路、人民路5個居委會,宋家川、下新莊、棗塌、郭家腰、麥地山、郭家莊、墕底、城裡、柏樹坪、南王家山、張家莊、前廟山、石沙墕、王家川、楊家店、康家塔、下園子溝、慕家崖、羊路圪達、呼家莊、李家寨、東車家塌、塌子溝、下高家莊、張家墕、呼家山、褡連坡、呂家山、黃路墕、辛家山、寨峁上、雕墕、前王家山、後王家山、任家溝、劉家溝、三皇園則、西山、白家塌子、弓家圪嶗、杏子塌、任家山、西車家塌、下張家山、後墕、白家山、雷家莊、後廟山48個行政村
辛家溝鎮 轄辛家溝、景家溝、周家莊、中高家莊、張家嶮、呼家渠、霍家山、霍家溝、尚家坪、尚家圪塝、老莊、白家灣、慕家下山、深砭墕、丁家塌、寇家塌、呼家塌、賈家山、辛家下山、尚家崖、弓家山、李家河、和好峁、袁家山24個行政村
郭家溝鎮 轄郭家溝、下山畔、齊家山、漢灘、李家墕、下候家墕、袁家山、鑽天咀、楊家溝、馮家墕、馮家峁、秦家圪嶗、白家峁、小塌子、車家塌、門家塌、於家溝、千尺峁、薛家莊、王家梁、小周家墕、安家梁、候家墕、李家莊、劉家墕、紅崖灣、團棗坪、史家塔、山頭、耩元咀、斜側、孟家山32個行政村
寇家塬鎮 轄寇家塬、辛家塬、李家塬、尚家塬、井道上、牛家山、馬跑泉、宋家塬、景家圪嶗、車家塬、田家塬、馮家塬、薛家塬、慕家塬、前薛家坬、李家塌下、紅灣、東莊、馬家渠、郝家山、李家塌、劉家塬頭、楊家塬、於家圪嶗,薛下、前山、後山、水游、橫溝、寨山、安家山、大石坬、南山上、李家圪嶗、東王家山、武家山、磚窯山、畔畔山、李家溝、槐樹港、棗豐樹、準則山、續家坬、小王家山、薛上、廟岔上、南峪則、前胡家山、王家圪嶗、辛社窠、後胡家山51個行政村
張家山鎮 轄張家山、宋家溝、上園子溝、寺溝、趙家圪嶗、馬蹄岔、上李家溝、上高家莊、周家墕、景家山、路墕、薛家山、高家山、白洛現、曉寺則、上新莊、冉溝、高家塄、格針廟、寬灘、寬洪坪、馬家石、張家溝、溫家灣24個行政村
岔上鎮 轄岔上、郭家山、丁家圪坨、樊家圪坨、樊家畔、坪灣、丁家梁、穆家溝、川口、任家莊、赤沐浴、高尚墕、劉家裡、宋家條、薛家峁、井峁上、康家墕、東張家溝、崖窯上,丁家灣、橋子溝、楊家畔、賀家畔、薛家耩、馮家岔、秦家崖、薛家塌、丁家畔、董家灣、後畔、前畔、薛張家山、葉家園溝、一步墕、大棗灣、王家塌、郭家墕、逯家塌38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

吳堡縣,位於陝西榆林地區的東南部,地處東經110°32′32“~110°47′04”,北緯37°26′25″~37°43′01“之間。屬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北距佳縣城112公里,榆林城176公里;西距綏德縣城62公里;東距山西省柳林縣城28公里,呂梁地區所在地離石城57公里;南距地延安市260公里,距陝西省省會西安市628公里。

地貌

吳堡縣境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河谷深切的地貌特徵。海拔627~204米,相對高差577米溝壑面積占吳堡縣面積的47.2%,溝道3542條,其中10公里以上的溝道5條。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匯入黃河,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景觀。由於侵蝕程度不同,東西部地貌組合有別。東南部黃河沿岸土壤侵蝕嚴重,基岩裸露,梁峁頂部黃土甚薄,大量紅土出露,石山戴土帽,崖坡多為土石鑲嵌,溝深、坡陡,地面破碎。西北部土壤侵蝕劇烈,當前侵蝕程度較東南部大,呈典型的黃土溝壑地貌,溝壑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中部土壤侵蝕程度較低,有殘塬保存,塬面已經破損,分成東、中、西三道塬。塬面東西較窄,南北較長。三道塬由西到東呈現行書“川”子形。

氣候

吳堡位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區,大陸度67.3%,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1.3℃,無霜期170—190天。氣候寒冷,氣溫年較差和日變化率較大。年平均降水量486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乾旱頻繁,春旱嚴重。平均年日照時數2738.0小時,作物生長季節,光能充分,熱量豐富,適宜發展農林牧副業。平均年日照2632.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1%。6月日照時間最長,2月日照時間最短。平均投射在吳堡縣地面上的太陽輻射總量為5.9×10的14次方千卡/平方厘米,相當於84000億噸標準煤。

資源

礦藏資源

縣境內有煤炭煤層氣、濁氟石等礦藏。煤炭:境內儲有全國少有、陝西唯一的優質主焦煤,已經探明的儲量達15億噸。其主焦煤為2.1億噸。分布在縣城至丁家灣之間,東以黃河為界,西至寇家塬一線,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4公里的長方形地段,埋藏深度在400—970米之間,煤段厚100~160米,煤層3~6層,薄者0.4米,厚者10.15米。煤層氣:儲量為37.82萬立方米,與煤炭分布一致,埋深400—970米之間,厚度214—300米。主要成分是甲烷,占93%以上。次含少量乙烷、丙烷和氮氣等;水的主要成分為氨、硫化氫等,腐蝕性強。濁氟石:布在張家焉和後王家山一帶,藏量可觀,含量25~40%。

植被資源

吳堡縣已無原始植被,除耕作地帶外,多為次生草本植物群落,灌木叢和稀疏喬木,或由人工栽培的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及部分天然薪炭林。森林覆蓋率24.4%。境內有林地198000畝,占吳堡縣土地面積的35%,有樹種22科,28屬,49種。天然草場16.61萬畝,其中灌從草叢63670畝,草甸草原34302畝,農林隙地類草場6.81萬畝。人工草場保留面積2440畝。林草總覆蓋充達31%。

動物資源

吳堡縣地處與華北交界處,動物區系以華北區係為主,省區又劃分在黃土高原森林草原-黑壚土景觀區動物群區內。由於歷史原因,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代表性植被剩有耐寒抗旱性的雜草、如針茅、白草及蒿類。天然森林已蕩然無存。單一的自然景觀,致使運動種類數量減少。由於森林草原的破壞,大型食草類、食肉類野生動物大大減少,嚙齒類不僅存活下來,而且得已發展,成為優勢種。

人口

吳堡縣宋家川吳堡縣宋家川
1953年,全縣共有10365戶,44568人(男22131人,女22437人)。
1964年,總戶數13376戶,總人口54760人,其中男性27949人,女性26811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有75人,高中程度453人,國中程度2504人,國小13602人,文盲、半文盲21037人,未入學兒童2800人。有3個民族,漢族54755人,回族4人,藏族1人。
1982年,本縣有16112戶,63274人,其中男性32715人,女性30559人。大學畢業生142人,大學肄業或在校生10人,高中文化程度4939人,國中文化程度13483人,國小21252人。有3個民族,漢族63267人,回族3人,藏族4人。
2011年,全縣總人口865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243人,常住人口為75800人。全年出生人口1158人,出生率為13‰,死亡人口1117人,死亡率為12.9‰。

交通

太中銀鐵路太中銀鐵路
1949年前,吳堡縣僅有國民黨軍隊圍剿陝北蘇區時應急而修成的綏宋公路,路面窄而坡度大。廣大農村多是羊腸小道,行旅舉步維艱,運輸靠人背畜馱。
解放後,先後三次對綏宋公路進行改造提高,達到二級路面。50年代,縣鄉公路建設起步,由近及遠,先溝通“三道塬”。1972年底,吳堡縣92.4公里環形公路勝利竣工通車。1973年底,實現社社通公路。
1989年,通公路的行政村199個,占行政村總數的94%。其中岔上、丁家灣、郭家溝三鄉村村通了公路。幹線公路、環線公路、專用公路與鄉村簡易公路總長370.5公里。有各種汽車178輛,各種拖拉機506台。
2011年,吳堡縣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全年客運周轉量9906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70664萬噸公里。公路總里程508.3公里。其中:幹線公路(307國道)35.2公里,高速公路18.2公里,三級路48.4公里,四級油路441.7公里。
2011年1月11日,太中銀鐵路通車,在吳堡縣設吳堡火車站,從此吳堡結束了不通火車的歷史。

經濟

農業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戰事連綿,土地兼併十分嚴重,大部分農民無地而墾荒,生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愈加困難。1934年冬至1935年春,吳堡縣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分了地主富農的土地,耕者有其田,一度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1947年到1948年春,吳堡縣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人民當家做主,農業生產再次掀起高潮。到1952年吳堡縣的農業生產恢復至1946年的水平。1953年,吳堡縣農業生產互助組大發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已開始出現。
1956年吳堡縣農民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集體性質的農業生產組織全面形成。大躍進中,由於“共產風”、“浮誇風”的影響,生產規模和核算單位不適當地擴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農業發展緩慢。1962年後,經過三年調整、鞏固,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1964年“農業學大寨”運動興起後,農業生產條件逐年有所改善。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級政權癱瘓,生產受到嚴重影響。70年代初,在大力開展治山治水,改變農業生產基本條件的同時,堅決貫徹農業“八字憲法”,實行科學種田,糧食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於單一經營以及分配上的平均主義等因素,加上連年大旱及其他自然災害的侵襲,造成農業連年歉收。1976年至1978年,實行專業承包責任制,副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
吳堡古城吳堡古城
1979年以來,農村全面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糧食產量顯著提高。1983年吳堡縣糧食總產851.1萬公斤,超過1976年前的任何一年。1984年風調雨順,糧食總產達1065.5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
2011年,吳堡縣農業總產值完成31629萬元,較2010年增長9.9%,其中:農業產值25578萬元;林業產值879萬元;牧業產值4522萬元;農林牧服務業產值650萬元。秋收農作物播種面積116770畝,糧食總產量為16346噸,其中,穀物產量9253噸,豆類產量1996噸,薯類產量5097噸。油料產量1241噸,增產11.8%。蔬菜產量9846噸,增產4.6%。紅棗產量41060噸,增產2倍。蘋果產量712噸,增產13%。
2016年,全縣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1萬畝,糧食播種面積9.45萬畝,其中玉米2.58萬畝,小雜糧2.71萬畝,大豆1.68萬畝,馬鈴薯2.48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2.29萬噸,完成計畫任務的170%。

工業

1940年前,吳堡縣3個集鎮只有洗染業、釀造業、首飾加工業等小手工業;廣大農村有農兼手工業,農閒開業,農忙停業。採掘方面有石料、堊土採掘;加工業有、毛紡織、食品(粉條、掛麵、豆腐)加工、木器、鐵器、石料、石器加工。多是匠人走鄉串戶為用戶流動服務。
1934~1936年,因土地革命戰爭需要,曾辦過地下兵工廠,組織鐵匠生產大刀、土槍、土炮、地雷,修配槍枝等。1940年,在陝甘寧邊區大生產運動推動下,縣民主政府於辛家溝建立工合事業所,屬公有制性質,用半機械化生產。產品有大機土布、線襪、毛巾等,給縣財政上繳利潤。手工業亦有相應的發展,土紡土織、造紙、繅絲、洗染、軋花、編織、釀造、鐵業、木業等從業人數顯著增加。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戰爭和災荒,手工業蕭條。1949年吳堡縣工業總產值僅1萬元,以1980年不變價計為1.16萬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有手工業得到恢復和發展,服裝加工工業各鄉鎮開始出現。1956年國家對私人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先後組織起鐵業、木業、縫紉和麵粉加工等4個合作社,3個合作小組。工業產值達到16.70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為19.27萬元。
1958年8月,首辦縣國營綜合廠。9月,籌建麻塌子煤礦,1961年投產。1962年,吳堡縣有工業企業7戶,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為18.3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戶,產值7.86萬元(當年價)。產品有電、原煤、木器、鐵器、麵粉、服裝等。同年,國民經濟調整,吳堡縣關閉綜合廠,煤礦轉為社辦集體企業。1965年國民經濟形勢好轉,恢復綜合廠並改名農業機械修造廠,1969年煤礦收歸國營。1974~1978年,在大辦支農工業的號召下,相繼建設建材廠、火電廠、氮肥廠,產值上升到百萬元。1978年末,全部工業總產值以1980年不變價和當年價計分別為174.2萬元、163萬元。1979年以後,農村經濟實行改革,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工業企業增至58戶。1985年工業企業147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1戶,總產值693.79萬元(1980年不變價),比1978年淨增519.59萬元,增加將近3倍。
吳堡縣毛主席東渡紀念碑吳堡縣毛主席東渡紀念碑
1989年吳堡縣共有工業企業498戶,全部工業總產值以1980年不變價和當年價計:分別為1696.9萬元、2374萬元。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產值以1980年不變價計868.53萬元,以當年價計971.8萬元;重工業產值以1980年不變價計828.59萬元,以當年價汁1402.2萬元。輕重工業比例持平。
2011年,吳堡縣工業總產值71074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974萬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32100萬元。工業實現增加值3049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982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050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水泥51.3萬噸,原煤23.8萬噸。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7.8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2.49億元,同比增長1.7%;第二產業6.53億元,同比增長7.6%;第三產業8.78億元,同比增長8.3%。財政總收入7785萬元,同比增長8.4%,地方財政收入3256萬元,同比增長13.3%,財政支出10.59億元,同比增長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億元,同比增長1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09億元,
2016年,全縣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5.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2戶,達到12戶,完成產值8.83億元,同比增長22.7%,實現增加值3.89億元,同比增長6.1%。

社會

衛生

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先後有各類開業醫生60餘人,其中職業醫生10餘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堡縣衛生隊伍不斷發展壯大。1950年有公辦醫務人員4名,1951年增至10名。1965年,吳堡縣衛生技術人員增至64人。
1975年,吳堡縣醫療單位有職工107人。1976年以後外籍衛生技術人員大多調回,雖經各級醫藥院校畢業生分配和退休頂招、社會招工等途徑使衛生隊伍數量逐年增加,但技術水平下降,技術骨幹奇缺。
1985年,吳堡縣各醫療單位職工213人(包括廠、礦、學校醫務室8人),為1950年的43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70人。有鄉村醫生、個體醫生159人。吳堡縣從醫人員共有329人,平均每千人有醫務人員4.7人。
2010年,吳堡縣擁有衛生機構18個,床位359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88人,其中:執業醫師69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43人。
2016年,中婦幼保健院建設項目完成了項目可研批覆、建設用地規劃、環評批覆、建設用地批准書等手續,待批覆後即可開工建設。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1974人,參合率達98.9%,個人年度住院報銷封頂線提高到30萬元。

教育

著名作家柳青故居著名作家柳青故居
明代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先後考中進士2人,舉人18人,貢生228人。之後又出了20多名貢生。
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科舉,行新學,將縣城原“興文書院”改為高等國小堂,次年又在鄉村籌立了9所初等國小堂。至民國十七年(1928),吳堡縣有初級國小27所,學生346人;高級國小3所,學生58人。本籍有大學畢業生1人;師範畢業生12人;中學畢業生5人。
1934年秋冬,蘇維埃政權設教育部,創辦列寧國小。1940年,人民政權建立,縣委、縣政府領導吳堡縣人民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吳堡縣除公辦兩所完全國小外,又籌集資金創辦了40多所初級國小,國小生增加到1254人,且多為貧苦農民子弟。同時,大張旗鼓地開展了農民識字運動,任逢華先生不辭勞苦,歷盡艱辛,跑遍了縣境85個村莊,創辦了多種形式的識字班,有1701人參加掃盲識字,被譽為陝甘寧邊區“農民識字運動家”。
50年代,又創辦了任家溝、宋家川兩所初級中學,1960年開設高中班。1985年,吳堡縣有電大教學班2個,學員56人,先後於1986、1987年畢業。1985年,經省、地檢查驗收,吳堡縣已達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標準,陝西省人民政府頒發了合格證書,並授予錦旗1面,獎金1萬元。
1989年吳堡縣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4所,7個高中班,53個國中班,學生2939人,教職工244人;有職業中學1所,學生16人,教職工25人;有公辦國小189所,學生6974人,教職工717人。
2011年,吳堡縣有普通中學2所、國小37所、幼稚園4所。國小在校生4746人,招生885人,畢業生760人;國中在校生2261人,招生647人,畢業生1151人,高中在校生1613人,招生514人,畢業生555人。
2016年,吳堡縣中聯考再創佳績,中考平均成績位居全市第三,吳堡中心聯考二本以上上線93人,綜合評比位列全市第八。

文化藝術

據清道光二十七年譚瑀編《吳堡縣誌》及有關史料記載,明代,吳堡縣有不少人作詩,但未有詩集,清代亦然。在散見的詩歌中,有一部分是描寫吳堡的山川河流、社會風俗、經濟政治生活的。
過去,吳堡縣從事詞、賦、散文、小說創作的人不多,作品很少見到。第二次國內戰爭以來,有人試寫散文、小說,並在一些報刊上發表,成果最佳者,要推柳青的長篇小說《種穀記》、《銅牆鐵壁》、《創業史》,特別是《創業史》,譽為中外名作。因限於篇幅,僅收以吳堡為背景的作品,一部分錄其作品名稱,有多種意義的,錄其全文。另外,民間流傳不少口頭文學,有些和吳堡縣的地名、人物、事件關係密切,也選登其中的一部分。
明清兩代未留下劇作,僅有白稽位編寫的3個唱詞腳本。即《白麥申冤》、《亂陝西》、《田慕爭妻》,農民仿晉劇調中路梆子于田間鋤地時吟唱。音樂、曲藝創作,主要開始於抗日戰爭時期。限於篇幅,有些錄其名,有些選其原作。
到了近代,有陝北著名的民間藝人張天恩。青少年時期,他趕牲靈走三邊,下柳林,為邊區馱鹽、送炭,沿路的山山水水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編唱了許多民歌,如《趕牲靈》、《跪旱船》、《白面饃饃虱點點》、《十勸勸的人兒》等,特別是《趕牲靈》譽為中國民歌之首。
書法藝術未見大家,但也有愛好者留下的遺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著科學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書法逐步成為一項民眾性的活動。
美術創作,尤其是剪紙,多為民間婦女的作品,中高家莊賈四貴母子的剪紙藝術精湛,國外尚有聲譽。民間舞蹈以春節秧歌見長。

旅遊

橫溝溫泉

吳堡縣橫溝溫泉吳堡縣橫溝溫泉
位於吳堡縣橫溝村,地處黃河中游秦晉峽谷地段,與山西省隔河相望,距縣城17.5公里。橫溝溫泉是西至榆林市定邊縣,東至太原範圍內獨一無二的溫泉,在區域板塊中具有稀缺性。而且,溫泉本身富含鈣、、鎂、等元素及豐富的重碳酸根等陰離子,對各種皮膚病、慢性風濕性疾病、狐臭、婦科病、骨質增生等有保健作用和治療效果。橫溝溫泉作為陝北地區獨一無二的溫泉,集旅遊、觀光、保健於一體的休閒旅遊區。水溫33℃至39℃,化學類型為C1-Na,PH值為7.8,礦物質11.71克/升,日湧水量達8000立方米,是吳堡縣發展旅遊產業的第三大寶貴資源。

吳堡石城

吳堡石城吳堡石城
位於距縣城宋家川東2.5公里的吳山之顛,海拔高度約793米。古城東、南、西三面為懸崖峭壁,北門外為咽喉狹道連線後山樑。“環山抱水”的吳堡石城自古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地。吳堡石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規則圓形,城周長1125米,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城牆內為黃土夯築,外為石砌,條石拉筋。城垣殘高1.6至11.2米。城垣設東、南、西、北四門,上均建有門樓,今門樓皆毀。原門上所嵌石刻題額現僅存西門、南門二處三塊。城垣西牆、北牆各設馬面一處,東北、西北角設有角台。城內原有南北大街一條,店鋪數十處及歷代衙門、娘娘廟、祖師廟等。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