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傳統曲目整本分回的有《玉堂春》、《宋江》、《武松傳》等,小曲有《二十四枝花》、《四季相思》、《孟姜女》等。還有一部分作簡單化妝的曲目,為《尼姑下山》、《打花鼓》等,頗具特色。贛州南北詞,似亦歸屬清音一類,於清道光中葉,分別由南昌和江浙傳入。流行於南康、大余、興國、瑞金等贛南地區和廣東北部、福建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大多在婚娶壽誕及節日時演出,演唱者七至十三人,身著長衫,圍桌而坐,全為男性。雖曲調有男、女腔之別,但女腔由男性以小嗓演唱。自奏自唱,以唱為主,說為輔。樂器有揚琴、琵琶、三弦、二胡、笛子、鼓板等。傳統曲目有《天官賜福》、《湘子化齋》、《春香鬧學》等。
表演形式
演唱多由女演員自擊板鼓而歌,伴奏多為盲人,樂器有二胡、琵琶、揚琴、月琴等。音樂上以小曲為主,文南詞

當時長江沿線以說唱謀生的藝人,多順水隨舟流動,登岸靠港,隨意作場,客觀上促成了民間音樂的互補與融合。九江清音的主要曲調文詞即起源於荊州;南詞則起源於浙江,又受江蘇灘簧的影響衍變而成;加之鄰近省份的民歌小調與本地小調的摻和,逐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表演者一人,多為女性,早期為坐唱,後發展為站唱,左手執夾板,右手握竹製鼓扦敲擊扁鼓,如曲目中人物過多,伴奏者也參加演出。傳統曲目整本分回的有《玉堂春》、《宋江》、《武松傳》等,小曲有《二十四枝花》、《四季相思》、《孟姜女》等。還有一部分作簡單化妝的曲目,為《尼姑下山》、《打花鼓》等,頗具特色。贛州南北詞,似亦歸屬清音一類,於清道光中葉,分別由南昌和江浙傳入。流行於南康、大余、興國、瑞金等贛南地區和廣東北部、福建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大多在婚娶壽誕及節日時演出,演唱者七至十三人,身著長衫,圍桌而坐,全為男性。雖曲調有男、女腔之別,但女腔由男性以小嗓演唱。自奏自唱,以唱為主,說為輔。樂器有揚琴、琵琶、三弦、二胡、笛子、鼓板等。傳統曲目有《天官賜福》、《湘子化齋》、《春香鬧學》等。
發音特點
清音一種發音現象當氣流通過聲門時,如果聲道中某處面積很小,氣流高速衝過此處時產生湍流,當氣流速度與橫截面積之比大於某個臨界速度便產生摩擦音,即清音。
簡單來說,發清音時聲帶不振動,因此清音沒有周期性。
1.清越的聲音。《淮南子·兵略訓》:“夫景不為曲物直,響不為清音濁。”晉左思《招隱詩》之一:“非必有絲竹,山水有清音。”唐張文姬《沙上鷺》詩:“沙頭一水禽,鼓翼揚清音。”郁達夫《沉淪》一:“這幽谷深深,全充滿了她的歌唱的清音。”
2.與濁音相對。發音時聲帶不振動的音,如國語語音中的p、t、k、f、s等。
4.舊時婚喪中所用的吹奏樂
主要形式

主要特點
鄂贛邊界的蔡山、閔坼列、蔣家營、桂家壩一帶大泊湖地區。據《德化縣誌》記載,在清乾隆年間就已盛行。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西清音得以恢復並演唱過一些新編曲目。
傳統曲目
有《安安送米》、《宋江殺情》、《王婆罵雞》、《僧尼緣》、《玉堂春》、《宋江》、《武松傳》等,小曲有《二十四枝花》、《四季相思》、《孟姜女》、《天官賜福》、《湘子化齋》、《春香鬧學》、《五更相思》、《照花台》、《南昌東湖十景》、《僧尼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