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樓街

花樓街

黃陂街稱為前花樓,花布街稱為後花樓。《漢口竹枝詞》寫道:“前花樓接後花樓,直出歆生大路頭。車馬如梭人似織,夜深歌吹未曾休。”1911年陽夏保衛戰時,清軍馮國璋放火燒毀漢口,“所余者上僅口至遇字巷一帶,下僅張美之巷(民生路)至花樓街一帶而已。”因此,花樓街是漢口保存時間最長的老街之一。

簡要介紹

花樓街老巷 花樓街老巷

花樓街是一條多元文化交融薈萃的街區,位於江漢區東南角,北以江漢路步行街為界,東臨沿江大道武漢關,南接民生路,西抵中山大道水塔,全長1100米,面積約0.28平方公里,轄花樓街、黃陂街、交通路、交通巷、革新巷、小董家巷。

據《湖北地名趣談》載,清朝末年,漢口闢為通商口岸。在緊鄰租界的地區,商業興盛,人口稠密。茶肆、酒樓、雜貨鋪、金號銀樓林立。這條街上多半是磚木結構的樓房,屋檐和樑柱上塗繪彩色花飾,並將門窗雕鏤成古香古色的圖案,被稱作花樓,這條街也就稱為花樓街。

名稱來歷

關於花樓一名的來歷,最大的誤解,莫過於花街柳巷的附會。

花樓街的來歷還有一說:據口碑資料雲,明朝末年,在武漢關、苗家碼頭一帶的江灘邊,已有小買小賣、打鐵等營生者,在此集駐,久之形成一條街。其中有一個張姓的孝子,死後,街坊們感其孝行,於街頭修一過街樓,內供孝子的牌位,以彰其德。這座過街樓因修有雕花圖案的欄桿,人們遂叫這條小街為花樓街。直到1851-1861年(清鹹豐年間),北邊又發展了一條與其平行的街道,當時沿花樓街之名,也叫做花樓街。市民為了不致混淆弄錯起見,遂將前者冠個”前”字,將後者冠個”後”字,此後便有了前花樓與後花樓兩個街名並列於市。

以後隨著市政建設,將前花樓與黃陂街連通,統稱黃陂街。前花樓這一街名,逐漸淹沒。後花樓延長至大興路河邊,統稱為花樓街。但只有從江漢路至民生路這一段,人們仍習慣稱為後花樓。

歷史沿革

記錄花樓街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1861年,有關資料在談到江漢路的形成時說:1861年(鹹豐十一年),太平街(江漢路)由土路改建成碎石路,向北延伸至花樓街口。說明此時後花樓已經誕生了。1911年陽夏保衛戰時,清軍馮國璋放火燒毀漢口,“所余者上僅橋口至遇字巷一帶,下僅張美之巷(民生路)至花樓街一帶而已。”因此,後花樓號稱百年老街,應當是當之無愧了。

明末清初,漢口市鎮興起,江河沿岸逐漸成為碼頭街市。前花樓位於後花樓與長江沿岸之間,樓房建築與後花樓很相似。1934年將江漢路至民權路這段路稱前花樓正街。此街興旺時曾有八大行之稱(鹽、茶、藥、雜貨、油、糧、棉、水果)。在這條街開設有東生陽奶糕店(前店後廠),萬鶴齡參藥店,裕源祥、劉海成海味號,廣東蕉行,余洪泰、欒順發水果店等。相傳在此經營者多系黃陂、孝感人,結幫經營,相聚成街。1946年改名為黃陂街,一直延續下來。

後花樓在發展的過程中,正處於帝國主義從經濟、軍事侵華階段,當時也是國內無產階級覺醒與奮鬥的歷史時期,因此後花樓在百年滄桑中,沉澱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史跡。就拿後花樓皮業巷9號來說,這裡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勞工律師”、“二七”大罷工殉難者施洋烈士的故居。軍閥吳佩孚、肖耀南便是從這裡將他捕走的。解放以後,金山主演的電影《風暴》,曾到後花樓交通路口和皮業巷施洋故居實地拍攝,以增強真實感,重現先烈的風采。1900年,以唐才常、吳祿貞、傅慈祥為首的革命黨人,曾將推翻清王朝的自立軍總部設在後花樓寶順里4號(現址不詳)。有人說是在百子巷附近,為迷惑清政府,當時掛著“東方譯文化”的招牌。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陳潭秋、董必武主辦的《武漢星期評論》,其社址也在後花樓永進里1號(後遷武昌黃土坡)。

革命先驅在後花樓的活動,為工人運動拋頭顱、灑鮮血,官僚統治者也要在這裡營造他們的安樂宮、銷金窟。當太平街發展成歆生路,後花樓與洋街(英租界)毗鄰時,武漢警備司令部稽查處長劉友才集資在後花樓口修建漢口大飯店(又叫樓外樓),樓高五層,電梯上下,內部裝修豪華,附設中西餐廳,彈子房等,是湖北督軍王占元等享樂之處。劉友才死後,改由商人趙典之、周星棠等經營,改名為揚子江大飯店。

自晚清以後,後花樓一直是繁榮的商業中心,名牌名店林立。例如揚子江飯店右鄰的悅賓大酒樓,以掛爐烤鴨、紅燒鮑魚為特色招牌菜,與永康里口的杏花樓、江漢路的吟雪樓鼎立江城,有餐館“三鼎甲”之稱。百年老店汪玉霞,從漢正街天倫里口遷到後花樓熊家巷口以後,以節令食品芝麻綠豆糕獨占鰲頭,尤以中秋節推出的蘇式月餅,與冠生園的廣式月餅在市場上平分秋色,各有半壁江山。九如齋的辣子油、菌子油,十足湘江風味,獨家經營,別無分店;金同仁中藥號,位列漢口十大中藥店之一;老四季美號稱湯包大王;鄒協和金飾上上足赤;胡開文翰墨飄香;恆太昌海味貨真價實。還有後花樓東口的華華綢緞公司,西口的天真童裝店,中段的四達瑞茶莊,莫不是名噪一時的名店。

繁榮的街區,人口密集,孩童需要讀書,後花樓再也沒有地方辦個學校,於是人們設法在周邊的小街小巷,開辦學校。例如皮業巷的市立第二十七國小;合成里的市立第十六國小;篤安里的私立皮業國小;生成南里的私立春暉國小;苗家碼頭的私立敦仁國小;方正里的私立道生國小等。這些學校將後花樓包圍起來,像是鑲在一頂錦帽周邊的粒粒珍珠,朗朗書聲,給市井商場平添了幾分書卷氣息。

後花樓不僅商貿繁榮,在文化方面也有一段輝煌的歷史。早在民國初年,後花樓篤安里天一茶園便舉行過京、漢劇合演的活動。京劇方面有由滬來漢的趙如泉、王洪壽、(三麻子)汪笑儂等。漢劇則有餘洪元、李彩雲等。汪笑儂以自己創編的《哭祖廟》劇本贈給余洪元,余則以漢劇劇本《刀劈三關》還贈,開創了京、漢劇藝術交流的佳話。

20世紀40年代,後花樓牛皮公所被改建成長江大戲院,李彩雲等曾在此上演漢劇,以後又有李樹棠、董明艷等續演京劇。1945年後由李青山將長江大戲院改建成大華電影院,上映首輪國產片。此處曾放映過劉瓊主演的《國魂》,白楊、陶金主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梅蘭芳主演的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生死恨》也是在此首映。1946年石揮、李麗華主演的《假鳳虛凰》在這裡首輪上映,因該片對理髮工人有醜化諷刺的內容,所以海報一貼出便引起理髮工人的不滿。當上映之日,漢口長生堂、炎記、德記等理髮廳的師傅們,齊集後花樓大華電影院衝擊售票大廳,撕毀海報,不準開映,與院方引起衝突,漢口警察七分局警察趕至現場,拘捕理髮師傅多人,大華電影院暫停放映。漢口市民及工人們對警察局隨意抓人不滿,從輿論上都支持理髮師傅。漢口市警察局長任建鵬,擔心事態擴大引起連鎖反應,決定釋放被拘人員,建議漢口市黨部宣傳科重審影片,刪去部分鏡頭,方告平息。

昔日風光

老漢口最大的善堂

“培心學校”石碑 “培心學校”石碑

花樓街上段基本保持原來的格局,一些老建築歷歷可見,還有一些街巷名,如棉花街、白布街、花布街、打扣巷、繡花街、襪子街、靛行街等,殘存當年“街名一半店名呼”的景觀。

從民生路走至花樓街口不遠的182號,是武漢第六職業學校的所在地。一進校門,可見一塊石碑,上刻“培心學校”四字,它是由“培心善堂”演變而來的。

據了解,武漢在明清時廣建善堂,到1840年前後達50多個,分布三鎮。培心善堂為1866年創辦,後變成私塾,辛亥革命前後改成學堂。這個善堂在當年的漢口規模最大,很有名,官府曾多次送匾,讚揚其“培養天和”。

培心善堂及周圍的其他善堂部分遺蹟還在。在洪益巷28號,我們尋找到三塊石碑,都在原來的天井牆邊。一塊造型十分精巧,上有盤龍祥雲,下面文字依稀可辨,有“功昭三界”、“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六”等字樣。另兩塊碑上也記著房產的主人、年代等,它們都被包圍在了搭蓋的廚房裡。

這家屋子的橫柱上,還保留著文官坐轎、武官騎馬、亭台樓閣、城門松林等雕刻,雖在文革時遭過鑿毀,但其雕工精美,仍可見老漢口建築文化的魅力。

商鋪林立

花樓街中山大道一側的現存部分,頂頭一家335號靠人民飯店原為翠倫(音)旅社,系三層樓建築,門面雖不大,內堂卻廣闊。舊時常常是轎子將客人抬入普德里後面,進入旅館。除旅社外,還包辦婚禮、酒席。

333號清末為民居,後日本人建鴉片館。20世紀20年代蔡甸人楊松山在此開榮生旅社,解放後改為凱鏇飯店。

靠路口的321號永和豆漿店,原來也是鄒協和金號,解放後先後改成茶葉鋪、鐘錶行、副食店、餐館等。

挨著老“鄒協和”的那面牆上,還可以看到“品珍鑽石珍珠寶店”八個藍底白字,這是交通路14號的“順香居”餐館。原來這裡是有名的“品珍”,老闆是蘇州人徐蓮生。

花樓街當年店鋪林立。在116號“嚴家糧油”商店一側,還立著一塊石碑,可知當年是“張孝友牆腳地界”。這一帶過去叫嚴家灣,張孝友開的是“西北皮貨店”,店內迎來送往的多是西北來的少數民族的人,建築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

走進38號堅實的石門,很快感受到一股深宅大院的蔭涼之氣。這裡是有名的“源昌絲綢號”,主人是單敏德。颳去門外牆的石灰,可以看出“單敏德堂牆腳地界”幾個字來。

據老居民回憶,來自浙江的單家在此做絲綢生意,前廳收貨打包,後房是倉庫。每天都可看見工人從碼頭抬來貨物,生意十分興隆。

漢口從清代早期的“鹽、當、米、木、布、藥”六大行當,發展至晚期的“銀錢、典當、銅鉛、油蠟、綢緞布匹、雜貨、藥材、紙張”八大行當,消費水平提高,綢緞布匹行業仍長盛不衰。

江西會館萬壽宮

在花樓街10號,可以看到一條石板路,它寬約三米,延伸約30多米,似乎通向一處壯觀的所在。此處是當年安徽人辦的太平會館舊址。當年的遺物,還有一面佛龕似的牆和那兩塊碑,一塊“太平義成會地界”碑倒在地上連同其他的石板被腳步踏平,一塊“太平會館”碑豎在大門對面牆角。

會館是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商業繁榮的產物。據1920年《夏口縣誌》統計,漢口的會館約有200處。葉調元《漢口竹枝詞》詠道:“一鎮商人各省通,名幫會館盡豪雄。石樑透白陽明院,瓷瓦描青萬壽宮。”

萬壽宮即江西會館,地處武漢七中。它於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由江西同鄉會花10萬餘兩白銀建成,1852年(清鹹豐二年),太平軍攻下漢口時,楊秀清曾入駐萬壽宮,將它作東王府。直到20世紀30年代它因連遭警方燒毀和日寇轟炸,才走向凋敝。

靠近校門的右邊牆角倒著兩塊巨大的漢白玉龍鳳浮雕,其工藝堪稱精美絕倫。校園裡面還有一棟老屋,上面有“文光西照”的石額,據說此處原來是通向萬壽里的過道。

其他遺物,能夠看到的有一塊寫有“雲衢”二字的漢白玉碑,其中一個字被足跡磨平;還有一棵一百五十年的白果樹,被白蟻蛀蝕得奄奄一息。

武漢行政區劃

區級街道

江岸區

    上海街 | 一元街 | 大智街 | 車站街 | 四唯街 | 球場街 | 西馬街 | 永清街 | 勞動街 | 台北街 | 花橋街 | 二七街 | 新村街 | 丹水池街 | 後湖鄉 | 諶家磯街 江岸經濟開發區

    江漢區

    唐家墩街 | 水塔街 | 民意街 | 漢興街 | 北湖街 | 滿春街 | 民權街 | 新華街 | 花樓街 | 民族街 | 萬松街 | 常青街 | 前進街

    礄口區

    易家墩街 | 韓家墩街 | 宗關街 | 漢水橋街 | 寶豐街 | 榮華街 | 崇仁街 | 漢中街 | 漢正街 | 六角亭街 | 長豐鄉

    漢陽區

    晴川街 | 月湖街 | 翠微街 | 建橋街 | 鸚鵡街 | 洲頭街 | 五里墩街 | 琴斷口街 | 二橋街 | 永豐鄉 | 江堤鄉 | 漢陽經濟開發區

    武昌區

    楊園街 | 徐家棚街 | 新河街 | 積玉橋街 | 中華路街 | 糧道街 | 黃鶴樓街 | 紫陽街 | 白沙洲街 | 首義路街 | 中南路街 | 水果湖街 | 珞珈山街 | 石洞街

    青山區

    紅鋼城街 | 新溝橋街 | 冶金街 | 紅衛路街 | 廠前街 | 鋼花街 | 青山鎮街 | 武東街 | 白玉山街 | 鋼都 | 工人村街

    洪山區

    紅旗街 | 珞南街 | 獅子山街 | 關山街 | 天興鄉 | 建設鄉 | 和平鄉 | 青菱鄉 | 洪山鄉 | 九峰鄉 | 花山鎮 | 左嶺鎮

    東西湖區

    吳家山街 | 新溝鎮 | 漢南區 | 紗帽街 | 鄧南鎮

    江夏區

    紙坊街 | 金口街 | 烏龍泉街 | 鄭店街 | 流芳街 | 法泗鎮 | 安山鎮 | 湖泗鎮 | 五里界鎮 | 豹澥鎮 | 山坡鄉 | 舒安鄉

    蔡甸區

    蔡甸街 | 爹山街 | 永安街 | 侏儒街 | 大集街 | 張灣街 | 索河鎮 | 玉賢鎮 | 軍山鎮 | 消泗鄉

    新洲區邾城街 | 陽邏街 | 倉埠街 | 汪集街 | 李集街 | 三店街 | 潘塘街 | 舊街街 | 雙柳街 辛沖鎮 | 徐古鎮 | 鳳凰鎮
    黃陂區

    前川街 | 六指街 | 羅漢街 | 祁家灣街 | 橫店街 | 灄口街 | 天河街 | 蔡店鄉| 木蘭鄉 | 姚集鎮 | 長軒嶺街 | 王家河街 | 蔡榨鎮 | 三里鎮 |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 沌口街 | 軍山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