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繼堯

唐繼堯

唐繼堯,1883年8月14日出生於曲靖會澤縣,15歲在童子試時考中榜首。1904年參加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的同盟會,為當時37名老同盟會員之一。1908年從日本回到昆明。1911年10月30日即農曆的九月九日,在蔡鍔總指揮的帶領下唐繼堯支持並參加了“重九起義”運動。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聯名通電全國,宣布雲南獨立,發起推翻袁世凱的“護國起義”掀起“護國運動”。隨即並組織“護國軍”進行武裝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可恥行徑。1916年7月14日,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唐繼堯宣布撤消與北洋政府對立的軍務院,護國戰爭結束。1927年2月6日唐繼堯交出政權下野。1927年5月23日,44歲的唐繼堯氣病成疾吐血喪命,葬於昆明園通山。1922年12月創辦私立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1935年,國民政府感念唐護國之功,明令褒揚,於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唐繼堯唐繼堯

唐繼堯,字蓂賡,1883年生於會澤縣一書香世家。他6歲讀私塾,15歲中秀才,愛好詩書畫。1904年留學日本,習軍事於振武學校。次年加入同盟會,積極參與反清秘密活動。青年唐繼堯志向高遠,不僅發“滌淨中華萬里山”之豪言,更抒“霸權東亞幾時成”之壯語,別號“東大陸主人”。辛亥年(1911年),唐繼堯任陸軍第十九鎮卅七協七十四標第一營管帶(就是今天營長地位),當時卅七協協統是蔡鍔,七十四標標統是羅佩金,唐繼堯是第一營管帶,劉存厚是第二營管帶,雷飈是第三營管帶。雲南光復後,蔡鍔就任雲南都督,出兵北伐,派雷飈、彭新民護送前雲貴總督李經羲離滇。派謝汝翼、李鴻祥率師出四川,迫四川總督趙爾豐獨立。派羅佩金、庾恩暘率一軍赴滇南。派李根源率一軍赴滇西。這時候貴州也起義,貴州士紳任可澄、劉顯世、戴戡等籲請蔡鍔派唐繼堯率軍援黔。討平黔亂,即被推為貴州都督。民國2年秋,唐繼堯繼蔡鍔出任雲南都督。1913年11月,唐繼堯正式接替蔡鍔擔任雲南都督兼雲南民政長。1915年12月25日,他與蔡鍔、李烈鈞等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率先在西南邊陲打響了護國討袁的第一槍。護國戰爭結束後,任雲南督軍兼省長。爾後,參加了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靖國運動。1918年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1912年被駐川靖國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驅逐。次年不聽孫中山先生的勸阻,率先回滇復職。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聯合起來,對唐繼堯實行兵諫,威逼去職。1927年5月23日,唐繼堯含恨病逝,享年44歲。

人物生平

唐繼堯唐繼堯
1910年,唐繼堯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歸國回後,被派到駐昆清軍和講武學堂任職,曾多次串聯軍中同志密會,充當策劃反清起義的主謀之一。次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唐繼堯與蔡鎔等聞訊而起,於30日在昆明發動重九(陰曆9月9日)起義,一舉光復雲南全省。次日雲南軍政府成立,蔡被推為都督,唐任軍政、參謀兩部次長兼講武學堂總辦。1912年1月,為支援四川反清革命勢力,唐繼堯受命率滇軍出征北上,時因貴州發生動亂,又奉命改道援黔平亂。3月,滇軍攻取貴陽,唐繼堯被該省右派勢力擁戴為貴州都督。唐雖然因屠殺戰俘、捕殺革命人士,一度受到貴州民眾反對和國內輿論譴責,但他治黔有方,使局勢迅速好轉,不僅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並為爾後滇黔聯盟打下基礎。1913年9月,蔡鍔奉調入京,舉薦唐繼堯回滇任雲南都督。眼見竊踞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又夢想當皇帝,唐繼堯發出“何物敢竊神器,當折棰以笞之”的誓言,並聯絡愛國志土,加緊擴軍備戰,多次會商討袁。1915年12月,面臨袁逆就要登基稱帝的危急時刻,唐繼堯果然敢把皇帝拉下馬,於25日率先通電反袁,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護國運動。次年1月,在唐繼堯坐鎮雲南統籌指揮下,蔡鍔、李烈鈞分率護國滇軍攻人四川、廣西,所到之處受到民眾支援,與北洋軍血戰,捷報頻傳。在各地紛紛回響反袁的形勢下,西南各省於5月在廣東聯合成立軍政府,推唐繼堯為軍務院撫軍長,集重兵大舉北伐討袁。袁世凱政治上遭舉國聲討,軍事上屢戰不勝,內部眾叛親離,欲保總統職位而不能,於6月6日憂懼而死。護國運動粉碎了君主制復辟的夢想,挽救了中華民國。然而,護國運動並未摧垮袁氏餘孽和北洋軍閥的反動勢力,北京的民國政權仍然控制在他們手中,繼續推行反動賣國政策,並不斷對南方各省實行武力征討。為此,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聯合西南實力派以之抗衡,並堅決主張北伐統一全國。唐繼堯雖然支持北伐,但他不願受孫中山領導,一直憑滇軍強大而自主行動。1917年9月,他親赴重慶召開五省聯軍會議,充當西南霸主,號稱九省聯軍總司令,其權勢膨脹到了頂峰。但這膨脹過程中,他的革命思想卻不斷蛻化,個人野心不斷長大,其所作所為逐漸失去人心,加之滇軍連年征戰而苦不堪耐,終於激起一場兵變。1921年2月,顧品珍率滇軍主力回滇進占昆明,唐繼堯被迫下台流亡香港。1922年,孫中山有意請唐繼堯率滇、粵、桂諸軍北伐,但唐再次辜負孫的厚望,卻在兩廣搜羅舊部,招納土匪,回滇滅顧,重當“雲南王”。此後,他曾一度專心治滇,興辦教育、籌辦市政、發展實業。1922年12月,他親自主持創辦了中國西南的第一所大學,並以自稱“東大陸主人”的別號命名為東陸大學,又聲稱該校是“東亞人之大學”。由於唐繼堯的重視和支持,東陸大學的成績與效率曾在全國同類大學中“居優勝地位”,1930年改名雲南大學後得以發展為聞名海內外的高等學府。此外,唐繼堯還創辦有男女學員的雲南航空學校,培養出大西南第一支空軍部隊。在市政建設方面,唐繼堯主持了昆明市的改造工程,整修街道,開闢公園,疏浚下水道,安裝自來水,使省城面貌為之一新。在發展實業方面,在昆明建成了第二座水電站,在蒙自建成雲南首座火箇舊一碧色寨石屏鐵路,修成昆明一碧雞關的雲南第一條公路,扶持“亞細亞菸草公司”開始使用機器生產捲菸。這些都是唐繼堯後期治滇的政績,說明他對雲南經濟文化的發展還是有所貢獻的。可惜的是,唐的稱霸之心終不改。就在他執行休養生息政策期間,一旦國內形勢發生變化,他又先後發兵黔、桂、川等省,仍然想獨霸西南,進而與各路軍閻爭天下。1927年初,由於雲南人民反唐呼聲高漲,滇軍又在軍閥混戰中連遺失敗,部將胡若愚、龍雲等趁機發動兵變,逼唐交出政權。唐繼堯不堪遭此暗算,於5月23日病亡,年44歲。

人物爭議

唐繼堯唐繼堯

目前雲南的護國史研究有個最大的誤區:即把蔡鍔、任可澄當做梁啓超同黨;而把唐繼堯當做國民黨或者國民黨的同路人。真的是那么回事兒嗎唐繼堯在日本留學期間是否參加同盟會,現在說法很多,筆者沒有精力進一步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唐繼堯在雲南講武堂教書時,沒有發表過什麼革命言論,反向學生灌輸了許多封建忠孝、仁義之類的觀念,整天教學生唱岳飛《滿江紅》(典型的封建愚忠),不像革命軍人。雲南重九起義後,唐繼堯支持鎮壓革命黨人張文光等領導的滇西起義。隨後,唐在貴州梁啓超同黨任可澄戴戡請求下,不僅親自出兵改組貴州省政府,並且幾乎把貴州革命黨人斬盡殺絕,貴陽城裡一時間血流成河……唐繼堯武力改組貴州省政府的時候,國民黨還是中國的合法政黨,如果唐繼堯真是國民黨人,他幫助梁啓超的同黨殘酷屠殺革命黨人,國民黨居然沒有開除他,這就很奇怪了――難道是宋教仁為了拉他的選票嗎。1913年宋教仁被刺,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討袁,這時的唐繼堯和梁啓超同樣助紂為虐:他出兵重慶,鎮壓熊克武等領導的反袁起義。並因鎮壓重慶革命黨人有功,被袁世凱任命為雲南都督,接替了蔡鍔。在袁世凱眼中,唐繼堯或許比蔡鍔更可靠吧?否則為什麼蔡鍔兵權丟失了,唐繼堯的實力卻被加強了?二次革命後,唐繼堯已經成為徹頭徹尾的梁啓超同黨!他接替蔡鍔的雲南都督,梁啓超起了很大作用!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正式解體,那時的中國根本就沒有國民黨!滯留國內的國民黨人多半成為北洋幫凶,但不知為什麼有那么多護國史文章閉著眼睛說瞎話,居然把唐繼堯說成是國民黨人,或者用"地方實力派"之類的字眼,掩蓋唐繼堯作為梁啓超同黨的政治本質?唐繼堯擔任雲南都督期間,與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黃興領導的歐事研究會,均無任何聯繫!中華革命黨人呂志伊剛剛到雲南,唐繼堯就授意將呂逮捕入獄,後因形勢發生變化,唐繼堯又開始對呂竭盡拉攏之能事。歐事研究會的李根源是重九起義第二號人物、唐繼堯的上司,他的資歷比唐繼堯、羅佩金都要老得多!因此,唐繼堯一方面不得不利用李根源的威望,另一方面則對李根源嫉妒非常!李根源在雲南期間,常被唐繼堯的警察碾得東躲西藏。李根源對唐繼堯非常失望,只好轉而策動張子貞等反袁,張子貞也不信任唐繼堯,在反袁問題上自行其是,種下了日後唐、張分裂的種子!歷史不是戲劇,但歷史又常常充滿極致的戲劇性!結論如下:第一、無論唐繼堯早年參加同盟會與否,國民黨正式成立時,唐繼堯沒有進行黨籍登記!第二、1913年二次革命時,唐繼堯和國民黨是敵對關係!第三、1914年國民黨已經完全解體,護國起義時中國根本沒有國民黨!第四、1918年唐繼堯斷送護法革命,趕走孫中山,這才促成了國民黨的重建,唐繼堯不可能在此時參加國民黨。1922年,唐繼堯與陳炯明背叛孫中山,再次成為國民黨的敵人!第五、大革命時期,唐繼堯支持陳炯明與香港幫會合作,共組致公黨,掛名副總裁(但未參加黨務活動)。此外,唐繼堯還自作主張與國家主義派合作,組建青年黨,並以總後台自居――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唐繼堯的黨派史!最後結論:護國時期的唐繼堯與國民黨無關,風馬牛不相及也!

銅像失蹤

唐繼堯唐繼堯
人們若對一件事情印象深刻,即便它失蹤了,已經不見了幾十年,也會抱著“寧可信其在,不願信其無”的心態,相信一個“還在”的傳聞,相信有一天會回來,會重見天日。老昆明人對失蹤近半個世紀的大觀樓公園內唐繼堯銅像的“追念”情結,就是一例。

關於唐繼堯銅像下落的三種說法

近一年來,筆者在與老昆明人的閒聊中,打聽到的關於唐繼堯銅像的下落竟有三種說法,說得最多的有以下兩種版本:一說是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被毀了,但沒誰真見過;另一說是現在還放在物資局的倉庫里,但也是聽說無人親睹。還有一說是被白馬廟的村民埋在村子裡(保護起來)了,說這話的還是雲南攝影界的一位知名人士。本人不大相信事隔近半個世紀,銅像還被“軟禁”在倉庫里而無人報料,所以決定到大觀樓公園附近的白馬廟村尋訪一番,但我尋訪到的結果是沒聽說過及不大可能的回答。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也對,當時的農村已有了人民公社及生產隊這樣的集體組織,一夥村民怎么可能擅自冒險在夜黑風高的夜晚潛入公園,把那么一個龐然大物的銅像從基座上取下運走,然後埋到村子裡甚至還“保密”到今天。顯然這個傳聞是沒有事實依據的。我於是又來到了大觀河邊尋訪。這裡有很多打牌聊天湊熱鬧的老人,我躬身下問,卻意外碰到一位村外的“知情者”——

不願透露姓名者目睹了吊運銅像

據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昆明老人說,大約在1959年1月的一個上午,天氣晴朗,兩輛吊車開進了大觀樓公園起吊銅像。其弔取過程是:兩輛吊車的吊臂同時伸向銅像,工人上去捆好銅像與吊鉤連線的鋼索後,另一批工人則動手使銅像脫離石質基座,然後兩輛吊車同時啟動……就這樣,一座屹立了22年、千年古城建城以來最好的一座室外銅像就這樣被“綁架”走了。我無從知道這位老人是一位參與者還是旁觀者,因為老人不願意說。試想,當時銅像被作為“廢舊物資”放到物資局倉庫是可能的,所以才有了後來“銅像放在物資局倉庫”的傳聞,但事實上銅像很快又有了新去處。

初一學生在廢舊金屬堆中發現銅馬

近日,我通過朋友認識了另一位“知情人”——老昆明李翔榮先生。我請他講述了其親歷所見,他回憶說:大約在1959年的一二月份,他所在的昆四中按上級指示全面停課以投入到“大煉鋼鐵”的民眾運動中去。他們初一年級的同學每天一早便步行5公里,趕到位於馬街的昆明冶煉廠料場勞動。他們的任務是把堆積如山的廢舊金屬分類。在料場倉庫里勞動時,他們看到各種稀奇古怪的金屬製品。若干年後他們才意識到,當年經他們手分揀過的這些“廢品”有很多是凝聚著人類智慧有價值的生活用品和藝術品,甚至是文物收藏品(包括金銀硬幣)等等。這些“廢品”中有故意砸壞的銅管樂器,有完好的鐵鍋銅碗、古銅佛像等。

在倉庫里牆邊還站著一個銅人,“他”來自圓通街連雲巷一個可能叫“忠烈祠”的地方。旁邊是用一塊破布蓋著的一匹大銅馬。好奇的同學們很快就認出來這兩件東西竟是被人們稱為“昆明三件寶”(古幢、銅人和唐繼堯銅像)中的兩件寶。銅人是一個比真人小的將軍,雙手握著的指揮刀插在兩腿正中的地面。銅人旁邊就是唐繼堯銅像上的大銅馬。可能是有人覺得這匹來自義大利的“名騎”太刺眼,乾脆給它蓋上塊破布遮掩其光芒。

同學們把大銅馬身上的破布扯去後發現,原在馬背上的唐繼堯塑像的上半身已不見了,但兩條腿還附在馬肚上,馬背上有一個圓洞,估計是用來連線上半身的榫口。大銅馬為空心銅鑄,一隻馬腳提起,其餘三隻馬腳與一塊厚實的銅板連線為一個穩定的整體。午休時,同學們輪流騎到銅馬上並揮舞著一把舊軍刀騎兵衝殺狀,玩得不亦樂乎。一個多月的勞動很快就結束了,當同學們離開料場倉庫時,看見那匹蓋著破布的大銅馬還在原地站著,但它被投進熔爐化成銅水只是遲早的事。

盼望早日恢復重唐繼堯銅像

仍然會有人追問唐繼堯銅像上半身的下落,筆者個人推斷,銅像上半身現還完好地躺在倉庫里的可能性不大。一種可能是:唐繼堯的銅像在進入倉庫後就被分解,懾於這座雲南人家喻戶曉的銅像的餘威還在,為掩人耳目,當事人把拆下來的上半身砸碎成若干塊,裝箱後才運到冶煉廠去熔化的。當然,個人推斷可以有若干種,所以,我還是想把尋覓謎底的機會留給讀者。在昆明,目睹耳聞銅像上半身“歸宿”的知情者一定不乏其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被有心人碰上了呢。

縱觀歷史風雲,我們不難看出,每當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要有人站出來引領人們創造歷史,抓住並把握機遇創造奇蹟,“敢為天下先”的護國元勛唐繼堯無疑是這樣的人物之一。唐繼堯無疑是一位功大於過的歷史人物。不然,70年前的人們有何理由在唐繼堯逝世10周年之際為其立像並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道理不言自明。

1964年,陳毅元帥在遊覽大觀樓公園時曾叮囑有關部門要把“遷走”的唐繼堯銅像找回來。這說明新中國領導人對唐繼堯歷史地位的認同和重視歷史文物保護的鮮明態度。在唐繼堯銅像被“這離人類文明的野蠻行為”拆毀48周年的今天,在“護國三傑”中這兩傑——蔡鍔、李烈鈞的銅像已在各自家鄉建成之後,該不該恢復重建“護國三傑”之一的唐繼堯的銅像,重現其“立馬華山,推翻專制;揮戈燕京,重建共和”的光輝形象,這是擺在雲南人面前的一個應該回答的問題。

人物作品

唐繼堯唐繼堯

在舊軍閥中,唐繼堯(1885—1927)自然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上世紀50年代初,雲南有多處矗立他從法國鑄制回滇的躍馬揮刀之英姿的銅像。有些民眾,還把他在舊民主革命中的護國運動、雲南講武堂聯繫在一起,口碑不俗。是位很會為自己造輿論、塑形象的人物。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為促唐參加北伐,推舉他為副元帥,未就。他的這兩首詩,正是這時發表於《孟晉》的。辦刊者並無市儈惡習,為他稱霸雲南而予詩稿特別的版面,是看稿不看人,將它夾在許多舊體詩的夾縫中,並不顯眼。

第一首為《游華亭寺時甲寅十二月》:

如此江山畫不成,萬家鐙月勢縱橫。艱難國步行猶易,溷濁人心洗要清。

是龍池甘水淺,寧知天馬視山平。縱觀一線邊城小,眼底浮名未足爭。

甲寅年是1914年,正是蔡鄂為雲南都督之時。官運亨通、春風得意,登西山,望五百里滇池,名寺傍山,掩映在古樹之中,真是天然山水,江山多嬌,英雄折腰,人民在建共和之後,意氣風發,有登天攬月之勢。然而,在這之前與之後,確是國步艱難,為何又是“行猶易”呢?這怕是從作者的平步青雲的自我感覺而言,心態才那么矛盾,才視人心如豬圈、廁所那么齷齪。此時,他那“縱觀一線邊城小”、“寧知天馬視山平”的壯語是英雄壯志,還是軍閥野心,也是不言自明。對於“成則為王”的王者,“眼底浮名未足爭”之形象炒作,就很虛偽了。唐繼堯的另一首《由黔移師滇道中偶成》,不知是從貴州都督而為“開武將軍”回雲南,還是討袁、護國運動之後出兵川黔歸來,總之,都是衣錦榮歸之作。討袁、護國,他不出力,可都出面,一經“炒”作,往臉上貼了不少金,是他仕途上一大宗精神資產。從其中“兩年依舊一身輕”看,應該是指滇軍占領貴陽到他又高升回到雲南的途中的出兵川黔,則多是半載數月之事。它跟游華亭寺是同一時期的事,按時間順序,它當在游華亭寺之前,不知作者還是編輯反而放它在後面了。

另一首《由黔移師滇道中偶成》:
甲馬旌旗又此行,兩年依舊一身輕。山花放卷情常定,林鳥飛投意總誠。

歷史千秋留泡影,神州百戰盡蝸爭。瘡痍滿地何年補,慚愧前途父老迎。

薄海風潮一劍擔,高山雪月又南天。須知平坦征途穩,莫道崎嶇世路難。

蓋世才從遠處老,極天事亦夢中參。孕虞育夏尋常事,桑梓歸來酒正酣。

不論這是此位軍閥“人性”的鄉愁,還是他這土皇帝,總想獨霸一方,也牢牢系在本土,即便不能名譽上獨立,也是實際上的地方割據之實,從他們忌諱離鄉出外的情緒,這“林鳥飛投”之情應該是真實的。打打殺殺,成成敗敗,回首往事,偶爾泛起“歷史千秋留泡影”的感嘆,也是情況不是永遠使他那么自信的必然吧。為此,這種人也只能總是處於深度的矛盾和極端的虛偽之中。不然,一生都以“打殺”來打天下和保小王朝者,何來“神州百戰盡蝸爭,瘡痍滿地何年補”之嘆呢?要么,就是以能收拾舊山河的救世主自居吧!有趣的是,一介武夫,趁顧品珍北伐、昆明空虛殺了回來的唐繼堯,竟拋出這么兩首詩公開發表,除了“桑梓歸來酒正酣”既可述往事,也是話此時之短句,這個打殺一生者之“打”,既殘暴於武打,又積慮於文打的軍閥,“蓋世才從遠處老,極天事亦夢中參”尤其“神州百戰盡蝸爭”,不論他是旁觀為民族的感嘆,還是將自己放在“蝸爭”之中的自省之語都是尋求與昆明父老理解、溝通、套近乎的姿態,用現代人的語言說,他是很會作“秀”(Show)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理,他不糊塗。

事跡簡述

唐繼堯字蓂賡,是雲南會澤人,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出生於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是一名舉人,他本人也中過秀才,舊學很有基礎,為人器宇恢弘,倜儻有大志。光緒廿八年(1902年)東渡日本,入士官學校第六期,和趙恆惕、閻錫山等同期。畢業後返國,遍游東北,憑弔日俄戰場,又至北京,在保定觀秋操,宣統元年(1909年)返雲南,在講武堂擔任教官及從事革命活動。辛亥年(1911年),唐繼堯任陸軍第十九鎮卅七協七十四標第一營管帶(就是今天營長地位),當時卅七協協統是蔡鍔,七十四標標統是羅佩金,唐繼堯是第一營管帶,劉存厚是第二營管帶,雷飈是第三營管帶。雲南光復後,蔡鍔就任雲南都督,出兵北伐,派雷飈、彭新民護送前雲貴總督李經羲離滇。派謝汝翼、李鴻祥率師出四川,迫四川總督趙爾豐獨立。派羅佩金、庾恩暘率一軍赴滇南。派李根源率一軍赴滇西。這時候貴州也起義,貴州士紳任可澄、劉顯世、戴戡等籲請蔡鍔派唐繼堯率軍援黔。討平黔亂,即被推為貴州都督。民國2年秋,唐繼堯繼蔡鍔出任雲南都督。1913年11月,唐繼堯正式接替蔡鍔擔任雲南都督兼雲南民政長。1915年12月25日,他與蔡鍔、李烈鈞等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率先在西南邊陲打響了護國討袁的第一槍。護國戰爭結束後,任雲南督軍兼省長。爾後,參加了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靖國運動。1916年5 月8 日,護國軍中央機構軍務院宣告成立,以代行北京國務院的職權,推唐繼堯為撫軍長,以岑春煊為副撫軍長。軍務院設於肇慶,唐遠在昆明,乃由岑以副撫軍長代理撫軍長。並推劉顯世、陸榮廷、龍濟光、梁啓超、蔡鍔、李烈鈞、陳炳焜為撫軍。1918年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1922年被駐川靖國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驅逐。次年不聽孫中山先生的勸阻,率先回滇復職。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聯合起來,對唐繼堯實行兵諫,威逼去職。1927年5月23日,唐繼堯含恨病逝,享年44歲,雲南當局舉行公葬,抗戰初期,感念唐護國之功,國民政府於1935年明令褒揚,於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唐繼堯銅像也在昆明大觀樓落成。(現唐繼堯墳墓位於昆明圓通山公園內)

大事年表

光緒廿八年(1902年)東渡日本,入士官學校第六期,和趙恆惕、閻錫山等同期。畢業後返國,遍游東北,憑弔日俄戰場,又至北京,在保定觀秋操。宣統元年(1909年)返雲南,在講武堂擔任教官及從事革命活動。辛亥年(1911年),唐繼堯任陸軍第十九鎮卅七協七十四標第一營管帶(就是今天營長地位),當時卅七協協統是蔡鍔,七十四標標統是羅佩金,唐繼堯是第一營管帶,劉存厚是第二營管帶,雷飈是第三營管帶。雲南光復後,蔡鍔就任雲南都督,出兵北伐,派雷飈、彭新民護送前雲貴總督李經羲離滇。派謝汝翼、李鴻祥率師出四川,迫四川總督趙爾豐獨立。派羅佩金、庾恩暘率一軍赴滇南。派李根源率一軍赴滇西。這時候貴州也起義,貴州士紳任可澄、劉顯世、戴戡等籲請蔡鍔派唐繼堯率軍援黔。討平黔亂,即被推為貴州都督。民國2年秋,唐繼堯繼蔡鍔出任雲南都督。1913年11月,唐繼堯正式接替蔡鍔擔任雲南都督兼雲南民政長。1915年12月25日,他與蔡鍔、李烈鈞等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率先在西南邊陲打響了護國討袁的第一槍。護國戰爭結束後,任雲南督軍兼省長。爾後,參加了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靖國運動。1916年5 月8 日,護國軍中央機構軍務院宣告成立,以代行北京國務院的職權,推唐繼堯為撫軍長,以岑春煊為副撫軍長。軍務院設於肇慶,唐遠在昆明,乃由岑以副撫軍長代理撫軍長。並推劉顯世陸榮廷龍濟光梁啓超、蔡鍔、李烈鈞、陳炳焜為撫軍。1918年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1922年被駐川靖國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驅逐。次年不聽孫中山先生的勸阻,率先回滇復職。1922年12月創辦私立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聯合起來,對唐繼堯實行兵諫,威逼去職。1927年5月23日,唐繼堯含恨病逝,享年44歲,雲南當局舉行公葬,抗戰初期,感念唐護國之功,國民政府於1935年明令褒揚,於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唐繼堯銅像也在昆明大觀樓落成。

故居簡介

唐繼堯唐繼堯

唐繼堯(公元1883——1927年)字蓂賡別號東大陸主人,會澤縣鍾屏鎮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同盟會員。1909年回滇後歷任清陸軍督練公所參謀處提調,陸軍講武堂教官,監督、社軍管帶等職。參與策動1911年昆明“重九”起義,任軍都督府參謀次長。1912年率軍北伐,任貴州都督,次年調任雲南都督。1915年與蔡鍔等通電全國反袁世凱稱帝,任護國都督兼第三軍司令。1917年護法運動中任靖國聯軍總司令、元帥。1922年創建東陸大學,還支持趙藩等輯刻《雲南叢書》。1927年5月,唐繼堯病逝於昆明,葬於圓通山。一生著有《會澤首義文牘》、《會澤督黔文牘》、《會澤靖國文牘》、《東大陸主義志錄》等。唐繼堯故居位於會澤縣城北鍾屏鎮二道巷轉三道巷中段處14號,大門方位坐西向東,主體建築坐南向北,占地面積850.1m2,建築面積410.1m2,屬清代中晚期傳統民居,封閉式四合院建築群,系硬山頂穿斗式結構,置正堂,書房、對廳、耳房、糧倉、養馬房等,前後院共14間。正房面闊3間11.87m,進深3.85m,檐高3.45m。東西書房對稱,與對廳屋面平行,面闊之間長7m,進深2.85m,檐高2.8m。原兩院相通,後為居民住宅,被隔為兩個院落。故居於1995年被公布為縣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與江西會館同處一隅的是歷史名人唐繼堯的故居。唐繼堯,這位叱吒風雲,在中國歷史上寫就濃墨重彩一筆的一代偉人,1915年與蔡鍔、李烈鈞等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率先在西南邊陲打響護國討袁第一槍,1917年參加了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並任川滇黔三省靖國聯軍總司令。故居正堂的對聯“護國討袁南天一柱,治滇興教東陸獨尊”,便是後人對唐繼堯一生全面的概括。唐繼堯故居大門坐向東,主體建築坐南朝北,占地面積850平方米,建築風格屬會澤清代中晚期傳統民居,封閉式四合院建築群,有正堂、書房、對廳、倉庫、馬房等14間房屋。與會澤眾多精美宏偉的民宅相比,唐繼堯故居略顯簡陋,這是因為唐繼堯的家境在當時的會澤屬中等人家。在這裡,你可以一邊感慨他一生傳奇經歷和他故居的普通平凡,一邊尋覓他遺留會澤的痕跡。故居坐落在會澤縣城北內街三道巷14號,占地面積851.1平方米。整座宅院坐南朝北,分前後兩院,大門迎東,是一座小型的封閉式的四合院建築群落,屬會澤典型的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築風格,前院有正堂三間、對廳、書房及馬房,後院有倉房可裝穀物,還有廚房,院中有一口井,井中的泉水清澈見底。前後兩院共有房屋十四間,整座故居的院落保存基本完好。1995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遺址

唐繼堯唐繼堯

唐繼堯墓位於昆明圓通公園西後門的上方。唐繼堯,公元1883年~1927年,雲南會澤人。唐繼堯在辛亥革命和護國戰爭中都建樹奇功,然而其後期捲入了軍閥混戰,後人為其題寫的輓聯是:“治滇無善政,護國有奇功”。唐繼堯墓是1932年修建,墓為石砌圓丘形,高6米,直徑為16米,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在國內為較大的陵墓。墓前建有廊柱式石牌坊,面闊16.70米,鑲嵌著8個石碑,這8個石碑,刻著1916年護國戰爭期間被推舉為護國軍務院撫軍長,大總統黎元洪的授勳令;孫中山大元帥1924年關於推舉唐繼堯為廣州軍政府副元帥的檔案,以及周忠岳為唐繼堯寫下的長篇墓表。把這些內容合起來,就是唐繼堯一生中最精彩、最輝煌的人生歲月。唐墳正中刻寫著“會澤唐公冥墓”,兩邊對聯是:“功業須當垂永久,風雲常為護儲胥。”唐墳前神道兩旁立有石獅、華表,唐墳之上還有許多石雕,氣勢壯觀!這個墓把建築上的希臘式、威尼斯式、哥德式與中國傳統融為一體。此外,還採用了拉丁式的銘刻,墓頂樹木蔥鬱,形成了一個綠色墓冠。

創建大學

唐繼堯教育理念之緣起

東陸大學校門東陸大學校門
唐氏生逢清末(1883年8月),國家衰敗,帝國主義肆意欺辱。面對殘破的國家,他深深感到祖國的危機,赴日留學時,他毅然放棄了父親指定的工科的選擇,考慮到中國“工業緩不濟急,不如學陸軍,異日庶可為國家效用。”到達日本不久,他就在一顆水晶圖章上刻上了“東大陸主人”的字樣。並於1905年夏所做《偶成》一詩表達了他的宏偉抱負:

“莫對青天喚奈何,掃開憂憤且狂歌;
 壯心百鍊鋤群醜,安排黃種舊山河;
 澄清事業尋常舉,歐亞風雲亦太和。”

在《會澤筆記》中,唐氏更是袒露心懷,“甲午、庚子之役,我民族慘遭異族屠戮;日俄戰起,東北父老無辜受其蹂躪,皆我之父兄子弟也,此仇不雪,則我罪不恕,天之生我,寧無意乎?”“不速使中國富強,凌駕歐美,俯視列強,枉為廿世紀之中國男兒,生何如死。”憂國憂民之心,強烈的民族情節,遠大的抱負,使其於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立志推翻腐朽的滿清政府,光復振興中華,並進而實現其“東大陸主人”之宏偉理想。筆者認為,唐氏思想根源即在於此,而其關於教育,特別是關於東陸大學建設的思想源頭也在於此。

唐繼堯與東陸大學之建設

實際上,唐氏在初掌滇省前後就已經有了建滇省“高等學府”之考慮。以下簡述之。 1913年,唐繼堯掌控雲南後,就考慮在雲南籌辦大學的問題,認為“治天下,以大學為基礎;立人格,以英雄為模範。”1915年,在全國教育行政會議上,滇省代表提出自辦大學的倡議,後因雲南首義討袁,軍費支出浩大,以至庫款支絀,省辦大學事擱淺。1918年,在滇川黔三省聯省會議上,唐又提出了於昆明聯合辦學,其他省代表欣然同意,然,後又因故未成。1919年,雲南各屆請願,建議政府自建大學,唐政府亦曾規劃之,“現本督軍兼省長力圖整理內政,對於教育全部,均積極進行。大學校之設,必期於成”,然因社會不安,經費不足等原因,而輟之。五四運動之後,省內呼籲自辦大學之聲愈熾,唐氏外觀世運,內審國情,慨滇省人材之匱乏,人材之頹靡,遂於1920年“……積極籌備”之。同年,撥翠湖水月軒為籌備處,董澤為處長,開始了滇省第一所大學的籌備工作。然而,1921年,顧品珍倒唐,唐氏被迫流亡香港,大學之籌辦亦暫停。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的創辦幾經風雨,她是當時時代的產物,是各種需求因素和必須條件實現的綜合結果。首先,當時雲南有了現代化工業、礦業、商業,這就產生了對於某種專門人材的強烈需求;其次,“歐戰以還,思潮勃興,至理名言,闡發無遺”以至文化勃興,各種思想充斥著世界,但是,各種文化或者思想都有著自己的局限性,滇省要想發展文化,則必須“擬以固有文化精神,吸收新文化,成一折衷適於國情者。非謀建設一最高學府以研究之不可。”最後,辛亥革命以後,雲南以蔡鍔為首的當局,曾整頓、擴大地方的中、國小教育。到1920年,雲南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具有中等學校畢業文化水平的青年學生,他們渴望深造,但是本省無相當之學校以升學,因此,省內自辦大學的呼聲在地方學生中也特別高,而他們也就成了滇省大學建成後的生源。同時,由於當時上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包括董澤在內第一批留學生學成歸滇,使得雲南已經具備了開辦大學所需要的經濟和人力條件。最重要的是,唐氏“二次回滇”之後,他

雲南大學校本部雲南大學校本部
清醒地認識到了“國家不幸,由於無多數優秀人材奮鬥期間,乃覺悟培養人材之不可緩。”作為滇省實際的控制者,他具備了整合各方面之資源建立滇省“高等學府”的條件。 1922年,唐繼堯“二次返滇”,重掌權柄。不久,命董澤等繼續籌辦大學事宜,設籌備處於雙塔寺工業學校內。後以明清雲南貢院為大學校址,並帶頭募捐。“1922年,公還主滇政,仍踐夙議,定校址,措經費,閱六月而斯校立。”1922年12月8日,西南地區第一所綜合性正規大學私立東陸大學宣告成立,東陸一名乃取自唐氏“東大陸主人”之號。時,以唐繼堯為名譽校長,董澤為校長。1923年4月20日,東陸大學會澤院奠基並舉行開學典禮,唐繼堯在致訓詞中陳述了自己創辦大學的原因: “一,國家不幸,大亂迭興,靖護諸役,數次起兵,以‘正義’、‘人道’相號召,即欲以此糾正人心,治國平亂,不料結果均無甚美滿。於是憬然於國家之敗壞,由於無多數優秀人材奮鬥其間,致正義無由伸展,民治無由發達。迨民八年,軍事收束後,乃覺悟培養人才之不可緩。二,歐戰以還,思潮勃興,至理名言,闡發無遺。各處環境不同,主張亦固之有異,適此者,未必盡適於彼。研究所得雖多,但取材能力殊弱,削足適履,致舊文化無由發揚。擬以固有文化精神,吸收新文化,成一折中適於國情者,非謀建設一最高學府以研究之不可。三,廢督後實行民治政治,如實業、教育、交通及一切庶政,在需要專門人材,方克有濟。此項專門人才,更非由大學以造成不可。四,本省無相當之學校以升學,如中學畢業後,多數輟學,欲向省外國外謀升學,又苦於交通經濟之種種障礙。今設此大學,向上頗便,人才易出。基於以上四種理由,故積極籌備焉。” 並要求“今後教育,希望諸君以德育為主。今之世亂極矣,揆其原因,實由舊道德墮落,新道德又不能範圍人心。欲圖挽救,專賴此一般青年。故校章第一條曰:‘要發揚東亞文化、研究西歐學術、俾中西真理融會貫通,造就專門人材’,望諸君勉力實行之。”並作“自尊、致知、正義、力行”之校訓。在唐氏看來大學應該以開放於世界,而不能僅僅局限於滇省、局限於亞洲,應該走向世界,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學術研究之路。他認為“東陸大學者,東亞人之大學,非滇一省之大學。”“東陸大學之成立其所負文化上之使命不限於雲南一省,將進而謀西南諸省文化之均衡與向上,以與中原齊軀,而同歐美爭衡。”在他看來教育的本質在於德育,只有德育搞好了,才能搞好教育,才能作好研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材,“心田不打掃乾淨,雖施以良好教育,亦無益也。”而要做到這一點,不獨在於學生,“教授不獨在學術,更應注重培養學生之精神。”1923年《東陸校刊》出版,唐繼堯為之序,再次強調辦大學之重要,認為讀大學做學問者,強調要“求實學,戒虛聲”,同時再次表達對教育之宏大昌明之願望,“願斯校發揚踔厲,磨練精神,正學昌明,終始勿隳,使東亞大陸,文學觀摩,遠放異彩。”也許,這不能算作教育思想,但至少也是唐氏對教育的認識。自1922年12月私立東陸大學成立至今,雲南大學是中國大學中罕見的從未搬遷、沒有搞大合併,在原址持續辦學的著名全國重點大學。2013年3月22日雲南省委書記秦光榮在雲南大學調研時提出要求,雲南大學要秉承“會澤百家、至公天下”的雲大精神,樹立宏偉的發展志向,按照建成中國一流、世界知名大學的目標,要凝聚一批名家大師,建成一批一流學科,形成一批領先的學術成果,成為雲嶺大地人才輩出的搖籃,為實現“中國夢”、“雲南夢”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歷史評價

“治滇無善政,護國有奇功”。(唐繼堯墓志銘)
“護國討袁南天一柱,治滇興教東陸獨尊”(唐繼堯故居正堂的對聯)
“唐繼堯的政治主張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特別是北美聯邦制共和國。”“唐繼堯支持孫中山。”(龍東林評價)
“先人唐繼堯曾參與和領導了昆明重九起義和推翻袁世凱統治的護國起義,在辛亥革命史上寫就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不能憑藉某一個歷史時期的某種表現,對一個歷史人物作結論性的定位。同時,一個民族的歷史不能被切斷,沒有延續的歷史的民族始終是保有遺憾的。”(戴抗評價)
“通過援黔、護國、靖國戰爭使控制的地盤擴大,市場也就擴大,雲南的商品生產和對外貿易發展。”(劉光順評價)
“以土酋政策鞭策雲南,我同胞呻吟痛苦於萬惡專制淫威之下。”(葉荃評價)
“凡此種種,無非是封建的殘局之下,軍閥專政、軍閥割據的必然現象和趨勢。”(蔡和森評價)
“由於護國、護法兩次戰爭以及在黔、川、桂3次用兵,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不可能有更多的力量進行經濟、文教建設。但這段時期仍有幾項比較顯著的建設成就。”(《雲南省志·政府志》評價)
“唐繼堯治滇後期政治上逐漸衰退,沉湎於舒適的家庭生活,疏于軍政事務,以致一些政府機關腐化,軍務鬆弛,加之用人失當,處事欠公,導致部屬離心離德。”(一石《興教東陸創業南疆》評價)
“雲南各族人民為護國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是永遠值得肯定和懷念的。有人說,批評唐繼的不足,就是否定了雲南人民的貢獻,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唐繼堯作為護國軍領導人之一,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民眾的利益和願望。但是唐繼堯與雲南人民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謝本書評價)

中國古代名人(三)

古代之文化名人,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名山勝境乃其本生所願。他們放蕩不羈,他們悠然自樂,他們憂國憂民。他們當中有詩人,有學者,有為官者,他們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我們要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舊中國21大氣質“大帥”

在軍閥割據的舊中國,他們成為了雄霸一方的“霸主”,他們因為獨特的軍人特質,被認為是舊中國氣質不凡的“大帥”。
張作霖 | 段祺瑞 | 吳佩孚 | 馮國璋 | 曹錕 | 閻錫山 | 唐繼堯 | 張宗昌 | 張勛 | 馮玉祥 | 馬步芳 | 馬鴻逵 | 王龍雲 | 李宗仁 | 胡宗南 | 陳濟棠 | 何鍵 | 劉湘 | 盛世才 | 袁世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