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

雲南大學

雲南大學(Yunnan University),簡稱雲大,始建於1922年12月,時為私立東陸大學,1934年更名為省立雲南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雲南大學,是我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20世紀40年代,雲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農、醫等學科在內,規模較大,在國際上有影響的中國著名大學之一。1946年,《不列顛百科全書》將雲南大學列為中國15所世界著名大學之一。1978年,雲南大學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1年列入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院校,2004年成為教育部和雲南省人民政府重點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共19項二級指標全部評定為A,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優秀學校,2012年成為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程”實施院校。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中國第一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名單,雲南大學作為雲南省唯一入選高校名列其中。2018年2月進入國家“以部為主、部省合建”高校。

基本信息

概況

雲南大學 雲南大學
雲南大學坐落在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的春城 昆明,是中國西部建立最早的綜合性大學之一,其文化傳承可追溯到1499年始建的 雲南貢院。 自1922年12月 私立東陸大學成立至今,雲南大學是中國大學中少見的從未搬遷、沒有搞大合併,在原址持續辦學的著名全國重點大學。

雲南大學有著輝煌的歷史。1922年12月8日,經省長公署批准,以董澤為校長,唐繼堯王九齡為名譽校長的,以創辦人云貴總督唐繼堯的別號“東大陸主人”為名,以“發展東亞文化,研究西歐學術,造就專才”為宗旨的私立東陸大學正式宣告成立。這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1930年改為省立東陸大學,1934年更名為省立雲南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雲南大學,是我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1937年4月—1949年8月,著名教育家、數學家、雲南彌勒人熊慶來, 本著“敬恭桑梓,甘入幽谷”之精神,辭去清華大學理學院代理院長並算術系主任之職,受時任雲南省主席龍雲之聘,就任雲南大學校長,一大批著名學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學校較高的發展基點和深厚的學術底蘊,開創了雲大辦學歷史上的第一個輝煌時期。20世紀40年代,雲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農、醫等學科在內,規模較大,在國際上有影響的中國著名大學之一。1946年,《不列顛百科全書》將雲南大學列為中國15所世界著名大學之一。

20世紀五十年代院系調整,部屬雲南大學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鐵道等被劃出併入當時的北京航空學院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學院長沙鐵道學院等高校;工、醫、農等先後獨立建校,並逐步發展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學昆明醫科大學雲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高校。1958年,雲南大學由中央高教部下放雲南省管理。1978年,雲南大學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改革開放後,雲南大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1996年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1年列入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院校,2004年成為教育部和雲南省人民政府重點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共19項二級指標全部評定為A,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優秀學校,2012年成為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程”實施院校,2017年入選中國第一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名單 。 2018年2月進入國家“以部為主、部省合建”高校, 11月,被教育部公示為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面向未來,雲南大學將繼續秉承“會澤百家、至公天下”的雲大精神,開放合作、集成創新,攻堅克難、銳意進取,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早日建設成為立足祖國西南邊疆、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綜合性國際性研究型 世界一流大學。

歷史沿革

私立東陸大學
1919年,雲南省議員大會審議通過龔自知等人提出“本省籌辦大學請願書”。時任雲南督軍兼省長的唐繼堯於9月以雲南督軍公署、省長公署之名告知省議會,表示“大學之設,必期於成。”
1922年11月,籌備處投票決定校領導人員,唐繼堯和王九齡當選名譽校長,董澤為校長。
1922年12月8日,私立東陸大學宣布成立。 
1923年4月20日,正式開學 ,設有預科、本科、附中。
省立東陸大學
1930年,改為省立東陸大學。
1932年,雲南省立師範學院併入,設有文學院(政治經濟、法律系),工學院(土木、礦冶系),教育學院。
省立雲南大學
1934年9月,改稱省立雲南大學。
1937年,熊慶來受聘出任雲南大學校長,設有文理學院(文學院、教育學院),理工學院(工學院、理科學系)和醫學專修科。
國立雲南大學
1938年,改為國立雲南大學,成為我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
1946年,被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列為中國15所著名大學之一 ,設有5個學院、18個系、3個專修科、3個研究室。
雲南大學
1951~1958年,全國院系調整,學校僅設文理兩科,共6個系。
1954年8月,理工學院獨立為昆明工學院。
1956年8月,醫學院獨立為昆明醫學院。
1958年8月,農學院獨立為昆明農林學院(今雲南農業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前身); 航空:併入四川大學、北京航空學院;法律、政治:併入西南政法學院;土木建築:併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築學院、重慶土木工程建築學院;鐵道管理:併入北京鐵道學院、長沙鐵道學院。
1958年8月,學校由教育部下放雲南省政府管理。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被教育部列為88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81年11月26日,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7年11月,正式成為國家“211工程“首批建設的61所大學之一。
1998年8月27日, “雲大科技”股票上市,雲南大學成為全國高校中第八家擁有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
2001年6月,雲南大學“211工程”、“九五”建設順利通過驗收。
2001年8月,復旦大學與雲南大學簽訂對口支援共建協定 。
2004年3月11日,教育部與雲南省共建的雲南大學,學校成為省部共建大學  。
2006年,學校接受教育部專家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共19項二級指標全部評定為A,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優秀學校。
2006年11月,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111計畫)”2007年度建設項目立項名單 。
2008年,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
2012年,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 。
2012年11月,入選“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成為全國首批58個套用型、複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之一 。
2013年7月,成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成員。
2013年10月,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
2016年,被列入國家“一省一校”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2017年9月,入選中國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之一 。
2018年,入選教育部14所“部省合建”大學之一 。
2018年11月,被教育部公示為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辦學規模

雲南大學呈貢校區 雲南大學呈貢校區
新的歷史時期,雲南大學將緊緊圍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積極服務雲南經濟社會發展,遵循“開放合作、集成創新、協調共進、特色發展”的發展理念,按照立足雲南、服務國家、輻射兩亞、走向世界的辦學思路,以“一流黨建”為引領,以內涵建設為重點,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大力實施“學術興校”戰略和“人才強校”戰略,著力推進“樹木樹人計畫”“雲南大學服務雲南行動計畫”,全面提升學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學校下設27個學院、14個研究機構、1個公共課教學部及2個獨立學院,1個附屬醫院,設有研究生院。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965人,其中專業技術崗位2460人,具有正高職稱的445人,具有副高職稱的861人,具有博士學位1127人。學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16730人,碩士研究生10907人,博士研究生1024人。學校占地面積4363.64畝,分布於呈貢校區和東陸校區,公用校舍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及信息化設備資產總值8.12億餘元,圖書館藏書360餘萬冊。學校是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路(CERNET)雲南主節點單位。
雲南大學有本科專業86個,國家特色專業12個,擁有民族學、生態學、專門史、微生物學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52個省級重點學科;有2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4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2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校有30個學科進入全國前70%,其中,A類學科2個(民族學為A+,生態學為A-),B類學科14個。微生物學、化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進入全球ESI前1%。學校形成了以民族學、生物學、特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及邊疆問題和東南亞、南亞國際問題研究為優勢特色,學科較為齊全,人才密集的綜合性大學。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高層次人才快速增加。現有院士7人(含雙聘、特聘、外籍),國家“千人計畫”創新項目入選者3人、青年項目入選者3人、高層次外國專家項目入選者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講座教授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2人、教學名師3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8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和“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入選者15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雲南省科技領軍人才”6人,“雲嶺學者”19人,“雲嶺教學名師”5人,“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畫入選者13人,雲南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計畫入選者14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技術創新人才120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37人,雲南省高校教學科研帶頭人1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雲南省教學名師25人,雲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2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雲南省級教學團隊1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省級創新團隊14個,雲南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6個,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21個。
學校以學術興校為核心,科學研究、平台建設成果斐然。學校先後主持國家“973計畫”項目2項、“863計畫”項目4項、國家水專項重大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4項,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4項,“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榮獲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3項、特等獎3項。有13篇論文發表於世界著名學術刊物《Nature》《Science》。學校主辦有《思想戰線》《雲南大學學報》文、理科版等學術刊物,其中,《思想戰線》首批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設的十一種期刊之一。
學校有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實驗室,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0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省級高新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基地,6個省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6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5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公共科技服務平台,1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Linux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有1個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1個“中非智庫10+10合作夥伴計畫”中非結對學術機構,1個教育部定點聯繫滇西邊境山區扶貧開發工作的綜合性機構,7個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級研究院、研究中心,7個雲南高校新型智庫,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科學決策諮詢研究中心。有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4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項目3項,國家級套用型、複合型卓越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以及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有科技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2個,省級眾創空間2個。
學校積極主動服務於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承擔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緬甸、寮國等五國語言的翻譯、出版、推廣工作,“南海古地圖研究”為我國南海主權爭端提供實物依據,“陽宗海砷污染治理”“跨境生態安全和國際河流研究”等科研成果直接服務於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中緬油氣管道與中國能源安全”報告、南方絲綢之路經濟大走廊等成果上升為國家重大決策;“生態修復和污染河流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調查與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學院
雲南大學經濟學院(會計學院)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雲南大學法學院雲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
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雲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
雲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雲南大學信息學院
雲南大學軟體學院雲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雲南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
雲南大學國際學院雲南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雲南大學體育學院
雲南大學醫學院雲南大學農學院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雲南大學新聞學院雲南大學文學院雲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
雲南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雲南大學留學生院雲南大學研究生院
研究機構
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雲南省微生物研究所雲南大學發展研究院
雲南省地理研究所雲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雲南大學現代分析測試中心
雲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雲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
雲南大學周邊外交研究中心雲南大學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雲南大學滇西發展研究中心
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雲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雲南大學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實驗室
雲南大學能源研究院雲南大學緬甸研究院雲南大學深時陸地生態研究所
雲南大學東陸書院雲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雲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研究所
雲南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雲南大學民族政治與邊疆治理研究院
獨立學院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

學科建設

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雲南大學評估成績進入全國前60名,30個學科進入榜單,有A+檔學科1個、A-檔學科1個、B+檔學科2個、B檔學科7個、B-檔學科5個、C+檔學科6個、C檔學科3個、C-檔學科5個,全國前30%的學科11個、前50%的學科達22個;雲南大學民族學學科並列全國第1、生態學學科並列全國第6、政治學學科並列全國第8、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並列全國第8、生物學學科並列全國第17、中國史學科並列全國第17、理論經濟學學科並列全國第19 。
2018年7月26日,教育部第一輪全國高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雲南大學評估成績位列全國第55名,3個學科進入榜單,有B檔學科1個(全國前25%~35%)、B-檔學科1個(全國前35%~45%)、C+檔學科1個(全國前45%~55%) 
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雲南大學
學科名稱民族學生態學政治學生物學中國史理論經濟學
全國排名168171719
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雲南大學
評估結果學科數量學科名稱
A+1民族學
A-1生態學
B+2生物學、政治學
B7理論經濟學、化學、中國史、統計學、數學、工商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B-5法學、中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
C+6社會學、世界史、物理學、系統科學、公共管理、信息與通信工程
C3哲學、套用經濟學、教育學
C-5地理學、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藝術學理論、美術學
2018年教育部第一輪全國高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雲南大學
評估結果全國排名學科數量學科名稱
B全國前25%~35%1(1251) 工商管理
B-全國前35%~45%1(0351) 法律
C+全國前45%~55%1(1252) 公共管理
進入榜單學科總數3學科成績全國排名 55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民族學、生態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民族學、生態學、專門史、微生物學。
●省級重點學科
生態學、民族學、中國民族史、機率論與數理統計、中國經濟史、工商管理、植物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基礎數學、材料物理與化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際關係、民族法學、有機化學、思想政治教育、遺傳學、旅遊管理、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微生物學、化學、專門史、理論經濟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文藝學、公共管理、理論物理、氣象學、系統分析與集成、生物學、金融數學、產業經濟學、行政管理、物理化學、民族文化學、政治學、金融學。
●省院省校重點學科
金融數學、產業經濟學、行政管理、物理化學、民族文化學、政治學、金融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生物學、民族學、歷史學、數學、理論經濟學和工商管理、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信息與通信工程、生態學、統計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民族學、生物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工商管理、中國史、生態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地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大氣科學、公共管理、社會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生物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哲學,教育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地球物理學,系統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軟體工程,藝術學理論,美術學,世界史,生態學,統計學,藥學 [21]  、天文學、地質學、網路空間安全。

師資力量

據2018年學校官網顯示,雲南大學現有教職員工2956人,具有正高職稱436人,具有副高職稱832人。目前,教學科研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1083人,碩士984人。學校現有院士7人(含特聘、雙聘、外籍),國家“千人計畫”創新項目入選者3人,國家“千人計畫”青年項目入選者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講座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4人,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2人,國家“萬人計畫”教學名師1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4人,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6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和“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入選者14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雲南省科技領軍人才”5人,“雲嶺學者”13人,“雲嶺教學名師”4人,“第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畫入選者13人,雲南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計畫入選者14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技術創新人才114人,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象31人,雲南省高校教學科研帶頭人20人,雲南省教學名師25人,雲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2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團隊1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省級創新團隊12個,雲南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7個,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15個,國家級眾創空間2個。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景(專職)、朱有勇(雙聘)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亞平(雙聘)、周俊(雙聘)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呂正紅(專職)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Gehan Amaratunga(英國)
●歐洲科學院院士、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
Francois Maria L. Peeters(比利時)
●國家級教學團隊
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基礎平台課程研究型教學團隊、巨觀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化學實驗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旅遊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省級教學團隊
基礎化學實驗課程及教學平台建設團隊、旅遊管理特色專業教學團隊、CDIO軟體人才培養教學團隊、基礎物理實驗教學團隊、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團隊、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教學團隊、新聞傳播專業教學團隊。
●教育部創新團隊
天然產物及類天然產物合成創新團隊。
●雲南省創新團隊
微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創新團隊,放線菌資源與
利用省創新團隊,生物活性分子設計、合成與發現省創新團隊,國際河流研究省創新團隊,天體物理和宇宙線省創新團隊,體外診斷技術及套用研究省創新團隊、高原山地退化環境與生態修復省創新團隊、人類複雜疾病基因研究省創新團隊。
●雲南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
統計物理與複雜系統科技創新團隊、非線性分析和最佳化科技創新團隊。
●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
西部發展與社會轉型研究團隊、雲南省民族政治與邊疆治理研究團隊、雲南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田野調查與民族志研究團隊、民族文化產業研究團隊、雲南農村綜合改革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團隊、中國西南民族的由來與發展研究團隊、雲南對外開放與周邊安全研究團隊、當代緬甸與滇緬關係研究團隊、能源安全研究團隊、雲南旅遊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團隊、雲南城鎮化與多民族地區社會轉型研究團隊。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據2015年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國家特色專業12個,國家精品課程10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33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6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4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項目3項,國家級套用型、複合型卓越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以及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國家級特色專業
環境科學、化學、公共事業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漢語言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政治學與行政學、大氣科學、生態學、新聞學、網路工程、旅遊管理。
●省級特色專業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經濟學、數理基礎科學、信息安全、英語、民族學、金融學、材料物理、行政管理、法學、製藥工程。
●國家精品課程
公共事業管理概論、普通生態學、人文科學概論、民族政治學、動物生物學、微型半微型有機化學實驗、旅遊經濟學、人類生態學、生態旅遊、軟體工程。
●省級精品課程
中國民族史、植物生物學、微型半微型有機化學實驗、資料庫技術與套用、普通生態學、動物生物學、人文科學概論、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民族政治學、軟體工程、旅遊學概論、遺傳學、有機化學、信號與系統、數學分析、旅遊經濟學、中國儒學導論、食品化學、套用電視學、人類生態學、動力氣象學、生態旅遊、計算機網路原理、公共組織財務管理、大學體育、語言學概論、傳播學引論、細胞生物學、管理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概論、科技檔案管理學、作業系統原理、資料庫概論。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離散數學、管理溝通、材料化學、網路協定工程。
●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離散數學、高級語言程式設計、光纖通信原理及套用、國際經濟合作、國際商務 、基於Java的XML技術運用。 
●教育部—IBM精品課程
高級J2EE套用開發。
●教育部—英特爾精品課程
軟體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實驗教學中心、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電子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軟體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技術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公共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城市建設與數字城市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實驗區、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於CDIO的國際化、工程化軟體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自然資源化學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服務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以社會工作專業為基礎的社會福利與公共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民族民間造型藝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複合型法律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教學成果
學校學生在第十二屆“挑戰杯”競賽中獲多項獎勵獲3項全國二等獎、2項全國三等獎,在雲南省大學生職業生涯導航設計大賽中獲金獎,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結構競賽中最終獲得二等獎,在首屆中國MPAcc案例大賽中獲得西南賽區冠軍,在2014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對外交流

據2014年學校官網顯示,雲南大學先後與美、英、俄、日、澳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層次的交流關係,派出了200餘人赴國(境)外進行學術交流、合作研究,成功舉辦十餘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2011年,舉辦了首屆“回儒文明對話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舉辦了緬甸農業發展與中緬農業合作研討會和中美陸生熱泉生命合作研究雙邊研討會。2014年,舉辦了“昆明英國周”當代文學學術研討會。

設施建設

學校已建成或正在建設一批項目有科學館、附中教學樓、校醫院、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體育館、MBA培訓大樓、軟體學院等。學校呈貢校區一期已經建成投入使用。
圖書館
雲南大學圖書館由呈貢校區圖書館和東陸校區圖書館兩部分組成,總面積75375平方米,其中呈貢校區圖書館建築面積58000平方米,東陸校區圖書館建築面積17375平方米。截至2014年12月,學校總藏書量3008610冊(其中圖書館藏書2766592冊;資料室藏書242018冊),170170冊古籍線裝書及2000餘種民國時期報刊為珍藏。另有電子圖書841130冊,中外文資料庫100餘個。
校園網
校園網採用扁平化的二層架構模式,強核心、弱接入,核心層提供集中的業務控制和管理,接入層提供用戶接入和VLAN隔離等基本功能。主幹網為三個核心路由器組成的10GE環形主幹,樓棟匯聚通過10GE或1GE雙鏈路上聯核心層,實現鏈路冗餘。各學院及單位的教學實驗等特殊套用的區域網路通過MPLS VPN跨主幹、跨校區實現互聯。

社會評價

2009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學排名,雲南大學排名在亞洲第151位,在中國大陸大學中並列第23位。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在兩岸四地高校中列第87位,在大陸地區列第55位。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雲南大學數學學科位居全球前200名。
2013年6月11日,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論文2013亞洲最佳大學排行榜中,雲南大學排名第185位,再次進入亞洲200強。

排名

國內排行

1999年 72名 2000年 92名(重點大學排名) 2001年 66名 2002年 82名 2003年 85名 2004年 60名 2005年 56名 2006年 68名(聲譽排名) 2007年 85名 2008年 76名 2009年 未發布 2010年 82名 2011年 84名 
可以看出,雲南大學綜合排名始終位於全國前100名高校,最好的名次是2005年的第56名,最差的名次是2000年的第92名。
雲南大學2003年以來在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中國大學排行榜排名位次情況 2003年第58名 2004年第42名 2005年第45名 2006年第58名 2007年第64名 2008年第58名 2009年第62名 2010年第64名 2011年第67名  2012年第63名  2013年第56名 2014年第56名 2015年第63名 2016年59名

可以看出,雲南大學綜合排名始終位於全國前65名高校,最好的名次是2004年的第42名,最差的名次是2011年的第67名。  

中國校友會網排行:中國大學星級排名:雲南大學2010年為三星級大學 ,2011年為四星級大學,五星級學科專業:民族學。 2012年為中國兩岸四地四星級大學,2012年中國大學Nature⪼ience論文排行榜(第一作者) 雲南大學名列第12位。2013年為綜合研究型四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2013年中國大學Nature⪼ience論文排行榜(第一作者) 雲南大學名列第15位,2013年中國大學社會科學獎勵排名第23位。2014年為區域研究型四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2014年中國大學學科水平排名第70位。2015年、2016年中國兩岸四地四星級大學排行榜雲南大學為區域研究型4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  2017中國大學排行榜700強第62名4星級大學。
最好大學網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2011年位居總排名第76名,2012年位居總排名第80名,2013年位居總排名第87名,2014年位居總排名第94名, 2015位居總排名第91名, 2016年位居總排名第99名。

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聯合中國科教評價網推出《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7-2018)》,2017年中國一流大學(100強)排行榜雲南大學位居第62名。

2013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雲南大學進入2013年、2015年數學世界兩百強大學。
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組長武書連發布的中國大學綜合實力100強榜單,雲南大學2009年位居第84名,2010年位居第79名,2011年位居第76名,2012年位居第79名,2013年位居第81名(武書連2013中國大學研究生院綜合實力排行榜雲南大學位居第84名),2014年位居第77名,2015年位居第82名。
2013年5月30日作為世界著名《自然》增刊發布的《2012中國自然出版指數》機構(包括中國大陸以及港澳台所有科研機構、大學)排名,雲南大學位列第24名。 

國際排名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 QS2009年世界大學排名,雲南大學進入亞洲200強,與廈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同排在第151名,在中國大陸大學中並列第23位。(可到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 Top 200 Universities官方網站查實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asian-university-rankings/2008/results)。
其中單項排名:student to faculty ratio(學生與老師比) 亞洲第16名,中國含港澳台地區第5名;International Student Review (國際學生評價)亞洲163名,中國大陸高校第22名;citations per paper(單篇論文被引用次數)亞洲第177名,中國大陸第15名;International Faculty Review(外籍教師評價)亞洲166名,中國大陸第22名。

QS2012年亞洲大學排行,雲南大學列中國大陸大學排名第52名。 QS2013年亞洲大學排行,雲南大學並列亞洲第181名,與北京郵電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蘇州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並列中國大陸大學第42名。QS2014年亞洲大學排行,雲南大學並列亞洲第201名。

2013年2月7日公布的最新版基於網際網路的世界大學排名(Ranking Web of Universities),雲南大學位列世界第733位(其中影響力排名世界第373位),亞洲第137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43位。這次的指標體系與過去不一樣,分為活躍性與影響力兩類指標,各占50%權重。 
2013年5月30日作為世界著名《自然》增刊發布的亞太地區研究機構、大學2012年生命科學排名,雲南大學位列第53名。 2012年亞太地區有nature 文章發表的747家亞太地區研究機構、大學排名,雲南大學位列第79名。自2012年9月24日到2013年9月23日中國學術機構《自然》發表指數,雲南大學名列第34名。2015年1月自然出版集團推出了有關中國的一期特別增刊“2014中國自然指數”。數據顯示,雲南大學2013年在自然指數刊物上共發表論文27篇,加權分值計數法指數11.39,比2012年增長54.9%,在全國科研機構與高校中排名第65位、川渝滇黔桂西南五省區市第4位、全省第1位。在生命科學前50名研究機構中,雲南大學排名全國第47位、川渝滇黔桂西南五省區市第3位、全省第1位。在《自然》和《科學》雜誌前幾名研究機構中,雲南大學排名全國第15位、高校第9位。

湯森路透2017年3月10日公布了根據全球研究機構於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的SCI、SSCI收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統計分析出共有5460個研究機構進入ESI全球前1%,雲南大學由3個學科進入。

歷任校領導

校董事會 

雲南大學校董事會主要領導(2014年) 
姓名職務
秦光榮董事長
李培副董事長
高峰副董事長
倪慧芳副董事長
張亞平副董事長
趙展岳副董事長
熊德龍副董事長
伍馬瑤副董事長
姚慶艷副董事長
劉紹懷執行副董事長
林文勛執行副董事長

黨政領導

雲南大學主要黨政領導(2018年) 
姓名職務
張亞平名譽校長
楊林黨委書記
林文勛 校長、黨委副書記
李建宇黨委副書記
陸琴雯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張克勤副校長
楊澤宇副校長、黨委常委
劉曉江副校長、黨委常委
張力副校長、黨委常委
丁中濤副校長、黨委常委
趙琦華副校長

歷屆領導

 黨委書記
姓 名 職 務 任職時間
楊叔修 校支部書記 1952.4~1952.10
周璽 校支部書記 1952.10~1953.3
方仲伯 校支部書記 1953.3~1953.5
方仲伯 總支書記 1953.5~1955.6
李書成 黨委書記 1956.3~1960.1
高治國 黨委第一書記 1960.1~1962.10
高治國 黨委書記 1962.10~1964.12
胡泮生 黨委書記 1964.12~1977
劉披雲 黨委書記 1978.1~1979.9
林亮 黨委書記 1980.11~1982.6
吳道源 黨委書記 1983.10~1987.2
王廣憲 黨委書記 1987.2~1990.3
吳家仁 黨委書記 1990.3~1996.6
高發元 黨委書記 1996.6~2004.9
盧雲伍 黨委書記 2004.9~2007.12
劉紹懷 黨委書記 2007.12至今
校長
姓名任職時間
董澤(私立東陸大學時) 1922年~1930年
華秀升(省立東陸大學時) 1930年~1932年
何瑤(省立東陸大學時) 1932年~1937年
熊慶來(國立雲南大學時) 1937年~1949年
秦瓚(臨時校務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0年1月~1951年10月
周保中 1951年10月~1957年5月
李廣田 1957年5月~1960年
高治國 1960年~1964年12月
胡泮生 1964年12月~1977年
劉披雲 1978年1月~1979年9月
趙季 1980年11月~1983年10月
楊光俊 1983年10月~1992年7月
王學仁 1992年7月~1996年7月
朱維華 1996年7月~2001年2月
吳松 2001年2月~2007年12月
何天淳 2007年12月~2013年1月
林文勛2013年4月至今

學術研究

學術水平

雲南大學建校伊始,即以“揚文化之波,播科學之種”為追求,視學術創新為學校發展之動力。近十年來,學校大力發揚重學術的辦學傳統,推行學術興校,科研平台建設、獲取科研項目、經費和科研獎勵、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連年大幅增長,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近年來,學校先後主持國家“973計畫”項目2項、“863計畫”項目4項、國家水專項重大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等多項國家級大獎。有4篇論文發表於世界著名學術刊物《Nature》、《Science》。學校主辦有《思想戰線》 《雲南大學學報》文、理科版等學術刊物,其中,《思想戰線》首批入選教育部高校社會科學十一種名刊,成為全國地方高校進入教育部首批名刊工程的學術刊物。 學校積極主動服務於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修建“中緬油氣管道”的諮詢報告上升為國家重大決策並付諸實施,“跨境生態安全和國際河流研究”成果為水資源問題和國際河流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生態修復和污染河流治理”、“陽宗海砷污染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調查與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9年,雲南大學圓滿舉辦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大會,大會發表的《昆明宣言》標誌著我國在該學術領域贏得寶貴的話語權。

直屬科研單位: 雲南大學發展研究院  雲南大學高教研究院    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      雲南大學西邊中心    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   雲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 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    雲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雲南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   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雲南省地理研究所   雲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   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    雲南省電子計算中心

人才培養

自1922年12月建校以來,雲南大學共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近10萬人。以基礎紮實、學風嚴謹、知識廣博、務實進取而享譽省內外的雲大畢業生受到社會各界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近幾年來,根據云大“立足邊疆、服務雲南、辦出特色”的辦學指導思想,結合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提出並實踐著適應與創新相統一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確立了“教為不教、學為創造”的教學理念,構建以教育觀念、目標規格、課程體系及運作機制等為主要內容的人才培養模式。遵照“自尊 致知 正義 力行”的校訓,造就博專高精兼備、德智體美同優、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四有”人才。雲南大學設立20餘項約2000萬元的各類獎學金,截止2010年12月獎勵學生15000餘人次,投入助困經費1.5億元,受助學生20餘萬人次。

教育水平

2010年,雲南大學留學生總量已達到1700人次,比“十一五”前翻了3倍多,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學歷學位生數達347人,各類政府獎學金學生招生已逾350人。
在漢語國際推廣中,學校從2006年在孟加拉國設立雲南省第一所孔子學院至今,已在伊朗緬甸分別設立了1所孔子學院(堂),占全省總數五分之三。
中美“1+2+1”人才培養項目派出學生人數,在“十一五”期間翻了3倍。2009年新開創的“中加2+2,2+3嵌入式人才培養”項目,兩屆學生已招生200餘人。學校在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諸多領域進入“國家隊”行列。包括進入教育部國家政府獎學金院校,成為教育部自主招收來華留學生的院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國10個“教育援外基地”之一,並成功舉辦了七次援外項目,被國家外專局授予全國11個軟體人才(國際)培養基地之一。2010年,學校成功舉辦的“東亞10+6高等教育合作論壇”,成為我國第一個在東亞峰會框架下舉辦的教育論壇。 
雲南大學基金會是全國大學基金常務理事單位。雲南大學基金會已發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內外董事,他們為雲大捐款捐物,獻計獻策,牽線搭橋,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改革、建設和發展。近五年來,雲南大學先後與美、英、俄、日、澳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層次的交流關係,派出了200餘人赴國(境)外進行學術交流、合作研究,成功舉辦了十餘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雲大正在成為亞太地區國際學術交流比較活躍的大學之一。

科研機構

據2018年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高新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基地,4個省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4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4個省級工程實驗室,5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Linux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4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項目3項,國家級套用型、複合型卓越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以及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1個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1個國家科學決策諮詢研究中心,1個“中非智庫10+10合作夥伴計畫”中非結對學術機構,1個省級研究中心,7個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類別名稱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光電子能源國際聯合實驗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微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7個) 教育部微生物資源開放研究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工業微生物發酵工程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高原山地生態與退化環境修復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天然產物轉化與套用重點實驗室
雲南省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1個)雲南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 雲南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
周邊地區安全與區域合作研究基地
雲南民族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基地
滇學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據2018年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先後主持國家“973計畫”項目2項、“863計畫”項目4項、國家水專項重大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10項。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有10篇論文發表於世界著名學術刊物《Nature》、《Science》。學校主辦有《思想戰線》、《雲南大學學報》文、理科版等學術刊物,其中,《思想戰線》首批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設的十一種期刊之一  。
2012年至2016年6月,雲南大學總計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3項,其中2012年28項、2013年20項、2014年28項、2015年32項、2016年35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雲南大學圖書館由校本部圖書館和呈貢校區圖書館兩部分組成,總面積75375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圖書館建築面積17375平方米,呈貢校區圖書館建築面積58000平方米。截止2014年12月,學校總藏書量為3008610冊(其中圖書館藏書2766592冊;資料室藏書242018冊),生均圖書總量和生均年進新書均達到和超過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標準。藏書以生物生態學、歷史學、民族學及地方民族文獻為收藏重點和收藏特色,170170冊古籍線裝書及2000餘種民國時期報刊為珍藏。另有電子圖書841130冊,中文資料庫35個,外文資料庫54個。
學術期刊
學校主辦有《思想戰線》、《雲南大學學報》文、理科版等學術刊物,其中,《思想戰線》首批入選教育部高校社會科學十一種名刊。
《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雲南省教育廳主管、雲南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於1938年創刊。在創刊號上,刊載有世界著名數學家陳省身、中國物理學家趙忠堯和知名教授、化學家趙雁來等的論文。本刊現為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反映雲南大學理科各院系、各研究單位的最新科研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主要發表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套用基礎研究以及高新技術方面的學術論文、研究簡報、學術動態等。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雲南大學主辦的期刊,曾用刊名《雲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刊被《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收錄,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館藏,曾榮獲全國社科學報百強; 民族地區"十佳"學報、第四屆雲南省"優秀期刊獎"等榮譽。
《雲南地理環境研究》
《雲南地理環境研究》由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台灣思博網(CEPS)等全文收錄,曾榮獲雲南省優秀科技期刊內容質量獎、雲南省優秀科技期刊內容編輯質量獎等榮譽。
《思想戰線》
《思想戰線》於1975年創刊,由雲南大學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雙月期刊。入選《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的“全國期刊方陣 雙效期刊”獎、“國家期刊獎 百種重點期刊”以及“全國百強學報”、“全國雙十佳學報”等獎項,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首批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設的11種期刊之一。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圖書館列為重要上架期刊。

校友名人

院士

雲南大學各時期任教和畢業並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校友或教授名單(截止2010年12月,排名不分先後) :
馮景蘭院士 , 地質學家  ,1940年8月-1942年7月為雲大採礦專修科主任,1941年12月-1942年7月聘為雲大礦冶系教授兼工學院院長,1942年下學期為雲大農學院講授“地質學”,1943年4月-7月為土木系兼任教授,講授“工程地質”,每周2小時,1945年4月兼任礦冶系教授,每周授課4小時。 
陳省身院士 . 數學家  ,1938年8月-1939年2月被聘為雲大數學系兼任講師,1938年12月-1939年2月為雲大講授“高等幾何”,每周3小時,1942年9月-1943年6月再次聘為雲大數學系講師,授課每周2小時,1942年上學期,為數學系四年級,每周講授2小時“非歐幾何”,1943年6月29日-7月5日他負責“高等幾何”的畢業考試。  
馮友蘭院士 . 哲學家 ,1941.11-1942.4 被聘為講師  

華羅庚院士 . 數學家,1938年12月-1939年2月為雲大講授“數論”,每周2小時,1942年9月-1943年6月聘為數學系兼任講師,每周授課2小時,1943年6月29日-7月5日畢業考試,他負責“數論”,1943年8月-1944年7月再次受聘,1944年9月為數學系兼任教授,1944年8月-1945年7月為“龍氏講座”教授,每周授課3小時。  

顧頡剛院士 . 史學家,1938.6-1939 聘為文史系教授,任《中國古代史》教師。

金善寶院士 . 小麥育種專家 ,1945年7月-1946年7月聘為雲大農學院教授,每周授課9-12小時,講授“特用作物”,1946年8月-1947年7月續聘為農學院教授。 
呂叔湘院士 ,1938年10月到雲大,聘為文法學院、礦冶專修科副教授。  

彭桓武 院士 核物理學家  ,1938 到雲大任教 ,1946 底聘為物理系教授 ,1948 他離開雲大後多次到雲大講學 
秦仁昌 院士 蕨類植物學家,1945年12月被聘為雲大森林學系教授,每周授課9-12小時,1946年被聘為雲大畢業考試委員會委員,1947年為雲大招生委員會委員、農學院農場設計委員會委員、農學院季刊編輯委員會委員,每周講授“植物分類學”3小時,1948年仍為雲大教授。  1956年雲南大學農學院一級教授。
湯用彤院士 哲學家,早年被聘為雲大教師,每周授課2小時。他的課程很受學生歡迎。  20 世紀 40 年代被聘為雲大教授  

錢臨照院士 物理學家,1944年聘為雲大醫學院兼任教授,每周授課4小時,講授“物理學”,1945年9月-1946年6月再次被聘為兼任教授,每周授課4小時。  
湯培松院士 ,20 世紀 40 年代被聘為雲大農學院兼任教授。當年他在雲大農學院每周授課3小時,在第3次農事農林專題講座中,他的講演題目一是“生物學與農學”,二是“國人之學養與戰後農業生產問題”。 
吳晗院士,1941.10-1942.7 被聘為文史系講師 , 後聘為文史系教授。1937年9月到雲大,住在南倉街白果巷4號,1939年聘為雲大文史系教授,每周授課3小時,為雲大文史系教授,曾講授“史學概論”、“明清史”、“中國通史”。    

吳征鎰院士 植物學家,1944.10-1945.6 被聘為生物系兼任講師,每周授課2小時。  
徐仁院士 古生物學家 ,1939.8 被聘為生物系專任講師 ,1941-1943 聘為生物系副教授。住青蓮街學識巷1號,1941-1942年為副教授,1942年8月-1943年8月聘為生物系副教授,1943年派往印度未成行,繼續留在學校任教,1943年6月29日-7月5日他負責“普通植物”、“種子植物形態”等課程的畢業考試。   
張青蓮院士 ,1943 被聘為理化系兼任教師。1943年6月29日-7月5日他負責“高等無機化學”的畢業考試。 
余德浚院士  , 1939年8月為雲大專任講師,住黑龍潭。1946年聘為副教授,1948年仍在雲大任副教授 。
曾昭倫院士 化學家,1943-1944 為雲大兼任講師 , 後被聘為教授 。
吳中倫院士,1945年在雲大農學院任教,講授林學。 
趙忠堯院士 物理學家  ,1937.6-1938.8 被聘為雲大理化系教授,在雲大教《普通物理》課程。 .
鄭萬鈞院士  ,1939年12月被聘為雲大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1940年9月-1941年6月再次被聘為森林系兼任教授,1942年8月-1943年7月聘為森林系教授,1942年下學期在農學院講授“森林地理”課,1943年8月-1946年7月再次聘為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 
嚴志達院士  ,1941-1946年在雲大數學系任教。 
袁見齊院士 ,1939年3月-1940年7月任雲大礦冶系講師。  

郭令智院士 ,1939-1940年任雲大礦冶系任助教,擔任《普通地質學》、《光性礦物學》的教學和野外實習輔導。 

許傑院士 ,1942年被聘為雲大教授,講授地質學。 
錢令希院士 ,力學家,1942-1943年被聘為雲大土木系教師。  
孟憲民院士  ,1947年任雲大工學院教授兼院長。 
馮興德院士  ,1938年在雲大理化系任教。 

陳茹玉院士,著名化學家。1944年-1946年,在國立雲南大學礦冶系任教。 

殷之文院士,中國科學院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1942年畢業於雲大礦冶系。 
徐祖耀院士,上海交大材料學院教授,1942年畢業於礦冶系。  

戴永年院士 化工 冶金 材料學家  ,昆明理工大學教授,1951年畢業於雲大冶金系。  

張國成院士 化工 冶金 材料學家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員,1952年考入雲大,1956年從昆工有色金屬專業畢業。  
陳景院士 化工 冶金 材料學家  ,1958年畢業於化學系,原昆明貴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現已全職擔任雲南大學教授。 
孫漢董院士 植物資源和植物化學家,1962年畢業於化學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胡永康院士 化工 冶金 材料學家,1961年畢業於化學系,撫順石油研究院研究員。 
嚴濟慈院士 物理學家  ,原雲大物理系教授。 
陳達院士 社會學家  ,原雲大文史系教授 。

周俊院士,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雲南大學特聘教授。

張亞平院士,生物學家,雲南大學特聘教授,雲南大學名譽校長。

黃潤乾院士,天體物理學家,雲南大學特聘教授。

任教學者

劉文典,終生從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1943年,因故被西南聯大解聘,轉而執教國立雲南大學文史系。新中國後,劉文典繼續在雲南大學任教,直至去世。先後開設“溫李詩”、“杜詩研究”等課程,還主持杜甫研究室,被評為國家一級教授。 

至公堂
至公堂

馮友蘭,哲學家、哲學史家。曾於1941年11月至1942年4月執教於雲南大學,給雲大學子帶來了頗為有益的啟迪,為雲大的學科建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費孝通,社會活動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1938年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任教於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主持雲南大學和燕京大學合辦的社會學研究室。1940年~1945年任國立雲南大學社會學教授。
吳文藻,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1938年在國立雲南大學任教,《社會學》教師。 1939年創立國立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並建立了燕京大學和雲南大學合作的實地調查站。
王明貞,女,物理學家。對統計物理學,尤其是玻耳茲曼方程布朗運動有深入系統的研究。首次獨立地從福克—普朗克(Fokker-Planck)方程和克雷默(Kramers)方程中推導出自由粒子和簡單諧振子的布朗運動。與導師G.E.烏倫貝克(Uhlenbeck)合作寫成“布朗運動的理論”一文。此文至今一直作為了解和研究布朗運動最主要參考文獻之一。1947~1949年 在國立雲南大學物理系任教授。
楚圖南,作家、文學翻譯家、書法家。整整抗戰八年,楚圖南始終以國立雲南大學教授的公開身份,積極投身於昆明的抗日救亡運動,成為雲南省民盟的重要領導人和雲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亡活動以及昆明民主運動的重要組織者、領導者之一。任雲南大學《大一國文》教師。
白壽彝,著名史學家、回族史和伊斯蘭教史專家。1940年後任國立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其間,曾創辦《伊斯蘭》,主編《月華》、《雲南清真鐸報》等雜誌,同時深入鄉村了解回族風俗民情,探討研究回族發展歷史。
莊圻泰,數學家。致力於複分析的研究與教學,在亞純函式的值分布與正規族理論方面取得眾多優秀成果。1939年11月從法國留學回到祖國,受國立雲南大學熊慶來教授之約,到昆明任雲大數學系副教授,一年後轉為教授。他在國立雲南大學工作一直到1946年,此間他曾講授微積分、複變函數以及微分方程論等多門課程。由於缺乏教材,他不顧身患疾病,經常連夜編寫講義,為學生學習創造條件。同時,他的研究工作也未中斷。 
翁獨健, 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1939年10月-1940年9月在國立雲南大學歷史系任教。
姜亮夫 ,一代國學宗師,中國當代著名的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歷史文獻學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1940年任雲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2年3月,熊慶來校長聘姜亮夫為國立雲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1949年4月,姜亮夫被雲南省主席盧漢任命為雲南省教育廳長,9月9日,盧漢發動“九•九整肅”,姜亮夫為“雲南大學整理委員會”整肅委員,10月兼任雲南大學校長。
施蟄存, 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1939-1943年任教國立雲南大學,編撰《中國文學史》 、《散文源流》等教材。著有散文《懷念雲南大學》。
林同濟,研究莎士比亞的著名學者。1937年至1942年任雲南大學文學院院長。 
納忠,中國阿拉伯語界一代宗師、中國阿拉伯史學泰斗、著名的世紀學人。 1940年-1958年任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方國瑜 ,當代著名社會科學家、教育家。雲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譽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成為雲南學術史上的一代大師。1936年9月起直至逝世在雲南大學任教,歷任國立雲南大學文史系教授、文史系主任、文法學院院長,兼任雲南省通志館編審、審定、續修之職。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吳富恆, 著名教育家。1943年-1947年1月在國立雲南大學任教授,1944年籌建雲南大學英語系,任系主任。1945年,“一二•一”慘案爆發,昆明市各大中學校教師發表了“罷課宣言”,吳富恆和他未來的妻子、已經畢業任教的陸凡均在上面簽了名。

南懷瑾,著名文化學者,國學大師。1945-1947年在國立雲南大學任教,其間短期講學於四川大學

嚴楚江,著名植物形態學家,長期從事植物學和植物形態學的教學和研究。1937年七七事變後,到雲南大學任教,兼任生物系系主任,任《植物學》教師。

瞿同祖,著名歷史學家。1939年應吳文藻費孝通邀請,到雲南大學任教至1945年春,任社會、政經、法律三系講師,後升任副教授、教授,開設“中國經濟史”、“中國社會史”及“中國法制史”三門課程。1944年兼任西南聯合大學講師,在此期間,撰寫了《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一書,從法律和社會的角度研究中國歷史。

張若名,中國第一個留法女博士,周恩來初戀女友。 1948年4月,張若名與楊堃接受熊慶來校長之邀,到國立雲南大學執教,張若名任中文系教授,主講“世界文學史”和“文藝理論”,同時在外語系講授法語課程。新中國成立後,她建立了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擔任室主任。她在雲大執教10年,嚴謹治學,誨人不倦,對青年教師和學生,總是給予真誠而謙和的教誨。

政界

歐陽堅、陳舜、吳曉青、楊崇勇、龍志毅、王廣憲、楊維駿、董治良、田成有、孟蘇鐵、程英萱、倪慧芳、牛紹堯、梁公卿、王義明、盧邦正、黃維彬、高曉宇、孟繼堯、劉披雲、張祖林、劉東、熊清華、段躍慶、岳躍生、吳松、李小平、李文榮、解毅、何華、何金平、張紀域、黃建國、張耕、饒南湖、高勁松、任遠征、雷瑞、景絢、張笑春

學界

劉堯漢、吳持恭、喬傳藻、周春暉、鄧啟耀、莊圻泰、于堅、丁中江、孫開泰、何景熙、劉蘭兮、鄧賢、譚本馗、朱曉陽、李紹榮、蘇琪、施傳剛、刀世勛、張文勛、王學仁、於安黎、尤中、張洪彬、段昌群、俞立、王世普、晏奎、管彥波、文莊、丁崇明 、屈野、夏勇、徐靜琳、林喆、熊偉、潘建新、尹曉冰、劉鴻武、雷平陽、汪戎、林超民、魏驍勇、邢鐵、曹興權、汪振軍、黃純艷、王興國、李瑋、譚君強、吳國柱、秦潞山、秦勇、呂正紅、毛月波、杜道明、楊光漢、李作新、 劉邦瑞、郭平欣、王汝豐、戴建國、肖鋒、劉蘭兮、范可、侯紹莊

商界

郭振宇、王兟、李踐、保明虎、何道峰、王家琪、孫炯、劉胡樂、 張榮鼎、王明輝、任樹錄、張麗榮、洪志華、鄒家駒、雷堅、程征、李永泉、管彥中、杜鷗、李伍波、陳喧、黃文建、陳鴻睿

其他

傅聰、時佩璞、彭桂萼、熊汝霖、蘇升乾、趙浩如、胡廷武、吳文光、李家華、王藍、郝躍駿、肖文飛、陳錦、袁曉岑、施柳屹、董石才、楊德雲、何真、李必雨 

校園文化

雲大精神

雲大精神:會澤百家,至公天下

“會澤百家”意指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百家爭鳴、融合創新;

“至公天下”,意在以天下為公,求“公在天下”。

這是大學精神在教育觀念、辦學思路、發展目標、教學理念、治校之道中的體現,現已形成雲南大學的一大特色。這一特色集中體現為會澤百家的學術傳統、至公天下的愛國傳統、艱苦奮鬥的創業傳統以及與之相呼應的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追求自由的民主精神、負重進取的自強精神。聳立在雲南大學校園內的會澤院、至公堂,既是這種傳統與精神的歷史見證,又是其時代標識。 

校訓

東陸大學成之,唐繼堯為之作校訓四,如下:
自尊
志學而立,健以自強。不偏不倚,毋怠毋荒。世方萬變,我自抱一。高乃自危,立乃毋躓。
致知
子與有言,立乎其大。大者先立,天君自泰。何以致之,在致良知。良知吾心,吾心乃師。
正義
履蹈正誼,罔涉回邪。耿介撥俗,盡掃浮誇。廉隅外礪,詩書內華。不折不撓,凜然孔嘉。
力行
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知行合一,允矣名言。莊敬曰強,同撐大廈,願持此言,質諸天下。
這八字校訓,“自尊”謂心態,“致知”求學,“正義”談道德,“力行”求實踐,其下的四首四言詩,系唐氏之注也。
校刊頒行,唐氏還作了《序》文。序中稱“民國十二年,東陸大學成。繼堯以興學育才,愼厥始,圖厥終,輔之翼之,啟之迪之,乃述所學為校訓。”可見,校訓中有唐繼堯自己的投影在。唐氏述其學歷:“自幼蒙家書,服膺《傳習錄》,少長讀,《文成全書》,及理學宗傳,明儒學案諸名著,竊竊奉之以為宗。比來……蓋信自治治人,王(陽明)學最為直捷……以致良知為師,以知行合一為歸。”當然,歷史已當21世紀,唐氏還以為要“加之以物質之以世界文化”,以“闡舊學以培新知,造通才而應世變”不乏“與時俱進”的色彩。 

校歌

雲大校歌(趙元任 曲 熊慶來 詞)

1938年11月24日,雲南大學舉行改為國立後的第一次開學典禮。
雲大改國立,的確可稱為雲南大學的一個新紀元。就在這值得紀念的日子裡,熊慶來心中的激情難以遏止,以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揮毫為自己深深熱愛著的雲南大學寫下了校歌:
太華巍巍,拔海千尋;
滇池淼淼,萬山為襟。
卓哉吾校,其與同高深。
北極低懸赤道近,
節候宜物復宜人。
四時讀書好,
探研境界更無垠。
努力求新,以作我民;
努力求真,文明允臻。
以作我民,文明允臻。

這首校歌氣魄宏大,意境高遠,格調莊重。以昆明的地勢氣候起筆,以國立雲大的辦學宗旨作結,催人奮發,促人上進,充滿了朝氣蓬勃的精神,洋溢著雲南學人的自豪之情。校歌傾注了熊慶來對雲大的熱愛和希望,反映了他“求新”、“求真”的辦學思想。然後,這首校歌由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到昆明的對音樂頗有造詣的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哲學家和作曲家趙元任研究員譜曲。自此,由熊慶來親自寫詞的這首校歌就在雲大校園中傳唱開了。隨著這精神飽滿、樂觀向上的鏇律,雲大的莘莘學子在心中體會著歌詞的意義,思考著歌詞的內涵———巍巍西山傲然卓立,茫茫滇池胸襟寬廣。我們優秀的雲南大學,學海吞吐,兼收並容,像西山一樣,如滇池一般。在這海拔極高的雲南高原上,北極星都仿佛“低懸”於上空;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赤道與我們距離都要近一些。我們雲南氣候那么溫和,物產那么豐饒,一年四季都是我們學生讀書的好時光,探索研究是無止境的。我們要刻苦學習新知識,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才;我們要奮力追求科學真理,達到世界先進國家的科學水平。成為民族優秀的人才,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就是我們的目標,就是我們的希望!

校徽

雲大徽志之演變
雲大徽志之演變 東陸大學(雲大前身)籌備期間,就有校徽設計之考慮。1922年10月1日,東陸大學籌備處開會,其中一項議題就是確立校徽,會上議決:東陸大學校徽為“以金黃地繪碧綠圓形,中繪指南針,針之東西繪綠色‘東陸’兩字,取‘金碧交輝,東陸指南’之義”。
由東陸而雲大,經省立而國立,蓋校名已改,原校徽已不能用,遂有再設計校徽之舉,此徽系三角形,中書“雲大”兩字。因筆者所見乃一黑白稿,故不知其底色和字色如何。三角形校徽恐怕是當時之時尚,這可從“雲大”徽記與“聯大”徽記相比較便可得知。
雲大新徽記的設計是在20世紀的80年代,可謂集體創作,由 姜漢僑副校長主持,廣泛徵稿,集多人智慧,反覆討論、修改,最後由鄭滋在大家創作的基礎上修改並經校領導敲定。此徽為圓形,環形帶書以“雲南大學”的中英文字樣和建校時間,中間為會澤院線描圖案——因會澤院乃雲大標誌性建築不,幾與雲大同齡(東陸大學開學之日即會澤院奠基之時),故最可象徵雲大。整個徽記是幾種單色,以便在多種場合使用。
20世紀末,雲大成立形象工程設計與塑造小組,經過討論,對鄭稿作一些改動:一、圓形為盾形,不封口,以示“開放”;二、會澤院線描圖案中之梯級,長條為“十”,短條為“一”,以九長條為“九十”,五短條為“五”,點明“九五”之數;三、整個圖案為海藍色,寄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意。未幾,該構想得到校方認可,盾形徽記便成了今日雲大之校徽。

與西南聯大

熊慶來 李廣田故居
熊慶來 李廣田故居 國立雲南大學與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關係是公眾及其關心的一個問題。有人說雲南大學就是西南聯大復員後的產物,也有人說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毫無關係。實際上,抗日戰爭時期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與國立雲南大學的關係是遙相呼應、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共興學術、同濟邦國、情誼甚篤的友鄰關係。

1937-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為保存民族教育文化免遭毀滅和以學術救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內遷昆明,於1938年4月共同組成西南聯合大學。聯大在滇8年,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而且使中國學界的頂尖大師雲集昆明,與雲南師生同甘苦、共患難,交融互動,把大學問家的風範言傳身教到雲南,促進了雲南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與聯大一牆之隔的雲南大學, 更是受益匪淺。在共同的教學科研工作和對敵鬥爭中,營造了濃厚的學術風氣,活躍了教學氛圍,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科學研究,使雲南大學在抗戰勝利後,即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聞名的一所名牌大學。

熊慶來的領導下,雲南大學廣延名師。西南聯大在滇,匯集了眾多一流的專家、教授和學者,雲大緊緊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採用借聘、兼任、講座或講學等諸多方式將這些專家、教授請進來,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教師隊伍。當時雲大《文史學系科目分類及近年擔任教師表》中所列開出的課程,開課教師和領薪表中的教師,大都是聯大的教授 。1939年從聯大聘請到雲大任教的文史方面專家有鄭天挺、胡小石、白壽彝;數學方面有華羅庚、朱德祥、莊圻泰、何衍鎔;採礦方面有石充、熊秉信;社會人類學方面有許娘光、陳達、潘光旦、李樹青、倪中方;政治學有潘大逵; 地質學家馮景蘭; 物理學有彭桓武;土木工程有王紹曾;農林有王世中、林成耀等 。1942年3月27日雲大聘請聯大胡小石任雲大文法學院院長,開設《歷代詩選》及《杜詩》課程,1943年l2月l7日胡小石受聘雲大龍氏講座 。聯大著名教授吳晗到雲大講授《明史》,雲大的各體文習作課程由吳晗、胡小石承擔 。此外, 雲大聘聯大趙忠堯講授《普通物理》,聘華羅庚到雲大開設《數論》等課程 ;聯大的王贛愚、陳員谷等到雲大長期授課,其中陳員谷終生留任雲大 ;聯大的聞一多、徐毓丹等教授也經常受聘在雲大短期講課 。抗戰勝利後,聯大的一批教授如陳寅恪、劉文典、聞一多、王力、游國恩、錢穆張蔭麟向達吳晗羅隆基唐蘭秦瓚吳澤霖等十餘人留任於雲大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時期從聯大聘請到雲大任教的知名學者,約在50人以上 。抗戰期間雲大專任教授最多的時候達到了187人,兼任教授40多人。人才之多,質量之高,在雲大歷史上達到了鼎盛, 雲大成為了與聯大同享盛名的著名專家、學者薈萃之地。 

與此同時, 雲大的一些知名學者也被聯大聘請去任教和互換代課。1938年12月5日雲大中文系教授聞宥與聯大教授羅庸交換代課,聞宥承擔聯大《印支語研究》課程,羅庸則承擔雲大《中國文學史專題研究》課程,1939年4月,聯大借聘雲大姜立夫講授《微分 L何學》;1939年10月,雲大教授陶雲逵被聯大社會學系聘為教授,承擔《普通人類學》課程的教學工作,並於1942年兼任南開大學邊疆人文研究室主任,領導開展邊疆人文研究室的工作 。1939年,費孝通也被聯大社會學系先後聘請為副教授和教授,開展教學工作。當時,費孝通、聞一多、陶雲逵、聞宥等教授成為雲大與聯大共同的工作人員 。另外,當時兩校不僅教師互換開展教學工作,兩校的學生也互相聽課, 得了不少教益 。 

聯大和雲大還聯合開展師資培訓等教學活動,共同組建聯大師範學院。聯大曾在1938年暑假與雲大等聯合舉辦過中等學校在職教師暑假講習會,並於1939年辦過一年制的在職進修班,後來又舉辦過為期3個月的中學理化教員實驗講習班,並發給實驗器材 。1938年聯大師範學院正式成立時,國立雲南大學教育學系同時撤銷,併入到聯大師範學院 。這些記載證明了聯大的師範學院是在合併了雲大教育學系的基礎上成立的,雲大與聯大的師範學院之間有很深的淵源關係。 
雲大和聯大在其他教學活動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贏發展。雲大不僅從聯大聘請教師,為雲大由省立改國立創造條件,領導層之間也交往甚密。1938年6月,教育部聘請蔣夢麟張伯苓梅貽琦熊慶來等共為雲大由省立改國立籌備委員。國立雲南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時,蔣夢麟梅貽琦親自到會,並由蔣夢麟主持。兩校領導精誠攜手,為雲大共鑄未來,使雲大終於1938年7月1日改為國立雲南大學,躍上了一個新台階。另外,聯大校長蔣夢麟來滇前即致信雲大熊慶來校長,請他代覓校址。據《雲南大學志》載:(西南聯大校址) “現(1938年2月) 已初步覓定,矣蔣夢麟校長抵滇,即可決定”。而雲大原農新村,師大衛生科一片,則是當時借給聯大的;雲大校長熊慶來還在《雲南日報》上刊文《後方文化事業與抗戰救國》,籲求政府對遷來後方的學術和文化研究機關以保護和方便;重視我國善本書籍之重刊,“以謀保存一部分國粹,於後方厚植文化根基”,這當然有為聯大啟辟鋪墊之美意 。另據《雲南大學志·總述》記載,1945年7月27~29日,聯大與雲大還聯合招考新生,會同閱卷,在8月15日同時放榜,聯合開展招生工作 。 

此外,聯大結束北返時,將自己的部分研究機構交由雲大接辦繼續開展研究,一些研究設備也留給雲大繼續使用,促進了雲大的科學研究。成立於1939年春以造就具有精確電訊知識及實地通訊技能的技術人才為宗旨的原聯大電訊專修科,在聯大結束北返後,於1946年秋拔由雲大接辦;原白龍潭清華大學航空研究所在其復員後,也將其五尺風洞及全部附帶設備,交付雲大航空工程學系保管並使用 。

新中國領導人與雲南大學

周恩來總理1955年4月視察雲南大學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出席亞非會議的前夕抵達昆明。4月10日,周總理親臨雲南大學視察,看望了教師和學生,指示“把雲南大學辦成一所能體現邊疆文化的大學,著重加強民族問題和生物資源利用問題的研究”,為雲大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在這一天,細心的周總理見雲大尚無大型圖書館,當即表示應予以支持。未幾,政府便撥款相助,於1965年建成雲大圖書館。後已遷至逸夫樓,建成了藏書120萬冊的現代化信息資源庫。但人們不能忘記周總理的親切關懷,給此樓取名“懷周院”,以緬懷周總理對雲大的嘉情美意。   
隨後,彭德懷、賀龍、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先後來雲大視察和指導,給雲大師生員工以巨大鼓舞。   
1993年雲南大學70周年校慶之際,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和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分別題詞:“發揚優良傳統,立足祖國邊疆,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科技興滇,教育為本”,肯定了雲南大學多年來的巨大成績、為祖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極大地鼓舞了全校師生員工建設雲大的信心和決心。1998年5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同志親臨雲大視察,再次對雲大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希望雲大“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才”。   

蔣介石與雲南大學

蔣介石與雲南大學是雲大校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已有學者對之做過論述。 1935年5月民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在雲南大學會澤院住過12天。蔣介石第一次巡視雲南,其行轅安置在雲大,對雲大有很重大的影響。蔣介石在1935年5月15日召見雲南大學校長何瑤時,曾感嘆雲大經費太少,並表示囑請中法庚款補助雲大。作為雲南省主席的龍雲也明嘹,要治理好雲南,辦好雲南大學是一個關鍵。但基於雲南本省財力等方面的限制,雲大的發展甚是困難,只有向中央申請將省立雲南大學改為國立雲南大學,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1936年2月18日,龍雲電函蔣介石請求把省立雲南大學改為國立。蔣介石在6月20日給龍雲的答覆是:已電教育部核辦矣。 顯然,雲南大學成為國立是直接受到民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的重視的。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二)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武漢大學
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浙江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山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蘇州大學
雲南大學
暨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四川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外交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上海大學
湖南大學
煙臺大學
蘭州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遼寧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湖北大學
安徽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南大學
同濟大學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寧波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廣東商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寧夏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華僑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西北大學
新疆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青海民族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溫州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河海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2009中國大學理學100強

理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理科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力學、電子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心理學、統計學等16個學科類,共有31個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浙江大學
清華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蘭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廈門大學
武漢大學
四川大學
山東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西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山西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雲南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同濟大學
中南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湖南大學
上海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河北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揚州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暨南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福州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汕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聊城大學
重慶大學
新疆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徐州師範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安徽大學
溫州大學
天津大學
內蒙古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寧波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黑龍江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遼寧大學

雲南省高校一覽

昆明理工大學 | 雲南農業大學 | 雲南師範大學 | 雲南財經大學 | 雲南民族大學 | 西南林學院 | 昆明醫學院 | 雲南中醫學院 | 紅河學院 | 雲南警官學院 | 雲南藝術學院 | 雲南大學 | 曲靖師範學院 | 玉溪師範學院 | 楚雄師範學院 | 大理學院 | 保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楚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 | 昆明大學 | 昆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昆明揚帆職業技術學院 |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 昆明藝術職業學院 | 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 | 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雲南愛因森軟體職業學院 | 雲南北美職業學院 | 雲南廣播電視大學 | 雲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雲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 雲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雲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雲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 雲南科技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雲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雲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 雲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雲南熱帶作物職業學院 | 雲南省林業科學院 | 雲南師範大學商學院 | 雲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 雲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 | 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 雲南新興職業學院 | 雲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雲南昭通師範專科學校 | 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昆明學院 |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 雲南師範大學文理學院 | 昆明醫學院海源學院 | 雲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 | 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雲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 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