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蓬溪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偏東,周邊與遂寧、射洪、大英、武勝、南充、西充以及重慶市的潼南、合川等八縣市毗鄰接壤。幅員面積1251km2,全縣轄15個鄉、16個鎮。
蓬溪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東晉永和11年(公元355年)就建巴興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定名蓬溪縣。勤勞智慧的蓬溪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清代賢相張鵬翮,大詩人張問陶,寶梵寺壁畫,鷲峰寺及白塔、四川抗蒙要塞蓬溪砦(寨)等榮載史冊。1929年曠繼勛率部於蓬溪大石鎮牛角溝起義,次日建立了四川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蓬溪蘇維埃政府,榮載《中共黨史》、《解放軍將領傳》。蓬溪享有“五《史》之鄉”的美譽。2000年蓬溪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特色藝術(書法)之鄉”,“川中大樂”名揚全國,2004年,省作家協會在蓬溪建創作基地,並積極爭取寶梵寺壁畫和白塔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深厚文化底蘊的進一步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蓬溪能源、交通、通訊、城市基礎設施條件優越,發展後勁增強。全縣供
電能力達5萬千瓦,可保證全縣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用電增長的需要。形成了以達成鐵路、成南高速公路、國道318線、省道鄰遂路、縣道蓬射路、金蓬路及鄉級水泥路為一體的交通網路。開通了全球數字光纜傳輸固定電話、全球通行動電話、聯通行動電話、國內國際電報、傳真、寬頻網路、網際網路,電話裝機容量達10651門。
省級示範重點中學—蓬溪中學正在建設新的校區。全縣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獲得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9402人,實施各類科技計畫45項,取得國家、省、市、縣科技成果26項。
蓬溪風光秀麗,人文旅遊資源豐富。位於縣城城西2公里處的東方活湖,水面面積4000餘畝,自然風光得天獨厚,並以其原生態植被、動物、魚類、山水、田園以及“二十四孝”之“孟宗哭竹”、赤城寶屏山道家“洞經音樂”源起,佛教名勝白塔禪院為代表的儒、釋、道文化和以入載《中國建築史》的鷲峰寺天王殿,曠繼勛將軍紀念館為代表的歷史人文遺存為資源特色。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曾享有“川中明珠”、“蜀中西子”的美譽。位於城東10公里處的高峰山道觀,因其建設按先天八卦修建設計,被譽為“川北迷宮”,至今四季遊人如織,香火鼎盛,為四川省第三大道觀,也是保存完整的道觀園林,千年古柏眾多,道家很多神秘的傳說和仙界故事都誕生於此。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全境土壤成土母質,主要為侏羅紀系紫色砂泥岩風化而成的紫色土,砂石、頁岩、粘土、鹽滷等資源儲量豐富,到2009年底,砂岩儲量為1090450萬噸,砂礫28704萬噸,頁岩3664083萬噸,粘土岩1643萬噸,鹽滷60萬噸。
生物資源
蓬溪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有植物110餘種,脊椎動物74種,魚類資源44種。
水資源
境內大小河流214條,總長1013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23立方米(不含徑流)。
行政區劃
蓬溪縣轄16個鎮、15個鄉:赤城鎮、新會鎮、文井鎮、明月鎮、常樂鎮、天福鎮、紅江鎮、寶梵鎮、大石鎮、吉祥鎮、鳴鳳鎮、任隆鎮、三鳳鎮、高坪鎮、蓬南鎮、群利鎮、下東鄉、新星鄉、羅戈鄉、板橋鄉、槐花鄉、吉星鄉、黃泥鄉、荷葉鄉、金龍鄉、農興鄉、新勝鄉、回水鄉、群力鄉、高升鄉、金橋鄉。歷史沿革
據《太平寰宇記》:“天寶初改為蓮溪縣,取邑內蓬溪為名。”一說因縣有蓬山(又名蓬萊山)和溪水(即蓬溪水)而得名。
1997年10月31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7]23號),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域,設立大英縣。大英縣轄原蓬溪縣管轄的通仙、金元、智水3個鄉和玉峰、象山、卓簡井、天保、蓬萊、河邊、隆盛、回馬8個鎮以及原紅江鎮的文武、永和、夏家溝3個村。縣人民政府駐蓬萊鎮。2000年,蓬溪縣轄16個鎮、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7254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赤城鎮71069新會鎮20623文井鎮36792明月鎮27568常樂鎮26715天福鎮29601紅江鎮22105寶梵鎮15688大石鎮29802吉祥鎮18127鳴風鎮34739任隆鎮31505三鳳鎮32412高坪鎮13048蓬南鎮51782群利鎮20180下東鄉17580新星鄉8943羅戈鄉8343板橋鄉14016槐花鄉10875吉星鄉15697黃泥鄉14175荷葉鄉12627金龍鄉10004農興鄉12724新勝鄉7414回水鄉11820群力鄉8381高升鄉14744金橋鄉10250城南經濟區虛擬鎮10906火車站經濟區虛擬鎮2291
2004年,蓬溪縣轄16個鎮(赤城、天福、紅江、蓬南、鳴鳳、任隆、三鳳、大石、常樂、明月、吉祥、新會、文井、高坪、群利、寶梵)、15個鄉(新星、板橋、槐花、黃泥、群力、高升、回水、新勝、金龍、荷葉、農興、下東、羅戈、吉星、金橋)。
歷史悠久
蓬溪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東晉永和11年(公元355年)就建巴興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定名蓬溪縣。勤勞智慧的蓬溪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寶梵寺壁畫,鷲峰寺及白塔、四川抗金要塞蓬溪砦(寨)等榮載史冊。1929年曠繼勛率部於蓬溪大石鎮牛角溝起義,次日建立了四川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蓬溪蘇維埃政府,榮載《中共黨史》、《解放軍將領傳》。蓬溪享有“五《史》之鄉”的美譽。2000年蓬溪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特色藝術(書法)之鄉”,“川中大樂”名揚全國,2004年,省作家協會在蓬溪建創作基地,並積極爭取寶梵寺壁畫和白塔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深厚文化底蘊的進一步傳承注入新的活力。經濟狀況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增速超十三、人均達三千、財力翻三番”的發展戰略。2003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1.6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7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9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96萬元。
蓬溪是一個以種養殖業為主的農業大縣,耕地面積39647公頃,農產品優質率達80%以上,商品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面積達56萬畝。2002年蓬溪縣被國家列為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建設縣,成為了全省最大的PIC外五元生豬制種基地,畜牧業產業化得到實質性推進,四川美寧食品公司、四川齊全有限責任公司已投資發展建設肉牛、PIC外五元生豬養殖基地和生產企業。大石西瓜、何家壩柚子以及沙梨、黃桃、柑橘等時令水果遠近聞名。蓬溪工業形成了以絲綢、紡織、食品、電力、輕工、建材、機械等為主,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蓬山特曲酒獲部省雙優,絲綢、絲掛毯、分割肉、豬鬃、桐油紛紛進入國際市場。
蓬溪能源、交通、通訊、城市基礎設施條件優越,發展後勁增強。全縣供電能力達5萬千瓦,可保證全縣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用電增長的需要。形成了以達成鐵路、成南高速公路、國道318線、省道鄰遂路、縣道蓬射路、金蓬路及鄉級水泥路為一體的交通網路。開通了全球數字光纜傳輸固定電話、全球通行動電話、聯通行動電話、國內國際電報、傳真、寬頻網路、網際網路,電話裝機容量達10651門。堅持經營城市意識,以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凸現文化特色,擴大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縣城建成區面積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8萬;縣城規劃區面積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萬。
蓬溪縣教育、衛生、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省級示範重點中學—蓬溪中學正在建設新的校區。全縣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獲得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9402人,實施各類科技計畫45項,取得國家、省、市、縣科技成果26項。
蓬溪風光秀麗,人文旅遊資源豐富。位於縣城城西2公里處的東方活湖,水面面積4000餘畝,自然風光得天獨厚,並以其原生態植被、動物、魚類、山水、田園以及“二十四孝”之“孟宗哭竹”、赤城寶屏山道家“洞經音樂” 源起,佛教名勝白塔禪院為代表的儒、釋、道文化和以入載《中國建築史》的鷲峰寺天王殿,曠繼勛將軍紀念館為代表的歷史人文遺存為資源特色。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曾享有“川中明珠”、“蜀中西子”的美譽。位於城東10公里處的高峰山道觀,因其建設按先天八卦修建設計,被譽為“川北迷宮”,至今四季遊人如織,香火鼎盛,為四川省第三大道觀,也是保存完整的道觀園林,千年古柏眾多,道家很多神秘的傳說和仙界故事都誕生於此。高峰山不僅具有豐厚的道家人文資源,其自然生態資源也極為豐富,山上古木參天,鬱鬱蔥蔥,山中“龍泉”、“油、鹽、米穴”、五里石板古道、道藏碑刻、高峰晨望、西門晚眺等景觀,自然樸素,靈秀宜人,極富道存韻致,又多田園情趣,2003年高峰山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位於城南5公里處的寶梵壁畫,是全國保存較為完善的古壁畫,出自明成化2年,頗似唐著名畫家吳道子之筆意神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被收入《中國繪畫史》等多種典籍。
第一產業
2011年蓬溪縣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各項惠農政策力度,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最佳化農業經濟結構。2011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04998萬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農業產值(種植業)198478萬元,增長2.5%;林業產值8709萬元,增長15.1%;畜牧業產值280500萬元,增長2.9%;漁業產值10851萬元,增長14.1%;服務業產值6460萬元,增長11.9%。2011年蓬溪縣農作物播種面積93292公頃,比上年增加43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63721公頃,增加321公頃,油料作物16997公頃,增加191公頃,蔬菜瓜果類8307公頃,增加150公頃,藥材1040公頃。2011年糧食產量368756噸,比上年增加10638噸;油料總產為45744噸,增長1.8%。2011年肉類總產量88609噸,比上年減少3.7%。其中豬肉產量65283噸,減少5.2%;牛肉產量2815噸,增長1.2%;羊肉產量8298噸,增長0.6%。年末生豬存欄61.9萬頭,增長3.7%,2011年出欄生豬95.3萬頭,下降5.3%;出欄羊27.9萬頭,增長1.1%;出欄家禽573萬隻,增長1.4%。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5.5%。
第二產業
2011年蓬溪縣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73372萬元,增長27.2%,占GDP的比重達到22.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3.6%,拉動經濟成長7.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712725萬元,同比增長40.6%;工業增加值增長20.3%;主營業務收入712102萬元,同比增長41.4%;實現利潤總額77929萬元,同比增長57.3%;利稅總額100719萬元,同比增長44.9%。蓬溪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41.9%,資本保值率149.7%;成本費用利潤率13.0%,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
2011年蓬溪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4396萬元,比上年增長17.9%。從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407759萬元,增長17.4%;餐飲業零售額21712萬元,增長25.6%。從區域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97617萬元,增長21.9%;鄉村實現零售額136779萬元,增長9.9%。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01243萬元,比2010年增長21.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餘額660918萬元,增長19.4%;貸款餘額298721萬元,比上年增長33.5%。蓬溪縣保險費收入為9753萬元,比上年下降8.8%,已決賠款支出2593萬元,比上年下降52.2%。最新經濟發展狀況
2013年全年蓬溪縣GDP實現102.6億元、增長1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4.5億元、增長21.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69億元、增長1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8698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436元,增長15.7%,全縣呈現出經濟平穩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交通
蓬溪周邊與重慶、成都、綿陽、南充、廣安等大、中城市毗鄰,車程均在1個半小時內。成南高速公路、達成鐵路、綿遂高速公路、遂西高速、國道318線橫貫全境。截至2012年蓬溪縣已形成以達成鐵路、成南高速公路和國道318線為主軸,省道為骨架,縣鄉路為網路,江河、水庫航道水運為補充的現代交通格局。社會
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5.8平方公里,人口15.6萬;城鎮化率達44%;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5億元,占年度目標任務的103%;預計完成非稅收入1700萬元(含房管局),占目標任務的103%;已爭取上級專項補助資金到位14228萬元,占年度目標任務的158.5%;建築業總產值(含省外)完成36億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100%;預計完成招商引資任務5億元;縣城區綠地率達31.85%、綠化覆蓋率達37.8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42平方米;路燈亮燈率達98%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以上。蓬溪縣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主要內容簡介
城市性質:為遂寧東北部以綠色產業為主的現代產業基地,成都經濟區東部以“書法文化”為特色的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
規劃期限:2013至2015年、2016至2020年、2020至2030年。
人口及用地規模:2015年人口規模達18萬人、用地規模達1530公頃;2020年人口規模達22萬人、用地規模達2090公頃;2030年人口規模達30萬人、用地規模達2850公頃。
空間結構:“以老城為依託,以318線和芝溪河為紐帶,以南部新城為城市主中心,以城南工業區為產業集聚發展區,沿芝溪河河谷地帶擁河發展的組團式布局結構”。概括為“一城三區多組團”。
城市功能分區:根據蓬溪城市用地發展方向選擇和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將蓬溪城市分為老城片區、新城片區、南部產業片區三個功能片區。
城市開發邊界的確定:按人均不超過100平方米城市建設用地,確定蓬溪縣城市終極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48平方公里,並依照基本農田、風景區、生態園地、水源保護地等保護要求和工程地質、用地適宜性狀況,結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發展布局,根據對城市用地分析與評價及發展方向選擇,到規劃期末蓬溪城市開發邊界應為東至龍頂山、蘇寨山一線,北到赤城湖,西臨遂西高速,南抵鳴鳳鎮區,該四至區域內城市開發邊界確定的可建設用地的範圍為63.81平方公里,能滿足城市長遠發展對建設用地增加的控制要求。
教育事業
2011年蓬溪縣國小38所,在校學生3.49萬人;普通中學校36所,在校學生2.41萬人。國小淨入學率達到99.5%,國中淨入學率達到96.6%。文化事業
2011年蓬溪縣組織開展大型文體活動6次,開展民眾性文體活動10餘次,組織參與各鄉鎮民眾文化活動總計70餘次,受益人數達30餘萬人。縣圖書館外借室2011年共接待讀者2.3萬人次,閱覽室接待讀者1.3萬人次,資料查詢300餘人次,新征訂報紙13種,雜誌36種,最大限度滿足了民眾的閱讀需求。體育事業
2011年蓬溪縣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和大課間活動,確保學生每天鍛鍊1小時。確定了體育後備人才150名,註冊運動員41名。民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舉辦了蓬溪縣慶元旦健身跑活動、第八屆市旅發大會腳踏車騎游等活動,免費向民眾開放體育場館7.35萬人次,豐富了民眾體育生活。體育活動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在鳴鳳、下東等鄉鎮新建了5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中國紅海”建成了兩條全民健身路徑。醫療事業
2011年蓬溪縣衛生機構597個(含村、單位、個體衛生室等),床位1611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21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99人;衛生防疫人員197人。嬰兒死亡率下降到4.82‰。風土人情
川中大樂為民間大型打擊樂。原名“蓬萊大樂”。流行於遂寧市及邊沿地帶。相傳,此樂由我國周朝時宮廷樂師發明,流傳到唐代開元年間,唐明皇聽到此樂高昂悅耳,演奏隊型壯觀,氣勢磅礴,特命為“大樂”,專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時使用。
明末,有一青年樂師因戰亂出宮,後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藝建起了一支樂隊,於是世代相襲,光緒年間傳入蓬溪。20世紀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諸縣十分興盛。
川中大樂由兩組組成:主樂組有腳盆鼓、大鈸、大馬鑼、饒缽、釵子、蘇缽、蘇釵、鐺鐺、鐃鐃等。輔樂組演奏時,兩組樂隊重迭交替,陣容龐大,場面壯觀,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曲牌有“雲頂翻”、“鳳點頭”、“撲燈蛾”、“牽藤藤”等十多種。
原蓬萊大樂的節奏歡快,氣勢熱烈喜慶,融北方鑼鼓陽剛之氣和四川民間打擊樂柔媚秀麗風格於一體,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後經蓬溪縣文體局組織專人發掘整理,依據傳統模式,結合巴蜀文化特點將“蓬溪大樂”更名為“川中大樂”,重新製作樂器,創製新曲牌“五洲慶瑞”,改進樂器組合,調整鼓樂隊形,使得“川中大樂”演奏時場面更加恢宏,節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氣勃發。人們盛讚“川中大樂”為四川的“威風鑼鼓”。
彩蓮船具顯民間特色—彩蓮船亦稱“劃旱船”、“花船”,大都在春節期間和大型文藝活動中表演。由么姑、艄翁兩人表演。隨著鑼鼓,艄翁隨後划船上場,兩人邊歌邊舞,配合默契,組成輕鬆歡樂的雙人歌舞。
彩蓮船的表演主要是模仿水上行船的動作。么姑的舞蹈動作可概括為四句話:“手腕搖,腿下顫,腰要勤,身拔高”,艄公的舞蹈動作如“划船步”、“吸腿划船”等,貫以川劇中矮子的身法,與么姑的行舟飄遊相呼應。舞蹈形象地表演船在水上,時而平水泛舟,瀟灑飄逸;時而破浪行船,起伏浮沉。舞蹈以悠蕩開始,又以悠蕩結束。有濃郁的民間特色。
車車燈又稱“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節前後演出。表演者3人,1人飾么妹,1人飾小花臉,1人飾車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個手執燈籠的“報子”(打場人)。燈班均由鄉村表演技藝較高的老藝人領頭,串聯一些愛玩燈的人,臨時組成“車車燈”隊,春節期間四處玩燈,春節一過即行解散。
“車車燈”的表演,先由小花臉手執花摺扇跑場,逗出坐“彩車”、戴墨鏡,手舞彩巾的么妹(多為男扮),然後即興編唱各種與節慶、農事、民俗有關諧趣之詞,以幽默逗樂為主。么妹在車船內手把車沿,隨唱詞作出前後仰俯搖擺動作,面露嬌羞忸怩狀。車夫或艄翁按曲調節拍作推車划船狀。
小花臉領唱後,其他人幫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後,在鑼鼓聲中走“轉元寶”、“挽螞蟻”、“篩蓮花”等傳統套路變換隊形。其表演技巧概括為“么妹要穩,花臉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數腔兩部分。唱詞多屬上下結構,句句押韻,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襯字、嵌詞,唱腔為微式調,曲調重複演唱。伴奏樂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鑼、鼓、四面板等。
著名人物
席書(1461~1527),字文同,號元山。四川省蓬溪縣吉祥鎮人。明天順五年(1461)生。明弘治元年(1488)中舉,三年(1490)中進士,授任山東郯縣知縣,歷任工部尚書、左副都御史、禮部尚書等職,死後贈太傅,諡文襄。他為官頗有建樹,在開墾農田、興修水利、興辦教育、平定叛亂等方面政績顯著。力主改革,上表獻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頗為讚許,詔令逐條執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為重臣”。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潼川府遂寧縣(今四川省蓬溪縣)人,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四川省蓬溪縣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進士。官翰林院檢討、山東萊州知府。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