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1/c4f/nBnauM3XyUTN5YjN2kzN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5c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主創人員
總策劃、總監製、文學編審:迎高總策劃:王迎慶
總導演:陳俊良
編劇:英 俊
音樂顧問:何占豪
主要演員:
何潤東—飾梁山伯
董 潔—飾祝英台
陳冠霖—飾馬文才
詹小楠—飾謝道蘊
陳誠—飾四九
謝元真—飾銀心
寇振海—飾王世玉
萬弘傑—飾祝英齊
賈兆冀—飾陳子俊
車永莉—飾師母
民間傳說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e/a12/nBnauM3XwIDNzUDNwA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wg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歷史淵源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莊、祝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c/9ae/nBnauM3X4gjM1YjMyE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xg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誌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鹹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誌》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莊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 ,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蹟,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動畫電影
![(圖)《梁山伯與祝英台》](/img/c/79d/nBnauM3XxIjM1ETM5ITNzATOzITMxMzN1QzMwADMwAzMxAzLyU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英文:The Butterfly Lovers:Leon and Jo),是一部由台灣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所製作的動畫電影,故事內容自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編,敘述梁山伯與祝英台悽美的愛情故事,並邀請國內知名歌手蕭亞軒、劉若英及主持人吳宗憲替劇中主角配音,於2003年12月31日上映。
導演 蔡明欽
監製 凃德錡
編劇 蔡明欽
鄧亞宴
主演 蕭亞軒(飾:梁山伯)
劉若英(飾:祝英台)
吳宗憲(飾:馬文才)
音樂 姚謙
陳鋼
發行商 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 台灣:2003年12月31日
中國:2004年1月16日
片長 95 分鐘
語言 中文
【劇情】
活潑、好動的祝英台,自幼喜愛讀書,在得到父母的答應後,女扮男裝去學校讀書,在路上遇到了同班的新同學-梁山伯,兩人結伴而行,並結拜為“兄弟”。祝英台在看到梁山伯的第一眼時就愛上了他,但祝英台依舊裝成男生的樣子,梁山伯也沒有發現他的“賢弟”祝英台其實是女兒身。
祝英台和梁山伯在學校勤奮讀書,下課後也一起玩耍,兩人感情越來越好,也讓祝英台心中更為堅定,梁山伯就是他的白馬王子,以後一定要嫁給他。他們快樂的日子就這樣持續了三年......
後來,祝英台家中不斷來信,催促她儘快返家,祝英台雖掛念家中的父母,但她又忘不了梁山伯,於是她在臨行前一天的晚上約梁山伯到湖邊,對他表明了自己的女子身分,及她對梁山伯的情感,可是這一切卻被躲在一旁草叢邊的馬文才看到了。
祝英台隔天搭船返回家中,進家門後卻發現地上滿是貼著“囍”字的禮品,進門之後就看到馬文才和其父馬太守,才知道自己已經被馬太守“強行”許配給馬文才,祝英台不從,但是仍敵不過馬家的威嚇,為了父母和梁山伯的安全,她只能祈求梁山伯快點來訪......
此時,還在學校的梁山伯也想念著祝英台,原本打算修習完學業後再去祝英台家提親,但是在師母點醒之下,決定先暫時放下學業,直接前往祝家提親。梁山伯到了祝家後,才知道祝英台已被許配給馬文才,頓時心碎,並在祝英台所寫的一張毛筆字畫中,留下“一場好夢匆匆醒,心已碎意難伸,相思不到錢塘路,怕見鴛鴦作對飛”的字句,梁山伯剛寫完,突然發生咳血,血跡因而留在字畫上,之後梁山伯告辭,祝英台發現梁山伯所留下的血跡後追出去,就在此時,馬文才和和狐群狗黨三人行早就來到祝家門口,虛弱的梁山伯一出門就慘遭他們亂棒圍毆,祝英台卻因為大門被鎖而無法出去搭救,後來馬文才一行人丟下被圍毆後的梁山伯離開,梁山伯因此身體更為虛弱,在和祝英台隔牆講了幾句話後便倒地死去,祝英台在牆後哭喊他,但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之後,祝英台心也碎了,因為自己將被許配給馬文才,他真正的愛人梁山伯也走了......祝英台此時有感而發,她穿戴好掛在自己房間的結婚禮服,前往梁山伯的墳墓前,邊哭邊向梁山伯訴苦,為什麼他那么自私,丟下她就走了......此時墳墓冒出一束光,梁山伯出現在光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擁抱,之後接祝英台走進墳墓,光束消失,而在一旁看到的祝家父母、銀心、四九、馬家父子都難過至極,就再此時,墳墓再度冒出一束光,隨著光束出現兩朵花,兩朵花中分別出現由梁山伯與祝英台所化成的蝴蝶,隨著蝴蝶飛舞,原本冰冷的土地開出了片片段預告海,蝴蝶之後飛向天空,天空隨即出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共同飛舞的幻影,最後從天上落下一張祝英台使用過的蝴蝶絲巾......
【角色人物】
祝英台(配音:劉若英)
16歲少女。生於浙江上虞的世族人家,聰明伶俐,自小喜愛讀書,不願受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所束縛。在父母的答應下,男扮女裝去讀書,因而認識了梁山伯,並暗戀著他,後來卻因馬家的強勢及威脅所逼,不得不和梁山伯分離。
梁山伯(配音:蕭亞軒)
17歲少男。生於浙江紹興的庶民家庭,溫文儒雅,謙恭有禮,長相俊俏。在讀書時認識了祝英台,後來發現祝英台是女兒身,兩人相愛卻因為馬家威嚇而無法成為親家,最後抑鬱而終。
馬文才(配音:吳宗憲)
18歲少男。不擅讀書,身邊總是跟著一群狐群狗黨,仗著自己家有錢有勢,到處欺負他人,所以和狐群狗黨三人行都經常被老師處罰。也因為他發現祝英台是女生,所以造成後來梁祝兩人相戀卻無法在一起的悲劇。
銀心
祝英台身邊的丫環。喜歡四九。
四九
梁山伯身邊的書僮。喜歡銀心。
狐群狗黨三人行
跟在馬文才身邊的三個同學,和馬文才一樣愛欺負他人,但他們也因為個性粗枝大葉,而鬧出不少笑話。
馬太守
馬文才的父親。財大氣粗,作風強勢、咄咄逼人。但卻極為極為溺愛馬文才,對馬文才的各種要求從不拒絕。
祝母
祝英台的母親。嫻靜、少話。
祝父
祝英台的父親。個性嚴肅。但非常疼愛祝英台,且尊重她的想法,並同意祝英台去讀書。
老師
梁山伯、祝英台及馬文才班上的導師,教學認真,但常被班上某些學生氣到昏頭。(例如:馬文才及狐群狗黨三人行)
師母
老師的媳婦。氣質出眾,談吐斯文,且非常疼愛學生。她最先發現祝英台是女兒身,梁山伯也是在她的鼓勵下暫時放下學業,去祝英台家提親。
【動畫設計及風格】
在本動畫中,使用了大量的虛擬效果、場景,以突顯浪漫、優雅的氣氛。而片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造型、神韻及形象,也參考了負責幫梁祝配音的蕭亞軒和劉若英的樣子。片中以梁祝的愛情為主軸,但卻加重了馬文才的戲份,使片中增添更多的笑點。在片中人物的服裝上,則融合了中國各大朝代服裝的特點,使服裝能展現出最典雅、絢麗的樣式。
【電影主題曲】
你是我心中一句驚嘆:片中插曲。由蕭亞軒演唱,收錄於蕭亞軒“第五大道”專輯。
蝴蝶:片中插曲、片尾曲。由劉若英演唱,收錄於劉若英“我的失敗與偉大”專輯。
【參展及得獎紀錄】
行政院新聞局國產電影長片輔導金補助(動畫組)(2003年)
第九屆韓國釜山國際影展“Special Program”觀摩單元(2004年)
第四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卡通片”入圍(2004年)
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美術片獎”入圍(2004年)
第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優秀美術創意獎”入圍(2004年)
第一屆中國國際動漫節獲選“最佳動畫長片獎”(2005年)
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獲選“最佳卡通長片”(2005年)
第十四屆中國金雞百花獎獲選“最佳美術片獎”(2005年)
電視劇
版本一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a/184/nBnauM3XwgDN4YTN1I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yg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中文名稱:少年梁祝
別名:新梁山伯與祝英台
資源類型:RMVB
版本:全42集/更新完畢
發行時間:2000年
導演:徐進良
地區:台灣
語言:國語
【演員】
羅志祥飾梁山伯
梁小冰飾祝英台
吳孟達飾丁老師
李璇飾丁師母
六月飾丁香
沈海蓉飾梁母
歐漢聲飾四九
江祖平飾吟心
陳家輝飾馬文才
版本二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9/6a5/nBnauM3X3EjM5UTMyM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zg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名稱:梁山伯與祝英台
總策劃、出品人、總製片人:曹珩
總策劃、總監製、文學編審:迎高
總導演:陳俊良
編劇:英俊
李或知
音樂顧問:何占豪
總發行:湖南時代明星傳媒有限公司
【演員】
何潤東飾梁山伯
董潔飾祝英台
陳冠霖飾馬文才
寇振海飾王世玉
岳躍利飾祝員外
鄔倩倩飾祝夫人
劉芳飾梁母
詹小楠飾謝道韞
賈兆冀飾陳子俊
車永莉飾師母
電視劇各版本比較
情節篇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3/d7e/nBnauM3XzUjNzUDN5M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zg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吳奇隆楊采妮版(1994年)———開創經典
開頭就是那個開頭———書生書童結伴而行;結尾也就是那個結尾———兩隻蝴蝶翩翩飛去。但是其間的故事卻被導演徐克大大地發揮了一把,梁山伯、祝英台在書院裡的生活被拍得妙趣橫生,儼然一部愛情喜劇。這令影片後半部分的悲劇性轉折更加撼動人心。該版本在影迷心中享有極高的地位,被譽為影視版《梁祝》中的經典。
羅志祥梁小冰版(2000年)———冗長受批
《少年梁祝》明顯有模仿徐克版《梁祝》的痕跡,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求學生活為重點,加入了不少細節,比如祝英台跟男生一起吐口水、打架、踢球,還陰差陽錯地吸引了富家小姐丁香,發生一段“苦戀”。該劇被觀眾詬病“過於冗長”,有網友評論說它“拖沓如裹腳布”,“冗長乏味可媲美韓劇”。
何潤東董潔版(2007年)———原汁原味
該版定位為大型古裝正劇,風格淒艷絕美,突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忠貞不渝的悽美愛情。這部戲還邀請到經典樂曲《梁祝》的原創作者、著名音樂家何占豪老先生擔任音樂顧問,更保證了“原汁原味”。
人物篇
梁山伯
吳奇隆——最書生氣
1994年時的吳奇隆表演經驗不多,但在徐克的調教下進步神速,把一個質樸清純的書生梁山伯演繹得深入人心。很多網友表示,吳奇隆有一種書生氣,無論是形象還是氣質都很符合梁山伯的傳統形象。
羅志祥——人氣最弱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e/6cb/nBnauM3X0UTO3YzN2Q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0g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羅志祥演《少年梁祝》時還是一個新人,但是演技不俗,木訥的梁山伯被他演繹得很到位,很難想像現實中的他竟然擅長搞笑。不過要說人氣,卻是三個版本中最弱的。
何潤東——最高最黑
與兩位“前輩”相比,何潤東扮演的梁山伯被認為氣質“最現代”。根據一入口網站調查,有大約80%的網友認為該版本梁山伯“身材高大、臉形現代”。何潤東辯解說:“我相信我只要把人物的感覺演出來,觀眾就會接受。我不是演給古人看的,是給21世紀的人看的。”他的表演確實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認可:“他是有史以來最帥、最高大、最黑的山伯……那么高大,但是又懦弱——正因為有反差才有意思啊!”
祝英台
楊采妮——英氣勃勃
備受推崇的一個“祝英台”形象。在徐克的巧妙設計下,祝英台變成一個陽光少女,學梁山伯敲鐘的頑皮、補考時的狼狽、雙手被燙時捏著耳朵倒吸冷氣的嬌俏——楊采妮都演得非常到位。有網友說:“這樣的氣氛,這樣的輕快,我幾乎忘記了這是一部悲劇了。”
梁小冰——年齡偏大
17年前的港姐,上世紀90年代“無線”當紅花旦。《少年梁祝》當年在鳳凰台熱播時,梁小冰唱的主題曲《快樂人兒》也成為紅極一時的歌曲。但是,梁小冰最大的問題是年齡偏大,她和羅志祥年齡相差10歲,站在一起有“姐弟”的感覺。
董潔——江南才女
董潔的氣質溫文柔弱,而在新版《梁祝》里,祝英台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懂武功,這對於董潔來說是一次挑戰。董潔說:“以往的祝英台更多的是注重悲情,我要儘量把她江南女子的才氣展現出來。”目前已看過該版《梁祝》的觀眾對董潔印象不錯:“董潔演得非常有才氣,也非常勇敢。”
相關資料
李翰祥憑藉《梁山伯與祝英台》走上了事業巔峰,在台灣放映時轟動無比,竟然有人看過一百多遍。
李安向李翰祥致敬
2001年《臥虎藏龍》在國際影壇風頭正勁時,李安接受《紐約時報》採訪說,對他的導演生涯影響最大的影片是已故香港導演李翰祥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他說1963年他剛剛九歲時,首次看到這部電影,便哭個不停,至今看時,仍熱淚不止。在拍攝《臥虎藏龍》之前,李安從沒有到過中國內地,此前內地在他頭腦中便一直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里的那種畫面———深院大宅、小橋流水、茂林孤寺、忠孝節義,而這正是《臥虎藏龍》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7/9c4/nBnauM3X4MzMzEDM1IjMwYTMwITMwcDOzUDMwADMwAzMxAzLyI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心中他最喜歡當演員
李翰祥和胡金銓這兩位有過“八拜之交”的兄弟本是電影道具美工出身,後來在《嫦娥》、《江山美人》等片中也曾演過主要配角什麼的,待到後來不甘平庸的他們居然摸索著當導演了,不想竟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大師級人物。
李翰祥是遼寧錦西人,曾經在北京國立藝專繪畫系修習西洋畫,去了香港什麼事情都做過,心中最喜歡的是當演員。他願意在現場教戲,而不僅僅是說戲,明星們做不出的表情和動作,李翰祥一定要表演給他們看。就像岳華所主演的李翰祥根據唐朝嚴立本的一幅古畫啟發執導的《賺蘭亭》中的一段戲,樣子是演蕭翼的岳華,但一舉一動都是李翰祥。
呼風喚雨的天之驕子
當年內地的黃梅調片子在海外公映,李翰祥極為敏感地向邵逸夫提出要拍黃梅調影片《江山美人》,結果這部片子在1959年公映,得到空前賣座紀錄。1963年,李翰祥憑藉《梁山伯與祝英台》走上了事業巔峰。李翰祥大膽起用當年還默默無名的凌波反串男主角,結果轟動整個東南亞。在台灣放映時,觀眾如痴如醉,有人竟然看過一百多遍。
大亨理想破滅
李翰翔還有一個創舉,就是在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發行股票,讓民眾當老闆。拍完《梁山伯與祝英台》,他不管與邵氏的契約跑到台灣闖蕩新天地,組成國聯公司,加速了台灣影業的發展。最終拖垮國聯的是巨片《西施》,他就是在這部戲中嘗試發行股票,但是片子上映,票房一塌糊塗。本想像邵逸夫那樣做大亨夢的理想破滅,人生最低迷的時期,他回到香港。
李翰祥是極聰明的人,在沒有什麼大製片公司支持他的情況下,用幾個小故事獨立製片《騙術奇談》(1971年),賣座很好。邵逸夫看到李翰祥的“復活”,邀請他重回邵氏,兩人一笑泯恩仇。
重回邵氏拍片
回到邵氏李翰祥拍了不少讓老闆賺得盆滿缽滿的片子,也發現了不少演員,並拓寬他們的戲路。比如1972年《大軍閥》捧出了一代笑匠許冠文,起用打星出身的狄龍在《傾國傾城》中出演皇帝大獲成功。
從1979年開始,李翰祥在香港《東方日報》開始連載專欄名為“三十年細說從頭”,一寫就是三年,講得都是自己當導演沉浮影壇三十年的所見所聞,由於爆出不少片場秘聞,自然大受讀者歡迎。1982年,李翰祥將其搬上銀幕,拍成《三十年細說從頭》,是李翰祥在邵氏拍的最後一部電影。
1982年,他創辦“新崑崙”,同年他轉向同內地合拍影片,《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等“清宮”片依然走紅,但已有夕陽西下的滄桑之感。1996年李翰祥在北京拍攝劉曉慶主演的電視劇《火燒阿房宮》時不幸去世。正如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寫過的一篇《懷念李翰祥》的文章結尾處所言“李翰祥幾年前逝世,已不記得是何時何日,懷念他是以為他還是活著,沒有死去。”
其他劇種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2/755/nBnauM3X3AjN2QTOzU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1g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莊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齣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嘆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5/02e/nBnauM3XyQDM0kDNxY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2g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線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藥”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遊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複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折子戲傳世。
小提琴協奏曲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4/809/nBnauM3X3AjM4QTNwc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3g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鐘。最後一段則是化蝶,可說是整曲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複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鏇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鏇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捨。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湧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衝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湧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悽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鏇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彩虹萬里百花開花間彩蝶成雙對千年萬代分不開梁山伯與祝英台
摘選《十八相送》
(合)三載同窗情如海,山伯難捨祝英台,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錢塘道上來。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5/a7f/nBnauM3XwITMwADN0g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4g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祝白)梁兄
(祝唱)書房門前一枝梅,樹上鳥兒對打對,喜鵲滿樹喳喳叫,向你梁兄報喜來。
(梁唱)弟兄二人出門來,門前喜鵲成雙對,從來喜鵲報喜信,恭喜賢弟一路平安把家歸。
(祝白)梁兄請。(梁白)請。
(祝唱)出了城,過了關,但只見山上的樵夫把柴擔。
(梁唱)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艱難。
(祝白)梁兄呀,(唱)他為何人把柴打?你為哪個送下山?
(梁唱)他為妻兒把柴打,我為你賢弟送下山。
(祝唱)過了一山又一山,
(梁唱)前面到了鳳凰山,
(祝唱)鳳凰山上百花開,
(梁唱)缺少芍藥共牡丹。
(祝唱)梁兄你若是愛牡丹,與我一同把家歸,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你要摘也不難。
(梁唱)你家牡丹雖然好,可惜是路遠迢迢怎來攀?
(祝唱)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
(祝白)梁兄呀!
(祝唱)英台若是女紅妝,梁兄你願不願配鴛鴦?
(梁唱)配鴛鴦,配鴛鴦,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紅妝!
(銀心唱)前面到了一條河,(四九唱)漂來一對大白鵝。
(祝唱)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後面叫哥哥。
(梁唱)不見二鵝來開口,哪有雌鵝叫雄鵝?
(祝唱)你不見雌鵝它對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呆頭鵝。
(梁白)噯!(唱)既然我是呆頭鵝,從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祝白)梁兄......小弟講錯了。(梁白)下次不可。(祝白)嗯,下次不可。
(心,九唱)眼前一條獨木橋,(梁白)賢弟請。(祝白)梁兄請。啊梁兄,
(祝唱)我心又慌膽又小。
(梁唱)愚兄扶你過橋去,
(祝唱)你我好比牛郎織女度鵲橋。
(梁白)你呀(祝白)梁兄!
(合唱)過了河灘又一莊,莊內黃犬叫汪汪。
(祝唱)不咬前面男子漢,偏咬後面女紅妝。
(梁唱)賢弟說話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紅妝?放大膽子莫驚慌,愚兄打犬你過莊。
(祝唱)眼前還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又多深?
(梁唱)井水深淺不關緊,你我趕路最要緊。
(祝白)梁兄來!(唱)
你看這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白)噯(祝白)呶,
(梁唱)愚兄明明是男子漢,你為何將我比女人!
(白)走吧!
(合唱)離了井又一堂,前面到了觀音堂。
(祝白)梁兄可是到堂前一拜呀?
(梁白)好哇!
(唱)觀音堂,觀音堂,送子觀音坐上方,
(祝唱)觀音大士媒來做,我與你梁兄來拜堂。
(梁白)咳!
(唱)賢弟越說越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
(白)快走吧!
(合)離了古廟往前走,
(心唱)但見過來一頭牛,(九唱)牧童騎在牛背上,(心唱)唱起山歌解憂愁。
(祝唱)只可惜,對牛彈琴牛不懂,可嘆你梁兄笨如牛。
(梁白)噯!(唱)非是愚兄動了火,誰叫你比來比去比著我。
(祝唱)請梁兄,你莫動火,小弟賠罪來認錯。
(梁白)好了,好了,快走吧!
(祝白)梁兄,
(唱)多承梁兄情意深,登山涉水送我行,常言道送君千里終須別,請梁兄就此留步轉回程。
(梁唱)與賢弟草橋結拜情意深,讓愚兄再送你到長亭。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4/d3e/nBnauM3X1gjNzgjM3kD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5g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白)四九,快走吧!
(合)十八里相送到長亭,十八里相送到長亭。
(祝白)梁兄,
(唱)你我鴻雁兩分開,
(梁唱)問賢弟你還有何言來交代?
(祝唱)我臨別想問你一句話,問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梁唱)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問為何來?
(祝唱)要是你梁兄親未定,小弟替你來做大媒。
(梁唱)賢弟替我來做媒,但未知千金哪一位?
(祝唱)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你梁兄可喜愛?
(梁唱)九妹今年有幾歲?
(祝唱)她是與我童年乃是雙胞胎。
(梁唱)九妹與你可相像?
(祝唱)她品貌就像我英台。
(梁唱)但未知仁伯肯不肯?
(祝白)噢(唱)家父囑我選英才。
(梁唱)如此多謝賢弟來玉成,
(祝唱)梁兄你花轎早來抬。我約你,七巧之期,
(梁白)噢,七巧(祝唱)我家來。
(合)臨別依依難分開,心中想說千句話,萬望你梁兄早點來。
全國戲曲劇種現有目錄總匯
△元戲文輯本:祝英台△明傳奇《同窗記》河梁分袂、山伯賽槐蔭分別、訪友△明徽池調《還魂記》英伯相別回家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4/fd3/nBnauM3X1UTM2cjMyET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xk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崑曲吹腔:訪友
△越調:梁山伯下山、馬文才迎親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京劇:英台抗婚、送行、逼婚、園會、祭墳△京劇:驚聘
△定縣秧歌劇:金磚記
△東北二人轉:梁山伯相思、拉鞠(拉君)
△秦腔:雙蝴蝶、結拜、踏青、遠行
△河北梆子:祭墳
△河南梆子:梁山伯下山、祝九紅出嫁
△豫劇:樓台會
△河南曲劇:梁山伯上學、梁山伯送友
△五調腔:竇二毛添箱、祝英台哭墳
△晉劇:十八里相送
△洪洞戲:梁山杯(伯)全本
△洪洞戲:梁山杯(伯)探朋
△楚劇:東樓會
△楚劇:梁山伯訪友
△川劇:柳蔭記、英台罵媒、祝莊訪友
△滇劇:柳蔭記
△呂劇:梁山伯下山
△淮劇:園會
△江淮劇:梁山伯
△揚劇:梁山伯下山
△錫劇:十八里相送
△滬劇:藍橋十送
△紹興文戲:梁山伯藕池
△寧波戲(四明戲):梁山伯祝英台回文送友
△寧波灘簧:梁山伯與祝英台
△睦劇:梁母求藥方
△贛劇:梁祝姻緣
△粵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樓台相會、山伯臨終
△閩劇:相送
△宜黃腔:兩世緣
△羅卷戲:梁山伯
△湘劇:同窗記
△四股弦:大隔簾
△落子腔:紅羅山攻書、勸九紅
△彩調劇:山伯臨終戀英台
△瓊劇:樓台會
△梨園戲:四九弄
△迷糊:要嫁妝
△豫南花鼓:東樓會、西窗會、討藥引、討硯水
△豫劇:梁祝情
全國曲藝現有目錄總匯
△彈詞開篇: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1/5e1/nBnauM3X0ATN0EjM4ET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xk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彈詞:梁山伯與祝英台、十八相送、送兄
△蓮花落:英台山伯
△揚州清曲:十八相送、英台弔孝、化蝶
△淮北花鼓調:山伯訪友
△山東琴書:梁祝下山
△湖南三棒鼓:山伯送友、訪友
△湖北小曲:山伯訪友
△四川清音、長城調:山伯送行
△錦歌:樓台會
△木魚書:英台回鄉
△道情:英台下山
△南音:牡丹記
△走書:祝九紅撲墓
△鼓詞:新刻梁山伯祝英台夫婦致書還魂團圓記
△木魚書:山伯訪友
△鼓詞:柳蔭記、還魂團圓記
△木魚書:牡丹記
△竹板歌:梁山伯與祝英台
△彈詞:雙蝴蝶、新編金蝴蝶傳
△彈詞:新編東調大雙蝴蝶
△寶卷:梁山伯
△鼓子曲:祝英台上學、山伯訪友、英台拜墓
△粵曲:梁山伯
△琴書:梁祝姻緣
△推子:訪友、送友
△三弦書:英台擔水、英台辭學、英台撲墓
△河南墜子:英台下山、山伯訪友
△蘭州鼓子:梁祝緣
△西河大鼓:梁祝恨
△山東大鼓:梁山伯下山
△穎歌柳書:紅羅山
故事篇目及流傳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等43則浙江(其中寧波22則,其中有畲族)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1/6b5/nBnauM3XwQjN2QTNzIT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yk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山伯琴劍英台扇等15則江蘇
△三蝶奇緣等8則廣西(其中有壯族、瑤族)
△尼山姻緣來世成等6則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則福建
△飛蝶化彩虹等四川
△梁山伯與祝英台相愛等河北
△英台姑娘與山伯相會貴州(其中有布依族)
△三載同窗生死戀廣東
△梁祝出世北京
△梁祝讀書洞山東
△山雞•斑鳩•燕子•孔雀河南
△死人嘴上為啥要蓋書湖北
△梁祝復活留人間朝鮮
歌謠及流傳地
△梁祝敘事山歌2885行流傳於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台灣電影]](/img/7/cd4/nBnauM3X4ETMzYjM4ITO1AzNxITMzIDN4cTMwADMwAzMxAzLyk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梁山伯與祝英台2845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結義兄弟攻書傳2500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柳蔭記676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英台恨800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緣傳889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祝英台還魂團圓記後傳1865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游地府後生結夫妻1050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山伯英台游十八地獄全歌400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2756行客家族民間敘事山歌
△苗嶺梁祝歌1325行苗族民間敘事山歌
△梁山伯與祝英台936行壯族民間敘事山歌
△梁山伯與祝英台500行土家族民間敘事山歌
△英台恨416行瑤族民間敘事山歌
△梁祝山歌510行畲族傳統故事歌
△梁山伯與祝英台短歌15首流傳於全國各地
歷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
第1屆 《星星月亮太陽》 /第2屆 《梁山伯與祝英台》 /第3屆 《養鴨人家》 /第4屆 《西施》 /第5屆 《我女若蘭》 /第6屆 《路》 /第7屆 《小鎮春回》 /第8屆 《家在台北》 /第9屆 《緹縈》 /第10屆 《秋決》 /第11屆 《忍》 /第12屆 《吾土吾民》 /第13屆 《梅花》 /第14屆 《筧橋英烈傳》 /第15屆 《汪洋中的一條船》 /第16屆 《小城故事》 /第17屆 《早安台北》 /第18屆 《假如我是真的》 /第19屆 《辛亥雙十》 /第20屆 《小畢的故事》 /第21屆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第22屆 《我這樣過了一生》 /第23屆 《恐怖份子》 /第24屆 《稻草人》 /第25屆 《七小福》 /第26屆 《三個女人的故事》 /第27屆 《滾滾紅塵》 /第28屆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第29屆 《無言的山丘》 /第30屆 《喜宴》 /第31屆 《愛情萬歲》 /第32屆 《女人四十》 /第33屆 《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34屆 《甜蜜蜜》 /第35屆 《天浴》 /第36屆 《千言萬語》 /第37屆 《臥虎藏龍》 /第38屆 《榴槤飄飄》 /第39屆 《美麗時光》 /第40屆 《無間道》 /第41屆 《可可西里》 /第42屆 《功夫》 /第43屆 《父子》 /第44屆 《色,戒》 /第45屆 《投名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