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是基於在何大明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對國際河流十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於2000年10月在雲南大學成立的。它是我國第一個聚焦國際河流研究的非贏利性的學術機構。主要針對中國及亞洲大陸國際河流為主體的跨境資源環境和生態安全問題,進行基礎理論與套用基礎理論研究、信息開發、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現中心主任何大明博士、教授、“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
1980年以來,中心主要成員通過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我國國際河流合作思路的研究、全國13條主要國際河流的前期綜合研究、全球15條國際河流的案例研究、瀾滄江—湄公河的系列研究和中國西南地區國際河流資源環境的研究等,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計畫項目、國家和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和雲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務院相關部委和雲南省相關部門下達任務等50餘項。其中,2003年獲得的“973”計畫項目“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變化及西南跨境生態安全”,將投入約5000萬元集中國內100多位科學家進行為期5年(2003-2008)的多學科研究,最終創建跨境生態系統多樣性變化和跨境生態安全的理論,力爭使我國跨境生態安全理論體系和研究隊伍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開展這些項目,已取得大量學術研究成果,出版了30多部學術著作、論文300多篇、研究報告近100份,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決策支持報告和開發規劃報告,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10多項;開發了國際河流綜合利用和協調管理的信息系統及決策支持系統,以及面向國內外開放的國際河流中英文專用網站和相應的信息資料中心;在國內外聯合組織召開了多次重要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與國外30多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共同建設了以跨境水資源和區域環境為主體的多個國際合作網路,並接受多個國外訪問學者和博士留學生;具有較穩定的多學科學術團隊(70%具有博士學位),具有“跨境生態安全”博士學位點和“流域生態學”博士學位培養方向,以及相關的3個碩士學位點;形成了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和跨境生態安全等特色研究領域,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正在迅速提高。
當前,中心正以“國際河流利用與管理”、“跨境水資源利用、分配與管理”、“跨境生態安全與調控”、“陸疆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育”、“跨境生態系統變化、影響評價與管理”為學科發展的主要方向,面向國家跨境資源和生態安全、地緣政治經濟合作與環境外交等重大目標需求,為科研院所、學校和政府部門培養跨境資源環境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逐漸建設成為政府進行跨境資源保護利用、跨境生態安全維護、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提供重要決策支持機構和開展相關國際科技、教育合作的“視窗”及橋樑。
中心主任介紹
何大明,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雲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
工作經歷
1982-1985年在水利電力部昆明水電勘測設計院工作,任研究實習員,參加天生橋、漫灣、柴石灘幾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調查和設計;1988-2000年在雲南省地理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擔任環境演變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室主任、地理所副所長和《雲南地理環境研究》雜誌主編。其中1997年受美國科學院資助在Memphis大學研究國際河流可持續發展和TVA模式;2000年7月至今,在雲南大學工作,擔任教授、博導、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2003-2005)等職。
科研與教學成果
1998年以來,通過主持國家“97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和雲南省相關科技項目等,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我國主要國際河流和國外一些代表性國際河流的綜合研究,取得了國際河流跨境資源環境領域大量的基礎理論和套用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建立了專業網站和圖書資料信息庫,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中國國際河流》和《國際河流研究系列叢書》等學術著作;在國內外多次主辦和合作主辦國際河流學術會議,與國外20多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近幾年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排名第一)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多項內部研究成果被新華社在《國內動態清樣》高層內參上發表或直接提交政府部門,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了相應的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目前是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和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全球“跨境水資源大學聯合會”中國負責人。主持跨境生態安全博士及碩士學位點的建設,為培養國際河流、跨境資源環境和生態安全等研究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平台。
主要學術貢獻:開闢了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跨境生態安全特色研究領域,創建了跨境資源環境科研機構和學科建設平台,凝練了多學科交叉的創新團隊,逐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全球和區域合作網路。
最新研究報告
最新研究論文元江-紅河流域農業灌溉及其發展模式研究
中老泰通道開闢與勐臘口岸建設
國際水法的發展及其影響分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持續發展與水資源整體多目標利用研究
雲南山區人力資源開發研究
工作環境
開展這些項目,已取得大量學術研究成果,出版了30多部學術著作、論文300多篇、研究報告近100份,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決策支持報告和開發規劃報告,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10多項;開發了國際河流綜合利用和協調管理的信息系統及決策支持系統,以及面向國內外開放的國際河流中英文專用網站和相應的信息資料中心;在國內外聯合組織召開了多次重要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與國外30多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共同建設了以跨境水資源和區域環境為主體的多個國際合作網路,並接受多個國外訪問學者和博士留學生;具有較穩定的多學科學術團隊(70%具有博士學位),具有“跨境生態安全”博士學位點和“流域生態學”博士學位培養方向,以及相關的3個碩士學位點;形成了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和跨境生態安全等特色研究領域,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正在迅速提高。
當前,中心正以“國際河流利用與管理”、“跨境水資源利用、分配與管理”、“跨境生態安全與調控”、“陸疆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育”、“跨境生態系統變化、影響評價與管理”為學科發展的主要方向,面向國家跨境資源和生態安全、地緣政治經濟合作與環境外交等重大目標需求,為科研院所、學校和政府部門培養跨境資源環境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逐漸建設成為政府進行跨境資源保護利用、跨境生態安全維護、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提供重要決策支持機構和開展相關國際科技、教育合作的“視窗”及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