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沙洋城區原為漢津古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十二世紀,周朝分封武丁後裔於漢西建權國,在馬良築權城。沙洋在漢代名漢津渡,是漢江水運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公元 535 - 556 年)在沙洋城區設綠麻縣,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 605 年)更名為章山縣,唐尉遲恭在靠近漢津口的瓊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於此。 1928 年至 1940 年,國民黨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為縣、市單位,與漢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並列為湖北省八大重鎮。1937年第一次建市,轄沙洋鎮。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 9 月撤市復鎮,直屬荊門縣。 1959年底,國務院批准沙洋鎮與沙洋農場管理局合併,成立沙洋市,隸屬荊州專員公署,1961年7月撤市復鎮,仍歸屬荊門縣, 1985年5月成立荊門市轄沙洋區(縣級),1998年12月,沙洋撤區設縣至今。
近、現代重要歷史事件
①都統殉國 南宋鹹淳十年(公元 1274 年),元朝大舉滅宋,元兵圍攻新城,守將都統邊居誼寧死不降,親自在城頭督戰,終因寡不敵眾,城被元兵攻破,邊居誼拔劍自刎,守城三千壯士全部陣亡。
②招討築堤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湖北軍政府安襄鄖荊招討使、沙洋人季雨霖率部從武昌出發,溯漢江北伐,橫掃江漢平原和鄂西北各州府負隅頑抗的清王朝殘餘勢力,並將行轅設在沙洋城區。在西征和剿匪的同時,季雨霖看到沙洋大堤因年久失修,連續發生潰口,上萬災民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於是籌款 37 萬串,修復了三築三潰的漢江大堤。沙洋人民為紀念季雨霖的功績,稱這段堤為“季公堤”。
③沙洋漢江堤潰 1935 年,狂風暴雨,漢水猛漲,沙洋堤段決口七處,災區萬餘人死於水患。
④沙洋“五七”幹校 1969 年春,為回響毛澤東主席發出的“五七”指示,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財政部、農林部等中央國家機關和湖北省直有關單位從各地來到沙洋,以沙洋鎮和沙洋農場管理局為軸心,先後建起 27 所“五七”幹校,一萬多機關幹部及家屬來到這裡接受勞動鍛鍊,三年後幹校陸續解散。
⑤郭店楚簡出土 1993 年 10 月,在紀山鎮郭店村一座戰國楚墓里發掘出土了一批楚國竹簡,計 800 余枚,其中有字簡700餘枚,書寫文字總數16000個,是我國一次性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內容最豐的一批楚簡,這批竹簡為《老子》等先秦時期的 16 部道家和儒家典籍,距今2300餘年,其中,《太一生水》、《六德》、《語叢》等13部佚書是我們從未見到的先秦典籍,其發現與研究,還原了先秦典籍的本來面目,為我國提供了有關先秦學術思想的寶貴資料。郭店楚簡的出土,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先後在美國達慕思大學、中國武漢、北京等地召開大型學術會議和小型研討會近百次,出版專著30餘部。
⑥中國第一古屍 1994 年 4 月在紀山郭家崗一號古墓發掘出一具比馬王堆、紀南城西漢古屍還要悠遠三百多年,距今長達 2400 年且保存完好的戰國女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一具濕屍,被稱為“中國第一濕屍”,目前,這具古屍的發現,已經在考古學、歷史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因此,有關文物鑑定部門將這具古屍鑑定為“稀世國寶”
行政區劃
十里舖鎮 2004-12-10
沙洋鎮 2004-12-10
後港鎮 2004-12-10
五里舖鎮 2004-12-10
高陽鎮 2004-12-10
官當鎮 2004-12-10
紀山鎮 2004-12-10
李市鎮 2004-12-10
馬良鎮 2004-12-10
毛李鎮 2004-12-10
沈集鎮 2004-12-10
曾集鎮 2004-12-10
沙洋縣轄五里舖、十里舖、紀山、拾回橋、後港、毛李、官壋、李市、馬良、高陽、沈集、曾集、沙洋等13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49個村,29個社區居委會,全縣總人口60.5萬人。國土面積20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1萬公頃。縣城規劃區面積19.9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公里。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0%。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88億元,比上年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5.45億元,比上年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15.98億元 ,比上年增長15.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9.9:29.6:30.5。全年安置城鎮就業人員3128人,2681名下崗人員實現再就業.
發展
沙洋縣現有土家族、回族、滿族、苗族、壯族、彝族、蒙古族、白族、侗族、布衣、瑤族等1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4909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8%,其中,200人以上的鎮4個,100人以上鎮4個。沙洋的少數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回族主要聚居在沙洋城區,土家族分布在13個鎮,其它少數民族分布在部分鎮.
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成果,確保國小國中入學率達到100%,國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7%以上。進一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增加城鄉文化體育設施。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性別比例保持在正常水平。價格水平基本穩定。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縣鄉公路、通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城鄉交通面貌大為改觀。目前,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5525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92億元;就業、再就業成效明顯;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教育、文化、衛生、社會治安、人口與計畫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濱江園林城市為工作目標,確定了“適度建設老城區,重點開發新城區”的指導方針,結合我縣實際,我們以對城市功能有重大作用的道路、橋樑、供氣、供水、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設施項目以及環境建設和園林綠化為重點,加快城鎮建設步伐,使城市功能有了較大拓展,縣城基礎設施條件和投資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有力地推動了我縣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自然資源
沙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水源充沛。境內有大小河流25條,湖泊24處,可供養殖水面30萬畝。這裡以盛產水稻、棉花、油料、鮮魚著稱,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雙低油和水產品生產基地。
沙洋土地肥沃,農副土特產豐富,主產水稻、小麥、棉花、油菜、花生、蔬菜、水產品、畜禽等。是全縣商品糧基地,全國“雙低”油生產示範縣。全縣水產品產量排全省第三位。境內已探明的主要礦種有黑色金屬(鐵帽)、有色金屬(銅)、非金屬(藍鐵)、建築材料(石膏、石灰岩、粘土、矽質水泥原料、紅土)、天然氣等。東南部地區地下蘊藏著較豐富的鹽化礦物和石油等10多種資源。
人口民生
2012年末全縣總人口(戶籍人口)62.23萬人(其中沙洋監獄管理局3.37萬人)。2012年全縣出生人口5968人,人口出生率9.99‰;死亡人口3568人,人口死亡率5.87‰,人口自然增長率4.12‰,比上年上升0.2‰。
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6元,增長13.7%;農民人均純收入9164元,增長13.9%。年末全縣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1860張,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13個,城鎮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6400人。
經濟
綜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178.74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48.94億元、78.00億元、51.80億元,分別增長5.8%、17.9%、13.9%。
三次產業結構27.4∶43.6∶29.0,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比上年下降2.1個百分點、上升1.9個百分點和上升0.2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6%,商品零售價格上漲5.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15.3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16.77%。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6.8%。年內新增城鎮就業人員6258人,安置城鎮下崗失業人員115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
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22.51萬畝,比上年增加9.52萬畝;棉花種植面積90016畝,減少31123畝;油菜籽種植面積57.32萬畝,減少5.19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7.29萬畝,增加2.74萬畝。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量69.47萬噸,比上年增加3.01萬噸,增長4.5%;棉花總產量1.01萬噸,減少0.13萬噸,下降11.5%;油料總產量12.61萬噸,增加0.11萬噸,增長0.9%;蔬菜產量39.18萬噸,增加0.62萬噸,增長1.6%;水果產量2.40萬噸,增加0.28萬噸,增長13%。全年造林面積11740畝,比上年增長44.84%;木材採伐量15101立方米,下降39.84%。全年生豬出欄88.64萬頭,比上年增長6.5%;家禽出籠1450.6萬隻,增長6.8%;肉類總產量11.14萬噸,增長22.3%;禽蛋產量4.1萬噸,增長1.4%。全年水產品產量17.03萬噸,增長3.5%。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新增規模企業20家,淨增加17家,達到131家。131家規模企業實現工業工業總產值217.17億元,同比增長29.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6.16億元,同比增長23.6%。全縣工業總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61家,全年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83.1億元,占全部規模企業的總產值83.4%。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8.85億元,同比增長30.0%;實現利稅5.72億元,同比增長14.6%;實現利潤4.28億元,同比增長15.4%。
全縣具有三級以上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8家,全年共實現建築產值3.5億元,同比增長25.0%;實現利潤1126萬元,同比增長8.0%。全年實現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其中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0.26萬平方米。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94億元,比上年增長45.5%。其中,城鎮5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75.78億元,同比增長39.1%,農村500萬元以上投資6.92億元,同比增長20.0%;房地產投資3.91億元,同比增長15.0%;實現農村私人投資8.1億元,同比增長9.5%。
內外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65億元,同比增長17.4%。其中,限上實現零售額14.9億元,同比增長12.3%;批發業實現銷售11.6億元,同比增長17.06%;住宿和餐飲業現實銷售額9.1億元,同比增長31.9%。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食品、飲料、菸酒類零售額增長36.7%,服裝鞋帽、針紡織類零售額增長25.9%,金銀珠寶類零售額增長36.6%,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增長51.6%。
全年實現外貿出口總額6463萬美元,同比增長17.1%;實現招商引資總額82.76億元,同比增長141%;直接利用外資2521萬美元,同比增長17.2%。
財政金融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56188萬元,同比增長35.1%。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1954萬元,同比增長38.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29706萬元,同比增長29.2%;非稅收入12248萬元,同比增長53.0%。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23.01億元,比年初增加14.23億元。其中,單位存款3.47億元,比年初增加4.52億元;個人存款84.31億元,比年初增加11.06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42.79億元,比年初增加10.2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26.74億元,比年初增加3.46億元;中長期貸款17.54億元,比年初增加6.38億元。在短期貸款中,個人貸款及透支5.12億元,比年初減少1.72億元;單位普通貸款及透支18.07億元,比年初增加2.42億元。[3]
教育文衛
年末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1所,其中職業高中1所、普通中學18所、國小54所、幼稚園58所。年末在校學生數45273人。全縣專任教師數4548人。
年末全縣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60萬冊。年末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100%,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84.37%。
年末全縣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5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3所(含監獄管理局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中醫院、衛生監督機構、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各1所,民營醫院2所,鄉鎮衛生院13所、衛生分院4所,村衛生室(站)263個。實際在崗職工2145人(不含監獄管理系統),其中,取得執業醫師資格606人、執業助理醫師資格178人、執業護士558人;有鄉村醫生554人,取得執業醫師資格2人,執業助理醫師資格62人。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1620張。
文化
沙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國最早的縣級政權——權縣所在地。這裡古墓、古寺、古城等文物古蹟眾多,舉世聞名的“郭店楚簡”及“中國第一古濕屍”就出土於此。沙洋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和楚國著名大將養由基的故鄉,三國“劉關張”、唐朝尉遲恭、南宋岳飛等歷史風雲人物先後在此征戰沙場。
沙洋的由來
沙洋縣位於鄂中腹地,居江漢平原與鄂西北山區結合部,東臨漢江與鍾祥、天門隔江相望;西瀕漳水,與當陽毗臨;南濱長湖,與江陵、潛江交界;北靠荊山余脈,與荊門的掇刀、東寶接壤。境內水陸交通便利,207國道(古為荊襄古道)、漢宜、荊潛(古稱漢陽道)省道、襄荊高速公路橫穿縣境,荊沙鐵路、江漢航線貫穿全境,千里漢江依縣城而過,這個“得水獨優”、“得中獨厚”的地理優勢,使沙洋歷史以來就是“舟車九達,水陸交通,實荊襄堂奧,秦、宛、湘、蜀之要津”(《荊門州志》)。
唐以前,沙洋並無明確的地名,一直只是漢江邊上的一個渡口,名漢津渡,後逐漸形成渡口集場。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朝大將、時任荊州路總管的尉遲恭為禦敵安民,在沙洋城區的黃家山南三眼橋一帶(有說在瓊台山上)修建了城堡。
古時候,漢水流過沙洋並不是如今的走向,五代前,漢水沒有穩定的河道,古漢水的流向是由瓊台山(現五一路)向西經何家嘴(現市漢江堤防管理處)繞黃家山(現沙洋中學)南流新城。後隨著沉積物加積,河床抬高,逐漸東移,北起黃家山,南至漢水北岸的地帶逐漸形成了約二平方公里大小的沙灘。
從尉遲恭所築城堡的方位看,與漢水和黃家山正好成正北、正南向,因此尉遲恭將城堡取名叫“沙陽堡”。何時演變成了如今的“沙洋”二字卻無從考證,也無須去考證。但沙洋的地名是因此而來。
三次建市
沙洋歷史以來就是鄂中地區主要的物資集散地,川鄂豫陝商品流通中心,素有“小漢口”之稱。歷史上曾三次建市。
一是抗日戰爭前(1928年--1938年)。這一段時間,沙洋雖屬荊門縣管轄,但由於沙洋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商業貿易,國民黨湖北省政府一直把沙洋列為縣、市單位,省直的公安、銀行、航運、堤工等單位都在沙洋設立了辦事機構,特別是在統計省內重要市鎮基本情況時,都把沙洋與漢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一起並列為湖北省八大重要市鎮,與荊門縣同時分別上報各種資料。
二是解放前夕。(1949年1月--9月)。1948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漢江三分區部隊攻克沙洋。國民黨區、鎮公所逃亡,新政權還未建立,沙洋處於無政府狀態,僅靠商會維持局勢,同年年底,由共產黨領導的荊南縣政府開始在沙洋活動,1949年初,由共產黨領導的江漢行署在沙洋正式建市,4月掛牌,市長喬萬祥,同時荊南縣政府遷往沙洋掛牌於同一條街上(現工農街)。但未過多久,當年9月,根據湖北省委的決定,荊南縣、荊鍾縣、沙洋市撤銷,恢復荊門縣建制,沙洋設區,屬荊門縣管轄,轄鎮周圍數十里各鎮,翌年2月改建沙洋鎮。
三是解放以後。(1959年12月--1961年7月)。1959年底,經國務院批准,沙洋鎮與沙洋農場管理局合併,成立縣級沙洋市(1959年年底內部通知,1960年11月見報),脫離荊門縣管轄,隸屬荊州專員公署。下轄漢江(沙洋鎮)和李市兩個人民公社。沙洋市1960年初開始組建,一季度末開展工作。市政府辦公地點就在現沙洋監獄局招待所旁。1961年7月,因國民經濟發生暫時困難,國務院決定沙洋市下馬停建,撤市復鎮,回歸荊門縣管轄。
古權國
馬良鎮原屬古權國,是公元前12世紀至前11世紀,商王武丁的後裔在漢水西岸建立的一個小國。權國以古權水得名。酈道元的《水經注》注曰:“水出章山東南流,徑權城北,古之權國也”。到公元前8世紀末,楚武王伐隨前,公元前740年,權國被楚國吞併征服,楚武王把兼併得來的權國改為縣(中華第一縣)以便集中統治並任命其叔斗緡為權尹,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縣長官。一改過去分封制度為國君委派縣尹制,建立直屬楚君的縣行政機構。後來,斗緡恃勢,認為自己是楚國原國君若敖的兒子,又是楚國大夫斗伯比的哥哥,不甘心聽命楚武王的擺布,便發動權國遺民叛亂,被楚武王派兵鎮壓處死。平定叛亂後繼續設縣,為防止權國遺民造反並將權城遷於那處。對這一歷史事件《左傳》魯莊公十八年曾有詳細記載:公元前676年初,楚武王克權,使斗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於那處,使閻敖尹之。後來,巴國攻打楚國,占領那處,閻敖棄城游涌南逃,楚文王殺了閻敖,閻敖家族便起來反抗。滅其三族。
古權國在商代已是人煙稠密、物產豐富、人文薈萃、交通便利之地,軍事上進可攻、退可守,權國在馬良存在有400多年的歷史。
1992年7月,市博物館在馬良棉花露天貨場挖掘出一古墓,出土了一批青銅寶劍、玉翠環等兵器和日常用品(陶器)從精良製作工藝上判斷可證明當時的繁榮。
唐武德四年設基州,七年州廢置章山縣。從商王武丁的後裔建權國開始,馬良鎮至今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其城牆遺址在現馬良棉花廠一帶。
考古文化
1994年沙洋縣紀山鎮郭家崗一號楚墓出土一具戰國古屍,比長沙馬王堆西漢
古屍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古屍早100餘年,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古屍”。
這具古屍為女性,身高1.60米,死時年齡70-75歲,AB血型,入葬年代距今2300餘年。古屍出土時身體上包裹有大量絲織衣物,網路狀的紋理清晰可見,用手拉,還有一定的強度。古屍外觀形態保存完整,只是因為脫水而有些乾癟,皮膚堅韌,呈烏褐色,還有一些毛髮。經解剖,體內組織及臟器保存良好。在其腸內,還檢測出人體寄生蟲的蟲卵,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蟲卵的形態和大小都與新鮮蟲卵近似,這一觀察結果,把中國寄生蟲卵的人體感染史提前了150餘年。
中國第一古屍所在墓葬規模不大,土坑豎穴帶墓道,一棺一槨,隨葬物品有銅、陶兩類禮器,以及生活用器、喪葬用器和車馬器。因墓葬處於紀山楚國古墓群,隨葬品也不是很多,可以斷定,死者生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並不十分顯赫。
中國第一古屍的發現,為戰國時期的人體防腐技術提供了實
例。考古學家通過馬王堆和鳳凰山西漢古屍的研究表明,深埋、密封和棺內液體共同構成了古屍保存的重要條件。郭家崗戰國古屍也具有相似的條件。所在墓坑深近7米。槨內四周及頂填充青灰泥和五花土,封閉嚴密,棺內缺氧,抑制腐敗菌生存。由於古屍所在墓葬曾被盜,遭受了破壞,致使保存屍體的地下環境不復存在,下葬時是否使用防腐劑,就不得而知了。
古屍現保存在荊門市博物館珍寶館,為鎮館之物,水晶棺里充滿了防腐劑,但並不妨礙人們觀看。
1993年10月,考古人員在發掘沙洋縣紀山鎮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時,從墓中醬黑色的淤泥中發現了一堆散亂的竹片。工作人員立即將竹片密封,後聘請專家對竹片進行還原處理,發現這些散亂的竹片居然是先秦時期的“簡書”,上面刻寫著道家和儒家的重要文獻。
經過專家長達5年的悉心整理和逐字釋讀、考證、編連,證實這批竹簡共804枚,其中字簡730枚,總計13000多個漢字,上面記載的文獻大多為首次發現,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我國一次性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內容最豐的一批楚簡,這批竹簡為先秦時期的16部道家和儒家典籍,距今2300餘年,其中《老子》(甲、乙、丙)是現存最早的《老子》版本。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曾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焚書坑儒”運動,
除秦國典籍外,其它各國典籍均被焚燒,儒生被坑殺。自此,社會上再也見不到包括楚國在內的其它各國的典籍了,特別是楚國典籍基本空白。郭店楚簡因在戰國中期已深埋於地下,故逃過了這次劫難。如今,一次性就出土16部先秦典籍,猶如一顆巨型炸彈的爆炸,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竹簡內容的思想性、學術性引起國內外學者有關注和重視,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簡的研究熱潮,美國、日本、加拿大、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成立了研究郭店楚簡的機構,多次召開了郭店楚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德國著名漢學家華格納教授稱“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書可與郭店楚簡的出土相提並論”。2003年1月,荊門成立了郭店楚簡研究中心
老子與道家
惠王昭王時代是楚國思想界的早春二月。大約與孔子創立儒家學說同時,老子創立了道家學說。當時,儒家代表了北方的學術主流,道家代表了南方的學術主流。
春秋、戰國之際,被稱為“老子”的學者不止一位,其一為李耳,其二為老萊子,其三為周太史儋。
其中老萊子為楚人,這裡就著重講講老萊子。老萊子鄉貫不明,相傳晚年隱居蒙山,其地在今湖北省荊門市。歸隱之前,曾在楚國靠北居住。相傳孔子在去楚國途中曾經向老萊子請教過問題。
他的思想屬“言道家之用”雖然謀求的不是治國之道,但仍有一定關注社會的內容。老萊子消積、無為的一面。老萊子不願“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無前479年)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他攜妻子逃至紀南城北百餘里的蒙山之陽,楚惠王自駕車前往,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我本是一個山野之人,不想參與也沒有能力過問國事。”為避免楚惠王再來聘求,他棄去茅舍,渡過長江,至江陵江南地區棲身,過著的隱居生活。
旅遊
景點景區
沙洋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包山楚墓、楚莊王墓等楚墓群連綿分布,舉世無雙的“郭店楚簡”,震驚中外的戰國古濕屍,均出土沙洋,2009年在沙洋出土的嚴倉楚墓群中發現了大量的竹簡、兵器、鐵器、漆木竹器
殘片等珍貴文物,堪稱“楚文化地下寶庫”。沙洋在歷史上也是人才輩出,既是楚國名相孫叔敖、“百步穿楊”神箭手養由基的誕生地,也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的故鄉。沙洋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劉備與曹操南征大軍大戰長坂後“斜趨漢津”於此,南宋名將岳飛、邊居誼在此築城抗金,血灑疆場,留下千古英名。悠久的歷史、傑出的人物、豐厚的沉澱,使沙洋放射出深邃而典雅的人文光芒。2012年3月舉辦中國農谷·荊門(沙洋)第五屆油菜花旅遊節。[10]
紀山楚國古墓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紀山鎮西部。整個墓群保護面積50平方公里,涵蓋紀山鎮的6個村和1個居委會,有尖山、郭家崗、大小薛家窪等24處墓地,其中有封土堆的墓葬273座,無封土堆墓葬不計其數。楚建都紀
郢近400年,歷經王室20餘代,紀山作為楚國首都的近郊,王室及家族、貴胄故後均葬於郢都的郊區,因此,紀山成為楚國王室家族的公墓區。在紀山鎮區域內已登記在冊的378座古墓中有兩處大冢特別引人注目:一處是位於大薛家窪墓地的楚王陵,該墓地正南處排列著兩座高10米、直徑70餘米的大冢,大冢北面整齊排列著40座小冢,東西有寬闊平坦的“祭壇”,考古專家認為此冢為王陵;另一處是位於金牛村的金牛冢,冢高11米,直徑75米,是紀山楚墓群中現存封土最大的冢,根據考古專家勘探,墓主身份至少在令尹(相國)以上。
20世紀末,文物部門搶救性發掘了一批墓葬,出土漆畫《迎賓·出行圖》、“郭店楚簡”、戰國女屍等一大批珍貴文物。2002年10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委會和國家文物局提名,紀山楚墓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紀山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AA級景點。
坐落於紀山之顛,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初取名紅梅寺,後更名長眉寺,又名白雀寺。唐朝初年,由尉遲恭改建並更名為紀山寺,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寺廟建成後,曾多次毀於戰火或遭受劫難,又多次重修。如今的寺廟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占地125畝,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寺後殿為磚木結構,高6.9米,由58根杉木支撐中梁和多根檐梁,其中最粗的木柱直徑達1米。後殿門前有玉皇閣,被4根石柱支撐,石柱上陰刻著兩幅楹聯。筆力遒勁,莊嚴肅穆。
楚莊王墓位於紀山寺西北部的薛家大窪墓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是楚墓中保存完好的墓葬之一。墓地在自然山崗上,經人工修築而成,呈南北向。南端是兩個高達11米、墳腳直徑不下百米,遠望象小山的大冢,北端是40個排列井然、大小相當,呈南北向四列分布的陪葬小冢。
墓地由矩形台、祭壇、冢區和五級台階構成,極為壯觀,是至今楚墓中唯一獨特的墓群。墓地樹木茂盛,青翠欲滴,松濤陣陣,鳥鳴聲聲,野花簇簇,芳草萋萋,人入其中,恍若仙境。據《荊州府志》、《江陵縣誌》記載和現代考古論證,此乃楚莊王之墓
鐵鞭古祠,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湖岸邊的後港鎮鐵鞭村,始建於西漢,重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是座四合院式的建築。後殿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圓木立柱,排山木架,白牆黛瓦,飛檐翹角。祠內保存著嘉慶年間一張神案,案上陳列著鐵鞭、鋼刀、鐵鏈。古祠大門左側牆中石匾上,有鹹豐十一年(1861年)維修鐵鞭古祠鐫刻的碑文。因三鐵匠的雕像皆手執鐵鞭,故名鐵鞭古祠
沙洋黃歇冢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後港鎮東南面8公里處的黃歇村,冢高12米、最大直徑80米、周長200米,該村也因此冢而得名。墓主黃歇生於沙洋長湖之濱,是戰國晚期楚國令尹(宰相),為相20餘年,又名春申君,後為國舅李園所殺。為祭祀其亡靈,當地百姓在冢上建有黃歇廟,常年香火旺盛。
沙洋五七幹校,沙洋農場,即沙洋五七幹校,是1966年5月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給時任軍委副主席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學校。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1969年初,根據“五七”指示精神,全國人大、政協、最高人民法院、財政部、北京外國語大學、湖北省革委會機關、武漢大學等
40餘個單位,選中沙洋創辦“五七幹校”。已逝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社會學家費孝通、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張執一、“文壇祖母”冰心,原財政部長項懷誠等2萬多知名人士、幹部家屬在這裡勞動鍛鍊。1972年後,沙洋“五七幹校”先後解散。保存完好的舊址有:位於小江湖監獄雞鳴咀的“三高”(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五七幹校”;位於湖北省警官學校內的財政部“五七幹校”;位於七里湖的北京外國語學院“五七幹校”;位於范家台的1357幹校(全國人大、政協、統戰部、八大民主黨派、工商聯、社會主義學院)。
名優特產
蛋畫
蛋藝《楚國名人圖》展示的是中國古代沙洋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楚國名人。分別是:楚武王、楚莊王、孫叔敖、黃歇、養由基、白公勝。作品精選非洲原生態鴕鳥蛋為材料,採用天然唐卡顏料和七彩金箔精心彩繪而成,工藝精湛,獨具一格,自成一本,是友情饋贈,收藏之精品。
米茶是沙洋人喜愛的夏季主食,得名於“食之裹腹,飲之解渴”。製作也很簡單,將大米放在鍋里置火中乾炒,至大米發黃帶焦時起鍋,用清水淘洗後濾去水份,再放入鍋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開花,起鍋自然冷卻即成。
米茶水色淡黃,香氣濃郁,微甜不淡,略澀不苦,既可代替米飯,又具飲茶解渴作用,為夏季防暑降溫佳品,氣候愈熱,食之愈爽。
馬良石頭魚
生長於馬良山潛伸漢江河底的石縫中,馬良八景之一的“萬石撐坡石魚窩”就是指該魚的出處。相傳,在遠古時代,百義與軒轅黃帝在今馬良鎮一帶發生爭戰,一個用水攻,一個用石擋,打得難解難分。爭戰造成河流堵塞,洪水泛濫,大片良田被淹,百姓怨聲載道。此事驚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降旨派雷神劈山炸石,疏鑿河道。
長湖魚糕
以長湖白魚為主料,摻合澱粉、蛋清、生薑等佐料等,攤成餠形,放進蒸籠,大火蒸製而成。
洪森香米
湖北洪森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荊門市洪森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12月,是一家集糧食、油料、飼料加工為一體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湖北省糧油食品工業十強企業。
公司主導產品“洪森”牌大米和食用油,先後榮獲中國綠色食品、有機大米、中國放心米、湖北省放心食油、湖北省名牌產品、湖北省著名商標等稱號。
小李子藜蒿
產於沙洋縣李市鎮,又名蔞蒿、蘆蒿、柳蒿、菊科蒿,屬野生草本植物。沙洋地處江漢平原,土地肥沃,野生藜蒿長生不衰,人們歷來有採集野生藜蒿為食的習慣,到明朝初期每年在清明節作為“貢品”進貢到南京。藜蒿含維生素、尼古酸、蛋白質等多種元素。在《神農本草經》中,藜蒿被列為野蔬上品,1993年藜蒿作為“菜籃子工程”在沙洋縣李市鎮大面積種植。每年陽春三月為藜蒿收穫季節。藜蒿是人們喜愛的綠色保健食品,烹製的藜蒿青綠、脆嫩爽口,有開胃理氣、神清氣爽的功效,同時具有祛風濕、健脾胃、化痰、促消化、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等作用。
交通
沙洋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東臨漢江,與鍾祥、天門兩市隔江相望;西瀕漳河,與當陽市毗鄰;南濱長湖,與荊州、潛江接壤;北與荊門市東寶區及掇刀區相連。207國道、漢宜公路、荊潛公路、荊沙鐵路、襄荊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長湖、漢江兩大水系可溝通內河與長江航運。
本地名人
養由基,鄧裔楚人,以善射著稱。《戰國策西周策》記載“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漢書枚乘傳》記載:“養由基,楚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百中。”
相傳養由基祖居荊門州南古嶺養家坪(今沙洋縣拾回橋古嶺村),歷經西周春秋楚莊王、楚共王兩個時期,是兩朝元勛,為楚莊王、楚共王開疆拓土、成定霸業,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在戰役關鍵時刻出奇制勝,保駕護王,“一箭扭轉局勢”等傳奇故事流傳至今。其中,有史記載的故事兩則。
斗緡,江漢間人,公元前7世紀人,楚國權縣縣尹。原楚國國君若敖之子,楚大夫斗伯比之兄。楚武王滅權國,設縣,使其尹之,直屬楚國管轄,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方縣行政區劃和縣官。斗緡不服,據權邑叛亂,被武王圍城鎮壓。
朱震(公元1072-1137年),字子發,沙洋人,北宋大臣,理學家,少時在東山書院攻讀政和(公元1111-1117年)進士,狀元及第,任縣令、州官。朱震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受到宋高宗召見。
胡作梅(公元1653-1718),字修予,號抑齋,李市新城人,康熙大臣,文學家。兄弟四人皆為荊襄名士,人稱“荊門四胡”。荊鍾“金河詩社”組織者。
胡作相,字代言,號約齋,康熙官員,胡作梅二弟。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8年)癸已科舉人。跟隨長兄作梅在京為幕友。厚重端凝,不苟言笑。專攻古典文學與經史。著有詩文集《三峰軒詩草》,有詩作多篇存世。
胡作柄,字謙持,號石圃,康熙官員,胡作梅三弟。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甲午科舉人。浙江仁和知縣。長於著述,刊有《瀌袞山房詩》、《荊門舊聞錄》等。現存詩作近50篇。
17世紀在世,監生,胡作梅幼弟。康熙三十六年拔貢,進國子監。學貫經史。23歲時逝於北京寓所。現存詩作2首。
胡作蘊,女作家,女詩人,胡作梅之妹。博學能文。許配江陵張可前(兵部右侍郎)幼子張育參。未嫁,育參病死,在家守節,閉戶作詩文。刊有《筠心閣詩集》一卷。有敘事長詩2首存世。
胡克寬,卒於1745年,胡作梅長子,清知府。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戊
子科舉人。任內閣中書舍人,掌管文書、典籍。不久升松江知府(今屬上海市)。判獄審慎。主修築江浙海堤。停職回沙洋服母喪三年後,任雲南大理知府。果斷開倉貸糧,存活饑民。卒於任內。
持松法師(1894-1972),中國現代著名僧人,著名的佛教學者。俗姓張,法名密林,自號師奘沙門,學密後號入入金剛。沙洋縣李市人。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林區 |
武漢市 | 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
黃石市 | 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
十堰市 | 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
荊州市 | 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
宜昌市 | 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
襄樊市 | 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
鄂州市 | 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
荊門市 | 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
孝感市 |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
黃岡市 | 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
鹹寧市 | 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
隨州市 | 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 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
註: | 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