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龍鎮

洛龍鎮

洛龍鎮:洛龍鎮位於道真縣縣境東北部。南接忠信鎮,西連河口鄉和陽溪鎮,由北而東與重慶武隆縣接壤。洛龍鎮以中山為主,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洛龍鎮自然資源豐富。

基本信息

洛龍鎮位於道真縣縣境東北部。南接忠信鎮,西連河口鄉和陽溪鎮,由北而東與重慶武隆縣接壤,駐地洛龍(原名丁氏壩),總面積226。36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945頃。轄4個辦事處,23個村,182個村民組。
洛龍鎮位於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東與武隆縣浩口鎮毗鄰,南抵忠信鎮,西抵凌宵、陽壩,北與武隆黃鶯鄉接壤,距道真自治縣城54公里,距重慶市武隆縣城47公里,道武公路橫貫其中,交通方便,素有“黔蜀門屏”、“北門要塞”之稱,是貴州對接重慶的視窗鎮之一。總面積226.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0.5%。是全省1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省文明村鎮和遵義市35個建強鎮之一。
明、清時期,今洛龍鎮轄境屬小溪里全部,民國30年(1941年7月),道真縣重新劃分行政區域,設3區19 聯保,現洛龍鎮屬第二區,區公所駐地丁氏壩,1950年9月道真縣人民政府將全縣劃分為7個區,第五區人民政府駐地丁氏壩,轄洛龍鄉和凌宵鄉,1955年5月第五區更名為洛龍區,1963年3月調整行政區劃,將24公社調整為1鎮、42公社,洛龍區轄洛龍、凌宵、增產、大塘、自由、平等等6公社,1981年5月8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增設大田等7個公社,洛龍區轄洛龍、凌宵、增產、大塘、陽壩、陽溪、河口等7公社。
1992年8月,通過建鎮、並鄉、撤區,撤銷全縣7區、1鎮、49鄉,新建10鎮4鄉。撤銷洛龍區所屬洛龍、凌宵、增產、大塘、陽壩、陽溪、河口7個鄉,合併建洛龍鎮,轄 23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同時劃出凌宵、陽壩、陽溪、河口4個鄉,鎮人民政府駐地洛龍,以原洛龍區辦公樓為鎮黨政辦公樓,2001年6月遷至觀田壩新建辦公樓。
1993年9月,根據縣委、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鄉鎮設定片區辦事處的決定》,洛龍鎮在原洛龍區所轄3個鄉所在地及原忠信所轄的龍橋鄉分別設立洛龍、大塘、增產、龍橋4個辦事處。2004年2月,經縣人民政府批覆,撤銷洛龍鎮4個辦事處,將原23個村和洛龍茶場合併建立龍橋、洛龍、三院、五一、大塘、鷹咀6個村及丁氏壩、茶場2個社區,共175個村民組、11個居民小組。
2007年,全鎮共5462戶,其中農村5104戶,非農業358戶,總人口1989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8.13%。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10%。境內居住有漢、仡佬、苗、土家、彝等4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5%,仡佬族人口占27%,苗族人口占30%,土家族人口占16%,其他各民族人口共占2%。
洛龍鎮以中山為主,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點海拔1964米,最低點海拔530米,相對高差1434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鎮所在地平均氣溫22℃,無霜期24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1170毫米。
洛龍鎮自然資源豐富。據2005年縣國土資源局土地變更調查,全鎮土地總面積22867公頃。以林地面積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耕地面積。在總面積中,耕地面積占24.2%,園地面積占0.9%,林地面積占46.7%,城鎮建設占0.1 %,交通用地占2.3%,水域面積占2.2%,未利用土地占23.6%。水資源豐富。發源於大塘村東流河的洛龍河(亦稱花溪),流域面積254平方公里,河長26.1公里,其中流經鎮內大塘、鷹咀、洛龍、丁氏壩、龍橋5個村(社區),流長13公里。發源於五一村鹽肖井、六井壩、謝家壩的籃縣溝支流,流域面積31平方公里,河長6.5公里,流經五一村集中、雙河2個片區18個村民組,於丁氏壩社區關田壩匯入洛龍河。礦藏資源已初步查明,金屬礦有鐵,非金屬礦有硫鐵礦、硫金砂,建築材料礦有石灰岩、矽石、耐火粘土、石棉、方解石等,能源礦有煤。旅遊資源尤為豐富,既有自然風景資源,農業觀光、文物古蹟和民族風情等資源。磨盤山風景區、觀音岩、牛角寨、東流河、大塘邊貿民族旅遊新村等,是理想的風景資源。始建於元代的觀音岩為縣內尚存的較早的寺廟建築。建於清代的牛角寨,自然資源豐富,有上萬畝原始生林帶,有上萬畝的竹筍,有海撥1900米的磨盤山,有蜿懸盤鏇的梯級電站,有“人吼一聲,水漲一尺”的流河,有勝似仙境的牛角寨溶洞,有頂如人民大會堂頂部的打缸洞,還有近千年的觀音岩等旅遊風景點。
1992年,洛龍鎮建立以來,經歷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八五”、“九五”、“十五”3個五年計畫時期,鎮黨委、鎮人民政府在中共道真自治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領全鎮各族人民,從洛龍鎮的鎮情出發,以脫貧致富奔小康,建設經濟強鎮為目標,制定了"依託道真遵義貴陽,對接武隆重慶長江,發揮省際邊界優勢,發展民族邊貿經濟,把洛龍建成省際周邊區域經濟強鎮"的發展思路。實施了"鎮域中心開花,道武公路連線,大塘邊界突破"的發展戰略,促進了全鎮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2007年,全鎮農業總產值(現行價)6100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7.8%。財政收入556.5萬元,財政支出541.4萬元,較1993年分別增長4.2倍和6.3倍,平均遞增分別為30%和4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1650元增長到2007年的2000元,高於全縣農民人均收入1680元的水平。洛龍鎮信用社、郵政存款餘額6266萬元,較1993年增長近26倍;貸款餘額達1655萬元,增長近13倍。
農業保持較快增長速度,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烤菸、畜牧業等支柱產業進一步鞏固提高,玄參、大蒜等特色產業迅猛發展,將成為又一重要支柱產業。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萬噸左右。烤菸產量從1993年的1550噸提高到2007年的1950噸,增長1.26倍。畜牧業快速發展,通過品種改良、創建基地、實施規模飼養、發展養殖大戶等方式大力發展畜牧業。生豬飼養量由1993年的1.3萬頭髮展到2007年的1.8萬頭,農村戶均養4.5頭,有養殖大戶216戶。生豬出欄由1993年的0.8萬頭,增長到2007年的1.4萬頭,增長43%。大牲畜牛的飼養量由1993年的6500頭髮展到2007年的19360頭,增長67%。林業順利推進,通過國家、部門、民眾共同籌資,營造工程項目林,實施人工、飛播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加快林業發展。1993~2005年,累計造林1000公頃,累計採伐銷售商品木材21000立方米。鄉鎮企業跨越式發展,2007年,全鎮鄉鎮企業發展到13個,比1993年增長1.4倍,從業人員2000人,企業產值5600萬元,增長12.5倍,上交稅金120萬元,增長47.2倍。
隨著商業、供銷和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個體私營經濟進入商貿發展快車道,商業貿易空前繁榮。2007年全鎮共有私營和個體工商戶200餘家,月均商品零售總額達194萬餘元,2000年,洛龍鎮列為全省1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
基礎設施快速發展。1993年以來,鎮黨委、政府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重點建設以水、電、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全面實施“城鎮帶動”戰略,擴展投資空間,建立多渠道投資體系,強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從2000年至2007年實施了一、二、三期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全鎮7個村(社區)97個村民組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農村用電普及率達100%; 2007年全鎮已有人飲工程7個 900立方米,小水池(窖)17個1230立方米;煙水配套工程188個49344立方米,渠道58.8公里。2000年新建洛興大道400餘米,同時改造原有街道。至2007年,城鎮化率達13.7%,城區面積達0.95平方公里。對大塘村進行了改造,硬化了路面、綠化了街道、亮化了環境,村容村貌發生了明顯變化,2002年—2004年在大塘村實施了總投資330.8萬元的三期移民搬遷工程,時至2007年已安置農戶265戶,新村的別墅型房屋如雨後新筍,農村住房明顯改善。洛龍鎮交通十分便利,道武公路橫慣其中,通村組公路不斷增多,基本實現了全鎮各村及大部分村民組通公路,全鎮通車裡程達215公里。至2007年,全鎮農村安裝電話885餘戶,村村開通移動和聯通通訊,35%的農戶用上了手機。1993年以來,新建成東流河、觀音岩、洛龍、龍橋等7座電站,年均發電量4400萬千瓦,輸出4000萬千瓦。至2007年,全鎮建成沼氣池1016口。
扶貧開發、招商引資成效顯著。1993~2007年間,全鎮共招引客商12家,引進資金9000萬元,建設項目12個。借2004年道真被列入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大好機遇,制定全鎮扶貧開發實施方案及扶貧開發規劃,確定了扶貧開發實施重點村,通過整合項目,捆綁資金。2000~2007年,共實施扶貧開發項目30個,投入資金451.5萬元。2004~2006年,投資250萬元,建成了大塘民族邊貿民族旅遊新村1個,55戶農戶進駐新家。2006年,投資15萬元,建上大塘“四在農家”創建點1個。2007年,投資41萬元,建五一村竹林灣、棗子坪“四在農家”創建點1個。
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認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口與計畫生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文化事業健康發展。1993~2005年間,人口出生率在5.5‰至6.3‰之間,計畫生育率在95%以上,死亡率在6.3‰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在5‰以下,連續6年被縣評為先進單位。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丁氏壩創建義塾一所。民國19年,洛龍辦初級國小。1956年秋,洛龍國小設戴帽國中,招生50人,次年改為初級中學。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小教育不斷創新。解放後,不斷興辦國小、中學。1992年,全鎮中、小17所。1998年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合理調整最佳化中、國小布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至2007年,全鎮有國小8所,在校學生1835人;有國中1所,在校生682人。2003年,經上級驗收,全鎮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2007年,“兩基”複查和“普實”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驗收,2003—2007年升學率年年有上升。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完善鎮、村醫療防疫保健服務體系。2007年,全鎮有醫療機構11個,有醫護人員46人,有村級衛生室10個。文化體育活動日益豐富。2005年新建老年人活動中心,並組建老年人腰鼓隊一支,常赴重慶武隆進行文娛表演。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全民健身活動進一步開展。各村所在地建有籃球場。籃球、桌球、田徑等體育活動廣泛開展。農村合作醫療進一步加強,參合率達88.6﹪;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五保”特困、優撫等體系日益健全,民政僅2007年就發放各類補助資金68.4萬元,基本實現了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鎮內文物古蹟較多,有勝似仙境的牛角寨溶洞,有頂如人民大會堂頂部的打缸洞,還有近千年的觀音岩以及建築宏偉的洛龍古寨。
生態旅遊區磨盤山】洛龍鎮大塘村磨盤山位於道真自治縣北部邊陲、北臨重慶市武隆縣石橋鄉、與重慶黑天坪旅遊風景區緊密相連,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1934.6米,總面積40000餘畝,平竹林15000畝,磨盤山是因為在山上有一敦約3米大的石頭特像當地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磨盤而得名。磨盤山土地、水源、物產、生態等資源十分豐富,有原汁原味的野生平竹筍,有名貴中藥材天麻、洛黨、玄參以及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紅豆衫、山尖衫等,是狩獵、旅遊、養殖、種植中藥材及反季節蔬菜的好地方。因磨盤山海拔較高,與海撥只有200米的武隆縣城形成強烈的氣溫反差,具有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下桃花山上雪”的獨特的氣候特徵,成為人們首選的避暑山莊。
磨盤山上有15000畝的平竹資源,每年可採收鮮竹筍120餘噸,有每年採收100餘噸的中藥材枳丸,有每年採收lO余噸的續斷,還有黨參、微菜、天麻等中藥材資源。磨盤山腳下有個坡叫五里坡,因坡長約五里而得名,方圓兩公里之多,較為平緩,生長著灌木叢林,植被較好,再斜下左側就是“三台坡”,“三台坡”有三個大土平坐落有致而得名,這裡有上1000畝箭竹資源。接下來是“燈草壩”,因水燈草植物資源豐富而得名,總面積約150餘畝,再下來就是城門洞,石林獨具一格,宮庭、朝門,別具古韻,石門高約8米,寬約4米,門外100畝地的廣場,恰似古代練兵場。附近有個放馬凼,是過去人們放馬的集中地。這裡有神秘的傳奇故事,傳說,平西王吳三桂老家就住於此,小地名叫吳家塘,平西王吳三桂當時回老家定都謀反,他看到七條壩地域開闊,又有四條通道,有東、南、西、北門之稱,是吳三桂定都首選的風水寶地,但此風水寶地早已被土地老二占用,吳三桂只好定都城門洞。可是,正在籌建皇都時,皇帝得知則不容,便下令人馬追捕吳三桂,幾經周折,一直追趕到四川(今重從)江口的一個死角才將吳三桂促拿歸案。
磨盤山附近有個調牛場,也就是過去人們趕集交換耕牛的聚集地場,是人們運糧到重慶江口的必經之路,不遠處有個地名叫熊滾凼,傳說有一隻大熊常在這裡活動,經常山沒威脅過往商人,一天,當地一位農夫正在路邊砍柴,不時,大熊來了,嚇得農夫撒腿就跑,而大熊卻高興極了,恰好騎在打好削子的柴木上用嘴使勁抽削子,不一會,削子倒抽出來了,可熊屁股下的睪凡卻被緊緊地夾在了柴縫裡,熊疼痛難當,奄奄一息之時,農夫來了。但是,熊滾凼的戰爭仍沒有結束,因地理位置特殊,四川彭水的鄧正文、武隆的張火朝和貴州道真的劉天處,常遇“省界不明”之爭。在那時,人們愛么兒的觀念十分強烈,對此,雙方約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任何人不得殺對方么兒,一次,在談判好“黔蜀定界”的條件下,劉天處的一名得力將官,名叫盧石一(今磨盤山下圈牛河人)帶著人馬,馱著早已製作好的界碑,安心將兵器放於馬背,在無絲毫防範前往邊界途中,被早已深入1公里內埋伏在叢林中的敵人暗殺,導致界碑存此落地生根。到了1997年,中國政府重新堪界,經貴州和重慶雙方認定,才將兩省界線準確地定於羊絲埂,恢復了原來的界線。
邊境腳下有一大懸崖,白皚皚的石壁壯觀,傳說岩石里有六口水塘七條水龍,其中一口水塘二龍爭居,由於一塘不容二龍,爭占不過,只好放棄,另尋安身之處,水龍飛走時,奔垮一大壁岩石,至今,奔垮痕跡可見。但六口塘的水資源卻沒受任何影響,一直養育著大塘、黃鷹、江口等貴州與重慶各處的人們。
七條壩:即三朝壩、沙壩、下壩、上壩、黃岩壩、燈草壩、鐵廠壩,方圓十里,由於點多線長,在七條壩,有個村民組叫瓦房,傳說,過去有一戶人家,男人在外地做些買,曾用馬馱過一些瓦片回來添加在房屋上,當時這裡的人們沒見過瓦片,感到稀奇,都叫它瓦房,後來,也就自然成了這裡的地名。還有個村民組叫祝麻沱,祝麻沱村民組是一個凹地,後山腳下有個溶洞,傳說,過去有一個姓祝的強盜,臉凸凹不平,還長有很多斑點,人們常叫他麻子,祝麻子等強盜長住洞中,強搶民女,以搶為生,令人們十分憎恨,後來可能是老天不容,罪有應得,在一個夜晚,岩石突然坍塌堵住了洞口,祝麻子等一大幫強盜被活活埋葬於此,人們得到安寧,便叫此地為祝麻沱。附近就是圈牛河,是一個約有70多畝的大壩子,壩央有一小山堡恰似犀牛形狀,犀牛尾部有股水流出形成一條小河,河水緊緊圍繞犀牛而致,故人們叫它圈牛河。一天,當地一村民山砍柴,不慎將犀牛尾部一根粗壯的扁扣騰砍斷,扁擔騰連續流了七天的鮮血,後來,尾部再也沒有清水流淌,而是從東面徑直流向西面,從此,河水再也不圈牛而致了。
山腳下有個地方叫寨灣,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在此失散後,余銀州和婁上頂在此召集當地陳家兄弟安營紮寨而得名。當時,老人陳溪堯是民間公認的區長,在當地頗有聲威,老大陳向堯是鄉長,老四陳仲堯是當地保長,老三陳佐堯和老五陳繼堯是當地土匪頭目和組織者之一,匪勢非常強大。半山腳有個溶洞,方圓五六餘平方米,但進口卻很小,土匪是在洞中安營紮寨,像縮頭烏龜似的與八路軍周鏇。據說國民軍婁上頂的槍法特好,共軍在剿匪時,他從洞口射出兩槍,很準確地將一位八路軍連長和一名戰士擊中,文化大革命後,才將連長和戰士的名字立碑於重慶市武隆縣烈士陵園。最為壯觀的還是東流河,東流河恰似一個搖籃,方園兩千餘平方米,北面有兩股泉水常年洶湧流出,無窮無盡,東流河溶洞主洞有3個,高40—70米,寬30---100米,長1000—4000米,人可通行,多伏流,時明時暗,洞頂中央有一長凹,人們稱它叫“天龍”,據說,氣候較好時,天龍會發亮,讓人看了不想離開。洞的右側,彎腰而入,便是千奇百怪的鐘乳石景觀了,洞中有洞,景中有景,形狀各異,有的像人,有的像物,千奇白怪,無其不有。順下150餘米,人們叫它十層壩,洞中一片漆黑,大巷小巷,縱橫交叉,十分複雜,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十層壩,一壩接一壩,一層接一層,大大小小,規格各異,層壩之間,有遠有近,但坐落有致,十分漂亮。洞左側有一個約10餘米長的S型陡坡,陡坡因濕潤而溜滑,人們叫它“溜沙坡”。爬完溜沙坡又是一大空間,左側自然生長著一個恰似人們求神拜佛的神位,長約3米、高5米,神台、佛像、香爐等一應俱全,故人們叫它香合岩。香合岩右側有很多低矮狹窄的小溶洞,過去人們叫它“石房圈”,後來人們叫它“迷魂宮”,小洞一個接一個,稍有不慎便易迷失方向,裡面還有村樹坪、雷洞坪、青蛙嘴等地名之分。
洞口石壁上曾記載封洞和門頭寨(亦叫宗祠寨)的文字痕跡。溶洞口上面是一大白亮亮的懸崖,洞口的石壁上刻有“乾隆二十八年八月……王封”等字樣,由於年代已久,文字風化,有的筆畫無法辨認,“宗詞寨”位於溶洞門口左上邊一個岩層,長方形狀,約200餘平方米,終端有一個水池,至今仍有清水流溢。宗詞寨是楊氏“通”字輩時修建的,時至今日已經5輩人的歷史,“通”輩弟兄兩人,一個叫楊通昭,一個叫楊通燦,弟兄倆在東流河的東西側而各修一座寨生息,僅相距幾百米,隨叫隨應,其目的占據有利地形,便於防範和抵禦外來侵略,楊通昭的“宗祠寨”,至今在方正整齊疊放的寨門端上仍有依稀可見的文字佐證,門頭石粱上“宗祠寨”、“閒人免進’’等字樣十分醒目,“宗祠寨”,光緒十三年,丙成桂月起工,丁亥年九月上部門梁,十五日完工。“楊通昭修此寨,為後代子孫防身保家,兄寬弟忍,易後人長發其壽”。通過五六代人的信守和傳宗接代,現在楊氏家族已擁有50餘人。據說當時修建詞寨,由於地盤難平,石材搬運較遠,加之每道工序做工精細,導致工期慢長,共吃了八十餘頭肥豬。如今建築物的木架部分已在1985年被拆除,留下的也只有石材部分了,據說,當時縣民政部門為了保護這些文化遺產,還給了楊氏後人一定的補助才保留來現在的可見痕跡。
東流河水資源十分豐富,周圍有寨頭、大貓洞、六洞、上河溝灣、下河溝灣、寨灣、下洞口、鄭家岩腔、老水井等九個地方出水,水源來源於磨盤石大山內,經東面溶洞流出山外,近幾年,鎮黨委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利用這些水資源沿流修建了七個梯級發電站。磨盤石下七條壩,七條壩下東流河是重慶和道真人們夏天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避暑山莊大塘邊貿民俗文化村】大塘村位於道真自治縣洛龍鎮北部,與重慶市武隆縣黃鷹鄉毗鄰,距道真縣城67公里,距武隆縣城32公里,距武隆黑天平索道旅遊區僅3公里之遙,距國家級名勝風景區仙女山45公里,是貴州對接重慶市場的重要視窗村。道武公路黃貫全村,交通順利,信息靈通。境內具有豐富的荒山草坡,宜林宜牧,森林覆蓋率達80%,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上萬畝原始生林帶,有上萬畝的竹筍,有海撥1900米的磨盤山,有蜿懸盤鏇的梯級電站,有“人吼一聲,水漲一尺”的流河,有勝似仙境的牛角寨溶洞,有頂如人民大會堂頂部的打缸洞,還有近千年的觀音岩等旅遊風景點,美不勝收, 以“大塘土雞”為主的特色餐飲業“三麼台”、“人參果燉仙人冒”、“蕨巴烙臘肉”、“洛黨雞”、“大腳菇雞”等特色飲食讓人吃後回味無窮。“打鬧歌”、“花燈戲”、“高台舞獅”等民族民間文化異軍突起,鄉村文化族游氛圍濃厚,大塘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成就了人們遊覽七洞門、探險“黑天平”、參拜觀音廟、遊覽大沙河和磨盤山的“金三角”宿營地,成了黔渝土特產品交易的聚集地,年接待外來游容近5萬人以上,旅遊業已逐步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大塘是入黔入渝的必經之道,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僅有夜郎文化的厚重底蘊,而且得蓋於巴蜀文化的滋養,尤其是尹珍文化和神龍氏的傳說,更顯大塘的歷史悠久,這裡有著中華三大黨參為首的“洛黨”,有貴州名茶系列之“洛龍雲霧茶”,有具有抗癌功能,清香可口的洛龍大蒜,有中藥材玄參等特色產業,全村平均海撥1500米,夏季涼風習習,冬季白雪皚皚,與海撥只有200米的武隆縣城形成強烈的氣溫反差,是武隆人休閒納涼的好去處.
特色餐飲大塘土雞】大塘陳家土雞原名青椒童子雞,2003年於洛龍鎮大塘村街上落址營業,本餐館採用獨特的配方,製作的食品深受客人的喜愛,因有利的區位及地理優勢,重慶等地的客人遠來品味,2004年10月,一位很具有影響力的重慶客商來到大塘度假用餐,不幸在回家的途中因車禍而去世,從此大塘土雞便在重慶開始聞名,前來休閒、度假就餐的客人開始上升,具統計最多的一天來此用餐的客人多達160餘人,為滿足顧客的需要,陳家土雞餐館於2005年初開始改建場地,現已擁有1000平方米的二樓住房及餐館一棟,可同時容納150人用餐的舒適環境。
洛龍特產大腳菇、洛龍大蒜】大腳菇又稱獨腳菇,因其單獨一株又無法人工栽培故為菌中之珍品。每一朵大腳菇下都有數以千萬計的白蟻在下面忙碌,因此,大腳菇與“冬蟲夏草”的營養價值有異曲同工之妙。每年夏秋兩季是大腳菇生長繁殖的季節,它富含人體必須的胺基酸,其味鮮、嫩、脆、甜、滑、潤。有清蒸、生煎、乾煸、素燉、熬湯等多種食法,也可烹製出風味獨特的大腳菇宴席,特別是洛龍的大腳菇燉雞更是讓客人讚不絕口。洛龍鎮就是一個廣產大腳菇好地方,主要分布在洛龍的龍橋、三院、洛龍、鷹咀等地,年產15萬斤,遠銷重慶、貴陽等地。
洛龍大蒜在洛龍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早在二十世紀70年代遠銷日本及東亞地區,80年代在遵義經貿會上曾認定洛龍大蒜為貴州特優品種,被列為遵義地區拳頭產品之一。是洛龍鎮的一項特色產業,它具有個大、皮薄、質脆、香氣濃,辛辣味重特點。洛龍大蒜既是一種調味品,又是一種好藥材,具有降血脂、消炎、止痢、止痛等功效。經加工出來的產品色澤白、晶瑩透亮、滋味鮮甜、微辣,具有口感好、開胃、增進食慾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歡。2007年鎮黨委、政府將其作為一項產業來抓,建立了標準、規格的基地三個,總面積1000畝,零星種植3500畝。2007年全鎮產量10萬斤以上,同時新建了洛龍銀氏大蒜加工廠、改建了洛龍大蒜加工廠,均擁有400餘平方米的加工廠房及加工設備一套,能滿足年生產2000噸左右大蒜的需要量,2007年加工成品產量均在35000斤以上,目前產品主要銷往重慶、貴陽等市場。
礦產資源學堂坡硫鐵礦】學堂坡硫鐵礦位於道真自治縣洛龍鎮鷹咀村雙龍片區,礦區距離洛龍鎮政府所在地有10公路,距武隆縣城56公里,該礦由鎮人民政府於2005年5月引資500萬元動工興建,2005年11月投產,是我鎮重要的工業企業之一。學堂坡礦區面積0.4524平方公里,硫鐵礦石遠景儲量3000餘萬噸,煤礦遠景儲量500餘萬噸,規模年產礦石5萬噸,煤炭1萬噸,硫鐵礦品位達34.5%,礦山服務年限為20年。 2006年3月追加投資500萬元,完成了廠辦公大樓、職工宿舍樓、礦品堆放地、廢渣堆放地、運輸公路建設、礦道建設等主要工程,礦廠開始以日產100噸的速度進行生產。學堂坡硫鐵礦的礦石,主要供應武隆化工廠,已成為武隆化工廠的主要供應基地。2007年該礦廠擁有職工85人,年出礦量6萬噸,出煤量1萬噸。
五一村農業綜合開發】五一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土地總面積30172畝,耕地15086畝,其中稻田8995畝,旱地6091畝,涉及18個村民組3554人,新建渠道72公里,機耕道25公里,農耕步道30公里,改良土壤6000畝,科技培訓6千餘人次,示範推廣450畝,購土壤化驗設備和防蟲設備15台套等。項目總投資1753萬元(其中申請財政農發資金1215萬元,自籌資金585萬元),06年已投資480萬元,在12個村民組綜合治理了6000餘畝旱坡地,因地制宜構築了“一橫五縱”及支渠與阡陌相通的18.8公里堰渠,修建了7條10.7公里的機耕道,10條10公里的農耕步道。2007年第二期工程土地治理已實施,總投資880萬元,涉及16個村民組564戶,治理土地面積4670畝,新修公路18.48公里,堰渠26公里,安裝殺蟲燈100盞,殺蟲面積1300畝。第三期工程國家投資489萬(二期346萬),主要是結合一、二工程進行生態建設,2010年後的五一村又是洛龍一大農業觀光的旅遊景點。
四在農家和諧新大塘】大塘村位於洛龍鎮東北部邊陲,平均海拔1300米,是黔渝兩省(市)的交通喉舌,與重慶武隆縣黃鶯鄉毗鄰,距道真縣城67公里,武隆縣城34公里,升級改造的三級油路道武公路橫貫其中,交通便捷,全村總面積48.6平方公里,轄20個村民組458戶1832人,仡佬族居民占800%,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境內原始生態良好,民族風情濃郁,是重慶人休閒度假的好地方,2004年來,在上級的領導下,村支兩委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奮力拚搏,排難爭先,按照鎮黨委、政府制定的“依託道真遵義貴陽,對接武隆重慶長江,發揮省際邊界優勢,發展民族邊貿經濟,把洛龍建成省際周邊區域經濟強鎮”的發展思路和傅傳耀書記“把大塘建成黔渝兩省(市)交界地的一個休閒和邊貿點”的指示精神提出了“發揮邊關優勢,發展邊貿經濟,打造大塘新村”的工作思路。實施了“擦亮紅色遵義北門,打造綠色神奇大塘”的發展戰略,促進了全村文明的和諧發展。2005年被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示範帶”建設,並多次獲省市級表彰。
2004年-2006年,投資220萬元,建成仡佬民居50套,總面積7880平方米形成了仡佬民聚一條街,遷入安置67戶;投資60.7萬元,完成了長300米、寬20米的街道的新建和油化任務;投資5萬元,硬化人行道1800平方米並實施了沿街綠化;投資21.8萬元,建成244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投資35萬元建成了902立方米的煙水工程,改建水管網3800米,200餘戶農戶喝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投資50萬元建成了大塘移動機站;投資11萬元安裝了路燈;投資25萬元建成了休閒娛樂運動場,投資45萬元完成了“四在農家”建設,硬化了228戶農戶院壩17830.26平方米、硬化連戶路3000平方米、建花壇花台60個300平方米、改灶40間、改廁55間、美化屋脊6700米、美化磚牆3555.35平方米、木房外牆刷漆3100平方米、漿切堡坎650立方米、建排水溝1107.2米、建宣傳欄5塊、添置籃球架2副、硬化羽毛球場地1塊,購置民族體育運動設施10套,投資13萬元完成了大塘至田壩里程1.3公里的環寨公路,2007年10月啟動了“生態示範村”創建工作。其他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一座嶄新的邊貿集鎮正向重慶人展示貴州人民的風采。
2004年-2006年,改建了大塘國小,提前兩年實現“兩基”攻堅目標並順利通過驗收,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落實了“控輟保學”措施,提高了教育質量。計畫生育以爭創省優質服務先進村為契機,極大地提高了服務質量,促進了《人口與計畫生育法》的深入貫徹。兌現獨生子女一次性獎勵15戶,三結合幫扶18戶,農村計畫生育獎勵扶助8人,2007年度全村計生率達99.2%。利用大塘洛黨雞、人參果燉仙人帽、竹芽雞等仡家鄉土美食特色資源,組織新村婦女發展“大塘土雞”、“農家樂”特色餐飲業,活躍了大塘經濟;利用遠程教育開展了餐飲業、烤菸生產技術、畜牧養殖技術、農業科技等技能的培訓和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理論知識的學習拓寬了新村人民的致富途徑,增強新村人民的法律意識;
加大了依法行政工作力度,推行了村務、警務公開。牢固樹立了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加強了政法綜治工作,落實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廣泛開展了“平安大塘”的創建活動,妥善處理了民眾來信來訪,按月開展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有效化解了各種矛盾糾紛。強化安全生產意識,狠抓安全生產措施,五年來無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全力維護了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著眼於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三年來先後舉辦了籃球比賽、民族體育比賽、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青少年綠色示範帶植樹活動等,使幹部民眾在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中受到教育。積極開展“衛生與秩序”整治活動,村容村貌明顯改觀。積極廣泛開展了“安全文明村寨”、“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開展了“富、學、樂、美”四在農家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組織引導民眾理清了發展思路,制定了增收措施;利用遠程教育網路對農民進行了各種農業適用技術及非農技能培訓,民眾自覺學政策、學科技、學法律,學在農家蔚然成風;手機、電視、機車、洗衣機、DVD、機動車等現代化設施進了農家門,農民勞動之餘下下棋、打打球、唱唱歌、看看電視,文體活動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充實了,農民成了創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樂在農家其樂融融;在示範帶動下農戶自覺治理髒、亂、差,新建、改建住房200多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家物放有序了,衛生條件逐漸改善,貧困農民住進移民房,貧困戶搬進了富有門,美在農家讓人羨慕。
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促進了大塘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在思想建設上,認真開展了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員幹部努力發揮表率作用,通過集中學習和自學相結合,提高了幹部、黨員的理論素養和思想素質;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開展了“保持先進促發展、服務民眾當先鋒”主題實踐活動,積極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立說立行,認真整改,達到了提高黨員素質、加強基層組織、服務人民民眾、促進各項工作的目的。在組織建設上,全面實施了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培訓幹部民眾300餘人次。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示範帶”建設,開展了農村黨員“十戶代言人”活動,評選“代言人”37人,充分發揮了他們聯繫民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開展了村幹部“雙最”評選活動,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來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0名,發展黨員9名,加強了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在黨風廉政建設上,建立了村務公開制度,按月公示,接受幹部民眾監督,促進了幹部勤政、廉政。認真貫徹了民主集中制,堅持重大問題集體討論決定;堅持了民主生活會制度,認真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
大塘村民俗新村創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三個文明協調發展,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大塘村支兩委一定會搶抓機遇,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工作,以正確的政績觀促進工作,把大塘的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五一村示範帶】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進一步夯實洛龍鎮邊貿小城鎮地位,不斷豐富和提高民眾的生產生活需求,全面實現小康任務目標,2007年在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洛龍鎮黨委、政府精心組織,在五一村實施了“示範帶”創建工作。五一村地勢開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歷年來一直是洛龍鎮優質烤菸的主產區域。加之近年來,在縣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煙水配套工程及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相繼在此實施,特別是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環境, 2007年投資41萬元在五一村竹林彎、棗子坪完成了98戶農戶9500平方米的院壩硬化,硬化連戶路1200平方米,建花壇550平方米,美化屋脊2500米,建排水溝745米,美化磚牆4300平方米,木房外牆刷漆750平方米,建宣傳欄4塊,改廁60間,添置籃球架1副,硬化羽毛球場4塊,修建環寨公路2.2公里,安裝路燈20盞,建設沼氣池145口。通過示範帶動,確立民眾在創建中的主體地位,切實轉變了民眾“要我創建”為“我要創建”的思想,現在的五一村已建成了一個環境優美、山川秀麗的旅遊觀光農業村寨示範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