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22年l2月8日,雲南大學的前身私立東陸大學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禮,具有西方建築風格的會澤院破土動工。1923年4月20日,私立東陸大學首次招生。 在大動盪的時局下,當北京大學受軍閥干擾在財政上日益拮据的時候,在西南邊陲出現了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學——東陸大學。從此,位於昆明北城牆商山上的雲南科舉考場雲南貢院變成了現代大學的私立東陸大學校園。當時,雲南都督唐繼堯創辦的東陸大學與天津張伯苓創辦的南開大學南北相映。1927年5月,中華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朱庭祜來校考察,曾在總結中盛讚道:“東陸大學實為另西南方面不可少之儲才學校……就同類機關如上海南洋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天津南開大學等比較之,該大學所有以往成績與效率,居優勝地位。” 從董澤到華秀升、何瑤校長階段,經歷了1930年私立東陸大學改為雲南省立東陸大學,以利增加辦學經費和提升學校地位,1934年又更名為省立雲南大學,學校擁有了文理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在校學生近400人。到1936年有教職178人,圖書42000冊,教具、實驗用品、運動器具等7000餘件。學校的教育工作一直處於正常運行狀態。1937年7月15日,清華大學算學系主任、數學家熊慶來(雲南彌勒人)回到昆明,帶著雲南人民的期望和重託,從清華園來到東陸園,“甘入幽谷”接受雲南龍雲主席的聘請出任雲南大學校長之職,1938年11月升格為國立雲南大學。在熊慶來校長領導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創造了雲南大學的第一次輝煌。
唐繼堯
唐繼堯教育理念之緣起唐氏生逢清末(1883年8月),國家衰敗,帝國主義肆意欺辱。面對殘破的國家,他深深感到祖國的危機,赴日留學時,他毅然放棄了父親指定的工科的選擇,考慮到中國“工業緩不濟急,不如學陸軍,異日庶可為國家效用。”到達日本不久,他就在一顆水晶圖章上刻上了“東大陸主人”的字樣。並於1905年夏所做《偶成》一詩表達了他的宏偉抱負:“莫對青天喚奈何,掃開憂憤且狂歌;壯心百鍊鋤群醜,安排黃種舊山河;澄清事業尋常舉,歐亞風雲亦太和。”
在《會澤筆記》中,唐氏更是袒露心懷,“甲午、庚子之役,我民族慘遭異族屠戮;日俄戰起,東北父老無辜受其蹂躪,皆我之父兄子弟也,此仇不雪,則我罪不恕,天之生我,寧無意乎?”“不速使中國富強,凌駕歐美,俯視列強,枉為廿世紀之中國男兒,生何如死。”憂國憂民之心,強烈的民族情節,遠大的抱負,使其於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立志推翻腐朽的滿清政府,光復振興中華,並進而實現其“東大陸主人”之宏偉理想。筆者認為,唐氏思想根源即在於此,而其關於教育,特別是關於東陸大學建設的思想源頭也在於此。
唐繼堯與東陸大學之建設實際上,唐氏在初掌滇省前後就已經有了建滇省“高等學府”之考慮。以下簡述之。
1913年,唐繼堯掌控雲南後,就考慮在雲南籌辦大學的問題,認為“治天下,以大學為基礎;立人格,以英雄為模範。”1915年,在全國教育行政會議上,滇省代表提出自辦大學的倡議,後因雲南首義討袁,軍費支出浩大,以至庫款支絀,省辦大學事擱淺。1918年,在滇川黔三省聯省會議上,唐又提出了於昆明聯合辦學,其他省代表欣然同意,然,後又因故未成。1919年,雲南各屆請願,建議政府自建大學,唐政府亦曾規劃之,“……現本督軍兼省長力圖整理內政,對於教育全部,均積極進行。大學校之設,必期於成”,然因社會不安,經費不足等原因,而輟之。五四運動之後,省內呼籲自辦大學之聲愈熾,唐氏外觀世運,內審國情,慨滇省人材之匱乏,人材之頹靡,遂於1920年“……積極籌備”之。同年,撥翠湖水月軒為籌備處,董澤為處長,開始了滇省第一所大學的籌備工作。然而,1921年,顧品珍倒唐,唐氏被迫流亡香港,大學之籌辦亦暫停。
東陸大學的創辦幾經風雨,她是當時時代的產物,是各種需求因素和必須條件實現的綜合結果。以下筆者簡單分析之。
首先,當時雲南有了現代化工業、礦業、商業,這就產生了對於某種專門人材的強烈需求;其次,“歐戰以還,思潮勃興,至理名言,闡發無遺”以至文化勃興,各種思想充斥著世界,但是,各種文化或者思想都有著自己的局限性,滇省要想發展文化,則必須“擬以固有文化精神,吸收新文化,成一折衷適於國情者。非謀建設一最高學府以研究之不可。”最後,辛亥革命以後,雲南以蔡鍔為首的當局,曾整頓、擴大地方的中、國小教育。到1920年,雲南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具有中等學校畢業文化水平的青年學生,他們渴望深造,但是本省無相當之學校以升學,因此,省內自辦大學的呼聲在地方學生中也特別高,而他們也就成了滇省大學建成後的生源。
同時,由於當時上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包括董澤在內第一批留學生學成歸滇,使得雲南已經具備了開辦大學所需要的經濟和人力條件。最重要的是,唐氏“二次回滇”之後,他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國家不幸,……由於無多數優秀人材奮鬥期間,……乃覺悟培養人材之不可緩。”作為滇省實際的控制者,他具備了整合各方面之資源建立滇省“高等學府”的條件。
1922年,唐繼堯“二次返滇”,重掌權柄。不久,命董澤等繼續籌辦大學事宜,設籌備處於雙塔寺工業學校內。後以舊貢院為大學校址,並帶頭募捐。“1922年,公還主滇政,仍踐夙議,定校址,措經費,閱六月而斯校立。”1922年12月8日,西南地區第一所綜合性正規大學私立東陸大學宣告成立,東陸一名乃取自唐氏“東大陸主人”之號。時,以唐繼堯為名譽校長,董澤為校長。1923年4月20日,東陸大學會澤院奠基並舉行開學典禮,唐繼堯在致訓詞中陳述了自己創辦大學的原因:
“一,國家不幸,大亂迭興,靖護諸役,數次起兵,以‘正義’、‘人道’相號召,即欲以此糾正人心,治國平亂,不料結果均無甚美滿。於是憬然於國家之敗壞,由於無多數優秀人材奮鬥其間,致正義無由伸展,民治無由發達。迨民八年,軍事收束後,乃覺悟培養人才之不可緩。二,歐戰以還,思潮勃興,至理名言,闡發無遺。各處環境不同,主張亦固之有異,適此者,未必盡適於彼。研究所得雖多,但取材能力殊弱,削足適履,致舊文化無由發揚。擬以固有文化精神,吸收新文化,成一折中適於國情者,非謀建設一最高學府以研究之不可。三,廢督後實行民治政治,如實業、教育、交通及一切庶政,在需要專門人材,方克有濟。此項專門人才,更非由大學以造成不可。四,本省無相當之學校以升學,如中學畢業後,多數輟學,欲向省外國外謀升學,又苦於交通經濟之種種障礙。今設此大學,向上頗便,人才易出。基於以上四種理由,故積極籌備焉。”
並要求“今後教育,希望諸君以德育為主。今之世亂極矣,揆其原因,實由舊道德墮落,新道德又不能範圍人心。欲圖挽救,專賴此一般青年。故校章第一條曰:‘要發揚東亞文化、研究西歐學術、俾中西真理融會貫通,造就專門人材’,望諸君勉力實行之。”並作“自尊、致知、正義、力行”之校訓。
在唐氏看來大學應該以開放於世界,而不能僅僅局限於滇省、局限於亞洲,應該走向世界,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學術研究之路。他認為“東陸大學者,東亞人之大學,非滇一省之大學。”“東陸大學之成立其所負文化上之使命不限於雲南一省,將進而謀西南諸省文化之均衡與向上,以與中原齊軀,而同歐美爭衡。”在他看來教育的本質在於德育,只有德育搞好了,才能搞好教育,才能作好研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材,“心田不打掃乾淨,雖施以良好教育,亦無益也。”而要做到這一點,不獨在於學生,“教授不獨在學術,更應注重培養學生之精神。”1923年《東陸校刊》出版,唐繼堯為之序,再次強調辦大學之重要,認為讀大學做學問者,強調要“求實學,戒虛聲”,同時再次表達對教育之宏大昌明之願望,“願斯校發揚踔厲,磨練精神,正學昌明,終始勿隳,使東亞大陸,文學觀摩,遠放異彩。”也許,這不能算作教育思想,但至少也是唐氏對教育的認識。
創建東陸大學碑記
(出處:雲南大學檔案館)
民國九年,會澤唐公繼堯,既護共和,延圖脈,外覘世運,內審國情,慨人才之消乏,文化之頹靡,毅然廢督裁兵,振興文治,作救國之遠圖。時澤自美利堅歸,王君九齡適參密勿,因相與建議立大學。而帑絀不勝,公乃倡首捐貲並創設。命王君與澤共籌備。無何,因故中輟。十一年,公更使澤成之,復籌備處。先後聘張邦翰,楊克嶸,陶鴻燾,楊維浚,姜榮章,李文焱,畢近斗,童振藻,鄧紹先,鄒世俊,王用預,劉國澍,惠我春,柏勵,施俊霖,嚴繼光,楊武勛等為籌備員。決議取創辦人別號為校名,及組織學制經費校址諸端。隨請獲政府核准組織大綱,指定舊貢院為校址。又得各方助款,乃組織建築委員會,籌構校宇。計定,設建築事務所,以張邦翰任工程師,楊克嶸為事務總理。中建會澤院,張邦翰設計。其西造理化室,余名鈺設計,北築實習工廠,楊克嶸設計。他若禮堂,宿舍,會食,辦事,休息諸室,則楊維浚督工茸舊宇為之。初校址既定,既理制教材規章,招考預科學生。而籌備處亦選舉董澤為校長,王九齡為名譽校長。由創辦人聘任,遂依組織大綱,分立各部。以肖楊勛充預科主任,趙家適副之,周恕任會計長,楊維浚任庶務長,陶鴻燾任秘書長,余名鈺為理化室設備專員,王紱為中校醫,李士賢,胡昭及為學監。未幾,學生考錄入校。爰於十二年四月二十日舉行開學及奠基典禮,規模漸備。十三年,續招預科學生,恢張校務,以邵潤為秘書,繆嘉銘為經濟部主任,秦教中為西校醫,李致中為林場管理員。且由創辦人聘盧錫榮為副校長兼編輯部主任。是年末,預科第一班畢業。十四年,接辦本科。以華秀升主文科。肖楊勛主工科,趙家適主預科兼攝圖書事,楊克嶸主實習工廠,肖壽民繼主編輯部。十五年,聘王承才繼西校醫,洪濟軒繼中校醫,劉鈺繼李士賢兼學監,袁丕佑繼圖書部主任,余名鈺為理化部主任,會計長周恕病故,以何瑤繼之。十六年,開辦附屬中學,以聶體仁為主任。陳立乾繼林場管理員,而工科主任肖楊勛則與實習工廠主任楊克嶸互易。十七年末,文工本科第一班卒業。十八年,預科主任趙家適辭,以鄧鴻藩繼。並改聘法醫院長穆禮雅任西校醫,彭元槐,趙煥釗作學監。添聘范師武為訓育主任,嚴繼光為歷史系主任,其各科教員,則由職員兼任外,先後聘袁嘉穀、柳希權、柏勵、畢近斗、龔自知、李耀商、李國清、聶長慶、洪錫麒、陳懋泉、周錫夔、段偉、李熾昌、黃晃、浦薛鳳、陳華庚、岑立三、鄭鶴聲、商娥生、段宗承、魯啟奎、劉嘉熔、張炳翼、楊雄歐、李乾元、陳復光、林蔭等,王璨、張偉、倪隆德、王秉章,及法人葛爾田、馬嘎泰,美人彭格爾、安汝智分任焉。若夫校中大計,則搡諸董事會。其先創辦人唐公任董事長。而聘陳鈞等為董事。規畫初基,措捐經費,校務賴以孟晉。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創辦人逝世,乃由陳鈞、王九齡既澤重組董事會,增聘龍雲、唐紹驤為董事,以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成立,公推龍云為之長。又續聘周鍾岳、馬驄為董事。基礎於是彌固。本校自開創迄茲,閱時八載,披荊斬棘,歷諸艱苦,而卒能巍然日見進展者,則在事諸人之殫精瘁力,為國家興文化,地方培人才之所致也。用泐貞珉,以稔當世。使知締造之不易,而相與維持於不敝焉,則國家地方之幸,抑亦同人之願也。註:原碑在至公堂前廊,為雲龍董澤撰,劍川周鍾嶽書。十年動亂中此碑被毀。現由梁子勤據東陸大學特刊附錄重錄,作為校史資料保存。一九八八年八月五日記。
董澤八年未領薪金
1922年12月8日,經省長公署批准,以董澤為校長,唐繼堯、王九齡為名譽校長的雲南第一所大學——東陸大學誕生。
昔日的雲南十八怪,其中有“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事實也是如此,在上世紀初葉,雲南人到省外旅行、經商,或者到省外高等院校求學,都要先到國外(越南),再轉道到國內的其他省。這種極其閉塞的交通,致使人才的成長分外艱難。於是,雲南第一所大學進入了醞釀籌建階段。
雲南首批留美學生歸來
1920年,雲南首批留美學生董澤、楊克嶸、陶鴻燾等人學成歸來。這批志在救國的熱血青年早在留美期間即形成共識:中國要抵禦外辱惟有自強不息。他們看到雲南雖然資源豐富,卻既無開發的人才,又無開發的財力,所以,當務之急應是培養人才。他們獲知,早在1915年全國教育行政會議召開時,雲南在本土創辦大學的計畫已獲通過,之後因護國起義而未能實施。1919年又有本省自辦大學的建議,皆因政局動盪,經費緊缺,終成泡影。令他們欣喜的是,此時都督唐繼堯主張廢督裁兵,振興文化。於是他們一致推董澤向唐繼堯面陳上述觀點,並建議立即籌辦大學,博得了唐繼堯讚許。
董澤(1888年-1972年)是這批留學生中的佼佼者,祖籍雲南雲龍,白族。他曾留學日本與美國,為救國救民,其間兩度輟學回國參加辛亥革命與護國起義,留日時加入同盟會。
唐繼堯委派教育司司長王九齡與董澤共同籌建大學。1921年初,因發生政變,籌建工作中斷。1922年,唐繼堯重新主政,命董澤為籌備處處長繼續籌建大學,聘請返滇留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22人為籌備員,組成籌備處,全面恢復籌建工作。
唐繼堯捐資10萬辦大學
籌辦大學的喜訊,立即獲得社會上開明人士的讚譽。與此同時,教育界與財政界的一些元老卻聲稱:雲南財力薄弱,軍事尚難應付,中國小的經費已感緊缺,豈能再辦大學?真辦大學,師資又何在?在這些阻力下,籌備處就連固定的辦公地點都難找到,直至董澤出任教育司司長後,才在司內有了辦公的一席之地。
客觀講,保守派的意見也並非毫無道理,在當時的條件下辦大學,困難確實不小!然而辦學經費是等不來的,思慮再三,董澤毅然決定,把學校定為私立。這一正確決策立即贏得了一些熱心教育的人士和民族工商業者的熱心贊助。唐繼堯帶頭捐資10萬元,王筱齋、蔣仰虞等人也慷慨解囊。1922年10月10日,唐繼堯還以其名義寫募捐啟事,由籌備處印發開展社會捐募。
師資問題,對於董澤並非難事,他本來就有一批留美同學作後盾,又廣泛團結了本省留學歐、日、香港的學生,組成了辦學的骨幹力量,此外,還禮聘了省內外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
至於地點,省政府把前清貢院撥給籌備處作校址,這給新大學又平添了一層歷史文化內涵。隨後是招生問題。董澤先是擬照“本國大學先例男女兼收”,但被省議會否決。省議會的舉動,引起了輿論反對,女子師範學校上書政府,強烈要求開放女禁。身為教育司司長的董澤,巧妙地提出了“先收女生為特別生”的新方案,從而,維護了開明進步的原則。
會澤院奠基東陸大學誕生
經董澤及其同仁廢寢忘食的工作,籌備工作進展神速。1922年12月8日,經省長公署批准,以董澤為校長,唐繼堯、王九齡為名譽校長的雲南第一所大學成立了。該大學仿照歐美慣例,以創辦人唐繼堯的別號“東大陸主人”命名校名為“東陸大學”。隨後,即宣布大學招生簡章。1923年1月,東陸大學開始招收預科生,由省長公署分函各縣推薦學生報考,同時,在省外及南洋地區的報紙上刊出招生廣告,經考試錄取學生120人。1923年4月20日,東陸大學舉行了以唐繼堯另一別號“會澤”命名的主樓會澤院奠基和開學典禮,“省長及各機關長官、各友邦領事、昆明各學校師生、各公團來賓約千人”參加了奠基儀式和開學典禮。這一盛會開得隆重而熱烈,航空學校的飛機還散發了傳單。從次年開始,每年以4月20日作為東陸大學校慶日。
八字校訓提升學校品位
董澤任職期間,堅持“自尊、致知、正義、力行”的八字校訓。他強調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董澤的倡導下,勤奮學習、自由研究與關心國事之風,在校園中甚為濃厚。東陸大學為雲南培養了一大批急需的有用之材。1927年中華教育基金會董事會在《視察東陸大學報告》中,對其辦學成效有較高評價:“就同類機關如上海南洋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天津南開大學等比較之,該大學所有以往成績與效率居優勝地位,以時間之速,與辦理之認真,至有今日所知之效果,可謂難能可貴矣。”
董澤素知雲南是貧困省,因此,堅持以開源節流的方針辦學,他以身作則,在其任職的八年期間,未領過分文薪金。在他的感染下,多數本省教師也以獻身家鄉教育為榮,只領取菲薄的薪金。
之後因政局動盪,致大學經費短缺。1930年,東陸大學由私立改組為“省立東陸大學”,經費改由省教育經費支給。董澤意識到已無法再按開明的方針辦學,提出辭職,雖全體學生聯名上書挽留,仍含淚離去。1934年,省立東陸大學改名為“省立雲南大學”。
校訓
(出處:雲南大學檔案館)
東陸大學成之,唐繼堯為之作校訓四,如下:
自尊:志學而立,健以自強。不偏不倚,毋怠毋荒。世方萬變,我自抱一。高乃自危,立乃勿躓。
致知:子與有言,立乎其大。大者先立,天君自泰。何以致之,在致良知。良知吾心,吾心吾師。
正義:履蹈正誼,罔涉回邪。耿介撥俗,盡掃浮誇。廉隅外礪,詩書內華。不撓不折,凜然孔嘉。
力行: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知行合一,允矣名言。莊敬日強,同撐大廈,願持此言,質諸天下。
這八字校訓,“自尊”謂心態,“致知”求學,“正義”談道德,“力行”求實踐。其下的四首四言詩,系唐氏之注也。
校刊頒布,唐氏還作了《序》文。序中稱“民國十二年,東陸大學成。繼堯以興學育才,慎厥始,圖厥終,輔之翼之,啟之迪之,乃述所學為校訓。”可見,校訓中有唐繼堯自己的投影在。唐氏述其學歷:“自幼蒙家書,服膺《傳習錄》,少長讀,《文成全書》,及理學宗傳,明儒學案諸名著,竊竊奉之以為宗。比來……蓋信自治治人,王(陽明)學最為直捷……以致良知為師,以知行合一為歸。”當然,歷史已當21世紀,唐氏還以為要“加之以物質世界,參之以世界文化”,以“闡舊學以培新知,造通才而應世變”不乏“與時俱進”的色彩。
遠見卓識
董澤(1888-1972年),字雨蒼,雲南省雲龍縣人,他曾攻讀日本東京同文書院,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12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及教育,1915年回國參加護國起義,擔任護國軍司令部秘書及駐港聯絡總辦,1917年初重赴美國完成學業。1920年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擔任過雲南省教育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及富滇銀行總辦、私立東大校長等職。董澤深受美國教育思想影響,創辦私立東大時,仿效歐美高等教育和培養人才的模式,以及根據云南地方建設發展需要,提出辦學理念,對學校發展建設具有一定影響。
重師資建設
董澤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他認為“要辦好大學,物色師資,最是第一要務”。《東陸大學組織大綱》明文規定教師資格為:一、曾在外國大學畢業者;二、曾在本國大學本科畢業者;三、有精深著述,經本大學教授會評定認可者;四、外國著名學者。他始終把聘任優秀的師資作為辦學的第一要務,千方百計從歐、美、日歸國的雲南籍留學生中選拔"學力優良,經驗宏富"學者到校執教。在他努力下,先後有20餘位歸國學人到校任教。如留美的楊克嶸、陶鴻燾、華秀升、周恕、范思哲、盧錫榮、肖揚勛、何瑤,留西歐的楊維浚、張邦翰、黃晃,留日的肖壽民、華振、李耀商等。私立東大共有教員53人,其中留學歸來的有27人,這還不包括香港學成歸來的畢近斗、李國清。另外又引進四位外籍教師,講授英文、法文,禮聘國學大師、清代雲南唯一經濟特元袁嘉穀擔任國文教授。私立東大一時名師薈萃,人才濟濟。
按需培養人才
董澤在辦學中,堅持從雲南建設需要培養人才。創辦東大之初,曾擬定學校分設文、理、法、農、工、商、醫7科,科中分系,系有主任,藉收互助之實效,創辦者可謂雄心壯志。但董澤強調:“本校之創辦,純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地方發展文化。”又講:“雲南特產豐富,將來交通發展,必然形成我國西南之工業中心,蓋可斷言。若然則需要各種人才,曷可限量。”並一再強調:“本校之教育中心,以實用為依歸,故所授課程,務以實際,不尚玄談。”他說:“大學內容,文實並重,然各國大學亦有先辦文科後辦實科者。但就滇之現實觀察,覺工、機械各科,亦有可以同時籌辦之機會。”辦好一所大學,生源是關鍵。當時雲南具備上大學的優秀生源少,為招收合格的學生入校,先辦文理預科,預計招收200名。1923年3月22日,昆明舉行大學預科生入學考試,全省推薦的300多人中,僅有30餘人達標。面對生源不足,董澤沒採取降分錄取的辦法,而是招收試讀生、補習生來提高學生質量。1925年第一屆預科生畢業,學校開始招收本科生。由於受地方教育經費、師資力量、學生質量、教學設備等限制,學校發展受到很大制約,他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在培養雲南急需的政治經濟、公路建設人才方面,開辦工科的土木工程系和文科的政治經濟系。土木工程系主要開設公路建設的課程,這批學生畢業後大多投入到雲南公路建設中。有的成為公路建設的專家,如東大首屆畢業生浦光宗解放前曾任省公路局局長,解放後任過省交通廳副廳長,親自主持過我省重要公路橋樑的建設。
董澤在辦學中,正確處理計畫與現實的矛盾,既培養本省急需人才,又充分利用有限的財力、人力、物力,這是學校在各方面處於艱難困境中仍能發展的重要原因。
重視校園環境建設
董澤對校園環境建設有其獨到見解,這體現在學校的選址和建教學大樓。
他認為學校是教育場所,其地域必須寬敞,位置必須適中,建設必須獨特,才能體現大學之精神。1920年11月22日,他與王九齡就大學校址向唐繼堯陳述:“學校地址,自以規模宏敝,空氣清潔之區為適用”,還和王九齡等曾親臨考察省垣內外,先後考慮過將大觀樓、舊貢院定為校址。開始他們認為“只距城西3里許之大觀樓一所,尚覺相宜。該處向稱名勝,雖房屋結構與學堂性質不同,但略加改造已可適用,較它處拓地建築,事半功倍。”因距城略遠,交通不便,加之房屋不濟,文化淵源遜於貢院,故雖議終棄,最後選定明清貢院為校址。雲南明清貢院原為科舉時代,雲南舉行鄉試之所,座落於昆明城北,築於東西走向的商山山脊之上,南臨翠湖,而近省垣中心,北靠城牆而望蛇山,東接北門城樓而迎金馬山,西向碧雞關,所謂“左金馬,右碧雞,枕蛇山,面翠湖,所詣他省所無”。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堪稱風水寶地。雲南首所大學選建貢院,既可繼承中國文化傳統,還能重振昔日文化雄風,這是董澤等為雲南大學選擇的一個最佳教學環境。
1920年籌辦大學之初,董澤等認為學校基金至少300萬元。然而私立東大從籌辦到1927年,動產和不動產合計180多萬元,可見辦學經費相當緊張。然而董澤認為:創辦雲南最高學府,校舍形式必須崇閎雄偉而藝術化,寧肯自己不領薪金,也要把錢省下來建蓋一流的教學大樓。他建議參照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風格建教學大樓(即今日的會澤院),並由學建築的歸國學者張邦翰主持設計。新建的會澤院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石料、河沙、石灰、水泥、木料等建築材料,據當時計算,其中需要太平石2000餘車,條石470餘丈,牆頭石437塊,整腳石230餘丈,大方石83丈,窗石2900餘個,轉角石460餘個,紅青磚100萬餘塊。這些材料除在本地生產外,有的還通過外商從國外購進,如曾“向若利瑪洋行定購黑木(柚木)2兜(火車皮)”,由滇越鐵路從越南,經蒙自運抵昆明。雖未查找到建會澤院的完整開支記錄,但購買紅青石、河沙碎石等11項,就開支了262595.25元。可見,建會澤院占用了學校相當大的經費。
經過一年多的修建,1925年竣工的會澤院氣勢磅礴,其獨特建築格調、嚴格的施工質量,經受近一個世紀風雨浸蝕,及抗戰期間日本飛機的轟炸等天災人禍的嚴峻考驗,至今仍為東陸精神的象徵。踏入校門望見巍峨的會澤院,人們猶然崇敬董澤等創辦人的遠見卓識和艱苦創業精神。會澤院不僅是雲大標誌性的建築,也成為雲南高等教育發展的里程碑,從此雲南就有了現代高等教育的殿堂。
倡導自由研究
董澤提倡“以自由研究為教旨”,活躍學術研究。他主持制定的《東陸大學組織大綱》規定:“本大學以發揚東亞文化,研究西歐學術,俾中西真理融會貫通,造就專才為宗旨。”私立東大聘請的教師大多來自歐美日,各人所受教育不同,形成不同的學術體系和派別,同一學科亦有不同學術觀點派別,相互間為同一問題都會爭論。董澤主張學術上“以自由研究為教旨”,認為各種學術觀點應樊然並峙,這是思想自由即學術自由的通則,無論何種觀點或學派,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固,只要不到自然淘汰的地步,就應該讓它們自由發展。他允許教師自帶留學時用的教材教學,允許用中文或外文授課,國文、國史教師可自編教材;定期舉辦學術演講會,教職員輪流選擇有益於學術思想的問題演講,還聘請周鍾岳、黃延培、陳光甫等名流學者到校講學;學生討論時各抒已見、不囿於陳說,不迷信權威;學生中組織由教師負責指導的英文協進會、中文演說會、體育會、音樂會,及工科學生舉行砥勵會;出版《東陸校刊》、《改造》等刊物,並由國學教授袁嘉穀主持出版《經傳釋詞》、《疑義舉例》等。
董澤主校8年,稟校訓、行校紀,承先古文明,借歐美科技進步、學術民主,對國民教育的發展頗有建樹。
雲南大學
從清末到民初,“中國瀕年多難,學務廢馳。大學教育不發達,遂致人才缺乏,文化未興。感此痛苦,西南各省為甚,而滇中為尤甚”。辛亥革命特別是護國運動後,為適應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創辦大學已成雲南當務之急。1915年省政府就計畫設立大學;1918年滇川黔三省合議設立聯合大學,但因經費無著未能辦成。1920年省長唐繼堯慨然創議捐資私建大學,又因政變而輟;1922年唐重主滇政,舊事重提。請王九齡、董澤兩先生負責籌備,由創辦人及滇中各界人士捐助款項;擇地前清貢院,面積七十五畝三方丈,“居高阜、南臨翠湖,風景絕佳、為修學最善之地”。1922年9月1日成立建築事務所舉建校舍,12月8日,以創辦人云貴總督唐繼堯的別號“東大陸主人”為名,以“發展東亞文化,研究西歐學術,造就專才”為宗旨的私立東陸大學正式宣告成立。擬自1923年3月先招預科生四班,總計二百名,以後逐年添招,按級升進。分文、理、法、工、農、商、醫七科。先開辦文、工兩科,文科分政治、經濟、教育三系,工科分土木、采冶二系。《民治報》、《義聲報》、《復旦報》、《均報》、《微言報》、《新民報》、《金碧日報》、《政報》等都登載了雲南大學的招生啟示和招生簡章。圍繞東陸大學這一西南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大學招不招女生的問題,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為招收女生一事,董澤呈唐繼堯“查歐美,各國大學,均系以男女同校為原則,異校為例外,誠以教育事業,首重普及,但屬才堪造就,要無分男女”。但唐繼堯指示“俟大學成立,辦有成效,再行添設女子大學部,為女生升學之地”。楊鳳貞、張瓊華及女師全體學生聯名上書請求東陸大學開放女禁招收女生;雲南旅鄂學會請唐繼堯收回成命招收女生;雲南省教育司也請求開放女禁“查我國大學近日報考,已多兼收女生,潮流所趨,勢難禁止”。
東陸大學終於順應潮流,於1923年4月9日發布招收女生布告,並規定女生考試科目為國文、數學(算術、代數、幾何)、英文(文法、翻譯)。
東陸大學的開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廣東商人霍子常聞風募義,捐助一百萬元用作東陸大學的常年經費;雲南商人也互相激發,群起競爭,紛紛向東陸大學捐款;財政司為扶持教育起見將東川礦業公司的股票10萬元撥給大學作為基金。隨著大學的發展和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僅靠個人捐款籌集的資金已不敷開支。東大校長董澤呈請省財政司將東陸大學的經費列入預算,按月補助;唐繼堯令飭各縣“籌辦東陸大學係為造就精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自1923年起各縣每年籌解一百元,議作獎勵各縣學生求學之費,且取之於某縣,用之於某縣,意在使天姿穎異,家貧無力求學者得資深造”。
為謀本省教育之改進,經省政府議決於1930年將私立東陸大學改為省立“東陸大學”;1934年9月呈請省政府轉咨教育部,遵照教育部令更改校名為“雲南省立雲南大學”。全國著名數字家、教育家熊慶來先生自1937年8月受聘任校長以來,一再呼籲政府當局和社會各界“教育學術為百年大計,應予大力扶植,尤其要重視邊疆的高等教育事業”,主張全國高等教育“應全面考慮.合理布局,均衡發展,不宜畸輕畸重”。在省主席龍雲的支持下,他努力爭取把當時尚屬省立的雲南大學改為國立雲南大學,以國家力量促其發展;1938年7月1日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通過“省立雲南大學”改為“國立雲南大學”,熊慶來任校長,經費定為國幣50萬元。除保留原有文法、理、工、醫、農學院外又添設了鐵道管理系、蠶桑、採礦等專修科,使雲南大學能沿著“從雲南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資源豐富的優勢加以研究,以期尉為西南學術重心”這一辦學方向,不斷發展,不斷提高,成為一所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學。
從東陸大學的建立到雲南大學的完善,其間為雲南的建設、發展造就了大量的專門人才,成為雲南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對雲南的全面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東陸大學之成立其所負文化上之使命不限於雲南一省,將進而謀西南諸省文化之均衡與向上,以與中原齊驅,而同歐美爭衡”。抗戰以來,華北、江、浙、閩、粵等省學生負笈來滇者甚眾,“故東陸大學造端雖微,而關係甚巨”。2010年12月中國共產黨雲南大學第十一次代表大會確定的發展總體目標是:經過五年努力,主要發展指標進入全國高校50強,再經過五年努力,綜合實力進入全國高校50強,把雲南大學建成“西部一流、國內先進、國際知名”的區域性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為實現發展目標,今後五年,學校要實施五大發展戰略:一是綜合創新戰略;二是人才強校戰略;三是非均衡發展戰略;四是合作共建戰略;五是國際化戰略。根據發展思路和目標,今後五年,雲南大學將採取十大發展措施:(一)繼續實施“211工程”建設;(二)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三)實施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計畫;(四)推進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六)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七)繼續推進校區管理和建設;(八)加快國際化、信息化、現代化進程;(九)深化以目標責任制為核心的學院制建設;(十)繼續維護和發展好師生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