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口頭壩鄉,原因挖出一“狗頭金”而名“狗頭壩”,後演釋為“口頭壩”。地處白龍江沿岸,白龍江流經全鄉23公里,西北有長豐等3條大溝水匯入白龍江。全鄉分為長北、長南兩大片。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山大溝深,坡陡地瘠,長豐溝深12公里。境內的雲霧山,海拔2615米。自然條件差,土地瘠薄,降雨量較少,制約著糧食生產發展。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蕎麥、洋芋等。經濟作物有油菜、紋黨、花椒,還有天麻、豬苓等雜藥。因海拔較低,氣候溫暖,竹園隨處可見,經濟林果繁多。陽山蘋果,長坪花椒,已成為本鄉名產。鄉境內長豐溝有豐富的沙金礦,明清年間就曾開採,曲里拐彎的金洞隨處可見。先民們憑著古老原始的工具,探礦定位之準確、採金方法之絕妙,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口頭壩曾出現群采黃金熱潮,破壞了資源和植被,後經治理整頓,剎住了亂采濫挖。
歷史上這裡曾是甘、青、蒙、新等省區商賈下碧口入川的黃金通道之一,口頭壩村為南來北往商客的驛站,騾幫馬隊行進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清脆的銅鈴聲搖出了山野鄉民的喜悅,使這裡成為偏僻山鄉的繁華之地,解放後隨著甘川公路的開通,這裡驛站已成為厙歷史,昔日的繁華已風光不再。如今,境內縣鄉公路與國道212線在尖山鄉河口村連線,這條公路沿白龍江而下經口頭壩村,進入長豐溝可直通陽山村,全長35公里,每日均有交通車營運。鄉境內長坪溝西山村的西南群山中有奇峰秀嶺龍鳳山,山泉飛瀑,林密幽邃,早年曾有人依山崖凹進洞穴就勢建龍源洞。清康熙同治年間,多次拓修建成龍鳳山寺。“文化大革命”中古剎被毀,僅一殿尚存。山峰疊翠,清幽靜雅,仍不失為消暑佳境。
1969年至1973年,縣上曾在陽山開辦“陽山農中”,學生最多時達350人,公民辦教師近20人,現蘭州商學院教授劉公望曾在該校任教4年,培養不少山區青年。現全鄉有國小所,在校學生人。其中口頭壩中心國小1所,設有國中部。
行政區劃
全鄉轄15個行政村(口頭壩、下西山、上西山、陽山、蒼園山、長豐、冉寺壩、坪上、成家山、柏林、高家山、豆家灣、畦次壩、柳家、墳坪子),68個合作社,76個自然村。馮坪子村為碧口庫區移民村,有移民戶35戶,135人。全鄉共有1929戶,7845人,勞動力3325個。耕地面積13759畝,其中水田151畝,水澆地2554畝,旱地13608畝,梯田10874畝,經濟林果園4380畝,黨參950畝,農民人均耕地1.73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571萬元,多種經營收入201萬元,糧食總產16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05公斤,人均純收入525元。
歷史發展
口頭壩鄉,最有名的村要數陽山。舊社會有民謠:東山苦,西山窮,最窮不過陽山人,三日無雨苗發黃,一場暴雨山洪沖。
60年代,陽山人在村支部書記侯進位的帶領下,數年如一日征山戰水,興水利,修梯田,務林果,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成為全省農業戰線的一面紅旗,“學陽山,趕陽山”的口號曾傳遍全縣村村寨寨,《陽山聯唱》唱遍陰平大地,為推動全縣農業生產發揮了作用。《甘肅日報》曾以整版的篇幅報導《看,陽山人怎樣征山戰水》。
村黨支書候進位當選為第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甘肅省委第屆委員會委員,曾任屯寨鄉黨委書記等職,晚年退休返回故里仍解囊獻策,竭盡全力造福桑梓。
經濟建設
口頭壩鄉,因地處邊遠偏僻深山峽谷,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曾是全縣最貧困的鄉之一,1986年與臨江片其他鄉一起被列入省扶貧困鄉。在國家大力扶持下,歷屆鄉黨委和鄉政府帶領全鄉農民民眾艱苦奮鬥,治窮致富,堅定不移地走“抓水整地增糧,營林種草興牧,多種經營取勝,採礦加工致富”的路子,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努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扶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口頭壩鄉黨委和政府帶領全鄉廣大人民民眾艱苦奮鬥,全鄉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各項工作穩步推進,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共完成地膜面積1.2萬畝,推廣良種1.8萬畝,水稻旱育稀植450畝,帶狀種植2000畝。完成各類水利工程26項,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00多畝,興修梯田1500多畝。營造以花椒、核桃為主的經濟林1630畝。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落實各種項目26項,爭取國家扶持資金362萬多元,延伸5村16社農電線路,建成12村22社人畜飲水,完成關子壩大渠、畦子壩大渠改造工程和棗元壩大渠的新建工程,建成建築面積993平方米的義教工程教學大樓,完成了總長30公里的臨江至口頭壩通訊光纜工程建設。這些工程建設對全鄉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全鄉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新的發展。計畫生育工作鞏固了“三為主”成果,實現了三年來確定的人口控制指標,通過了省地縣驗收。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廣播電視都有了新發展。
鄉村建設
文縣口頭壩鄉開展了“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使全鄉村級道路建設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較大改觀。該鄉通過“一事一議”籌資20多萬元,修建村社道路57公里,保證農產品暢通入市。農業稅費取消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村社道路修建和維護、植樹造林、電網改造等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成了農民迫切關心的問題。為改善全鄉民眾的居住環境,徹底打破交通瓶頸,口頭壩鄉黨委、政府把2007年確定為全鄉的“公路建設年”。該鄉在組織發動民眾修建村社公路時,配合縣交通局工程技術人員反覆選線、勘察,對比算賬,確認採用機械開挖方案最為有效。通過作業測試,一公里路包乾,機械修需要1.5萬元,人工修需要3.5萬元,遠比人工修築成本低。通過“一事一議”,民眾的眼睛亮了,心裡明了,方案通過了,通村通社公路建設迅速啟動。柏林坪村3個社共134戶531人。這個村,通過“一事一議”,村民自願集資5萬元,在不到3個月時間就一舉修通了9.5公里通村公路。這條公路,除鄉上解決4噸炸藥外,涉及“拆遷占”的村民,發揚“舍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讓地50畝,砍樹200多棵,拆圈棚16間。通村公路通車後,村民王樹槐一家6口人投資2000多元,接著修通了自家的入戶道路,創下了全鄉通村公路建設個人投資最高記錄。過去“學陽山,趕陽山”的陽山村,依然是修路先鋒。陽山公路是陽山村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硬是從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來的一條“通天路”。
這個鄉的蒼元山村還是通過“一事一議”又開工建設一條長10.5公里的通村公路。雖然是天寒地凍,但為了修築致富路,連日來,全村男女老少,自帶乾糧,自帶工具,早出晚歸,修路修得熱火朝天。
“一事一議”築就民眾致富路。該鄉自2006年交通大建設以來,僅一年零兩個月時間,通過“一事一議”,自籌資金20萬元,新建和改建口磨、陽山、上下西山、陳家山、柏林坪等通村公路7條、57公里,使全鄉公路通村率從2000年12月的30%迅速上升為75%。
發展規劃
口頭壩鄉黨委和政府堅持以發展經濟建設為永恆主題,本著實事求是、盡力而為的原則,政府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圍繞實現三個增加(增加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財政收入),強化兩個基礎(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以公路和電力為主的基礎設施),著力建設四個產業(畜牧、經濟林果、中藥材、食用菌),大力推進一個開發(黃金開發),大搞科技興農,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緊緊抓住“抓水、改土、增糧、興林、修路、辦電”六個重點,堅持開放搞活,推動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主要奮鬥目標是,奮戰三年,基本實現糧食平衡自給,全鄉15個村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財政預算。國民生產總值增長33%,達到782萬元,平均每年遞增11%;糧食總產達到237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達到300公斤,人均純收入達到8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為了實現上述奮鬥目標,鄉政府立足實際,結合鄉情,著力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堅持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強化農業基礎,力爭本屆末實現人均1畝基本田和0.5畝水澆地;抓好科技興農措施的落實,提高糧食產量,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增加優質小雜糧的產量和規模,以農業科技培訓學校為依託,努力培養一批農業科技明白人隊伍,增加農業實用技術套用率;加大支柱產業開發,不斷壯大多種經營生產,努力開形成“高山藥材半山椒,川壩生薑加核桃,成坪木耳和天麻”的格局;以整體解決溫飽為目標,全力打好扶貧攻堅戰。二是搶抓機遇,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路、電、水工程建設。拓寬改造河口至口頭壩公路,延伸鄉村公路,爭取畦子壩大橋建設立項審批。完善畦子壩、下西山、蒼元山、陽山農電線路工程,不斷擴大農電線路覆蓋面。抓好農業用水和村社人畜飲水工程。三是鞏固計畫生育“三為主”、教育“普九”達標成果,全面抓好計畫生育和教育工作。四是求真務實,推進全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五是依法政,切實加強作風建設。
抗震救災
“5·12”地震瞬息間造成文縣口頭壩鄉20人死亡,6793間民房倒塌,259頭大牲畜死亡,大面積山體滑坡,交通、電力、通訊全部癱瘓。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災害,文縣口頭壩鄉黨委在第一時間組織鄉機關的32名黨員幹部奔赴15個行政村,以搶救民眾生命為首要任務,充分發動農村黨員幹部全力搶救和疏散受災民眾,及時排除險情,穩定民眾情緒。在鄉村兩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廣大黨員幹部舍小家,顧大家,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災。5月12日晚7時許,全鄉48名受傷民眾全部被護送到了鄉衛生院和臨近的農村診所接受治療;4500名災區民眾順利撤離險境,同時廣泛開展了防震自救知識的宣傳講解,穩定民眾情緒。5月14日,全面完成了20名死亡民眾的善後處理工作。
面對交通堵塞,救災物資無法運輸的問題,鄉領導不畏餘震頻繁、山塌石滾的危險,實地查看路段損毀情況,緊急調動裝載機兩台,發動指揮200名農村黨員幹部民眾,連續奮戰3個晝夜,於5月16日修通了河口至磨壩27公里通鄉公路。口頭壩鄉的抗震救災工作在各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緊張有序地開展。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